淨土法門法師:地藏經玄義(第四集)
地藏經玄義 (第四集) 1998/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4-14-04 請掀開經本,《地藏經科注》綸貫第一面,倒數第二行當中看起。我們將文念一段,對對地方。 【是以地藏慈王,偏向幽冥界內,以同體慈悲,劫劫救援而未艾。釋迦文佛,特升忉利天中,報聖母恩德,諄諄付囑以頻申。令向佛法中,獻少水少華,並脫幽途之苦。俾從大士前,能一瞻一禮,鹹蒙勝地之歡。功莫京焉,義叵量矣。】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是說本經的緣起,綸貫前面這個小序寫得非常好,段落層次清清楚楚,從法界的根源一直講到這部經的緣起。因為前面一段敘說六道的由來,六道是眾生迷得深,造的業廣,果報很苦。『是以』兩個字,就是指這樁事情,正因為這個緣故,地藏菩薩發大慈悲心。這個地方稱為『慈王』,這是對於慈悲稱贊到極處,意思是說,諸佛菩薩慈悲,地藏菩薩比他們更慈悲,是慈悲中之王。何以見得?『偏向幽冥界內』,特別在罪苦眾生這個地區,他去教化。『以同體慈悲,劫劫救援』,「劫劫」就是無量劫,永遠沒有止境的。這一點,諸位同修已經不是初學,我們一定要曉得,任何一尊諸佛如來、任何菩薩,到地獄去教化眾生都稱地藏菩薩,這個道理要懂,你才真正體會到「法門平等」,「萬法一如」。如果在現前這個時代,任何佛菩薩到我們娑婆世界來作佛,名號都要叫釋迦牟尼,不能用其他的名號。 諸佛菩薩沒有名號,名號是怎麼建立的?是因眾生根性不同而建的。為什麼一切諸佛如來,在此時此處成佛要稱作釋迦牟尼?此時此處的眾生,沒有慈悲心,自私自利,不知道愛護眾生,不曉得敬愛別人,所以名號要用釋迦。「釋迦」是能仁,能仁慈的待人接物,是這個意思;此時此處的眾生心不清淨,濁惡到了極處,所以用牟尼,「牟尼」意思是寂靜。所以名號是因眾生而建立,不是菩薩喜歡這個名號,沒有這個意思。所以名號是度眾生的,度此時此處眾生。你就曉得任何人到地獄去教化眾生,都稱地藏菩薩,都是地藏菩薩的分身,如果我們發願到地獄度眾生,也是地藏分身。這在在處處顯示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不但理上是一體,事上也是一體。大經常講「迷悟」,諸佛菩薩悟,就是悟這個事情,一切凡夫迷,也是迷這個事情。這樁事情沒有迷悟,理沒有迷悟,事也沒有迷悟,迷悟在人。我們對這個贊歎意思就明白了,這是特別的悲願,不忍心看到眾生苦,見到眾生苦,就得想辦法幫助他離苦得樂,所以地藏是「偏向幽冥界內」。 我們要問,地藏菩薩在幽冥界內度化眾生,人間來不來?「幽冥」指的是地獄道,其他道有沒有?幽冥界內都這樣慈悲,其他界內哪有不到的道理?就全都包括了。菩薩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時時刻刻在我們周邊,我們是肉眼凡夫不認識,辜負佛菩薩的恩德,這是真的。從哪些地方能見到?如果從顯著的佛菩薩的形像,你見到佛菩薩的形像,佛菩薩就在;你看到佛菩薩的經典,佛菩薩也在;你在日常生活當中遇到一些人,別人勸你行善,又何嘗不是佛菩薩示現?如果我們自己的機緣成熟,這就是經上所講的「冥感冥應」。我們的機緣成熟,確實很多人自己不知道,如果不是機緣成熟,你怎麼會遇到殊勝的緣分?現在人講「機會」,你怎麼會遇到這麼好的學佛機緣?從這些地方就知道,緣成熟了。而佛菩薩感應,實在講是不可思議!往往感應是佛菩薩不思議威神加持,加持在一個人身上,給你說幾句話,時間只有幾分、幾秒鐘,而那幾句話,說話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怎麼說出來的,那就是佛加持。這種情形,講經的法師大德這個感觸特別明顯。 過去谛閒老法師講《圓覺經》,那個時候有江味農居士、蔣維喬居士,這都是民國初年在家學佛傑出的人物。這些人聽經,一面聽一面寫筆記,把老和尚講的東西記下來,有好幾個人,記下來交給江味農居士整理,以後就出版一本《圓覺經親聞記》。你們看那個序文,他們整理出來之後送給谛閒老法師看,谛閒老法師看了,這好!這是我講的嗎?他自己都不曉得。這是什麼原因?在講台上佛力加持,他說出來自己都不曉得,這真的一點不假。我跟大家講的話也都是真實話,我上台講經這麼多年,我講的真的不知道,講完之後你問我講什麼?不曉得。講經之前我沒有准備,我不知道怎麼說出來的,這是非常明顯的佛力加持。我們在講台上兩個小時,絕不是兩個小時從頭到尾都加持,不可能有這個現象,在當中幾分鐘的加持,頂多不過十幾分鐘的加持,時間都不長。所以大眾聽了歡喜,不是我有能力,是大家機緣成熟,佛力加持。每一個講經說法的人,都有這個經驗。我們才曉得,日常生活當中碰到,我們在關鍵的時候、困難的時候,遇到人給我們講幾句話,我們聽了豁然貫通,這是佛力加持。你不相信,再問,你怎麼會講出這話?他也不曉得。 所以才知道,諸佛如來常在我們周邊,慈悲到了極處。他們是「同體慈悲」,我們哪裡曉得同體?我們只知道自己,貢高我慢,總是把自己看得比別人高。尤其是出家人,從前人說方袍大袖一穿,「方袍大袖」指海青,就比人高一等。高到哪裡去?高到三途惡道去。這不是德高,是你造的業高。諸位要曉得,貪瞋癡慢是根本煩惱,瞧不起別人,你增長煩惱。出家人,別人尊重那是他的事情,我們在佛經看到,特別是在《華嚴經》,《華嚴經》是根本法輪,你們看五十三位善知識是諸佛如來的化身,各個謙虛,尊重別人。清涼大師在科判裡面,科題是「謙己推人」,謙虛自己,推重別人。這是教我們,這麼多善知識,每一個人都是這樣表現,讓我們有深刻的印象,自己要謙虛。我們讀《釋迦方志》、《釋迦譜》,這是古人給釋迦牟尼佛寫的傳記,在《大藏經》裡面。你看釋迦牟尼佛的為人,對於一個微賤的貧民,世尊對他都很尊重,不敢輕慢,遇到人家有困難,立刻起來就幫助他。老太太眼睛花了,穿針穿不上,釋迦牟尼佛看到,立刻接著幫她穿針,哪有輕慢人的道理?學佛愈學脾氣愈大,愈學脾氣愈怪,愈學愈傲慢,錯了!那是往地獄去。 我們要留意,看看佛菩薩的行誼,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的處事待人接物,諸佛菩薩教化眾生「大用無方」,所以一定要有智慧,沒有智慧學不得。佛菩薩的智慧,佛菩薩的造作,完全是高度智慧的表現,決定是讓眾生得利益。我們沒有智慧,學人家那個樣子,學得不像,做出來之後讓眾生誤會,讓眾生生煩惱,這就錯了!你仔細看經典,佛菩薩應付眾生、應付社會,多麼靈活、多麼活潑,在在處處令人歡喜。開放,開放得叫人歡喜;保守,保守得叫人歡喜;什麼時候開放,什麼時候保守,他知道觀機。我們今天很糟糕,對於開放的人,我們保守,讓他討厭;對於保守的人,我們開放,也讓他不耐煩。人家用得是恰到好處,我們用錯了,我們不會用。為什麼不會用?沒有智慧,只曉得學那個模樣,不知道那個模樣該在什麼地方表演,表演錯了地方,這真正談何容易! 當我們智慧沒有開怎麼辦?只有跟著老師。古人親近善知識,有親近很多年不離開,這是什麼原因?還沒有學到這個本事。學到這個本事之後才能出師,這是我們在古德裡面看到,有人親近善知識,幾個月就離開了,他學會了;有人二、三年離開,有人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都不離開。不離開有兩種人:一種還沒有學到,一種已經學到。為了報老師之恩,感謝老師,不願意離開老師,依舊親近老師,這是表演知恩報恩;另外一個意思,幫助新來的同學,以學長的身分來帶領新來的同學。 我們總要細心,才真正能夠學到東西。細心是一樁事情,真誠、清淨、慈悲是骨干,一定要有真誠、清淨、慈悲心。慈悲心是愛心,我們現在講的護念、愛護、關懷、照顧,這都是慈悲,這是從真心裡面流出來。我們今天最大的麻煩,是不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是同體。如果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同體,什麼問題都解決了,這世界上還有什麼戰爭?人為的災害一定斷絕了。因為不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是同體,所以才發生許多的矛盾。發生誤會,發生沖突全是錯誤的,這就是迷惑顛倒,就是佛經講的「癡迷」。 癡迷眾生多,迷得很深,迷得很重,迷得很廣,諸佛菩薩很有耐心的去幫助他們。最主要是幫助他覺悟,其他的幫助都是屬於枝葉、皮毛,幫助他覺悟,那是根本,他一覺悟就成佛,就超凡入聖。悟什麼?悟同體。世出世間一切法,情與無情同一個法性,法性是體,能現能變,虛空法界依正莊嚴是所現所變,所現所變雖然不同,體是相同的,稱「同體大悲,同體大慈」。慈是與樂,悲是拔苦,也就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離苦得樂這樁事情要怎麼做?就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他的癡迷破了,苦就沒有了,他真正覺悟「同體」,樂就現前。這個樂就是佛經講的「大自在」,我們這部經一開端,世尊放光裡面「大圓滿」、「大自在」,那是真樂。很可惜的眾生迷得深,幾個人一聞佛法就覺悟?不能說沒有,但是太少了! 從前方東美先生告訴我,他說在中國歷史上有幾個惠能?惠能以前沒聽說一個,惠能以後也沒有聽說有一個,那是聽一次就覺悟了。他是在賣柴,聽人家念《金剛經》,就那麼短的時間,他一聽他就破迷開悟,這個希有!我剛學佛方老師就勸我,惠能法師是學不到的。以後我親近章嘉大師、李老師也告訴我,不能學,我們決定學不到;因為我最初接觸的經典是《壇經》,就特別喜歡。方先生勸我學法相,李老師勸我學淨土,勸我讀《印光大師文鈔》,他們說的的確是有道理。可是在那個時期,我對於般若,對於宗門這些典籍語錄,我還是有濃厚的興趣。這就是說,所謂是「一聞千悟」的這種人是少數,太少太少了,大多數的人是中下根性。自己一定要曉得自己的根性,要接受善知識的誘導,我們跟著他走,隨順他的引導,我們會走出一條光明的大道。這樣的人已經就很難找,已經很不容易,這是做學生的態度,這裡面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對老師有信心。《華嚴經》說:「信為道元功德母」,信心是你將來證道的根源,是修積一切功德之母。母是能生,能生一切真實功德,這是信心。 如果我們對於善知識沒有信心,你就不必跟他學,為什麼?浪費光陰。這個善知識縱然是佛菩薩再來,你跟他沒用處,你學不到東西。如果這個知識,沒有什麼學問,也沒有什麼德行,如果你對他充滿了信心,他講一、兩句好話,你真聽懂接受了,反而你一生受用無窮。信心重要,你成功失敗的關鍵,就在對老師有沒有信心。所以不是我們心目當中最佩服的、最敬仰的、最羨慕的,這個老師你不要跟他,你跟他真的是浪費精神與時間,這非常可惜!所以我們選擇善友要很慎重,固然有人跟我們介紹,我們自己還要仔細觀察,然後親近才得大利。 你真正想學,善知識沒有不肯教的,這是說真話,方老師、李老師閒談當中都說得很多。一個真正有智慧、有學問的人,他一生最大的期望就是有傳人。他傳給誰?這樣的學生可遇不可求。李老師告訴我,自古以來傳人不容易得,他說學生找老師難,老師找學生更難,到哪裡去找?這都得靠緣分。我們在古籍裡面看到,代代相傳,一脈相承傳下來,真正能傳法的人記載的不多。還有許許多多善知識,一生遇不到傳人,他走了,那也就完了,這個太多太多了。所以遇到真正肯接受的人,哪有不全心全力照顧?比照顧自己兒女還要親切十倍都不止。這是什麼?法身慧命的寄托,比我們世間人傳宗接代看重得太多。傳宗接代是你一家的家族,而這個傳承是續佛慧命,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他怎麼不重視?但是學生到哪裡去找?找不到。 我早年在世界各地方弘法,做得很辛苦,為什麼?只有一個人,沒有助手。所以在那一段時間,我每年都會回台灣一趟,我回去一定去看李老師。我一定會勸請,請他多培養幾個學生,讓我們在外面弘法有同學、有伴侶、有助手。他也非常重視這個問題,我大概說了十幾次,最後一次他聽到就說:「你替我找學生」,從此以後我再不敢說了,我想想,我找不到學生,真找不到。在這個時代,找一個百分之百服從聽話的學生,沒有,而陽奉陰違的學生很多。李老師在台中講經說法三十八年,親自聽他講經說法,最保守的估計也超過五、六十萬人。我在台中的時候,那個時候他講經十年,聽眾已經達二十萬人。這裡面有沒有學生?經常跟隨他,接受他教導學習講經的也有幾十個人,這幾十個人真正能傳他的,找不到。現在在台中有周家麟居士和徐醒民居士兩個人,他們年歲都大了。周家麟居士大概也有七十六、七歲,徐醒民居士今年也七十一歲了。底下還有沒有傳人?難說了,所以很不容易! 我們要發心,什麼人發心續佛慧命,佛菩薩必定加持他,必定把他當寶貝看待。為什麼?太希有了。你要發心弘法利生,首先要把分別執著捨掉,這是感應裡面第一個條件。你有分別執著,佛菩薩想幫助也幫不上,那是障礙,障礙不在佛那邊,在我們自己本身這邊。你要把「我」捨掉,把「私」捨掉,起心動念,念念希求正法久住,念念希求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個心就相應。你能發這樣的真心,就得諸佛菩薩的感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這幾句話說明,諸佛菩薩沒有離開我們,只是我們自己有嚴重的障礙,抗拒了佛的慈悲,使佛力對我們加持不上。這個抗拒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特別是執著,就是我執,嚴重的執著我與我所。我,任何人不能侵犯,我所有的,任何人也不能侵犯,這個事情麻煩了。要破除我執一定要從事相下手,我所有的任何人都可以拿去,都可以享受,你的心量就開了,就不執著了。我享受跟他享受有什麼兩樣?我跟他是同體,所以你這麼一想開,每個人把我的拿去時,我都很快樂、很自在。先破我所,然後才能破我執,從我所有的先捨。佛法菩薩法門,第一是布施,「布施」就是你要捨,你能放下。你樣樣都能捨得,樣樣都可以與一切眾生共享,不獨享也不歡喜獨享,這是我們要學習,真正講修行,第一個就要修這個。 佛接觸眾生是有原則,這個原則就是「四悉檀」、「四攝法」。四悉檀是什麼意思?悉檀是梵華合譯,「悉」是普遍,「檀」是布施,悉檀就是遍施,無條件的遍施。第一條是「世界悉檀」,它是什麼意思?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我們能不能做到?四攝法裡第一條布施,施捨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個太重要了!重要在哪裡?破我們堅固的執著,堅固就是悭貪,破悭貪。我們一切都能施,外財能施,內財也能施。佛經講「內財」,指的是耳目心髓,指我們這個身體都能布施。可是你聽話要會聽,你不要聽到佛說耳目心髓都可以施,好了,我就布施器官,我就捐贈掉了。你把你全身的器官統統布施掉,這不是遍施,你只布施幾個人,你哪裡是遍施?你要想到「遍施」是什麼意思?要用我的眼幫助一切眾生看,一切眾生沒看清楚,我看清楚了,我這個眼就是布施一切眾生;我用耳幫助一切眾生聽,一切眾生沒聽清楚,我聽清楚了,這叫遍施。換句話說,這個身活在這個世間為誰?不是為自己,為一切眾生,我這個身就全布施了。你每一天穿衣吃飯都是布施,為什麼照顧這個身體?為了照顧一切眾生,佛說話真正的意思在此地。 你們看經文沒看懂,我看懂了,我布施,你們聽沒聽清楚,我聽清楚了,我再轉告你們。不是為我活的,也不是為我家族傳宗接代活的,我們是為正法住世,是為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而活著,這樣你就全布施了,內財、外財統統施了,這才叫遍施。你有一點自私自利,有一點分別執著就錯了,就又迷了,又回頭了。特別是初學的階段,進進退退,一會兒開放,一會兒收縮,這是正常現象,這不奇怪。我們今天如是,我們想到諸佛菩薩在因地,又何嘗不是如是!一念覺就開了,一念迷就收縮了,這一生當中能夠有一、兩次開放就很難得了,從來不肯開放,居然開放個一、兩次就很希有,希望開的次數愈多愈好,時間愈長愈好,要在這上面下功夫。我們決定不為自己,佛所講的這個話,我們就聽懂了。世間再聰明的人,再有智慧的人,如果自私自利不肯放下,諸佛如來當面給他講經說法,他也聽不進去,他也聽不懂。所以我們要接受佛法,先要把心理的障礙去除,然後才不辜負諸佛菩薩永恆無間的在照顧我們,這是「劫劫救援而未艾」。地藏菩薩是代表一切諸佛如來。 再說到本會,『釋迦文佛,特升忉利天中,報聖母恩德』。《地藏經》講經的因緣很特別,是世尊在他四十九年教化因緣將要結束圓滿的時候,最後一次升忉利天,所以這個法會是在忉利天宮開的。為什麼?他的母親在忉利天宮,這個法會是特別為報母恩而開的。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降生之後不久,在世間人眼光上來說,他母親過世,這個小孩命苦,才出生媽媽就沒有了,命苦,多可憐!這是世間人的眼光。哪裡曉得他母親生了一個成佛的兒子,福報太大了,世間的福報小她不能住,她要找大福報的地方去享受,所以她生忉利天享天福去了,我們世間人看不到。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佛法徹始徹終無非是完成孝道而已,從什麼地方看?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教給我們淨業三福。第一句「孝養父母」,第二句「奉事師長」,末後佛告訴我們,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說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佛法是建立在孝親尊師的基礎上,孝親是第一。 釋迦牟尼佛孝養父母,雖然我們沒有看到釋迦牟尼佛養父母之身,在物質上對父母的供養,特別是對母親。可是你要曉得,做兒女的成就大德行,成就大學問,他的父母無論在哪一道,受到一切天神、鬼神的尊敬供養,就是他的供養。想想這個,不可思議,別人照顧怎麼是你的供養?別人為什麼照顧?別人尊敬你的學問、德行,尊敬你的功德、成就,道理在此地。這是從事上論,從體上講「同體」,那就更不必說,而真正認識同體的人少,著事相的人畢竟是多。這是從事上說,如果從理上講就更圓滿,一切諸佛菩薩都照顧,這才真正是圓滿的孝養父母。所以你只要養父母之志,對於養父母的身,養父母的心,由諸佛菩薩、天龍鬼神那些人去做,你只要養父母之志。 「父母之志」是什麼?中國人常講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那是父母的志。你要是真正作龍作鳳,佛門講作龍作鳳就是作佛、作菩薩,你真正作佛、作菩薩,這是菩薩之母,佛之母,誰不尊敬、誰不奉侍?所以孝養裡面養身、養心、養志,志最重要。然後我們才曉得,世尊是如何盡孝,我們世間人哪裡懂得? 你要稍稍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在世間一定要成就自己的智慧、學問、德行,你為社會一切大眾所尊敬、所推崇,你的父母就光榮。你父母走到任何場合,在現在人講都有面子,都有許多人尊敬、關懷與照顧,這是從淺顯的地方來講。從深處講,世間人不懂,你真的是作佛、作菩薩、作祖師,就有天地鬼神來供養、來照顧。這個事情諸位在現前,你有沒有見到?洪恭蘭老居士獻地給我們做彌陀村,居然感得玉皇大帝派兩個人來照顧他,這是大家親眼看見的。哪一天我找洪老居士,他請你們大家吃飯,他也正要請我吃飯,他當面跟你們說,他說的是真的不是假的。他說他決定不是作夢,清清楚楚兩個人站在床前面,他將要睡覺的時候,兩個人長得非常端正,天人相貌比我們人好,我們人比不上天人,人怎麼化妝也比不上。他問他們兩位從哪裡來?兩個人也不說,只勸他要忍耐。我們曉得洪老居士一生性情很急,跟李木源居士一樣,速度很快,辦事情說做就做,非常豪爽,性情急躁。勸他要忍耐,無論大事小事都要忍耐,接著跟他講兩句話,「來也空空,去也空空」,他聽懂了。最後他們才告訴他,玉皇大帝派他們兩個人來保護他。你看看,一念善心你要想幫助別人,鬼神、天神就來保護你,感應這麼快,這是我們眼前見到的。 所以諸位真正發心護持佛法,哪有佛菩薩不加佑的道理?洪居士遇到忉利天主派天神來護衛,我們就明了,將來彌陀村念佛往生成佛的人一定很多;否則的話,他沒有這麼大的福報,也沒有這麼明顯的感應。這是新加坡之福,世間到處傳災難都要來臨,這個地方我們看到,忉利天派天人來保護洪居士,我們就曉得,諸佛菩薩、天龍善神必定保佑這個地區。這個地區有正法,這個地區有修行人,這個地區有很多人將來往生不退成佛,這地方是福地!世界上還有其他地區很好,但緣不足,這個地方因緣具足。我仔細的想,此地至少有十大菩薩在這地方護持這個道場,護持這個地區,所以做事情這麼順利。昨天下午李木源居士告訴我,楊厝港那邊的學校,校方答應遷走,很順利。我們佛學院的立案,還有彌陀村的建築很快都會批准,主管的部長聽到很歡喜,這是佛力加持,龍天護助,感應不可思議。 我們自己身臨其境,親眼看到,親耳所聞,難道還不相信?現在我們最重要的是對自己要有信心,要發心續佛慧命,要發心弘法利生,捨己為人,你得到諸佛護念,你得到龍天善神保佑。一切諸法絕不要放在心裡,為什麼?我們既然將這個身心奉獻給三寶,一切就由佛菩薩照顧。章嘉大師教給我,「你的一生都是佛菩薩照顧你」,我們還要操什麼心?建再大、再殊勝的道場,要就送給你,我再換個地方,佛菩薩又給我建了。你可憐,你沒有佛菩薩建,你沒有人幫助你,我有,所以你要我就給你,我到哪個地方佛菩薩都會給我建道場。 我們在此地常聽李居士說,我們後台老板是阿彌陀佛。今天在這個時期,建這麼大的道場,籌這麼多的資金,談何容易!今天哪一個道場在這裡化緣募捐,已不像從前,從前還能化到一些,現在經濟衰退,貨幣貶值,房地產天天下降。我聽人家說,明年春天比今年還要降低,大家的生活愈來愈艱難,哪裡有錢捐出來?我們今天籌集這樣大筆的資金真不容易,別人沒有信心,李居士靠阿彌陀佛。這話講得對,為什麼?不為自己,是為阿彌陀佛接引念佛往生的大眾,這個事情確實是佛的事情,我們不過是發心來辦事而已,所以諸佛菩薩、龍天善神就格外照顧。這是三寶的恩德,我們盡心盡力去做就是報恩。 世尊教導我們,做出榜樣給我們看,最後絕不忘恩。忉利天召集這個法會是報恩大會,諸位想想是不是?這是佛法的基本法,所以與會大眾無比的希有,比《華嚴經》還殊勝。華嚴會上我們所看到的,盡虛空、遍法界來集會的是法身大士,而這個法會,我們所看到是諸佛如來,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無量無邊諸佛統統來集會。我們展開經卷,看到這個場面跟《華嚴經》有什麼兩樣?無二無別。《華嚴經》被人尊稱是「一乘圓教」,這部經又何嘗不是一乘圓教?我們仔細觀察確實是華嚴境界,不過在華嚴境界裡面「偏向幽冥」,不是像《華嚴經》展現那麼樣的清淨平等,一律平等,這裡偏重幽冥。換句話說,特別偏向苦難的眾生,這是示現給我們看,提醒我們,尤其在現代的社會,苦難的眾生太多了。 中國大陸這次的水災,我們是盡全心全力來做這個救助的工作。實在講,我們做這個工作真正是自不量力,我沒想到,李木源居士也沒想到,我們已經盡心盡力了。對於長江這一帶我們捐了錢,捐了三次,由中國大使館轉交,三次總數字差不多達八十萬,盡了我們全部力量。北方傳個消息給我,那一邊災難很苦,松花江、嫩江流域,大慶整個被淹沒,尤其是冬天快要到了,要求十萬套棉衣、棉褲,我就一口答應,也不曉得十萬套要多少錢。告訴李木源,李木源說好,我們送十萬套,他也糊裡糊塗答應了。我們托中國大使館代辦,他把價錢估價告訴我,一套是人民幣一百塊,十萬套合成新加坡幣二百萬。我呆了,我不知道李木源做何感想,這錢從哪裡來?我們正在頭痛的時候,居然就有個菩薩發心把錢送來了,一次解決,不可思議!不但我們做了這個事情,他送的錢還有多余。又聽說,界平法師從北京回來帶了錄像帶給我,錄像帶裡北京那些同修要求我,災區的學校被洪水沖毀掉了,希望我能建立幾個學校。我就動這個念頭,又有人發心送錢來,我估計一下,可以建十個中學、二十個小學。所以我立刻通知那邊,我們建十個中學,中學叫慈光中學,小學叫孝廉小學;我們建十個中學,二十個小學。我們此地一動念頭,佛菩薩就幫助,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我們救災的工作做得非常有效果,我委托遼寧本溪崔玉晶居士替我辦。前天他打電話來告訴我,現在送棉衣這些情形,他說那邊生活非常苦,沒有東西吃。我告訴他送糧食,北方他們現在農村裡主食大概是玉米,現在玉米不貴,人民幣一斤四毛錢,我告訴他盡量送。我給他的數量是一百萬斤,盡量送,送玉米、送面粉過年,而且每一個人還送一百塊人民幣。他做得太好了!只要你發真誠心,不能有一絲毫自私自利,三寶護佑,不可思議。崔居士在災區走了五個縣,自己也累病了,告訴我在災區住的小旅館,一天是人民幣十塊錢,我們就能想到他在那邊的表現,生活也跟災民一樣,他受到人尊敬。他教人念阿彌陀佛,送人家錢,一百塊錢念十聲阿彌陀佛,送一袋面粉給你,念十聲阿彌陀佛,送一件棉衣也念十聲阿彌陀佛,他說要度十萬人念佛,很不可思議! 我們今天做這些事情,我跟李居士充滿了信心,只要念念如法,只要行行相應,我們後台真的是阿彌陀佛與諸佛菩薩支撐著。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當你求,沒有感應的時候,是自己有障礙。什麼障礙?你有私心這個障礙,大公無私就沒有障礙。所以我對老師的恩德念念不忘,一生信守,受用無窮。我在此地也給諸位做見證,李木源居士又何嘗不是?十年前大病不死,都是我們現世最有力的證明。每一位眾生,只要如理如法的修學,你就能夠得自在圓滿。 世尊最後教導我們報恩,在忉利天宮召集「報聖母恩德」大會。從報母恩要想到,我們天天念的回向偈中「上報四重恩」,這個四重念四重,意思都講得通。第一、「報父母養育之恩」;第二、「報老師教導之恩」,佛是我們老師,報佛恩是報師恩,佛是代表老師;第三、「報國家之恩」,在古時候是帝王,在現代講,現在民主叫政府,政府這些領導人盡心盡力維護國家的安定繁榮,我們深受恩德要知道;第四、「報眾生恩」,我們生活在世間,一切所需都是依靠大眾互相的依存,人決定不能夠獨立生存。我們吃的糧食是農夫耕種的,我們穿的衣服是工人制造的,真的是一飲一啄都是來自廣大群眾,所以一切眾生對我們都有恩德。我們不知道報恩還要傷害,這個罪業就太大太大!你仔細的思惟、冷靜的觀察,一切眾生給我們都有很大的恩德,乃至於動物、植物、礦物,現在講地球的生態環境。自然生態環境,我們住在這個地方才能得到幸福,所以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就是不知道恩德。 知恩才會報恩,不知恩的人,你要跟他講報恩,他怎麼會聽得進去?不但聽不進去,他還說你頭腦有問題,你邪知邪見,你的思惟想像不合邏輯,他還要加這些言語給你。他不知道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他知道是一體,才會知道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這些眾生包括有情眾生、無情眾生,他們跟自己都是一體,與自己的生活都是息息相關。所以真正知道恩的人,知道深恩大德的人,是諸佛菩薩,凡夫哪裡會知道?凡夫所知道的是眼前幾個人而已,這個人對我很好,我感激他,他想不到與眾生是一體。所以此地報聖母恩德,裡面的意思涵蓋四重恩,涵蓋一切眾生,這些對於我們都有恩德。 『諄諄付囑以頻申』,這是經裡面所說的。世尊非常懇切囑咐地藏菩薩,要負起救度苦難眾生的使命,我們可以在這部經看到世尊一再囑咐地藏菩薩。地藏菩薩代表的就是「孝親尊師」,一個人真正能做到孝親尊師,決定不墮惡道。真正孝親尊師的人不會做壞事,為什麼?他要做壞事情,他就會想到我對不起父母、對不起老師,所以不但不敢做壞事,連壞的念頭都不敢想。因為他念父母的恩德,他愛父母,他愛老師,如果有一個惡念就辜負父母和老師。所以為什麼世尊滅度之前,把度化眾生的事情交給地藏,不交給別的菩薩?地藏表「根本」,觀音表「慈悲」,文殊表「智慧」,慈悲智慧都是從這個根生的,這是付囑地藏的深義,我們要能夠體會得到。 將來我們佛學院辦起來,很好,有兒童班。昨天我聽忍師告訴我,現在報名的小朋友已經超過一百二十人,我們有兒童班,將來有預科班、正科班、研究班。兒童班教什麼?教學的宗旨就是教孝親尊師,常常講孝順的故事。最近我印了兩部書,一部是《中華故事》,這是民國初年中華書局編輯的,現在大概都找不到了,早就絕版,我把這些老書再印一萬套。還有一部書是古代帝王教化眾生的故事,裡面都是講忠孝節義,教導你處事待人接物的基本原理原則。這些故事附帶有插圖,將來在教學的時候,可以把這個圖放大,圖上沒有彩色,讓小朋友去彩色加深他的印象。老師講了以後,再讓小朋友覆講,每個小朋友來比賽,印象就深刻了。這是地藏法門,這就是世尊在這部經裡面諄諄囑咐的意思,我們學了要把它做到,彌補現代教學之不足。我們這個教學要用現代的話來說,是倫理道德的教育,這不是科技的教育,所以在教學方式上跟那些教育當然有所不同。我們希望將來能夠收到很好的成果,這個成果也要求佛菩薩加持。 下面這是事相,事相也是表法。『令向佛法中,獻少水少華』。什麼是「佛法」?廣義的說是破迷開悟,對於宇宙人生真相徹底覺悟之法叫佛法。現在在此地我們把這個說法縮到最小,「孝親尊師」就是佛法,要從小朋友教起。孝親尊師是佛法裡的基本法,我們要明了,佛法的修學要從孝道開始,所以佛法傳到中國,能夠在中國生根茁壯、開花結果,反而遠勝於印度。這是什麼道理?因為中國自古以來的教育,著重在倫理孝道,這個基礎太好,非常適合於佛法的需求,所以佛法到中國來之後,把孝親尊師發揚光大。確實在古代,印度這些高僧大德也是四面八方弘揚,結果其他的地方也都是昙花一現,以後就沒有了。但唯獨在中國生根,這是中國自古以來重視倫理、重視孝道、重視師道,這才能生根。 此地「令向佛法中」,我們要懂得這一句話的意義,在現實生活裡面,令向佛中是令向孝親尊師中。「獻少水少華」是表敬意,這是供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個是禮敬,第二是稱贊,第三是供養。表示自己的敬意要有行動,不能只是口說,口裡說得再好沒有行動表現,這不是真的,真的是決定有行動表現。行動就是奉獻身心,「水」是表心,「華」是表身。水代表清淨心、平等心、覺悟的心,《無量壽經》講的「清淨、平等、覺」,用水來做代表。覺是怎麼表?表水平照,照就是覺,水在干淨、平靜的時候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東西都照在裡頭,這表覺。它沒有污染表清淨,沒有波動表平等。我們學佛看到這裡獻少水,就每天供一杯水就行了,錯了!這是你不懂意思。水要不要供?要供,意思是教我們看到水,我們的心就要清淨、平等、覺,表裡一如,這才叫做真供養;只有形式,心不相應,那不是真供養。 「華」表六度,身要行六度。我們一天生活從早到晚對人對事對物,是不是完全合乎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六個標准?供華是表這個意思。「華」表因,菩薩修六度之因,才證菩提涅盤之果。我們供果,「果」是象徵菩提涅盤;我們供花,花是提醒我們心行要與六度相應。布施是放下,我們放下沒有?持戒是守法,我們有沒有做違法的事情?忍辱是耐心,無論大小事要忍耐。精進是一門深入,精是講一門,進是進步。我們在《華嚴經》看到,每一位菩薩修一門,就從一門契入法界。在世間法裡面,你要想事業有成就,你要經營一種才會成就,在這個世間固然有很多大企業家,他經營的事業很多,你仔細觀察,他的企業能維持多久?有不少經營幾年倒閉了,能夠保持到他一生的不多,保持到第二代的就更希有了。這是什麼原因?經營東西太多,精力、時間分散了,照顧不到才出問題。如果你是一門,全部精神著重在一點,一個方向去發展,成功的機率就大,不容易失敗。自己的事業,你選擇繼承人,要使你的繼承人對你這個事業有興趣,知道這個事業的功德利益,這個利益不僅是自己的,也一定要考量社會的利益。在家菩薩從事工商業,是為社會大眾服務,不是為自己營利,這個人是覺悟的人,這個人就是菩薩。 我們現在見到東北崔玉晶居士是標准的菩薩,展開大乘經來看,他完全符合。他是為國為民,他也是虔誠的佛教徒,依照佛的教誨,他真的落實了。他所賺取的利潤為社會大眾共享,這個了不起!他有沒有改善自己的生活?沒有,我們稱他是菩薩,就在這一點。他不是自己發大財就改善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生活很清苦,比我們還苦,我們吃得比他好,穿得比他好,生活環境受用比他好。他的財富比我們多得太多太多,他為什麼不享受?沒有時間享受,也沒有頭腦去享受,天天想的是大家的享受。他只看到別人,沒有看到自己,實際上他自己很快樂,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 他經營那麼大的工廠,員工四、五千人,他過的生活跟員工一樣,所以員工愛戴他,擁護這個老板。他的利益全體大家共享,再有多余的分給社會,這不是菩薩,那什麼才叫菩薩?他跟我講:「自己累出病了,還在繼續不斷工作,他住一個小旅館,一晚上人民幣十塊錢。」我們聽了不能不佩服,不能不五體投地,別人做不到,他能做得到。上一次我在香港講經,他到香港看我,我們給他訂一個普通旅館,距離我們住的地方比較近。他一再抱怨住的地方太好了,花這麼多錢,告訴我隨便在哪個地方打個地鋪就可以了。你們想想看,他說的話是真話,不是假話。下一次到香港來,我就打地鋪招待他,滿他的願。我們要真正認清楚,人家是真菩薩,行菩薩道,而我們是口裡說說而已,沒有落實,還天天講求享受,不肯捨棄享受。他已經是放得干干淨淨,真正做到自在隨緣,我們今天攀緣不自在,他真正做到自在隨緣了。此地「獻少水少華」的意思,你要懂得。 『並脫幽途之苦』。你想想看,你懂得這個意思,是不是就脫離三惡道的苦報?你就是不求往生,也決定不墮三惡道,來生得大福報。可是要記住!就怕一享福就糊塗了,就又迷了,最怕的是這個。享福不糊塗的人,億萬人當中難得找到一個,享福不糊塗不容易!所以為了這個原因決定要求生淨土,才能保證我們不至於墮落。如果不求往生,享福難免不糊塗,一糊塗造罪業就墮落。尤其是福報大的,福報大造的罪業大,造的罪業重。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