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地藏經玄義(第十集)
地藏經玄義 (第十集) 1998/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4-14-10 諸位同學,請掀開經本,《地藏經科注》綸貫第十面。我們還是繼續來學習,不思議的性識為本經之體,也就是說佛說經的理論依據。前面說了不少,可是意思還沒有盡,我們讀了前面這些文字,對於法性、法相多少會有一點概念,法性跟法相確確實實是虛空法界萬事萬法的根源。末後這段講到地藏菩薩的本識,說地藏菩薩,又何嘗不是說我們自己?這個意思我們一定要懂得。天台大師有兩句話說得很好: 【三千不出一念法性,三千不出一念無明。】 這兩句話在這一面第五行。所謂『三千不出一念法性,三千不出一念無明』,什麼是「三千」?虛空法界萬事萬物稱為三千。為什麼稱為三千?天台大師講《法華經》,將「十如是」分配在十法界,每一個法界都有十如是,而每一個法界又具足十法界,這就變成一百個法界;每一個法界十如是,就變成一千如是,所以叫百界千如。過去一千,現在一千,未來一千,這叫三千。所以天台家講三千,就是宇宙萬有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包括在其中,不出一念法性。一念法性是什麼?《華嚴經》上所講的「唯心所現」,就是一念法性。又說:『三千不出一念無明』,「無明」是什麼?《華嚴經》講的「唯識所變」。你把這個合起來看,意思就不難體會了。《華嚴經》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無明是識,是識心的根源。底下說: 【今家釋華嚴心造之文有二,一約理,造即是具。二者約事,即三世變造等。】 『今家』,天台宗的子孫尊稱智者大師為「今家」。智者大師解釋《華嚴經》,他說了兩個意思:『約理,造即是具。』「具」是性具。『二者約事,即三世變造等。』我們簡單的講,總不外乎「理具」跟「事造」。理就是自性,具是具足、本有,自性裡面雖然本有,如果沒有事造,它不能現前。所以一定要曉得,理離不開事,事離不開理,理事是一體的兩面,一切諸法沒有例外。法師以此性識為體,根性利的人一聽他就覺悟、就明白,古德講:「全事即理,全理即事」、「全相即真」,相是指現相,真是講真性,所以說性相不二,理事一如。這是諸佛菩薩的境界,我們凡夫很難懂,所以世尊教導初學,往往都用比喻來說,希望從比喻當中你能夠有一個概念。而比喻當中是以「夢幻泡影」說得最多,幾乎一切大乘經上佛都有這些比喻,因為這是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有的經驗。我們都有作夢的經驗,夢中有相,相從哪裡來?絕對不是無中生有,沒這個道理。相從哪裡來?相是自心變現出來的。你的心是什麼樣子、心在哪裡?不知道,找不到,心沒有相。世尊問阿難尊者心在哪裡?阿難說了七個地方,世尊都把它否認了。 由此可知,心在不起作用、不現相的時候,找不到。它有沒有?真有,而且從來都沒有失掉。它是宇宙一切萬法的本體,一切萬法是從它生的,就好像我們夢境一樣,夢中的境界就好比是宇宙一切萬法,是從你心裡變現出來的。變現出這個相分,如果你要問心在哪裡?可以說整個夢中的境界相就是。世尊問阿難尊者心在哪裡?阿難尊者如果聰明,說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皆是,釋迦牟尼佛就沒有話說,這說對了。說在一處就錯了,一處不能涵蓋全體,無論說哪一處,都是證明阿難沒有悟入,根本對於事實真相,無論對事對理,他都迷惑,都沒搞清楚。既然心變成夢境,夢境是假的,夢境是心性的相分,相分是妄,全妄即真,全真即妄;心在哪裡?心已經變成相。我們從夢境這個比喻就能夠聯想到,現在盡虛空遍法界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相分;唯心所現,這個心是心性,所現的相分,十法界依正莊嚴、淨土穢土、一切眾生、虛空法界,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換句話說,沒有一樣不是自己,這是菩薩的心。 我們有沒有?我們也有,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我們現在為什麼叫凡夫心,不叫菩薩心?我們迷了,不了解虛空法界是自己,迷了叫凡夫,覺悟了叫佛菩薩。覺悟什麼?盡虛空遍法界是我自己,這個覺悟了。禅宗講的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覺悟的是什麼?就覺悟這樁事情。什麼叫見性?見到一切法相就是自性。在一切有情眾生,有情眾生的自性,佛在《楞嚴經》說得比較淺顯,我們大家都能夠覺察到,六根的根性在眼叫見性,在耳叫聞性,在意叫知性,六根的根性是我們的真心,這個東西能現。自性上帶一分無明就變成識,識能把自性所現的現象轉變,如果沒有轉變,這個法界叫一真法界,因為有識的作用,把一真法界就變轉成十法界。所以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切法是講十法界,十法界是從心想生,是識變的。 性跟識是一樁事情,性是體,識是作用,有體有用,它才現種種相,諸佛菩薩如是,一切眾生無一不如是,這當中的差別就在迷悟。迷了,受無盡的苦惱,造無量罪業,要受無量的苦報。覺了的時候得大自在,《華嚴經》講到無障礙的法界,末後《普賢行願品》的品題,《四十華嚴》翻譯的具足,就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你說這個多自在!清涼給我們說四種無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覺悟的人。迷的人是樣樣都有障礙,理有障礙、事有障礙,理事障礙、事事障礙就更大。迷悟兩個境界不一樣,兩種受用,這講享受真是天壤之別。所以佛標明教學的宗旨,佛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兩句話我們大家都熟知,可是這兩句話的意義能夠體會的人不多。為什麼你體會不到?你沒入這個境界,契入這個境界才懂得這兩句話的意思,才明了佛法教學的宗旨與義趣。 所以青蓮大師在此地給我們做了一個結論,無論是講識性或者是講性識,都可以做經體,都可以做教體;也就是說經教理論的依據。性識也好、識性也好,必須要知道這個性就是法性,法性現在被無明覆蓋,所以全體屬妄,青蓮法師叫它做性識,性變成了識。我們今天識作主,性不作主,識作主就是八識心王當家,我們今天用的是這個心,不是用真心。佛在大乘經論裡面說得很多,「真心離念」,念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真心裡面沒有。我們還帶著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用的是妄心,也就是我們用的是識心,就是這個地方講的性識。性識也就是佛法講的「真如隨緣」,真如是性,隨緣是識。雖然隨緣,諸位要曉得,它絕不會改變,所以它真,如果隨緣隨著變,就不是真的。 佛法常說的兩句話:「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我們又加了兩句,加這兩句是說明四種不同的境界。「不變隨緣」是佛境界,真如隨緣是菩薩心,這個菩薩不是別的菩薩,是倒駕慈航的菩薩,也就是他早就成了佛,現在以菩薩身分出現在世間,他是不變隨緣。第二種是「隨緣不變」,這真的是菩薩,不是倒駕慈航。菩薩在學佛,在隨緣當中學不變,我們今天要在這上努力,隨緣當中去學不變。怎麼個學法?昨天跟諸位說,你見,你要會見,我們說白一點,你看東西要會看,你聽要會聽,會看、會聽的人怎麼樣?他看,在變化裡頭看到不變;他聽,在變化音聲裡面聽到不變,這叫真的學佛。你會看會聽,這是菩薩。第三種是「不變也不隨緣」,那是什麼人?阿羅漢,墮偏真涅盤,他不變也不隨緣,他也不度化眾生,灰身滅智,佛不贊成,佛常喝斥他們。第四種是「隨緣隨著變」,這是我們凡夫,就是你不會看也不會聽,你六根在六塵境界裡全用錯了。菩薩是會看會聽,六根用得很恰當,他在塵緣當中見性,塵緣是緣,隨緣見性,這是真本事,所以他開智慧。我們是隨緣隨著變,心被外頭境界轉,隨緣隨變的心就生煩惱。隨緣不變生智慧,禅宗六祖惠能跟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如果要見到五祖一定說:「弟子心中常生煩惱。」為什麼常生煩惱?隨緣隨變;為什麼不生煩惱而生智慧?隨緣不變。看到境界裡頭不變,變中有不變,自己也不變,自己的根身在變,剎那剎那在變,根中之性不變。這是我們講到真如隨緣,給諸位說出這一點意思,我們應當遵守什麼樣的原則來學習。經上也有這麼一句話: 【無明體相,本自不有,妄想因緣,和合而有,不善思惟心行所造。】 『不善思惟』,就是剛才講的你不會看、不會聽,所以才造成現在這個樣子。六道輪回、五濁惡世怎麼來的?就是這些眾生「不善思惟心行所造」。妄本來沒有,妄是不覺,不覺就是無明,無明就是不覺。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明白的指示我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兩句話說得好。本覺是什麼?是自性,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這是本有的,前面跟大家講「理具」,理是講自性,具是本來具足。妄是講無明、不覺,本來沒有。這兩句話給我們修學的人,建立了很大的信心,本有的決定可以證得,本來沒有的一定可以斷掉,對於我們斷妄證真建立了信心。 不覺,本無的不覺從哪裡來的,什麼原因來的,幾時產生的?這些問題,自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人問過,佛經上有沒有答案?有。這些問題在楞嚴會上,富樓那尊者就曾經問過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的第四卷,世尊告訴富樓那尊者:「無明從哪裡來的、無明怎麼來的?」世尊只說了八個字:「知見立知,是無明本。」這兩句話解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懂不懂?你如果要是真懂,你的無明就破了,你就明心見性,一句話就把你點醒。可是這句話,我們念上一千遍、一萬遍還不懂,為什麼不懂?你不善思惟,你錯用心。什麼叫知見?什麼叫立知?我們睜開眼睛,外面境界相看得清清楚楚,這是知見,雖看得清清楚楚,心裡明明白白,這個時候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不是說我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什麼都不知道,你睜開眼睛,你什麼都不知道嗎?什麼叫立知?稍稍一起念、一動心,就叫立知,世尊說那就是無明。 所以才告訴你「無明無始」,你問無明什麼時候起來的?無明無始,沒有開始。如果要有始有終,那就真的變成事實。沒有開始,這就是假的,是妄想。你要說無明幾時起來?佛給你講無始無明,沒有開始,就在現前這一念。你一念有意:「我看見了」,這就是無明,「我知道了」,這就是無明,你就被無明煩惱覆蓋住。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也說我見到了、我聽到了,這個話是隨順眾生說的。所以佛說法是以二谛而說,隨順眾生的知見;你們說這個身是我,我也說是我,是隨順你們說。你們執著這個身是我,佛絕不執著這個身是我,佛是以什麼為我?盡虛空遍法界是我。所以說隨順眾生的執著而執著,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才能跟眾生交流。這是假話,不是說真話,我講經的時候曾經跟諸位說過,世尊以二谛說法就是半騙半真,用這種方式引導你從虛妄見到真實,這是佛的善巧方便。 如果是真的,完全用純真,不用一點虛妄的方法,不用俗谛,完全用真谛,沒有話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那是真的;不但一句話沒有,一個念頭都沒有,這是純真。佛是恆住真實,不但是究竟圓滿的佛恆常住在一真裡面,一真就是心行處滅、言語道斷,佛跟佛見面一句話沒有說,那是真的。無量智慧、無量功德圓滿具足顯現,誰懂?所以佛一定要隨順眾生,以世俗谛與真谛相結合、相融化,用這種方法來幫助十法界的眾生悟入諸法實相,這是諸佛如來大慈大悲。我們看《華嚴經》講的華藏世界,看往生經裡面講的極樂世界,看到這些諸佛菩薩他們生活多彩多姿,多彩多姿從哪裡示現出來的?在虛空法界為一切眾生,這個眾生就是十法界裡面的眾生,現無邊身,說無盡法,多彩多姿是從他對十法界活動裡面看到。雖然活動從來沒有止息過,他的心永遠安住在一真之中,種種活動隨緣而已。他是不變隨緣,從來沒有動過念頭,真的於一切法裡面不起心動念,不分別執著,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諸佛菩薩,經上講這是游戲神通,這是大自在、大圓滿。我們曉得菩薩是用什麼心,我們今天用的心跟他恰恰相反,我們不善用心,不知道事實真相。 『妄想因緣』,就是說分別執著。我們今天是只知道妄想因緣,以為這個東西是我們的真心,而把真心忘得干干淨淨,完全不能體會,完全不能覺察,不知道妄依真起。你沒有真心、沒有自性,你的分別執著從哪裡來的?我們講分別執著這個意念,這意念從哪裡來的,依據什麼而起來的?能夠有這個想法就叫回光返照,佛家講回頭是岸。一回頭去找,我現在執著分別,我分別從哪裡來的,我執著從哪裡來的?你就找這個,這叫回光返照,這一找,找不到了。 這就是慧可跟達摩祖師一樣,慧可心不安,現在心不安的人太多了,求達摩祖師給他安心。現在達摩的造像,造像中有一只手伸著,那是什麼?那就是對慧可說:「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慧可從這一句話回光返照,我的心不安,心在哪裡,為什麼不安?去找,找到最後找不到,覓心了不可得,你叫我去找心,我找不到。他比阿難高明,阿難胡思亂想,還說在內、在外,亂七八糟去找,慧可比他高明,慧可說覓心了不可得。這就是到了開悟的邊緣,所以這一句話點醒他,「我與你安心竟」,我把你的心安好了,他就恍然大悟了。阿難就沒有到開悟邊緣,阿難是胡思亂想,差得遠之遠矣!到覓心了不可得的時候是到了邊緣,這一點就點破了,這就是宗門講的見性,成為禅宗二祖。 我們今天所欠的功夫是沒有回頭,然後你才曉得參禅要回頭,學教也要回頭,念佛也要回頭,你不回頭你永遠不能開悟。大勢至菩薩,在《念佛圓通章》裡面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就是回頭。觀世音菩薩修學的方法,「反聞聞自性」,反聞是回頭。用的耳根聽到外面聲音,回過頭來去找,能聽的是什麼?這樣才能見性,反聞才能見到自性。我們今天聞是專門緣外面,想想我看見了什麼,我聽見了什麼,愈想愈迷惑,愈想愈錯誤。由於錯誤的知見,產生錯誤的行為,造口業隨便批評人家,身業是隨便侵害別人,是你看錯想錯了,你造無量無邊的罪業,感受得三途的苦報,都是由於不善思惟心行所造。 由此可知,不但六道是假的,十法界也是假的。六道、十法界都是唯識所變,都是無明幻化,是《金剛經》講的「夢幻泡影」。佛講的話沒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絕非真實。佛法講真妄,它的標准是訂在凡是有變化的就是假的、就是妄的,永遠不變的那是真的,是以這個標准來說真妄。虛空法界剎那不住,它是變化的,這個意思在大經裡面講得很多很多。所以現象是無常的,我們一定要懂,它不是常住的。但是任何一個妄相都是真妄和合,離了真,哪來的妄?離了真沒有妄,所以妄一定隨著真,妄決定不離真。古人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這個比喻好,他用金比喻真、比喻自性,用器比喻一切現象。我們到一個金店裡面參觀,用金制造的這些器具很多,幾百種、幾千種,每一個款式都不一樣。凡夫著了妄相,這是镯子、那是項煉、這是戒指,著了相。會看的人在相上看到性,他看到的是金,物像再多只有一個金,他看到金。他看到金,有沒有壞相?沒有壞相,並沒有把這些相破壞才看到金,在相上就看到金,知道這是真妄和合。 修道人,見性的人,事事物物裡面都見真性。在有情眾生,我們今天講凡夫,現在講動物,在一切動物裡面,見到這些動物的自性,經上有的時候講佛性,自性就是佛性。他有佛性,他怎麼不是佛?所以佛眼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他的自性跟一切諸佛如來的自性無二無別,就是這個道理。我們的見性、聞性,跟釋迦牟尼佛的見性、聞性,跟阿彌陀佛的見性、聞性,跟毗盧遮那佛的見性、聞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那怎麼不是佛?所以《華嚴經》與《圓覺經》都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無量壽經》也說:「一切皆成佛。」他本來成佛,不是什麼時候才修成佛。 在無情眾生裡面,你有沒有看到法性,我們這一片紙張,它是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我們從這些地方去體會,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體會,不斷體會,總有一天豁然悟入,你真的見到了。非常可惜,凡夫可憐,業障習氣深重,不會用功,不能在一切眾生、一切幻相裡面見真性,而變成什麼?在一切現象當中見是非人我,裡面起貪瞋癡慢,這就是此地講的不善思惟心行所造。 「不善思惟心行所造」,這是講六道輪回眾生,你為什麼會有六道,你為什麼不能出離六道,你為什麼過得這麼苦?八個字說盡了。所以會用功的人,才懂得六祖惠能說得沒錯,「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真正會用功的人,真正善思惟的人,真正會用心的人,不見世間過。不但不見世間過,他見到世間一切,都是真如自性無量智慧德能圓滿的流露。所以會用心的人是入佛境界,不會用心的人是入魔境界。境界裡面無佛亦無魔,佛跟魔是你自心變現出來,會用心的人就是佛,不會用心的人就是魔,外面境界哪有佛與魔?沒有。我們修學大乘,如果連這個意思不能體會,你的功夫如何得力?在第十面最後一句看起,最後一行最後: 【無明幻出六道依正,當知本自不有,無明所為。】 我們看這一句,這是把六道輪回的真相為我們說出來。我們現在住在六道裡面,『當知本自不有』,六道本來沒有。「六道」是什麼?作夢。六道是做惡夢,我們在搞輪回就是在做惡夢,佛菩薩是從夢中醒過來,我們迷惑顛倒,在夢中沒有醒過來,繼續在作夢。這個夢從哪裡來的?『無明幻出』,幻是夢幻泡影,無明就是對事實真相完全不知道。隨著你的無明,無明很可怕,不了解事實真相,於是在這個境界裡面就起了妄想分別執著,隨順自己妄想分別執著就做錯事。世間人第一個錯誤,就是認為自己根身是自己,從這個錯誤的認識,就連續不斷一直錯下去。 如何保護自己,如何防范侵害,愈想就愈錯,愈做就愈錯,於是鑄成了大錯,你的生活圈子就愈來愈小。最小的圈子是阿鼻地獄,《地藏菩薩本願經》上告訴我們,阿鼻地獄裡面你所感受到的就是一個人,無間地獄。地獄多大?你的身體多大,就剛好這個身體跟地獄一樣大。地獄裡所有的罪刑統統一時都要受,這是什麼原因?自私自利到了極處,一個人都不能容,這是阿鼻地獄。諸位細想這個現象,這個現象全是假的,都不是真的,都是你自己錯誤的觀念變現出來的。自性清淨心中沒有這些東西,是妄識變現的,無明是妄識。六道裡頭正報是身,依報是生活環境,全是假的,你如果真正知道是假的,是無明、是幻想,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的,你要真正了解這個事實真相,在六道裡面生活,你很自在。為什麼?再不執著分別,一切隨緣,隨緣就得大自在。你說打妄想要盡量保護自己,你能不能保護得住?保護不住。這是假的、空的,你保護它干什麼? 世間人迷惑顛倒,以俗谛來說,俗谛就講因果,「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遭惡報,這是六道裡面天經地義的真理。所以覺悟的人,在六道行善,知道虛空法界跟自己是一個共同體。今天有人提出一個生命共同體,他哪裡知道什麼叫生命共同體?話他會說,意思他不懂。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換句話說,利益一切眾生就是利益自己,傷害一切眾生就是傷害自己。所以傷害一切眾生,你還沒有覺悟的時候,你墮三途六道,你能夠幫助一切眾生,你果報在三善道,我們為什麼不去幫助一切眾生,而去傷害一切眾生?世間確實有一些野心家,想在這個世界稱霸,統治這個世界,他能不能做到?決定不能。有沒有真正統治世界這個人?有,佛經裡面講轉輪聖王。鐵輪王統治一個星球,銅輪王、銀輪王、金輪王,佛經裡面講金輪王統治一個星系,那是人,不是神。他用什麼來統治?用十善業道。自己修十善,勸人修十善,行善才能有這個果報,造惡不行。 二次大戰的時候,希特勒想統治世界,日本人也想統治世界,用什麼方法?用武力;沒幾年亡國了。所以我們看到這個戰爭,從這裡面得到一個經驗,戰爭做為手段,決定不能統治世界,到最後歸於毀滅,所以戰爭決定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真正解決問題方法是什麼?大慈大悲,布施、奉獻,問題就解決了。二次大戰,全世界死了一億多人,花了多少錢?外國人有個統計,五百億美金。如果拿五百億美金到處布施,來做社會福利的事情,全世界擁護你,你真的做了全世界的王,哪個不擁護你?韓戰期間,打仗總共用了一百八十億美金,如果這一百八十億美金去布施,無條件的布施幫助韓國人,我想韓國每個人見到美國人,都會跪著喊「爸爸」!所以戰爭手段不行,你用金錢布施幫助人行,但是布施要無條件,布施附帶條件你就做不到。無條件,人家感恩戴德,永遠不會忘記你,這是大恩大德,布施恩德。越戰,打的時間更久,總共花了一千八百億美金,諸位想想,一千八百億美金要是布施越南人,我相信每個越南人見到美國人都會叩頭喊「爸爸」!戰爭只能夠造成災害與怨恨,這種怨恨結下去,生生世世沒完沒了,非常殘酷,自害害人。 同修們買的這些記錄影片給我看,我看了之後深深感覺到,我在裡面得到這個結論:戰爭絕對不是解決問題的手段,解決問題一定是大慈大悲,布施恩德,以真誠的愛心愛護一切眾生、愛護對方,人家才會心服口服。這些野心家也是錯用了心,不善思惟心行所造,造成這麼大的災難,也造這麼重的罪業,死了以後都是三途,何苦來呢?佛法教導我們沒有別的,就是把宇宙人生事實真相為我們說出,讓我們明白了解,然後究竟怎樣處事待人接物,你自己就會了。 底下講六道的差別,都是「從一念無明心出」。大師以此為教體,意思就是告訴我們,過去我們迷了這樁事情,現在從迷開悟,就在現前自己生活環境當中學習善思惟。什麼是「善思惟」?我們的想法看法與事實真相相應,這就是善思惟。能將事實真相說明白、說透徹,確實是大乘佛法。由此可知,真正要解決問題,還是中國古聖先賢的一句老話,「教學為先」。然後我們才想到,釋迦牟尼佛他是王子的身分,為什麼不繼承國王,把王位捨棄,從事於社會教學的工作?他真的覺悟了,他要幫助一切眾生徹底圓滿的解決問題,所以從事於教學工作。如果我們說,釋迦牟尼佛是野心家也可以,他不是要統治一個國家,他要統治全世界,要統治盡虛空遍法界,他用什麼方法?他不用軍隊,他不用武力,他用教學。他死了以後三千多年,這個世界上多少億的人尊敬他、崇拜他,向他學習,他成功了,這是一個很鮮明的榜樣,他指導我們、教導我們怎樣學習。我們看到了,聽到了,體會到了,我們知道這才是真正的途徑,應當要存大慈悲心、布施恩德之心。 這段是講地藏本識,也就是地藏菩薩存的是什麼心,地藏菩薩用的是什麼心?地藏菩薩幫助六道眾生,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對於自己一絲毫的要求都沒有,地藏菩薩並沒有要求這些眾生感激他,也沒有要求這些眾生報答他,可以說是完全沒有條件,無條件的愛心,無條件的布施,無條件的教化。他只有一個願望,希望眾生個個都開悟,個個都成為菩薩,個個都作佛。菩薩用的是這個心,菩薩存的是這個心,我們要明了,應當要學習。這一段我們簡單就介紹到此地。下面第三大段「明宗」,五重玄義的明宗。這段文在第十一面第四行: 【明不思議行願為宗者】 『宗』,是說學習的綱領必須要掌握。你不能掌握學習綱領,你在學習當中就無所適從,就不知道從哪裡學起?所以這一段非常重要。玄義裡面前面這一段辨體,諸位要曉得,這個體通一切佛法,通一切經教,不管怎麼說法,說法雖然不一樣,意思是相通的。但是「宗」就不一樣,宗是講學習綱領,每一部經典、每一個法門學習綱領不相同。這就專就本經,專就這個法門來說,青蓮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是以『不思議行願為宗』,這部經叫《地藏菩薩本願經》,以他的本願做為我們修學的綱領,這是很有道理的。所以一開頭就引經據典,多分都是從本經。一開端: 【准經文殊問佛雲】 『准』就是依據,『經』就是本經,依據本經。如果引用其他的經,他一定要寫出來。在本經裡面文殊菩薩問佛。 【地藏菩薩因地,作何行、立何願,而能成就不思議事。又大士於過去不可說劫前,身為大長者子,因見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相好莊嚴,因問彼佛,作何行願,而得此相。】 這裡面有行有願。『又』,也是指本經。本經裡有這個說法:『大士於過去不可說劫前,身為大長者子,因見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相好莊嚴,因問彼佛,作何行願,而得此相。』又有行願。下面是又一段: 【又如來自結經名,一名地藏本願,一名地藏本行。】 釋迦牟尼佛說出這部經的名題,佛說了三個,『一名地藏本願。一名地藏本行。』這個地方舉了兩個,第三個名字是《地藏本誓力經》,他取本行跟本願。 【故知行願二法,乃一經之宗要也。】 這是說出為什麼他要立行願為宗,說出在明宗裡面立這個題目的由來,然後再跟我們解釋。行跟願是有密切的關聯,古大德在解釋這樁事情的時候,常常跟我們講,願為先導,以行踐願,願在前面是領導我們,我們以行實踐我們的願望,這個願就能圓滿成就。在中國人不講願,中國古人講立志,人要沒有志,你這一生生活努力沒有目標、沒有方向,你這一生一定是空過,一無所成。你這一生要想有成就,決定在你的志向,佛家叫願行。世間人我們看,從年輕觀察他,他在讀書求學,選讀的科系就顯示他的願望。有許多人想讀醫科,他的願望是將來作醫生;讀法律,將來作律師;讀會計,將來作會計師。現在在美國,這三種行業是最賺錢的,他為什麼選擇這個?目的是在利,利在誘惑他。所以這個願不是本願,這個願是外頭的利在誘惑,他產生了這個願望。凡是利益誘惑的願望,沒有不造罪,作律師昧著良心替人家辯護,只要人家拿錢來,想盡方法給他說好話,這是造罪業。作醫生沒有醫德,本來這個病一次、兩次就可以看好,一定要拖它二十次、三十次,為什麼?慢慢叫他送錢來。現在這個小的利益得到,往後果報就苦不堪言。 古人讀書立志,的確跟現在不一樣。古時候沒有這麼多科系,大概讀書人只選擇從政這個行業,所謂是「學而優則仕」,古時候講仕就是從政,就是作官。作官要做個好官,為人民、為地方服務。所以中國古時候的教育,提倡的是讀書志在聖賢,現在讀書志在名利,名利就會有沖突,就會有斗爭。古人讀書志在聖賢,聖賢沒有斗爭,聖賢互相禮讓,所以社會是和睦,世界是大同,那怎麼會一樣?我們今天接受佛教育,要來學佛,學佛的志是什麼?志在作佛、作菩薩。佛菩薩是大聖大賢,比世間志在聖賢又要提升一級。問問我們學佛是不是真的做了菩薩、做了佛?真正學菩薩、學佛,怎麼可以與一切眾生斗爭,決定不可以。眾生迷惑,他爭,我們讓,決定不跟他起爭執,他要什麼,我們都讓他。給他,我們是不是都沒有了?不會。為什麼?命裡有的丟都丟不掉,命裡沒有的,一文都強求不來。他不知道,我知道。你要我給你,你命裡有,我給你的可以保得住,你命裡沒有,我給你的沒幾天就丟光了,你保不住。我命裡有的統統給你,過幾天就又來了。 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就敢布施,布施得很痛快、很歡喜,知道什麼?施不盡,愈施愈多。財施財多,法施智慧多,無畏布施是健康長壽,誰肯干?明白的人肯干。哪裡說是施掉之後什麼就沒有,沒有這個道理,這是不合理的。佛給我們講六道眾生所得的富貴,都是過去生中修的和這一生當中修積的。所謂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們前生修的什麼因,這一生所受的果報就是。你這一生得富貴,前世修富貴之因,你才能得到。這一生我們物質生活很艱難、很困苦,前生少修財布施,沒有種這個因。命裡沒有的,得到不是福,是禍害,這真的,一點都不假。 我早年剛學佛的時候,聽說有一個將軍升官,少將升中將,命令沒有發布,大概是接觸高階層的人,他們看到了,把這個消息告訴他:「批准了,你馬上升中將。」他很歡喜開心,邀幾個朋友一塊慶賀喝酒,一喝就死了。所以他若不曉得這個消息,他就不會死。人家說他沒有那個命,他只有一顆星的命,再加一顆星就壓死了,這很有道理。富貴都是命,沒有那個命,給財給你,也會被財壓死了。我聽說很多,命裡沒有財,搞股票,股票一虧就自殺了,那不是被財壓死了?他沒有那個財命。「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你要想得財富,你就修財布施,這是佛教給我們的正法。想種種方法去賺錢,搞股票是賭博,那是把別人的財富取為己有,是不義之財,不是你正當手段得來的。不義之財,不可取得,決定沒有好的果報。真正財富從哪裡來?財布施,愈施愈多。在家同修你只要財布施,無論你從事哪個行業都賺錢,為什麼?你命裡有財。別人做你這個行業不賺錢,他命裡沒有財,你做就會賺錢,道理在此地。你布施法得聰明智慧,你布施無畏得健康長壽,什麼因感什麼果,因果報應,絲毫不爽。要懂這個道理,要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在一生當中才知道怎麼個作法是正確的。所以利益眾生、利益社會,是真正利益自己。這個事情一絲毫的弊都不可以做,決定不能夠害人,決定不能夠傷害社會,不但不可以有害人、害社會的行為,念頭都不可以有。縱然我們自己這一生福報沒有現前,一生都修布施,福報沒有現前,不要緊,來生有大福報,因果決定通三世。 一般世間人看到人死了,我們佛教知道,人有沒有死?沒有。釋迦牟尼佛講《楞嚴經》,波斯匿王在座,他聽了十番顯見之後覺悟了,非常快樂,知道怎麼樣?知道自己不會死,軀殼會死,靈性不死。佛講你六根的根性是常住真心,不隨生滅身體生滅。他以恆河做比喻,讓他覺悟。當時波斯匿王六十二歲,他跟釋迦牟尼佛同年,他覺得自己衰老,佛就問他:「你二十歲的時候跟十歲的時候比,你身體狀況怎樣?」他說:「二十歲比十歲老;三十歲比二十歲更老,現在六十二,眼也花了,聽力也差了。」佛就問他:「你幾時第一次見到恆河水?」他說:「三歲,跟他母親到寺廟進香,經過恆河看到恆河。」他說:「你今年六十二歲,你見到這個恆河水,跟你三歲的時候見到有沒有兩樣?」他講:「沒有兩樣。」佛說:「你這個身體三歲跟六十二歲有很大差別,衰老,這是生滅。你的見性,三歲見的跟六十二歲見的沒有兩樣,說明你的見性並不隨你的身體衰老而改變。」他從這個地方覺悟了。我們今天講年歲大,看東西花了,那是你眼根有毛病,不是見有毛病,見沒有毛病。為什麼你戴上眼鏡,又看得那麼清楚?如果真的見性有毛病,戴上眼鏡看也是模糊才對。說明見性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的是自己,生滅這個身不是自己。波斯匿王從這個地方一下就開悟了,好開心,知道自己不死,自己不生不滅。 我們生滅身中,有不生不滅的真性,那個真性才是自己。所以決定不要為了這個生滅的身,這個假身,造種種罪業,那就大錯特錯!造罪業最容易是口業,為什麼?為舌頭。舌頭只有三寸,到底下就沒有了,為了舌頭貪圖口味,害多少眾生的命,欠多少眾生的血債,生生世世還不完,這是錯誤。我們不曉得為真身,去為這個假身,為假身連累真身也要去受罪,這個麻煩不麻煩!這種事實真相,給諸位說,只有佛說得清楚。佛為什麼說得清楚?佛看清楚了,我們沒有見到,他見到了,他把事實真相告訴我們,我們想想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佛所說的,我們要在生活當中把它證實。佛說的一切經,經的特色具足「教理行果」四法,而我們學佛,必須要「信解行證」才能得受用。佛的教誨,我們相信,佛說的理論,我們懂了,佛所講的方法,我們做到了,做到是行;從行裡面,證實我們所信、所解的一點錯誤都沒有,這叫證。所以佛法的修學,跟一般世法修學不一樣,這樣才能夠真正達到破迷開悟,真正達到轉凡成聖。這裡面引用《大智度論》上兩句話: 【諸菩薩行業清淨,自得淨報。】 這是佛菩薩跟凡夫不一樣,我們行淨,業就清淨,在修淨業,淨業一定是淨行。我們凡夫行不清淨,業不清淨,不清淨就是被污染。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裡面,都夾雜著貪瞋癡慢,夾雜著自私自利,就被自私自利、貪瞋癡慢污染,我們的行、業被它污染,才有六道三途的果報。下面大師假設了個問題:為什麼要立願,然後你才能得到果報?假設這一問,答得也好: 【作福無願,無所樹立。願為導御,能有所成。】 下面還有個比喻說,比喻我們就不講。『作福』,我們世間人講修福。修福的方法非常多,佛教導菩薩日常生活的方法,說了六個綱領,我們稱作「六波羅蜜」,或稱「六度」,這是修福的方法。所以菩薩應化在世間,他的思想行為總不離這六個原則,這個人就是菩薩。布施是修福,持戒是修福,忍辱是修福,禅定、般若是修福。修福若沒有願望,福報是很大,還是一事無成,你不可能有成就,這就說明願的重要。所以普賢菩薩教人修行,也就是教人生活,他有十個綱領,他不叫做十度,他叫做「十願」。他的願在哪裡?願在西方極樂世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有目標、有方向,我為什麼要這樣做?我修積的福德,我後頭有個歸宿,願就非常重要了。 我們今天發心修學淨土,我們的願望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那些人,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所以我們要想參與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團體,我們要具備它的條件。它的條件是「上善」,不具備上善往生就難了,雖念佛也不能往生。古大德講:「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喊破喉嚨也枉然!」什麼原因?你雖念佛,你沒有具足條件,就像一般宗教說的,你信了上帝,信了上帝你就能到天堂嗎?不能。你必須具備天人的條件,天人的德行比人高,佛說上品十善、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你具備這些條件,不信上帝也會生天堂。不具備這些條件,叫上帝「干爸爸」也不行,也去不了。西方極樂世界道理亦復如是,所以一定要懂得,要立願。 《觀無量壽佛經》裡面韋提希夫人看中了西方極樂世界,向釋迦牟尼佛請教怎樣才能往生?釋迦牟尼佛沒有叫她念佛,先教她修「淨業三福」,我們往往把這個疏忽掉。淨業三福是什麼?諸上善人的基礎。要先修善,修三種淨業。而且告訴我們,淨業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不僅僅說淨土法門,三世諸佛是什麼樣的法門都有,包括無量無邊的法門,無論修行哪個法門要想成佛,都以這三種淨業做基礎。我們念佛修淨土,把這三條十一句疏忽了,雖念佛,往生不可靠,只是跟淨土結一個善緣而已。你什麼時候能往生?你在哪一生當中這個基礎具足了,你念佛決定往生。所以從哪裡做起?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人天福;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小乘福;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大乘菩薩的福報。你沒有這個基礎,你念佛不能往生。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的心不善、行不善,到西方極樂世界還跟人吵嘴、還跟人打架,那怎麼行?把極樂世界搞得一塌糊塗,去不了的。最低限度,你要把這三條十一句都做到,你才能決定往生。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