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地藏經玄義(第二十一集)
地藏經玄義 (第二十一集) 1998/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4-14-21 請掀開經本,《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第十七面倒數第二行。在這個地方,青蓮法師給我們提出十乘觀法,這是天台家修行重要的綱領。前面四條,第一個「觀不思議境」,第二「真正發菩提心」,第三「善巧安心止觀」,第四「破法遍」,上一次已經介紹過了。今天我們講第五條: 『五、識通塞。苦集。十二因緣。六蔽。塵沙無明。為塞。』 「苦集,十二因緣,六蔽,塵沙無明,為塞。」塞就是阻塞、障礙。阻塞我們智慧,阻塞我們不能明心見性。佛法最終的目的,是要讓我們恢復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自性本具智慧德能不能現前,就是因為有障礙。佛在一切經論裡說得很多,天台大師將世尊所說的歸納起來告訴我們:「苦」是世間的果報,「集」是世間的業因。這在四谛裡面說得很清楚、很透徹,我們在此地不能講得太遠、太繁。「識通塞」,主要是從四谛說的。「十二因緣」是緣覺,也就是佛經講的辟支佛他們所修學的法門。從無明緣行,行緣識,一直到老死,總共十二條綱目,稱為十二因緣。十二因緣裡面有因有果,果是沒有辦法斷的。十二條也分配給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過去的因緣,我們沒有能力超越時間,所以過去我們用不上力,而未來是指來生,實在講也用不上力,真正能夠用力之處,只是在這一生當中的因果,就是這八個綱目,從「識」到「愛、取、有」。前面五條是屬於果報,所以真正能用功,真正能夠在十二因緣裡面斷掉一條,那就成就了。 實際上,能斷的只有「愛、取、有」三條。愛是迷惑,我們講「惑業苦」,取跟有都是屬於業,果報是苦,所以我們下手之處就是從惑業起。如果人能夠把愛欲斷掉,這一關看破了,世出世法都是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所以只有真正徹底看破才能夠斷惑證真。這一條很難很難,上上根人所修的。取就是取捨,也就是我們一般人講的得失,世間人講患得患失,這叫造業。取是染著,佛法講著相。這一染著,必定就「有」,有貪瞋癡慢,有是非人我,阿賴耶識裡面就有業習種子。「有」是指阿賴耶識裡頭的落謝業習種子,既然有,後面就有生老病死的果報。 佛說這個道理,跟我們說明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輪回的根本原因,我們了解這些道理,才曉得三世輪回是怎麼回事情。我們要想超越六道輪回,這十二個因緣就像十二個連環,你能破掉一個,它整個就會瓦解。佛告訴我們,從什麼地方去破?從愛、取、有。上上根人看破世間一切理事的真相,所以愛欲他能斷,這是上根利智之人。中下根性的人不行,在這個地方斷不了,佛就教我們從「取」上斷。「不取」就是不著相,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勉勵同修們不分別、不執著,而不分別、不執著就是從「取」下手。由此可知,「愛取有」這三個字,不是說事相,是說用心。事相上不能離開,你每天要吃三餐飯,你要穿衣服,抵御寒冷的氣候,你必須有房屋遮蔽風雨。這些都是事相,但不是從事相離,是從心上、念頭上離,這不能搞錯。日常生活像佛菩薩一切隨緣,決定不要分別執著,這就有方法把十二因緣解開。 第三種從「有」斷。這個也不容易,所謂是「為而不有」,那是很高的境界。實在講,從有上斷多半是再來人,諸佛菩薩應化在我們這個世間,我們看到他也有愛,也有取,他沒有「有」,這個功夫高了。宗門所謂:「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那就是從「有」上斷,他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在我們中國佛教裡面,最明顯的代表人物是濟公和尚,我們一般看的《濟公傳》小說,那是不可靠的。如果真正諸位要了解濟公長老,在《大藏經》裡面有濟公的傳記,他的傳記分量很多,好像是有六卷的樣子。這是從「有」上斷,他的愛取是表演,跟我們凡夫不一樣,他是表演示現。可是在世間諸佛菩薩示現的很多,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但是我們讀了佛經之後,知道有這回事情。因此我們對於有一些示現的人,決定不能輕視,不能輕慢。因為我們是凡夫,不知道他是什麼人,他是不是佛菩薩、是不是羅漢示現的,我們怎麼知道?他也決定不會暴露身分。大經裡面講做種種示現,他們只有一個目的,覺悟一切眾生,無論是示現正面的,或者是示現反面的,行善的、作惡的,你仔細觀察,都是在教化世人,都是在幫助世人覺悟。 如果循著十二因緣流轉,這就「塞」了,永遠在六道輪回。譬如說,「愛」是貪愛,「取」是占有、控制,「有」是造業,業習種子落在阿賴耶識,牽引來生的果報,這就是你永遠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回。但是我們要曉得,如果不能超越六道輪回,我們這一生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惡業多過善業,特別是生活在現在這個時代,沒有善知識教導我們,正像《地藏經》所說的,「起心動念,無不是罪業」,我們將來的果報決定在三途。說來生得人天福報,實在講,那是很渺茫的。我們自己冷靜去反省,我們五戒十善修得怎麼樣?五戒十善修得不好,與經論的標准差得很遠,來生人身就得不到。佛經上給我們做比喻,現在得人身的人,失掉人身,來生再得人身,佛說了三個比喻,第一個比喻是「爪上土,大地土」,這是佛在地上抓了一把沙土,手上這把土數量就好比是得人身的人,他把這個土撒在大地,指甲上還留了一點,還沒有掉下去,來生能得人身的就是留在指甲上那一點土,不能得人身的是落在大地上的土,幾個人來生能得人身? 我們自己要冷靜去想想,我們這一生所作所為,我們想的是什麼,干的是什麼,來生得什麼樣的果報不要問人,自己冷靜想想就知道了。肯冷靜想的人容易覺悟,想這種事情可怕,可怕就趕緊回頭。回頭就決定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起一個惡念,不能起害眾生的惡念,更不能起害人的惡念,念頭都不能起,當然就不會有這些行為。我們為什麼要這麼作法?希求不落惡道。佛教導我們三個目標:第一個目標是教我們斷惡修善,轉惡為善,這樣才能得人身,不失人身。你不肯干,你不能怪佛菩薩,佛菩薩講得那麼清楚,你自己不做,那沒法子。由此,我們也很清楚看得出來,佛教導的這三個目標,第一個是「轉惡為善」,就是教我們在六道裡頭能夠保住人、天兩道,決定不墮三惡道,這是佛法教學最低的要求。第二個是「破迷開悟」,破迷開悟是哪些人?是六道之外的,十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佛,那是轉迷成悟,超越六道。最後一個目標是「轉凡成聖」,這是超越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才算是聖人,為什麼?見性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是轉凡成聖。 下面講「六蔽」,這是菩薩六波羅蜜的反面。布施的反面是悭貪,悭貪是蔽,這是無始劫來的煩惱。自己有的捨不得布施,不肯供養別人,所謂是吝啬;自己沒有得到的,總是想盡方法貪得,得到之後又不肯布施。佛教給我們用布施的方法,破無始劫以來最重的的悭貪煩惱。第二個是惡業,身口意三業不善,造作惡業,這是蔽,佛教給我們用持戒的方法破惡業。瞋恚是蔽,佛教給我們用忍辱的方法來破瞋恚。懈怠、放逸、懶散,這是蔽,佛教給我們用精進的方法來破懈怠。散亂是蔽,心散亂,意志不能集中,佛教給我們用禅定的方法對治散亂。愚癡是蔽,佛教給我們用般若智慧的方法破愚癡。這六種煩惱稱為六蔽,六道眾生全部都有。 下面講的是「塵沙無明」,這是更微細的煩惱,更復雜的煩惱,無量無邊,用塵沙來比喻,煩惱太多了,像塵沙一樣。我們有這些東西,佛講我們全都具足,所以我們的智慧不開,心性閉塞,原因在此地,我們要認識清楚。怎麼樣才能把這茅塞拔除,讓它能夠暢通無阻?就是四谛的『道滅』兩條。道滅是修道,「道」是因,出世間的因,「滅」是出世間的果報。前面「苦」是世間的果報,「集」是世間的因。四谛的排列是苦集滅道,「滅」是出世間的果,「道」是出世間的因。此地的排列,世間法果擺在第一,說起來大家容易懂,人間太苦,提起來我們感觸很深。苦從哪裡來的?集。下面講我們怎樣去修道、去證滅,滅是佛經講的「大般涅盤」。 『滅因緣』,前面說的十二因緣,這是塞。你能把十二因緣滅除,就通了,就是六道跟四聖法界通了,你就能夠超越六道輪回,證入四聖法界。要如何對付六蔽?『智六度』,六度裡面就有般若波羅蜜。為什麼此地用個智?「智」用在此地意思很深,說明沒有智慧的人不會修六度。佛菩薩天天跟我們講,我們有沒有去做?沒有去做。為什麼沒有去做?沒智慧,聽起來耳邊風。要怎麼辦我們才能夠做到?多聽就開智慧,所以長時間的薰修就非常重要。佛菩薩很慈悲,天天教導我們,時時為我們講經說法,讓我們有機會長時間不斷在薰習,我們要曉得佛的苦心與教學方法的善巧。聽久了,薰習久了,不知不覺智慧開了,就想去做,認真的去依教奉行,去學菩薩道、學菩薩行,菩薩道是學菩薩的存心。凡夫,中下根性的這些同修,在六道眾生裡頭占絕大多數,中下根性的人,長時間不斷薰修會起作用,我們自己就是例子。 我們從小就有六種蔽,而且非常堅固,我自己的東西為什麼要給別人?我從小生活在一個貧苦的家庭,家庭並不富有,連小康都談不上。家裡沒有恆產,土地房屋都沒有,也沒有積蓄,我們一家四人,靠父親工作,以這點工資來維持生活。所以我們對於一切物資都非常珍惜,得來不容易,這就養成一個悭惜的習慣。小時候,我喜歡讀書,可是我的書本,別說送給人,借給人看我都不會答應。為什麼?他借去之後,把我的書弄髒了,我很不高興。我的東西很愛惜,我念的書都是干干淨淨的,我在書上寫字整整齊齊,書上絕對不會有疊個印子在上面;別人借去,看到哪裡就疊一下,拿回來我這本書不要了。為什麼到現在能夠這樣大大方方布施?天天聽經,天天聞法,時間久了,逐漸逐漸明了了,把過去錯誤的觀念改過來。這個改過來很不容易,我跟章嘉大師三年,他老人家對我用了三年的功夫,讓我覺悟到了。而且在這三年照顧,也是督促之下,我肯干、肯學,我尊重老師,聽老師的話,逐漸把觀念轉過來,行為轉過來,才會有這麼一點成就。 這裡「智」用得好,告訴我們天天要讀書,《觀經》三福末後一條,「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兩句話是相輔相成。勸別人,實在講就是勸自己。勸別人,人家能不能接受,不必去理會。為什麼?勸別人,實在講是勸自己。講經說法不是給別人聽的,是說給自己聽的。什麼時候才是講給別人聽?轉凡成聖之後是講給別人聽的,轉迷為悟還都是講給自己聽的。換句話說,十法界裡面的聲聞、緣覺、菩薩、佛,講經說法都是給自己聽的。超越十法界,證得法身大士,那個時候可以說講經是為別人,是利他不是自利。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利他實在都是自利,我們要知道。 塵沙無明是最難破的,要用什麼方法?『一心三觀』。塵沙多麼復雜,數量很多,只有一心能對治。怎樣得一心?我們淨宗的方法是持名念佛,《彌陀經》裡面教導我們,持名念佛的目的在哪裡?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一心不亂破塵沙惑,心不顛倒破無明惑,就用這一句佛號,這個方法妙絕,只要老實念。所謂老實,這裡面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沒有間斷,就叫老實念。只要這麼一直念下去,自然有水到渠成的一天,跟宗門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同樣的效果,所用的方法不一樣,達到的目的完全相同。根據世尊在經論裡面告訴我們,淨宗比宗門的成就還要殊勝,為什麼?他得一切諸佛的護念,得一切諸佛的贊歎,所以這是真正不可思議的法門,我們用這個方法來修學就通了。 這一段介紹出來,我再做一個總結:我們要修道,道是方法,如理如法的修學,要放下「愛、取、有」,了解愛取有的事實不可得,它只是幻想而已,是妄想分別執著,決定不是事實。《金剛經》講「三心不可得」,說明你能得不可得;諸法緣生,緣生沒有自性、沒有自體,凡是因緣生法都沒有自體,所以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所得的不可得。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我們今天講一切人事物,皆不可得。世法不可得,佛法也不可得,佛才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法、世法都不可得。「不可得」三個字,在《大般若經》裡面,世尊說了上千次。一部《大般若經》看完了,我們記性不好,一遍看完之後什麼都不記得,但是「不可得」三個字會記得很牢固。為什麼?看太多了,到處都看到佛說「不可得」,這遍數多了,印象就非常深刻。知道不可得,還打什麼妄想? 你們讀《了凡四訓》,袁了凡為什麼心那麼清淨,沒有妄想?他知道不可得。打妄想不可得,你所得到的是命裡所有的,命裡沒有的怎麼想也想不來,就干脆不要想,清淨心就現前了。但他還不是真正清淨,過去我在講席當中說:「了凡先生是標准的凡夫,我們都還不夠標准。」為什麼?隨順命運走,完全不能改變,宿命論,是標准凡夫。我們今天從哪裡下手?放棄對世出世法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占有的念頭,要從這裡下手。如果想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頭,占有一切人事物的念頭,你若不肯捨棄,這一生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不能成就。為什麼?堵塞了,決定不通。你學佛法,憑著你的聰明伶俐,說得天花亂墜,可是將來該墮三途還是照舊墮三途,輪回六道還是照舊輪回六道,你有什麼成就可言? 我們一定要懂得從哪裡下手,要深入經藏,深入經藏對於現前來講是「一門深入」,一部經深入,發掘這一部經裡面所藏的義理,我們走的是這條路。這一部經的義理,若是被你發掘出來,一經通則一切經通,你的問題就解決,你樣樣都能通達,這點很重要。深入經藏絕不是叫你去搞《大藏經》,你一生也搞不通,而是要你選擇一部經深入。選擇哪一部經?在理論上講任何一部經都可以,因為「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任何一部經都一樣。可是我們一定要考慮自己文化水平與生活狀況,哪一部經典、哪些法門我們修學感到方便,不太吃力,障礙比較少,這就容易修學。 為什麼末法時期,往後還有九千年,諸佛菩薩都贊淨土?我們將《無量壽經》跟其他經典做比較,確實《無量壽經》容易,念佛法門方便。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一句佛號沒有任何障礙。有同參道友,可以在一起共修,沒有同參道友,一個人老實念也能成功。你在一個家庭裡面,一家人不念佛,你念佛人家討厭,我不出聲,心裡默念也沒有障礙,這個法門方便。佛號怎樣能念得相應,大勢至菩薩跟我們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換句話說,就是放下萬緣,眼不貪色,耳不貪音聲,舌不貪口味,乃至於意不貪諸法,這叫都攝六根。這就是觀世音菩薩在楞嚴會上講的「反聞聞自性」,他用耳根做比喻,耳是聞外面音聲,不聞外面音聲,收回來聞自性,自性的清淨寂滅。「淨念相繼」,淨念是不懷疑、不夾雜,相繼就是不間斷。 由此可知,淨念相繼跟都攝六根關系非常密切,我們今天淨念相繼為什麼做不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為什麼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就是我們沒有收攝六根,眼貪看外面的色相,耳貪聽外面的聲塵,六根還攀緣外面的六塵,所以你的功夫不得力。這是我們必須要明了,我們念佛功夫不得力的原因在哪裡?明白之後,眼放下色塵,耳放下聲塵,鼻放下香塵,舌放下味塵,身放下觸塵,意放下法塵,六塵放下了,然後淨念相繼自然就成就,你功夫就得力了,往生才真正有把握。所以能修六度是智慧,一心三觀更是高度的智慧,這樣我們才有能力超越十法界,通如來的果地,不僅是菩薩,通如來地。 『第六、道品調適:無作道品,一一調停,隨宜而入。』。這一條不能細講,細講占的時間太長。「道品」是指什麼?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經論裡面說得太多了,《彌陀經》上說到,蓮池、蕅益大師的注解長篇累牍,也說得非常微細。「無作道品」,這是分配在藏、通、別、圓四教,無作四谛,無作三十七道品,都是屬於圓教。三十七道品,天台大師也把它配在四教,我們通常都以為四谛與三十七道品是小乘修的。天台告訴我們:「小乘所修的四谛是生滅四谛,小乘所修的三十七道品是生滅道品。」所以四谛與三十七道品貫穿整個佛法,講到最後無作,是圓教,無作四谛與無作三十七道品,這是大菩薩們所修的。「一一調停,隨宜而入。」這就是隨順四教,換句話說,就是隨順一切眾生的根性。他是藏教根性就用藏教的方法來調,通教的根性則用通教的方法,別教就用別教的方法,圓教就用圓教的方法,一一調停,隨宜而入,都能夠契入。這一段我們雖然沒細說,實際上這部《地藏菩薩本願經》,自始而終全都包括了。四教根性的眾生以及調停的方法,都散布在這一部經之中。這部經總共十三品,我們在這裡面都能夠學到。十乘觀法從第二到第六,下面諸位能看到,這是中根的人,我們現在大多數同修都是屬於中根人。下面末後四條是對下根人說的,我們也不能夠忽略,我們雖然說是中根,實在講,下根修學的方法,我們還都沒有做到。 『第七、對治助開:若正道多障,圓理不開,須修事助。』底下講:『謂五停心、六度等。』這個要真干!題上這四個字,「開」是開智慧,我們一般講開悟。為什麼不開悟,為什麼不開智慧?要用什麼方法幫助我們開悟,幫助我們開智慧?這個事情重要。「正道」,不論你所修的是哪個法門,主修的法門就是正道。我們今天修淨土,現在講五經,五經當中任何一部,我們選擇出來做為一生主修,一生修行依靠這部經論。現在我們多半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圓理不開,究竟圓滿的道理我們沒辦法明了。為什麼不明了?多障,障礙太多了。這個障礙來自無量的妄想、無量的分別、無量的執著,所以我們雖然修學,依舊不能夠開悟。 這個時候天台大師教給我們,一定要在事上去修學,幫助我們開悟,他舉了例子,譬如「五停心、六度等」,總綱領就是講看破、放下。我早年學佛,這是第一次跟章嘉大師見面,他老人家就傳授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比此地講的還要簡單、還要扼要,對我們初學人來講很有效果。這兩句話的意思非常深廣,就像前面講「隨宜而入」,我們能夠理解多少就要做多少,漸漸深入。我學佛到今年四十七年,看破、放下的意思,愈體會愈深,愈體會愈廣。廣無邊際,其深無底,我們嘗到多少?要不斷的認真努力精進。看破跟放下相輔相成,看破確實幫助你放下,放下幫助你更看破一層,你要不肯放下,你所看破的層次也就到此為止,不能再提升了。看破一層,那一層趕緊放下,如果不放下,你這個看破也是止於眼前的境界。我體會到章嘉大師教給我這個法門,是一個凡夫從初發心到無上道,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他們所用的方法。方法雖然是無量無邊,無量法門總結起來就是這個綱領。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要用世間法來講,看破是學問,放下是真實功夫。 智者大師舉「五停心」,這是天台止觀裡面教導初學人。而智者大師非常謙虛,他往生的時候,弟子們請教他老人家:「您老人家今天往生極樂世界,您的品位到底有多高?」大師非常謙虛回答:「因為我領眾,所以只證得五品位。」五品位就是五停心觀,這個位次不高,是凡聖同居土。這給我們一個很大的警惕,他是道場的住持,因為領眾管事操心,所以往生的品位就犧牲了,捨己為人,犧牲自己的品位,成就大眾。換句話說,如果他要不領眾,不管這些閒事,品位就高,決定不是五品位。諸位想想,這個話什麼意思?現在這個社會是競爭的社會,世間人爭名利,出家人也染上這個習氣,也在那裡競爭,你要是爭到手了,能不能像智者大師一樣是五品位往生?換句話說,這裡頭的含義深,智者大師決定有把握往生,品位低一點沒關系,有把握往生。如果我們連往生把握都沒有也去爭,爭到之後自己還繼續搞輪回,甚至於不幸還墮三惡道,那豈不是大錯特錯嗎?真的不如那些老太婆、老阿公,一天到晚念一句阿彌陀佛,他什麼地位名望也沒有,人家念佛往生瑞相希有,真往生。智者大師表演給我們看,那是很深刻的教化,我們要能體會。 尤其是在這個時代,二次大戰的前幾年,我們看到當時一些大德、居士們所寫的文章,感覺到這個世間災難太多,太嚴重,就勸大家老實念佛。今天我們這個社會之亂、災難之多,比五十年前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倍,可是我們看看有警覺心的人,好像沒有從前那麼多。由此可知,現在這個人心愈迷愈嚴重,迷惑才造業,迷是一切障緣的根本。我們想到這個地方,也就能體會到,在那個時代教導的人多,說法的人多,修學環境比現在好,換句話說,覺悟的人很多。現在這個社會誰教你?沒人教了,沒有人講了。我們所聽到的,都是名聞利養、都是五欲六塵,都在這裡頭做活計,你說怎麼得了! 天台教觀的根本法,我們過去講《彌陀經》的時候,也很用心的講過,很詳細的講過。從哪裡下手?從「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下手。四念處是智慧,四正勤是戒律,從四念處改變我們錯誤的觀念,從四正勤有一個正確努力的方向,從四如意足覺悟到心安理得。這是通途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這個基礎,我們讀過也講過,但是修學不得力,真是這個地方所講的「正道多障,圓理不開,須修事助」。五停心、六度距離我們還太遠,我們從這個表來看,我們哪裡是中根,實在講是下根,不但是下根,下根裡面的下根。人家下根從五停心、六度上著手,我們還是做不到,那個水平還要往下降。降到最低,不能再降,給諸位說,就是《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三福,這是最低的。三福第一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沒有比這更低的,這是最低了,這比五停心就低很多了,我們如果連這個都做不到,那就沒法子。 今天孝道、師道已經不存在了,但是諸位要曉得,這是佛法的大根大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是從這個基礎上建立的。孝親尊師,我們今天要提倡,提倡要從自己本身做出樣子給大家看。現代社會的人,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都是損人利己。知恩報恩,如果我們說出來人家會笑話,哪裡有什麼知恩報恩?現在恩義沒有了,現代人只有利害,有利是朋友,沒有利就是敵人,這是什麼社會?我們了解事實真相,才知道自己應該怎樣作法,我們今天從哪裡下手?真的要從孝親尊師和修十善下手。這在五乘佛法裡是人乘佛法,人都做不好,其他的就不要談了,一定要拿出行動認真努力去做。做不到,也要有這個心,念念不忘,若有機會,就一定要認真去做。 護法的恩德,我們曉得護法比什麼都重要,沒有護法我們怎麼可能有今天的成就?韓館長護持我們三十年,我們在她家鄉建一個「華藏圖書館」,是紀念她的,這是知恩報恩。我生長在抗戰時期,是流亡學生,我離開家庭,學校老師照顧我們。老師的恩德,在我個人身上來說超過父母,因為受老師照顧的時間多。現在有這個機會,我要在過去念書的地方建一所中學,這是紀念老師的。當時的校長是周邦道先生,他的別號叫慶光,我就建一個慶光中學來紀念老師。我們要真做,這是報父母恩、報老師的恩,不是口裡說說,口裡說說是沒有能力、沒有機緣,有這個力量、有這個機緣就要拿出行動,這是我們修學佛法的落實。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