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太上感應篇(第十五集)
太上感應篇 (第十五集) 1999/6/2 香港 檔名:19-12-015 諸位同學,大家好。昨天我們讀《感應篇》,講到造惡之人: 【人皆惡之。刑禍隨之。】 古聖先賢、諸佛菩薩真實的慈悲愛護眾生,眾生不信,造作的惡業,實在是因為沒有人教他。這樁事,佛在《無量壽經》上也講得很清楚,「先人不善」,沒有好好的教導他,所以也不必要去責怪於他。在這種不善的環境當中他要能夠不造惡,實在說那是聖賢人再來,佛菩薩轉世,決定不是凡夫;如果是凡夫,就肯定他一定會造惡,所以造惡是必然之事。人能夠回頭,能夠向善,只要一念回心,諸佛就護念,諸天善神就歡喜、就保佑,絕對不會降罪於他。這所謂是「天心仁術」,不會將刑罰加給那些悔罪之人,我們要相信這個道理。由此可知,趨吉避凶,確實是在乎一念之間,天堂、地獄就在眼前,一念善天堂現前,一念惡地獄現前。所以我們一個人知道過去做錯了,知道悔改,知道向善,以真誠心斷惡修善,這個人還要遇到惡報,絕對沒這個道理。如果這種人他還是遇到惡報,換句話說,他忏悔的心不夠真誠,他對於聖賢的教誨猶疑不決。正如《無量壽經》上說的,以懷疑的心念佛求生淨土,不是沒有利益,也有利益,生到極樂世界的邊地疑城。同樣這個道理,如果是以疑惑心斷惡修善,他是疑惑心,他忏悔不徹底,所以還會感受到惡報。不過這個惡報也減輕了,無間地獄可能減輕到游增地獄,游增地獄減輕到近邊地獄,決定有好處。所以我們對於諸佛菩薩、聖賢的教誨,第一個條件要深信不疑。 我們以不善的心對待別人,我們不相信世間有善人,不相信世間有好人;同樣道理,世間人也不相信我們是善人、是好人,同樣一個道理。可是世間確實真的有善人、真的有好人,並不因為大眾疑惑他,他就不做好人,就不存好心,沒有這個道理。諸佛菩薩、真正覺悟了的人,那都是真正善人、真正好人,舉世之人毀謗他、侮辱他、陷害他,他還是以真誠的愛心來對眾生,這是什麼人?覺悟的人。所以佛法的教育,真正教學的核心,就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他知道覺悟是寶。佛家講三寶,覺悟是佛寶,佛寶現前,法寶跟僧寶自然隨之就現前。法寶是正知正見,僧寶是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相親相愛,就隨之。所以最重要的是佛寶。有僧寶、有法寶未必有佛寶,有佛寶決定有法寶、有僧寶。所以我們要認真努力的向佛菩薩學習。今天我們接著再看底下一句,第五句: 【吉慶避之。】 這個造惡的人,心惡、言惡、行惡,『吉慶』是好的事情,他都遇不到,他所遇到的是災禍。『避』,注解裡面講是求不得的意思,你的希求得不到,不能順心,不能稱意。注子裡頭有幾句話說得很好,「天道無親」,這個親是私心、是私情,諸佛菩薩沒有,天地鬼神也沒有。「惟親善人」,只要人心善行善,諸佛菩薩、天龍善神就自然親近你,這是同生相應的道理。《易經》裡面所講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也是這個道理,所謂是志趣相投。佛菩薩善,天龍善神也善,看到你這個人是善人,自然就相投了!你所行不善,所謂格格不入,你不喜歡他,他也不喜歡你,這個樣子就「吉慶避之」。所以一個人真正覺悟了,覺悟什麼?善惡利害,只要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常常能親近善神,就得佛菩薩的照顧。 一個人果然能發心,有堅定的毅力改過自新,所謂是「恭己順天」,這個恭是恭慎,恭敬、謹慎,順天,這個地方的天就是代表善行。修十善業道才能生天,天人是善心善行,自然就與佛菩薩、天地善神感應道交,你所遇到是吉祥、是福利。如果你的心行跟上面所說的相反,心惡、口惡、行惡,在這個世間,你遇到刑罰的機會就很多。世間刑罰是法律的處分,判刑、坐牢,世間法律這些有種種懲罰加給你,這是明顯的;你肉眼看不到的,有天地鬼神在計算你。你過去生中修的福,因為造作惡業,這個福折損,過去生中所修積的壽命現在也減短,好事、吉祥的事情對你都遠離,凶災、禍事你就常常遇到,你沒有辦法避免,惡業招感,你應該要曉得。 在這段裡面,注解裡頭舉了一個公案,一個故事,這些故事都是真實的,實有其人,實有其事。這是說古時候有個讀書人心行不善,所作所為違背天理良心,但是這個人有才氣,文章寫得不錯,所以他去參加考試,考試考官對他的文章很欣賞,就錄取了他。到發榜要填榜的時候,他的卷子不見了,怎麼找都找不到,所以榜上就無名。到開榜之後,他的卷子發現了,在哪裡?就在考試官袖子裡頭,天地鬼神作弄他。他有意要提拔他,要把他排在前面,特地裝在袖子裡面,到時候開榜忘掉了,好事這個機緣統統都喪失掉,所以他也很傷心。考試官對他始終都很好,以後這個考官升官,總是念念想提拔他,好多次的機會,機會來了都發生障礙,發生意想不到的情況,把他的事情統統耽誤掉。所以這個人心裡面非常難過,為什麼這麼多好的機會,明明這個機會看到要成就了,突然是一個變化失掉了。這樣子郁悶不樂,就生病,這個病病得不輕,躺在床上三年。有一天他忽然覺悟,他說我過去一生的遭遇都是我自己造惡累積的報應。他一明白、一後悔,他的病就漸漸有起色,以後病好了。好了之後,他就努力改過自新,終身為善。 從前念書人,我們在此地能夠體會到,存心不良,行為惡劣,畢竟還受過家教,還受過老師的教誨,一時迷在五欲六塵裡面造罪業,遇到大苦難他還能夠覺悟。現在人造作罪業,死都不會覺悟,為什麼?那個覺悟的種子沒有。古人還有覺悟的種子在,你說現在人多可憐,覺悟的種子都沒有了。古德勉勵我們,天地之間的福祿,我們用現代話來說,大自然的資源就是天地之間的福祿,如果你不存一些善心善行,勤奮努力好好的修養自己,這些資源的享受你是得不到的。你這一生沒修,前世修積的很多,所以你這一世能夠得到這一切福祿,我們今天講物質的享受。說老實話,今天如果談精神生活,沒有,誰懂得精神生活?現在的精神生活,大家以為是歡樂場中,你們看唱歌、跳舞、狂歡,那是精神生活嗎?那是在麻醉、在吸毒,那是在找刺激,他哪裡懂得精神生活?精神生活是要高度的文明,高度的修養,他才會懂得,他才會體會得到。今天完全是物質生活。你要是得到了,不多做一點利益社會眾生的事業,你消化不了!這古人覺悟到的、體會到的。 佛在經典裡面講得更清楚、更明白,「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你以為出家人這碗飯好吃?細細看看《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你就明白了。但是這個經典在《大藏經》裡面,沒有人看。佛不只在這一部經上講,這類事情佛講過好多遍,好多部經。你不讀《大藏經》,你怎麼會知道?我們是在《藏經》裡頭,將這一部分抽出來,講了幾遍,也印出本子供養大眾。幾個人在這個教誨裡面省悟過來,覺悟過來?這是值得我們反省的,值得我們學習,真正忏悔,改過自新,時時刻刻警惕自己,不能再造惡業。要學諸佛菩薩以真誠的心待人,無論是什麼人,冤家債主也以真誠的愛心對待他,像佛菩薩一樣,平等一味真誠慈悲對待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有緣他接受,沒有緣,沒有緣他不接受。哪些是有緣人?善心的人,善心善行的人接受了,接受佛菩薩的慈悲;心惡、行惡的人,排斥佛菩薩的慈悲。不是佛菩薩不慈悲,不是佛菩薩不愛護,是他排斥,他不接受。雖然排斥不接受,佛菩薩真誠的愛心,真誠的慈悲,對他並沒有減少一絲毫。我們學佛要從這個地方去學習。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