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誠實不欺,最終官至宰相


 2010/10/6    熱度:8280    下載DOC文檔    

宋朝的晏殊,從小就誠實善良且聰明好學。七歲時,文章就寫得很好了。十五歲那年,晏殊因聰明過人,被縣令作為神童,推薦給真宗皇帝。
    
  晏殊本可以直接由皇上面試,但他執意要參加科舉會考。他認為只有會考所反映出的成績,才算是自己的真實才學。主考官同意了晏殊的要求,決定讓他同三千一百多名舉人一起會考。
    
  考試開始了,當考題發下來的時候,晏殊一看題目剛好是做過的。他拿起毛筆,想了一會兒,就舉起手對主考官說:“大人,這個題目我在家已經做過了,如果再做一遍,這不就是弄虛作假了嗎?請您另外給我再出個題目做,好不好?”
    
  考官聽了,同意給晏殊另外再出一個題目。
    
  晏殊拿到新題目,反復看了看,思考了一會兒,就拿起筆來一氣呵成。考官驚呆了,覺的此人文思敏捷,真乃奇才。
    
  晏殊要求參加會考和重新出題的誠實行為,受到人們的敬重,不僅在考生中傳開,也傳到了宋真宗那裡。宋真宗馬上召見了晏殊,稱贊說:“你不僅有真才實學,更重要的是,具有誠實不欺的好品質!”
    
  晏殊初出茅廬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京城的大小官員經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裡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游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游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游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有錢了以後,他也沒有矯揉造作。據明朝蔣一葵的《堯山堂外紀》記載他“喜賓客,未嘗一日不宴飲。”
    
  寫到這裡,我要提醒大家,不要以為晏殊是一個酒囊飯袋,他還是非常愛惜人才的。《宋史》說他“喜稱人善,獎掖人才。”如范仲淹、韓琦、富弼等名臣,都是他推薦的。
    
  後來,晏殊平步青雲,做了仁宗朝的宰相,當時國家承平無事,人稱太平宰相。他在北宋文壇也赫赫有名,他的兒子晏幾道也做了高官,名聞天下。
    
  天下“神童”為數也不少,但是,大多如仲永一樣“泯然眾人矣”,而晏殊卻在政壇文壇上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難道是偶然嗎?

台灣學佛網首頁佛教故事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