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太上感應篇(第一一七集)


 2010/10/11    熱度:1842    下載DOC文檔    

太上感應篇  (第一一七集)  1999/10/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2-117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感應篇匯編》四十五節:

  是非不當。向背乖宜。】

  這一節只有兩句。從這個以下到第五十六節,這一段經文是講「仕宦之惡」。「仕宦」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從政人員,佛給我們說,一切眾生無論是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從事哪一種行業,都不免造作惡業。正如《地藏經》上所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這個話說得一點都不過分,即使在今天出家修行的人,還是不免造作罪業。我們從《彌勒菩薩所問經》裡面讀到的,這一部經裡面所說的,全是講的末法時期出家人所造的罪業,菩薩慈悲特別為我們提出,每一條業報都是在阿鼻地獄,所以諺語常講,「地獄門前僧道多」,都是講的實話。我們出家,糊裡糊塗出家了,不曉得這一種身分最容易造作罪業了,而且受的果報比任何一個行業都嚴重,事先沒有搞清楚、沒有搞明白。既然出家之後,遇的緣不殊勝,沒有能夠正確了解佛法,不知道佛是什麼?佛弟子是什麼?究竟要怎樣修學才如法?如法是無量功德,果報也是無比的殊勝,可是不如理不如法,那個得罪也很重。出家修行人尚且如此,何況世間人?何況從事世間種種行業?世法裡面的行業,行善容易,造惡也容易,無過於從政。所以太上在惡報裡面,首先跟我們講的是「背逆大惡」,那是萬惡之根源。說完之後,再接著分別說明世法裡面,一切眾生很容易造作種種的惡行,第一段就講仕宦,這是從政人員。我們雖然沒有從政,但是都值得我們做參考,都值得我們學習。

  所以他第一節講,『是非不當,向背乖宜』,這八個字我們也要常常記在心裡,就是說要有能力辨別是非,要有能力辨別邪正。古聖先賢,無論是世法佛法的教學,首先就是教我們有能力辨別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什麼是邪,什麼是正;什麼是是,什麼是非;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甚至於什麼是利,什麼是害,如果對於這些沒有能力辨別,那就是愚癡到極處了。古人常講人與禽獸、畜生不同的地方,人有智慧能夠辨別這些,畜生不能辨別。注解裡面注得很好,這一段注的分量雖然不多,但是很重要。他說:「君子豐仁義之干,固禮義之防,則可以審好惡之公,定是非之當。」這幾句話尤其重要。在世間從前的讀書人,不是在求取功名,讀書志在聖賢。讀書為的是什麼?為的是想做聖人、做賢人、做君子,這是我們讀書的目的。聖、賢、君子是什麼個意思?「聖」這個字的定義,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白、覺悟了,這個人就叫做聖人。明了不夠透徹、不夠徹底,就是賢人、君子。換句話說,讀書就是為了明理,明理就能辨別是非邪正,不一定在做官。真正明白道理的人,明了是非的人,無論過什麼樣的生活,即使是做乞丐,他也是聖人,他也得人生最高的享受,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釋迦牟尼佛所示現的就是乞丐,每天出去沿門托缽,出去討飯,他是大聖,他的生活是真正幸福美滿,我們世間人哪裡懂得?世間人愚癡,沒有智慧,不能辨別是非邪正,所以世間人迷惑,這才迷在名利之中,迷在五欲六塵之中。他所受的,佛經上講的沒錯,他所受的是「苦樂憂喜」,身有苦樂,心有憂喜,苦多樂少,憂多喜少,這是眾生的生活。聖賢君子的生活,他身沒有苦樂之受,心沒有憂喜之感,那叫大樂,那叫真樂,我們佛經裡面講極樂,誰能體會到?

  這些聖賢君子在世間教化眾生,他們的身分,他們的方式,千差萬別。在中國,我們過去讀書讀過武訓,那是個乞丐,是個聖人,他以乞丐的身分教化眾生,教導世人斷惡修善,教導世人要接受聖賢的教誨。所以這幾句話裡面,「君子豐仁義之干」,豐是豐富,社會能夠安定,能夠繁榮,眾生能夠和睦相處,能夠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合作,這裡面最關緊要的就是仁義道德。誰來教?誰來做示范?聖賢人教,君子要做榜樣、做模范;換句話說,要提倡仁義。「固禮義之防」,防是防范,唯恐禮義有了差錯。所以要求行仁、行義、守禮,佛家講的持戒,持戒就是守禮,現在的話是守法。佛在經論上,無數次的教導學生,做佛的學生一定要守法。不僅僅要守佛的教誡教誨,我們居住在這個地區、這個國家,國家的法令規章,地區的風俗習慣,決定要遵守。若有違背,統統都算是犯戒、破戒。

  所以什麼是佛?什麼是菩薩?佛菩薩就是社會大眾最好的榜樣,經上常講天人師范,人間天上的表率;師是表率,范是模范。我們學佛,做佛的弟子,自己冷靜想想,我們的思想、見解、行為,能不能做為社會大眾的模范?社會大眾都像我這樣學習,行不行?我們要常常這樣的反省檢點,才算是一個學佛的學生,佛的弟子。如果我的想法、看法、說法、作法,對社會大眾有危害,就趕緊把它改正過來。我的思想行為對社會大眾有利益,我就應當努力去做。佛教給我們一個根本理念,就是決定不能為自己,佛給我們說,自私自利是眾惡的根源。如果為自己想,這就叫凡夫。一切不為自己想,為眾生想,為社會想,這個人就是佛菩薩。社會的利益是自家的利益,大眾的利益是自己的利益,一切為眾生,一切為社會,這是佛菩薩。佛菩薩跟凡夫差別就在此地。

  菩薩弟子在生活當中,在工作裡面,在處事待人接物,要做出一個「是非之當」給人看。尤其是在現代這個社會,古聖先賢的教育被大眾遺忘了,無不是趨向於名利,爭名奪利,是非顛倒,不當就是顛倒,以非為是,以是為非。我們今天學佛,如果有人聽到了,不為自己,只為別人,「你錯了,你迷惑顛倒了」,說我們迷惑顛倒。什麼是正?要自私自利。外國人連法律上都制定「隱私權」,隱私權就是自私自利,以這個為是,這就是是非顛倒,是非不當。

  『向』是去向、是方向;『背』是背道而馳,這個「向背」也錯了,但是今天的人不知道。我們學佛,佛告訴我們,我們要向什麼?要向佛道,成佛之道,要向著菩薩道,這是正確的。永遠脫離六道輪回,脫離十法界,我們要向這個方向,這個才對。可是世間人的方向是什麼?世間人的方向,現在不是六道輪回,現在是三惡道。所以世間人是違背了佛道、菩薩道,他們趣向三惡道,連人天兩道他都違背了。《太上感應篇》教導我們的是人天兩道,我們每天讀誦,仔細去思惟、想一想,我們的心行跟太上所講的相應不相應?如果相應,我們走的是人道、天道;如果相違背,我們走的是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在現前這個階段,印光大師特別為我們提倡《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真正是大慈大悲。他是佛門的祖師大德,為什麼不提倡佛法?這三樣東西都不是佛家的。佛法太深、太廣了,時間短不容易理解、不容易契入,所以用這三樣東西。這三樣東西比較淺顯,救急!希望大家把這三樣東西做到,穩住人天兩道的腳跟,不至於下陷,然後再學佛。於是我們明白了,這三本書是學佛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你在佛法上無論怎麼樣用功努力,最後都不能成就。佛法三乘是建立在人乘的基礎上,人都做不好,還談什麼?所以這一句裡面,首先給我們拈出來是非、向背,我們要留意,決定不能夠看輕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