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太上感應篇(第一五七集)
太上感應篇 (第一五六集) 1999/11/30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2-156 此集無經文,屬於個別開示,所以不放入此講座中。 太上感應篇 (第一五七集) 1999/12/1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2-157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感應篇》第七十一節: 【苟富而驕。苟免無恥。】 接著底下一段,也是兩句: 【認恩推過。嫁禍賣惡。】 太上所給我們舉的這一些例子,都是一切眾生在日常生活當中,不知不覺常常觸犯的。『苟富』是稍稍富有,並不是大富,稍稍富有就顯得驕傲了。『免』是幸免。夫子說:「行己有恥」,上一次也跟諸位提到,人不能不知恥,不知恥的人,永遠不會上進。《禮記》裡面講:「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這就是「行己有恥」的具體現象。不僅是財富,功名利祿都包括在其中,有得到的機會,要想一想我應不應該得到?這個就是有恥。不應該得到而得到,甚至於不擇手段爭取得到,那更是無恥到極處了。所以從前賢人君子接觸過聖賢良好的教育,縱然有機緣得大富大貴,他也能夠在一生當中安貧樂道,將他的富貴與社會一切大眾共享。在中國歷史上,印光大師最佩服的是范仲淹,這個人是得大富大貴,他將他的富貴施捨給他的宗族,給他的鄰裡鄉黨,給社會一切大眾,所以印祖十分贊歎,我們在《文鈔》裡常常看到他老人家提起。他的家道八百年不衰,范仲淹是八百年前的人,子子孫孫到現在家庭都興旺,子子孫孫都能守住祖宗的成規,「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這是家庭教育好。 所以古人講,對人對事對物恭敬、節儉,這是福報的根;驕吝、傲慢是災禍的根源。我們在生活當中,不知不覺種下這些禍根,到果報現前的時候,不知道凶災是從哪裡來的,怨天尤人,罪上再加罪,這怎麼得了!所以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要能夠與社會大眾共患難,絕不求幸免,一定要幫助社會,幫助苦難的眾生度過災難。我們看看,這是諸佛菩薩,這是大慈大悲,念念為眾生想,為社會安全想,為眾生利益想,沒有替自己想。社會上多一個這樣的人,這個社會安全就多一分保障。所以「富」,我們希望富有,富有可以有力量布施,有能力幫助別人,自己要節儉。我自己能夠節儉一分,對社會就能多幫助一分;我們節儉兩分,對社會就幫助兩分,長存此心,無量的功德。我們多浪費一分,眾生的福利就減少一分,我們把它浪費掉了,不知不覺就造罪業;縱然是我們本分應當享受的,也不應該。我們看世出世間大聖大賢,佛陀諸位都知道「福慧二足尊」,福德是圓滿的,圓滿的福德他為我們所示現的還是惜福,還是節儉,我們沒有看到一尊佛菩薩浪費過。 注解裡面引用古人處事待人接物的規范,我們要多讀,要認真的學習,這裡面所說的全是因緣果報。存心仁厚,待人厚道,都得福;稍稍驕慢,輕視別人,都種下了禍根。你在得勢的時候,別人不敢動;你在失勢的時候,這些人報復就來了。人如是,得罪鬼神亦復如是。我們學佛的人都知道,自己無量劫來冤親債主很多,這些在我們周邊無形的一種壓力,我們自己走運、氣旺的時候,他不敢動,他潛伏在那裡,沒有消失;等到我們的運衰了的時候,他就來干擾了。特別是在病重的時候,垂危的時候,我們在《地藏經》上讀到,在這個時候冤親債主都現前了,善惡的業力這個時候統統都出現了,所以凡夫哪有不隨業流轉的道理,隨業流轉非常可怕。底下兩句: 【認恩推過。】 這個就是一般講的「冒功」。好事不是自己做的,自己要把它冒認,別人做的好事據為己有,自己有過失推給別人,嫁禍於人,這一類的事情我們也常常見。德行的修養,一定要從童年開始,讓他養成一個習慣,能夠辨別邪正是非。我們中國古老的教育,從童子就開始,所以這個社會能夠長治久安,這個民族能夠綿延幾千年而不會被消滅,不會被淘汰,原因就在此地。可是今天我們這個民族遭遇到空前的危機,危機不是列強欺負我們,這個不在乎,危機是我們把祖宗的教誨疏忽了、捨棄了,這個才是真正的危機,這個危機會導致亡國滅種。亡國不怕,還會復興,滅種就可怕了。所以夫子教學第一個是德行,有道理! 我們再看看古今中外,所有宗教教育,都是把德行擺在第一。儒跟佛的教學非常圓滿,我們不能不知道。這個世間古今中外聖賢的教學,我們也要細心觀察,也要彼此了解,要真正做到知己知彼,你對於自己的文化,才真正產生了信心、愛心,樂意依教奉行,樂意將它發揚光大,利益一切眾生,佛家常講:「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對他輕視,原因就是了解得太少了。這個也難怪,你沒有學過,沒有人教導你,沒有人給你講,自私自利這個意念,永遠不能夠放下。如何修學,成就自己的德行、學問,也沒有人教過你,現在要找到一個善知識教導你,幾乎已經不可能了。李老師從前教我們,說得非常坦白,真正學習的年齡是二十歲以前。那我們要問一問,現在二十歲的這種青少年,誰肯聽從善知識的教導?這個年齡是血氣方剛,很不容易接受善導。人到四十歲的時候,習染已經成了習慣,很不容易改過了。縱然遇到善知識,我們知道古今中外的善知識,自己都非常謙虛。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五十三參,你看每一個善知識,自己謙虛,尊重別人。他們有智慧,有德行,有修養,有見識,看到你這個人可教,幫幫你的忙;不能教,那就惠能大師所說的,「合掌令歡喜」。各人造各人的業因,各人受各人的果報,諸佛菩薩有耐心,等你在業報受盡了的時候,你回過頭來,佛再來教你,所以這個期間往往是經過多少大劫了。 這一生之中給你種個善因,阿賴耶識裡給你種一個種子,這是佛菩薩對得起眾生了。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見到阿彌陀佛的形像,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古德告訴我們,這是善中之善,沒有比這個更善的。這一生縱然不能得度,久遠劫之後,必定還是這個種子起現行,能成就自己的道業。但是要等待多久,那就很難講了。如果在這一生要想得度,信願行必須要具足。可是我們仔細觀察,仔細反省檢點自己,信願行三方面具不具足?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佛的教誨相應不相應?念念相應,行行相應,這一生決定得度。偶爾相應,這一生就很難得度,但是得人天福報是肯定的。真正依教修行,《無量壽經》講得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菩提心沒發,一向專念做到了,你得天人恭敬,得人天福報,不能往生。往生,諸位要記住,一定要發菩提心,菩提心是真正覺悟,徹底覺悟;菩提心一發,《太上感應篇》裡面所講的這些過失都沒有了。 所以這個小冊子對我們來說,非常有用,我們常常讀誦,常常檢點,如果還犯這裡面的過失,自己立刻就要警覺到,我沒有發菩提心。我修淨土,沒有菩提心,你看看歷代祖師大德告訴我們的,不要說祖師大德了,四十八願裡就講得很清楚,你得天人恭敬,你不能往生。換句話說,你得人天福報,脫離六道輪回、十法界,做不到!所以我們有沒有真正發菩提心,可以從《感應篇》裡面的善與惡,善能夠奉行,惡能夠改過,這樣的人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決定有分。如果斷惡修善,又能離一切相,念念不離清淨心,這個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在實報莊嚴土。所以經上講,娑婆世界修行一天,抵得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你們想想看這個話什麼意思?細細想來,娑婆世界修行比極樂世界還殊勝,問題就是你會不會。你要會,比極樂世界殊勝;不會,那就遠遠不如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有進無退,進步得非常緩慢;娑婆世界是大進大退,會的人大幅度的進步,不會的人是大幅度的退轉,這是大進大退,極樂世界是有進無退,但是很緩慢。我們明白這些道理,知道事實真相,要會!利用這個短短的機緣,要大幅度的精進。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