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習藥師佛法的過程和體會


 2007/11/2    熱度:8191    下載DOC文檔    



曾經和幾位朋友交流過佛法修習的問題,本人由於感到受藥師法益良多,很希望與更多的朋友共享,最近還有一位朋友直接向我問了藥師法的修習問題,朋友們對藥師法的關注,很讓我高興和感慨,故將自己的修習過程和體會大致地理了一理,在此錄出,希望能為有志於此的同修提供一個借鑒,不當之處,還請批評。

一、對幾個問題的答復

有朋友問,是否一定要拜師行三皈依,才可以學佛,對這個問題,我覺得,如果有機會從拜師行三皈依,然後一步步地如法修行,這樣當然是很好的,但如果沒有機會,也不一定非要先行這些儀式不可,我直到現在也未正式依師行過三皈依,但是覺得也能修進去,我認為所謂皈依,首先是心皈依,也就是把佛菩薩作為人生的依怙,把佛的教法作為為人處世的原則,按佛的教法做人做事,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皈依,如果做不到這點,那麼即使依師行過三皈依行了,只怕修行的效果也是很打折扣的,關鍵是在懂得了佛法的有關知識後,樹起正見,並 即 刻 依教修習,千萬不要等!如以後有機會拜師,再行有關的儀式,那樣在以後的師的教導中,還可因曾打下過基礎而加深理解,甚至聞一悟十。

另外,有朋友問要依我的方法進行修行的問題,我的意見是,佛法修學是有一整套系統的教理教證的,有一套嚴謹規范的理論和方法,這些方法都能針對不同的根性特點,有很大的普遍性,且因其純正中肯,能很好地將初學者導入正軌,打好根基,而我的修學方法在基礎性的東西上也是按佛經上的規范開示來開展的,並在有一定基礎後再有所側重,這樣的修學方法慢慢地便有了一定的個性特點,如果一開始就按我說的來修學,不知對您是否合適,所以我傾向於請您先認真通讀一些佛經,掌握一定的佛法知識,然後選擇與您投緣的法門,按經中所說以及大德的注解來修習,打好基礎,然後在修法上再采取一些有一定個性特點的方式,這樣可能比較保險一點,我的修法能對您起到一點借鑒作用,我就已經很快慰了。

下面我談談一些修學的普遍方式和個人體驗。



二、佛法初學的普遍方式

(一)先談談初學者修習佛法的方式吧。

先談一下入佛門應該學什麼的問題。應該說,對初學者而言,如果能夠比較全面系統地修學佛學的經律論,掌握正見,在此保障下修習佛法,是最好不過的了,這種方式最常見於佛學院的學習方式,尤以藏傳佛教為最典型,他們以很系統的佛法知識(主要是五部大論)為基礎,再輔以大量的辯經活動,為弟子樹起正見提供了很好的條件,以此為基礎開展規范嚴謹的、有名師指點的佛法修行,這是最理想的過程了。但對多數人而言,卻是不太現實,尤其是在家人,大多是只能學習幾本有代表意義的、配以規范注解的佛經,有一定知見後,再如法修行,這是目下許多在家人修行的首選方式。因此,在這種條件下,便需要選擇的合適的佛法注本、修行法門和修行方式,我認為一定要選擇嚴謹規范、經得起考驗的注本,務必要以穩妥首選,為什麼我不太提倡直接看佛經原文呢,因為我覺得對許多初學者而言,初接觸一部佛經時,往往不知該看什麼,大德注本可以起到一個引導思路的作用,而且有修證的大德還常常以自己的修行境界融入注解中去,有很大的攝持力,這一點我覺得以南懷瑾先生的書體現得尤其明顯,這些都是對初學者影響是很大的,而且從大德注解中得到的佛法解釋嚴謹規范,純正嚴密,對引導學人進入正途、開拓初學者的視野、加深初學者的理解、樹起佛法正見,有很積極的作用,這些系統的知識和感受,不是從某個人的個人修學體驗中能學到的(盡管此人可能學得很好,但他的所學可能本身就有側重,不過如能時常與這樣的人交流,這倒是挺好的),到懂得一點佛法知識後,再看佛法原文,這時的理解便大不一樣了,對佛法的修學也有底子了,這時會進入實修。實修法門的選擇,我傾向於初學佛法者最好是先修習一些較常見一點的、在佛經上有著明確的開示的、得到過大德印可的的、同修間有過經驗的法門,這樣比較穩妥,一些比較偏的少見的法,最好是謹慎一點。

(二)修學方法的選擇

我覺得,如果一個初學者能有一個皈依師,依師所教便能漸入佳境,這是最好不過了,少走許多彎路,但對大部分初學者而言,尤其是在家人,都很難有這麼好的機緣,這樣,找到一個很可靠的注本,並且是與自己十分投緣的,依之修學,就成為學習佛法的關鍵。至於何謂可靠,那就是指注解的嚴謹規范准確,這點在上面已經談過了;而所謂投緣,倒有不少情況,一些同修是覺得某一部經一看就很親切,可以一天不停地看、讀誦書寫,有時是對某一部經由這個注解時就很喜歡看,另一個注解時,就不太能看進去,這就是投緣的問題。而我是這樣體會的,投緣就是一種最切合自己需要的感覺,讓人最有安全感的感覺,甚至就是一種落水者抓住了唯一的救命稻草的那種感覺,一看入去,心中馬上或逐漸地會產生一種精神支柱或是一種終生依托的感覺,讓你全心全意的依附,讓人以生死相托的,一種歸家的感受,這就是——投緣,這才是真正的皈依!我當初修藥師法門,在剛一接觸信如老居士的注本《藥師經法研究》時,就確確實實地有這種感覺,當時沒有覺得有什麼特別,現在回想起來,並和一些朋友交流之後,真的覺得這種感覺實在是十分十分的可貴,這種感覺能讓修學者不顧一切地投入進去,仿佛新生的嬰兒無半點疑意地投入母體,並享受那一份溫馨,將自己的人生、生活、和一切言行舉止與一部經緊抱在一起,密不可分,全心全意地、無半點懷疑地按注本要求修下去,佛法修行“以信為能入”,現在回想,真的是千真萬確啊!這時往往會暫時地先不顧及其它經法,而是專注於一門,一旦能修進去後,會感到修行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體會到生活就是修行,不能分開,這時會感到自己對佛法的理解一天天地加深,這時的進步自己是可以感覺出來的,然後才會慢慢地體會出修行到底是修什麼,這個一定要自己去領會。



三、自已修學的過程和體會

在這裡談一下自己的體會,一些看法不敢說很對,只能說每一句都是實話,看是否合您。

(一)學習佛法的緣起

我是在工作上遇上很難解決的問題,覺得過得很不開心後,心裡覺得人生不能這麼過,覺得人生不應該是這麼不開心,才開始接觸佛法的,那時為了生活、名利的不如意事,身心很不舒服,心中油然地湧起人生該怎麼過的問題,看過不少書總感到不是很理想。正在這時,有幸看到朋友有一本南懷瑾先生的《禅海蠡測》,感到很有味道,當時是什麼都看不懂,卻就硬著頭皮看下去,也許是宿世因緣吧,雖然看不懂,卻在心裡一下子就堅信我要尋找的人生答案就在這裡,就在佛經裡,於是我就潛心開始搜尋佛經。一開始,我接觸佛法時,也沒有想要修行,也不知什麼是修行,也不給自己什麼任務,只是很想看,就猛看,當時主要找到的是南先生注的系列佛經,後來發展到凡是能找的佛經都先請回來再說,雖說看不懂,但翻一翻都覺得很有味道,反正是什麼經典都想看一看,凡能碰上的都翻一下,基本看不懂,反正是不斷地看,看得懂一點的,多看一下,看不懂的,就先放下,首先是要保持住興趣和感覺,並不斷增長佛法知識,回想這個毫無負擔和任務階段,實是得益良多,回想來也感到很有必要,這是一個無壓力地自然熏陶自己的過程,讓自己慢慢有感覺,知道佛法是講什麼的,需要學點什麼,慢慢地沉浸下去,慢慢地摸索出來,慢慢地知道自己最喜歡的是什麼經典,什麼法門,慢慢地知道自己該做什麼,該遠離什麼,這時對社會上出現的一些與佛教有關的觀點、事情,也慢慢具備一定的辨別力;現在回想起來,那個時候既是自己工作上特別不舒心的日子,也是用佛法好好地導引自己、調養自己的日子,是初學佛法階段的非常享受的階段,特別值得回味。

(二)幾經摸索,有幸遇上合適注本

我是在閱讀其它佛法典藉的時候,注意到有一部經叫藥師經,看過一些簡介後,就感到有幾分神往。說來也是佛菩薩加持吧,不久便遇上吳信如老先生注的《藥師經法研究》,這一直是我特別要表達感恩的地方,遇上這個注本之巧,連自己也驚訝,這裡先不細說了。這個注本如磁鐵般吸引住自己,可說是遇上最合適自己的了,也就是上面說的“投緣”。回想起原因,主要有幾個吧,一是我的凡情很深,心裡對保住自己的名利地位有很重的心念,工作壓力很大,(呵呵,有點動機不純,是吧,)看到藥師如來的十二大願,有這麼多優越性,一下子就吸引住了;二是我感到吸引我入佛門的是生活工作中活生生的事,雖然許多是不開心的事,但畢竟就是這些世間煩惱引我入佛門,因而我感到要修學的佛法也應該是和世間聯系密切的,修學佛法的所得也應該從世間事中來,而這一點正和藥師如來十二大願相應;三是心裡總覺得佛法如離開世間,那還有什麼意義呢?(這樣的為世間服務的想法,和藥師如來的願很相應,這一點和您相似);四是一種說不出的親切感,一種對真理隱藏其中的確信。基本是因為這些因緣吧,我便一頭便扎了進去,忘我地依法修習,不敢說自己根基多好,但投入,我還是認可自己的,確實是十二分的投入,因此,就按照吳信如老先生的教導,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感悟佛法,實用佛法,以心為本,以戒為師,一點點地和生活打成一片,這個過程既艱苦又甜蜜,步步荊棘,又步步開闊,到一定程度時,心地一剎那打開,方知心外還有無邊光景,千斤重擔剎那間卸下,那一份舒適、輕松,不是文字所能表達萬一的,呵呵,這個階段回想起來真是百感交集,需過來人方能體味,呵呵,不多說了,以後您會知道。

(三)一門專修——具體修行過程

1、初修

大體而言,就是首先要通讀注解,了解這部經主要是說什麼的,這部經有什麼內容與自己最相應,也就是這部經哪方面內容最能打動自己,老師的注解中,有哪方面最能引導自己進入去。我看《藥師經法研究》時,首先是感覺到這個注本講得很全面,許多是自己想知道的東西,甚至是感到自己想知道的,原來就在這裡了(這就是投緣),回想起來,實在是難得!信如老的注本,基本是藏傳佛教的風格,比如發出離心、菩提心,也有不少是密宗的觀點,比如觀想佛像,心、語、意三密相應,氣脈、明點等,還有獨特的藥師定坐法、安那般那呼吸法門、念佛法門等。通過讀過後,就感受到哪些內容最能打動自己,哪裡最能打動自己,就先從哪裡切入,我當時是感到最能打動自己的就是十二大願,因此特別愛念誦這十二大願,並將其背下來,一有空就想起這幾個大願,想著這幾個大願時,心裡就有特別充實的感覺,當然,通篇讀誦也是讀過不少的了。接下來就開始按注本裡提到的法門來修習了,對這些法門,《藥師經法研究》裡提到的,基本都一一嘗試了,但也是有些效果明顯,有些也不是那麼明顯,效果明顯的,就一心堅持,比如三密相應,這個對我影響十分大,我就很堅持,一天到晚只要清醒時都提醒自己;效果不太明顯的,也有斷斷續續,比如念佛,持咒,我不太能持咒,也不知為什麼,念得很少,反正也不勉強自己。

2、全情投入,勇猛精進

具體是這樣的:

剛開始,是先按注本中的順序修習的,尤其是發出離心、菩提心、觀想三密相應這個階段,是很嚴格遵照教導的,基本不帶自己的想法,具體是這樣的:一、發心無偽,看到《研究》裡面關於發出離心、菩提心的意義和作用時,讓自己的心沿著注本的引導走,就按裡面說的做,該怎麼想怎麼用心,講得很清楚,我基本沒有什麼疑問就照做了。尤其是出離心,回想起來,當時由於自己本來過得很不開心,對世間的出離簡直是沒有掛慮什麼,出離就出離吧,反正想不起多少開心的事讓自己牽掛什麼,呵呵,我毫不猶豫地依之發起出離心(書中有詳述),對這個當時未覺得有什麼,現在回想起來,其實這就是修行的基礎!如果沒有這一點,後面的修習真是無從談起了,後面的修習都要以此為平台的。二、發了出離心後,會想到既然自己要出離世間,出離五欲,那是不是人生就完了呢,是不是對世間再沒有什麼意義了呢,不是的,這時要有另一種精神境界充實自己,也就是自己以後的精神引導,也就是以後自己做人做事的目的和原則,這個目的和原則是什麼?就是“要為眾生證無上菩提”,這個“為眾生證無上菩提之心”——就是發菩提心了,注意,這是一個人的心地的質變!意義十分重大!出離心是捨小我(或稱無我),發菩提心是實現大我(姑且這麼表達吧),實現大我的過程,就是佛法修行的過程,佛法修什麼?就修這個“大我”,(南懷瑾先生說“佛法修行不是修無,乃是修有”,這個“有”是什麼,此乃甚深佛法!唉,有幾人知啊)那麼,應如何修呢,我是如下這樣步入的;三、如何修。實現“大我”是什麼,就是成佛啊,要實現為眾生證無上菩提的願,如何實現,實現的過程就是修行了,一定要選擇對自己最相應的法門,我是由三密相應來進入修行的門檻的;所謂三密相應,就是身、語、意與皈依的佛相應,對我而言,就是藥師佛了,大體如下:1)身相應,觀想藥師佛像,時時想像藥師佛就在自己前面的地方,讓《藥師經法研究》上刊的藥師像(這個佛像直到現在都是我最神往的佛的形象,真是投緣啊),出現在自己的前面,但要將其想象為真的藥師佛,是真的藥師佛就在前面,即所謂“禮佛如佛在”,這樣觀想時,一開始感到由於有佛在前近處,會讓自己多一分自信,心地會漸漸地打開,心量也漸漸地擴大,慢慢地熏陶自己,心地中自己原來作為凡夫時的狹隘、粗俗和堅硬,會慢慢出現軟化和減弱的跡象,這大概算是“調伏剛強眾生吧”,一個被調柔的感受,這樣慢慢改變自己時,這個觀想的佛像會慢慢地自然和自己融合在一起,注意!不要勉強,要自然!讓自己平時行住坐臥時,也覺得自己就是在安坐的藥師佛,甚至干脆就把自己當成藥師佛,這時便常常得到一份前所未有的安適和平和;2)語相應,說話時要盡量符合佛教的要求,要講真實語,不打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3)意相應,時常意念十二大願,常想自已的言行舉止是否符合十二大願的要求,遇上事情常想如果是藥師佛遇上了,他會怎麼處理,這樣便慢慢地調整自己,讓自己切入去,讓自己的身語意和藥師佛慢慢相應,這個修習還是很快的,起碼我現在回想起來,對當時的進步已經是很滿意了,容易讓自己得到感覺。本來,三密相應在密法裡是有他的一整套修法的,不過我不會,在《藥師經法研究》裡也不是說得很具體,但道理講得比較清楚了的,而且自己就這樣修來,效果也還能讓自己滿意。這個過程的一個相當相當必要的前提是——信,對藥師佛至信無偽,相信人生的一切答案就在藥師佛這裡,人生的一切依怙就在藥師佛這裡,全身心地投入進去,毫不猶豫,真實無欺!這個過程我切入得很快,基本不去問什麼問題,一下就切入去了。而且到這個時候,我基本上不看其它的佛法經典了,就抱住一部《藥師經》。這個我不打妄語,確實很快。

通過三密相應這樣切入之後,對學佛會有自己的感覺(當時是不知道何謂得感覺的,只是後來看不少書後才知道學得對路時才有感覺,當時只是一個勁地猛往裡鑽),就沿著這個感覺走,這個感覺有個很普遍的特征,就是自己的心量擴大了,平和了,更多地懂得為別人著想,並且平時的言行舉止多了一份自信,對佛法的理解能明顯地加深,更珍惜人生,更有愛心,看到街邊的乞丐就想施點錢,想去放生,想做公益事業,希望為人能正直,對為人處世更有原則,這時我開始素食,因為心底逐漸對被屠殺的生命感到不忍,這些都是出感覺後的特征,每做一件好事,都感到是在實踐十二大願的一個善行,在身體反應上,有時覺得口水也是甜的,呵呵,反正很舒適,是發自內心,從裡而外的那種舒適,這個時候千萬要自然,讓心自然地發展,這時會有一種想做善行的沖動,有這種沖動時,就馬上去做,比如馬上捐點錢,比如為辦公室打掃一下衛生,不一定要多大的事,但一定以行為來配合心地的改變,行為又促進心地進一步改善,讓言行進入一個良性的循環,我覺得到這時才是真的開始進入藥師十二大願了,真的開始與藥師佛有相應了。

到這時,就算切入去了,切入之後,千萬不要停,一定要抓住時機擴大戰果。那就是要“打成一片”,如何打成一片?還是從生活入手,將行住坐臥的一件件事情、將生活的一點一滴,和藥師大願和藥師經的教導聯系在一起,比如,為乞者施一點錢,要觀想這是實踐“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所受用物,皆得無盡”,施後將功德回向東方淨琉璃世界,心念願往生東方淨琉璃世界;買了一本書或一件用品,或做了一個好菜,完成了一件工作,就先供養藥師琉璃光如來,再將供養功德回向東方淨琉璃世界,並發願往生東方淨琉璃世界,就這些生活中的小事,做好了一件工作,也算是實踐藥師大願,也如上觀想一遍;做錯了事,要認錯忏悔,要跪在藥師佛像前忏悔,就如十二大願中第五條所說那樣忏;反正就是要不避煩瑣,將生活的一點一滴的事與藥師經尤其是十二大願掛起鉤來,這樣慢慢地一點一點地積累,就這樣“打成一片”,可別小看這些事了!我要提醒,千萬不要小看這些事了!!前面說過,佛法修行是要以人生來承擔的,人生是什麼?人生就是這一件件的大小事情串起來的啊!離開這些生活中具體的事,人生還到哪裡去找?!這時做事會慢慢形成一種習慣,就是當需要對生活中的事情抉擇對錯時,會漸漸地按佛法的因果或是以十二大願的要求抉擇,何謂以因果抉擇行為?也就是說,你對一件事拿不定主意該不該做(這是因),這時就想,如果以後臨到我頭上,希望別人怎麼對自己(這是果),你想吃一口肉,該不該吃呢,只需想別人要來吃你,你願不願意?這就是因果之理,這就是承擔後果,用這個道理,就很容易自知自己該干什麼了,——這就是對自己言行的承擔,這就是以因果果抉擇行為。這樣,慢慢地承擔一件件事之後,積少成多,積小成大,會逐漸地感到自己對人生越來越有一份責任感,以前不敢負責任的事開始敢於去承擔了,以前不敢面對的困難,也敢於面對了,並能發揮自己的潛力想辦法去解決,以前不注意的自己的缺點,開始去注意並有意識地改變了,慢慢積累到一定時候,慢慢地積累了一定的能量之後,到了一個關鍵的時刻,對一件生活、工作中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自己用盡心力,毫不猶豫,不計生死,不怕當前的利益損失多大,哪怕以生死相許,也敢猛然地去直下承當時!就這個時候,就這一瞬間,心地剎地打開!原來心外還有無邊光景,哈哈,原來佛所說法是在這裡,哈哈!哈哈!!哈哈哈!!這是什麼!這是什麼!!就是這個!就是這個!!到這時,就知道佛法修行到底修的什麼了,就知道佛法修行是什麼回事了,呵呵,這個不多說,只與有心者共賞,呵呵。(話說回來,讓佛法與生活打成一片,那就只管想著打成一片,千萬不可去追求出境界,這一點千萬切記!!對這個東西,我也是無意間得的,當初完全沒有去奢望會這樣,呵呵)

(四)順次開展的法門

還是回頭來再說說修行法門,那個打開之後的事情先不表了。在上面通過三密相應切入之後,到後面的打成一片,其實是有一個過程的,這個過程,中間我還嘗試了不少修法,一個一個地說說吧,一是如按《藥師經法研究》修了念佛法門,也進行過持咒,我開始修念佛法門時,自己並未感到效果有多好,雖也出過一些《研究》中談到的境界,但遺給自己的印象不是很深,不過由於簡單易行,我還是常持佛號的,主要是念“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上班也念下班也念,徑直念去,不分時間場合,不出聲只動嘴唇,也不理別人注意到沒有,至於效果吧,不太好說,應該是起了效果的,但給自己印象不太深,因為我修學佛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從心地用功夫,念佛時好象沒有很明顯地讓心地平靜下來的體驗,有也不太明顯,次數好象不多,可能是機緣的問題了,不過我還是常持佛號的,因為簡便,早晚也有一定的功課,規定有一定的數量,現在遇上心躁時,也常持一下佛號。二是靜坐,修藥師定,我修靜坐時,是如《研究》中的要求去坐的,但多了一點《研究》中未提到的,那就通過靜坐了解自己的心地,人平時心意煩亂,不太會注意自己心裡到底在想什麼,靜坐時,心中許多不為平時所注意的念頭便會泛起,這時就比較清楚地認知自己,從而清楚自己心念中還有不少不如法的地方,還有不少不合戒律,不合十二大願要求的地方,這樣就可以通過忏悔這些不好的想法,達到改善心行的目的,當然,靜坐中一些好的現象也出現過,比如坐得深時骨頭會變軟,等等,不過這些我不太感興趣,也不理會,後來由於遇上一些問題怕不好解決,以及還感到雖在打坐時心能靜下來,下座後又恢復常態,對心的改善效果不是很直接和明顯,再加上打坐後腿的行動會在生活中不太自然,我只靜坐過一段時間,便放棄了。三是呼吸,《研究》中開示的呼吸法門,我也嘗試,但由於原來有長年的頭痛疾病,剛開始修習呼吸時,感到頭痛會加劇,便不再堅持,後來是過了好長一段時間後,頭痛有所減緩了,才又恢復,感覺還是不錯的,修得好時口水都是甜的(不知為什麼原因,好象不論修什麼法,修得好時口水總是甜的),感到很深層次的內分泌都受影響,得到很好的調理,對恢復身體精力有很明顯的作用,同時還能在心態惡躁時,讓心平伏下來(記住,是平伏)。這個我目前還都在修,每天都有一點內容。四是忏悔,忏悔在我佛法修行上的影響,幾乎是在三密相應之後最大最直接的一個內容了,也是三密相應的一個關鍵的補充,兩者相互作用,忏悔是將心地中貪嗔癡三毒清理出來,三密相應是在心地中注入佛法甘露,彼消此長,兩者相得益彰,這個方式還和持戒緊密相關,對我在佛法修行上的意義最後是遠遠出於我的意料,這個法門其實在《研究》中沒怎麼提及,應算是自己修行過程中自己感到特別需要,而狠修下去的,所以尤其感觸不少,我為此還曾專門寫過一篇小文——《心靈的手術——談忏悔》,文章附後,也請有緣者閱讀指正。

從這個修習的過程來看,應說根本的、主要的、基礎性的東西我還是老老實實不打折扣地按《藥師經法研究》來修習的,但其中一些也不太一樣,比如對持戒、對忏悔我是很下了功夫的,而這方面在《研究》是雖有提及,但沒有很要緊地強調,我卻下足了很深的功夫,而且對素食也很重視,《研究》中不太要求素食,同時《研究》中還多次地提到要自然,處理生活的問題要圓融,這點我做得不太好,有時處理起來顯得生硬,好象梗著脖子堅持佛法的原則,呵呵,這可能就是因為各人的情況有所不同吧,對這點就請方家評議指正了。

(四)修行的唯一法門——萬法不離心

縱觀我在佛法修學上的經歷,心底還是有許多感慨的,當初開始學習沒有感覺到這些,一接觸佛法從學習到實修,一下子就沉了下去,基本不考慮其它,對所修法也無半點疑惑,根本不考慮自己所學的法、所修的法以及心底的種種變化會有沒有不合適的地方,好象修法本就該是這樣子,沒有什麼好說,就這麼突破進去了,甚至連“突破”的感覺都沒有,也不知道什麼樣子就算是進步了、就算是修對了,一切都顯得這樣無需擔心,仿佛學佛也就是這個樣子,仿佛拿語言一說都多余似的,回想起好象就憑著直覺來做,比如忏悔,《研究》也沒怎麼提到,但自己遇上問題後,就自然地懂得用忏悔的方法來解決了,很多感受也是事後到現在回想起來,才知道原來當初是有這種感受的,當時根本沒有分心去理會這些。

現在再回頭總結的話,也結合和一些同修交流的心得,並閱讀過一些佛法典藉、大德體驗後,返思自己,覺得自己修過的法門,有一點是自己一直有意無意中地把握住並十分認可的,那就是——萬法不可離心,心外求法,一無是處!這一點可以說是自己的體會的精髓了,這個可以從上面的過程清楚地看出來,從發出離心、菩提心開始,修三密相應並與生活打成一片,是讓心地與藥師經尤其是十二大願逐步切近甚至結合的過程,修念佛法門是為了常憶念藥師佛和十二大願,讓心靜下來,修靜坐、藥師定是為了觀心,修呼吸可以平伏煩惱心,修忏悔是為了清理不良心行、改善心地。所以,我現在覺得,無論修什麼法門都好,無非是修心,這些種種法門,皆是形式,最終最根本的還是落在這顆心上!所以我也認為修行實際就只有一個法門——修心!呵呵,不過修的時候沒有這麼清晰的意識,是回頭總結時才意識到當時是這個樣子,到今天寫這篇小文、將修行過程一點點理過一遍後,才認識得那麼清楚啊。

(五)力往一處使——勿忘回向

以上談了許多修行的內容,應該說,只要是實修,那麼有修行就應該有功德,功德就是一種力,讓你實現修行目標——為無量眾生求證菩提的力,但這個力量一定要讓其用在實處,才不會漏掉,才會起該起的作用。要做到這一點,就必要將功德回向,回向到哪裡,力就到哪裡,力量聚得越緊,就越容易出成績,就象激光一樣,一定要聚在一起才能發揮超強作用。其實說來也簡單,就是每做一件善行之後,無論是是布施也好、忏悔也好、忍辱也好、放生也好、念佛誦經持咒也好等等,哪怕這件善行很細小,也要將其回向,如果修藥師法的,比如我,每做過一件好事,心中或口中都要念“謹將此善行功德回向東方淨琉璃世界,願往生東方淨琉璃世界”,就這樣積少成多,法門可以有多個,但回向一定要單一,這樣好將力量使在一點上,更易也成績。回向雖然簡單,但很重要,是決定你的修行功德是否起作用的問題,因為如果不回向,這些功德就可能只起到世間福德的作用,比如當世或後世帶來名利上的好處,而無法在佛法的修證上起作用,也就是有漏因成就了有漏果,因而一定要回向。



三、後記

前面說了那麼多,基本是自己修習佛法以來最系統的總結了,從修學方法來說,主要也就是這些內容,當然還有一些言所未盡的,以後有機會再探討了,限於篇幅,就先說這些了,希望對朋友有一個借鑒作用,有一點啟發作用,我心裡就有許多安慰了。另外我想說的是,我個人的修行方法和體會,帶有不少的個人特征,不知對別人是否也合適,對初學者而,我的建議還是希望他們有一個由大德講解的佛法注本來先系統地學,因為佛法知識,無限的博大精深,別人的具體體驗一般只是起到到輔佐的作用,而且,就我而言,我很坦白地說,我還未修到很深的境界,只是認出路了,還未走到目的地,這個我不敢打妄語;況且,我也未系統地學過教理教證,理論知識是有欠缺的,所以我從不敢說教別人什麼,只要為別人提供一點借鑒,心裡就很快慰了。同時想對初學者說的是,本人從佛法得到的益處,實在是不可以用幾句話來表述的,可以說佛法賦予了自己全新的生命,以及全新的人生感受,這份感受是拿什麼都無法換去的,這份由生命的源頭發出的對生活、對生命、對人生的珍惜、愛護,並因此而發出的愉悅、舒適、平和、坦然,這種全身細胞都在煥發出來的微笑,是那麼深沉,是那麼自在,是那麼不可思議啊!

我常對我的朋友說,從接觸佛法以來,一步步地以人生來實踐佛法,並致心找尋佛法的真谛,是我這一生最無悔的選擇,是我這一生最有價值的日子,無論以後是外境是酸甜苦辣、是陽光燦爛還是風霜雨雪,這個選擇都不可能有半點的疑悔,因為我已得到了佛法的太多的恩惠,我對佛法除了全心全意的感激和謝恩,實在已想不出有什麼能表達感情的了。這個選擇已深入我的血液、我的骨髓,我想我的基因結構也一定已打上了佛法的記憶,至心感謝信如老居士!頭面頂禮!感謝他老人家這個殊勝的注本,為本人指明了航向,可惜本人福薄,未能參拜面見信如老,也未當面去求他老人家接受我這個弟子,好了不說這個了,也看機緣吧。

關於藥師法的修持,還有一個想談的是,目前國內社會有許多不良的現象,如信仰的缺失、政局對個人思想的控制、為人處世時為短期利益寧丟長遠原則、男女關系的過份隨便、個人和集體良心受利益的左右(如紅包)等等,這些都是與佛法修行相悖的,因為佛法要求修行者做一個正直的的人、有愛心的人、男女關系嚴謹的人、負責任的人,這些都和許多社會風氣格格不入,所以在世間修法,真的是很不容易,甚至得罪不少人,這些也算是違緣吧。不過,如果能利用這些違緣,比如在修行碰上寧要當前利益還是堅持佛法原則的情況,如果這時能做到對利益難捨能捨,不顧及利益的受損,一心堅持佛法的原則,那麼這時佛法修行的進步會加快,每一次在重大利益關系上對佛法的堅持,都是一次修行的巨大進步,讓自己在短期內積累巨大的功德,我想這也是世間修行的便利所在吧,也就是常說的“變違緣為順緣”了,我有時也覺得,所謂世間違緣,其實就是一個打磨石,如果不夠堅硬,怎能將佛法般若的這顆鑽石磨得熠熠生輝啊!(這個主要來自個人體會,未找過教證,哪位朋友有不同看法,也請指證)。另據信如老的要求是“世出世法要圓融”,這個我還做得不夠好,不少時候處理得比較生硬,看來要走的路還很長啊。

好了,先談這些吧,佛法修行,無限風光,不是這一篇小文所能盡述,只能是擇要而談,而且是修到什麼談什麼,有不少寶藏也未摘取,呵呵。但是,由於自己得到藥師佛的教益實在太多,也很希望有同修能來分享,不過可惜看到修藥師法的朋友實在太少了一點啊,殊為可惜!實在很希望有更多的同修能加入此行列,同沾法益,在塵世中一齊得嘗我佛無上清涼!也希望與更多的同修交流修行心得,不論修何法門,修至何等境界,均歡迎來信交流,批評指正。

就以這樣一句常語來結束吧:做一個天使比等待天使的來臨更加容易。我想,按佛法修習,以佛法來利益世間,並借以提升自己,實在也比等著佛來救自己要來得容易。

至心頂禮藥師琉璃光如來!

至心頂禮信如老居士!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