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謹:禮佛功德
大凡信仰,是有一個崇拜的對象,和他的思想與主張。宗教的信仰,當也如是。對他所崇拜的教主自然會禮拜、贊歎、仰慕,由此產生出一股宗教氣氛,使靈性發韌而升華。有的宗教只是做些祈禱,而不主張禮拜“偶像”。佛教主張禮拜佛、菩薩聖像,當然它有很深的哲義存在。
且說佛陀滅後,後世不見報身真佛。那時優填王因思念佛陀,就用旃檀香造佛像,視同真佛供養,為佛像肇始,為後人帶來憶念追思之需。《圓覺經》說:“若復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故今佛弟子皆以佛像做禮拜、供養、觀想之修持所用。佛經說:“禮佛一拜,罪滅河沙。”諸經典中,常贊禮拜、供養佛像之功德利益,因之佛教徒遵循已久。
何以拜佛有如是功德感應等事,就佛之行持證悟,非常人所能行,由因地至果位歷經修行,已入不生不滅無余涅槃之大光明藏。故於一一拜中,佛光注照,黑去暗除;惡業即化,障礙何有?佛表光明,業表黑暗,拜佛乃引佛之光明,破除自己業的黑暗,如一室之黑暗,以一燭光尚可破除,況佛遍照,暗破無余。佛像巍巍功德,世俗凡夫以及諸般外道,自不能理解。
修行人靜坐參禅、或觀想、或念佛、或持咒既久,當起而經行、或拜佛,五體投地,諸環百節,千筋萬絡,乃至脊骨百骸,莫不牽引,全身舒展,等同運動;以動養靜之法。靜時攝心,動時調身,絕不偏邊。行人靜中能定,動中也當能定,於拜佛中也當考驗可否專心一致,心不外馳,以上對身心調攝,都有益處。
復次,佛像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若行者拜,只一見此形好佛相,自心如是嚴飾,等無差別;此剎那間,面對佛像,心如工畫,於念不起生滅,攝心觀住,是心是佛,是心做佛,我即佛,佛即我,何以故?吾人心中本具足如來德相,只因一念根本無明,妄想顛倒,邪執分別,故自性佛相隱而不現,今以一念拜佛、觀佛、憶佛,以外在假設的佛相引發內裡,原具自在之佛相互相契入,此一契入,互相融和,自他無別,佛我無二。若拜佛、觀佛、憶佛已竟,離此一剎那,吾人的心又隨逐染法,見一切眾生相,是心作眾生,是心是眾生。假如離此佛相,若開眼、若閉眼、若憶、若不憶,佛相現出,清澈光明,具足如來德相,當下是佛;或觀車水馬龍悉觀成蓮花,觀街頭男女悉成清淨大海眾菩薩,此時修持已圓,拜與不拜佛皆為戲論矣。所以說,拜佛是攝心入清淨覺海最好的方法,凡夫俗子的我們,拜佛時還打妄想呢,何況開眼、閉眼,佛相現前!或觀成車馬為蓮花、眾生為菩薩,由此可知學佛修行有多難!
普賢菩薩曾發過十個大願,稱做十大願王,過去、現在、未來行菩薩道者,皆依此十大願王而得成就無上菩提,可見其行願功力之深切久遠了。在十個大願中,頭一個大願就是“禮敬諸佛”。在《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對禮敬諸佛之功能詳加闡釋。佛是人天之師,雖具高至無色界之非想非非想天,乃至諸天、仙人、梵王、帝釋、人及非人都要向佛禮拜,足見拜佛一定有很大的好處。我們於諸種佛相之前,頂禮膜拜,虔誠倍加,如面聖容,如佛親臨,做此思惟,當受法益。文殊大智有禮佛之偈,今錄於下,凡禮佛依此佛作觀,獲益難思。偈說:“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十方如來湧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皈命禮。”如是拜,如是觀;當拜佛時,只求一心直下觀拜下去;起觀行時,住心一處,觀主體的我與客體所禮的佛皆入大般若智性空覺海之中,化自他,絕對待,自他無二,主客一如,於此性空寂照之中,緣起觀行,豁然朗現之中,莊嚴道場若帝釋天珠,彌布虛空,每寶珠上,十方諸佛坐蓮台,放大光明,佛光、珠光相映成趣,大般若光打成一片。再觀自身所化與諸佛湧現等同,自身一一於如來前接足頂禮。如是作觀拜佛,為理事圓融拜佛,其功德實不可思議復不可說矣。
當拜佛時,只求一心莫因旁人讪笑,而起自卑;更由我慢不躬頂拜,此等即失其利。應知我為佛子,面佛頂禮,佛所制儀,非不見我人對待,更應觀禮拜於法性之中,周遍法界,禮十方一切諸佛,更當思惟,非此時應遍體諸佛,往昔歷劫早經遍禮諸佛,盡未來際也當遍禮諸佛,如是作觀,是真佛子,功德難宣。
又有人妄說拜佛、菩薩聖像,不能抬頭觀看,此是不明法理,以訛傳訛。前已述及觀佛好,自身作佛,又“觀念法門”中所言,若行者只觀佛陀白毫之相,剎那現成,滅無量罪,可知觀佛修持可獲大利。或若拜神鬼等,懾其威猛,不敢張望,以神尚有我執,此乃外道所依,佛教弟子不可仿效。應知拜佛觀佛時,一念清淨一念佛,念念清淨念念佛,當下淨土顯現不二;可知拜佛有如是甚深功德了。
前已略述,此段提出緊要處,凡所有相,皆含有性,佛相雖然如是,有情無情莫不如是。凡夫拜相不拜性,聖者禮性不禮相。凡夫身拜心不拜,聖者心拜身不拜,惟大智者,拜而無拜,無拜而拜,身心不二,性相一如。故以外在佛相,依之禮拜,而引內裡佛性,我內裡佛性成就,則我外在佛相必然具足,一切外相為內性之表彰,一切內性皆外相之含蘊,此凡夫依佛相禮拜,正是依此法修行;若修行人禮拜到佛相與自性打成一片,豁然相我一體,無二無別之時,自會妙處。那“山河大地無非法身,翠竹黃花皆是般若”;於此中立,拜與不拜,皆成戲論啦!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