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太上感應篇(第一九二集)
太上感應篇 (第一九二集) 2000/1/17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2-192 諸位同學,請掀開《感應篇》第八十五節: 【恚怒師傅。抵觸父兄。】 這兩句注解裡面講得很清楚,「此與慢其先生有別,」慢是輕慢,我們一般講沒有把師父看在眼裡,所以慢是無故而慢之。這個地方『恚怒師傅』,「此是因教責而恚怒之也」,老師教訓學生,學生不服,心裡面恚怒,恚是心裡面的憎恨,怒是表現在外面的。「古人事師之道,無犯無隱」,這四個字是古時候學生對待老師的態度。「凡有所教,皆當虛心和氣以受之,何可恚怒乎。恚怒者,必是薄德無福之人也。」這一段話我們應當記住。現在世風日下,師道已經不存在;不但師道沒有了,實在說孝道也沒有了。所以今天的社會我們普遍可以看到、可以聽到,兒女不孝父母,學生不敬師長,已經形成了風氣。我們處在這個社會裡頭,應該怎樣去做,那就要問問我們自己是不是想在道業上有成就。如果在道業上有成就,還是要遵循古德的教誨;如果不希望在道業上有成就,那就可以隨順世風。所以這自己要有一個了斷,我們自己應該走哪一條路。 老師的責備教誨,如果我們覺得老師錯了,古人有涵養的,他「無犯無隱」;我們的涵養不夠的,可以向老師請教。老師的責備,我犯的什麼錯,我自己覺得我沒有犯錯,老師認為我犯錯,錯在哪裡,可以請老師講清楚、講明白。老師畢竟年歲比我們長,學識閱歷比我們豐富,看問題比我們看得深、比我們看得遠,這是實在的。有些時候我們自以為是,是只看到目前,深遠處看,這才知道有過失,這是往往我們自己不能理解而怨恨老師。諸位要知道,你怨恨老師,老師會不會教你?決定不會,老師對你很客氣,不會再教導你,因為什麼?你器太小了,你容納不下,於是乎老師不教了。 我在年輕的時候,親近李炳南老居士,追隨他老人家的學生很多,他對學生的教誨有區別,能夠接受的,責備真的是「無犯無隱」,老師對他責備教訓就特別多,幾乎常常見面,常常聽老師的訓斥。如果有一、兩次表現不太願意接受的樣子,老師看出來了,從此以後不再說他,有過失也不說,為什麼?不跟他結怨。你常說,他又不能接受,而且有怨恨,這不就結怨仇了嗎?所以老師聰明,不跟人結怨仇,你能接受的我教你。印光大師講,你一分誠敬,教你一分;兩分誠敬,教你兩分;你沒有誠敬心就不教了,上課、講學,你在旁邊旁聽就好了,絕不把你當作教學的對象。由此可知,損失在哪裡?損失在自己。 下一句,『抵觸父兄』。這八個字在佛法裡面講是佛法的根本,佛法的教學是從孝敬開始。你看淨業三福,這諸位曉得,第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佛法從哪裡開始?從這裡開始。佛法也是從這裡圓滿,成佛了,成佛是什麼?孝親尊師達到究竟圓滿,這成佛了。所以佛教以此為始,還以此為終。人家要問,佛教是什麼?孝敬而已矣。這是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懂得的,學佛學什麼?就是學孝學敬。不孝不敬,無論他修什麼法門都不可能有成就,這是我們必須要懂得的。千萬不要認為淨業三福第一條四句,這個很淺,甚至微不足道,那你就錯了。一切諸佛如來證得究竟圓滿的果位,還是這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大家常常看到彩畫的佛像,佛的頭部有圓光,圓光上面常常寫了三個字,這三個字有用梵文寫的,有用藏文寫的,也有用中文寫的,這三個字是「唵、阿、吽」,表示圓滿。什麼圓滿?「唵」是身業圓滿,不殺生、不偷盜、不YIN欲,圓滿了;「阿」是口業圓滿,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吽」是意業圓滿,不貪、不瞋、不癡。諸位要曉得,這三個字就是十善圓滿,十善圓滿的這個人就叫佛陀,我們怎麼能把這個看作小事?甚至於一般人看作這是小小戒,小小戒無所謂,不知道小小戒的圓滿是佛陀,這是根。今天孝道、師道衰微了,我們如果真正發菩提心,真正想自利利他,從哪裡做起?就從孝敬做起,做出一個好榜樣給社會大眾看,你就是菩薩了,你就是在弘法利生。 我們去訪問許哲修女,這是一百零一歲的年輕人,我們到她住的房間裡面去看,她的房間干干淨淨,什麼樣擺飾陳設都沒有,我只看到她的桌子上有一張照片,床頭上有一張照片,她母親的照片。我們就曉得她是孝女,自己一百零一歲了,寫字台、床頭還不離開她的母親。孝親必定能尊師,孝親尊師必定能夠友愛一切眾生,菩薩!真菩薩,不是假菩薩。所以我說淨業三福、三皈、五戒、十善,我們現在人要來評分,她得滿分,她得一百分。她沒有受過三皈,沒有受過五戒,她全做到了,所以諸佛菩薩、眾神保佑她,這是事實。 我們今天一切作為是弘法利生,我們這個小教室為什麼把老師照片都掛在這,韓館長的照片也掛在這裡,知恩報恩,念念不忘。我們能夠認識佛法,能夠理解佛法,能夠修學佛法,從哪裡來的?老師指導的。我們今天能有這點成就,韓館長三十年給我們修學的環境。老師好比是生我的父母,護法是養我的父母;老師能生,如果沒有人護持,沒有修習的環境,那還是枉然,還是一無所成。今天的社會,大家所見到的是忘恩負義,我們要挽救這個社會,那一定要對症下藥。他忘恩負義,我們提倡知恩報恩;他輕慢恚怒師父,我們對師父特別恭敬;他不孝父母、抵觸父母,我們要特別做出孝順給世間人看。這就是世尊在經典上常常叮咛我們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演是表演,說是解釋,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看看古人是怎樣修學成就的,那些人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典型。在世尊教學當中,他們為我們作證,使我們聽到了、看到了就能夠斷疑生信,能夠精進不懈,學業道業自然就有成就了。 古人所說的,「父兄五倫之首,孝弟人道之先」,縱然父母師長不公平,有偏心,有偏愛,我們也決定要和顏悅色,承事受教,這自己得利益,這正是印光大師所說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所以無論世出世法,你求學能得多少利益,完全在你對於老師的尊敬,決定是成正比例的;絕對不可能有一個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他會有成就的,諸位翻開歷史去看,一個也找不到。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深深反省了。 注解裡面有不少的小故事,這些小故事都很能感動人,你不要把它看成神話故事,那你自己就錯了。這故事的頭一條,講明朝時候汪會道。我把這段文念一念,「汪會道,性穎悟」,很聰明;「書過目辄成誦」,讀書一遍就能夠背誦,天賦好;「八歲能文」,能文就是能寫文章,八歲就能寫文章;「然事師傅,則傲慢異常,稍拂意,則背師怒詈」,詈是罵,背後罵老師;「一日獨坐書齋,忽呵欠」,打哈欠;「口中躍出一鬼」,這哈欠一打的時候,口裡頭吐出一個鬼出來,這個鬼指著他說:「汝本大魁天下」,大魁天下,在古時候考試中狀元,狀元叫大魁天下;「因汝恚怒師傅,上帝削去祿籍,吾亦從此去矣」,因為恚怒師傅,上帝把他的名字勾消了,這個鬼也走了;走了之後,「尋翻故篇,茫然不識一字」,再看書的時候,不但記不住,連字都不認識了。 大家念這一段,你把它當神話看也可以,我們從這些地方要深深去反省,這是反面的,後面還有幾則正面的。縱然老師多次的責備教誨,他還是溫和承事,這種人後來決定有成就。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所以人不能孝順父母,絕對不會尊敬師長,道業學業當然就很難成就了。這是古今中外,在現前諸位只要細心去觀察,你就能明了,然後知道聖人的教誨是真實不虛,我們應當虛心去學習。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