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第69集)


 2016/10/12    熱度:1023    下載DOC文檔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明天是母親節,首先祝福全天下的母親都能身體健康,幸福美滿。我們接下來的德育故事,要講的單元是「恥」的部分。我們讀聖賢書首先要盡孝道,「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這一生要以自己的德行讓父母感到光榮,這個才是有恥,這個才沒有辜負父母的養育、教育之恩。我們先翻到一百五十九頁,「恥篇」的緒余。恥是八德最後一個德目,但是非常重要。所以開頭就講到:

  【夫恥。德之基也。】

  成就德行重要的基石、重要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就成就不了德行。所以:

  【說文。】

  裡面,《說文解字》講到:

  【恥。辱也。】

  不能成就德行,覺得是恥辱;不能完美人格,覺得是恥辱。所以:

  【從心。耳聲。】

  這個恥是人心理的作用,人本身性德裡本有的羞恥心。耳朵聽到自己的過失,不好意思;或者聽人家贊歎自己,過譽了,自己很難為情。所以這個恥字它是:

  【會意。】

  就是我們看到這個字,能理解它的意思。

  【取聞過】

  『聞過』是用耳朵聽。取他聽到自己的過失、缺點:

  【自愧之義。】

  自己心生起慚愧、羞恥的一種心,這樣就表恥的意思。所以耳聞過,心馬上生羞愧感,這個就是恥表的意思。

  【凡人心慚。則耳熱而赤。】

  心生慚愧了,耳朵會發熱、發紅,臉也會,『赤』就是整個臉紅起來。

  【是其驗也。】

  這是羞恥心呈現出來的效驗。

  【乃教人知羞免愧。歸乎天良也。】

  這是我們人很自然的反應。我們思考看看,現在人家講我們的缺點,我們的耳朵熱不熱、臉紅不紅?這個臉紅是不好意思,不是怒發沖冠那個紅,不是惱羞成怒那個紅。所以這個是自然現象,假如現在人家批評我們的不足,我們臉都紅不起來,那就有點不正常。所以現在有一個說法,常說臉皮太厚了,厚得很難提起慚愧的心境。所以這個恥心讓人知羞恥,然後懂得收斂自己、改正自己的錯誤,回歸,叫『歸乎天良』,回歸天良本性。其實從小孩來看,小孩一做錯事,他的神情就不一樣。他第一次說謊,第一次犯哪個錯誤,父母很明顯的就察覺,他整個身心的展現就很不一樣,看他的臉色就知道一定做壞事。您看那是不是他的恥心在作用,做錯事情渾身不自在。為什麼要陪伴孩子成長?因為陪伴的時候,孩子只要一犯錯,馬上你就察覺,就可以修正他,讓他記取教訓,後不再犯。你陪他三年、五年,他整個德行的根就扎下去了。

  現在家長麻煩了,都沒有陪伴孩子成長,什麼時候孩子有一個很嚴重的缺點,自己都沒有察覺,等到很嚴重的時候,都比較難改了,積重難返。所以教育、陪伴孩子,這是父母的天職。父慈子孝,這個慈愛就在能重視孩子的教育,樹立孩子健全的人格,因為這是他幸福一生的基礎。而不是拼命賺錢,後來他奢侈浪費,你的錢都不夠他花,這個就沒有遠見、沒有智慧了。所以當父母的也要有輕重緩急來衡量,不能自己很忙就覺得很為孩子了,為孩子還是要教育擺在第一位。現在學校也常常找父母溝通學生的情況,尤其初中生狀況會比較多。其實初中生的狀況,應該什麼時候就開始埋下病根?可能三歲、五歲那個時候就開始了。

  有一位初中老師跟我們在溝通的時候,他就講:有一個孩子,有一個女孩,她行為很不好,你們都說孩子的行為跟父母有關系,可是她的父母什麼都很好,就只有忙一點而已。大家聽有沒有道理?什麼都好,就只是忙一點而已。你看,「忙」變成了合理的藉口。而一忙,請問,孩子誰陪她成長,誰糾正她的錯誤?父母一忙,誰教孩子?大部分保姆教。坦白講,保姆給誰教?保姆把孩子給電視教、給電腦教。電視、電腦是魔王,裡面多少污染的東西誤導孩子。所以現在很多家庭,面對初中的孩子,一個頭兩個大。早知今日何必當初那麼忙?這些問題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人不重視孩子的教育,等到發現問題了,他後半輩子就很麻煩,得要花更多倍的時間、精力,來導正孩子的行為、過失。

  所以人的智慧在哪裡展現?在人生的取捨,人生的輕重緩急,他能很明白。所以少賺一點錢,多陪孩子成長。那可能有人就要說:那我少賺的錢,蔡老師你要不要負責?告訴大家,你假如真懂道理了,你這一輩子該是你的福分跑也跑不掉;不是你的福,你縱使一天十六個小時,賺了之後也不見了。要不開車在高速公路當中爆胎了,修理汽車什麼的,一大堆別人都沒有的,都跑你身上來了。那個就是沒有福,你錢是留不住的。包含奢侈,那更留不住錢。所以福田還是靠心來耕。而羞恥心對每一個人,對孩子的人格特別重要。《弟子規》裡面講到,「德有傷,贻親羞」。一個人有孝心是他羞恥心的根,他怕以自己的行為羞辱自己的家庭、羞辱父母,他就有羞恥感。包含《弟子規》上講的「過能改,歸於無」,他自己有過失了,養成習慣,勇於認錯、勇於改過,這個都是在扎他的羞恥心。接著文章講到:

  【蓋人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

  【習而為惡。】

  但因為習染而形成一些壞習慣,行為不善,所以「苟不教,性乃遷」。

  【天能使人性有善而無惡。】

  『天』,其實就是真理、就是真相。人性是可以到純淨純善而沒有惡的。孔夫子非常好學,不斷提升自己的德行,「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你們沒反應,這個月剛好是古文課滿一周年,大家要配合一下,一周年要考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您看,不逾矩,一言一行、起心動念都符合聖賢的教誨,符合自己的性德,那是回歸到純淨純善。《大學》開篇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我們學習古聖先賢的教誨,明德是本有的本善,這個明字就是讓我們恢復、彰顯明德。我們可以透過修學恢復到性本善,但是得要自己肯努力。假如自己隨順習氣,沾染上很多壞習慣,那就很難不退步了。所以下一句提到,天也:

  【不能使人有習而不為惡。】

  天助自助者,天救自救者,天棄自棄者,自我放棄了,那老天爺幫不上忙。所以天地萬物所有善的力量對我們都是一種輔助,幫助我們。但是要我們肯接受幫助、肯受教,這些力量才使得上來。比方從我們最近的,父母的話我們肯聽,父母才幫得上忙;我們求學過程當中,老師的話我們記在心上依教奉行,我們就得很大的利益。我們今天打開《弟子規》、打開《論語》,至誠的心來受持這些教誨,就像孔夫子在我們面前,那夫子就幫得上我們的忙。可是人自甘墮落就很麻煩,不能使人有習染而不做惡事。所以「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要有很高度的警覺。而人的性德當中剛好就有這個恥心:

  【故賦以羞惡之心。】

  賦予人非常羞愧做惡事,不願意做惡事。羞愧做惡事,人就會期許自己,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善心、善行,他就不會墮落。所以在《了凡四訓》當中有講到,改造人生的命運要改過遷善。人不改過,每天還在造孽,那要改變命運就不可能了。而改過當中要先發三個心,首先就是發恥心,羞恥心;再來,畏心,敬畏的心,舉頭三尺有神明。而且過能改,可以歸於無;過不改,生命一結束,留臭名於世間,甚至親人朋友都不敢提跟我們的關系。去世之後靈性墮落,都不知道要墮到哪裡去!警覺到改過要趁還有這一口氣的時候趕緊改。而這個羞惡的心愈強烈,人的勇氣、決心就能夠出得來,「聖與賢,可馴致」、「勿自暴,勿自棄」。「彼何以百世可師」,他們可以做整個民族世世代代的老師;「我何以一生瓦裂」,死了之後化為黃土也沒有任何人記得。所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應該讓自己的精神、德行,能夠長存在自己的家族,在自己的民族裡。

  在《菜根譚》裡面有一句話說到,「置身於千古聖賢之列,不屑為隨波逐浪之人」,不願再隨波逐流、同流合污,希望自己能跟聖賢人一樣成就道德學問。大家有沒有曾經聽到哪一句教誨,結果晚上睡不著覺的,在那裡翻來覆去;或者是看了哪一個聖賢人的傳記,當天晚上覺得好像非常的振奮,然後翻來覆去,心裡想一定要效法、學習這個聖哲人。大家有沒有這個經驗?你們都沒有反應,那麻煩了,「天能使人性有善而無惡,不能使人有習而不為惡」。奇怪了,希聖希賢是人本有的這種羞恥心、向善的心,怎麼我們年紀愈來愈大,反而提不起這分振作、勇猛心?我記得有一個大學生,我在課程當中講到范仲淹先生的事跡,下課,大學生不到二十歲,下了課我都還沒吃飯,然後他就急著要跟我講,把我請到旁邊去,他說:「蔡老師,我要做范仲淹。」你看,我聽了馬上頭皮發麻,被他這股正氣所震動。一個范仲淹對社會、民族的利益有多大!從他的眼神我們可以感覺到他是真心的。所以我就把范仲淹的光碟借給他看,我盡點心力,台灣剛好有拍范仲淹先生事跡的光碟。

  「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我們學習傳統文化要有大志,有志就像樹有根,它有生機,它不斷吸收陽光、空氣、水、土壤。我們有志,就能跟所有聖賢的教誨相應;沒有志,這些經典對我們來講沒生命,它只是幾個字、幾行字。它只是知識,它的精神沒有辦法入我們的內心,因為我們覺得聖賢是聖賢、我還是我。所以要先立志,要下決心不願為隨波逐浪之人。下了這種志向,就以恥不如聖賢、恥不如至聖先師的態度,「德比於上則知恥」。這句話出現好多遍,記住沒有?又沒反應。記住了,記在腦裡還是放在心裡?記在腦裡不保險,一個禮拜就忘了;放在心裡,這一生、甚至生生世世都不忘。所以教誨可貴在哪?入心。入了心,時時刻刻都不忘記,叫「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所以這個羞惡之心,羞恥自己作惡,但這個惡有高標准!我們今天開始定哪個標准?跟孔夫子不一樣就是惡。這個羞惡之心調到跟孔夫子比,不如孔夫子了,馬上覺得很丟臉、很慚愧,馬上修正,這個才是恥。不能人家在勸我們,我們還說「我比張三好多了,我比李四好多了」,那就很麻煩。所以德要比於上,向至聖先師學習。

  一說到至聖先師,請問大家,你的腦海裡浮現了夫子哪個榜樣?大家不要告訴我一片空白。你看,你假如一片空白,孔夫子很傷心,麥克風都沒聲音了,連麥克風都傷心。假如一句也想不起來,一個影像也想不起來,要覺得很羞恥!我們學了一年的古文,夫子的教誨這麼多,都沒印在心上。我相信是有,哪個影像?溫、良、恭、儉、讓。溫和、柔軟,絕不跟人起沖突,絕不跟人情緒化,絕不給人臉色看,溫和。善良、厚道。善良在哪裡看到?處處替人著想,善心,處處能看到別人的好,那是善良。恭敬,對人、對事、對物都是恭敬的態度。省水、省電,儉。這個儉當中,我能節省資源給全天下的人用,他時時胸懷天下的安危。讓,時時能禮讓、能忍讓、能謙讓。以這個為標准,羞惡之心就時時可以提得起來。

  【俾起一惡念。】

  羞惡之心起作用,是使人一起『惡念』:

  【則驚。】

  『驚』就是很警覺,我怎麼可以起惡的念頭?我怎麼可以起對立的念頭?甚至起傷害人的念頭?這個不可以起。

  【行一惡事。則恐。】

  做一件不好的事情,會覺得很惶恐。

  【既驚且恐。則必速止其惡。】

  這種驚恐的態度,督促自己要馬上停止,叫速止這個惡的行為,進而改正這個行為。

  【以返於善而性乃不為習所奪。】

  這個人就不會被習氣污染、控制,讓自己沉淪下去。這個恥心,其實我們講到這裡,反觀人的一生,德行是在提升還是在下降。我曾經在大學跟大學生分享,我請教他們,「你們覺得你們是小學的時候德行好,還是現在德行好?」大學生也很直率,他們連想也沒有想,他說「小學的時候德行好。」我們看,他還沒出社會,德行一直降降降到大學,再出社會,那個大染缸會怎麼樣?那就很嚴重了。所以這個恥的教育,在家庭、在學校當中都要擺到最重要的位置。不然人真的這一生都是沉淪的分,日淪於禽獸的行為。

  【故恥大有功於性。】

  所以羞恥心對於保護自己的本善性德是有相當大的功勞、作用。

  【恥心發現。】

  這個恥心一起作用:

  【即是天良。】

  就是天性良知啟動、警覺了。

  【即是明德基本。】

  即是恢復明德、恢復本善最重要的基礎,就是這顆恥心。

  【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

  羞恥對一個人的人生實在是太重要了。這個『大矣』就是影響太大、太重要了。

  【不恥不若人。】

  『不若人』就是比不上人。樣樣比不上人都不覺得羞恥,甚至於人家勸的時候還生氣,或者說要你管,我就是這樣。「不恥不若人」,不以趕不上人、趕不上古人為羞恥的話:

  【何若人有。】

  『若人』,就是那怎麼能像人的德行一樣好?甚至於是這個「若人」假如是跟古人比,那就差得更遠了。不若人就是比不上人。『何若人有』,怎麼可能會比得上人,怎麼會趕得上人?而我們這一代人的德行,比起五千年的聖者,甚至讀書人,確確實實差得太遠。我們曾經在處世當中有想到,人家孔子是怎麼做的,孟子是怎麼做的,我怎麼差這麼遠?然後哭了半個小時的,有沒有?這是恥起作用。我們現在羞恥用錯方向了,那不是真正的恥。真正的恥是有惡念、惡行,警覺,改過;現在誤會了,好面子以為是羞恥。比方人家長這麼漂亮,我沒她那麼漂亮,很難過,還要去整容。請問大家,整容是不是羞恥?是不是有羞恥心?不是,那是好面子,愛虛榮。他不相信我,我好難過,是不是羞恥心?不是,那是得失心。我們覺得好丟臉,大部分都是虛榮心在那裡覺得丟臉,把羞恥體會錯了。

  比方說有一次考試考不好,難過好幾天,我以前就是這樣,好面子,患得患失。有一次考英文,初中的時候考九十八分,哭了兩個小時,最後打電話給我爸,我爸還在上班,下午的時候,「爸,我考九十八,差兩分,很難過。」因為初中的時候都要編班,編什麼特優班,找那些成績都考很高的,然後把他們編在一班。我就很在意,一定要編進去,所以對少一分就很難過。這個患得患失的心起來,麻煩,污染人的性德。就像一滴墨汁滴到水裡,很快,不到一秒鐘,咚,就進去了。請問把墨汁從水裡請出來,要花滴進去幾倍的時間。幾倍?不知道多少倍,難算!所以為什麼叫童蒙養正?蒙以養正這是最神聖的工作任務。因為不讓孩子污染這些習性,他從小根基就牢,他有免疫力,這些邪的東西進不了他的身。一進去,要再去掉這些習染,真難!

  搞了幾十年,還沒去干淨,得失心還是很重。所以每次禮拜六的時候,中午就睡不著,因為待會要講課,而且跑廁所的次數增加,腸胃馬上反應,今天禮拜六到了。所以你看那個得失心一起,很麻煩!幸好父母沒有這分得失的態度,常常我得失心起作用,都是父母安撫我。慢慢的我就覺得,怎麼常常都是我在大驚小怪,父母都平常心對待,漸漸的也效法、學習父母處世的態度。所以恥不如堯舜,恥不能提升德行,這是羞恥。假如覺得這些才華、外在的這些享受比不上別人,那不是羞恥,那是虛榮心作祟,那是攀比心作祟。

  我們接下來看一篇文章,讓我們對恥有更好的領會,就是曾文正公寫給他六弟的一篇家書。我們把經文打出來給大家看一下,我們看經文:「六弟自怨數奇」,剛好他的六弟參加了縣的考試,結果沒考好,所以他六弟那陣子心情很不好,然後埋怨,這個數就是他的運數乖舛,就是很不順,與時運不合。「余亦深以為然」,他這個當哥的人,我也深深感覺確實如此,你剛好碰到這個運數不理想。當然哥哥講深以為然,也是等於安慰、同情他的弟弟,這叫情理法,先從情感當中、情緒當中安撫一下他的弟弟。「然屈於小試,辄發牢騷」,小試就是縣的考試。屈就是委屈,考不好了發牢騷,覺得很委屈。牢騷就是覺得自己很不平,被壓抑,所以發牢騷。「吾竊笑其志之小」,這個竊就是私下,文正公講到,我私下暗笑弟弟你的志向不大、志向太小,「而所憂之不大也」,所憂患的事情格局不大。

  所以「君子之立志也」,君子立定他人生的志向是怎麼立的?大家有沒有看過哪一個聖賢人他立志是縣考考得好,有沒有?還是進士能考上?好像幾千年來,沒有聽過留名青史的人是這樣立志的,都是很遠大的志向。我們對眼前的這些目標,得失看得很重,那個都是志向不大。哪件事沒做好,哪句話沒說好,哪個課沒講好,難過老半天,這個都是志向不遠大,所憂之不大。「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這個量是氣量、胸襟。民胞物與,這是北宋張載大儒的一句名言。「民吾同胞,物吾與也」,這是張載先生的原話。所以叫民胞物與,典故就是從張載這句話來的。人民都是我的兄弟姐妹、同胞,萬物都是我的好朋友,這個與就是朋友的意思。

  「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當然一開始強調心量,一個人一生多大的成就也跟他的心量有關系,而要成就的是內聖外王的功業、事業。內聖就是成就自己的德行,能契入聖賢的境界,叫內聖;外王,有了好的德行,這個王是平天下的態度。這個王,其實王是給天下做好的榜樣。假如是一個國家的領導者,他外王,他讓國家昌盛,自己整個治國的經驗智慧,又可以為其他國家民族學習,那就是王天下。當時候唐朝唐太宗成就了「貞觀之治」,那個時候全世界好多的國家都來朝貢、都來學習。在史書上記載,來朝貢的國家要跟皇帝溝通,幾個人翻譯?透過九個人翻譯,最後翻成中文;然後講中文,也要再翻九個人,然後再翻到他那個國家的語言,這樣來溝通。您就看那個時候,整個神州大地對世界的影響有多大,這王天下。

  而現在全世界最急迫的就是中華文化。湯恩比教授講的,「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要靠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所以只要能落實中華倫理道德教育在自己的家庭、社區、單位,甚至自己的國家,這些經驗很快的也會傳播到全世界去,因為現在媒體很發達。所以只要能真正做出榜樣,都可以利益到全世界。現在王天下的事業誰能做?我們學習聖賢的經典,不能學老半天,一學,某某人做,那是他的事,這個經文裡面從來沒有一句是我的事,那就很不相應,很難得利。學問要能成就,時時面對聖人教誨,都覺得是講給我聽的,都是我要落實的,我就是最重要的當機者,講給我聽的,這樣句句都會有收獲。不能邊學邊分別、邊執著,都不自我期許,那不行的。

  現在其實要讓中華倫理道德教育,普遍的讓全世界接受,最重要的是要先起信心,要做出來才能讓人家有信心,叫「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們四月份辦了一次校長的課程,很難得,八十位華小,以至於還有泰國的校長,泰北李校長。他們那裡比我們這裡難太多了,都很不疲不厭、盡心盡力在辦學,把傳統文化傳下去。他們說在他人的國度當中,他們也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也要堅持把自己老祖宗的文化傳承下去。包含也有獨中的校長一起來參與。而我們邀請到我們槟城鐘靈獨中的吳校長,來分享他們學校落實的狀況。我看很多華小的校長聽完了很振奮、很受刺激,覺得人家可以做得這麼盡心盡力,那我也要來做,我也要更加油。所以您看,一個好的榜樣讓人有信心,而且把人的羞恥心調動起來,人家做得到,我為什麼做不到,我也能做。寧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藉口。

  而吳校長他們的經驗,我們之前台灣的東森電視台還有來拍,透過媒體這樣傳播出去,有很多地方到他們學校去參觀學習。所以只要真正做好了,都能利益天下。人能弘道,真正做出來就能弘道。包含跟大家有提過,我們台灣三重耕心蓮苑,他們在一個社區落實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做得非常好。台灣政府以他們社區的經驗,啟動全台灣的社區學校。而美國有一些州立大學學生,他們跑到台灣耕心蓮苑去吸收、學習,他們做和諧社區的經驗。所以只要把倫理道德落實在家庭、社區、單位、企業,或者是行政區、國家,都能夠起到利益天下的作用。所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帶頭來做。

  我感覺這個時代,女教特別缺乏。這個女教很關鍵,有賢妻良母才能出的了好的子孫。女教也要靠女子落實得好,然後讓人來效法、學習。現在女人感覺上愈來愈強,女子應該是溫柔、賢淑、善良。我感覺全球的華人,目前最溫柔的是馬來西亞的華人,我是有考察過的。包含我記得好幾年前,我們中國大陸的參贊他也這麼講。你們聽了不要只是高興,要把弘揚中華女教這個大旗、責任,要把它扛起來,OK?這樣才對得起人家的肯定。這是本,沒有女教就出不了人才。所以諸位女同道,同道中人,期許自己要做現代的孟母、聖母,出聖賢的後代,這個都是內聖外王的事業。諸位同道,假如您覺得和諧社區這個理念非常好,我願意在我的社區來做,我這邊有陳瑞珠老師他們和諧社區的資料,可以送給您,您有下決心了再來跟我拿。我想今天可能有學長晚上回去睡不著覺,翻來翻去,明天一大早到中心來要資料,下了決心勇往直前,百折不撓,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這樣「而後不忝於父母之所生」,人有這樣的心量跟這樣的功業,才不辱、才無愧於父母的養育之恩。「不愧為天地之完人」,可以成為天地之間完美人格的人。這樣讀起《三字經》才有底氣,「三才者,天地人」。

  記得第一次,幾年前到馬六甲,我們很幸運可以拜訪就教於沈慕羽老先生,在孔教會裡我們看到老人家的墨寶。那個墨寶,你靜靜的去看都能看到一個人的精神,都含攝在那個墨寶當中。老人家寫到,「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這都是有志之人,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有這麼大志,又期許自己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以他所憂患的就跟一般俗人不同。「故其為憂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為憂也」,怕自己的德行不如舜王、周公這些古聖先王。「以德不修學不講為憂也」,這個可貴!以孔子為榜樣。孔子反省自己,「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夫子時時勉勵、督促自己,德行不斷修養、提升,學問不斷深入、講究。這個深入講究,最重要的是知行合一,解行相應,體會了一定要去把它做到,做了之後體會得更深。聞義不能徙,聽到了恩義、情義、道義的道理,馬上去做到、去奉行。不善不能改,假如還有不善,發覺了不去改,夫子非常恐懼擔憂,趕緊去對治、去改過來。所以他們憂慮的是自己的德行不夠。

  再來還憂慮什麼?「是故頑民梗化則憂之」。頑劣的人民不服從教化,他會擔憂,因為以教化人民為自己的責任。因為古人為官期許自己是父母官,父母就有責任教好人民,而且是代國家來教化人民,也要對得起國家的信任。所以從這裡我們看到,這些都是知識分子、讀書人的氣概。我們是公務員,以沒有服務、照顧老百姓為憂;而不是時時只考慮到自己的薪資、福利,這個都不是士大夫的氣節。應該是重義,時時我應該盡的道義是什麼,考慮到。包含假如是從事於老師的工作,以不能教育好學生感到憂慮,趕緊想好的方法,趕緊提升自己的德行,來更好的教育孩子。所以所憂慮的都是道義,而不是個人的利害。

  「蠻夷猾夏則憂之」,蠻夷是四方文化落後的民族,猾夏就是侵略、侵擾我們的國家,華夏就是指中國,則憂之。確實,當時候清朝中葉以後,很多民族、國家對我們有侵略,這是身為讀書人應該憂慮的。「小人在位,賢才否閉則憂之」。國家或者一個地方的政府,小人在位,政治就不能清明。賢才否閉就是阻隔不通,受到排斥、排擠而感到憂慮,怎麼來導正這個政局、風氣,則憂之。「匹夫匹婦不被己澤則憂之」,匹夫匹婦是指一般老百姓,這個被就是得到,得不到自己的恩澤而感到憂慮,時時想著怎麼利益到老百姓的人生。「所謂悲天命而憫人窮,此君子之所憂也」。這個悲就是哀憐當時候的社會不幸,憐憫老百姓的困苦、困窮,這是君子之所憂也。而這個憂也就是說,假如面對所擔憂的事情,不能夠盡心盡力,君子是覺得很可恥的。沒有盡到本分、盡到心力,對不起聖教、對不起國家的信任,良心也感到對不起。這個都是讀書人一種氣節、一種處世的態度。

  我們讀完這一段,反觀我們自己每天在憂慮的是什麼事情,跟曾文正公所談的一個讀書人應該憂慮的方向、目標一不一樣?了凡先生在《了凡四訓》當中也有一段,也是讀書人應該有的胸懷,「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閒己之邪」。大家很茫然的看著我,諸位同道,師長說《了凡四訓》要多讀,要讀熟,這個理才會通達。「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現在整個社會大眾最迫切需要的是什麼,都能夠關注、體恤到,「內思閒己之邪」,閒是杜絕,這是學問從根本的起心動念下功夫,杜絕自己的邪思邪念,成就德行。這個思是常常思惟、檢討自己有沒有努力做到。您看讀書之人,時時都想著家、想著祖先、想著國家、想著人民。我們現在學歷都很高,有沒有這樣的胸懷?有這樣的胸懷才叫知識分子,不是學歷高就可以稱得上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是有使命感,才叫知識分子。所謂「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君子都知道這一生的使命在哪裡。

  我們接著看下一段講到,「若夫一身之屈伸」,若夫就是至於,至於自己這一生命運的浮沉,這個屈伸,屈就是委曲,伸就是發達,就是自己命運的起伏。「一家之饑飽」,自己家有沒有吃得飽。「世俗之榮辱得失,貴賤毀譽」,社會上親戚朋友之間給我們的榮辱得失、貴賤毀譽這些境界。「君子固不暇憂及此」,沒有那個閒工夫為了這些事情在那裡患得患失。他心量大,考慮深遠,不會為了個人得失榮辱在那裡郁郁寡歡,不會這樣子的。我們讀到這一段,就反思自己是君子,還是心胸比較小的一般俗人。「六弟屈於小試」,因為縣考考得不是很理想,自己覺得很委屈,便「自稱數奇」,稱自己命運不好。「余竊笑其所憂之不大也」,我暗笑所憂慮的格局還是不夠大,太小了。格局大一點,福報更大,祖先冥冥當中都在護佑。所以你們假如有晚輩考試還是工作不順,有一個方法可以改命,你就跟他講,你對天立誓,以弘揚中華文化為己任,你就會考上了。可以介紹他這個方法,但是發了以後就要真做,不然失信於祖先那可不行。他假如可以接受,有這個志氣,祖先會保佑他、會護念他。

  我們其實在讀這一篇文章,也可以感覺到曾文正公的胸懷就是這麼樣的宏大。而曾文正公他令後世佩服的地方是他學問很好,而且他在從政的過程當中,能把這些學問都能用在他的政治生涯當中,他是活學活用,他不是讀死書的。所以他強調做學問四個重點,有一個重點是他額外提出來的。在清朝,整個儒學最鼎盛的時代是桐城派方苞、姚鼐這一些大儒。桐城派就在安徽的桐城、舒城,還有廬江這一帶,稱桐城派。大家一聽到桐城派應該很有感情,為什麼?第一個,師父的故鄉是廬江,再來,師父第一個老師,方東美教授是桐城人,就是方苞嫡傳的後代,正統的。方苞是桐城派的創始人。所以我們今天能學習,跟桐城派很有關系。桐城派強調做學問,義理、考證、文章。而文正公他強調跟整個桐城派是相應的,因為文正公他的整個學問、文章也都是效法桐城派。等於是桐城派的一個分支,叫湘鄉派。因為文正公是湖南湘鄉人。他強調有義理之學,這個學問有義理之學;有考據之學,考據其實就是考證;有詞章之學,詞章就是代表文章;還有加一個經濟之學,而經濟之學重要的就是經國濟民。

  經世濟民就能夠利益到當代的人心、當代的社會,學問的目的在這裡。所以有一句格言講到,「竭忠盡孝謂之人,治國經邦謂之學,安危定變謂之才」。這段話很有味道,大家聽過沒有?Really?真的沒聽過嗎?「竭忠盡孝謂之人」,有沒有恢復一點記憶了?古人都講老實話,不講好聽話,直心是道場,才能成就學問。告訴我們一個人不能竭忠盡孝已經不算人了,做人的資格都沒了,不盡忠盡孝行為本身就不符合人格。「治國經邦謂之學」,真正能利益到人民、天下人,這個才是學問。不是研究老半天,拿個博士學位,誰也沒利益到。連自己身邊的家人都利益不到,那是搞研究,不是學以致用。「安危定變」,面對國家、社會,甚至自己家庭、家族的這些危機,突然來的一些考驗,都能沉得下氣,用智慧把它化解,「謂之才」,這個才是真正的才能。不是表演一下,讓人家鼓掌,那是小才能。真正的才能,要能夠扭轉乾坤,化險為夷,這才是才能。

  所以我們剛剛看這篇書信,文正公他都是做到的。其中有提到「小人在位,賢才否閉則憂之」,這個情況對國家來講是非常危急的。我們記得孔子說的「五不祥」,其中「釋賢而任不肖,國之不祥」。他身為國家重臣,他一定盡全力能夠讓賢才,能為國家、社會服務。他大力倡導要重視人才、培養人才,他覺得沒有讓國家有更多的人才,這是他的恥辱。所以我們下節課一起來看曾文正公「原才」這篇文章。這也是文正公大聲疾呼,振興整個當代朝綱的一篇文章。我們先休息一下,謝謝大家。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