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法利生
‘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弘法利生是僧信的責任與使命,歷代高僧大德,有的以講說度眾,有的以慈悲濟世,有的用梵音弘法,有的以苦行示范,所謂方便善巧,隨緣度化,這便是弘法利生最佳的寫照。今從各個層面列舉弘法利生的人物特色及貢獻。
在詩、詞、書、畫方面,歷朝人物中知名者眾多,例如:唐朝王維的‘詩趣禅機’,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清末八指頭陀寄禅的‘洞庭波送一僧來’一詩堪稱絕作;宋朝蘇東坡的‘焰口召請文’,道盡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情懷;東晉王羲之的行書《遺教經》;南唐李後主的詞章淒美,描述世事苦空無常,哀怨動人;唐朝懷素有‘書法草聖’之稱,所書《金剛經》一卷,被喻為稀世之寶;唐朝柳公權的楷書《心經》,清末林則徐繕寫的‘行輿日課’等,均流傳於世。另外,八大山人等明末四大畫僧的書畫,唐末貫休的‘十八羅漢圖’,民國豐子恺的《漫畫護生畫集》,民國張大千的‘洞窟臨摹佛像畫’,皆為繪畫藝術的瑰寶。
在文學方面,如: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謝靈運的《辯宗論》、唐朝白居易的淨土詩詞,以及北宋歐陽修的撰文向佛,皆使文學蘊含信仰,啟迪人心。
科學方面,唐朝一行禅師制訂‘大衍歷’,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因而被尊稱為中國四大科學家之一;民初王小徐發表〈佛法與科學的比較〉、尢智表以〈一個科學家研究佛經的報告〉,以及李恆钺教授〈向受過現代教育的人介紹佛教〉等,在在證明佛學的理論無不符合科學的觀念。
在歷史方面,有梁代慧皎、唐代道宣、宋代贊寧、明代如惺等所著作的高僧傳,合稱為‘四朝高僧傳’,使佛教僧傳史淵遠流傳。民初湯用彤撰著《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思想史》、蔣維喬編撰《中國佛教史》,這些著作都很有系統的建立了中國佛教史的架構。
在地理方面,有晉朝法顯的《佛國記》、唐朝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義淨的《南海寄歸內法傳》及《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他們在西行求法時傳播中國文化,都做了弘法利生最大的奉獻,並且改變了世界史地學者對中亞、南海的印象。
在學術方面,民初丁福保編纂《佛學大辭典》,梁啟超撰述《佛學研究十八篇》,章太炎、呂澄、梁漱溟、蔣維喬等在佛學上努力的耕耘,為佛教學術留下豐碩的成果。道安、慧遠、鸠摩羅什,乃至民國的太虛、月霞、倓虛及大醒、慈惠等諸法師,致力於人才的教育,延續了佛門的法身慧命。
在致力於文字般若傳播方面,有發願刻經助印流通的明朝紫柏、日本鐵眼、民初楊仁山及孫張清揚等大德,雖備嘗艱辛,卻使後代佛子有機緣親炙佛陀的言教。佛光山為了使經典更加普及,慈怡、永明、永進等為古版的藏經重新標點、分段、編排印刷;首創光碟版的《佛光大辭典》;出版佛教書籍,並翻譯成多種語言;慈容成立‘佛光衛星電視台’,使佛法傳播無遠弗屆。從經典書刊的平面弘法,到聲光彩電的立體傳教,這些努力都是為了嘉惠全球,利益法界眾生。
此外,也有祖師大德以藝術、文化來宣揚佛法,綿延了佛教無價的精神內涵及跨越時空的宗教生命。創作於外的有石窟大佛壁畫:如龍門石窟、前秦樂僔的敦煌鑿窟、僧祐的棲霞山千佛崖石窟、昙曜的雲崗石窟、道憑的寶山石窟朱砂洞、靈裕的響堂洞,靜琬的房山石刻等,皆留下千古的美譽。
在佛法內學的開展上,有將茶道匯入佛法大海者,如:茶神陸羽‘宿棲霞寺,研茶事,著《茶經》’、趙州禅師的‘趙州吃茶’、如寶禅師的‘飯後三碗茶’,以及日本禅僧珠光的‘無心之茶’、千利休‘以茶道谏君主’等。
更有以佛教音樂發揮淨化心靈之功者,如三國時代魏國曹植的‘漁山梵呗’、梁武帝的‘忏儀唱頌’、東晉慧遠的‘梵樂弘法’等,成為千古傳唱。乃至悲智雙運,剛柔並濟的佛教武術,也是護國衛教的方便法門,歷朝有降虎的北齊僧稠、輔佐唐太宗征戰的少林武僧昙宗、志操、惠玚,以及清朝時與倭寇作戰的月空等。
歷代佛教人士於修身律己之外,也關懷民間,福利社會,入世教化;在公益環保及福利事業方面有:植樹造林的宋朝明遠大師;墾荒辟田的唐朝百丈、普光、永淨禅師;鑿井施水的吳越德韶、唐朝慧斌、澄觀大師;整治河川的宋朝明遠、道遇大師;興建水利的宋朝維溪、師振大師;築橋鋪路的宋朝道詢、普足、覺先、道遇大師。此外亦有搭建涼亭、點掛燈火、利濟行旅、經營碾硙、設佛圖戶等,以佛教公益事業纾解國家經濟、社會問題者。
在公益活動方面:近年來,國際佛光會為重整道德,舉辦了‘淨化人心七誡運動’、‘反煙毒運動’、‘監獄八關齋戒修道會’、‘慈悲愛心人運動’、‘世界佛學會考’、‘三好運動’等,藉著佛法的力量來淨化社會的活動。
在慈善濟世方面:有唐朝昙選、鑒源大師的赈災施粥;有慈愍好施而感動帝王贈糧的隋朝昙延大師;有以勞役做工所得捐助貧苦的隋朝法純大師;有研究醫術,救護病苦的東晉佛圖澄、南北朝寶象、隋朝智顗大師等;現代的台灣,有慈濟功德會的設立,專職做慈善救濟的工作;佛光山的雲水醫院、急難救助、下鄉施藥、器官捐贈、冬令救濟,乃至養老育幼等老人精捨、育幼院的設立,為人的一生做了全面的照顧,更是圓融佛教六度的慈善事業。
總之,佛教在歷代君王、宰官及四眾弟子的護持下,得以扎根繁衍,佛陀的思想和教義的實踐,得以遍布全球。歷朝弘法利生的祖師大德們,證明了佛法不僅具有時代的適應性,更有文化的傳承性;這也是佛教‘同體’、‘共生’,‘尊重’、‘包容’,‘平等’、‘和平’的精神表現。因此,身為佛弟子的我們,應當要有‘佛教靠我’的信念來護持正法,在浩瀚的宇宙中,發揮正知正覺的力量,為個人及大眾無限的生命留下善美深遠的價值。
:佛教知识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