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緣


 2007/11/3    熱度:32347    下載DOC文檔    


  學佛網網站護持費用募集中 ,按此進入


生與死是人生的兩大課題: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生死的由來,佛教說為‘十二緣起’,即: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循環相續的結果。也就是說,有情眾生由於一念‘無明’,因而造作各種‘行’為,因此產生業‘識’,隨著業識投胎而有‘名色’,繼而‘六入’成形,藉著六入接‘觸’外境而產生感‘受’,而後生起‘愛’染欲望,進而有了執‘取’的行動,結果造下業‘有’,‘生’命的個體就此形成;有了‘生’,終將難免‘老死’,‘死’又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於是就在‘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的循環之下,有情眾生一期又一期的生命便因此流轉不已;構成有情生死的這十二個條件互為因緣,因此稱為‘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顯示的是有情生命流轉的因果關系,當中‘無明’和‘行’是過去世的因,依此二因而生出‘識’、‘名色’、‘六入’、‘觸’、‘受’等現在世的果;再由現在世的‘愛’、‘取’、‘有’再次種下未來世‘生’、‘老死’的果,由此產生三世之間‘惑、業、苦’的因果輪回關系,稱為‘三世二重因果’。列表如上圖:
  
  從上表可知,十二因緣就像一條鏈子,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生命緊緊串連在一起;又像一座城牆,人為城牆所困,雖然有門,但是門口站有許多衛兵,不容易出去。人本來可以跳出十二因緣的束縛,但是由於貪、嗔、癡煩惱的牽引,所以不容易出離十二因緣的流轉。因此,若欲脫離三世輪回,得到解脫之道,只有泯滅生死根本的‘無明煩惱’,唯有‘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如此才能究竟解脫。以上的流程稱之為‘還滅緣起’,反之,稱為‘流轉緣起’。十法界當中的緣覺聖者雖然生不逢佛世,但能夠從十二緣起的流轉、還滅現象了悟‘非生非滅’的真理,因此稱為‘緣覺’。
  《增一阿含經》記載,佛陀因為思惟十二因緣的真理而開悟證果,而後因為悲憫眾生‘不解十二因緣法,流轉生死,無有出期,皆悉迷惑,不識行本,於今世至後世,從後世至今世,永在五惱之中,求出甚難’,故以方便宣說此甚深難解之法,令眾生共趨於正覺解脫。這段話說明:唯有認識十二因緣法,才能了解生命流轉的實相,進而永除諸暗,離苦得樂。
  十二因緣是有情眾生生死流轉的根源。一般的生命起源說法是直線的,依佛教的因緣法來看,生命是‘無始無終’,是圓形的。一個人除非能夠證悟解脫,否則一期生命結束,死亡的只是肉體,生命將隨著業識繼續流轉,就像果樹的種子,永遠相續相生;又像薪盡火傳,赓續不斷;也像水和冰一樣,互相溶合,互為冰水。所以,在三世相續的生命中,盡管我們的身體有五趣六道之別,生命主體卻是一個。有些不明生命現象的人認為‘死亡就是消滅’,這就是不明因果的‘斷滅論’。
  《中阿含經》卷十〈習相應品〉說,了解十二因緣流轉帶給生命的諸多苦惱,便能有信;習信,便有正思惟;習正思惟,便有正念正智;習正念正智,便有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習解脫,便得涅槃。這段話可說是道盡了‘十二因緣’法的價值所在。

台灣學佛網首頁佛教知识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