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馬鳴菩薩


 2007/11/3    熱度:5755    下載DOC文檔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此話證之於馬鳴菩薩對佛教弘傳的影響,誠不虛言也。
  馬鳴菩薩是西元二世紀初人,生於中印度捨衛國婆枳多的婆羅門家族,初習外道,博學善辯,後為印度長老脅尊者折服,皈投尊者座下,為其弟子。
  出家後的馬鳴,深研佛法,博通三藏,到處弘法化眾,因為他加入了佛教的行列,所以大乘佛教經他提倡,風靡印度,盛極一時。
  他是一位佛教的文學家、音樂家,他的作品涵蓋詩歌、戲劇、音樂等,都是望重當時,聞名於世。例如,他將佛陀的一生用梵語寫成的敘事詩《佛所行贊》,不但文辭優美,敘事細膩,而且風格鮮活,可以說是古典時期梵語文學的先驅,也是開優美文學的先河,不但於五印度及南海諸國傳誦一時,後來貴霜王朝的佛傳雕塑即依此詩偈而制成。此書與記述佛陀的異母兄弟難陀的敘事詩《孫陀羅難陀詩》,同為馬鳴菩薩重要的兩部詩歌代表作。
  此外,他作‘賴吒和羅’劇曲,宣說苦空無常之義,感得華氏城五百位王子發心出家修道,成為佛教史上以戲曲音律度眾的美談。二十世紀初,在中國新疆發現三部印度古戲劇殘卷,其中一部《捨利弗傳》,也是馬鳴菩薩的著作,為現存梵文文學中最古老的戲劇作品。
  馬鳴菩薩一生以佛教的詩詞歌賦教化世人,感人至深,因此聲名遠播,引發當時貴霜王朝的迦膩色迦王興兵入侵中印度摩揭陀國時,要求以佛缽及馬鳴相抵二億金,作為撤兵條件。馬鳴到了貴霜王朝後,旋即度化迦膩色迦王,受封為國師,王每於政務余暇,時常向他請益佛法,尤其在各地行宮與其他地區興建佛塔、伽藍,形成日後佛教美術史上著名的犍陀羅美術。
  馬鳴菩薩度化迦膩色迦王後,由於當時佛教不同的部派各持己見,令修學者不知如何遵循,迦膩色迦王因此禮請脅尊者廣召天下賢德之士,舉行盛大的經典結集會議,以統合教義之分歧。
  結集大會於克什米爾舉行,由五百羅漢與五百菩薩組成,結集結果,承認佛教十八個部派皆是講說佛陀的教義,只為廣度不同根機者而施設不同的法門,於是各部派間近百年的紛擾終於圓滿結束。此次結集同時也將戒律以及尚未記錄成文的經藏部份寫成文字,刪訂已有的寫本,並注釋三藏經典,大會並公推馬鳴菩薩負責修訂文句,這是佛教史上第四次的經典結集。
  馬鳴菩薩在北印度期間,廣宣大乘佛法,備受時人推崇,尊稱為‘功德日’。尤其,馬鳴菩薩最重要的貢獻是造論破邪顯正,闡明佛旨,如《摩诃摩耶經》卷下雲:‘佛涅槃後六百歲已,九十六種諸外道等,邪見競興,破滅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馬鳴,善說法要,降伏一切諸外道輩。’在西藏的《馬鳴傳》中更推崇說,馬鳴菩薩是一位‘沒有他不能回答的問題,沒有他不能駁倒的非難,如同強風吹倒枯木一般,他經常折服問難者’。因此,又有‘辯才比丘’的美譽。
  馬鳴菩薩一方面將深奧的佛理融入音樂、戲曲、詩歌等文藝作品中,同時他所制作的佛曲、佛樂也豐富了佛教的音樂。他在論述方面的著作有《大乘莊嚴經論》、《大乘起信論》等。其中,《大乘起信論》提出一心、二門、三大、四信、五行,為大乘修行的階次,須於慧解、實踐並重,才能從生死流轉門還至涅槃真如界。本論為歷來各宗所依據的重要論典之一,佛教的主要宗派,天台、華嚴、禅、淨、密等宗,都深受影響。
  綜觀馬鳴菩薩的一生,以文藝度眾,以詩偈歌詠诠釋生命苦空的真谛,並參與經典結集,終結佛教各部派百年的紛爭。他以一部《大乘起信論》萌發了大乘佛法的種子,豐富日後中國佛教的教義內容,因此《摩诃衍論》推崇他為‘大光明佛’,他不但是西域造論興宗的始祖,更是一位佛教音樂、藝術的開創者,影響後世佛法的弘傳至深且遠。

台灣學佛網首頁佛教知识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