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音老人: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一
一、教理
(一)佛學常識
元音老人
1
問:什麼是外道?
答:心外有法就是外道。不受佛化,別行邪法;心游道外,故名外道。究竟來說,羅漢也是外道,因為他有法可得,法執未除。
2
問:何為感應道交?
答:此感彼應也。念佛持咒為“感”,佛菩薩加被行者為“應”,彼此打成一片為道交也。
3
問:何為“不即不離”?
答:不即者,不就是也;不離者,離開它也就沒有了也。此乃說性相不二,色空無異也。
4
問:什麼叫身內身,身外身?
答:身內身即佛性,真身。在認識本性後,時時保護它,到六根不為境界所動,清淨了,我們的神識就出來了,不必等到死才出來。出來的身叫身外身,即意生身。它還是假身,是第七識。出來後還會有變化。第一次叫三味樂正受意生身,靠打坐的功夫。這時還不能要出就出,要入定才能出,動中出不來。超過五地就能出三個了。到八地以上,就是種類俱足無行作意生身。動植物山河大地一切東西都能變化自在。如不認識本性,縱然出陽神,還是有生死。呂純陽祖師後來見了黃龍祖師,才完全醒悟說:“自從得見黃龍後,方悔從前枉用功。”道教裡有住著,要到最後才能化空,氣功更有住著,所以不能了生死。
道教、氣功是以煉精氣神為本,而佛法是以菩提心為根本,精修定慧積累功德而成道。一是有為之體,一是無為之德,故不可同日而語。
5
問:什麼是無念?
答:無念不是壓念不起,與死人相似,而是念起不隨,念念不停留。盡管做一切事,心中不留絲毫痕跡,無一點執著。
6
問:什麼是無住用心?
答:佛法不是消極厭世的,而是積極入世的,佛子故應身先大眾干一切繁忙的工作,不可逃避現實,在工作時須應緣而作,心中不可存絲毫功德相。腦筋裡沒有一點東西,空空蕩蕩地就像沒有做過一樣才是無住用心。
7
問:什麼叫無漏?
答:修行是從有漏修到無漏。無漏是把你的一切妄想執著與一切功德相都漏光了,到了無善,無惡,無喜,無煩惱可漏了,這時就是無漏。有一點喜樂與煩惱在,還是有漏。你現在有妄心、妄想、妄念,趕快放下,不跟它走,把它都消光,沒有東西再漏了叫無漏。所以應一切放下,一切不要執著。證到無漏時,十方圓明,道通具足,成就無畏妙德。
8
問:什麼是無生法忍?
答:真智安住於實相理體而不動,叫無生法忍。我們的佛性根本是不生不滅的。沒有生哪有死?忍是安住不動,就是定力。最苦的,他也不覺苦了,在牛胎馬腹也不苦,這就是自性大忍的力量,就是法身不生不滅。事相都是假的,不接納它就沒有苦,你接受它就有苦。忍苦者無苦可忍也就是無心可動。無生法忍要有力量才能證到。在六道盡管走,也是無生,不是坐在界外淨土是無生。我們現在說,一念斷處,能起了了分明的大功用是我們的佛性。你認可它,一點不疑惑,不動搖,叫無生法。更進一步,這無生法也不可得。才叫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行人證到本性,更無生滅的自然狀態,此時也就成道了。
9
問:什麼叫微細流注?
答:指微細的妄念,就是法相宗五遍行心所的“意”,如水一樣不停地流。平時人都不能見,因為它流得快。須入金剛喻定才能見它流動。
10
問:什麼是見、定,行?
答:見是見性,空悲不二;不著相就是大定,空明無依;行是指度生的行為而不著度生相,自性圓照,六度齊施。
11
問:對各種境界不留痕跡的功夫是不是修行正路?
答:此不留痕跡的功夫正是修持正路。但於無住中仍要圓現大悲妙用,開顯無量功德。
12
問:我們修法的人該看什麼書?
答:在修法前,顯教的書都可以看。但重點應看明白正知見,開發菩提悲願,建立正確身心行為的書。在師父傳你法後,應該看有關修這個法的經論和其他參考書。
13
問:什麼叫觀自在?
答:觀照自己在本位上不動搖。這個自己不是肉身的自己,了了靈知才是自己。但又不住了了靈知。
14
問:什麼叫起疑情?
答:叫你死無葬身之地。
15
問:悟個什麼?
答:三世諸佛也不識!還會麼?宗下答語切忌說理,須意在言外。現在人根機太鈍,修禅定不易開悟,唯有淨密雙修似較合宜,此誠無可奈何之事也。但遇有緣之志者,亦可攝受一、二以教之。
16
問:什麼是心中心法?
答:全名是“心中心又心”,即假心,真心,真假心都不可得的心,即證悟妙心。心中心法是大圓滿法中的精髓,是中心的中心,是借假心打開真心,徹顯妙心的無上大法。
17
問:修心中心法講不講成佛資糧?若講,指的是什麼?
答:成佛的資糧:(一)打坐入定,除障開智慧;(二)廣做善事,積累福德。因佛是二足尊,即智慧福德二俱圓滿。
18
問:什麼是陰神?
答:人家看不見你,但你自己知道。
19
問:什麼是密法?
答:打開秘密寶藏叫密法,是以三密加持來修法的。三密加持即以本尊的力量加持學人的身、口、意。身體不動,手結印,腿跏趺而坐,是身密;口持咒不停,是口密;意不想,不思,靜靜聽自己的持咒聲音,是意密。能以無相密法打開秘密寶藏,見得本性,是真正的密宗。
20
問:密宗為什麼一定要灌頂?
答:灌頂是個儀式。灌頂可以給你種下消業障、開梵穴和菩提的種子。灌頂後修法,可以得到加持。所以灌頂後往往會拉肚子或嘔吐,這是灌頂的力量。密宗要灌頂後才能修法。
21
問:什麼是現量?
答:現量者,如實而現,沒有分別。像照相機照相,照出影子而不分別。前五識為成所作智,它是現量。壞就壞在第六識加進去了,這是張三,那是李四,張三對我好,李四對我壞,這是比量。我們做功夫要不分別,意識不跟前五識跑,也不隨內影、塵牽轉。離一切對待,當體圓現,現量分明,即是真現量境。
22
問:緣從何來?
答:緣是過去世所造的業感得的。業感緣起,心動就是緣。緣也是本性的妙能,大悲緣起,佛土莊嚴,都從菩提因緣而現。
23
問:佛性與覺性有什麼關系?
答:佛性就是覺性。什麼叫佛性呢?它是成佛的根本。還有法性,法性是一切事物的根本,三者合起來就是我們一靈真性,也叫一真法界。它是最真實,最珍貴的大寶貝,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24
問:《金剛經》雲:“一切聖人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聖人怎麼有差別?什麼差別?
答:聖人有位次,四聖六凡。羅漢,辟支佛、菩薩、佛都是聖人,不是有差別嗎?除此還有願、悲、智、方便等緣起差別,方成之為利生的大用。
25
問:實相念佛的要點是什麼?
答:不著相,念自性。內照念頭起處,不跟它跑即名念實相佛。
26
問:到率兜天還會退轉嗎?在兜率天比在西方淨土成佛快些,是嗎?
答:沒有退轉,同樣是阿鞞跋致。至於成佛快慢全看自己的修行。釋迦佛與阿難一起修行,釋迦佛早已成果地佛了,而阿難還沒開悟呢。不管什麼地方,都要看你用功的精進程度而定。
27
問:關於度眾生,在自己尚未證悟本來以前是否可減少外緣,安心修法,以自度為主呢?
答:對!
28
問:何種情況是無記空?
答:一念不生時,一切都不知道了,就是無記空。
29
問:菩薩是覺有情,怎樣理解?
答:覺是覺破,把你的情見覺破了。一切眾生,都是有情。這情最壞,情就是愛,愛就生水,水向下流,生死不能了。所以我們要覺破這愛欲情見,自覺還要覺他,幫助他人也覺破情見。憨山大師說:“一句阿彌陀佛,要將自己的情見斬斷,才能生西。”情重生不到西方。又,覺即菩提正覺,有情即眾生。菩薩自覺已證,以慈悲心去覺悟一切眾生,所以稱為覺有情。
30
問:“法性盡地”是什麼意思?心密裡如何講即身成就?
答:“法性盡地”即修到最後,非但無法可得,連所謂法性亦不可得;非但神通不可得,連佛亦不可得,方是即身成就。
31
問:中道義有真實之相嗎?
答:非也。真假皆不可得。中道義乃既不廢假,亦不執真也。空假皆不住也,無取無捨也。
32
問:有人問太虛:蛇斬二斷,佛性在那一段?
答:佛性無所不在。
33
問:我們看的經書太多了,好不好呢?
答:太多就開雜貨店了,這樣就知解太多。所以我們師父說在百座中不要看書,免得干擾你打坐的專一心。知見多了,不易得定。
34
問:今世不能成佛怎麼辦?
答:可往生淨土,也可再來投胎做人。要發大願,願力不可思議,要真心切願,成佛度眾生。世尊發願在五濁惡世度眾生,到最苦的地方度眾生。
35
問:因果也是緣起的假相嗎?
答:當然了!唯佛一人超出因果,大菩薩還跳不出因果的圈子。
36
問:夢中佛事是否指沒有見性的人拜佛念經做功德一類的事?
答:說法度生,也是夢中佛事也。
37
問:我們學生讀書應如何起用?考試的時候又該怎麼辦?
答:老師講課的時候,你聽得清爽,記在腦子裡,明白了,就是起用。如果讀書時,你想別的事情,老師講的你沒聽到,考試考不出來,那就不起用了嘛!不是死記,要懂。“得意忘言道義親”,不能死在句下。
38
問:做功夫有什麼決竅?
答:不要著神奇,玄妙,認識這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靈知就是當人的本性。以平常心,處理一切事務而一絲不可得。
39
問:道理說來說去是這麼簡單,可做起來總是走失?
答:佛法本來就這麼簡單,沒什麼玄妙復雜。但多生積習,非一日可除,因這積習也非一生所積,故除起來也須長時期的精修磨煉。學人只需時時覺察,損之又損,自有水到渠成,圓證果地之日。
40
問:怎麼能迅速成就?
答: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還想成就個什麼?一切無求無著,但息妄,莫求真,自然歸家穩坐。
41
問:聽說中脈及左右二脈通後就是報身成就,可有此說法?
答:這好像是外道、邪門的說法。我們的色身是業報身,不是佛報身。你在這色身上做工夫,是大大的錯誤,你如此修法,直到彌勒佛下世,亦成就不了佛。
42
問:密勒日巴尊者已至“修行是個大妄念,不修亦是大妄念”的境界,但卻厭煩酬答施主,希望往雪山修行。為什麼?是習氣未盡麼?
答:其實話已說盡,還要請他說法,說一句無說之說:到雪山無人處,無話說時,看是什麼?會麼?
43
問:近來對一切有相佛法難以產生恭敬心,看得見的世界尚屬虛幻,看不見的世界又如何令人產生絕對信心呢?
答:相雖屬虛幻,但不是沒有作用。所以說非空非有,有即是空,空即是有,二邊具不能住。天空之大,世界之多,現代科學尚不能測其端倪。只有佛眼明淨,一清二楚。你只一心按佛法修持,到根塵脫落時,所謂看不見的世界自然得見。
44
問:如何才能振興佛教?
答:著相的人多,無住的人少;迷信的人多,智信的人少;求佛的人多,用功的人少。出家人做佛事趕經忏的多,真正用功修行的也很少。很可惜,所以佛教才不景氣。只要大家都好好地用功修行,那佛教就有希望了。
45
問:我想在師父出國前,與幾位同修來拜見您,聆聽教誨,可否?
答:一切無住,潇灑自在是大神用。佛法精華全具於此。此外有說,皆是魔說。不見雲門大師說:“即此見聞非見聞,無余聲色可呈君。”還有什麼可說的呢?何必再徒勞往返,浪費精神?還是在家安養吧。
46
問:不動心,腦子是否會遲鈍?
答:不會的,腦子反應反而快。不動心,不是說不起心用,而是不執著假相,為它所轉而已,我們知道一切事相都是假的,不動心,什麼事情來了,一來馬上就反應,更靈敏了。妄想多了反而會遲鈍。我們做事情要善運正念,否則怎麼做事?但做事時心不住相,隨緣應付,沒有雜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47
問:我有時會用經書上看到的知識來評判自己的情況,這對嗎?
答:是有用的。可以將自己的言行與經書上的道理對照,檢查自己有什麼不對。寺院裡早晚課的作用,就是教我們怎麼做人,明白怎麼修行。誦晚課是對照經文檢查自己,這一天的行為做得對不對;早課是提醒自己,這一天的行為須按經文所說去做。
48
問:《大集經》裡說:“末法時代罕一得道”,這個得道是指什麼?
答:解決分段生死,斷思惑,證無生,超輪回而常住。末法時代眾生障重慧淺,惡習深厚很難做到。
49
問:怎樣理解無念為宗?
答:無是無一切妄念分別,念是念真如覺性。念真如即念本性,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念念在本位上,保護它,時時刻刻見性,這是真用功。我們用功是靈活的,巧妙得很,不是死板的。
50
問:處處要空,會不會落空?
答:佛法所說的空是說一切事物皆不可得,不是說無有事物也,所說真空妙有!空是空卻執妄相的幻念。不是說不起妙用也,有由心得顯,有而不有,所以無可執著。有人口口聲聲說空,但卻心心著有,不行。即使真能“空諸所有”,不能顯現大悲妙用,正是“實諸所無”,落在空無一邊。
51
問:有人念彌陀心咒一千座後又去念阿彌陀佛,這樣可以嗎?
答:彌陀心咒就是阿彌陀佛。心咒是佛菩薩的心力,力量大,七遍咒相當於一千遍佛號。當然也應該多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因為除了深入阿彌陀佛的法界心體外,更要顯現彌陀的慈悲願海,救度方便,使自利利他的功德能圓滿成就。所以心咒乃佛的心體妙能,佛名是佛悲願外顯,內外一致,體用不二,方能圓成淨土的事理功德。
52
問:證到佛位還會迷失嗎?
答:不會的。佛經中形容它如出礦之金,不與泥沙礦石混在一塊了。眾生猶如在礦之金,不是沒有金,但與砂石混在一起,所以迷於事物。修行斷盡了無明就是去淨了沙、石的純金。就不會再迷失了。
53
問:我們為什麼要發願呢?
答:願為一切事物成功之母。願能成事。所以修行須發大願,要成佛度眾生,即不怕艱難困苦,勇猛精進,遇任何挫折也不會退失初心。人如果沒有願,碰到困難就不肯修行了。我們心中心法第一印就是菩提心印,要發成佛的大願。成佛必須靠眾生,佛是福德、智慧兩足尊。沒有大願,不做度眾生的事,福德從何而來?
54
問:我確實感到周圍的眾生,有我的存在。佛感覺到嗎?
答:佛是圓覺遍照,圓證普利。如果他有此感覺,就不是佛了。以你的凡夫心去度量佛的心,大錯了!
55
問:兜率淨土與西方淨土有何區別?
答:是一樣的。兜率淨土是我們娑婆世界的淨土。釋迦佛是從兜率天下降的,將來彌勒佛也要從兜率天下降,而且將來的佛都要從兜率天下降。我們這個劫是賢劫,有千尊佛出世。釋迦佛是第四尊佛,還有九百九十六尊佛出世。一切佛都從兜率內院下降。所以許多禅宗大祖師都是上升兜率內院去。西方、東方都不出我們本性之外,西方的淨土和兜率淨土無二無別。
56
問:有沒有極樂世界?
答:有。但非實有,乃真空妙有。心經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不可執著。阿彌陀佛也要退位的,由觀世音菩薩繼位。它比現在的極樂世界還要好。因為觀世音菩薩的功德大,他早已成佛,為度眾生而現菩薩身。但他也要退位的,由大勢至菩薩繼位。所以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57
問:《淨土十要》對修淨土者很重要嗎?
答:《淨土十要》實為修淨土的重要典籍。惜今人多不重視,只貪便利,說什麼散心念佛亦能生西。因之等到臘月三十到來,不免手忙腳亂,不能生西。
58
問:我心中沒有妄念,與西方淨土有什麼兩樣?
答:心體沒有兩樣。因為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但有人說大話,心不肯空。事情來了他還著相,著相了就不是淨土。理明,事跟不上,沒用。著相生西方,只能是生凡聖同居土。西方有四土的不同,一者,一心用功念佛了但不知一切皆幻現,執為實有,而生事相的淨土,亦得極樂莊嚴的受用。二者心空無住,證無生正定,了見思惑,則入方便有余淨土。三者,以廣大菩提悲願,普行六度萬行,四相頓空,實報妙現,則生實報莊嚴土。四者,果德圓極,三身圓證,四智圓明,寂光圓常,則生常寂光淨土。如果只是不生妄念,心不具淨土之德,則離真淨土遠矣!
59
問:如何是戒?
答:戒者,戒你心不妄動而易於入定也,故最要緊的是心戒。心不為境界所動,於一切境,無染、無著是一切戒的根本。再由不動的妙心起饒益眾生的大悲方便,處處攝受利濟,方能具足一切戒的功德。
60
問:善行是否主要是對治自己以往自私自利的習慣,達到“無我之境”的一種方便呢?
答:善行的確很重要,但不是最主要的,主要還在開智慧。“佛”者,乃覺悟不著相之人也。如不開智慧只作善事,充其量不過做個享福之人罷了。福享完了,還要下地獄,仍不能了生死。但如果明悟心性後,以菩提心去做一切利生之善行,則一切善行又能成為修道上的增上緣。
61
問:世上很多人不信佛,還譏笑學佛人。故“要發願救度一切眾生”是否很難或不切實際?是不是只救有緣眾生?
答:發願要廣,不可分別有緣無緣以及親疏遠近。至於能否得度,這就須看因緣如何了,佛亦不能度無緣眾生啊!
62
問:要度眾生,首先自己要開悟,要有神通。否則談不上度人,人家也不信你。但如果只顧自己修法,又不度人,會被斥為自了漢。如何看待這種觀點?
答:你的觀點錯了。現在自己修法正是為了度人而修的,不是為了自己尋快樂而修行,這就是菩薩心腸的大乘法。反之,只為了自己出苦海,不顧他人即為小乘法。另外,度人不在神通,而在道眼明正,不致使人入歧途。假如以神通來度人,那麼外道與魔王都有神通,他們都能度人嗎?你們修法都著神通,這是大錯!須知成佛不在神通而在開發般若!
63
問:請問師父理上悟的和親證的體應該是一個吧?
答:對!體雖無異,但事用不同。理悟的只是知解,遇事則非,證悟的,則能遇事不惑,對境不動。
64
問:正定和普通睡眠的區別?
答:等你定功深入,睡著亦是了了分明的,而不是昏昏沉沉的。
65
問:怎樣才是真性妙用?
答:做事而不著相,不起二念,做等於沒有做,這就是真性的妙用。乃至穿衣吃飯、迎賓、送客等等,都是自性的全體大用。
66
問:我現在知道了,一切東西全是佛性的變化。但還會感到痛苦,尤其生病時感肉體上的痛苦。碰到物質上有障礙時,亦作不了主了。
答:你還是著相心未曾空啊!而且定力很差,你應該多打坐,培養定力。理解是妄識,不管用。必須將你身心世界化空,那才行。真正保護心不隨境界轉,走路也會脫掉,沒有個“我”在走路,沒有馬路,沒有汽車,照樣會到目的地。真做功夫時,睡夢中也會脫掉。解悟不行,一定要證悟。要透得過,一定要好好做功夫。
67
問:真正修行的人,知道得越少,見解越少越好。只需依止善知識與一兩部經典,而不必廣研經論,老實參禅念佛,必能大事成就。這種說法對嗎?
答:修法不是不研習經論。不懂道理,怎麼修呢?這種說法是怕人著在文字裡,鑽牛角尖,不去實修,而耽誤了修行。如能在精通教理後,一切放下,不再執文字相,而腳踏實地的去修,那是最好了。
68
問:請師父談談“意生身”。?
答:意生身個個都能出,它是從第七識生出來的。上面的眼、耳、鼻、舌、身、意封住它時,它就出不來了。現在我們六根不清淨,亂動腦筋,見相著相,就把它封住了。等你清淨到一定程度,它就自己出來了。做氣功做得好的,心清淨了,也能出來。不過只能出一個,還不能夠要出就出。入三昧時能出,不入三昧時就不能出。
69
問:現在還沒有見性,能不能起用?
答:一切起用都是我們佛性的作用,否則怎麼會講話,聽話呢?這就是起用啊!我們在作用中不住相就是妙用。不是坐在那裡不動,不起作用。要靈活,要認真做事而不著相,這就是起用。
70
問:中陰身與意生身的區別?
答:兩者不同。中陰身是前身已死,後身未形成,還沒有投胎時的陰身。而意生身不是每個人都有的,要修行有一定功夫的人才有。是為濟度眾生如意受生的菩薩身,意生身有三種:三昧樂正受意生身、覺法自性性意生身、種類俱足無行作意生身。
71
問:靈魂與佛性有什麼區別?
答:靈魂是佛性與無明的和合。如你沒有識得本性,著相的,就是靈魂。有分別心,有粘染的就是靈魂。魂與魄也有區別。有人說三魂七魄,就是三分靈魂七分魄。魂是陽氣,魄是陰氣。人身上都有陰陽,陰極、陽極。凡夫身上光明的一面只有三分,黑暗的一面有七分,所以要將黑暗的一面,執著的習氣化掉。純陽祖師叫純陽,即陰氣都消光了。著相出不了三界,著了陽神還是有生死,須一點都不著才好。
72
問:等覺菩薩尚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我等凡夫怎麼能在二、三年中修了心中心法而破無明,並能住六道裡而度生呢?
答:不是修心中心法的人都能破盡無明住六道裡度生,而是看各人所證深淺,隨自己願望往生淨土以了手,或隨眾生住世度生。
73
問:修到什麼程度才能傳法?
答:修法人真正開悟證道,才有資格傳法,“欲知山中路,須問過來人”你不是過來人,不知道路徑怎麼可以亂傳人。修法過程中有疑問需要人指點,如行人在十字路口向哪裡轉彎,要人指點,你自己沒過這條路,怎麼能瞎指點人,豈不是以盲引盲,一齊走向地獄去了。
74
問:只怕心不死,不怕不活。先將心死透了,還會活得起來嗎?
答:心死透,是死去你的執著,不是死去你的妙用。用功過程中應注意適度鍛煉。你心在事物上真正死透,不粘著了,當下神用就一起現前了。
75
問:萬法皆空,唯有佛性不空。這樣的話,佛性與萬物豈不看作二物了?
答:萬法皆空,佛性不空是對初學佛人講的;萬法即佛性是對悟後人說的。二者不可混為一談。
76
問:“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地藏王菩薩成佛了嗎?
答:誓不成佛,是誓不取佛位。如果地藏王菩薩沒有佛的資格,他怎能到地獄去度眾生?怎能度化十方的菩薩成佛呢?他有佛的資格而不取佛位。其實在地藏王菩薩看來,地獄本來是空的,《心經》講諸法空相嘛!而且無佛可成才真正成佛!
77
問:“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怎麼理解?
答:世間法都是桑田滄海,瞬息萬變,不常久。我們的身體也不常久。蘇東波在《前赤壁賦》裡有兩句說得很清楚:“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你們看水和月亮,水在嘩嘩地流,水盡管在流卻沒有減少啊。同樣,月亮雖有圓缺時,但也沒增減啊!這就告訴我們,事相就是如此,這不就是常住嗎?“是法住法位”,就是說一切事相離不開真性,真性常住,世間相也常住,世間只是因緣變遷而已,都是假相。
78
問: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進一步,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到後來,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怎麼理解?
答: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是正做功夫真切的時候,無所見,一切不著。反過身來,噢,山不過是山,水不過是水,法爾如是,沒什麼玄妙。於是隨緣自在任運無礙了。如果一定要山不是山,水不是水,那就是斷滅了。山水都是本性的顯現,一切色相都是我們佛性變現的,都是妙用,那麼自然就不著相了。
79
問:動念是妙用嗎?
答:是,動念都是妙用。具體說,動念不住相就是妙用;動念住相是妄想。“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這就是妙用。正用心時也無心可用,要“常用恰恰無”,動念不住相,那是海印放光。
80
問:虛雲老和尚在高旻寺眼睛能透過牆壁,見到屋外有人小解,這能說是開悟了嗎?
答:這不是開悟,是色蘊境界。不能執著,一執著就要入魔了。虛雲老和尚在自傳中寫道:頓斷疑根,慶快平生。這八個字才是寫的茶杯落地,疑根頓斷。
81
問:明心見性的時候,會展現圖象嗎?
答:它沒有圖象,也沒東西,但不是斷滅相,它了了分明。這個靈知了了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明白這個以後,要注意,不是到家了,而是正好用功夫,時時保護它。可以用佛號,也可以用咒來保護它。禅宗大慧杲祖師就是用我們心中心法大隨求陀羅尼保護自己。禅師都會念咒的。憨山大師說得很明白,歷代禅師都秘密持咒,任何一宗都離不開密法。
82
問:一切言談舉止,包括我現在提筆寫信,都是本性的妙用。其本身“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但非同土木草石,而是一種靈知覺性,人人本身具足,悟此則為見性。對嗎?
答:不對,這只是理解,不是見性。這種理解,遇事不得力,無用。見性悟道首先要將身心世界化空,悟理後還須在事上透得過,如遇事透不過,亦不為見性。如果事上透得過,但住於空靈而不開顯大悲妙用,仍不算真見性。
83
問:弟子認為上座按師父要求的心念耳聞,盡量多加坐;下座觀心。知行住坐臥,念佛持咒等都是自性所為,盡可能讓真心常現,對嗎?
答:對,又不對。對者,須努力用功修持,不可輕忽。不對者,在“盡可能讓真心常現”一句,因為真心無隱藏,時時在你面門放光。你既知一切舉措作用,皆是真心的妙用,它豈不是時時現前,還用什麼“盡可能讓真心常現”呢?!
84
問:見性之後,最精進的用功就是時時刻刻不忘失本來嗎?
答:不對!本性不會失去的,只是你著相,被境迷了,就像太陽被烏雲遮蓋而不現一樣。精進用功只是綿密保護。用功時如率兵攻敵,義無反顧;不用時則一切放下,視若無事,這叫真精進。
85
問:不忘失本來,就是要在覺知上用功。做事時知是本性的妙用,無事時靈知覺性並不曾減少,自然就隨時間因緣而成大道嗎?
答:不對!古人雲:“但盡凡情,別無聖解”,你時時執在靈知性上,就是有所住著。須不著一切相,隨緣起用才是。靈知覺性亦不可著。在覺知上用功更是大錯。
86
問:時時與自性相應,就是和上師相應。如法修行,上師、佛就在身邊。這認識正確嗎?
答:對!
87
問:要歸無所得,一切皆了不可得。但是,空空然而有覺知的光景不是還在嗎?若將此掃光,豈不斷滅了?
答:不是將此靈覺掃光,而是不住此靈覺。以不住故,即無能覺與所覺,故歸無所得也。有個覺知的光景,早不是了,還說什麼空空然?
88
問:這個無相的性體,盡管無相,但可以於無念時體會到它。是嗎?
答:不對!不僅於無念時體會,更須於作用事相上體會。因作用與事相皆是自性的顯現,相即性,性即相,不可分離。若僅於無念時體會,豈不落死水一潭麼?
89
問:古代禅師開悟偈中曾寫到:“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又:“春到花香處處秀,山河大地是如來。”這不是空有不二的注腳嗎?
答:不可一概而論。上偈的“我今不是渠”,須認清賓主,不可儱侗颟顸認為是不二。當證體時,一物不立;但起用時,物物顯現而不住。證體起用合起來即是“山河大地是如來”了。證體不是住在真如位上不動,死在那裡,而是活潑妙用,應物隨緣而無所住的。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