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音老人:消業往生與帶業往生


 2010/10/27    熱度:10248    下載DOC文檔    

消業往生與帶業往生
載於《廣化文選》
  近來差不多在全國各地,圍繞著關於淨土宗的異方便——“帶業往生”展開了熱烈的爭論。一方說:要真能往生,須將妄業消去;另一方則說:不需要,可以帶業往生。雙方各說各有理,互不相融。
  持“消業往生”論的人說:“帶業往生”是害人的謬論。它非但毀滅了淨宗行人臨終往生的願望;也傷害了整個淨土宗的嚴淨、肅穆的形象。因為“業”本身就是污染、是障礙。與淨土既不相應,而且是障道之因,何能帶著它往生西方佛土?所以佛、菩薩從未在各種經論上說過“帶業往生”的這一非常錯誤的說法。
  主張“帶業往生”論的人則說:“帶業往生”一詞雖不是佛、菩薩直接說的,但在經論中,不無這種含意。比如《那先比丘經》雲:“如持大石置於船上,藉船力故,石不沉沒。若無其船,小石亦沒。”石喻世人所造的“業”,船喻佛力。這不是很明顯的說藉佛力故,可以帶業往生嗎?所以我們淨宗行人,只要信堅願切,一心念佛,不用消什麼業,臨終決定往生。那種消業往生的論調是魔說,不可信賴,要將它徹底打倒、消滅。
  這兩種論點各執一詞,相持不下。搞得佛教界內沸沸騰騰,莫衷一是,使後學者無所遵循,不知如何修持方合道妙。因之要請諸方大德,各抒己見,熱烈討論一下,得出個正確結論,掃清疑雲,以正視聽,而免後學步入歧途。
  要評判這一問題的孰是孰非,先要將這二種論點的由來搞搞清楚,然後經過比較討論,就不難看出它們的矛盾所在,從而歸納出正確的結論。
  按這兩種論點之所以各執己見,互相水火者,不外以下數因:

甲、持“消業往生”論者

  一、見近時的淨宗行人不肯老實念佛,只悠悠泛泛地隨眾做做早晚課,像小學生交課卷似的,做完了課誦,就算念佛事畢了。不再用功念佛,來改造自己執著、貪戀的妄習,轉換自己的妄想、妄念,以消滅自己的心垢,而往往把將來往生淨土的責任,單單推卸在阿彌陀佛身上。如若臨終不見佛、菩薩來接引,生不到西方,誤認為那是佛、菩薩的責任。因此蓮池大師曾有“念佛者多,生西者少”的感歎。這都是念佛行人心不專切,只圖便當,而贻誤了自己。所以要大敲警鐘,提倡“消業往生”來警醒昏夢迷茫的念佛群眾。
  二、現時很多念佛的人,誤解了“帶業往生”的含義。以為我們只要有信有願而且早晚也做課誦,縱或做了些不甚好的事也無妨礙,橫豎可以帶業往生嘛!
  筆者在沈家門見有很多人在曬魚蝦,問他們說:“你們舟山一帶不是大多數人都信佛嗎?”他們說:“是呀!我們都是佛教徒。”我不禁疑惑地問道:“那麼,你們為什麼還要殺生呢?”他們說:“我們是帶業往生呀!”
  他們把“帶業往生”一詞作如是見解,豈不毀壞了淨宗的聖潔形象?
  三、為了澄清淨宗近來的腐朽污染的不良之風,以振興佛教,所以要高唱“消業往生”,以振聾發聩,而期淨宗行人真正能往生西方,而不是空喊口號,以免淨宗谛旨被湮滅而漸趨消亡。

乙、主張“帶業往生”論者

  一、怕人有畏難情緒,不敢信入修持,而毀傷了淨宗,斷送了眾生的慧命。
  二、誤解了“消業往生”的難度,不知怎樣才算消業,才得往生。一般以為要將無明除盡,業盡情空,方始為消業。這豈不太難,能有多少人做得到?所以要堅決反對。
  三、未真正了解“帶業往生”內含的精義。只知帶業便當,而不知所帶的是何業,更不了解心心念佛時,正是在最切近處消除自己的心業,為將來往生的正因。

  從上述二種觀點看來,不論是“消業往生”論者還是“帶業往生”論者,都是從善良的心意出發,都是為了保護淨宗行人確實能往生西方,以免贻誤失敗。既然大目的完全一樣,並無水火不能相容之處,就不難從中合其同、融其異而求得一致的結論了。
  欲得到一致的結論,應先從“業”字上來探討論證,因這二個論點的中心問題都是“業”。那麼“業”究竟是什麼呢?《起信論》說:“無明為因生三細。”這三細相的第一相就是“業相”。什麼是“業相”呢?原來我人從無始以來真如不守自性,迷於無明,不覺而心動,這就是“業”。所以“業”是“動作”義,在經中稱為“惑業”。所謂相者,因心動迷本圓明,將本有無相之真如,變起虛空四大之妄相,即法相宗所說的相分;將本有之智光,變為能見之妄見,是為見分。一切眾生世界有相之萬法,皆依此見、相二分之所建立。此見、相二分亦即《起信論》三細相的第二“能見相”和第三“境界相”。
  從是可知,業就是造作。而眾生迷悟有別,造的業就不同,所感的果報也各別。凡夫所造的為有漏業,感三界六道分段生死之報;二乘所造的為無漏業,感方便有余土之果報;菩薩所作的為非有漏非無漏業,感實報莊嚴土之果報。
  凡夫癡迷過甚,執幻境為實有,迷假相而為真。為滿足一己的私欲,不惜廣造惡業,故生死不了,輪回不息。今欲往生淨土,橫超三界,若不將這生死根本——迷相而妄動的業——消去,如何得遂初心,真正達到往生淨土的願望。
  或曰:“往生淨土,是憑阿彌陀佛偉大宏深的慈悲願力接引,何須消業才得往生?”答曰:“惑業不淨,勢必迷戀著娑婆世界上的一切假相,佛雖來接引,但因心迷染業而不見佛,錯失往生的良機。”永明壽禅師雲:“佛如天上之月,影現千江萬水,但污水不見。念佛人心不明淨,猶如污水不能現月而不見佛。”臨終不見佛,如何能往生?
  有好多念佛人,或因貪念著金銀財寶而落為守財鬼;或因迷戀妻子兒女而墮為看家鬼;或貪戀色身及迷於墳墓陪葬的美好莊嚴而淪為守屍鬼等等。古德說:“抱樁搖橹,無有是處!”這就是說,如我們欲生西方,但又迷戀著娑婆世界不放,就如抱著岸上的木樁去搖橹,再用多大的力,船也不能前進,西方如何得生?
  這樣說來,生西豈不很難嗎?不!一點也不難!不見佛說:“念一句彌陀聖號,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我們現在天天念佛,時時念佛,不是只念一句佛,還怕什麼業不能消、罪不能除呢?所以消業往生不是什麼難事。只要我們看破這娑婆世界的一切聲、色、貨、利、妻、財、子、祿,皆如夢、幻、泡、影,不可得而不去追求、貪戀它,反過來,全心全意地用“心念耳聞”的念佛法來勤勤懇懇地著力念佛,再大的業也不難消亡於無所有之鄉了。
  或問:“為什麼這樣容易呢?”因為業從心生,非從別來。如今我們心心不異,念念在佛。佛就是心,心就是佛;全心是佛,全佛是心,還有業的立腳處嗎?
  再說,當我們臨終往生的剎那,只見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前來接引,其他一無所見,還有什麼業不業?這不就是以我們平時念佛的功夫將業消去了嗎?不也就是佛、菩薩的慈悲攝受力使我們把業消除了嗎?
  這樣一說,“消業往生”論似乎站住腳了,那麼,“帶業往生”論豈不謬誤了嗎?不,“帶業往生”也無錯誤,因我們之所以能夠往生,全靠念佛功夫純熟,不再系戀娑婆所致。這在術語中稱作“淨業成熟”。這“淨業”,雖非染業,不也是業嗎?帶它往生,難道不是“帶業往生”嗎?
  下品往生人,心未空淨,還著相,還有處所,有生在,所以只能往生凡聖同居土,這“凡”字正指帶業之眾生也。若是上品,生即無生,無生即生;一方即是十方,十方即是一方;淨穢不別,東西不分;心空意淨,而不見空淨,絕學無為而莫知無為,也就無所謂帶業不帶業了,不帶業不就是業消除了嗎?
  或許有人說,淨業成熟稱為帶業往生似乎有些勉強。那麼,讓我們再來進一步討論一般人所謂的帶業往生的染業。我等眾生從無始曠劫以來,迷而不覺,執相習深,積垢厚重。今雖經勤苦用功念佛,有所覺悟,曉了世、出世法皆不可得,業障、罪衍更如空花水月,根本無有。理雖深悟,但舊習卒難頓除,還須久久掃蕩打磨,方始漸臻上乘,絕非一下子即能將無明習障徹底消盡的。
  在禅宗,開悟的人謂登初地,為見道位;在相宗為通達位,後面還有從二地至十地之修道位,與十地以上至佛果的究竟位。這須行者努力用功將無明習障一分分的除去,方能一位位地升將上去。誰能一生成辦,消盡無明,頓證佛果呢?
  經中說等覺菩薩尚有最後一分無明未盡。這未盡的一分無明,不就是業嗎?等覺菩薩尚有業在,又誰能一生證到等覺菩薩呢?帶著未盡的余業往生不正是帶業往生嗎?
  所以說,帶業往生並沒有錯,只不過不要把它的含意搞錯了,誤認為念佛也可以做點壞事,橫豎可以帶業往生就是了。
  綜上所述,我們念佛,正是在做消業的功夫。往生淨土,原是消了惑業而去的,而這業又是假佛慈力消除的,沒有什麼難處。正不必對“消業往生”這一論點恐懼而懷疑,更不用因疑懼而群情沸騰地急起反對。同時持“消業往生”論者,也用不著因佛經中無有“帶業往生”這一論據的金口親宣,而反對帶業往生,斥它是魔說,搞得大家不安,無所適從。
  大家知道,時代不同,用以表達思想的語法和方式也不同,所用的詞匯當然也隨之有異。佛圓寂已二千多年,當時雖無“帶業往生”這一詞句,只要經文中含有這種意向就行了。因為帶業和消業從上面的論證看來表面似乎有異,而實質完全一樣,消業之中有帶業,帶業之中有消業,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沒有什麼矛盾,何必因一些小節而爭論不休呢?
  另外,在這次爭論中,也有人主張帶業往生,只帶宿業,不帶現業的。當然,這一論點是從善意出發,恐人誤解於念佛修行後,仍做壞事,失去往生的機緣。但從立論的實質來看,意似欠妥。因為所謂宿業和現業,不外乎過去所造的和現在正造的業,或歷劫多生所造的業和現世此生所造的業二種意義。這從凡夫的妄念所顯示的三際——過、現、未看來,似乎義正言順,但從真如實際來看,這過、現、未,根本不存在。《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就是說這三際心皆系妄念幻現,而實不可得。因所謂三際者,是以“現在”為立腳點來分過去和未來的。但“現在”無立腳處,才說現在,已成過去。試看鐘表上的秒針,剎那不停地轉動,何曾有“現在”在?現在既無立足處,又哪裡有過去和未來呢?所以《華嚴經》說:“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當下這一念心空,所謂過去和未來皆如空花幻滅,何處去覓三際?三際不可得,故不應說只帶宿業,不帶現業。
  復次,上面說過,業是動作義。不僅是做了壞事才是業,做好事也是業。我人一生中不知造了多少業,而且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偶而做了些壞事,恐怕在所難免;有時存心做好事,反而害了人,變為壞事;或許做了壞事,自己一時還不知道。如說帶業往生,只帶宿業,不帶現業。那麼,這些人不論做好事的還是做壞事的,豈不是都不能往生了嗎?
  假如真是這樣,為什麼《觀無量壽佛經》又說“縱是五逆十惡人,臨終遇善知識,為之開示,一心悔過,十念亦得往生”呢?
  佛無虛語,經無妄言,這類五逆十惡人,臨終十念亦得往生,這不是證明帶著立論者所說的“現業”也能往生嗎?由此可知帶業往生是不分宿業和現業的。
  再說“業”原是我們無明妄動所致,今一旦醒悟,以真智慧光一照,不論現業、宿業都一時消殒,所謂心空業亡,故五逆十惡人臨終十念可以往生。這猶如一間暗室,不論你關閉了多少年還是現在才封閉的,一旦門啟窗開或電燈打亮,黑暗馬上消滅,哪裡有現、宿之分?
  說到這裡,或許有人要問,既然現業、宿業一下子能消去,為何上文又說帶有余業往生呢?這一問問得好!業都消光了,還有什麼余業可帶呢?須知房間的黑暗,雖一下被驅除去了,但因封閉年久,霉臭之氣一時尚不能盡除,須待久久通風和慢慢的掃刷、揩抹,才能漸漸恢復舊觀。這一時未除盡的霉臭之氣,猶如我們未盡的余業,所以要帶之往生啊!
  最後,我們把這些問題搞清楚了,還希望過去誤把早晚課誦認作念佛事畢的人,改正錯誤,除早晚課外,還要像參禅一樣的端坐念佛。古德教我們每天要念十萬佛號,就是希望我們心不放逸地將妄心轉換為佛心,作為將來真正往生之資糧。我們果能照辦,並且眾善奉行,諸惡不作,那決定是萬修萬人去,還有什麼疑慮恐懼呢?!祝大家安祥自在,上品往生安養!


--------------------------------------------------------------------------------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