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弟子規》與全民教育


 2010/10/29    熱度:2250    下載DOC文檔    

今天我們交流到的,是《弟子規》與全民教育,其實這個全民的意思,也就是每一個人都有責任要做。因為我在還沒有學習傳統文化以前,感覺到好像茶余飯後,談論事情都是罵老板、罵政府。太太罵老公,老公罵太太;學生罵老師,老師罵學生,統統是要求,這個題目就變成無解,解不了。只要每個人都先想,別人對不對現在不是最重要的事,首先我自己先做對,因為別人還沒學,我們已經先學,那就有責任從我自己開始做起。我記得師長曾經教誨過一段話,對我們人生很有啟發,師長說“別人錯的也是對的,我對的也是錯的。”為什麼說別人錯的也是對的?因為他還沒有學過聖賢人的教誨,他沒學過,人不學不知道、不知義。所以現在他做出那些錯誤的行為,別人錯的也是對的,那個對也是很正常的現象。既然正常,我們就不應該去怪他們,這個時候就心平氣和。當我對的也是錯的,因為當我們覺得什麼事都是自己對的,就會覺得人家是錯,我們的傲慢不知不覺就上來。

    比方說家裡,我們常常都是我對,人家錯,家裡面講理,講理就氣死你。但是假如都是先承認錯,反而帶動的是,每個人都先看到自己不對的地方,所以這個全民應該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比方說我們覺得這整個社會重利輕義,這也不能抱怨,匹夫有責,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你說我不重利,我是重義,其實我自己回想起來,我們成長的過程當中,無形的都被灌輸重視功利。比方說考試,我們選擇學科的時候,都是選擇哪個科系?都是台大醫學院,都是最賺錢的學科。所以無形當中這整個社會,都被引導到重視利上面去。而這個社會的整個價值觀,跟我們有沒有關系?跟我們每個人都有關系。比方說我們的一個晚輩找到一份工作,或者是去當小學老師,我們見到這個晚輩第一句話說什麼?我那個時候剛考上小學老師,見到一些長輩,“做老師很好,一個月賺多少?”當我們身為長輩,一問就是一個月賺多少錢,就是引導我們的下一代都先重視利,無形當中他就覺得追求人生的名利、功利,是他的目標,他道義的心慢慢的就降下來。

    在我父親那一代,不養父母那是豬狗不如。現在沒傳下去,不要說養父母,現在是生了孩子都帶回去給爸爸媽媽養。所以爺爺奶奶以前是含饴弄孫,現在七老八十還得養小孩,養孫子,而且不養還會被媳婦抱怨、被兒子抱怨。你說這個傳統文化不傳,差這麼多,才隔了幾代就差這麼多。所以現在五、六十歲的人有一種遺憾,他說我是孝順父母的最後一代,是被兒子遺棄的第一代,這樣很悲哀。但是大家冷靜一點,這樣年齡的人,台灣奇跡是他們創造的,結果他創造台灣奇跡,最後還沒被兒子養,這樣好像有點不公平。但是大家要了解,《大學》裡面告訴我們,“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人生的輕重緩急、先後順序不能顛倒,一個家庭哪件事是最重要的?養育下一代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賺錢是最重要的。結果我們賺了很多錢,忽略了下一代教育,這不是毀了我們自己的孩子,因為這整個風氣形成以後,所有的下一代教育都被忽略掉。所以努力有結果,不一定會有好結果。

    孝道、道德沒有傳下去,錢傳下去,真傳下去了嗎?老祖宗告訴我們這個“錢”怎麼寫?左邊一個金,右邊兩支刀,錢在的地方,連兄弟姊妹、父子都拿刀相殘,現在在報紙上,看到這樣的情況愈來愈多!所以事實上,人明理太重要,不然真的太冤枉,努力了一輩子為這個家、為了下一代,留了那麼多的錢,最後人生也不幸福。其實人生的財富是修來的,該是我們的跑都跑不掉;不是我們的,抱在身上早晚也會跑掉,留都留不住。我記得聽到一位台南的朋友,他說他隔壁有一個鄰居,在一個很大的公司干了一輩子,賺了二十億,後來中風,一年左右的時間,這二十億被他兒子跟孫子全部敗光,一年,那不肖子孫就把錢都給拿走了。而且我還聽說他們家蓋房子花了一億,蓋房子花一億,那不就是告訴那些小偷、強盜說,我們家有錢,你放馬過來吧!所以要藏富教子,錢財不能外露,對自己的生命財產、對下一代的教育,都沒有好處。

    所以我們看到上一代都是留很多錢,下一代出現什麼?出現啃老族,專門啃老人的退休金;還有月光女神,每個月都花光光,回來給爸爸媽媽要錢。回來了,這個女兒回來,因為常常都是買SKΠ的,還是Chanel(香奈兒)的,都用名牌,都穿名牌,為什麼?隨波逐流。有些人就說衣服不趕流行,一件衣服穿三年、五年穿出去會笑死人。老和尚說“笑死人,是他笑死又不是你死,你難過什麼?”但是我們得理智,這風氣一直下去,我們整個社會會往哪裡走?你得穩住,不能隨波逐流,奢侈了,那整個社會、整個家族一定崩潰掉的。所以“勤儉為持家之本”,這是鐵則不能改的!整個我們老祖宗,我們從爺爺、曾祖父那一代傳下來的,那些規矩都不能改的。比方說吃飯,“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這些生活細節都是把孝道、把做人之道,傳下去的機會。可是我們忽略了這些日常生活當中,都在潛移默化影響下一代、影響孩子,我們沒有這個敏感度,往往都是等到孩子完全不聽話,才知道事情大條了。我們現在對這些道理不敏感,往往出現事情的時候,都是比較難處理。所以經典,確實是能給我們人生很大的啟發。

    現在吃飯,孩子都先跳上桌去,父母都還沒吃,他喜歡吃的已經吃了一大半。教育孩子,心很重要,長他的善心,當他在那裡吃都顧不上父母、顧不上家人,他以後出社會還顧得上誰?我們得從孩子一生去著眼,他現在所養成的德行是能受用一生,那這樣的父母有智慧。甚至於假如我們為人父母還自我期許,我的行為風范要能夠讓我的家族、家道千年不衰,立志,當我們立這樣的志向,我們相信一舉手、一投足都會謹慎,給下一代好榜樣看。所以之前都是爺爺奶奶先上桌,都是我們這些孫子去請爺爺奶奶來吃,恭敬心、孝心就在這生活的細節當中承傳下去。而且我們那個時候去叫爺爺吃飯,住在巷子裡叫爺爺吃飯的聲音傳過去,所有的鄰居聽到了都露出燦爛的笑,天倫之樂,那都是一種社會風氣的感染,爺爺牽著我的手走回來。現在不是孫子叫爺爺吃飯,現在是爺爺奶奶叫孫子吃飯,三請、四請才回來,回來以後還得哄,要喂他吃飯,喂一口他跑五十公尺。所以現在爺爺奶奶要先去練馬拉松賽跑,不然體力怕受不了。所以全民教育首先要從家庭做起,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組成的重要角色。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