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生是苦,實無常樂
事實上,三界眾生,所受無非是苦,但因習以為常,不被察覺。有時反以苦為樂,生趣盎然。 苦的種類甚多,《大智度論》上說:“四百四病為身苦,憂愁嫉妒為心苦,合此二者,謂之內苦。外苦亦有二種,一為惡賊虎狼之害,二為風雨寒熱之災,合此二者,謂之外苦”。 說人生之苦說得最具體的,是《涅槃經》上說的八苦,八苦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等八類苦,分述如下: 一、生苦:生之苦,人多不復記憶,事實上,十月胎獄之苦,且不必說,即出生之際,一個六磅八磅重的嬰兒,通過狹窄的生道,這痛苦已非言語所可形 容;脫離母體之後,為外界灼熱或寒冷的空氣所剌激,被接生者巨大的手掌抓來提去,這對嬰兒細嫩的肌膚而言,其痛苦較皮鞭抽體尤有過之。嬰兒出生後呱呱大 哭,實是肉體上的痛苦所引起的。 二、老苦:唐人詩雲:“公道人間惟白發,貴人頭上不會饒。”老,是任何人無以避免的。韓愈《祭十二郎文》雲:“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 蒼,而齒牙動搖”。四十如此,未免早衰。但即使天賦過人,或攝生有術,到了七十歲、八十歲,上述現象總會發生。又何況一般人在勞苦奔波了數十年之後,除了 生理機能衰退外,因過去勞苦積累而遺留的腰酸背痛、風濕胃病等等,都是使人難以忍受的痛苦,至於老之對於女人,則更為殘酷,因為除了生理的痛苦外,女人更 有著青春消逝的心理的痛苦。由明眉皓齒,傾城傾國而雞皮鶴發,老態龍鐘,固然使人感慨,但誰又能逃出這個老的公例? 三、病苦:人自呱呱墮地之日起,就與病結下不解之緣。少年的病如天花麻疹,中年的病如胃潰瘍、肺結核,老年的病如高血壓、心髒病,也許有人說, 科學進步,新藥日出,只要有錢,何愁治不好病?其實不然,特效藥固然層出不窮,新的疾病也日有所見,如小兒麻痺症、癌症,在近年來日漸增多。進一步說,即 是藥物能治愈身體上的疾患,但由於社會競爭劇烈而致精神緊張憔慮所引起的神經衰弱、精神分裂、妄想狂、躁郁狂等心理上的疾病,又豈是藥石所能奏效的? 本來四大假合之身,難免有寒熱失調的時候,病了,就要躺在病榻上挨受痛患,短時間還好受,倘長年纏綿病榻,日與藥物為伍,這種痛苦,豈可言喻? 四、死苦:一部鋼鐵鑄成的機器,其壽命也不過由數年到數十年,一個血肉之軀的人,到底能支持多久?秦皇漢武求長生之藥,只留下千古笑柄;道家方 士的燒汞煉丹,也到底仙道無憑。耶稣教在邏輯學上最大的錯誤,就是永生的問題。蓋宇宙萬象,生住異滅,周而復始。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有壞,法爾如是,安有 例外?佛經上說,非想非非想天,壽長八萬四千大劫,但報終仍當墮落,不出六道輪回。 既然如此,則死之於人,也就不足為異了!無奈“壯志未酬身先死”,每一個死者都有他尚未完成的壯志,因之世界就有多少死不瞑目之人,同時死前肉 體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四大分離,呼吸困難,心裡有千言萬語,一句也說不出來。這時嬌妻稚子,環繞榻前,生死離別,淒慘無比,尤以將死未死之際,這一生所作 所為,善善惡惡,一一自腦海映過。對於那些善的,無愧於心的,會感到欣慰寧靜,但對那些惡的,有背天理良心的,將會感到懊悔、痛苦和恐怖。這時因痛苦恐怖 而感召地獄相現,神識受業力牽引,墮入惡道,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人之痛苦,尚有甚於此者乎? 五,愛別離苦:語雲:“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生死離別,人間慘事,青春喪偶,中年喪子,固然悲痛萬分,即使不是死別,或為謀求衣 食,或因迫於形勢,與相親相愛的人生離,也將感到痛苦。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親如父子,近如夫婦,亦難得終身相守,又何況其他呢?萬法無常,愛別離 之苦,是誰也無可避免的。 六、怨憎會苦:和愛別離苦相對的,是怨憎會苦。意氣相投的朋友,海誓山盟的愛人,恩愛情深的夫妻,或膝下承歡的子女,或生離,或死別,一切不能 自主。但相反的,那些面目可憎,語言乏味;或利害沖突,兩不相容的人,偏又聚會在一起。像這些可厭可憎的人,能夠終身不見,豈不眼前清淨?無奈社會上人事 問題,繁雜萬端,“不是怨家不聚頭”,在某些形勢下,愈是互相怨憎的人,愈被安排在一起,如影隨形,好像再也沒有分散的時間,這豈不是令人苦惱萬分? 七、求不得苦:想獲得某一件東西,經濟力量達不到;想謀求某一個位置,僧多粥少謀不到。甲男愛上了乙女,乙女卻屬意於丙男。自己的志趣是在工廠 或化驗室裡實驗研究,但為了吃飯卻不得不委曲在辦公桌上畫等因奉此。這些都是求不得苦。莫說求不得,即使第一個願望求得,第二個願望又立即生出來。山谷易 滿,人欲難平,誰會感覺到自己一切都滿足了呢?不滿足,即有所求,求而不得,豈不苦惱? 八、五陰熾盛苦:五陰即是五蘊,五陰集聚成身,如火熾然,前七苦皆由此而生。色陰熾盛,四大不調,而有疾病之苦。受陰熾盛,領納分別,使諸轉本 加極:想陰熾盛,想相追求,而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諸苦。行陰熾盛,起造諸業,又為後來得報之因,且因行而遷流不停,而有老衰之苦。識陰熾盛,起惑造 業,三世流轉,而有生死之苦。 總之,娑婆世界,一切莫非是苦。然苦只是果,並非因,苦之因何在?這在“四聖谛”中有詳盡的解答。
後唐李煜有詞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人生於世,常遭憂擾苦逼,恆無清淨之時,不得住於常樂境地。人之有苦,常因愛欲而發,常因受想而有。譬如有人,身處貧困時,為維身持命而奔波勞累,形銷骨立,備受欺凌,因而對財富生愛欲,常生渴求之心。等有了財富,心中想長久地持有財富,又不得不進行投資,在商界、官界爾虞我詐;或追逐犬馬聲色、燈紅酒綠,紙醉金迷,造諸惡業,耗散精氣神,心中極度空虛,茫然不知所歸。或在權位汲汲營營,阿谀奉承,無有休止。人之於生,常在苦中。但人們不明此理,於大苦小苦中取分別,認小苦為樂,苦苦追逐所謂樂趣,但樂趣亦只停留那麼一小會兒,就如同刀口添蜜,甜只在一時,甜過之後,是大苦痛。正所謂:
那麼,世界上到底有哪些苦呢?原來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名娑婆世界。娑婆義為堪忍,意思是我們這個世界裡,充滿了眾苦和煩惱,生活於這個世界裡的眾生,必須安於十惡,忍受三毒及諸痛苦煩惱,才可生存下去。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