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生活
一、在家信眾應該注重怎樣的生活行儀?
要奉行清淨的生活行儀:1.不接觸非法的場所,如賭場、酒家等眩惑六根,淪喪清明智慧的地方;2.不從事非法的工作,如開設或投資具有賭博或非正當謀生性質的行業。凡違反國家法律及脫離佛教八正道的生活,就是非法,不合乎清淨的生活行儀。
佛陀的三十二相好,都是從累劫注重生活行儀中修來的。生活的行儀,除了要奉行戒律,防非止惡,更要積極的饒益有情,舉凡施予他人信心的和風,歡喜的煦日,方便的雨露,服務的溫暖,都是學佛者實踐清淨生活行儀的內容。
二、佛教徒的人我相處之道?
人與人相處,布施及喜捨即是最好的人我之道。人際間的沖突、矛盾,都在於大家只顧及自我的立場,忽略了對方的需求,因此,造成彼此的怨恨及诤論不休。
佛教的人我相處之道,本著護念眾生的柔軟心,視一切眾生如父如母,如親眷手足,自然能夠和樂相敬。人我相處之道,秉持光榮歸於他人,你大我小的信念;利益歸於他人,你樂我苦的胸襟。能以佛心、菩薩心與人相處,便能水乳相融,無有嫌隙。
此外,佛教的四攝法:‘布施’,令眾生身心無憂;‘愛語’,令眾生發大信心;‘同事’,令眾生信受法義;‘利行’,令眾生入佛之智。慈悲喜捨是人我相處之道,忍耐柔和是人我相處之道,慚愧感恩是人我相處之道,惜福結緣是人我相處之道。
三、在家信徒如何過五欲的生活?
五欲為財、色、名、食、睡,涵蓋了眼、耳、鼻、舌、身五根,對應於色、聲、香、味、觸等外境的活動。如何在五欲的生活中修行自在呢?
1.對於色,要不貪美色,對於感情要淨化、升華,要持守不邪YIN的合法婚姻生活。
2.對於聲,要常聞正法、梵呗贊佛之音,並懂得要善聽、兼聽、全聽,所謂‘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
3.對於香,家中常有一炷清香供佛,藉此安定心神,俗慮盡消。
4.對於味,飲食的調理不要酒香、肉香,要清淡的菜根香。
5.對於觸,一般世俗的觸,是感官的舒適、快意、刺激、麻醉,但佛教的‘觸’,是人我接觸要自然,要中道,以柔軟心、慈悲心、平等心相對待,彼此精神一致,心神意會。
四、佛教徒如何規劃生涯?
依出家、在家分別說明如下:
1.出家的生涯規劃:第一個十年,為培植福德因緣的階段,應學習持戒的生活,苦行作務,熟悉各種佛事行政。第二個十年,為廣學多聞發心的階段,奉行慈悲,立志為眾,隨緣參學,以專經專論作為自我的密行。第三個十年,為住持道場教化的階段,弘法教化,安僧辦道,將其經驗傳承後人。第四個十年,增上發心,伸廣長舌,作獅子吼,講說佛法,度無量眾。第五個十年,為放下萬緣游化的階段,隨緣自在,游化各方,樹立慈悲形象,著書立說,令法音流傳十方。
2.在家的生涯規劃:第一個階段,重視信仰的增進,如:聽聞正法,布施結緣,參與共修,義工服務等。第二個階段,重視慧解的加強,如:研讀高僧傳記、佛教歷史、宗派專書等,深入經藏,以法樂自娛。第三個階段,重視修持的內涵,如:自我的修行:念佛、禅坐、誦經、拜佛等。大眾的修行:為教奉獻財物、勞力、智慧等。能夠明了修持的內涵所在,肯定參與教團的活動,即是修持。第四個階段,為輔助教團弘化的階段,把經驗傳承給後人,協助教團的發展。第五個階段是學習出家的生活,受持齋戒,離俗世家,閱讀經藏,著書立說,破邪顯正,講說佛法,協助教化的工作。
佛教徒的生涯規劃,以自利利他為根本,不求速成,不急功好利,以知苦惱、知慚愧為內學,莊嚴成熟美好的佛國淨土。
五、在家信徒的布施之道?
1.不自苦:應衡量現實的經濟狀況,不必存有與人比較的心態,只要隨力布施,即使微分供養,也會得到無量無邊的福德。
2.不自惱:凡所有施,皆隨喜隨緣,不須為難勉強。
3.不後悔:布施後,不生起懊悔的心,不計算功德多寡,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4.有意義:布施就像播種,種子要落在肥沃的土地,才能有豐富的收獲。選擇一塊具有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等利益大眾的福田,讓每一分的布施,都能發揮無限的功用。
布施之道,除了不自苦、不自惱、不後悔、有意義之外,還要有歡喜心、恭敬心,懂得細水長流之道。此外,身體的禮敬、勞動服務;言語的贊美,傳播正法;心意的隨喜及智慧的貢獻,並對於眾生無畏的布施,給予信心、希望、方便,更是布施的真谛。
:佛教知识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