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的生活禮儀
在佛門中,語默動靜安詳,一切合宜合法,就是禮儀。僧團講究‘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用意在培養一個人出眾的威儀。昔日馬勝比丘以威儀度化捨利弗,成為千古的佳話。因此,樹立良好的形象,不但是做人的基本條件,更可以成為度眾的方便法門。
身語意的行止,表現在外,就是生活的禮儀。一個人如果站沒站相、坐沒坐相、衣冠不整、談吐庸俗,這就是缺乏生活的禮儀。因此,佛門中的四威儀:行如風、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就是從行立坐臥來訓練威儀。現代的禮儀規范,范圍可擴大為生活六威儀:坐姿如鐘,必須穩重;站立如松,必須正直;容貌如鏡,必須明淨;行止如法,必須合理;視聽如教,必須受益;思想如水,必須清淨。
此外,《沙彌律儀》中也有關於生活禮儀的規定:
一、事師:不直呼法師名號,不議論僧團是非,非時非地不拜,不宜走在師前,不宜站在師的上首,不應與師辯解。
二、入眾:不爭先恐後,不爭坐處,不於座上遙相呼笑;不奔跑跳躍,不比手畫腳,不私下耳語;眾中有失儀者,當隱惡揚善。呵欠當以衣袖掩口。
三、起居:洗面當惜福,不浪費用水,不得噴水濺人;漱口時,不得講話;如廁時,亦應靜默;不可人前高聲,隨地涕唾。
四、共處:不因小事爭執,若大事難忍者,亦須心平氣和,以理辯論。初見應該微笑問好,年幼年長問好,皆應以禮相待,要讓人有如沐春風之感,要把歡喜帶給別人。
五、飲食:不含食語,不嚼食有聲,挑牙宜以袖掩口;行食未至,不生惱怒;不撿粗細,飲食時沒有喜惡之分;不以舌舐食等。
六、禮佛:佛前中央是住持位,不宜禮拜;有人禮佛,不從其前經過;手持經像,可舉示眉間,以為作禮;禮拜大德外,應對佛作禮。
七、聽法:儀容端莊,坐必嚴正,不得亂語,谛聞審思,如說修行。
八、眠臥:不共鄰單說話動眾;有人睡,不得打物作響,高聲語笑;不得無故進入他房。
今日佛教徒的活動范圍比以往更為擴大,人際往來隨之日益頻繁,生活的禮儀規范也就愈形重要。茲略分六類說明如下:
一、正式參訪寺院的禮儀:參訪寺院時,應先電話通知,或書信函,提早連絡,衣著不宜過分暴露。進入佛寺應先至大殿禮佛,保持肅靜。注意威儀,不勾肩搭背,不高聲談笑,不隨意躺臥。不可攜帶葷食入寺,不抽煙、喝酒,或嚼槟榔。
二、家庭佛堂的禮儀:佛像應安置在室內寧靜整潔、光線充足之處。佛堂不可借作扶乩問卜之用。課誦以不干擾家人及鄰居為要。佛像、經書不得隨意丟棄、污損。
三、接待共處的禮儀:佛教徒在道場中多以合掌微笑、稱念‘阿彌陀佛’為相見禮儀。彼此見面時,宜依對方身份,給予適當稱謂,例如:對出家眾稱法師、師父、大師、和尚等;對在家信眾稱師兄、師姐、居士、菩薩、師姑、教士等。說話時要誠懇謙和,注視對方,不妄語、兩舌、惡口、绮語,多說好話,給人信心、方便,予人慈悲親和的感覺。
四、婚喪喜慶的禮儀:婚喪喜慶以簡單隆重、不鋪張浪費、不迷信執著看風水、時辰,應該知道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地,凡遇親朋好友的婚喪喜慶,應當互相幫助。贈禮則應以具有意義及實用價值為考量,如佛書、念珠等。
五、衣服飲食的禮儀:在佛門中,穿衣吃飯都是修行。佛教徒應注重衣著的整潔、莊重,配合季節、場合穿著,予人健康、大方的印象。飲食的禮儀則著重在正意受食,即食前供養與觀想,如稱念佛光人四句偈或念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
六、集眾會議的禮儀:民主時代,凡事多透過會議來達成共識,佛教向來注重民意,主張透過會議的人我交流,凝聚共同認知,開拓眼界,提升會議的品質。參加會議時,應尊重會議程序,秉持‘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的態度,坦陳己見,包容異己,表現民主的風范。
其他的生活禮儀還包括:電話的禮儀、宴客的禮儀、探病的禮儀、訪友的禮儀、居家的禮儀、書信的禮儀、乘車的禮儀、旅游的禮儀、求法的禮儀、參訪的禮儀、殿堂的禮儀、共處的禮儀、行坐的禮儀、進退的禮儀、問答的禮儀、宴會的禮儀等等,已另撰文成書。
培養正確的生活禮儀,必須先建立良好的生活觀念,才能透過身語意三業之清淨,達到身心合一的如法行儀。
:佛教知识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