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婚姻經典輯要
幸福婚姻經典輯要 海濤法師選輯 《長阿含.世記經》摘錄
《大樓炭經》摘錄
《中阿含.梵志品.婆羅婆堂經》摘錄
《中阿含.哺利多經》摘錄
《增壹阿含經》摘錄
《佛說屍迦羅越六方禮經》摘錄
《佛說善生子經》摘錄
《中阿含.善生經》摘錄
《六度集經》之四十五‘童子本生’
《玉耶女經》
《佛說五無反復經》
《大寶積經.郁伽長者會》摘錄
《大寶積經,菩薩藏會》摘錄
《佛說夫婦經》
《法句譬喻經》摘錄
《菩薩本行經》摘錄
《賢愚經.貧人夫婦疊施得現報品》
《賢愚經.降六師品》摘錄
《雜寶藏經.長者夫婦造作浮圖生天緣》
《雜寶藏經.長者夫婦信敬禮佛生天緣》
《雜寶藏經.罽夷羅夫婦自賣設會現獲報緣》
《雜譬喻經.迦葉本生因緣事》摘錄
《道行般若經》摘錄
《出曜經》摘錄
《大方廣佛華嚴經》摘錄
《大方廣佛華嚴經》摘錄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摘錄
《佛說長者子懊惱三處經》摘錄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摘錄
《佛說罪福報應經》摘錄
《正法念處經》摘錄
《優填王經》摘錄
《優婆塞戒經》摘錄
《佛說菩薩內戒經》摘錄
《般泥洹經》摘錄
《孝子經》摘錄
《四十二經》摘錄
《五大虛空藏菩薩速疾大神驗秘密式經》摘錄
《摩醯首羅大自在天王神通化生伎藝天女念誦法》摘錄
《法宛珠林》摘錄
《勸發菩提心集》摘錄
《長阿含.世記經》摘錄
閻浮提人以金銀、珍寶、谷帛、奴僕治生販賣,以自生活;拘耶尼人以牛羊、珠寶市易生活;弗於逮人以谷帛、珠玑市易自活;郁單曰人無有市易治生自活。
閻浮提人有婚姻往來、男娶女嫁;拘耶尼人、弗於逮人亦有婚姻、男娶女嫁;郁單曰人無有婚姻、男女嫁娶;龍、金翅鳥、阿須倫亦有婚姻、男女嫁娶;四天王、忉利大,乃至他化自在天,亦有婚姻、男娶女嫁。自上諸天無復男女。
閻浮提人男女交會,身身相觸以成陰陽;拘耶尼、弗於逮、郁單曰人,亦身身相觸以成陰陽;龍、金翅鳥,亦身身相觸以成陰陽;阿須倫身身相近,以氣成陰陽;四天王、忉利天亦復如是。焰摩天相近以成陰陽,兜率天執手成陰陽,化自在天熟視成陰陽,他化自在天暫視成陰陽。自上諸天無復YIN欲。
閻浮利天下人,以金銀、珍寶、米谷、錢財、生口,市買價販;俱耶尼天下人,以牛馬、米谷、珠玉作市販賣;弗於逮天下人,以金銀、珍寶、米谷、錢財、生口,市買價販;郁單曰天下人,無市買價販,諸天亦爾。
閻浮利天下,有男女婚姻之事。俱耶尼、弗於逮天下人,亦有男女婚姻之事。郁單曰天下人,無婚姻之事—若男子起YIN劮意向女人時,相視便度道去,男子在前,女人在後,有樹曲合如交露;北方天下人,在其中止,男女各異處,便共往至其樹下,若樹低蔭覆其人上,便其交通;樹不覆人上者,不行交通之事,各自別去。龍及金翅鳥,有男子女人婚姻之事;阿須倫亦有男女婚姻之事。從是以上,無有婚姻之事。
閻浮利天下人,男女共居止交通。俱耶尼、弗於逮、郁單曰天下人,男女行陰陽之事。龍及金翅鳥男女,亦有陰陽之事。諸阿須倫男女,亦行陰陽之事。四天王天上人男女,亦行陰陽之事。忉利天上人男女,以風為陰陽之事。焰天人男女,以相近成陰陽之事。兜率天人男女,相牽手便成陰陽。無貢高天人男女,相視便成陰陽。他化自轉天人,念YIN欲使成陰陽。從是以上離於欲。
世尊告曰:‘婆私吒!彼諸梵志所說至惡,極自無賴。所以者何?謂彼愚癡,不善曉解,不識良田,不能自知,作如是說:“我等梵志,是梵天子,從彼口生,梵梵所化。”所以者何?婆私吒!我此無上明、行、作證,不說生勝,不說種姓,不說憍慢,彼可我意不可我意,因坐因水所學經書。婆私吒!若有婚姻者,彼應說生,應說種姓,應說憍慢,彼可我意,不可我意,因坐因水所學經書。
婆私吒!若有計生、計姓、計慢者,彼極遠離於我無上明、行、作證。婆私吒!說生、說姓、說慢、彼可我意,不可我意,因坐困水,所學經書者,於我無上明、行、作證別。
復次,婆私吒!謂有三種,令非一切人人共诤,雜善不善法,彼則為聖所稱不稱。雲何為三?剎利種、梵志種、居士種。婆私吒!於意雲何?剎利殺生、不與取、行邪YIN、妄言乃至邪見,居士亦然,非梵志耶!’
多聞聖弟子,雲何依離邪YIN斷邪YIN?
多聞聖弟子作是思椎:‘邪YIN者亦受惡報。現世及後世,若我邪YIN者,便當自害,亦誣謗他;天及諸智梵行者,道說我戒,諸方悉當聞我惡名;身壞命終,必至他處,生地獄中;如是邪YIN者受此惡報。現世及後世,我今寧可做離邪YIN斷邪YIN耶!便依離邪YIN斷邪YIN。’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羅閱城中有梵志,名曰施羅,倘知諸術,外道異學,經籍所記天文、地理,靡不貫練;又復教授五百梵志童子。又彼城中有異學之士,名曰翅寧,多有所知,為頻毗婆羅王所見愛敬,隨時供養,給與梵志所須之施。
間。是時,翅寧梵志興此念:‘如來名號甚為難聞!今我欲往問訊,親近禮敬。’
爾時,如來名稱遠布,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度人無量,出現世間。是時,翅寧梵志便往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梵志白世尊言:‘沙門瞿雲!為姓何等?’佛告梵志:‘吾姓剎利。’梵志問曰:‘諸婆羅門各有此論:“吾姓最豪,無有出者。”或言:“姓白”;或言“姓黑。”婆羅門自稱言:“梵天所生。”今沙門瞿昙!欲何等論說?’
佛告之曰:‘梵志當知!其有婚姻嫁娶,便當求豪貴之姓,然我正法之中無有高下、是非之名姓也。’
梵志復自言:‘雲何瞿昙!生處清淨,然後法得清淨?’
佛告梵志:‘汝用法清淨,生處清淨為乎?’
梵志又曰:‘諸婆羅門各興此論:“吾姓最豪,無有出者。”或言:“姓白。”或言:“姓黑。”婆羅門自稱言:“梵天所生。”’
佛告梵志:‘若當剎利女出適婆羅門家,設生男兒者,當從何姓?’
梵志報曰:‘彼當言婆羅門種。所以然者,由父遺形故,得有此兒。’
佛吉梵志:‘若復婆羅門女出適剎利家,生男兒者,彼當從何姓?’
梵志報曰:‘彼人當是剎利種。所以然者,由父遺形故,得有此兒。’
佛告梵志:‘熟自思椎,然後報吾。汝今所說,前與後皆不相應。雲何梵志!設驢從馬後生駒者,當言是馬?為是驢也?’
梵志報曰:‘如此之類當言驢馬。所以然者,由驢遺形故,得此駒也。’
佛告梵志:‘汝熟思椎,然後報吾。汝今所說前後不相應。汝前所說剎利女出適婆羅門家,若生兒者,便言婆羅門種,今驢逐馬生駒者,便言驢馬,將不違前語乎?設復梵志!若馬逐驢生駒者,名之雲何?’
梵志報曰:‘當名為馬驢。’
佛告之曰:‘雲何梵志:馬驢、驢馬豈復有異乎?若復有人言寶一解,復有人言一斛寶,此二義豈有異乎?’
梵志報曰:‘此是一義。所以然者,寶一、一寶此義不異也。’
佛告梵志:‘雲何馬驢、驢馬此非一義乎?’
梵志報曰:‘今沙門瞿昙!雖有斯言,然婆羅門自稱言:“吾姓最豪,無有出者。”’
佛告梵志:‘汝先稱譽其母,後復歎說其父。若復父亦是婆羅門種,母亦是婆羅門種,後生二兒;彼時其中一兒,多諸技術,無事不覽,第二子者了無所知;是時,父母為敬待何者?為當敬待有智者?為當敬待無所知者?’
梵志報曰:‘其父母應當敬待高德聰明者,不應敬待無有智者。所以然者?今此一子無事不了,無事不閒,正應敬待此子,不應敬待無智之子。’
佛告梵志:‘若彼二子,一聰明者,便復興意作殺、盜、YIN泆十惡之法;彼一子不聰明者,守護身、口、意行,十善之法一無所犯。彼父母應當敬待何者?’
梵志報曰:‘彼父母應當敬待行十善之子,彼行不善之人復敬待為?’
佛告梵志:‘汝先歎其多聞,後歎其戒。雲何梵志!若復有二子,一子父專正,母不專正;一子父不專正,母專正。彼子若母正、父不正者,無事不閒,博知經術。第二子父正、母不正者,既不博學,但持十善。然其父母應敬待何者?為當敬待母淨父不淨者?為當敬待父淨母不淨者?’
梵志報曰:‘應當敬待母淨之子。所以然者,由知經書,博諸伎術故,所謂第二子父淨母不淨,雖復持戒而無智慧,竟何所至?有聞則有戒。’
佛告梵志:‘汝前歎說父淨,不歎說母淨;今復歎說母淨,不歎說父淨;先歎聞德,後歎禁戒;復歎說戒,後方說聞。雲何梵志!若彼二梵志子,其中一子多聞博學,兼持十善;其第二子既有智慧,兼行十惡。彼父母應當敬待何者?’
梵志報曰:‘應當敬父淨、母不淨之子。所以然者,由其博覽諸經,曉諸技術,由父淨生得此子,兼行十善,無所觸犯,一切具足諸德本故。’
佛告之曰:‘汝本說其姓,後說其聞,不說其姓;後復說戒,不說聞;後復說其聞,不說其戒。汝今歎說父母聞、戒,豈不違前言乎?’
梵志白佛言:‘沙門瞿昙雖有斯言,然婆羅門自稱言:“我姓最豪貴,無有出者。”’
世尊告曰:‘諸有嫁娶之處則論姓,然我法中無有此義。汝頗聞邊國遠邦及余邊地人乎?’
梵志報曰:‘唯然!聞之,有此諸人。’
世尊告曰:‘彼土人民有二種之姓。雲何為二?一者人,二者奴。此二姓亦復不定。’
又問:‘雲何不定?’
世尊告曰:‘或作人,後作奴;或作奴,後作人。然眾生之類,盡同一類而無若干。若復梵志!天地敗毀,世間皆空,是時山河、石壁、草木之徒,皆悉燒盡,人亦命終。若天地還欲成時,未有日月年歲之限。爾時,光音天來至此間;是時光音天福德稍盡,無復精光,展轉相視,興起欲想;欲意偏多者使成女人,欲意少者成男子,展轉交接,使成胞胎。由此因緣,故最初有人,轉生四姓,流布天下。當以此方便,知人民盡出於剎利種。’
爾時,梵志白世尊言:‘止!瞿昙!如偻者得伸,盲者得眼目,冥者得見明。沙門瞿昙亦復如是,無數方便與我說法。我今自歸沙門瞿昙,唯願與我說法,聽為優婆塞!’
西向拜者,謂婦事夫有五事:一者、夫從外來,當起迎之;二者、夫出不在,當炊蒸掃除待之;三者、不得有YIN心於外夫,罵言不得還罵、作色;四者、當用夫教誡,所有什物不得藏匿;五者、夫休息蓋藏乃得臥。
夫視婦亦有五事:一者、出入當敬於婦;二者、飯食之,以時節與衣被;三者、當給與金銀珠玑;四者、家中所有多少,悉用付之;五者、不得於外邪畜傳御。
夫西面者,猶夫之見婦也。是以夫當以五事正敬、正養、正安其婦。何謂五?正心敬之、不恨其意、不有他情、時與衣食、時與寶飾。
婦又當以十四事事於夫。何謂十四?善作為、善為成、受付審、晨起、夜息、事必學、阖門待君子、君子歸問訊、辭氣和、言語順、正幾席、潔飲食、念布施、供養夫。是為西方二分所欲者,得古聖制法夫婦之宜,士夫望益,而善法不衰。
YIN邪有六變當知。何謂六?不自護身、不護妻子、不講家屬、以疑生惡、怨家得便、眾苦所圍。已有斯惡則廢事業,未致之財不獲,既獲者消,宿儲耗盡。
‘居士子!如西方者,如是夫觀妻子,夫當以五事愛敬供給妻子。雲何為五?一者、憐念妻子,二者、不輕慢,三者、為作璎珞嚴具,四者、於家中得自在,五者、念妻親親。夫以此五事愛敬供給妻子。
妻子當以十三事善敬順夫。雲何十三?一者、重愛敬夫,二者、重供養夫,三者、善念其夫,四者、攝持作業,五者、善攝眷屬,六者、前以瞻侍,七者、後以愛行,八者、言以誠實,九者、不禁制門,十者、見來贊善,十一者、敷設床待,十二者、施設淨美豐饒飲食,十三者、供養沙門、梵志。妻子以此十三事善敬順夫。居士子!如是西方二俱分別。居士子!聖法律中西方者,謂夫、妻子也。
居士子!若人慈愍妻子者,必有增益,則無衰耗。’
昔者菩薩,生於貧家,貧家不育,以亵裹之,夜無人時默置四街,並錢一千送著其道。國俗,以斯日為吉祥之日,率土野會,君子、小人各以其類盛馔快樂。梵志睹戲,贊會者曰:‘磋於!今日會者,別有如粳米,純白無糅,厥香苾芬。若失今日產生男女,貴而且賢!’
坐中有一理家,獨而無嗣,聞之默喜,令人四布索棄子者。使問路人曰:‘睹有棄子者乎?’路人曰:‘有獨母取焉!’使人尋之,得其所在,曰:‘吾四姓富而無嗣,爾以兒貢,可獲眾寶!’母曰:‘可!’留錢送兒,從欲索貨,母獲如志。
育兒數月而婦妊身,曰:‘吾以無嗣故育異姓,天授余祚,今以子為?’以亵裹之,夜著洴中。家羊日就而乳,牧人尋察睹兒,即歎曰:‘上帝何緣落其子於茲乎!’取歸育之,以羊湩乳。四姓覺知,诰曰:‘緣竊湩乎?’對曰:‘吾獲天之遺子,以湩育之。’四姓怅悔,還育數月,婦遂產男,惡念更生,又復如前以亵裹之,著車轍中。兒心存佛三寶,慈而其親。
晨有商人數百乘車,徑路由茲,牛踬不進,商人察其所以,睹兒驚曰:‘天帝之子,何緣在茲乎?’抱著車中,牛進若流,前二十裡,息牛亭側。有獨母白商人乞曰:‘以兒相惠,濟吾老窮。’即惠之矣!母育未幾,四姓又聞,怆然而曰:‘吾之不仁,殘天德乎!’又以眾寶請兒歸家,哽噎自責,等育二兒。
數年之間,睹兒之智,奇變縱橫,惡念又生,曰:‘斯明溢度,吾兒否哉,必虜之矣!’亵裹入山,棄著竹中,絕食必殒。兒興慈念,曰:‘吾後得佛,必濟眾苦矣!’山近豁水,兒自力搖,從竹墮地,展轉至其水側。去水二十裡,有擔死人聚,聚有人行取樵,遙見小兒,就視歎曰:‘上帝落其子乎!’抱歸育焉!四姓又聞,厥恨如前,以眾名寶請歸悲泣,並教書數,仰觀俯占。眾道之術過目即能,禀性仁孝,言辄導化,國人稱聖,儒士雲集。
父凶念生,厥性惡重。前,家有冶師,去城七裡,欲圖殺兒,書敕治師曰:‘昔育此兒,兒入吾家疾疫相仍,財耗畜死,太卜占雲:‘兒致此災。’書到極攝投之火中!’訛命兒曰:‘吾年西夕,加有重疾,爾到冶師所谛計錢寶,是爾終年之財。’
兒受命行,於城門內,睹弟與輩彈胡桃戲。弟曰:‘兄來吾之幸矣!為吾復折。’兄曰:‘父命當行。’弟曰:‘吾請行矣!’奪書之冶師所。冶師承書,投弟於火。
父心松松而怖,遣使索兒,使睹兄曰:‘弟如之乎?’兄如狀對。兄歸陳之,父驿馬追兒,已為灰矣!父投躬呼天,結氣內塞,遂成廢疾。又生毒念曰:‘吾無嗣己,不以斯子為,必欲殺之!’
父有邸閣去國千裡,仍遣斯兒曰:‘彼散吾財,爾往計校。今與邸閣書囊藏蠟封,爾急以行。’書陰敕曰:‘此兒到,急以石縛腰,沈之深淵!’兒受命稽首,輕騎進半道。有梵志,與父遙相被服,常相間遺書數往來。
梵志有女,女既賢明,深知吉凶、天文、占候。兒行到梵志所居曰:‘吾父所親梵志,正在斯止。’謂從者曰:‘今欲過修禮之可乎?’從者曰:‘善!’即過觐禮。梵志喜曰:‘吾兄子來!’使命四鄰、學士、儒生、耆德雲集,娛宴歡樂並咨眾疑,靡不欣怿;終日極夜各疲眠寐。女竊睹男,見其腰帶佩囊封之書,默解取還,省讀其辭,怅然而歎曰:‘斯何妖厲,賊害仁子乃至斯乎!’裂書更之,其辭曰:‘吾年西垂,重疾日困。彼梵志吾之親友也,厥女既賢且明古,今任為兒匹,極具寶帛聘禮,務好小禮大婢,納妻之日案斯敕矣!’
為書畢,開關復之。明晨進路,梵志眾儒靡不尋歎,邸閣得書,承命具禮詣梵志家。梵志夫妻議曰:‘夫婚姻之儀,始之於擇行、問咎、占兆,彼善禮備;即吾許焉。今現男不媒,禮娉便臻,彼豈將慢乎?’又退宴息曰:‘男女為偶自古然矣!男賢女貞誠亦難值。’
遂納禮會宗,九族歎曰:‘斯榮傳世!’納妻禮成,邸閣馳啟,四姓聞之結疾殊笃,兒聞親疾哽咽而言:‘夫命難保,猶幻非真。’
梵志欲擇良日遣還,菩薩內痛不從其雲,室家馳歸升堂稽首,妻尋再拜垂泣而進,三步又拜稱名曰:‘妾是子男某妻,親召妾為某,當奉宗嗣,箕帚之使,盡禮修孝。惟願大人疾瘳福臻,永保無終之壽,令其展情,獲孝婦之德。’
四姓結忿,內塞而殡。菩薩殡送,慈恻哀慕,一國稱孝。喪畢修行,馨熏十方。
佛告諸比丘:‘童子者,吾身是也;妻者,俱夷是;四姓者,調達是。菩薩法忍度無極,行忍辱如是。’
聞如是: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為諸四輩弟子說經。是時,國中給孤獨家為子娶婦,得長者女,名曰玉耶,端正殊特,不以婦禮,輕慢公姑,及以夫婿。給孤獨長者夫婦議言:‘是婦不順,當雲何教?若加杖捶非善法耶!設不教诃,其罪日增。’長者議曰:‘惟佛能化!’
明旦嚴服,住詣佛所,稽首禮足,前白佛言:‘我為子娶婦,得長者女,甚大憍慢,不以婦禮;惟願世尊哀愍我等,並諸弟子,明日勸請,到捨說經,令心開解。’佛即受請,長者歡喜,禮佛而歸。長者到捨,廣設調度,嚴飾床座。
明旦,佛來到長者捨,長者欣慶,請如來入捨。眾生已定,皆各禮佛,卻住一面。佛飯食訖並為說經,惟有玉耶憍慢不出,佛愍念之,放大神力,變長者家皆化作水精捨,內外相照無有障礙。玉耶見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衣毛為豎,戰栗惶怖,即出禮佛,卻住一面,合掌低頭默無所說。
佛語玉耶:‘女人不以面貌端正,不順夫婿非為端正,心端行正是為端正。女人身中有十惡事,不自覺知。何等十惡?
一者、托生父母,甚難養育;
二者、懷妊憂愁;
三者、初生父母不喜;
四者、養育無味;
五者、父母隨逐,不離時宜;
六者、處處畏人;
七者、常憂嫁之;
八者、生已父母離別;
九者、常畏夫婿;
十者、不得自在。是名十惡也。’
玉耶惶怖白佛言:‘世尊:願佛教我婦人之禮,其事雲何?’
佛語玉耶:‘婦事夫婿、公、姑、大長,有五善三惡。何等五善?
一者、後臥早起,美食先進;
二者、撾罵不得懷恚;
三者、一心向夫,不得邪YIN;
四者、願生長壽,以身奉使;
五者、夫婿遠行,整理家中無有二心。是為五善。
何等三惡?
一者、輕慢夫婿,不順大長,美食自啖,未冥早臥,日出不起,夫婿教诃,嗔目怒應;
二者、見夫不歡,心常敗壞,念他男子好;
三者、願夫早死更嫁。是為三惡。’
玉耶默然,無言可答。
佛語玉耶:‘世間下有七輩婦,為汝說之,一心善聽!
一者、母婦;
二者、妹婦;
三者、知識婦;
四者、婦婦;
五者、婢婦;
六者、怨家婦;
七者、奪命婦。汝今解不?’
玉耶答言:‘不及此義。’
佛言:‘善聽!吾今解之。何等母婦?愛念夫主如母愛子,晝夜長養不失時宜,心常憐念無有厭患,念夫如子是為母婦。
何等妹婦?承事夫婿盡其敬誠,如兄如弟同氣分形,骨肉至親無有二情,尊之重之如妹事兄,是為妹婦。
何等知識婦?奉事夫婿敬順懇至,依依戀戀不能相遠,私密之事常相告示,行無違失善事相教,使益明慧相親相愛,欲令度世如善知識,是為知識婦。
何等婦婦?供養大人,竭情盡行,無有一二;淨修婦禮,終不廢阙;進不犯義,退不失禮,常和為貴;是名婦婦。
何等婢婦?心常畏忌,不敢自慢,忠孝盡節禮口不粗言,身不放逸以禮自防,如民奉王,夫婿敬辛不得憍慢,若得杖捶敬承奉受,及見罵辱默然無辭,甘身苦樂無有二心,慕修婦道不擇衣食,事夫如事大家,是名婢婦。
何等怨家婦?見夫不歡恆懷嗔恚,晝夜求願欲得遠離,雖為夫婦心常如寄,亂頭勤臥無有畏避,不作生活養育兒子,身行YIN蕩不知羞恥,陷入罪法毀辱親裡,夫婿相憎咒欲令死,是名怨家婦。
何等奪命婦?晝夜不眠毒心伺之,作何方便得遠離之,欲與毒藥恐人覺之,心外情通,雇人害之復遣傍夫,伺而賊之,夫死更嫁適我願之,是名奪命婦。’
佛語玉耶:‘其有善婦者當有顯名,宗親九族並蒙其榮,天龍鬼神擁護其形,使不枉橫財寶日生。萬分之後願願不違,上生天上宮殿浴池,在所自然,天人樂之。天上壽盡還生世間,常為富貴侯王子孫,端正姝好人所奉尊。其惡婦者當得惡名,今現在身不得安寧,數為鬼神在於家庭,起病發禍求及神明,會當歸死不得長生,惡夢恐怖所願不成,多逢災橫水火日驚。萬分之後魂神受形,死入地獄、餓鬼、畜生,其身矬短咽如針釘,身臥鐵床,數千萬劫。受罪畢訖還生惡家,貧窮裸露無絲無麻,孜孜急急共相鞭撾,從生至死無有榮華。作善得善作惡自遮,善惡如此非是虛也。’
佛語玉耶:‘此是七輩婦,汝用何行?’
玉耶流淚前白佛言:‘我本愚癡不順夫尊,自今已後當如婢婦,盡我命壽不敢憍慢。’即前長跪,求受十戒、三自歸命—歸佛、歸法、歸比丘僧。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YIN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惡口,七、不绮語,八、不嫉妒,九、不嗔恚,十者、信善得善。是名十戒,此優婆夷所行。
佛說經竟,及諸弟子,皆各欲還。給孤獨長者、眷屬歡妒,禮佛而退。
玉耶長跪重白佛言:‘我本愚癡憍慢夫婿,今蒙世尊化導我等,令心開解。’佛語玉耶:‘自今已後,擁護汝家。’
玉耶言:‘諾!受佛言教,不敢有違。’稽首禮足,受退還歸。
聞如是:一時,佛在捨衛國,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時有一梵志,從羅閱只國來,聞捨衛國人慈孝順,奉經修道,敬事三尊,使到捨衛國。見父子二人耕地,毒蛇螫殺其子,其父故耕不看其子,亦不啼哭。
梵志問曰:‘此是誰兒?’耕者答言:‘是我之子。’梵志問曰:‘是卿之子,何不啼哭,故耕如故?’其人答曰:‘人生有死,物成有敗,善者有報,惡者有對,憂愁不樂,啼哭懊惱,何益死者!卿今入城,吾家某處,願過語之,吾子已死,但持一人食來!’
梵志自念:‘此是何人,而無反復?子死在地,情不憂愁,而反索食?此人不慈,無有是比!’梵志入城,詣耕者家,見死兒母,即便說雲:‘卿子已死,其父寄信,但持一人食來。何以不念子耶?’兒母即為梵志說譬喻言:‘兒來托生我亦不喚,兒今自去非我能留。譬如行客來過主人,客今自去何能得留?我之母子亦復如是,去住進止非我之力,隨其本行,不能得留,愁憂啼哭何益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