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群法師: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脫


 2007/12/28    熱度:7713    下載DOC文檔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生命,最希望得到的是幸福。如何才能得到幸福呢?古往今來的人類都在不懈努力地追求和探索著。遺憾的是大多數人對這個問題都不能正確認識,他只知道一味地追求財富、地位、名利、愛情,以為擁有這些就能得到幸福。然而,今天物質文明這麼發達,人們在充分享受物質生活的同時,卻依然煩惱重重,痛苦不堪,原因是什麼呢?今天,我想從佛教的觀點來談談這個問題——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脫。  

一、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
  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是什麼?我想這是大家都非常關心的問題。通常問別人,你為什麼活得痛苦,答案往往因人而異:有人會說身體不好,長年躺在病床中,感到很痛苦;有人會說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因為饑寒交迫,感到痛苦;有人會說到了結婚年紀,而沒有談上合適的對象,感到很痛苦;有人會因為談戀愛失戀了,感到很痛苦;有人希望當官,不擇手段地住上爬,可是就當不上官,感到很痛苦;有人會因為生意不景氣,不能賺錢發財,而感到痛苦。這是因為各人處境不同,追求不同,所以對痛苦的認識也不一樣,但這些都是痛苦的現象,不是痛苦的根源。

  因為,一個人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感到很痛苦,可是,有了飯吃和衣服穿之後,就能活得很快樂了嗎?生病固然痛苦,恢復健康了就能活得很快樂了嗎?到了結婚年紀,找不到合適對象固然痛苦,有了合適的對象,就能活得很快樂了嗎?沒有當官覺得痛苦,當官了,就能活得很快樂了嗎?

  其實,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只要在你的生命裡還擁有煩惱,不論處在什麼地位,總有這方面或那方面的痛苦,一個人要想活得快樂,必須要找出痛苦的根源,然後斷除它,就是醫生治病,先找出病根,從根本上去治,否則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治標而不治本,那是沒有用的。那麼生命痛苦的根源是什麼呢?佛教告訴我們有以下幾個方面:

  1.無知

  “無知”二字,很多人都會理解為沒有知識。在我們這個科技發達的時代,知識非常重要,所謂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而在座的都是知識分子,都很有知識,比如學歷史的有歷史知識,學中文有中文知識,學哲學的有哲學知識,學生物的有生物知識,有知識固然能夠給人類生存帶來很大方便,但是並不等於有知識就能活得很快樂了,有知識就沒有痛苦了。

  那麼,什麼是無知呢?缺乏透視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是無知。作為生命,我們對自己不了解:不知道生從何來,死從何去?不知道自命的前因後果。我們對自己的心也很陌生,總是時而煩惱,時而歡樂,時而痛苦,時而憂悉,莫明其妙,不能把握。另外,我們對自己生存的世界也不清楚:譬如宇宙有始無始?世界有邊無邊?在我們認識的事物中:何為虛妄?何為真實?生命與宇宙究竟是什麼關系?我們簡直一無所知,稀裡糊塗地活著,我們能不痛苦嗎?

  錯誤觀念是無知:由於我們缺乏透視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對宇宙人生勢必就不能正確認識,顛倒黑白,產生許許多多的錯誤觀念,而人們都是在自己觀念指導下生活,有什麼樣的觀念就會出現什麼樣的人生。比如有人不相信因果,否認善惡報應,這種人往往會抱著僥幸的心理,去做一些不法之事,可是一旦果報成熟,他的痛苦就來了。有些人在無神論觀念的指導下,以為人生,應該及時享樂,當他們富裕的時候就盡情享受,乃至奢侈浪費,豈不知人生一世的福報是有定限,就像銀行存款一樣,支出一元就會少了一元,支出十元就少去十元;同樣的,我們這一生福報是前生種下的,享受掉一分就缺少一分,如果盡情享受,福報完了,那你未來生命只得在窮困潦倒中度過,或者短命而死,所以宋代法演禅師說:福不可以享受到盡頭,假如福享受盡了,幸福和快樂的源泉就會枯竭。

  迷信是無知:我們因為對宇宙人生缺乏認識,就會產生各種迷信的行為,比如在信仰上迷信鬼神,以為山有山神,樹有樹神,打雷有雷神,刮風有風神,下雨有雨神,掌管務農有文昌神,管轄家作事務有神農大帝,城隍土地,閻羅王等,信仰世間上的一切都有神在控制著,人一生吉凶禍福都由神安排,這種人就會把生命的幸福寄托在神的身上,一天到晚祭拜討好神,求神問卜。可是,人的命運是取決於自己的業力,由造作善惡業的不同,招感苦樂的結果,一個人要想擁有美好的未來,還得現在多造善業,倘若不造善業,只知一味地討好神,相信神會給你幸福,會包庇你的罪惡行為,到時業果現前,依然要自食苦果的。

  有些人迷信算命。人是否有命運這麼回事呢?答案是有的,但人們因為不了解因果道理,對自己的命運自然無法知道,這就希望通過算命看相來了解。但算命看相的准確程度是要受到算命先生智修養,以及所依算命典籍可靠性的影響,倘若算得不准確,而你又十分相信他,豈不會耽誤你的事業和前途,況且人的命運並不是絕對固定的,原因是,我們的命運取決於善惡的業力,而業力又由心造,命是心造的,心自然能改變命運,所以迷信於算命也是不理智的。

  有些人迷信看風水。比如蓋一棟房子,總要先請地理先生來看看風水,然後選擇吉日時才能破土動工,地理先生如果說:這塊地不能建,否則會對你的父母不利,你本來對這塊地很喜歡,但又不願讓自己父母倒霉,擔心真像地理先生所說的那樣,這時你就會左右為難了。其實有很多公房商品房修建的時候,何嘗有看風水擇吉日,可是居民居住或開店鋪,生意不是照樣很興隆了嗎?

  有人說以上這些我都不迷信,或者自我宣稱我什麼都不迷,可是我們要是他細考察一下,大凡世人都是有所迷的,貪財的是財迷,貪色的是色迷,貪權的是權迷,愛看足球賽的是球迷,愛聽唱歌的是歌迷,愛書法的是書法迷,愛畫畫是畫迷,總之,沒有覺悟的眾生,總是情有所鐘,難免“迷信”二字。因為有所迷,就會有痛苦,君不見中國足球隊屢遭挫敗,給中國的足球迷帶來了多少失望和傷心啊!

  不良習慣是無知:在我們的生命延續過程中,習慣的勢力始終在支配著,可以這麼說,習慣控制著人生,習慣左右著我們的命運。因此,在人生中養成一種良好習慣,非常重要,可是我們因為無知的關系,總有這方面或那方面的不好習慣,比如有人喜歡鋪張浪費,以此來炫耀自己的財富,結果不但折福,還會引來一些酒肉朋友,有人喜歡表現自己,以為通過這種舉動可以取得別人對你的尊重,豈不知表現自己就是樹立敵人,表現自己只能導致別人對你的反感。有人喜歡賭博,賭博的人大多以貪心出發,希望從別人那裡贏到一些錢,可是一旦賭上瘾之後,就不能自己了。因為一個人在賭博場上,他倘若贏了錢,就會希望贏的更多,如果輸了,他總想把本錢撈回畫,或者還想贏一些,這樣就沒完沒了地賭下去,直到傾家蕩產,乃至最後殺人去搶劫,犯罪而死。

  吸毒是一種不良習慣。吸毒者剛開始時,往往抱著一種好奇的心理,當然也有一些人是由於空虛無聊,尋求刺激,也有人是在事業情感挫折的情況下,為了逃避現實,追求片刻寧靜才去吸毒的。沒想到這種暫時的滿足,都會帶來無窮的後患,一個人吸毒之後,正當吸毒時感到興奮,感到快樂,當他不吸時就會難過得不得了,因此,他就要繼續的吸下去,吸毒使人家破人亡。

  我們平常不肯把心閒下來,也是不良習慣。大凡世俗上的人有一個特點,不肯讓自己的內心有一刻的清閒,一天到晚總要不停的忙著,他們除了正常的八小時工作,干家務,應酬人際關系如果還有多余時間,就會不停地去看電視、電影、找人聊天,從而養成一種習慣,只有在外境刺激下內心才感到充實,才得以平衡,倘若閒下來,無所事事時,就覺得空虛無聊。其實,這種充實是虛假的,是短暫的。真正的充實,真正的快樂是來自內心的寧靜,一個人如果擁有一顆寧靜的內心,在任何情況下都會覺得充實,根本不必要借助外境。

  2.執著

  由於無知,我們就會產生執著,佛教認為眾生執著很嚴重,時時表現,處處表現,在經論中稱曰遍計所執:遍是普遍,計是計度分別,就是對一切事物進行普遍分別,當然這種分別不會正確的,因為它是建立在無知的基礎上,是在錯誤觀念的指導下,所產生的分別;所執是執著,在虛妄分別的基礎上加以執著,對於這種執著,佛教將歸納為兩大類:

  (1)法執:對法的執著。說到法,我們通常都會理解為法律或法則,佛教所說的“法”則不一樣,它包含的范圍非常廣泛,世界上一切的一切:不論是精神的,物質的,有為的,無為的,善良的,丑惡的,清淨的,染污的,無不可以稱為法。

  所以,法在佛教中的定義是,軌生物解,任持自性。軌生物解,是說作為一種法,它能使人了解它是什麼;任持自性,是說法,它具有保持自身的體性,或者說擁有自身的特征。比如水以濕為自性,因為它擁有濕的特征,當我們看到水的時候,就知道它為水。又如火以暖為特征,當我們一接觸到火的時候,就知道它為火,世界上一切事物無不是這樣,所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無不可以稱之曰“法”。

  明白了法,再說明法執,眾生的法執非常普遍,比如日常生活中:我們會對名言概念產生執著,在名言概念中尤其對自己的名字執著的特別利害。我們把名言概念都看成是實在的,當聽到人家恭維贊歎幾名,說你長得很漂亮,很有能力,你就會心花怒放,倘若聽到人家誹謗你,罵你是驢子,昌王八,你就會難過死了,其實,語言只不過是一種符號,是人類約定俗成的,它與事實並不是一個東西,就象我們說火,不會燒嘴一樣。可是眾生愚癡,錯誤的把語言概念執著為真實,當你罵他驢子時,他思想覺得自己仿佛就成為驢子了,因而火冒三丈,暴跳如雷,痛苦不堪了。

  我們對身體也產生執著。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身體,一個人最關心的也是自己的身體,忙於為它吃,忙於為它穿,忙於為它住,忙於滿足它的種種欲望:財欲、性欲、食欲、睡欲,人一生基本上都在追求滿足欲望中度過,有的人甚至希望自己能長生不老,如古時秦始皇,漢武帝、唐玄宗等,想盡辦法地去乞求不老之藥,希望自己永遠不死,事實如何呢?他們都是要死的,因為世界一切都是無常的。佛經上說:有生無不死。我們把身體執以為實在,希望長生不老,一旦死亡降臨時,你的痛苦就來了。

  我們也對身體的色相產生執著。尤其是女孩子,一天中有多少時間用在打扮上,她們不停地沐浴,更換新衣服、塗脂、抹粉、畫眉、變換發型,搞得全身細胞都不得安寧,她們以為這就干淨了,這就美了。其實,我們的身體並不干淨,正如佛經上所說的:九孔常流不淨,我們的身體上有九個窟窿,不論是從上面窟窿流出,還是從下面窟窿流出,都是不干淨。夏天到來時,一身汗水,三天不洗澡,就要臭穢不堪的。再說美貌也是暫時的,年老則色衰。所以,佛經讓我們:觀身不淨,觀身無常。而我們眾生執身為淨為常,以致引起許許多多的煩惱。

  我們也執著財富為實在。世人有很多錯誤的觀念:比如金錢萬能,有錢就有一切,因此舉世紛紛都在為錢,一切向錢看。當然,生活中不能沒有錢,為了生存的需要,適當的財富也還是必要有的,但有些人欲從財富的擁有中得到滿足,得到快樂,他們有了財富之後,悭貪吝啬,不肯布施,甚至自己也捨不得使用。然而,世間無常,積聚的財富終必消散,一旦天災人禍降臨,或公司倒閉時,他的痛苦就來了。

  我們也執著男女相,青年男女的接觸中,男孩子的英俊、潇灑,女孩子的漂亮,都很容易博得異性的好感,比如男孩子看到漂亮的女孩子就會產生愛慕之心,於是就想盡辦法地去追求她,思念她,如果得不到,就會有求不得苦;倘若得到了,而又不能時時在一起,就會有愛別離苦。

  男孩子在追求女孩子的時候,如果只注重漂亮的外表,忽略內在美,也不管性格上的差異,將來長期在一起生活時,必然會痛苦不堪的,同樣的,女孩子假如迷惑於男孩子英俊的外表,虛假的言辭,而不重視他的德行,盲目地愛上他,將來她也是要吃虧的。男女之間假如彼此傾心愛慕,就希望永遠地愛。可是世間是無常的,人的心念也是無常的,當無常來時,痛苦隨之就來了。

  當然,眾生的執著還有很多,比如我們執著的位實在,事業實在,乃至我們把一切都看成很實在的,或是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無常的,空的,虛妄不實的,因為我們的認識與事物真相相違背,這就造成了許許多多的痛苦。

  (2)我執:我,是主宰義,常一義,不變義。眾生總覺得在我生命中,有一個主宰,常一的自我,在主宰著我們的生命,因此處處以自我為中心,時時為我著想,一天到晚生活在強烈的自我中。這是我的,那是我的,我喜歡,我討厭,對我有利,對我有害,尊重我,侮辱我,如果我們能用電腦來作個統計,我們一天不知道要說多少個“我”字。

  因為我們有了“我”的觀念,進而產生我執。通常我們會執名字為我,比如你走到外面去,聽到或見到你的名字,以及一些與你浼字有關系的議論的文字,你會特別關心,覺得這個名字就是我,贊歎這個名字就贊歎我,毀謗這個名字也是毀謗我。其實,大家知道我們名字是後天父母給取的,是個代號,而一個人有時會有很多個名字,怎麼能說是我呢?執名字為我,為之憂喜,實在很無謂的。

  我們也會執身體為我,色身乃是四大的假合,何嘗有我。我們卻把他執以為我,因此,有人為自己色身長得丑陋感到自卑,有人為自己魁梧而自豪,有人為色身衰弱而憂慮,有人為色身強健而歡喜,世人終身都在為之奴役。難怪老子:“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吾若無身,復有何患。”佛教也說:“身為苦本”。之所以這麼認為,都是因為執身為我的緣故,由眾生強烈的執身為我,才造成了人生的種種痛苦。

  我們也執服裝為我,當一個穿上高級漂亮服裝時,他會覺得很神氣,高人一等,倘若穿的是破破爛爛,他就會自慚形穢,抬不起頭。我們也執工作為我,有人因為自己位居高位,而神采飛揚,覺得我與眾不同,有人因為自己工作低賤,而覺得我不如人家。其實,工作、服裝與我又有什麼關系,而眾生無知,妄執為我,才有了種種煩惱。

  眾生的執著千差萬別,遍一切時,遍一切處,舉要言之;不外乎法二執,由於顛倒認識和執著,有執著就有牽掛,有執著就會去造業,有執著就有痛苦。

  3.煩惱

  如果說無知執著是生命痛苦的根源,那是因為無知執著會導致煩惱的出現。

  煩惱能引起生命的痛苦,煩惱本身就是痛苦。原因是煩惱為擾亂內心寧靜的心理,它是我們生命裡本來具足的,但它的產生與外在條件也有關系。眾生之所以活得痛苦,就是因為他生命裡擁有煩惱,一個生命只要存有煩惱,無論它走到哪裡都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所以,煩惱是造成痛苦的直接原因。

  那麼,眾生的煩惱究竟有哪些呢?佛經中稱曰八萬四千種煩惱,這裡包括欲界煩惱、色界煩惱、無色界煩惱,在三界之中不同的生命層次有不同的煩惱,這些煩惱又把它歸納為根本煩惱六種,隨煩惱二十種,根本煩惱是其蛇煩惱生起的根本,又是根本煩惱的分位,當然,這裡不能一一介紹,只能把重要幾種提出來說說。

  在根本煩惱中的第一種是貪心所,貪心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心理活動,貪是對自己喜歡的境界,產生一種染著占有的心理。它的表現形式很多:如貪著自己的財物,以為是生命的資糧,是快樂的源泉,是生活的保障,是處世的資本,就會對財物表現出悭貪;如染著自己的地位,以為高人一等,就會表現出驕慢自大;如貪著別人的地位,或別人的財物,就會表現出谄曲的心理,想盡辦法地去討好他人,奉承他人,乃至欺騙他人,然後達到謀取他人的位,或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

  貪的范圍也很廣泛,論中稱曰:“於有有具染著為性”。有是三有,即三界也;有具,是三有之因,三界現象及能招感三界現象的因緣,都是我們眾生貪著的對象:

  比如我們貪執好看的色相,對美色貪蓍不捨,沒有得到希望得到,得到了又擔心失去,由此產生種種痛苦;貪著好聽的聲音:清脆的鳥啼聲,悅耳的音樂聲,動聽的恭維贊歎聲,一個人聽慣了這些聲音,聽不到時,他就渴望聽到,如果聽到逆耳的聲音,他會感到不安,覺得難過。貪著美味,世有饕餮之徒,專以享受美食為快樂。

  他們吃盡山珍海味,美味佳膳,在欲望上得到極大的滿足,但過度的飲食有傷腸胃,山珍海味吃多了造下無窮無盡的殺業,山珍海味吃慣了難以適應清茶淡飯,從享受佳肴美味中得到快樂的人,一旦不能吃上佳肴美味,他的痛苦也就生起了。

  貪著妙觸:觸是接觸的環境,人類的不斷奮斗,除了為衣為食,還有就是為自己創造一個美好的環境,窮人可以在簡陋不堪的地方居住,富人卻要住別墅,住五星級賓館,固然,這是人的福報不同所致,但是福報是有限的,福報也是無常的,當福報盡了,不能再有舒適的環境,而又享受習慣了,豈不痛苦。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貪著自己的身體,貪著自己的家庭,貪著事業,貪著地位,貪著居住環境,貪著財富,貪著睡眠,貪著美好的山水,貪著建立的人際關系,貪著一切的一切,因為有了這許許多多的貪著,就有許許多多的掛礙,內心不得安寧,不得自在。又因為貪著進而就希望占有,於是拼命追求,得到了也僅僅是暫時的滿足;如果不能得到,就有求不得苦。所以,貪著是煩惱,貪著是痛苦。

  與貪相反的一種煩惱就是嗔,嗔也是活動頗繁的一種心理,它是對自己不喜歡的境界產一種排斥或損害的心理。

  嗔的表現形式很多:比如當你遇到人家罵你、打你、毀謗你、挖苦你,以及損害你的利益時,你就會怒火中燒,暴跳如雷,事過以後懷恨在心,時時想著報復,嗔恨心使你內心失去平靜,嗔恨心使你坐立不安,嗔恨心又使你惱羞成怒。

  可是,假如我們仔細分析一下,我們就會發現擁有嗔恨心是一種很愚癡的表現,你說我嗔恨某人,很煩惱,可是某人並不知道我對他的嗔恨,倘若知道而你沒有付諸行動,對他並不能構成傷害,你不是自尋煩惱嗎?假如把嗔恨心變成行動,這種行動大多是不理智的,甚至是犯罪的,犯罪的行為對他固然沒有好處,而對你又何嘗不是壞事,佛經上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又曰:“火燒功德林”無不顯示了嗔心的過失。

  嫉妒也是嗔恨心的表現,如果憤恨心理的產生,是因為別人傷害了你的利益,還情有可原。那麼,嫉妒的出現實在是莫名其妙了。雖然,這種心理是莫名其妙的出現,且還相當普遍,一個人看到別人榮耀時,他就會產生嫉妒心理,盡管在很多情況下,他的這種榮耀,並不會影響到你的利益,可他就是要嫉妒,沒有辦法。嫉妒顯示了人的自私,體現了人的狹窄心量,破壞了人的平衡心境,嫉妒使人干出很多蠢事。

  嫉妒是一種可怕的心理,嫉妒又是一種人們比較容易出現的心理。所以在佛經中就特別宣揚隨喜之功德。隨喜功德是很廉價的,比如別人做了一件慈善事業,花費了十萬百萬財富,你一分錢也沒有失去,可是,當你看到別人在實行此事過程中,你由衷的感到高興,並用美妙的語言去鼓勵他,贊歎他的功德,你的功德就跟他一樣,隨喜是廉價成就你的功德,似乎很容易辦到,但因為我們有嫉妒心時常作怪,隨喜之心則難以生起,不過有了隨喜,就能對治嫉妒。

  慢也是重要煩惱之一,它是抬高自己,誇大自我的一種心理表現。所以慢的定義,是執恃自己為尊為大,蔑視他人,對於有才有德的人,不肯謙下,固步自封,我行我素,由此造諸惡業,導致生死輪回之痛苦。

  慢心所,通常有這些不同的表現形式:比如他人不論在哪方,諸如道德、智慧、學問等等,確實都不如自己;或者他人不論在哪方面都與自己不相上下,這時慢心重的人,就會對不如已者加以輕視,說他樣樣不行,對於與自己水平相等的人,會說他沒有什麼了不起,還不是同我一樣,有什麼值得我尊敬呢?這叫慢。

  如有人不論在哪方面都與自己相等,但他卻覺得自己超過他;或者有人不論在哪方面,確實超過自己,可是他卻覺得別人並沒有超過我,最多不過與我水平相等而已,像這樣的慢心,未免太過一些,這叫過慢。

  如有人不論在哪方面,都勝過自己很多,自己什麼都不如人,但他不僅不承認自己不如,反而認為自己處處勝過他人。聽到別人對他贊歎,自己就不服氣,像這樣的慢心自負,簡直太過分了,這叫慢過慢。

  五蘊組合的生命體上,本來是沒有我的,但由於自己的妄見,支配著內心,以為其中有個我,這已經是不對了,可他還誇大自我,抬高自我,表現自我,輕視他人。處處以自我為中心,覺得別人都應該尊重我,都應該為我服務,都應該聽我指揮和差遣,乃至希望整個世界都應圍繞著我行動,這叫我慢。

  有些學佛的人,在修道過程,稍微有了一點成就,就誤以為自己證到了什麼了不起的果位,這叫增上慢。有人生性自卑,但對別人學問淵博也不以為然,覺得他有學問是他的事,我雖然沒有學問,但還不是一樣的活著嗎?沒什麼了不起,為了避免暴露自己的無知,全然不知謙下,不會尊重別人的學問道德,不懂得向上追求,自甘沉淪,這叫卑慢。

  世間上有些人沒有什麼實際德行,但為了博取世俗名利,就不擇手段的到處宣傳自己,自欺欺人,以期達到自己追求的自的,這叫邪慢。

  一個慢心所重的人,他的學識很難長進。俗話說:“謙受益,滿招損”。具有慢心者,大多把自己看的過高,覺得自己已經很了不起了,不需要再學了,因而輕視一切目中無人。對於別人的意見很難認真聽取,對於別人的學識也不會去虛心學習,這就使他的學識永遠停留在那個水平上,永遠都不容易進步。自古以來文人相輕,是因為慢心理的作用。大凡有特長的人,我慢特別重,這主要是因為他有我慢的資本,同時又因為整天接受別人的恭敬贊歎,無形中給他造成一種假象,覺得自己仿佛就是那麼了不起,那他自然就不會把他人的成就看在眼裡了。

  慢也使得人與人之間很難處好關系,一個我慢重的人,他的自尊心會特別強,時時都希望別人尊重自己,而自己又不懂得尊重別人,甚至隨意傷害別人。然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相互的,你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你得尊重別人,倘若你瞧不起別人,甚至任意傷害別人,自然別人也會同樣對待你。自尊心強者,情感是很脆弱的,他只能適應恭維贊美之詞,一旦受到打擊,精神容易崩潰,因此,這種人是不堪一擊的。

  4.造業

  前面簡單的分析了幾種重要煩惱,煩惱是擾亂內心寧靜的因素,煩惱使我們不得自在,煩惱又促使有情去造種種業,業是一種行為,在佛教中把人的行為從倫理的角度,大體分成三種:曰善,曰惡,曰無記。其中唯有善與惡二種行為可構成業力,無記的行為是不能成為業力的。

  那麼,善惡行為是如何判斷呢?唯識宗的核心典藉《成唯識論》說:“能順益此世他世之有漏與無漏行法為善,反之,於此世他世有違損的有漏行法為惡。

  這裡對於善惡分別是貫穿現在世及未來世來看。一種行為必要對現在世及未來世都有利益才稱為善,比如布施是一種善行,一個人修了布施行之後,能夠克服自私悭吝,培養慈悲濟世的博大胸懷,是現世樂;通過修布施行,在未來生命裡能招感無盡財富,是未來利益樂。相反的,對現在世與未來世都有損害的行為是惡法。比如殺人,一個殺人犯現世時時擔心著他人的報復或法律的制裁,未來世必要招受三途諸苦,殺人行為導致現在世及未來世的生命痛苦,稱曰惡行。

  與善惡不同的還有無記行。無記是不能記別它是善是惡,比如坐了時間長了,到山走一走,口渴了喝幾口水,肚子餓了吃兩塊面包,睡覺前洗洗臉,都算是無記行。又如人天的快樂果報,現世雖有利益,對未來世卻沒有影響,則不能稱為善,惡趣的苦果,現世雖有損害,對未來世卻不能造成後果,也不能稱之為惡,這都是屬於非善惡的無記行。

  另外在《十善業道經》中也談到善惡的區別標准。經中說:“言善法者,謂人天乘,聲聞菩提,緣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以此法為根本而得成就,是名善法。”這是從結果上來比知行為的善惡,能夠成就世出世間五乘果位的行為是善法,如人天乘的五戒十善,聲聞緣覺乘的三十七道品,菩薩乘的六度四攝行等,都是善的行為,而能招感三惡道的十善行,則是不善行。

  善惡行千差萬別,但最基本的是十善十惡。先說十惡行:

  一、殺生,是民惡心斷有情命根的相續。具五緣成殺業道:

  1、故意有殺心。

  2、殺他有情。

  3、他有情想。

  4、作殺加行,比如具有殺他的一切准備。

  5、不是誤殺。

  二、不與取:也稱偷盜,包括騙取,竊取,強奪,霸占,吞沒等,凡是不與而取的行為。具足五緣成業道:

  1、故意起盜心。

  2、對於他物。

  3、起他物想。

  4、預先有盜竊的動機與准備。

  5、不是誤取。

  三、邪行。又稱邪YIN。總有四種:

  1、非境;如對他妻子或父母姐妹等行YIN。

  2、非道:於不正道行YIN。在自己妻口及余道行YIN。

  3、非時:雖然是你的妻室,假如你在她懷胎時,兒飲乳時,受齋戒時,與她行YIN也成邪YIN。

  4、非處:如在寺中或佛塔邊行YIN。

  四、虛诳語:又稱妄語,書面妄語,以及通過表現:如默認、暗示、點頭、手勢等。是凡達到欺騙目的,都是妄語。具四緣成業道:

  1、以違背事實的言論去欺騙別人,比如見言不見,不見言見等。

  2、對方理解你的意思。

  3、有欺騙的心理。

  4、對方如實接受。

  五、離間語,即挑撥離間,也稱兩舌。其足四緣成離間語染:

  1、有挑撥離間他人關系的意思。

  2、制造矛盾的語言。

  3、對方理解你說的內容。

  4、如實接受。

  六、粗惡語,又稱惡口。如毀謗,攻擊、諷刺、尖酸、刻薄、挖苦等傷害他人的語言。具足四緣成粗惡語染:

  1、有心傷害他。

  2、發出非愛語。

  3、對方理解。

  4、如實接受。

  七、雜穢語。又稱绮語。具二緣成雜穢語染:

  1、有染污心。

  2、所發語是誨YIN誨盜,情歌艷詞,天南地北,戲論言詞,以及不正見的邪論等。

  八、貪欲:對於他人的財富起非理希求。想要占為已有,是貪業道。

  九、嗔恚:對於有情起傷害心理。是嗔業道。

  十、邪見:撥無因果,否定對賢,不信前生後生,是愚癡邪見。

  與十惡行相反便是十善行。即不殺生,不不與取,不邪YIN,不虛妄語,不雜穢語,不離間語,不粗惡語,不貪欲,不嗔恚,不愚癡邪見。

  十善十惡都依身口意三業發出的。殺生、不殺生、不與取、不不與取、邪行、不邪行、是身業的表現;虛妄語、不虛妄語、雜穢語、不雜穢語,離間語,不離間語,粗惡語,不粗惡語,是口業表現;貪欲、不貪欲、嗔恚,不嗔恚,邪見,不邪見,是意業表現。

  又十善十惡中身口業都根源於意業,由意業中煩惱心所才能引起身口業的不善行為。

  如貪心會引起殺生,通常人們因為貪肉食的美味,或者希望從殺生販賣中得到利潤,而大造殺業,有時也為了占有別人的財富而不殺掉他又得不到,在這種情況下,就造了謀財害命的惡業。

  至於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大多也是因貪心引起的,像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頻頻,都還不是因為要吞並別人的土地?

  前兩年伊拉克侵占科威特,也是為貪他的石油,造成了許多人家破人亡,無家可歸。貪心也會引起偷盜,那些小偷或大盜之所以要不擇手段地獲得別人的財富,那是因為對他錢財起貪心了;

  貪心也會引起邪YIN:男女之間因為互相貪愛故,這才出現YIN邪的行為。貪心也能引起妄語,在商業界有許多人,為了能賺更多更多的錢,一天到晚都在說假話,欺騙別人。因為貪心,促使我們眾生造下了許多罪業。

  嗔心導致有情造種種業:嗔心會引起殺生,人與人爭斗都是因為有嗔心。隨著嗔心的升級,爭斗也會隨之而升級。一個處在極憤怒中的人是很難保持理智的。因此,爭斗時往往拔刀相見,白刀進去紅刀出來,輕者重傷,重者一命嗚呼。

  嗔心也會引起偷盜。有些人看到別人財產很多。內心十分嫉妒,因此就想辦法用明搶或暗偷,把他的財物據為已有,那些日本士兵他們充滿著嗔恨心到鄉下去掃蕩,遇到人家妻女總是先強奸後槍殺。嗔心也會引起妄語,有時因為你對人家有嗔恨心,當別人請教你問題時,不願意告訴他事實真相,欺騙別人。嗔心使得我們造下種種惡業。

  眾生造了惡業都要招感果報的。這些罪業的感果情況是取決於因緣的。因緣具備了業果才能成熟。所以業力又分為現報業,即現生受報;生報業,即來生才能受報;後報業,是要等到第二生,第三生乃至更多生才受報;不定報業,是受報時間及報應輕重都沒有一定的。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因為不明白三世因果的道理,常怨恨上天不長眼睛,善惡總無結果,其實不然,善惡並不是沒有報應,只是時間沒有到罷了。

  5.苦

  現有的生命形式及現在的處境,是我們過去生中造業所招感的結果,因為我們所造的業不論是善是惡,都是有漏的,相應招感的果報就有缺陷和痛苦了。所以在佛經中講我們有情的生命有八苦交煎,即生苦、老苦、病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僧會苦,五陰熾盛苦。這些苦有來自於心理,如五蔭熾盛中的種種煩惱;有來自於身體,如生老病死;有來自社會關系,如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等;有來自物理世界,如五蔭熾盛中的地、水、火、風某種增盛,引起大水大火的震等災難。因此作為生命它是充滿著各種痛苦的。

  眾生的各種痛苦都有它的前因後果。比如有人短命或者身體多病,那是因為你過去殺生或者虐待動物。你殺生,讓那些動物短命而死,不得終其天年,那麼你自然要受短命的果報,你虐待動物,讓那些動物痛苦地活著,相應的你也要得到病痛的懲罰。

  有人貧困潦倒,任何好的機遇他都碰不上,同樣是做生意,雖然他的智力並不比別人差,但總是不能賺錢,那是因為過去悭貪、吝啬的結果。一個人的富貴與否是取決於他的福報,而福報又是來源於布施,有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獲,倘若你悭貪吝啬,不肯布施,那將來只能貧窮了。

  有人長得丑陋,生就一付對不起觀眾的相貌,那是因為嗔恨心太重的結果,世界上最難看的表情,是在一個人憤怒的時候,那是一張扭曲的臉。一位即使長得再漂亮的小姐,若充滿嗔恨時都是可怕的,因此,經常起嗔心的人,會導致丑陋的結果。相反的你想擁有莊嚴的相貌,就應該有忍辱的修養,祥和的心境,保持微笑,方能得到相貌莊嚴的果報。

  有人家庭不和諧,夫妻之間吵架不停。那是因為在過去曾種下兩舌的因,兩舌是挑撥離間,破壞他人的友好關系,你不想讓別人和諧相處,那你也得不到和諧的環境。另外邪YIN的人是破壞別人的家庭和諧,將來也能招感家庭不和諧的結果。

  有人地位卑下,大家都瞧不起他,那是因為我慢太重的結果。一個擁有我慢的人,他總是自高自大,誰都不放在眼裡,總覺得自己是天下最了不起的,別人都不怎麼樣,相應的他就要得到地位卑下的後果。

  心不知足是因為貪心,講話沒有人接受是因為過去花言巧語;經常與人爭論斗訟是因為惡口;瘋狂而喪失生命是因過去愛好打獵;骨肉分離是因為無端浪費財物;遭到天災的變是因為悖逆父母;常被別人鞭撻是因為過去虐待子女。因果現象千差萬別,舉不勝舉,世間任何現象都有因果,明白了因果,基於自己未來生命的負責,我們應慎重行事。

  

二、獲得幸福的方法
  

  怎樣才是幸福?怎樣才能得到幸福?我想這個答案也不一致。有人會去拼命賺錢,以錢多為幸福;有人會努力讀書,積極表現自己,爭取當官,以當官為幸福;有人會通過各種渠道,去尋覓一個理想的對象,以擁有美滿婚姻為幸福;有人會注意營養,加強鍛煉,以健康長壽為幸福;有人兢兢業業,費盡心思地創業,以擁有事業為幸福。可是,我們仔細考察一下,擁有這些是否就能得到幸福了,現在世界上有些富翁,他們跨國的公司,擁有千萬,億萬的資產,可他們活得並不幸福,比如報刊曾刊登了一個希臘的女船王,她有三十六億美元的財產,可她活得很痛苦,結果自殺而亡,又如古時帝王的地位財富都達到了極限,在別人看來他們太令人羨慕了,可他們還是覺得有不如意的地方。

  因為世人所追求的這些幸福,在佛教看來都是有漏的,漏是煩惱義,即世間的幸福快樂裡面總是蘊含著煩惱,正像一個身居高位的人,總在擔心有朝一日會失去權位,擔心別人對他的算計,為了能夠保住自己,有時對上級就要曲意承歡,違背本心去干一些事。而擁有的位的時候,終日都要為事業操勞,不能自己,沒有言行的自由,也沒有支配時間的自由,所以,有了地位究竟幸福在哪裡,實在說不清楚,那麼如何才能得到真正幸福快樂呢?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樹立正確的認識。

  佛教講眾生生死流轉的根源是無明,又以正見為修道解脫痛苦之本。正見就是正確認識。佛教認為眾生想解脫生死,獲得幸福,首先對宇宙人生勢必要有正確的觀念去指導自己的行為。才能得到美滿幸福的結果,那麼,怎樣才是正確認識呢?

  (1)相信因果:因果二字大家都很熟悉,但對因果道理正確理解並且能夠相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常說到因果,人們總會想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道理,可是因果遠非如此簡單易解,它乃是宇宙人生延續的規律,要想對宇宙人生有個正確認識,首先就要了解因果,相信因果。

  認識因果首先要相信有善有惡,並且明確什麼是善的行為,什麼是惡的行為;其次相信有業有報,即善的行為曰善業,惡的行為曰惡業,善惡業遲早都要招感苦樂的結果。

  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其次相信有前生與後世,生命是連鎖的,人的一生僅僅是生命形式中的一種,有無窮的過去,有無盡的未來,因為生命是延續的,才能完成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其次相信有聖有凡,也就是生命層次有高低之分,作為一種生命它可以因為修養而得到升華,成賢成聖,也能因為造惡業煩惱增加而墮落。也正是因為這樣,一個人行善或行惡才有自身的價值,倘若生命不能轉化,人死如燈滅,我真不知流芳千古與遺臭萬年,對自身而言究竟有什麼不同。

  因果揭示了生命延續的規則,一個不相信因果的人,往往只貪圖眼前的利益,胡作非為,導致可悲的結果,相反,相信因果的人,就能決定自己的命運,比如你希望未來生命擁有財富,現在就應該廣修布施。

  佛經上說:施比受更有福,因為享福是一種浪費,福報享完就沒有了,而布施是培植福田,布施之後將來能招感財富之果報。假如希望得到長壽,就要不殺生,時常放生;希望得到莊嚴的相貌,培養慈悲忍辱之心;希望人緣好,就要消除嫉妒心,看見別人得到榮譽心生歡喜,別人有困難時能主動去同情他,以友好的態度去對待一切人;希望出生高尚,就要恭敬父母師長,恭敬長輩,恭敬有道德的人,謙虛待人,不輕視或嘲笑出生卑賤的人。

  (2)相信無常:對“常”的執著給生命帶來了巨大的苦痛,要想解脫痛苦,就得正見萬事萬物的無常特性,佛經上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是說一切有為法都是生滅變化的,比如心念無常,我們生命經驗的積累,它由喜怒哀樂等不同心理因素組成,我們任何一種心態的出現,除了依據內在的心理因素,還要受到外在客觀條件的影響。尤其凡人是心隨境轉,外境不同,心態也往往隨著變化,如大海,時而一片平靜,時則波濤洶湧;如虛空,時而萬裡無雲,時而陰雲密布。人的心念也是如此,變化無常。

  身體是無常的,我們自從擁有這個身體的那天開始,時時刻刻都受到無常規律的支配,因為無常我們才能人最初父母所給的那一點點物質元素中,轉變成現在的這個龐大色身;因為無常,我們這個健壯的色身,又要邁向衰老,最終投入死亡的懷抱;無常又使得色身時時受到疾病的危脅,隨時都有可能產生病變,乃到死亡。在《四十二章經》中,佛陀告誡弟子們,人命在呼吸間,就是這個道理。

  人類的國家社會是無常的。我記得《三國演義》開頭就有這樣兩句話:“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也是告訴我們人類社會的無常,打開中國古代歷史,它就是沿著這樣一種無常規律發展的,周末七國紛爭,並入於秦,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並入於漢;漢末三國興起,晉朝統一:晉滅之後,南北紛爭,隋唐統一。這些國家少則幾十年,多則幾百年,但都經歷興起延續死亡的階段,無常使社會進步,因人類社會是無常的。所以才能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乃至希望進入共產主義社會。無常也使社會從繁榮富強走向衰敗,所謂衰極而盛,盛極而衰也。

  財富是無常的,許多人想盡辦法積聚財富,甚至采用不正當的手段,積天下之財富為已有,他們不但希望自己從占有的這些財富中,享受幸福快樂的晚年,還希望把它傳之後代,子子孫孫都能享受不盡,殊不知財富也是無常的,佛經上說:財富是五家所有。五家是:大水可以沖走你的財富,大火可以燒毀你的財富,社會黑勢力可搶盜去你的財富,官府有時可以某種名義,然後沒收你財富,如果,這些都沒能把你的財富給處理掉,那麼富貴之家往往會出不肖子孫,因為富貴子弟他們不耕而食,不織而衣,不懂得財物來源之艱難,就會驕奢無度,任意揮霍,財物肯定要在他們手中消滅干淨,所以縱觀歷史上,很難有一個家族能夠保持幾百年的富貴。

  世界也是無常的。人類幾千年來一直苦心地在建設著世界,人類的各種文化都在試圖豐富世界上生活,這才使得人們從原始社會的愚味落後,到達今天的高度文明,無常使世界進步發達,無常也告訴我們人類文明最終是要毀滅,因為世界本身就有成住壞空,當這個世界要毀滅的時候,人類的文明還會存在嗎?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3)相信緣起性空:緣起是佛教的核心思想,它幾乎貫穿著整個佛教教義,比如我們前面說的因果,佛教的因果不同於宿命論者所說的困果,它是建立在因緣上,由因緣決定因果。無常也是一樣,世間一切事物為什麼無常呢?因為緣起。緣起又是宇宙生長的規律,經論上說到:“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說世間上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都是緣起,不是神造的,出不是偶然有的,離開了因緣找不到任何一法。

  緣起具體的內容主要包括四緣,佛經中講四緣生諸法:

  一、因緣:是事物生起中最親的條件,比如我們在田的中播下一顆種子,這種子就是因緣。

  二、增上緣:是助成某種事物成長的外在條件,一顆種子的成長,需要有土地、水份、人工、陽光等條件,這些條件就是增上緣。

  三、所緣緣:所緣是所緣的外境,外境是心法生起的緣。比如眼識生起要有色境,耳識生起要有聲境。色聲之境就是所緣緣,它是心識生起的重要條件。

  四、等無間緣:我們心念的現前,如流水般相繼相續。一念接一念,在一個心識活動的過程中,它不可能在一剎那之間,同時出現兩個不同的念頭,必須要待前念過去了後念始能生起,那麼這個前念就是後念生起的等無間緣。這也是心識生起的一種緣。

  世間上的一切事物無不是緣起的,比如眼前的桌子,是由鐵釘、木頭、油漆、木工等因緣和合,才能成一張桌子。又如我們人是五蘊和合;五蘊中的色蘊指物質。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受想行識指各種心理活動,識蘊是精神主體意識。由這些條件聚在一起,才成為一個人。又人的任何一種精神活動它都要眾多因緣,如五識中的眼識要有幾緣生,即光線,空間、色境、注意、種子、俱有依(根身)、分別依(意識)、染淨依(未那識)、根本依(阿賴耶識),這九緣具備了眼識才能生起。小到一張桌子,一種心識的生起,大到整個宇宙,無不是緣起的。

  佛教讓我們用緣起去觀察一切,透過緣起的現象,洞達事物的性空,一切現象無不緣起,同時也無不是性空。三論宗的根本論典《中論》中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因緣所生法為什麼說是空呢?因緣所生法沒有自性,自性是一種不由因緣而固定不變的自體。

  比如前面所說的桌子,是由木工、木頭、鐵釘等條件組成,離開了這些條件,請問桌子是什麼?又構成桌子的條件如木頭,它也是地水火風各元素的組合,離開了這些元素,木頭又是什麼?再說人是五蘊的假合,假如離開五蘊人是什麼?由此可見緣起法,都沒有固定不變的實質,緣起法都是性空的,但是性空並不否定現象。認識一切事物性空,也要認識到事物的假相宛然,這就是中道的認識。也就是正確的認識。

  在佛教的般若經典中,處處都讓我們要用這種中觀的思想去觀察一切,如《般若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捨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裡告訴了我們緣起性空不是凡人的錯誤認識,它是菩薩用無限智慧透視的結果。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說緣起的有與自性空不是兩個東西,有很多人對佛教的空往往認識不足。或以為空在色外,或以為色滅才空,因而對空產生了許多誤解,這是錯誤的,佛教講的空是緣起有的,當下就是性空,不可以離開緣起有另外去找性空。度一世苦厄,是說作為生命,只有認識到這種道理,才能度脫人世間的種種苦惱。

  2.不住於相

  眾生因為住於虛妄不實的顛倒相上而起煩惱造業,導致了生命的種種痛苦,要想解脫痛苦,必須不住於相。如何才能做到不住於相呢?首先要用智慧去透視世間的一切事物。認識到它的因果性,無常性,緣起性,空性,了不可得性,只有看破世間萬事萬物的實質,你才不會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才不會住著於假相,這樣就可以避免貪嗔癡煩惱的生起,避免生命中由住著而帶來的痛苦。

  在佛教的般若經典中《金剛經》就是宣說不住相修行,經中須菩提向佛陀提出: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金剛經》全部經文都是回答這兩個問題,去何應住是問修學佛法者心如何住?去何降伏其心是問通過什麼方法降伏其心。

  佛陀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無住生心。無住是不住於相,比如在修布施時。

  經上說:“菩薩應無所而行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又說:“如果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如果菩薩心不住於相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不住相而行布施,就是在修布施時要觀三輪體空,不住於能施的我相,受施的他相,及所施的物相,倘若在布施時心有所住,則布施無限,則功德出像虛空一樣不可思量。

  在度生中不能有度生相。經上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菩薩廣度一切眾生,卻不能住於度生相,不能有能度的我相,所度的眾生相,菩薩如果在度生時尚有我相眾生相,就沒有資格稱為菩薩。

  在學習佛法中也不能住佛法相。經上說:“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通常人們沒有學習佛法以前,住於世間相,學了佛法之後,又住於佛法相,其實,只要是住相,一樣都能成為修道的障礙,譬如沙子放在眼中,與金子放在眼中,都會影響眼睛。所以修學佛法不但不能住於世間相,也不能住於佛法相。

  在修證佛法中不能有修證相,經上說:須陀洹沒有得須陀洹的果相,斯陀含沒有得斯陀含的果相,阿那含沒有得阿那含的果相,阿羅漢也沒有證得阿羅漢的果相。因為阿羅漢如果認為我得阿羅漢果,那就是有我人眾生壽者相。又說: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須陀洹等四種是聲聞乘的四種果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上佛果。三乘行者在修證佛法過程中,以般若智慧證諸法實相,能所雙亡。無智無得,如果取相妄生分別,早就和真理不相應了。

  《金剛經》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實相者即是非相”“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等等,都說明了相是虛妄不實,實相是無相,要證得實相,就不能住於相,因此,經中處處以般若去觀察一切:“如來身相者,即非身相”。“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則名三十二相”,“言眾生者,即非眾生,是名眾生”,從而達到無住生心的效果。

  禅宗發展到五祖之後也以《金剛經》的思想做為修證上的指南。六祖就是從聽聞《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大徹大悟的,惠能的得法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也體現了般若空無相的道理。

  後來,六祖在《壇經》上也以無住相修行教授學人。比如對於煩惱與菩提的區別。六祖曰:“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煩惱與菩提就在於執境與離境,執相就是煩惱,不執相即是菩提。又如見性成佛。

  祖曰:“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又說:“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佛性每人都本自具足,只為煩惱塵勞不得顯現,如能用般若觀照一切,不住於相,就能見性。

  在修證佛法的過程中,六祖指出了禅宗的幾大要領。《壇經》上說:“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者,念是念著於境。對一切境界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無相者,實相無相,行者要能離一切相,不取一切相,才能證得清淨法性。無住者,在念念中不思前境,在諸法上念念不住,心不住在境上,是為無住。

  在具體修行上,禅宗也表現出與其它宗派在方法上的差異,比如參禅向來都強調打坐,而六祖卻呵斥坐相,如《壇經》說:善知識,道要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常坐不動是,只如捨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诘呵。善知識,又有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從,如是相教,故知大錯。”道是通過無著的心境才能證得,如果住著於坐相,勢必不能證得大道,又說:“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也是反對住著坐相。

  祖門下南岳懷讓對打坐出持不以為然的態度。馬祖道一在南岳坐禅,懷讓禅師知道他是法器,於是就到他那裡問:大德坐禅圖什麼?道一說:圖作佛。懷讓禅師就拿一塊磚頭,在他面前石頭上磨,道一問:磨作什麼?懷讓禅師說:磨作鏡,道一問:磨磚豈能作鏡?

  懷讓禅師說:磨磚不能作鏡,坐禅又豈能成佛。道一問:那應該怎麼辦?懷讓禅師說:如牛駕車,假如車不駛,打車,還是應該打牛。同樣的,你學坐禅,希望成佛,可是禅非坐臥,佛無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因為如果執於坐相,不僅不能通達禅,永遠也不能成佛。

  在參禅修道時心也不能有所住,在禅宗興起之前,教界流行的小乘禅觀,都是以系心於境為方法,而禅宗則以為坐禅要心無所住。如《壇經》說:此門坐禅,既不著心,也不著淨,也不是不動。如果提倡著心,可是心本來是虛妄的,知道了心的幻妄,有什麼好著呢?倘若主張著淨,人的自性本來清淨,因為妄想覆蓋真如,才顯得不清淨,你現在起淨著相,這本身就是一種妄想,是會障礙本性的,又如六祖接引懷讓禅師因緣中:懷讓禅師禮祖,六祖問:“何處來?懷讓曰:嵩山。祖問:什麼物憑麼來?懷讓曰:說似一物即不中。六祖問:還可修證否?懷讓曰: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六祖說:就是這個不染污的東西,諸佛之所護念汝(即如是,我也如是。這個公案說明了,修道就是要保有一顆不染污的心,不生任何住著之相)。

  禅師之間也相互檢驗彼此是否住相。趙州游天台山,在路上遇到寒山,看到路上有牛腳印,寒山說:你看到牛了嗎?趙州說:不識。寒山指著牛腳跡說:這是五百羅漢游山留下來的,趙州說:既然是羅漢怎麼會留下牛腳跡呢?寒山說:蒼天蒼天。趙州呵呵大笑。寒山問:你笑什麼,趙州說:蒼天蒼天。這段對話如果從常人眼光去看,似乎不近人情,可是在顯示了道人與常人之不同,常人著相,牛腳跡是牛腳跡,羅漢腳跡是羅漢腳跡,而禅者處處以本份事相見,在法性上,牛腳跡就是羅漢腳跡,羅漢腳跡就是牛腳跡。

  基於這些前提,禅者們在日常生活中遵循著不取不捨的無著生活,因為他們不住著相,始終過著極為簡單儉樸的生活:比如左溪玄朗常行頭陀,居住石巖,一件袈裟穿四十多年。通慧禅師入太白山,不帶糧草,居住樹下,餓吃樹果,渴飲泉水,一裙一被,一雙鞋穿二十多年,布衲終身不換。智則禅師性格落魄不羁,總是披著一件破衲,房間裡除了床單,瓦缽,木匙,其他什麼都沒有,房門從不關閉,大梅法常禅師不吃鋤頭下之菜。慧休禅師三十年著一雙鞋。他們把物欲減少到了最低程度,卻從寧靜的心境中得到極大的法樂。

  禅者的修道就是在簡樸的生活中,在日常作務中,他們從吃飯,穿衣,種田,采茶,掃地,砍柴,除草去體會道。因此,當你問禅師們如何修道時,他會告訴你吃飯穿衣不同我們一般人,凡人吃飯不好好吃,挑挑揀揀,睡覺不好好睡,百般思想,碾轉反側。而禅者則吃不住吃相,穿不住穿相,處處隨緣,處處自在。

  不住相能解脫生命的痛苦,《心經》上告訴我們要用般若智去觀照一切,認識到世間萬物空了不可得。就能心無掛礙,無掛礙就無恐怖,從而遠離顛倒夢想,到達究竟涅槃。涅槃是永恆的幸福寧靜,只有證得涅槃,生命才能徹底解脫痛苦。

  3.息滅妄想

  生命的痛苦很多人往往把他歸罪於客觀環境,諸如身體欠安,經濟建設落後,世道不公,人情淡漠等,其實,痛苦的根源是心念,因為心念上有種種妄想,正如前面所說的錯誤觀念,迷信、執著、貪嗔邪見等煩惱,都是妄想的表現,妄想使我們失去平靜的內心,妄想使我們永無止境的追求,妄想使我們坐立不安,妄想使我們忙於尋求各種聲色刺激,妄想使我們干各種壞事……要想解脫痛苦,就得息滅妄想。

  如何息滅妄想呢?不住相能息滅妄想。經常聽到很多初學打坐的人說:打坐的時候妄想太多,靜不下來,有什麼辦法對治?我說辦法是有的,但也有必要考察一下,為什麼會有很多妄想,一個人的心念有它前後的延續性,要想打坐使得妄想少,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到如何用心。打坐時最強烈的妄想,一定是平常最執著的境界,因此,作為一個修習靜坐的人,平常就要透視一切,保有一顆無住的心,空靈的心對一切境界,如雁過長空,風吹竹葉,不留一絲一毫的蹤跡,打坐時心自然清淨了。

  念佛能息滅妄想。念佛,人們往住錯認為是老太婆專修的法門,或以為念佛是在求佛。

  有位老婆婆一天到晚的念佛,被她孫子知道,有一天,好孫子拼命的叫:奶奶,奶奶!叫個不停,老婆婆聽了之後就說:沒完沒了的叫干什麼,這時她孫子說:我叫了幾聲,你就表現出不耐煩,而你一天不停的念佛,佛也會生氣的,這個故事中小孫子的看法,代表了許多凡人的觀念,其實這是一種自作聰明,我們念佛難道只是念佛的外在形象嗎?念佛是為了調御自己的心態,息滅自己的妄想,所謂清珠投進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注入妄心,妄心不得不淨,所以,在《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中說:都攝六根,佛號相續,息滅妄想,深入禅定。這是最佳的方法。

  止觀能息滅妄想,止觀乃禅定之民名,梵語奢摩他,漢譯曰止。止息散亂,止心一處。毗缽那漢澤曰觀,對所止境起正觀察,止觀有小乘止觀與大乘止觀,小乘止觀大多從六根門頭攝一而入,系緣而修。如修數息觀就是專注呼吸,知息出入,知息長短,知息冷暖,知息粗細,把心系在呼吸上,心息相依,由粗而細,由細而無,妄想息滅,止觀成就了。

  觀心能息滅妄想,觀心是觀察自己的心念起滅,我們心如流水一般念念相續。

  平常人缺乏觀照能力。總是隨著念頭東奔西跑,不能自己,觀心是要認識到心念的虛妄性,認識到我們的心念,無非是由一系列的經驗概念組成,離開了經驗概念我們的心究竟是什麼?

  所以《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是從時間上透視心念的實質,過去心不可得者,過去心已過去就讓它過去,不要去追憶它,不要隨它跑,未來心不可得者,未來心還有到,不要去想它。前念過去後念未來,保持中間這一段清明,干淨的心的,所謂生滅滅已,寂滅現前。

  《楞嚴經》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臨濟禅師說:沿流不止問如何,真照無邊說似他,離名離相人不禀,吹毛用了還須磨。這是教我們從觀心中,如何認識真心,保養真心。

  參話頭能息滅妄想,參話頭也是禅家修行的重要方法。話頭的種類通常有:念佛是誰?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是誰呢?無夢無想時主人是誰?一念未生前是什麼?等等。

  參話頭不可對話頭下注解,不可以推理,不可以等開悟,不可以扔掉話頭求靜,不要給自己講道理,外界動靜一概不管,一路的追問下去。黃龍南禅師對參話頭有個比喻:如靈貓捕鼠,目睛不瞬,諸根順向,首尾一直。參話頭重在一個疑字,古人說: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凝聚在話頭上,如同活死人一般,不達到這個程度,不算上路。一個修行的人,當他話頭參到得力時,自然也就不起妄想了。

  妄想是痛苦的根源,所以要息滅妄想。當然息滅妄想還有很多好處。息滅妄想就能擁有一顆平靜的心,息滅妄想就能專心地去干任何事,提高辦事效率,息滅妄想能把心念專注一處,進入禅定;息滅妄想能使你的真心顯現,智慧等於以開發,息滅妄想就能正確地認識一切,這就充分說明了息滅妄想的重要性。

  4.認識自己

  人類文明的發達。科學技術的進步,使我們在宏觀上有能力去認識其它星球,可以乘飛船遨游於太空之中;在微觀上,通過精密的科學儀器,直探物質的本質,發現物質基本結構,創造出原子彈。遺憾的是,人類卻沒能認識自己,是否認識世界容易,而認識自己難呢?

  不認識自己是生命痛苦根源,要想解脫痛苦,就得認識自己。如何才能認識自己呢?禅師告訴我們直下承擔就是認識自己:在我們一個人的生命裡面,身體不是我們自己,因為思維是概念的延續,除了身體思維我是什麼呢?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時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執著妄想而不能證得。”這才是真正的自己。所謂直下承擔,就是要我們認識這個東西。那麼,這個東西怎麼去認識?

  有大珠慧海禅師去參馬祖。祖問:來這裡干什麼?慧海禅師曰:來求佛法。

  祖曰:我這裡一物也沒不,求什麼佛法,自家寶藏拋棄不顧,到處亂跑干什麼。慧海禅師問:那個是我的寶藏呢?祖曰:現在問我的就是你的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為什麼還要到外面去求呢?慧海禅師在馬祖的開示之下,當下認識到自己。

  後來有人問慧海禅師如何是佛?他就回答說:清淡對面,非佛而誰。又如靈訓禅師參歸宗。靈訓問:如何是佛?歸宗禅師說:我告訴你,恐怕不相信。靈訓說:大和尚的開示,我豈敢不信?歸宗禅師說:你就是。這裡問的如何是佛,就是指我們每一個人真正的生命,也叫佛性。佛性雖然不是我們現在的見聞覺知的妄識,但也沒離開見聞覺知。雲門禅師說得好:即此見聞非見聞,無余聲色可呈君,個中若了全無事,體用何妨分不分。我們認識自己要從能見能聞的作用中去直下承擔,但又不可住於見聞之相。

  不落於思維是認識自己,思維往往是名言概念的延續,是前塵影事的重現,一旦落於思維分別,住著於是非得失的思想中,我們就會迷失自己,所以禅師要遠離妄想分別。

  如臨濟禅師上堂開示: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從汝等面門出入,未證據者看看。時有僧出問;如何是無位真人。師下禅床一把抓住他說:道道。這個僧人想了一下。師放開手說:無位真人是甚麼乾矢橛。又如六祖接引惠:六祖從五祖處得了衣缽後,南行而去,惠明從後面追上,六祖把衣缽放在石上,惠明拿也拿不動,於是就說:我為法來,不為衣來。六祖說:汝既為法來,可放下萬緣,不要有任何念頭,過了一段時間,六祖又說:不思善不思惡,正在這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當下認識到自己。這兩則公案都告訴我們了,要從離開思維中去認識自己。

  明心見性是認識自己,我們認識自己要從心性中去認識,心指我們現前的心念,這個心念是虛妄不實的,是生滅變化的,但透過生滅變化的表面,還有不生不滅的心體。明心見性,就是要我們明了心的虛妄性,不被迷惑。方能見到自己心性,真正的生命。

  六祖在五祖門下悟道時說: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五祖知道六祖巳經悟到本性了,對六祖說:不識本心,學佛法是沒有什麼利益了,如果認識到本心,見到自己的本性,那就會成為大丈夫,天人師、佛。凡夫眾生無始以來因為不認識自己,於是就認賊為子,隨著妄想分別,升沉於六道之中,倘能認識自己,就能息滅妄想,不隨外境遷流,掌握自己的生命,開發生命中的種種智慧潛能,斷除種種煩惱,完善人格,得大自在。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