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恭迎觀音菩薩出家日
明天農歷九月十九日,恭迎大慈大悲之觀世音菩薩出家日,各大寺廟都會在這天舉行法會,信眾也會到寺廟供養、拜佛。值此殊勝時節,願眾生同沾法喜、共沐佛恩。《妙法蓮華經》說,觀音是大慈大悲的菩薩,如果人們遇難,只要喊他的名字,就會前來救助,有著“千處祈求千處現,苦海常作度人舟”的慈悲心腸。眾所周知:“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 佛說觀音菩薩 觀世音是梵文阿縛盧枳低濕伐邏的意譯,是遇到苦難“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的意思。,亦稱光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因唐朝避太宗李世民的名諱,將觀世音略稱為觀音。據印度的傳說,觀音菩薩原是轉輪聖王無诤念的大太子,他與其弟一起修行,侍奉阿彌陀佛,成為“西方三聖”之一。觀音具有“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與一切眾生苦”的德能,能現三十二中化身,救十二種大難。按照《悲華經》的記載,在過去的時劫中,當阿彌陀佛仍然為轉輪聖王的時候,觀世音菩薩即為此王的第一太子,名為‘不眴’。 當時寶藏如來為轉輪王授記以後,不眴太子上前禀白佛陀說:“世尊,今日我以廣大音聲,告知一切的眾生,我所具有的種種善根,全部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願我行菩薩道的時候,若有眾生遭受到種種苦惱恐怖等事,退失了追求正法的信念和力量,墮落到沒有光明的大黑暗處,身心不安憂愁孤獨貧窮困苦的時候,沒有可以求救保護的人,沒有依靠也沒有屋捨。如果他能夠憶念著我,稱念我的名號,而那個求救的音聲被我天耳所聞,被我天眼所見,如是一切苦難眾生,若我不能為其免除如此種種痛苦煩惱者,終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佛果。世尊,我今天更當為了眾生的緣故,發起最上殊勝的大願,期願假使當轉輪聖王(阿彌陀佛),在西方淨土安樂世界,作完種種諸佛度化眾生的勝事,入於無余涅槃之後,乃至正法仍然住世時,我將在那時,修菩薩道利益眾生。當無量壽佛正法,在初夜分滅去之後,我即刻在其後的夜裡,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佛果,繼續度化一切眾生。” 當時寶藏佛,馬上為他授記說:“你觀察憶念諸天人民、以及三惡道中一切眾生,而生起大悲心,為了斷除眾生一切的苦惱,為了令眾生住於安穩快樂的處所之緣故,我今日應當命名你為‘觀世音’,無量壽佛入涅盤後,第二個恆河沙數等阿僧祇劫,彼國土轉名為‘一切珍寶所成就’世界,所有種種莊嚴寶物,無量無邊,是安樂世界所不能及的,你在菩提樹下,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為:‘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又根據《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受記經》記載:釋迦牟尼佛說:“在過去廣大久遠無量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世界名‘無量德聚安樂示現’,佛號‘金光師子游戲如來’,其佛國土的清淨莊嚴,是言說贊歎所不能窮盡。在彼佛佛法教化的區域之內,有一個國王名曰‘威德’,稱王於一千個世界之中,那時威德王,在他的園林樓觀當中,入於三昧禅定的時候,在國王左右有兩朵蓮華,從地裡湧出,有兩位童子,化生於蓮華之中,與威德王一起前往佛陀的座前,頭面接足頂禮世尊,聽佛說法。 當時兩位童子即說偈頌曰:‘諸天龍鬼神,聽我師子吼,我們今天在如來前,立大誓願發菩提心。生死流轉無量劫來,想要推算其源始邊際而卻不可知(不可得)。諸佛為了度脫一個眾生的緣故,尚且無數劫地行菩薩道,何況如今只是數劫的時間,即可度脫無量眾生,圓滿修行菩提之道,卻反而生起疲乏厭倦的心呢?我等若從今日起,仍然生起貪欲心,如是則為欺诳十方一切諸佛。如果仍起瞋恚、愚癡、染污、悭貪、嫉妒等心,亦復如是。今日我等說真實語,遠離虛妄不實之心。我等若從今日起,起於聲聞自利的心,不樂於度脫眾生的菩提大道,如此則是欺騙世尊。我等亦不求緣覺聖果,不只是自我濟度利益己身,我等必定於萬億劫中,以大悲心度脫眾生。如同今日世尊的國土,清淨安樂美妙莊嚴,願我成佛道之時,我的國土超越此百千億倍的莊嚴。我國土中沒有聲聞眾,也沒有緣覺乘,只有發菩提心的大乘菩薩,其數目無有限量。一切眾生清淨無垢,悉皆具足最上勝妙的喜樂,出生在正知正見的佛法當中,總持一切諸佛法藏。我們這些誓願如果真實不虛,應當震動三千大千世界。’ 當二位童子說完如是偈頌之後,即時大地普遍震動,百千眾多的樂神及種種樂器,演奏發出和諧優雅的樂音。光明亮麗的微妙服飾,旋轉地從天上降落下來,諸天天神在虛空中如雨般地散落種種美好末香,其所散發的香氣普遍地流溢熏染開來,歡喜愉悅了眾生的心。當時的威德王難道還有別人嗎?那就是我釋迦牟尼是也,而那時的兩位童子,就是現今的觀世音、以及得大勢菩薩摩诃薩。 此二位大菩薩,於金光師子游戲如來之處,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將來無量久遠不可計數時劫之後,阿彌陀佛當入涅盤。入涅盤後,正法住世的時間,與阿彌陀佛無量無邊的壽命相等。阿彌陀佛住世及入涅盤後,所度化的眾生,其數量悉皆相同平等、無量無邊。阿彌陀佛入涅盤後,某些眾生即見不到佛,但如果有菩薩證得念佛三昧者,即可時時見到阿彌陀佛的法身常住不滅。阿彌陀佛示現滅度之後,極樂世界一切寶物,流水浴池各色蓮華,以及眾寶所成的一切行樹,仍然恆常演說法音,與阿彌陀佛親身說法沒有差異。 極樂世界正法時期滅盡之後,於當夜過中夜分,明相現前時,觀世音菩薩在七寶菩提樹下,結跏趺坐,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名號為‘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其佛國土,自然而然七種寶物,以種種巧妙排列和合而成。其國土世界莊嚴美妙的情景,即使諸佛世尊,經過如恆河沙數的時劫,也沒有辦法說得窮盡。其國土之中沒有聲聞緣覺這種名號,純粹都是發菩提心的大菩薩,充滿了整個國土,這個國土世界名稱為‘眾寶普集莊嚴’。普光功德山王如來隨著他住世的年歲,得大勢菩薩皆親近供養不相遠離,乃至於到入涅盤時。入涅盤後,得大勢菩薩仍然奉持正法,一直到普光功德山王如來的正法滅盡。正法滅盡之後,得大勢菩薩即在此國土,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名號為:‘善住功德寶王如來’。就如同普光功德山王如來一樣,他的國土世界、所放的無量光明、所具的無量壽命,以及諸菩薩眾的數量,乃至正法住世的期限,全部平等不二毫無差別。” 如同上面兩部經所記載的,觀世音菩薩於因地初心所發起的本願功德,及攝取淨土莊嚴佛國的德行,與阿彌陀佛本起因地的發心,了無差別。因此其成佛果地的清淨莊嚴,是如此的殊勝、如此的殊勝啊!其他如三十二種因應眾生苦難的隨類應化身,十四種布施眾生無所畏懼的無邊神力,四種不可思議無作無為的勝妙德用,具足一切無礙神通,廣修種種善巧方便,完備的描述就像《楞嚴經》、《法華經》,及其他諸經所說的,現在並不全部引用節錄。 又《大悲經》言:佛在補陀落伽山,觀世音菩薩的宮殿,眾寶莊嚴的道場之中。此時觀世音菩薩,放大光明普照十方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自己說明自己於過去無量億劫前,在千光王靜住如來處所,承受學習‘大悲心大陀羅尼’(大悲咒),即刻從初地菩薩頓時超越到第八地菩薩,應時具足千手千眼。由於受持此大悲神咒的緣故,生生世世所在之處,皆得恆常在諸佛面前蓮華化生。因此觀世音菩薩發誓願說:“假使有眾生,能受持讀誦大悲神咒者,若不能往生諸佛清淨國土者,我即發誓不成無上正等正覺。” 觀世音菩薩說完之後,釋迦牟尼佛告訴大眾:“此觀世音菩薩,於過去無量劫中,早已究竟成佛,名號為‘正法明如來’。由於他的大悲願力,為了發起一切菩薩的菩提心,為了安樂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的道業故,仍然示現為菩薩。你們大家應當常常供養觀世音菩薩,專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可以得無量的福德,可滅無量的罪業,臨命終後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根據這段經文,應當可以知道恭敬供養觀世音菩薩、以及專稱觀世音菩薩名號,以此回向往生極樂世界者,與那些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的人,同樣都能夠往生淨土,此二者福慧果報大略是相同的,福德善根也相等,請諸位修行者深思之。 觀音菩薩的三大特征 觀音信仰的三個主要特征是:一是慈悲、二是智慧、三是「無畏施」。 觀世音菩薩以大慈大悲著稱於世,立於諸菩薩之林。在我們中國,兩千多年來「慈悲」幾乎成了觀音這位菩薩的代名詞。可是,觀世音的大慈大悲,並不是我們世俗理解的那樣;以世俗來說,我們認識,我們是好朋友、好同事,我們沾親帶故,我才會伸以援手幫助你脫危解困,而那些不認識、不是好朋友好同事,不沾親帶故的,就袖手旁觀或者干脆視而不見。菩薩的慈悲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祂作好人好事,是不求任何回報的,祇要你在危難之中稱一聲菩薩的名號,你實時可以脫離苦厄。這是千真萬確的,不但經上所說,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是常有的。 觀音信仰的第二個主要特征,是智能。這個智慧,不是世間人常說的智慧,世智辯聰,而是「般若智慧」,是菩薩的智慧,是佛的智慧。此智圓融無礙,能破一切愚癡,諸有黑暗。佛菩薩雖有方便法門,權巧妙用「世間法」去度化眾生,用利勾牽眾生走向佛境,但其不是根本智,是不究竟的。觀音菩薩用智慧去拯救受苦受難、愚昧無知的眾生。觀音菩薩化身以教化眾生的事跡,歷朝歷代皆有例證。 觀音信仰的第三個主要特征,是施無畏。佛在《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善財參觀自在菩薩章》裡說:「……善男子,我修習此大悲行門,願常救護一切眾生,令離諸怖。所謂願一切眾生離險道怖、高熱惱怖、離迷惑怖、離系縛怖、離危害怖、離王官怖、離貧窮怖、離不活怖、離惡名怖、離於死怖、離諸病怖、離懈怠怖、離黑暗怖、離遷移怖、離愛別怖、離怨會怖、離逼迫身怖、離逼迫心怖、離憂悲愁歎怖、離所求不得怖、離大眾威德怖、離流轉惡趣怖。復作是願:願意諸眾生,若念於我,若稱我名,若見我身,皆得免離一切恐怖,滅除障難,正念現前。善男子,我以如是種種方便,令諸眾生離諸怖畏,住於正念。復令發阿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至不退轉。」釋迦如來又在《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指出:「是觀世音菩薩摩诃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施無畏」,也就是「勇敢」──觀音菩薩在行慈悲,開智慧時,處處向人們布施無畏。在恐懼時、大難臨頭時,眾生首先想到的是這位菩薩,稱念這位大菩薩的聖號。 「施無畏」也就是給人以信心,有了信心、有了依靠才不怕東不怕西,才能把事情做好;把沒走完的夜路走完;把行了一半路的船航駛向彼岸;把前面的障礙去除。完成這些,所靠的是甚麼?就是靠「勇敢」,靠觀音給予的勇敢的精神。有了勇敢,心裡就不恐慌,不恐慌心就「定」了。你心定了,不害怕了,前路再黑暗,有再多的高山溝壑,你也能戰勝它;有了勇敢,海上的風浪再大,所駕駛的船再破,祇要方向正確,有菩薩高舉的燈盞,你也能安全地到達目的。與此同時,你具有了勇敢的精神,你才能「施無畏」給人家。觀音菩薩就是在擁有了「慈悲」和「智慧」,才隨處現身,救度眾生。 上述三者其實是一體的,分開來講只是方便說。「慈悲」、「智慧」和「施無畏」,不可分開;也不可能分得開。是一而三,三而一。我們祇要細心想一想,就能體會到,觀音菩薩身上所體現的三種精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為一體的。 所以說,觀音信仰是以「慈悲」、「智能」和「施無畏」為主體。當然,還有其他無數的精神內涵,比如說,祂作為阿彌陀佛的侍者,接引有緣眾生前往西方極樂世界;祂作為正法明如來倒駕慈航、護持釋迦牟尼佛,這些種種作為和行跡,所體現的精神是多元的、多層面的,如恆河沙數,說之不盡。觀音信仰可以說,是世間的明燈與希望。 可是觀音信仰要如何弘揚、如何推廣?最重要的是,首先要從我做起,確立正信;有了正信,才能「全面地、徹底地」理解、認識和學習觀音精神。我們信仰觀世音菩薩,首先就是要學觀音,努力成就為觀音悲智具足的德行。其次,是提高自我學習佛法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我們四眾弟子,在禮佛、拜忏、誦經、持咒等的同時,要多聽經聞法,支持道場。但凡講經法會,都有種種「成就」,作為聽經者,即是「人成就」之一,其功德會也是很大的。而且我們常常聽經聞法,漸漸地智慧就會開了,境界也會高了,自然能夠與佛菩薩相感應,除厄解困,一切如意,所求順遂。 觀音菩薩的十二大願 第一:廣發弘誓願:廣發弘誓大願心,度盡眾生消煩惱。 第二:常居南海願:泛海救迷度有情,善念南海觀世音。 第三:尋聲救苦願:為人諸病臥高床,誠念大士得安康。 第四:能除危險願: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 第五:甘露灑心願:觀音慈把甘露灑,煩惱於是化成蓮。 第六:常行平等願:彌陀加持常有念,隨似觀音平等心。 第七:誓滅三塗願:觀音菩薩救苦聲,願度三塗除諸障。 第八:枷鎖解脫願:志心持念觀自在,枷鎖苦痛得解脫。 第九:度盡眾生願:有情眾生誓願度,曠劫精勤慈悲海。 第十:接引西方願:虛空之中引淨土,至心誠念觀世音。 第十一:彌陀受記願:觀音精勤宏願力,彌陀受記下世佛。 第十二:果修十二願:十二大願弘誓深,有情共證無上道。 觀音菩薩道場 普陀山,與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是觀世音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 普陀山(Mountain Putuo)是舟山群島1390個島嶼中的一個小島,形似蒼龍臥海,面積近13平方公裡,與舟山群島的沈家門隔海相望,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是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7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經國家旅游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游風景區。“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缥缈間”,普陀山以其神奇、神聖、神秘,成為馳譽中外的旅游勝地。 普陀概述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浙江省舟山島東側。屬普陀區。浙江沿海漁民早就來此捕魚,最早寺廟建於858年,由日僧慧锷主持其事。現有普濟寺、法雨寺、盤陀庵、靈石庵等寺廟和潮音洞、梵音洞等名勝。 普陀山為觀音道場,其宗教活動可溯於秦,原始道教及仙人煉丹遺跡隨處可覓。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來谒潮音洞,感應觀音化身,為說妙法,靈跡始著。唐鹹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锷大師從五台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舟至蓮花洋遭遇風浪,數番前行,無法如願,遂信觀音不肯東渡,乃留聖像於潮音洞側供奉,故稱“不肯去觀音”。後經歷代興建,寺院林立。鼎盛時期,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蓬,4000余僧侶,史稱“震旦第一佛國”。 每年農歷二月十九觀音誕辰日、六月十九觀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四方信眾聚緣佛國,普陀山燭火輝煌、香煙燎繞;誦經禮佛,通宵達旦,其盛況令人歎為觀止。每逢佛事,屢現瑞相,信眾求拜,靈驗頻顯。綿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動,使普陀山這方鐘靈毓秀之淨土,積澱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觀音大士結緣四海,有句俗語叫:“人人阿彌陀,戶戶觀世音”,觀音信仰已被學者稱為“半個世界的信仰。” 普陀山四面環海,風光旖旎,幽幻獨特,被譽為“第一人間清淨地”。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濤聲,皆充滿佛國神秘色彩。島上樹木豐茂,古樟遍野,鳥語花香,素有“海島植物園”之稱。全山共有百年以上樹木66種、1221株。不僅有千年古樟,還有我國特有的珍稀瀕危物種、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的普陀鵝耳枥。島四周金沙綿亘、白浪環繞,漁帆競發,青峰翠巒、銀濤金沙環繞著大批古剎精捨,構成了一幅幅絢麗多姿的畫卷。巖壑奇秀,磐陀石、二龜聽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陽洞各呈奇姿,引人入勝。普陀十二景,或險峻、或幽幻、或奇特,給人以無限遐想。不少名勝古跡,都與觀音結下了不解之緣,流傳著美妙動人的傳說。 主要景點有三大寺:普濟禅寺、法雨禅寺及慧濟禅寺,普陀標志為南海觀音大銅像。令人駐足觀望、超塵脫俗、漸近禅境、樂不思蜀的還有自然景觀和廟宇相結合的西天景區,尤其是紫竹林風景區,包括紫竹林禅院、不肯去觀音院、南海觀音立佛等六個風景點,以上景點是普陀山的精華所在。每到夏日來臨,來山避暑的游客紛紛聚集到浙江省第一個海濱浴場——百步沙,使普陀山又增加了一道亮麗的景觀。 四海尊崇普陀山憑借其特有的山海風光與神秘幽邃的佛教文化,很早就吸引眾多文人雅士來山隱居、修煉、游覽。據史書記載,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為道人修煉之寶地。秦安其生、漢梅子真、晉葛雅川,都曾來山修煉。普陀山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唐代就成為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國家交往的必經通道和泊地。至今山上仍留有高麗道頭、新羅礁等歷史遺跡,流傳著韓國民族英雄張保皋等事跡。 作為觀音道場觀光攬勝者絡繹不絕。宋陸游、明董其昌等歷代名士,都先後登山游歷。歷朝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或吟唱,或賦詩,留下了大量珍貴的詩文碑刻,使普陀山文物古跡極為豐厚;唐宋元明清五朝近20位帝王為了祈求國泰民安,特遣內侍攜重禮專程來普陀山朝拜觀音。明太祖朱元璋、清聖祖康熙還多次召見普陀山高僧,賜金、賜字、賜佛經、賜紫衣,禮遇有加;新中國歷任中央領導人也都親自莅臨普陀山視察、指導工作。五朝恩寵,千年興革,佛國香火,由是鼎盛,赫赫聲名,廣播遠揚。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