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如何對治貪欲
在這個世界,是否人人都將欲樂執為人生的最大快樂而緊執不捨呢?並非如此,在修習不淨觀的行者眼裡,人間欲樂如同糞堆、火炕和毒蛇,避之唯恐不及,而脫離愛欲染縛的成就者則見欲樂猶如空花,了不可得。這是由於他們在各自不同的層次上照見了事物的真實本相,從而遠離了普通人的非理作意。如果我們按照佛菩薩的教言來觀修,同樣可以化煩惱為清涼,使情欲之火當下止息。 以下就所貪對象一生的無常遷變、不淨幻化本質和慈悲觀作相應的分析,以期息滅情欲煩惱。 1、所貪對象一生的無常遷變 為方便起見,以下均以女性為例說明,對於男性應作同類觀察。 我們的目光不應只停留在女子一生中短暫的光耀時刻,應該觀察她一生的走向。比如從出處開始觀察,她是從父母精血腥臊交媾而來,從污穢之處降生,又從一個意識混沌、不明世事的幼童逐漸成長。雖然在她容顏光耀、青春艷麗的數年中,人們最願意去留意她、關注她,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她將走下坡路,女子青春易逝,誰也無法挽留,即使花樣年華再如何光艷照人,也無法抵御歲月的侵蝕,一旦容顏衰敗,便會逐漸退出人們的視線。 如果她結婚生育,操勞家務,日常生活的煩惱和痛苦將接踵而至,在歲月風霜的侵襲之後,形容枯槁有如一株焦木,病魔和精力衰竭將籠罩著晚年,老眼昏花,感到事事都無能為力,一旦被死魔抓住就再難逃脫,最後在茫然無助中死去,往日的身姿此時蹤影全無。試問:曾經容顏俏麗的美女和夢幻泡影又有何差別呢? 再思維這個曾經嬌媚俏麗的身體死時會是多麼令人生畏:膚色逐漸變成青淤,身體膨脹腐爛,一塊塊化為膿水,然後蛆蟲從腐血中爬出,時間長了便成一堆白骨,再經長年風化,一切都將蕩然無存。一個生命不論她生前多麼風光,外表多麼迷人,最後的結局都是如此。 所以,眼光不能只停留在現前的絢麗一刻而為之迷惑,應當把時間拉長,把一個人一生的整個過程連起來觀察思考,這樣再熾熱的欲念也會止息。如果再多多思維一個女人一生飽嘗的痛苦艱辛,則同情心悲憫心也會油然而生。 可歎的是,縱欲者往往被眼前眩人的一刻所迷倒,情緒不能自控,而深陷其中,由於以往耳聞目睹的都是對欲樂的鼓吹,從未對眼前的現象和情欲的實質作過冷靜深入的觀察,因此才會做出種種顛倒妄行。所以我們不應被世間的愚癡粉飾所蒙騙,如果順應世間的矯揉粉飾,永遠也不會見到真實面目,理智的人們不應躲避,而應面對真實的本相。 2、觀察所貪愛對象的不淨本質 比如星級賓館的廁所燈光輝煌,裡面灑有高級香水,點上濃香,擺放著各種鮮花,並有侍應生站著服務,然而不論如何修飾美化,都改變不了其藏污納垢的本質。同樣,一個女人無論以什麼飾物、化妝品打扮自己,無論表面如何花枝招展,也都改變不了其為活動廁所的本質,在身體裡頭所包裹的仍然是五髒六腑、腥血屎尿,更何況其內心深處還有無量的五毒煩惱,這裡裡外外有何可貪之處? 有關人體的常識告訴我們;不論男女,都是由三十六種不淨物堆聚而成,三十六種不淨物是:毛、發、爪、齒、薄皮、厚皮、筋、骨、骨髓、脾、腎、心、肝、肺、小腸、大腸、胃、胞、屎、尿、垢、汗、涕、淚、唾、膿、血、黃、白、痰、陰、肪、脂、腦、膜。所謂的美妙身軀就是由這些不淨物組合而來,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其余可稱為身體的了。 我們再略述有關不淨觀的教言: 首先歷歷明觀貪執難捨的有情身體,以文殊菩薩的智慧寶劍從右眼處剖開表皮,將它撕下。隨著表皮的撕裂,沽沽鮮血奔溢而出,染紅了面部及身體,皮扒光後,剩下一具血肉模糊的身形。接著自上而下割剔身肉,逐漸露出頸骨、鎖骨、胸骨、手臂骨、胯骨、腿骨、腳骨,此時血肉狼籍,四處撒落,面前站立一副青白色的骨架,而且五髒六腑、胃液、濃痰、膽汁、屎、尿一並湧出,臭氣熏天,流布滿地。 這樣清晰觀想之後,就能清楚地了知人體實際為一堆不淨物。這個軀體不用等到死後,活著的時候就是活動廁所。 《入菩薩行論》中說:“不明他不淨,猶非希奇事,不知自不淨,此則太稀奇。”每個人都應當以自身為例一一對照觀察,這副皮囊到底是何模樣,自己的心應該一目了然,再比較他人之身,自然也別無二樣,縱使國色天香的女子也不過是一付加以粉飾的臭皮囊而已。了知此理,如何會生起擁抱親近之心?如何會與之如膠如漆、纏綿不捨呢?然而就是這樣一堆不淨物,經過分別念非理作意的加工之後,反而變成悅意清淨的相。相反,通過細致全面的觀察,也能使我們看清楚它的本來面目。 以上道理對於冷靜思考的人來說,並沒有多少艱深難懂的理論,關鍵是人們沒有這樣冷靜地思考過。 3、觀察身體的幻化本質 進一步深入觀察下去,這三十六種不淨物,每一種又歸於地水火風空五大,五大可分析至微塵,最後析為空幻,這樣經過分析觀察,所得到的是誰也無法否定的事實——人體如同空花水月。 然而,人們以非理作意卻將此泡影般的身軀見為美妙的軀體,認為與此“美妙”身軀相處是人生的快樂所在。由於心識被蒙蔽,人們以非理作意再三猛烈串習,不加抑止反而火上添油,致使相續中的欲念像森林中的大火遇上狂風一樣愈演愈烈,深陷迷亂不能自撥的人們對這層妄念死死抓牢,不肯放松,在長劫生死中,多少辛酸淚,都付癡情中。 4、慈悲觀 佛在《四十二章經》中教導我們:“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姐,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當情欲熾盛之時,應當想到自己這個猛烈的占有欲望和禽獸相差幾何?自己作為一個人,就要有人的賢善之心,要想老者同自己的母親無異,年長者如同自己的姐姐,年少者如同自己的妹妹,年幼者如同自己的子女。世間的眾生無論男女老少,都是深陷於輪回痛苦之域,未曾解脫,不得自在,何況他們無始劫以來曾經做過自己的親生父母,如果自己不加克制,非禮妄為,實在是太下劣卑鄙了。如此反復思維,就能息滅貪欲惡念,由衷生起深厚的慈悲之心,進而生起救度眾生的菩提心。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清醒地認識到所謂性解放是多麼荒誕不經的學說,所謂縱欲是多麼荒唐的行為,再看看當下這個世界如飛蛾撲火一般的縱欲者,又如何不令人發出一聲深深的歎息! 總有一些專家學者為情欲放縱鼓掌,認為這是社會多元化和寬松社會氛圍的體現,即使口中沒有高呼縱欲,內心也是默認欣賞,而對潔身自好的規勸,反而抨擊為對人性的禁锢,這些人對縱欲享樂將給社會和個人帶來何種負面影響,卻只字不提。相比於諸佛菩薩的教言,這些專家學者鼓吹情欲的言論是何等淺陋、誤人。 5、勵力對治情欲的貪戀 為什麼人們會感到男女之間的貪欲如此難以戒除呢?原因之一就是身處的環境之中只能聽到宣傳情欲快樂美妙的聲音,極少有機會去了知情欲帶來的苦果,對情欲的本質沒有冷靜清晰的認識,這樣浸泡在情愛至上的氛圍之中,怎麼談得上對治呢? 鼓吹享受情愛是現時代的一個特征,在這樣的環境中如果不通過學習佛菩薩的教言,對情愛的產生、情愛帶來的痛苦和危害產生一種深入透徹的理解,要對治情欲的誘惑還是很困難的,即使是世間的智者要在這一關突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明朝時,士子王大契曾問蓮池大師:“弟子自從看了大師的戒殺文,即持長齋素食,惟有色欲之心熾盛,不能滅除。請求大師方便教誨,使弟子觀欲樂如同殺生之慘害。” 大師回答:“殺生是件苦事,所以說慘烈容易。情欲是樂事,所以說慘烈難。現在打一個比喻,在明處將毒藥放在惡食之中,這是殺生的慘害,暗地裡將毒藥放在美食中,這是情欲的慘害,智者應當再三思考。” 正是由於貪戀情色能帶來短時間的感官欣悅,使得人們難以深入觀察思考,好比毒藥下在美食中,大家吃得歡暢開懷,卻不知已有喪身之害。佛在《四十二章經》中說:“財色於人,人之不捨。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美色誘人,留戀忘返,如小兒貪戀刀刃上的蜜,卻不知其有割舌之痛。 其次的原因,就是沒有真實下功夫去對治,情欲這個敵人經過多生累劫的串習培養,力量如此強大,又如此隱蔽狡猾,如果不依對治力,就如同赤手空拳的人面對龐大的勁敵一樣,只能落得屢屢被其擊敗,成為情欲俘虜的結局,但如果依照教言對治,情欲這股看似無法克制的狂風,也會日漸消減微弱,以至最終消失。 對於修行者來說,必須真實認識到情欲的危害,要有克服誘惑的決心,否則即使修持白骨觀,也可能變成“縱使白骨也風流”。修持的時候,要落實到自身的生活經歷上來,例如修不淨觀就把貪戀的真實對象拿來觀修,而不僅僅是觀想一個概念化的形象。 日常起心動念之時就應勵力呵斥,平時內心被外境的身色光影所擾亂時,自己應覺察到,及時修持對治。今時所面臨的環境確實比較惡劣,平時口中不要去談論挑動情欲的話題,要遠離那些煽動情欲的文字和影像。只要真實花上功夫,對治就一定會取得成效。 6、情欲導致生死流轉 欲樂如美食中難以覺察的毒藥,初嘗使人愉悅歡喜、趨之若鹜,然而就是這情欲將人死死系於六道輪回之中,如春蠶吐絲一般,一絲絲、一層層自身作繭,還將自縛。正因為歡愉,所以極難醒覺,於此之中沉迷最深。古往今來,聖者千呼萬喚也不肯清醒,世間無有第二者比此沉迷更深,也難有第二者比此較更難看破。從古至今,帝王將相、英雄豪傑、名流才士、普通百姓、少年老者,在這一關都難以跨越。 而此情欲之縛極深極細,深是指多生累劫屢屢在此處失誤,為之纏縛流轉卻難以覺醒,細是指乃至一念一思都如同游絲,不絕如縷,難以根除。雖然有短暫的愉悅,然而可誤何過於此,苦患何過於此。古人雲:“愛不重不入娑婆。”《楞嚴經》雲:“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YIN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味,YIN心不除,塵不可出。” 由於情欲的重縛,導致我們在漫漫生死之中,難以解脫,如果不以文殊菩薩的智慧寶劍,如何能斷絕這藕斷絲還連的癡情呢? 摘自益西彭措堪布《警世鐘》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