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圓法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第七講


 2016/11/4    熱度:1472    下載DOC文檔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七講

  諸位法師 諸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家請打開經本,請看經文:捨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今天我們來學習這一段。上一節課,是講色空不二的道理,來遣除眾生種種的執著,這段經文,更進一步直接為我們顯示諸法的性體。在這裡呼喚捨利子,並告訴他說,是諸法空相。是,是這的意思,指諸法,諸法就是指的五蘊等一切法。空相就是真空實相。是諸法空相的意思是說,這色、受、想、行、識五蘊等一切的諸法,都是真如緣起的一種現象,當體是空,當體即是真空實相,所以說是諸法實相。這裡的空相就是指的實相,實相有很多種名稱,例如:圓覺、法身、如來藏心、真性、真心、自性、一真法界、無余涅槃等,這許許多多的名稱來說諸法實相,說的就是我們的真心,又叫做佛性。因為般若經是以般若真空的智慧立論,所以這裡不是說真心或者實相,而是說空相。那麼這個諸法空相就是我們的佛性,是我們本來的面目。真性,它溯之無始、延而無終、永遠存在、是絕對的、永恆的。這裡面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山河大地,芸芸眾生,皆具有此性,毫無差別。

  為什麼我們看到一切的事物,都有生有滅、有垢有淨、有增有減呢?我們看人,有生老病死,有生有死,草木春生秋謝,衣服有垢有淨,壽命有增有減,這些景象都是清清楚楚,歷歷在目的,怎麼可以說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呢?其實,這些都是我們的妄想、執著所導致的。

  我們首先來看這個不生不滅,因為我們眾生的妄執太深,本來所具足的五眼,《金剛經》中說的五眼:佛眼、法眼、慧眼、天眼、人眼(就是我們的肉眼),我們本來所具有的五眼圓明,現在只有肉眼。肉眼只能視物質的幻滅,幻生幻滅,因此堅持,可見的物體生與毀滅,這個才有毀滅的觀念和意識。以我們人類輪回的現象,我們來看,師父拿自己來做一個比喻,不拿老菩薩來做比喻,要不老菩薩接受不了,師父一會兒談生,一會兒談死,老菩薩一害怕,就不敢來聽經了,師父拿自己來做一個比喻。師父今年45歲,也就是說45年前的師父和現在的師父,大家用我們執著的幻生幻滅的意識心來看,45年前的師父和現在的師父,好像是兩個人,那我們再過一百年,師父再活一百歲,再過一百年,一百年以後的師父和現在的師父,師父往生了,大家想想,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45年前的師父和現在的師父,現在的師父和一百年以後的師父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我們眾生都是業識上的輪轉,我們都是從業識上來理解生和滅的,其實45年前的師父和現在的師父,心性上沒有增也沒有減,沒有生也沒有滅,只是四大因緣,我們前面講過地、水、火、風,他只是四大因緣的重新組合而已,本性一點都沒有改變,只不過是因緣重新一次的組合。就像我們老房子重新裝璜一樣,就這麼一個意思,就像老房子重新裝璜,房子本來沒變,只不過重新的組合了一下。我們想想,我們今天在座的每一個眾生,誰不是今之古人,都是今之古人。包括一切的畜生,一切的眾生,我們今天好好修了,今天就是人,如果今天不好好修,我們以後也許是三惡道的眾生,但是三惡道的眾生是不是我們?沒有改變,還是我們。所以佛在經中給我們說,一切的男人為我父,一切女人為我母,就是這個意思,一切的眾生都是我過去的父母,今之古人,大家這個能不能聽得明白,這個就是我們的本來,沒有生滅,只不過我們的妄識認為,我們這一世生了,我們這一世滅了,不是這樣的,只不過就是一個轉換而已。如果明白這個,我們真的好好用功修行,你自己以後是想轉換的好,還是想轉換的受苦、墮落,那就是我們今天所決定的,就是我們今天自己所造的業(決定的),就是這個道理。哪有一個生與滅?曾經的師父和現在的師父,只是在四大組合上變化了,我們說在色法上的變換,在五蘊上的變換,在清淨本性上,沒有生沒有滅的。就是說,你自己給你自己造什麼樣的因,遇到什麼樣的緣,你自己就重新組合一下,在清淨本性上面,一點點都沒有增沒有減,也沒有垢也沒有淨,就是這樣。

  明白了不生不滅的道理,我們再來看不垢與不淨。也許有人會說,明明有垢有淨,就像衣服沾滿了灰塵就是垢,洗干淨了,沒有灰塵了這不就是淨了嘛。其實我們執著的垢淨之相,都是憑著我們的主觀分別。你執著這個東西是污穢的,那它就是污穢;你執著這個東西它是清潔的,那它就是清潔,垢和穢了無定相可得。比如我們走路不小心摔倒了,手抓上了狗屎、牛糞、羊糞這些穢物,我們覺得很髒,但是回到家以後,打打肥皂,洗洗手,我們照樣認為手干淨了,就拿手吃饅頭,用手抓食品來吃。但是我們再換一個,如果我們今天是一條我們的毛巾,沾上了狗屎,你就是洗過了之後,心裡也有這個障礙,也總覺得它不干淨了,不願意拿它來洗臉,因為一洗臉的時候你就會想,這條毛巾已經和狗屎相應了,已經染污了,這樣,(去?)我們就對自己的手就沒有這樣的執著。我們再來舉一個例子,在《紅樓夢》中有這麼一個情節,劉姥姥進大觀園的時候,來到賈府,賈母帶她到妙玉所住的栊翠庵,妙玉用成窯五彩小蓋鐘,沏好茶來捧給賈母,賈母喝到一半的時候,就把這個茶遞給了劉姥姥,劉姥姥一飲而盡,事後,妙玉就讓下人,把劉姥姥用過的小蓋鐘扔到外面去了,她嫌劉姥姥用過了,嫌髒,就不要了,這就是心理上的執著、分別造成的。她沒有嫌賈母髒,因為賈母是個太太,劉姥姥是個傭人,她嫌劉姥姥髒,同樣都是人用,這就是心裡的分別執著而造成的,其實如果沒有心理上的執著,這個污濁和潔淨是一樣的。我們再來說一下九華山的仁義法師,她是一位比丘尼,我們朝拜九華山的時候,也都到她的通慧庵裡面去了,就在九華街上面。她出家之前,在沈陽中醫院學習了四年針灸,她是抗美援朝時候的軍人,她在抗美援朝的時候,用她高超的醫術搶救了無數傷員,出家後,她在九華山通慧庵,開了一個針灸治療所,專門為當地的人看病。她在給病人看病的時候,一邊給病人針灸,一般給病人講因果,弘揚佛法,不但給解除身體上的病苦,而且給解除心靈上的痛苦,她在默默地做著善事,弘揚佛法,以她的慈悲、愛心行動來弘揚佛法。有一次,一位村民,山民,我們去過九華山,山非常大,山民在地裡干活的時候受了傷,來到仁義法師的診所,到了診所的門口,他遲遲不敢進去,因為他覺得自己身上都是泥土,都是糞,比較髒,但是仁義法師慈悲的請他進去,細心地為他包扎傷口,在法師的心裡,想的是為病人解除痛苦,沒有髒與淨的分別。仁義法師在圓寂的時候,告訴她的弟子,在圓寂前給她弟子說了,我已經在兜率內院,被封為悅殊菩薩。最後在她圓寂三年後,打開她的坐缸,她是肉身不腐,我們今天說的肉身菩薩,而且她的兩手還做著扎針的姿勢。仁義法師是中國佛教史據記載的,中國佛教史上,第一位比丘尼的肉身菩薩,她對待眾生不分垢與淨,也不分貧與富,她用大悲心為眾生拔除身心的痛苦,這是菩薩的境界,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一定要,貧富一定要平等的,富人本來也是佛,本來也成佛的,本來是佛,他也是佛性,我們也不能干一些殺富濟貧的事情,那我們還是有所分別的,一律平等,對待任何的眾生,對菩薩我們也是平等心,對魔我們也是平等心,這才是真正的平等,這才是不垢不淨的心。我們應該明白,所謂的垢和淨,其實是我們凡夫的妄想與分別,顛倒執著的妄識所致的。我們的心垢了,外境也隨之而垢;心淨了,外境也隨之而清淨了。師父在有些時候,念佛的時候,對這個確實有深刻的體會的,為什麼師父能講這個心經?好多時候師父真的感覺到,佛說的話太對了。有時候,在念佛的時候,真的靜了的時候,沒有好與壞的分別,山河大地成了一個平面了,而且也是歷歷在目,沒有任何的分別、沒有任何執著的時候,特別的靜的,但是這種靜只可以感受,不可以語言說出來,說也說不出來,所以說不可說不可說,說不出來,但是這種體會真的是沒有任何分別了,沒有任何的執著了,那個心真的是不動的。尤其我們修淨土的人,一定要保持當下的清淨心,只有心淨才能和淨土相應。我們現在好多居士修行,只在外相上,念佛是念給別人聽的,也吃齋吃素,甚至別人用過的葷鍋也不沾,別人用過的筷子也不碰,外面的食品也不買。師父就見到過一個這樣的居士,是個老菩薩,不是我們這個地方的,南方的,外地的,原來我還沒出家的時候,我在山上護法,我也在齋堂發心,我在山上護法的時候,有個老居士,早上齋堂剩的包子,他說餓了,我就端給他了,因為明明在下面買的是素包子,也許是服務員比較粗心,可能裡面加了一個葷的,當時都沒有人知道的,這個居士餓了,我就端給他了,然後他就吃到嘴裡了,等他吃一半的時候,我正好一看,怎麼裡面還有一塊肉,我就說怎麼這個包子是葷的,他馬上又吐又惡心,其實已經咽到一半了,如果師父要不說,他也就咽下去了,師父這麼一說,他這個分別與執著的心,全都顯示出來了,而且還要顯示自己是吃素的,我們都是吃素的,所以這都是我們人的分別和執著。我們去吃這個素,外表去吃這個素,但是心裡面還是貪心很重的,什麼叫齋?齋是清淨。不是說你吃素了我就清淨了,那師父說牛也吃草,羊也吃草,但是它不修行照樣不能叫齋戒清淨。我們雖說是每天吃素,但是心裡面是起伏不定,分別執著,學佛了貪心反而更重,又想生意興隆,還要身體沒有病,還要兒女找到好的工作,還要找到好的愛人,還要自己的老公言聽計從,還要自己的老公對自己老實,對外面還要有剛性,那這本來就是一個矛盾體,既然溫柔了就不可能剛硬了,既然剛硬了就不可能溫柔了,所以處處都要十全十美,因為什麼原因?我學佛了,我就該得到,我學佛了,佛就該加持我的,加持不到,我得不到就說明你佛法不靈。我們好好的想想,自己是不是這樣,學佛了,什麼都想得到,得不到就是你佛法不行,我再去求這些能看事的,有能力的,好多人都是這麼一個心態來學佛,那我們想想,這個心怎麼能夠清淨?這麼大的欲望怎麼能夠快樂?不可能的。那這樣念佛怎麼能夠清淨?別說念一年、十年,念一百年,喊破喉嚨也枉然。你心不在道上,學佛了,你心還是在欲望上,還是在貪嗔癡上面,怎麼能和淨土相應?心即是土,土即是心,隨其心淨,而佛土淨,這個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所以真修淨土的人就是用一句佛號,把心裡的執著妄想掃光。

  我們應該以《心經》的道理,時時來照破我們,照破我們的妄心,照破五蘊。如果心一點點都不粘著境界,心清淨了,當下即生淨土,不需要等到死了以後才生淨土的。我們在講淨土經論的時候我們也說過,當我們這個心和淨土一相應了,當你的心淨了,有求生淨土那一念、一剎那當中,極樂世界你的蓮胞它就已經產生了,假如不能現生淨土,要等到死了以後才生淨土,那生淨土的把握就小了。我們好多的居士都抱著這樣的心態,等我死了的時候,求宏圓法師給我助念,都說宏圓法師助念比較厲害,一念就能往生,也就是說你平時自己放不下,誰給你助念也非常麻煩的。我們就有這麼幾個居士,師父看了心非常痛,平時說著要布施,師父不是說在意自己的布施,是叫你們捨悭貪的,是放得下身心的,是要叫你放下身心的,不是說叫你們必須要布施的。平時說著要布施,但是非常的悭貪,一點點都捨不得,甚至給自己修福,放生救護眾生都捨不得,但是平常嘴裡說著要布施。然後說著非常想往生,一有點病了,自己又非常害怕了,來求師父叫病趕緊好,你說這種狀態怎麼求生淨土?把自己藏的這麼深,把自己的瑕疵藏的這麼深,而不是主動到師父跟前來坦白、發露,師父好給你解決問題。甚至師父都不能提,一提了以後,馬上就否認,那這就是孺子不可教也。你自己障礙你自己,你自己不去找到自己的缺點,看不到自己的缺點,而且還口口聲聲的一個清淨,求生淨土,那讓師父臨終怎麼開示?開示了你生煩惱,你不肯按照師父說的去做,那師父就說,這種開示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所以我們現在,心裡要時時刻刻要提起佛號,把金錢、兒女、家庭這些執著放下,師父說叫放下的意思還是這樣,是在心上放下,在事相上一定要認認真真的去做。這個空有不二,空指的不是事相,指的是它的本體,知道兒女是空有不二的,我們要隨緣運用,一定要運用,要隨圓就方,知道這些都是妙有,但又是真空,處處把這些真空,我們的妙有,更好的顯現出來,和我們的佛性完全相應。這樣你不但生活快樂,因為你生活覺悟,你念佛也清淨,因為他是真空。你真空妙有,這個時候你和佛性才能相應,這樣你才能一切不著、一切不染。你也不能沒有兒女,你沒有兒女了,你就是著空了,把妙有給毀了,佛性不能顯現,你光執著有了,其實他都是妙有真空的。我們處處生活在覺悟的人事環境當中,這就是在做佛事,不是天天跑到大殿裡面,師父念香雲蓋,你們叫做做佛事。真正的佛事,是我們覺悟的生活,處處都是在覺悟的人事環境當中生存,在宇宙人生的真相明了的環境當中你去生活。妙有真空,多麼的自在,就是這樣。不是說你們學佛了就把事業放下,就把家庭放下,不對的。盡心盡力的去做,隨緣運用;盡心盡力的去行,隨圓就方。知道它是妙有、是真空,都是清淨本性的顯現,所做的一切和我們的性德相應,這就是覺悟。不是說你們到寺廟裡面來才叫學佛,不對的,寺廟是我們的學校,我們在寺廟裡面,知道怎麼修行的方法,怎麼明白這個理,通過文字般若,最後去證我們的實相般若,就在我們的生存當中,生活當中去證實相般若。

  下面我們再來看不增不減,我們用一句古話,來了解這個不增不減的道理。無情歲月增中減,什麼意思呢?增長就是減短,比如師父現在是45歲,假如活到80歲,我們人的平均壽命是79歲,釋迦佛給我們示現的,比如我們人活到八十歲,師父取個整,比較好給你們算加減法,要不你們心又都不靜了,又都去算了,師父的壽命是80歲,現在師父是45歲,那麼余下的生命80減45還有35,對不對,這個數?師父在上面也在用著心,師父也怕把加減法給算錯了,還有35歲,那以後多活一年,還有34歲,表面上師父到了46歲,好像是增加了一歲,是不是這麼算的,但是,實際上總的壽命反而是減少了一歲,還能活34歲,多活了一歲到46,但是從80歲來說我還剩34歲,所以增中有減,減中有增,沒有一個固定的增,也沒有一個固定的減的這麼一個相。就像我們在海邊看潮漲潮落的時候一樣,潮漲的時候,水往我們這邊過來了,感覺來的非常快,水多了;潮落的時候,水都退下去了,感覺我們這邊的水少了,海水少了。從潮漲潮落這個局部現象上看的話,的確有增有減,但是我們從整個大海來說,海水又何其增,何其減啊,沒有增,沒有減。有些時候,我也在用這個比喻,因為師父《心經》也講好幾遍了,我也用這個比喻,來看我們這個生態環境,就像我們的井水,井裡面的水現在水位下沉,但是天空當中的雲多了,雲也是水的組成,它也是濕性,我們只是看到井水少了,但是整個虛空宇宙的水我們看不見,要從整個虛空宇宙來說,其實沒有增,也沒有減。今天是井水,明天就是雨水,今天的井水少了,明天的雨水就會多了,他就會變成雲,天一熱,井水蒸發變成雲,雲一多了又會落到井裡,我們再看雲少了,水多了,我們從一個宇宙真相來看,其實是沒有增沒有減的。哪怕我們喝到肚子裡的水,它也會變成濕性來蒸發出來的,沒有增,沒有減。所謂的增和減都是隨緣而成的,遇到增的緣它就增,遇到減的緣它就減,客觀上沒有孤立不變的增和減,所以增和減只是一種假相,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凡是相對的東西,都是依他而有,都是虛假的假相。增和減也是虛假的,不是真實存在的。我們的佛性是絕對的,是真實存在的,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並不是說因為你成了佛,佛性就增加了;也不能因為你造了業,你的佛性就減少了,這就是我們佛法最為究竟的地方。

  為什麼佛法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個屠刀並不單指的是壞人,就是狹指是指這些造惡的人,廣指就是什麼,屠刀是什麼,殺害我們慧命。只要我們覺悟了,這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什麼原因?因為我們的清淨本性本來就沒有改變。只要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的佛性立刻就顯現。佛性不是因為你造了多少善事你的佛性顯現,你的佛性才有;也不是說你造了多少惡,你的佛性就沒有了。大家千萬記住,明白這個,你才能恭敬一切的眾生。就像師父一樣,恭敬一切的眾生,我不敢造次,因為什麼?你們本來是佛,哪怕你今天殺人放火,你也本來是佛。你只要放下屠刀,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的佛性立刻顯現,你究竟成佛。我們現在是在名字即佛位上的,名字即佛,絕對不是究竟即佛,我們是在名字即佛,有佛的清淨本性,但是因為我們的屠刀,把我們殺害了,把我們的佛性給隱藏起來,我們不能顯現出來。就像珍珠一樣,閃閃發光的珍珠,因為被層層包裹,都把我們的寶珠、佛性包裹起來了,我們每一個眾生,都有這個摩尼寶珠,一旦你放下了,你的摩尼寶珠立刻就顯現出來了。所以說,我們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是佛法的修持。不是說,我拼命的去造一切的善,我的佛性就可以增加,我造惡了我的佛性就減少,不對的。他是當下顯現,你一念相應,一念覺悟;念念相應,念念覺悟,就這麼快速直達。所以佛法的修持是最為究竟的。我們現在學佛反而去修一些善,認為是佛法,認為是佛法最究竟的。

  我昨天還看到一位大師來說這句話:我們把泛泛的善認為是佛法的究竟處。雖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你絕不是我。我們有些不明佛理的,打著佛法的旗號,去宣傳別的法門,違反佛法、佛的本意了。佛在四依法裡面怎麼說的?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什麼是了義?大乘經典就是了義,佛法就是究竟覺悟的、究竟明了的。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每一個眾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每一個人都具備這個功能,不但在上面講法的法師們有,你們一切的眾生,甚至連地獄的眾生都一樣,在佛性方面大家都是一模一樣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為什麼?眾生本來是佛。我們的佛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總之,諸法空相,也就是宇宙一切萬有的本體,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個師父已經講明白了。聽不明白,《心經》一定要多聽幾遍,對我們的生活覺悟,還有我們的修行覺悟,都非常有幫助的,這個光盤大家一定要多聽幾遍的。這個諸法空相就是我們的真心,一切法,無論是色法還是心法,都是我們真心所顯現的。《楞嚴經》說:真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它無所不在。本來真心是無量無邊的,它無所不包,無所不具。經中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的心量本來是無量無邊的大,可是現在我們的真心被無明給封固了,把無量無邊的真心封固在我們四大假和的色身之內,心量就變得這麼小。就像流水一樣,本來是流動無礙的,一旦封固住了、結冰了,就不能流動了,變成死的了,只有冰化成水才可以流動。我們的修行,就是要打破妄想執著、恢復真心,讓這個水重新流動起來,把心量打開,那麼我們的真心就會盡虛空、遍法界。

  禅宗有個公案,說有一個靈性執著我相,附在一個灶台上面,這個灶台非常的破,將要倒塌,靈性以灶為身,使它顯靈,於是有很多的人去供養它、去求它,希望它能幫忙解決種種的難題。由於這個靈性貪圖供養,而且喜歡血腥,我們經常說的喜歡食肉,喜歡血腥,人們也就隨著他的要求,給他供一些眾生肉,因為受種種的供養,而應別人的要求來大顯神通,因為它有一定的能量、一定的神通,所以他的名聲大震,來供養他的人也絡繹不絕,也為了他,殺害了好多的眾生、好多的生靈。有位禅師,他是慧安國師的弟子,這個禅師路過此地,看到這裡的人這麼愚癡,而附在灶台上的靈性,欲望又如此的熾盛,不惜殺害生命,他油然而生起了大悲心,要度化這個附在灶台上的靈性,禅師來到灶台前,拿起他的禅杖,在灶台上敲了三下,說道:這個灶只是泥瓦合成的,聖從何來?靈從何起?憑什麼烹宰物命,裝神弄鬼?禅師的意思是告誡這個靈性,你本來是遍一切處妙用無邊的,你的清淨本性是妙用無邊的,可你卻執著在,這個泥水磚瓦合成的破灶上,受人們的供養,看起來好像是享受,其實是在造業。我們今天就是在用這個破身,我們好比破灶,我們去貪圖一切的五蘊,其實是在造業,將來必定受報無窮。問他靈從何起,就是點醒他,靈不在磚瓦泥土的灶上,而是你的佛性,你的靈是你的佛性,趁著現在沒有色身的拖累,趕快回光返照,認識佛性,就能遍一切處,這是多麼的逍遙、自在。禅師說完幾句之後,又敲了三下這個灶台,這個灶一下子就倒塌了。過了一會兒,來了一個人,來到禅師的面前,給禅師頂禮,他說我就是這個灶神,久受業報,不得證果,今蒙大師說無生法,使我得脫此處,得脫這個破灶台了,得脫此處往生天界,前來拜謝。禅師就給他說了,這是你的人之本性,非我強言,灶神一拜再拜就走了。我們說,精靈執著草木磚瓦在上面顯靈,而我們人都執著身體是我,有了對身體的執著,就會執著生滅。我們看到嬰兒從娘胎裡呱呱墜地,就意味是生,等到老了、病了、死了就認為是滅亡了,實際上在嬰兒未生之前,自性就存在著,並不是因為嬰兒落地而生。師父剛才已經給大家舉這個例子了,沒生以前就已經存在了,滅了以後也沒有死,只不過老房重裝,又換了一身衣服,又轉變了一下自己的因緣,那這個就是我們自己,你這一世是造什麼樣的因,你下一世會有什麼樣的果,但是這個自性一直存在著,所以是不生不滅。既然是不生不滅,哪裡還有什麼垢與淨、增與減?所謂的生滅、垢淨、增減,都是我們的妄心和分別,大家一定要明白。所以說我們現在一定要放下屠刀,讓我們的清淨本性立刻顯現,這才是我們現在最應當做的。

  這自性雖然在六道中無始無終的輪回,但是它並不因此而減少其光明,只不過因為它被妄習、妄念、妄執、妄見包裹住了,不能發揮它的妙用。我們剛才說了,就像珍珠,珍珠雖然被污泥所包裹,但是珍珠本來的光明並沒有消失,把外面的污泥去掉之後,它的本性光明就顯露了出來。所以說在凡並不垢,在聖也不淨,本來如此。一切的眾生都平等的具有著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本性,就是這樣。所以我給我們的居士說,一定要善待一切的眾生,一定要禮敬一切的諸佛,因為眾生本來和佛一樣,都平等的具有著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佛性。不要因為你比別人強,你就去瞧不起別人,不要因為你比別人付出的多,你就去傲慢,一切的眾生和我們的本性都是一模一樣的,和佛的本性都是一模一樣的。要是真正的明白了這個,你不敢去輕視每一個眾生的,哪怕連小貓小狗,都是這樣。當一切的眾生都成了佛,這個佛界也不增加一分,眾生界也不減少一分,因為大家本來都是佛,眾生界就是聖界,聖界就是眾生界。就像剛才師父拿井裡的水,和天上的雲來做比較一樣。眾生見和佛見是我們的妄見分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曾經有人就問,所有的人都跑到極樂世界,那極樂世界有那麼大的地方嗎?怎麼放得下?這都是我們凡夫的增減之見,不明白眾生本來就是佛。末等於初,哪裡有增?哪裡有減?我們都從五蘊來看待這個問題,沒有從清淨本性來看這個問題。

  那如何去掉這些妄習、妄念呢?我們只要把心一轉,立刻放下也就行了。比如,在我們正起貪念的時候,起貪嗔癡念頭的時候,我們當下把佛號一提,貪嗔癡的念頭立刻化為清淨。不要想著我怎麼又起貪念了,又有自責了,又有懊惱了,這些都是分別心,都是執著心。這個念頭,不管任何念頭,都是你清淨本性裡面的作用,轉煩惱為菩提。貪嗔癡分別的念頭來了以後,一句佛號,直接就是一句佛號,如果你要想著,我怎麼又有妄念了,又自責、又懊悔的話,反而妄上又加妄了嘛。當下就轉,當下一句阿彌陀佛,這句阿彌陀佛就清淨了,都攝六根,用我們的六根來攝持住這一句佛號,當下你就清淨了。但是因為我們的習氣,妄念雖然去了,但是過了一會兒它又回來了,這是我們多生多劫的習氣,我們習氣的力量,我們也不要因此擔心害怕,也不要退失信心。就像師父給老菩薩們做的一個比喻,你只管去種你的麥子,你不要管那個草,我們的心在麥子上,不要在意那個草上,你只在意草,反而耽誤了你種麥子,你去種你的麥子,如果你的麥子長的好了,麥子種的多了,草自然就沒有了。因為這個地能長草,說明它絕對可以長麥子,能有妄念絕對就可以清淨。我們都是注重這個草,而把最主要的麥子給忘了,種麥子給忘了,所以我們把重點放在念佛上,不要放在妄念上,不要管妄念有多少,而是看我們念佛了沒有。你只要念佛了,妄念自自然然就會沒有了,你去種麥子了,麥子旺了,你這個草自然就沒有了。只要我們認清楚,這個妄念都是假相,是虛妄的,我們就不要去執著它,你久久的堅持下去,念佛號,清淨的去念,等你的佛號有力量了,這個草、這個妄念自自然然的就沒有了。這個就是轉煩惱為菩提,當下就轉。不是說,你再生起忏悔心來,那就反而增加它的力量了,大德們給我們用的一個比喻,就像皮球你不要去壓,你越壓它,它反而彈的就越高,你不要去理會它,你就只管念你的佛,自然他不會起現行的了,你麥子旺了,這個草自然就敗下去了,就這麼一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會念佛,我們把我們的重心放在念佛上,而不是放在妄念上,就是這樣。圭峰禅師說:妄念若起,都不隨之,即臨命終,自然業不能系。就是說,不能隨念攀緣,念來即覺,既不厭煩憂慮,也不去壓抑,只將佛號一提,妄念當即消融,復歸清淨,隨來隨照,隨照隨消,到臨命終時,自然業不能系,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就和師父剛才講的道理一樣,我們不能隨著妄念的緣,你想你生懊惱的心,也是隨著妄念的緣,因為有妄念了,你生起懊惱的心了,這也叫隨著妄念的緣。不隨著妄念的緣,當下就轉,我把你放的遠遠的,我就念佛,自然就沒有了。並不是說我們隨著妄念走,隨著妄念再去妄念,這個叫隨著妄念的緣,你因為妄念而起懊惱的心,也是分別執著的心,也是妄心。當下就轉,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個大家應該回去好好體驗一下,師父就是用這種方法,轉的非常快,基本上妄念再多,幾分鐘,甚至幾聲佛號,妄念自然就沒有了。我們明白《心經》的義理之後,習氣要自己除,煩惱要自己轉,我們修淨土法門的,我們就用一句佛號,來轉我們的煩惱習氣,這個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

  現在的人學佛不得力,有很多種原因,總結起來有以下幾種,我們談談我們現前學佛的狀況,大家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第一,是心外求法。這個是非常普遍的,遇到事情了,就來求佛、就來求法、就來求僧,都來找師父們,殊不知向外求都屬於依賴心,學佛必須要自修自證。三寶是明燈,是我們的慈航,但是你必須要自己去修持,路必須要自己走,必須要修證,必須要自己做、自己去改變,這個是第一個。

  第二,誤認為求佛可以消罪業、得福報,而自己依然執迷一切境界為實有,貪求不捨,以至於煩惱一點也不能減少。殊不知,學佛是依照佛的教導,掃除自己錯誤的知見,而明見自性,以脫出煩惱巢臼。而不是求佛來消業,來滅罪,來得福報。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罪業也要自己消,佛法是給我們的方法,是給我們一種消罪業的般若智慧,但是這個智慧,我們必須要自己去實踐、得到。

  第三,為了修道能夠快速成就,一心想求得最高無上的法。這個就容易產生分別心,佛法說的都是第一法,為什麼這麼說?他是應病用藥,就像你感冒藥,感冒膠囊是最好的藥;如果你要是身體虛了,那適合人參;如果你要是藥不對病,反而容易造成大害。我們用什麼樣的方法,要根據我們自己的根基,所以我們說要契機、還要契理。我們都是追求最高的法,一看《楞嚴經》就是最大的咒,讀《楞嚴咒》,每天一窩蜂的都去讀《楞嚴咒》,甚至把這個都給種種的神化,違反了《楞嚴咒》的本意。《楞嚴咒》就是讓我們不去執著這些外相的,反而我們去執著外相,你說多可悲。佛經都是讓我們放下的,我們反而去貪著,佛給我們說的法,都是讓我們去放下的,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而我們不是去放下,而是為了貪求,學佛法也是為了貪求。你放下,放下,你的清淨本性才能恢復、才能圓滿。而我們都是貪求,貪求最好、貪求最大,反而違背了佛的教化、佛的本意。講任何的經典,是佛就對著我們貪嗔癡的這種執著不肯放下而講的,而我們學佛法、學經典都是為了貪求了,去求最好的法,快速的達到一種目的,這就是貪求,我們一定要對照自己的。在這方面我們去貪求,而且還要找最好的師父,曾經我們有個居士給我說,他的一位老師,他的皈依師,他的師公是我們哪個省佛教協會的會長,師父就說了,他的師公是會長,我的師父是釋迦牟尼佛,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個居士不再跟我說了。包括這個找師父,都是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不是求覺悟、求放下,都是自己的虛榮心,最後找到師父不是跟師父學法,當然和我們老和尚沒有過失的,是我們的居士用錯法了,和老和尚沒有關系,這個會長也非常的慈悲,可以說是我們近代的楷模,但是這些居士們,把他變成了貢高我慢了。所以師父只有說,我的師父是釋迦牟尼佛,甚至師父就這樣說,我本來是佛,眾生本來是佛。這種心裡就會生出種種的較量、高低的知見,在分別、在挑選,哪有心思去入佛法的真谛當中?結果是跑到寺廟裡面來一較高低,來貢高我慢了,沒有學到佛法本來的真理了,我們也存在這個問題,也是非常普遍的。現在師父所皈依的弟子,都在外面說,我的師父是釋宏圓,我的師父天天講經,出了多少光盤。師父給他說,不對,我是你的皈依介紹人,我們的師父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師父不和你們套近乎,你們也別拉著師父到處跑,你們要是學好了師父可以說,他跟著師父學著幾年,學不好,師父一推,我們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和我沒有關系,師父才不去給你們承當呢,我們在寺廟裡一定要學平等心。

  第四,我們也非常多的這種現象,想起來了,有了空閒的時間了,沒有事了,就到佛堂裡來念念佛,來修修,一曝十寒。孟子說: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意思是說,再好的種子、再容易生長的植物,曬一天、凍十天也不可能生長。何況是我們修行,有時候精進,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懶惰、沒有恆心,怎麼能夠得到佛法的利益呢?也有人把修行當成一種消遣,而不是為了了脫生死,結果也是一事無成。

  第五,喜歡把行善作為終極的目標。這個我們現在確實是太糊塗了,把善法當做佛法,不明白究竟了義。

  第六,喜歡妄測他人的意境。說某某人開悟了,某某人沒有開悟,卻不知道,分別別人的開悟與否,你自己必須要先開悟,人雲亦雲,妄自猜測,實在是沒有什麼意義,反而耽誤了自己的清淨心。

  第七,由於貢高我慢,對他人懷疑、嫉妒,自己不懂的問題,也不肯或也不好意思去問,對這個初學佛的人也輕慢,而不知道這些都是障了自己的聖道。

  第八,當行住坐臥、人事往來、種種習氣發生之時,一點也不能自覺,也不想控制。這個師父也是深有體會的,曾經有個居士,師父在外地的時候,不是在我們這個地方,師父把這一方教化的還都是行的,師父在外地的時候,有個居士,與別人發生了脾氣了,然後跑道韋陀跟前先去忏悔說,韋陀菩薩,你允許我先把他罵一頓,等我罵完他,我再來忏悔,明明知道是錯的,這是習氣,但是不肯控制,控制不住,任其流連往返,絕不回顧自心,結果往往是雖然學佛修道,但是卻不得受用。我們要善於發現自己修行當中存在的種種弊端,切實改變,精進修行,去掉妄執,返璞歸真,達到彼岸。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