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如居士:太上感應篇淺釋之《法句經》所說的語言規范(二)
如何避免惡言呢?《法句經》中教誡說:“遜言順辭,尊敬於人,棄結忍惡,疾怨自滅。”在這句話中,佛陀教誡了避免惡言而說話的三個原則:一是“遜言順辭,尊敬於人”,二是“棄結”,三是“忍惡”。 一、避免惡言的第一個原則“遜言順辭,尊敬於人”。無論與誰說話都要從內心深處尊敬這個人,這是最重要的原則。有了內心的尊敬之後,為了體現內心的尊敬,在言辭上要注意兩個技巧:一是要說“遜言”,二是要說“順辭”。 所謂“遜言”,字面上講就是“謙遜的語言”,也就是言語上不要把自己凌駕於他人之上,例如辱罵他人、批評指責他人、在人前講述自己的優越之處、盛氣凌人地指使他人、言談中蔑視他人等等。用“遜言”與人交往,不會讓他人產生心理負擔,不會有壓抑感,別人與你相處自信心不會遭受打擊。 所謂“順辭”,就是隨順他人的言辭,也即在語言的形式上和內容上都隨順對方。所謂在形式上隨順對方,就是在說話之前,要觀察對方的語言習慣、職業以及家庭成長背景等等,盡量說符合對方語言習慣的話語。例如,與農民說話不要用很古奧的文學詞匯,與知識分子說話也不可用太俗套的詞匯,與孩童說話不要用大人的話語,與大人說話不可用孩童的話語,與老人說話不可太快,與年輕人說話也不可太慢,與女性說話不可太陽剛,與男性說話不可太輕柔等等,這些都是在語言形式上隨順對方的例子。所謂在內容上隨順對方,就是說話之前要觀察對方的思想、觀點以及內心的價值取向,盡管自己可能不太認同對方的思想、觀點與價值取向,但也不要出言冒犯,盡量避免說對方暫時還不能接受的話語。對方不接受的話語,可能是很正確的話語,但若對方不接受、甚至很反感,那麼說了也沒有什麼作用,反而會增加彼此的矛盾。 “遜言”是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一點,而“順辭”則是把他人的位置放高一點。一個人也只有真誠地把自己放得比別人低,把別人放得比自己高,才能做到尊敬他人。否則,處處把自己放得比別人高,則無論怎樣言談,都會顯露出內心的傲慢,如此就不會獲得良好的人際關系。 二、避免惡言的第二個原則就是“棄結”。所謂“結”,就是指過去曾經發生過的不愉快的事;“棄結”,就是絕口不提過去不愉快的事情。例如,過去曾被別人欺負或冤枉等等,現在即使遇到對方,也絕口不提;在家庭生活中,過去曾經吵過架,現在也絕口不提。這些都是“棄結”的例子。因為過去不愉快的事情已經過去了,若是重新提起,內心就又會受到傷害。 據說,南非總統曼德拉因為反對種族隔離政策,曾在羅本島監獄被關押了27年。1991年,出獄後的曼德拉當選為南非總統,就職儀式上,曼德拉起身致辭,歡迎來賓。在依次介紹了來自世界各國的政要後,他說他最高興的是,當初在羅本島監獄看守他的三名獄警也來了;隨即,曼德拉邀請他們起身,將他們介紹給大家。後來,有朋友問他,當初他在監獄被關押時,那三名看守沒有少虐待他,為何他還對他們如此尊敬呢?曼德拉向朋友們解釋說: “當我走出囚室,邁過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已經很清楚,我自己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其實仍舊在獄中。” 所以,我們要以曼德拉為榜樣,將一切的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否則事情雖然已經過去,但我們的心卻仍被那件事制造的痛苦所囚禁。 三、避免惡言的第三個原則就是“忍惡”。所謂“忍惡”,就是當下雖然有人來辱罵、批評指責,自己要忍住——或者不說話,或者離開,或者隨順對方承認錯誤。總之,不要與對方發生爭執而爭吵。例如,布袋和尚有偈語說:“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隨他自乾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新約聖經》中也教誡:“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裡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強逼你走一裡路,你就同他走二裡’。” 有人疑問:“別人欺負我們,我們為什麼不能與對方斗爭呢?這不是太軟弱了嗎?”內心有這個疑問的人,其實是對因果律有愚昧。 首先,別人欺負自己,從現在來看是不合理的,但從因果的角度來看,一定是自己過去世曾經欺負對方所致,因此一定要忍住;若不忍,與對方斗爭,則又制造了新的怨結,這個新的怨結埋藏在心中,在未來成熟的時候,會讓自己和對方感受更大的痛苦。而現在忍住,就了結了過去的惡業,而且還沒有種下新的怨結,因此是大智慧的舉動。《達摩祖師入道四行觀》中說:“雲何報冤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經雲‘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所以,修行人應當知道,我們現在所遭遇的一切非理對待,都是自己過去的惡業成熟的果報,要甘心忍受,內心無怨。 其次,他人辱罵你,那是他自己的心已經掉在了糞坑中,若我們與他爭吵,則自己的心也跟著掉進了糞坑。在他人掉進糞坑的時候,我們有責任保護自己,不讓自己也掉進糞坑。此外,佛經中說:“怒火能燒功德林”。人一旦生氣,不僅毀壞了自己當下的生命體驗,還會把自己過去辛辛苦苦所培植起來的善業摧毀殆盡,真是愚昧之至。所以,我們要躲避生氣發火,像躲避瘟疫一樣,唯恐自己被傳染上。若別人與我們爭吵,要麼溜之大吉,要麼堅決忍住不生氣。 對於一個凡夫,要徹底遮止各種形式的惡言,做到“遜言順辭,尊敬於人”以及“棄結忍惡”,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還要經常靜下心來思維惡言的危害。惡言有哪些危害呢? 一、會發展成為殺身之禍。《法句經》中說:“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斬身,由其惡言。”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生在世,口中的惡言猶如一把斧頭,不僅會傷害別人的心,還會為自己招來殺身之禍,因此要堅決避免。仔細觀察與分析就會知道,人世間的所有仇殺,最初彼此也沒有什麼深仇大恨,都是因為言語不善巧,口出惡言傷害對方使得爭吵升級,最後別人一怒之下制造傷害,使自己感召殺身之禍。 二、失去利益。《法句經》原文說:“诤為少利,如掩失財。”惡言爭吵常常是為了一點蠅頭小利而起,但惡言一旦生起,會讓我們失去更多的財富,這種損失就像將自己的財富埋葬掉一樣。對於這一點,大家要仔細觀察,惡言是給自己帶來了名聲與財富呢?還是減損了名聲與財富呢?肯定是減損名聲與財富。古人說“和氣生財”,只有一團和氣,才能獲得財富,而爭吵是使得財富遠離自己的主要原因,因此一定要避免惡言爭吵。 三、使得自己的心變得越來越惡。《法句經》中說:“從彼致诤,令意向惡。”從身外的一點小事導致彼此惡言爭吵,會讓自己內心生起更多的惡念。這樣,自己就會在惡言與惡念的泥坑中打滾,無法自拔了。人心一旦浸泡在惡念與惡言之中,福報與運氣就會越來越差,最後會墮入惡趣而受苦。 要經常這樣思維惡言的危害,然後就會痛下決心遠離惡言。 摘自《太上感應篇淺釋》(明如居士 著)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