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淨法師:淨土宗傳承
1.淨土宗正依之《三經》,即《無量壽經》、《觀經》、《彌陀經》等。《論》者,龍樹菩薩《易行品》、天親菩薩《往生論》等。《釋》者,昙鸾、道綽、善導等諸祖師注疏集偈等。 由此教義傳承,故能保證教法的純真無偽,不致因時、因地、因人而變,然後行人才有必定可依的標准。可見,教義傳承實是一宗弘揚、眾生修學之生命所在。 2.自古以來研究淨土教理者,大都認為淨土宗有三流──“慧遠流”、“善導流”與“慈愍流”,也就是這三個流派在弘揚三種不同的淨土教理。 其實嚴格來講,在中國佛教歷史上,乃至淨土法門的歷史上並沒有這三流,如果有,也只有善導流,而且完完全全的傳到日本,成為日本淨土宗主要的思想,我們這一流就是善導流,為什麼我們唯依善導流呢?原因如下: “慧遠流”所修的不是依據阿彌陀佛“專稱佛名”的本願,也不是純粹依據淨土法門的正依經論。他修持所依據的是《般舟三昧經》,所修的是入定見佛。所以,從法門來講,不是依據純粹淨土經典的法門;從根機來講,也不是完全適合普遍的根機。我們如果依慧遠流作為修習的依據,那就沒有希望了;因為依般舟三昧的方法來修行,不只沒有普遍性,即使是高僧大德也很不容易修成,更何況是我們這樣平凡庸碌的凡夫呢? 我們也不依“慈愍流”,不以慈愍大師為我們的祖師。因為慈愍流的修行方法是融合性的,融合禅、教、戒律,不是純粹“專稱彌陀佛名”,由於不純粹,我們也修不起來,既不應機也不契法。 唯有善導大師是純粹依據淨土的經典,契法契機,只要稱名必定往生。“契法”是依據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這個法,“契機”是普遍的眾生都能夠往生。 3.淨土宗祖師的傳承與著作,主要就是:龍樹菩薩的《易行品》、天親菩薩的《往生論》、昙鸾祖師的《往生論注》、道綽禅師的《安樂集》、善導大師的《觀經疏》。這五位祖師雖然出生的地方和時間各自不同,但是共同的,都是依據淨土三部經,尤其是《無量壽經》的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開展淨土宗義。這五位祖師這方面的著作,開展出去的,以及收合回來的,都是依據第十八願。 4.從北宋一直到近代,弘揚淨土的人大多不太知道有善導大師一系的淨土教理思想,不曉得掌握《大經》三要,因此所解釋、開展、弘揚、修持的,可以說不是很純正的淨土法門。純正的淨土法門,他的根源,大開大合,都在第十八願。 龍樹菩薩《易行品》的核心也是第十八願。《易行品》將釋迦牟尼佛一代教法,概括分為“難行道”與“易行道”,易行道主要就是指第十八願,所以《易行品》的核心就是第十八願的解釋之文。 天親菩薩的《往生論》也是依據第十八願所開展出來 昙鸾大師是融合《易行品》和《往生論》的思想,然後望著《大經》第十八願為根本來解釋《往生論》,而開展出《往生論注》。所以《論注》最後結論的地方,昙鸾大師就舉出第十八願、第十一願、第二十二願這三個願作為“速得成佛”的經證,同時建立起他力的教理思想。 5.古往今來所有淨土法門中,善導流是最純、最專的。原因在於,很多人都是以聖道法門的理論來解釋淨土法門,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形呢?因為自宋朝以來解釋淨土的以天台宗和禅宗為多,但是他們都沒有接觸到善導大師的著作,所以都不是以淨土來解釋淨土。 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完全是以淨土解釋淨土,天台智者大師也有注解《觀經疏》,不過是以天台及禅的教理來解釋;北宋非常有名的知禮大師也寫了一部《觀經疏妙宗鈔》來解釋智者大師的《觀經疏》,也是以天台的教理來解釋淨土,所以就把淨土信仰解釋成天台的思想了。還有,宋朝永明延壽大師是禅宗的行人,他認為禅不夠究竟,最後還是要回歸淨土,但是那個年代學禅的氣氛很濃厚,為了引導學禅的人進入淨土,所以就提倡禅淨雙修,這樣當然是以禅的教理來解釋淨土。這有時代性、契機性的方便,可是如果站在淨土法門來看,那些就不純了。 這也是為什麼一開始我們要強調“淨土門”與“聖道門”不同的原因,因為將它劃分開來才不會彼此模糊、混淆,甚至強調難行道、易行道,強調他力、自力,強調要門、弘願門,強調正行、雜行,就是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毫不混淆的、毫不妥協、苟且,讓我們能夠明辨什麼才是真正的淨土之道,什麼是混雜不純的,讓我們很容易的正確掌握行持,也了解往生是進入報土。 6.我們這個法門傳承自善導大師,善導大師是我們的宗祖──本宗的開宗祖師。善導大師傳承於道綽大師,道綽大師傳承於昙鸾大師,昙鸾大師傳承於天親、龍樹菩薩,這是我們的法脈。而這個法脈直到善導大師才集其大成,因此善導大師是本宗的宗祖。 我們所修的法門,就是依照宗祖的傳承來修持,這不只是善導大師個人的意見,而是源自他的智慧三昧證悟佛所說的傳承。因為“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經典雖是白紙黑字,但凡夫理解不來,必須透過有修有證的祖師解釋,我們才能正確掌握釋迦牟尼佛的本懷。 7.為什麼說善導大師的教理思想才是純正淨土思想呢?因為善導大師傳承自道綽大師、昙鸾大師、天親菩薩、龍樹菩薩,這幾位祖師所著作的淨土教理都很純粹,是完全依據淨土三部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來開演。龍樹菩薩是八大宗派共同的祖師,相傳是釋迦牟尼佛再來;天親菩薩被尊為千部論主,智慧修持都很高;昙鸾大師、道綽大師,他們的道行、根機、學問在當時都是出類拔萃的,尤其善導大師,自古以來就公認是阿彌陀佛所化身。 8.龍樹、天親、昙鸾、道綽、善導他們純粹都是依據淨土三部經來闡釋淨土法門,不夾雜其他的教理在裡面。所以這一味藥是經過嚴選的,因此既純粹無雜,又契理契機。 我們這個既專又純的淨土法門,它在方法上簡單容易,我們只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往生的正因,必定能夠往生。如果不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就不一定,或許能夠往生,或許不能夠往生。 因為一個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他的心無形中就專依靠阿彌陀佛的救度,專依靠阿彌陀佛的佛力、願力、功德力。一個人如果專依靠,而所依靠的對方是可以依靠的,那豈不是當生就能成就。你如果不專,那就不一定。不是說不可能,是不一定。 9.我們這個法門說要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就要掌握第十八願,淨土法門如果不掌握第十八願同時不依循善導流來解釋,恐怕就不是純正的淨土法門,因為往生的方法有講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以及稱名念佛,而且稱名念佛的內涵也各有不同的說法。其中,只有善導流的說法,也就是龍樹、天親、昙鸾、道綽、善導這個法脈的教理思想才能跟第十八願完全地相符應。所以淨土法門掌握根本就要掌握第十八願,掌握第十八願就要掌握善導流這個法脈。 10.淨土法門千開萬合,都離不開阿彌陀佛的根本願,根本願的內涵是什麼呢?我們自己看根本願的經文不能真實理解,所以必需要透過祖師的解釋。然而,究實而言,歷代高僧大德雖對阿彌陀佛根本願有各種內容的诠釋,但只有龍樹、天親、昙鸾、道綽、善導幾位祖師的解釋,可以說都是很純粹的,是一棒接一棒,是上傳下承,內容都一致的。 11.凡是有志於學淨土法門,而且對淨土法門有使命感的人,最好把淨土宗祖師解釋本願的相關法語背下來,這樣,法語的內涵就會在我們的心中生根發芽,就會增長我們的信心、智慧、法喜,會讓我們更肯定這個法門的容易與殊勝,更肯定所謂純粹的淨土法門就唯有善導大師這一個流派。 12.佛法八大宗派當中,我們選擇的就是淨土法門。大家如果有深入淨土的教理,將善導大師這一個法脈的教理,跟歷代弘傳的,也就是北宋之後所弘傳的淨土教理互相比較,就曉得我們這個法門才是純正的淨土法門,才知道善導大師的思想才是合乎淨土三經,才是契理又契機的。所以,我們選擇淨土法門就要專依善導流這一脈的思想。 13.我們這個法門傳承的祖師解釋第十八願時,都把“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解釋為“稱名”,或者“下至十聲”、“願生我國,下至十聲”、“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這就非常的具體,我們只要依據這個而不依據我們的內心,這就可靠了,如此一來,每個人都能夠做得到。如果要以自己內心的領悟、體悟、感受、感覺乃至體驗作標准的話,那就不能夠普遍,不一定每個人都做得到,如動物、小孩、愚鈍的人、老人家、臨終的人,就不能往生了。反之,如果解釋為“稱名”、“專稱彌陀佛名”,那就非常容易,人人都能夠做得到。 14.淨宗根源之第十八願(本願),彌陀示現的善導大師有很簡明扼要的解釋(稱為“本願取意文”),此解釋是對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原則、標准的解釋,凡淨土行人,應依此釋,信解之,實踐之。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