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十二因緣淺釋


 2011/1/1    熱度:3044    下載DOC文檔    

十二因緣淺釋

淨空法師講述

  疏鈔演義雲:緣覺攝者。緣覺觀十二因緣而得開悟。雖十二支。而束之不出四谛。雖有利生之心。而亦未廣。故攝聲聞中也。

  緣覺觀十二因緣者。一無明。謂煩惱障煩惱道。二行。業障業道。此二支屬過去。三識。托胎一分氣息。四名色。名是心。色是質。五六入。六根成。此胎中。六觸。此出胎。七受。領納前境好惡等事。從識至受。名現在五果。八愛。愛男女金銀等事。九取。是見一切境界生取著心。此二未來因。皆屬煩惱。如過去無明。十有。業已成就。是未來因屬業道。如過去行。十一生。未來受生事。十二老死。此即是四谛。所以重開者。以緣覺之人。先觀集谛。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生緣老死。此則生起。若滅觀者。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因觀十二因緣。覺真谛理。故言緣覺。此人斷三界見思。與聲聞同。更侵習氣。故居聲聞上。

  束之不出四谛者。若流轉門。無明愛取三支是煩惱道。行有二支是業道。此五支為集谛。識名色等七支為苦谛。若還滅門。滅前十二因緣之智為道谛。證寂滅理為滅谛。

  “緣覺攝者”。本經沒說緣覺,緣覺就包括在聲聞裡面。“緣覺觀十二因緣而得開悟。雖十二支”,這十二支,就是十二個科目。“而束之不出四谛”,“束”就是“歸納”,歸納起來也離不開四谛。所以四谛在小乘法裡是根本法錀,十二因緣不過是把四谛展開來,詳細說明而已。“雖有利生之心,而亦未廣,故攝聲聞中”。梵語辟支佛,“辟支”翻做“緣”,“佛”翻做“覺”。所以緣覺就是辟支佛。他是從十二因緣而開悟的。這一類人雖然也度眾生,但是不主動,跟阿羅漢一樣,你去找他,他看你過去生中跟他很有緣份,就度你。你去找他,他會入定觀察,如果過去生中跟他沒有緣,就不度你。為甚麼?因為講了你不相信,也不願意聽,所以他省得說話,你也省得煩惱。菩薩慈悲心重,主動教化眾生。阿羅漢跟辟支佛不主動教人,所以屬於小乘。

  “緣覺觀十二因緣者。一無明。謂煩惱障煩惱道”。從這一段開始,將給我們簡單說明,甚麼叫十二因緣。第一是“無明”,此地是講“枝末無明”,不是“根本無明”。根本無明,破一品,成為圓教初住菩薩,法身大士。阿羅漢跟辟支佛也破了無明,但不是根本無明,而是破“枝末無明”。“枝末無明”就是“見思煩惱”。四谛裡面叫見思煩惱,十二因緣裡面叫無明。無明就是見思煩惱,就是迷惑!這是煩惱障,煩惱道。“煩惱障”是“見惑”,“煩惱道”是“思惑”。見煩惱、思煩惱,就是無明。“二行。業障業道。”。第二是“行”,你有煩惱障,有煩惱道,就是你有見思無明,你一定會妄動,“行”就是造業。業障業道,它造作,以“無明”是緣,“行”是因,“無明”比較遠一點,“行業”較近。如果拿祖孫三代來說,“無明”是祖父,“行業”是父親,生下來的兒子就是底下的“識”。“識”是“果報”。下面五條都是識,都是果報。所以與這個果遠一點的叫“緣”,密切的叫“因”。所以“無明”是“緣”,“行”是“因”,有因有緣,後面就結果,這就是業障業道,我們今天通通在造作。“此二支屬過去”,這二條是講過去的。因為你過去世迷惑、顛倒、造業,你這一生就受報,這是果報,這受報怎麼報法?先來投胎。我們在六道裡以人道做例子說明,其余五道都沒有例外,都是一樣。

  “三識”:人道裡面,先“識”,“識”就是“神識”,我們俗話講“靈魂”,靈魂來投胎。“托胎一分氣息”,神識速度非常之大,可以說超越時間、空間,神識超越時間、空間,孔老夫子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從他的文章裡面,也透了一點消息。他在“易經系辭傳”裡面,講“游魂為變”,“神識”孔老夫子稱它做“游魂”。說游魂絕對正確,為甚麼?它動的速度太快了。他這兩句話“游魂為變,精氣為物”。跟佛法講的宇宙人生觀完全相同。“物”就是“物質”,物質從那裡來?“精氣”為“物”。可見得孔老夫子並不承認真正有物質存在,物質是甚麼?精氣而已。現在科學家不承認有物質,物質是甚麼?是振動。振動、光動,是一個幻象,不是真正有物質。所以用孔老夫子在兩千五百年前的“易經”中說的,跟現代科學能相應。佛法說得更詳細。孔老夫子講的“精氣”,在唯識裡面是“見分”,“物”是“相分”。見相同源,見相不二,這是佛法裡面所說的,所以說神識來投胎。

  說老實話,夫妻一定會生兒女嗎?不見得!有很多人結婚一輩子,不生兒女。為甚麼不生?沒有緣。兒女要跟你有緣,他才會到你家裡來投胎。他跟你沒有緣,不會到你家投胎。換句話說他去投胎是要找對象的,你求他,他未必理你。他去找對象,找甚麼對象?過去生中存在的關系。

  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四種因緣:第一種是報恩的。過去生中你們彼此互相有恩惠,他這一次又看到你了,到你家來投胎。這個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孝子賢孫,他是來報恩的,怎麼都學不壞,所謂的好兒女、孝順兒女,這是過去修的善因。

  第二種是報怨的。過去世你跟他有仇恨,這一世遇到,來做你兒女,將來長大了,做敗家子,攪得你家破人亡,他是來報復的。所以與人不能結冤仇,外面的冤仇可以預防,他投胎投到你家裡怎麼辦?你怎麼防法?你把那個人害死了,好了,他的神識到你家來做你的子孫,做你一家人時,你怎麼辦?所以決定不能存害人之心!這就是所謂忤逆的兒孫,攪得家破人亡。

  第三類是討債的,討債鬼。是父母過去欠他的,他來討債。如果欠得少,養個兩、三年他死了,你為他花了不少錢,還清了,他也走了。如果欠得多,大概供到大學畢業,快要可以做事情,他走了,這就是討債鬼,債務討清,沒事了,就走了。

  第四種是還債的。是他欠父母,他這一生遇到了要還債,他要努力工作供養父母。那也要看你們之間債務欠的多少?如果他欠父母很多,他對父母物質供養很厚,如果欠的債務很少,他對父母的生活供給很刻薄,反正讓你餓不死就好了。為甚麼?還債的!這一類人對於父母雖然能供養,沒有恭敬心,沒有孝順心。報恩的有孝順心,還債的沒有孝順心,甚至於眼裡還嫌棄父母,討厭父母,但是他生活費用會給你,至於多少?那要看他從前欠你多少。佛告訴我們事實真相,一家人就是這個關系集合。

  家庭如此,一族人也是如此,凡是你所認識的親戚朋友都是如此,只是恩怨債務更少一點。恩怨債務多的時候,就變成一家父子兄弟,遠一點就成為親戚朋友。所以人與人之間都有緣份。你走到馬路上,一個陌生的人對你點頭笑一笑,也是從前的緣份。看到陌生人素不相識,一看到就不順眼,也是過去的緣份。所以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我們真是起心動念不能不謹慎,千萬不要跟一切眾生結冤仇,不要跟一切眾生有債務的關系。欠債的要還得清清楚楚,免得來生再還,這事情很麻煩,所以儒、佛的聖賢教訓,都是勸我們把這些恩怨化解,這是最善、最圓滿的方法。這就說明投胎不是隨便偶然的,它與過去生中有密切的關系。剛投胎來的時候,就叫“識”,不能叫它是“名”,所以母親懷孕,是神識來投胎。

  “四名色,名是心,色是質。”“名色”,是指胎兒還沒有長成形狀,大概在一、二星期,十四天的樣子。沒有長出形狀,甚麼也分不出來,只是一塊肉團。但是肉裡頭有神識,所以叫它做“名色”。“名”就是“心”,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色”是“物質”,所以叫“名色”。

  “五六入,六根成此胎中。”胎胞長大了,就叫“六入”。“六入”就是“胎兒”成形了,是一個人的樣子,六根長出來,這個時候叫“六入”。六根不俱的時候叫做“名色”。“識”、“名色”、“六入”這三支都是在胎中。

  “六觸。此出胎”。第六是“觸”,“觸”就是出胎了,與外面境界接觸,也就是出生了。從出生一直到老死,都與外面境界接觸,所以離開母體以後都叫做“觸”,觸的時間非常長。

  “七受。領納前境好惡等事。從識至受。名現在五果。”“受”,是“領納前境好惡等事”。觸是沒有好惡、沒有喜歡、沒有討厭、也沒有害怕;像嬰兒,自己拉的大便也吃。這是因為他有“觸”,但是沒有“受”,這時候他甚麼也不懂。等到逐漸長大,他就有好惡之感受。在沒有“受”之前,我們中國人常講“天真”,他心裡面清淨,快樂,沒有憂慮、沒有好惡。從前人天真的時間長,一般要到十歲以後。在從前,像我這個年齡,大概在十歲以後才知道有好惡,十歲以前不知道,這是童年的幸福!現在的小孩可憐,為甚麼?我看他一兩歲就有好惡的感受了。換句話說,他的童年時間縮短,受苦受樂的時間提早。怎麼會提早呢?天天看電視,電視天天教他,所以兩三歲的小孩,就會察言觀色,就曉得大人的好惡。他們的心裡就計較,就要用心機了。從前那種農村社會,童年天真時間反而長,現在縮短了。

  所以現在的人不能做,來生投胎做人,太苦了,雖然說現在科技發達,但是現代人生活像機器,人的味道沒有了,換句話說,人生的意義、價值喪失掉,這是我們要覺悟。所以這個“受”,是領納好惡的境界。這五種是果報,就是這一生的果報。前世“無明”、“行”,是緣,是因。有這個因緣,才有我們這一世的果報。諸位要是真正明白佛法的道理,就是認識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我們這一生當中,受苦受樂,不必怨天尤人,為甚麼?皆是自作自受!苦難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是自己造作的,怎能怪人!怎能怪老天爺不公平!起這個念頭,更是造罪,罪造得更大。發財中獎都是命,沒有這個命,把菩薩鬼神的像毀了,造罪就更大。我聽說有玩六台彩的拜佛菩薩,保佑他要中彩,不中彩,第二天就把佛菩薩拿去砍頭,拿去燒掉,這造業!怨天尤人,造的罪業就更重了,所以這個“受”,是有因果的。

  “八愛。愛男女金銀等事”。八愛、九取、十有這三條,就是現在這一生的造作,第一個是“愛”,愛甚麼?貪愛,“愛男女金銀等事”。愛的范圍太廣了。“愛”就是“無明”,就是“迷惑”。愛了之後就有行為,就有造作。造作底下就是“取”,愛之後就“取”,“是見一切境界生取著心”。自己喜歡的,要把它占有,這是“取”。不喜歡的,要叫它離開,也是“取”,都是取著。這叫造業,造作。起心動念造作都是屬於這個字。所以“愛”跟“取”,“此二未來因,皆屬煩惱,如過去無明”。這就有了業習種子,造業後面就有“有”。“有”甚麼?阿賴耶識裡面善、惡種子種下去了。有了種子,來生就要受報。所以我們今生的造作“愛、取、有”,一一成就是作未來因緣,屬業道,如過去無明、行。

  “十一。未來受生事”。第十一“生”。生是“未來受生”。來生還要輪回,還要去投胎。“十二老死”。投胎之後,永遠輪轉,這叫輪回。你要曉得為甚麼有輪回?輪回的道理是甚麼?十二因緣就是給你解答這問題。為甚麼有輪回?輪回是自己造的,輪回的現象就是這樣可怕,這是我們要覺悟。覺悟之後要如何離開輪回?實在講,離開輪回,果上是離不開的,有人生活很痛苦,覺得人生沒有意義,去自殺。自殺能解決問題嗎?不能!果報上不能解決問題。解決問題要從“因”跟“緣”上解決,把“因”跟“緣”斷掉。我們曉得“愛”是緣,你能夠一切不愛了,你生死輪回就斷掉,也脫離輪回。大概權教以下,權教菩薩,緣覺聲聞,都從這兩個地方下手斷掉的。利根的菩薩,大乘菩薩、實教菩薩,從“有”下手,那就是真功夫。“愛取不斷,但心裡頭不落印像”,這最高明。跟諸位說:“密宗就是從這裡斷。”我們想想,有沒有這個本事?“愛取不斷,心地清淨,不落印象”,這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一般人,斷愛、斷取,已不容易;斷“有”是非常不容易。那是大乘菩薩才做得到,叫做游戲人間,那才真正得大自在。有“愛”、有“取”,沒有“有”,他不會墮落輪回。我們今天做不到,只有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我們也“有”,我們“愛”“取”“有”都有,我們愛阿彌陀佛,取阿彌陀佛,心裡有阿彌陀佛。這樣就帶業往生了。

  因為這“阿彌陀佛”,六道輪回裡找不到 — 三惡道裡頭沒有,阿修羅、人道、天道裡也都沒有阿彌陀佛。所以你在阿彌陀佛上搞“愛”“取”“有”,六道裡頭都沒有辦法受報,只好到西方極樂世界受報去。這個妙啊!所有一切八萬四千法門,沒有這一個法門妙。我們今天“愛”“取”“有”三條都斷不掉,換一個念頭,換成“阿彌陀佛”。所以我勸同學們,天天看阿彌陀佛的像,天天念阿彌陀佛,天天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經,不可以一天中斷,真正要做到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樣就好。

  “此即是四谛,所以重開者”。這是把四谛展開,成為十二因緣,“以緣覺之人,先觀集谛。所謂無明緣行”,這跟“聲聞”不一樣,“聲聞”是從“苦谛”悟入。“緣覺”是從“集谛”斷惑。

  “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生緣老死。此則生起。”。這裡我們講流轉,隨順十二因緣流轉,就是生死輪回。如果要超越六道輪回,你把十二因緣反過來看就明白了,這叫還滅門。“若滅觀者,無明滅,則行滅。”,那“行”就滅了。“乃至生滅,則老死滅”。所以你反過來看的時候,就是智慧。就把這個宇宙人生看破。所以“因觀十二因緣,覺真谛理,故言緣覺。此人斷三界見思,與聲聞同”。他的斷證跟聲聞是一樣的。他比聲聞聰明,所以“更侵習氣,故居聲聞上”。聲聞見思煩惱斷了,習氣沒斷。緣覺習氣都斷了。所以比阿羅漢的功夫要高。

  習氣是甚麼呢?佛經裡有一個比喻,譬如酒瓶,酒瓶是盛酒的,現在你把酒瓶中的酒倒得干干淨淨,裡面確確實實沒有酒了,你再用干布把它擦干淨,可是聞聞還有酒味,用酒味比做習氣。所以佛弟子當中,有很多是富貴子弟,跟佛出家,富貴人都有傲慢的習氣,他證了阿羅漢果,傲慢確實斷掉,真沒有了,但是有的時候那個驕慢的態度還在,這就叫習氣。是不是真有?真的沒有,他對人真的是恭敬,可是他習氣還在。所以說煩惱容易斷,習氣難斷。但是習氣往往會引起別人誤會,因此要學謙虛、恭敬、禮讓,學這些來斷習氣。

  “束之不出四谛者。若流轉門。無明愛取三支是煩惱道。行有二支是業道。此五支為集谛。識名色等七支為苦谛”。雖然十二因緣,講得比較詳細,歸納起來不外四谛。四谛是講“苦、集、滅、道”。“集谛”就是起惑造業,“無明”是過去的煩惱,“愛”、“取”是現在的煩惱,所以這三支都是屬於煩惱,就是惑業苦中的迷惑。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要記住,無明是過去世的事情,是無可奈何。現在對於一切法要是生了“貪愛”,要是想“執取”,“執取”就是占有,這都是迷惑顛倒,這些是煩惱道。“行”是屬於過去世造的業。“有”是現在的,是這一生當中造的業。既然有業,當然就有果報。所以“行”與“有”,這兩支就是造業,是屬業道。由此可知,我們這個“占有欲”,(現在心理學上講“占有欲”),就是佛門講的“造業”,善業自有善果,惡業定有惡報,惡報是在三惡道,善果是在三善道。總而言之都脫離不了六道輪回,所以業實在不能造。

  不造業,這一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為甚麼?起心動念都在造業,這怎麼得了!所以一切法門,都是在幫助我們斷惑、消業、出離六道輪回。在一切法門當中,最簡單、最容易、最快速、最穩當,無過於“念佛法門”。我們二六時中,就是一天到晚,心裡面想佛、念佛,一切時、一切處,都不要把這一句佛號忘掉,這也是在造業,這造甚麼業?造淨業,就是造念阿彌陀佛的業。這個業還算不錯,為甚麼?三界六道裡頭沒有這個果報,三善道裡面沒有阿彌陀佛,三惡道裡也沒有阿彌陀佛。所以叫做淨業。造淨業,將來的果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除這一條路之外,實在找不到第二條路好走了。善惡業都不能造,不但惡業不造,善業也不為,專念彌陀,求生淨土,這樣才能夠出離六道輪回。

  所以“無明”、“愛”、“取”、“行”、“有”,就是四谛裡頭的“集谛”。除這五支之外,其余的七支皆是“苦谛”。從“識”到“受”是這一生的果報。過去世造的因,現在得受報;“愛”、“取”、“有”,是現在造的因;“生”、“老死”是來生受的果。所以你要問六道輪回是怎麼來的?十二因緣給你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流轉門”。“流”甚麼?按著這十二因緣順序來走,按順序走,這就是制造六道輪回。如果反過來呢?就叫“還滅門”。

  “滅前十二因緣之智為道谛”。人為甚麼有老死?因為有生!沒有生就沒有老死。生有甚麼好處?生的後果就是老死。那為甚麼有生?因為有“取”,為甚麼有取呢?因為有“愛”。這樣翻過來往上去找它的原因,這是智慧。十二因緣中,只要你能斷一條,六道輪回就沒有了。從那裡斷?要從“因”、“緣”上斷;“果”上是斷不了的。

  有些愚癡的人,覺得活得很痛苦,誤以為自殺就可以了斷,自殺是從果上斷,是斷不了的。因為自殺之後,沒幾天又投胎來了,活得更苦,還干六道輪回。所以自殺是沒完沒了,不能解決問題,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只有把問題愈搞愈糟,來生比這一生不曉得要苦多少倍。這是做不得的。必須要在“因、緣”上斷,就是“集谛”上斷,“苦谛”上沒有辦法斷的,苦是果。

  我們曉得“無明”、“行”,是過去生中的因緣,過去世的怎麼能斷呢。只有從現在生中去斷,現在生中,查查十二因緣,只有“愛”、“取”、“有”這三支,就這三支中如果能夠斷一支 ─ 或者你把“愛”斷掉、或“取”斷掉、或“有”斷掉。這三支斷一支,就行了,就可以出離六道輪回,這叫“還滅門”。你有這個智慧,知道事實真相,曉得從那裡下手,這就是“道谛”。“道”是修行的方法門道,你找到了。依此修行超越輪回生死,就是“滅谛”。證“寂滅理”為“滅谛”。這是說明十二因緣,不出四谛。

  “緣覺”雖然度眾生,實在跟阿羅漢差不多,他不是主動的去度化眾生,而是眾生去求他,他才肯教。眾生不去求他,他不會去找人的。不像菩薩,做一切眾生不請之友。所以他度的眾生不多也不廣,因此把緣覺合在聲聞一起,我們稱它做小乘。如果講三乘呢,那麼聲聞是小乘,緣覺是中乘,菩薩是大乘。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