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群法師:認識自我,找回自己
一個人需要處理好三種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我的關系。儒家文化重視人與人的關系;西方文化關注人與自然、社會、宇宙的關系;佛法重點探討人與自我的關系。如果不認識自我,很難平衡人與人的關系,也很難處理好人與自然等關系。所以在三種關系中,處理好人與自我的關系最為重要。 接下來,濟群法師緊扣主題,深入淺出地從五個方面闡述了人與自我的關系: 一、認識自我的重要性 認識自我不僅是哲學或宗教關注的,也是現實人生的重要問題。生命不是一張白紙,而是積累的過程,所以,每個人都要正確認識自我。 佛法認為,人生的所有煩惱就在於迷失自己。但認識自我需要智慧,這和知識不同。知識認識的是現象,而智慧關注的是本質,包括對人自身和世界本質的認識。 認識自我是最大的哲學問題,也是佛法的核心。佛法告訴我們,佛和眾生的根本差別在於迷和悟。迷也叫無明,而明就是智慧。每個人內心都有智慧明燈,點亮這盞燈,就能照亮自己,照亮世界。否則,生命始終在無明的狀態。 佛教雖然有八萬四千法門,但核心就是引領我們從迷惑走向覺醒,明心見性,認識自己。 二、何為自我 對於自我,有不同層面的認識。人們或是把自我等同於自私,即佛教所說的我執;或是以自我代表人的身心狀態,代表生命體的存在;或是以此體現自己和他人的區別,即每個生命的存在都是獨一無二的。此外,哲學和心理學關注現象的自我,而宗教關注本質性的自我。 佛教對自我的認識,既關注現象也關注本質。現象的自我,佛教稱為假我;本質的自我,佛教稱為覺性。佛教認為,必須看清現象的自我,才能找到自己。常人之所以有很多煩惱,就是看不清現象的自我、產生誤讀而導致的。因為看不清,就會迷失本質的自我。 三、迷失自我帶來的問題 因為不認識自我,就會產生錯誤認定,需要在追逐外物中找到存在感。由此引發的執著,又帶來新一輪的需求和追逐。 輪回,不僅指今生到來世,也是心理現象的重復。有的人在企業中輪回,有的人在家庭中輪回,有的人在財富、權力中輪回。這樣的追逐、需求、執著,還會延續到未來生命,使人迷失得越來越深。所以,認識自己才是解決輪回的關鍵。 世間的人,除了生存都在追求三種感覺,即自我的重要感、優越感、主宰欲。中國文化鼓勵大家成為人上人,而西方哲學提倡個性解放,也是追求重要感和優越感。用佛法智慧來審視,這三種感覺都是經不起推敲的。 只是因為我們把自己丟了,所以才要做很多事來維護這三種感覺,非常辛苦。這就是不認識自我帶來的後果。 四、佛法對自我的認識 佛教中,與“我”有關的概念有兩個,一個是我執,一個是無我。修行的根本,就是要消除我執,證得無我。所謂無我,不是否定生命現象的存在,而是否定對自我的錯誤認知。“假我”既不是沒有,也不是真實不變的有,而是不常不斷的存在。 每個人都希望有一個更好的自己,這就必須提升生命品質。佛教講無我,正是為了否定現象的假我,認識心的本質。如果不能正確認識假我,就會陷入誤解,一輩子在迷惑中給“自我”打工。 生命有迷惑和覺醒兩套系統。假我只是緣起的存在,關鍵要體認覺醒的心,這是佛法和其他宗教、哲學的不同所在。 五、自我的價值 如何實現自我價值?儒家講立德、立功、立言,西方提倡個性解放,重視個人價值的實現。這些都是立足於現實利益,本身隱含著負面作用。因為人的內在有覺性也有魔性。當劣根性得到張揚,會由欲望、貪婪帶來各種問題,這是個性解放的副產品。 佛教所說的解脫,是立足於對心性的了解,一方面通過聞思認識並張揚良性力量,一方面通過禅修解決其中的負面力量。所以,個性解放存在弊端,而解脫才是究竟的。 佛教認為,自我的價值包括現實和究竟兩個層面。不論對現實利益或究竟利益的關注,都要遵循因果,遵循道德、智慧、慈悲的准則,在個人生命得到提升的同時,讓更多人由此受益。這才是自我價值的體現。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