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如居士:太上感應篇淺釋之什麼是行善與行惡
《感應篇·勸誡章》中說:“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這句話義理很深奧,大家應記在心裡,並反復琢磨與思維。總的來說,這句話有兩個作用: 一、是前面舉善章和舉惡章的總結和延伸。舉善章例舉了很多善事,這些善事雖然分類繁多,但無非是語善、視善、行善這三者。在這些善事中,必然具足視善,有些還兼具語善和行善中的一種或兩種。同樣,舉惡章也例舉了很多惡事,這些惡事的分門別類也比較繁雜,但不外乎語惡、視惡、行惡這三者。在所有這些惡事中,必然具備視惡,有些還兼具語惡和行惡中的一種或兩種。所以,世間善惡萬端,其本質都是視善或視惡,其外在表現無非是語善和語惡、行善和行惡。 二、這句話與《感應篇》開篇所說的“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首尾形成呼應。“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定性地說明禍福皆自己的善惡所致,而這句話則定量地說明了多少善惡在多少時間內會招致禍福。這裡告訴我們:以一天三惡或三善的進度,三年就會招致人生的災變或福報。所以,立志改變命運的人,應該力行善事,做到諸惡莫作,日行三善,如此努力,三年就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了。大家為什麼不去努力試一試呢? 前面我們已經觀察了語善與視善、語惡與視惡,這裡再繼續觀察行善與行惡。什麼是行善或行惡呢?所謂行善,就是行為是善的;所謂行惡,就是行為是惡的。怎樣的行為才算是善的呢?怎樣的行為才算是惡的呢?《了凡四訓》中有段中峰和尚和幾位儒生的精辟對話可以幫助我們判斷行為是善還是惡,原文是這樣的: “昔有儒生數輩,谒中峰和尚,問曰:佛氏論善惡報應,如影隨形。今某人善,而子孫不興;某人惡,而家門隆盛;佛說無稽矣!”過去有幾個讀書人來拜見中峰和尚,其中有一個讀書人這樣問中峰和尚:“佛教裡面說‘善惡報應,如影隨形’,但是我現在看到,某某人善良但子孫卻不興旺,某某人邪惡但卻家庭興旺發達、門庭若市,這種現象可以說明,佛所說的‘善惡報應,如影隨形’是沒有道理的!” “中峰雲:凡情未滌,正眼未開,認善為惡,指惡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顛倒,而反怨天之報應有差乎?”中峰和尚回答他們說:“凡夫內心的貪嗔癡煩惱沒有被洗滌干淨,內心的正法眼還沒有打開,他們往往把善當做惡,把惡當做善,這是常有的事情。我們為什麼不去為自己是否顛倒難過,卻去怨恨上天的報應出了錯呢?” “眾曰:善惡何致相反?中峰令試言其狀。”這幾位讀書人不服氣地說:我們怎麼就善惡顛倒了呢?中峰和尚就讓他們試著說說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一人謂詈(lì)人毆人是惡;敬人禮人是善。中峰雲:未必然也。”他們中的一人說“罵人、打人是惡,尊敬人禮讓人是善。”中峰和尚說:“罵人打人未必是惡,敬人禮人未必是善。” “一人謂貪財妄取是惡,廉潔有守是善。中峰雲:未必然也。”他們中的另外一個人說貪財妄取是惡,廉潔有規矩是善,中峰和尚說:“未必是這樣。” “眾人歷言其狀,中峰皆謂不然。因請問。”就這樣眾人說了很多善惡的例子,中峰和尚都說“未必如此。”於是他們就請中峰和尚說說到底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中峰告之曰: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益於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中峰和尚告訴大家說:“動機是利益他人的言行,才是善;動機是利益自己的言行,就是惡。若動機是利益他人,打人罵人也是善;若動機是利益自己,敬人禮人也是惡。” “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皆當自考。”這是袁了凡對中峰和尚與這幾位讀書人對話的點評:所以,人外表的善行,若是為了利益他人就是為公,為公就是真的善行;若是為了利益自己就是為私,為私就是假的善行。又,發乎內心地要利益他人,這是真善;沒有利益他人的動機,只是外表學別人的樣子,這是假善;行善不執著自己的善,這是真善;行善執著自己的善,這是假善。對於自己的行為到底是真善與假善,一定要用心去觀察與思維。 確實,對於凡夫來說,很少有人承認自己是惡人的,也很少有人不認為自己是善人的。但他們心中的善惡標准往往很可笑——利益自己的就是善,讓自己吃虧的就是惡。懷著這樣一個善惡標准,怎能真正地斷惡行善呢? 有人說:“我堅持放生已經三年了,怎麼不見我的疾病有好轉呢?也不見家中夫妻關系變和諧了呢?”這是因為,你內心深處不忍那些魚類被殺受苦的慈悲心還沒有真正生起來,你表面上似乎也在關心魚兒的死活,但更關心自己的身體、自己的苦樂,你只不過像商人做買賣一樣,聽說放生可以讓身體變好,於是就來想用“錢”和“放生”這兩者“買”自己的身體健康,所以你的放生本質上還是為自己,還在串習與培養呵護自我的自私心。按照中峰和尚所說的善惡標准,這還不是真正的善。這就是放生三年身體還沒有好轉的原因。 佛教認為:“當去除自私自利,不為自己著想,慈悲他人、利益他人的善心真實地從內心發出來的時候,一個人的身體、家庭與事業會發生根本性的好轉;人身體的疾病、家庭與事業的一切痛苦與違緣都是因為自私自利,不肯吃虧,只想占便宜而導致的。”所以,放生之所以能使身體好轉、家庭和諧、事業成功,根本原因在於通過放生訓練了內心真實的慈悲心與利他心,降低或去除了自私心。 放生三年,為何家中夫妻關系還沒有變和諧呢?這是因為肯吃虧、學吃虧的利他慈悲心,還沒有通過放生這件事在你的內心深處真正被培養起來。所以,與家人相處時,不願真心吃虧,不願犧牲與付出,即便付出也會與家人討價還價,強調付出的對等與公平。若不對等,內心就像吃了蒼蠅般不舒服,感覺自己吃了大虧。 和家人相處尚且都不願犧牲與付出,更何況與其他人相處呢?所以,這也是我們事業不能發達的根本原因。在單位與領導、同事相處時,想到的都是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報酬,想到的都是“不能吃虧”;一旦吃虧了,內心就很痛苦,怨恨領導、怨恨同事,一點喜悅都沒有。而善心真實生起時,若吃虧利他就很開心。所以,我們目前的狀況說明,利他的善心還沒有真正從內心生起,內心深處的理念還是時時不忘為自己謀福利,一切言行無非是為了呵護自我而已。即便念佛號、誦經、布施等等,也無不是為了呵護自我。所以,這就是我們修行出錯的地方,應該給予糾正。 華智仁波切《屠夫真言》中說:“善乃心分別,惡亦心分別;善惡非外具,善惡即自心。心善身語善,心惡身語惡,心為諸法源,調心佛善說。”善惡都是自心的分別,若自私自利,只是為了自己的幸福與安樂,這樣的行為即便外表看起來是善,實質還是惡;若是為了利他,即便外表看起來惡,也還是善。所以,我們辨別行為的善與惡,關鍵是看發出這個行為的內心動機是善還是惡。 摘自《太上感應篇淺釋》(明如居士 著)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