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三寶的意義(一)


 2016/11/29    熱度:9127    下載DOC文檔    

  編者按:

  本周起,“理念”欄目將與您分享學誠法師在《法音》雜志發表的《皈依三寶的意義》一文。法師談到皈依是進入佛門的第一課,它既是佛教信仰的最低標准,同時也是佛教信仰的最高要求。

  今天與您分享本文的第一節“進入佛門第一課,認識皈依須明辨”,皈依是一個很深很高的法門,真正認識皈依的內涵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及第二節“怖畏輪回惡趣苦,皈依三寶求庇護”,我們應依“恐懼感”“求庇護”二因發起皈依之心。

  文|學誠法師

  一、進入佛門第一課,認識皈依須明辨

  談到皈依三寶,大家都非常熟悉,但真正認識皈依的內涵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比如說我們到寺廟裡來,常常會看到許多人燒香、磕頭,拿很多供品去供養佛菩薩,但很難由此判斷這些人是不是信佛、是不是佛教徒、有沒有受過皈依的儀式。這些人可能信佛,但是並沒有受過皈依儀式。如果他們不信的話,不會去供養;說他們信,似乎和我們信的又不一樣。因為這樣的原因,佛教在家信眾的人數難以統計。另外社會上也流傳一種講法“佛祖心中坐”,意思是心中有佛就可以了,不必注重外在的形相。這種人算不算佛教徒?內心到底有沒有皈依?又是一個問題。

  有一次在開會的時候,一位地方宗教局局長告訴我,有一天,遇到一個人拿著念珠在念佛,就問他:“你是不是佛教徒?”那個人說:“我不是佛教徒。”局長問:“你信不信佛?”他說:“我不信。”局長問:“那你信什麼?”他說:“我信皈依。”局長又問:“那你皈依誰啊?”他說:“我皈依某某法師。”原來他把某某法師作為皈依的對象。這種狀況非常普遍,他可能信仰的是心裡的某一個人,這“某個人”算不算我們佛教裡皈依的對象?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皈依其實是一個很深的法門,不是一個簡單的法門;它也是一個很高的法門,不是一個很低的法門。很多人常常認為口中念一念就是皈依了,好像很容易。事實上,皈依是進入佛門的第一課,它既是佛教信仰的最低標准,同時也是佛教信仰的最高要求。

  二、怖畏輪回惡趣苦,皈依三寶求庇護

  我們為什麼要皈依呢?最主要的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恐懼感,第二個是求庇護。

  如《大方便佛報恩經》說:

  “所歸以救護為義。譬如有人有罪於王,投向異國以求救護。異國王言:汝求無畏者,莫出我境,莫違我教,必相救護。眾生亦爾,系屬於魔,有生死罪,歸向三寶以求救護。”

  就像經中的比喻,比如有人有罪於王,在這個國家犯了罪,然後逃到別的國家去,求那個國家的保護,於是那個國家的國王就告訴他:“你要皈投我免除你的恐懼,可以!怎麼辦呢?你不要離開我這個國家。每個國家都有它的國法,你一定要照著我們國家所制的法律,好好地遵守,自然可以得到保護。”

  其實我們人生也是同樣的情況,拿這個比喻來說:眾生本來也系屬於魔,有生死過,在三界之內生死輪回,無非是苦,所以一心想跳出來,去尋找皈依。

  皈依二因中的恐懼感主要是指對六道輪回和三惡道的痛苦產生恐懼。因為我們害怕受苦,才要去求皈依。如果我們不知道這種種的痛苦,那皈依干什麼?因此只有對種種惡道的、生死輪回的痛苦產生非常深刻的認識與體會,才會去求庇護。

  在通常的情況下,我們對於六道輪回和三惡道的痛苦是很難有所感覺的,這只要檢查一下自己的內心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原因何在呢?

  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是我們的常執太重,總覺得後世很遙遠,因此不知不覺地,我們對於痛苦和快樂的感受與追求都被局限在現世,局限在眼前能夠看得到、聽得到、感覺得到的事物上面,根本不會想到後世的苦樂。

  打個比方,現在社會上有些人,做了壞事、犯了法,當他即將受到法律的懲罰,要被判刑、坐牢的時候,就會去托人情、找關系。為什麼呢?他要去求庇護,求保護。當現世種種的報應來臨,他必定要去求保護、說好話,希望能夠少判幾年,或者判了以後,能夠早點出來。

  在現世安樂方面,我們很容易會有真切的感受。但是提起後世來,我們總覺得似乎還有很長的時間,會覺得無所謂:死亡不會這麼快來臨。我們心裡總是這樣想:今天我不會死,現在我不會死,心總是執取在不死這方面,久而久之,就會產生久住現世的心態,這就是我們心中的常執,或叫做常顛倒,它對於佛法的修行是很大的障礙。事實上有生必有死,這是誰也不能逃避的法則。

  如《佛說無常經》說:

  “生者皆歸死,容顏盡變衰,強力病所侵,無能免斯者。

  假使妙高山,劫盡皆壞散,大海深無底,亦復皆枯竭。

  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

  上至非想處,下至轉輪王,七寶鎮隨身,千子常圍繞,

  如其壽命盡,須臾不暫停,還漂死海中,隨緣受眾苦。

  循環三界內,猶如汲井輪,亦如蠶作繭,吐絲還自纏。

  無上諸世尊,獨覺聲聞眾,尚捨無常身,何況於凡夫。

  父母及妻子,兄弟並眷屬,目觀生死隔,雲何不愁歎!

  是故勸諸人,谛聽真實法,共捨無常處,當行不死門。

  佛法如甘露,除熱得清涼,一心應善聽,能滅諸煩惱。”

  《法句經》也說:

  “所行非常,謂興衰法,夫生辄死,此滅為樂。

  譬如陶家,埏埴作器,一切要壞,人命亦然。

  如河駛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還。

  譬人操杖,行牧食牛,老死猶然,亦養命去。

  千百非一,族姓男女,貯聚財產,無不衰喪。

  ……

  常者皆盡,高者亦墮,合會有離,生者有死。

  眾生相克,以喪其命,隨行所墮,自受殃福。

  老見苦痛,死則意去,樂家縛獄,貪世不斷。

  咄嗟老至,色變作耄,少時如意,老見蹈藉。

  雖壽百歲,亦死過去,為老所厭,病條至際。

  是日已過,命則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老則色衰,所病自壞,形敗腐朽,命終自然。

  是身何用?恆漏臭處,為病所困,有老死患。

  嗜欲自恣,非法是增,不見聞變,壽命無常。

  非有子恃,亦非父兄,為死所迫,無親可怙。”

  不僅生者皆死,事實上死無定期,人命無常,誰也不知道自己哪一天會死。

  如《梵網經》說:

  “壯色不停,猶如奔馬;人命無常,過於山水;今日雖存,明亦難保。”

  要真正為自己的後世做好准備的話,就必須“念死無常”。而且必須作意自己今天就會死,至少是今天很可能會死,要在內心當中生起面對死亡的逼迫感和恐懼感,如此才能夠對治內心的常顛倒,才能夠時刻想到規范自己的身語意三業,為後世的安樂做准備。

  如《大智度論》說:

  “如是有為法中,不應彈指頃生信不死心。是身一切時中皆有死,不待老,不應恃是種種憂惱凶衰身,生心望安隱不死,是心癡人所生。身中四大各各相害,如人持毒蛇箧,雲何智人以為安隱?”

  又說:

  “是故行者不應於無常危脆命中而信望活,如佛為比丘說死相義。

  有一比丘偏袒白佛:我能修是死相。

  佛言:汝雲何修?

  比丘言:我不望過七歲活。

  佛言:汝為放逸修死相。

  有比丘言:我望過七月活,有比丘言七日,有言六五四三二一日活。

  佛言:汝等皆是放逸修死相。

  有言從旦至食時,有言一食頃。

  佛言:汝等亦是放逸修死相。

  一比丘偏袒白佛:我於出氣不望入,於入氣不望出。

  佛言:是真修死相,為不放逸!比丘,一切有為法念念生滅,住時甚少,其猶如幻,欺诳無智行者,如是等種種因緣念死相。”

  知道了人生的真相是無常以後,就應該時刻想到為下一生做准備,就必須去思維三惡趣的痛苦,生起恐懼感。如果我們對三惡道的痛苦不了解的話,就不會害怕。實際上一切眾生都是有恐懼感的,只是有時候我們自己不知道而已。

  真正說起來,我們害怕的事情是很多的。比如說出門的時候,我們坐在汽車上,如果知道這個駕駛員的技術不過關,或者知道這輛汽車裡的零部件有問題,我們馬上就會害怕,會產生恐懼。事實上,生死輪回中的痛苦,特別是三惡道苦是非常恐怖的,我們如果能真正了解,是沒有人不感到恐懼的。

  關於地獄中眾生的痛苦,如《瑜伽師地論》說:

  “那落迦(即地獄)有情多分受用極治罰苦……又於眾合大那落迦中,多受如是治罰重苦:謂彼有情或時展轉聚集和合,爾時便有彼攝獄卒,驅逼令入兩鐵羺頭大山之間。彼既入已,兩山迫之,既被迫已,一切門中血便流注。如兩鐵羺頭如是,兩鐵羝頭、兩鐵馬頭、兩鐵象頭、兩鐵師子頭、兩鐵虎頭亦爾。復令和合置大鐵槽中,便即壓之如壓甘蔗,既被壓已,血便流注。復和合已,有大鐵山從上而墮,令彼有情躄在鐵地,若斫若刺,或搗或裂。既被斫刺及搗裂已,血便流注。由此因緣長時受苦,乃至先世所作一切惡不善業未盡未出故。此那落迦名為眾合。又於號叫大那落迦中,多受如是治罰重苦:謂彼有情尋求捨宅,便入大鐵室中,彼才入已即便火起,由此燒然,若極燒然、遍極燒然。既被燒已,苦痛逼切,發聲號叫,由此因緣長時受苦,乃至先世所造一切惡不善業未盡未出故。此那落迦名為號叫。”

  餓鬼道眾生的痛苦,如《瑜伽師地論》說:

  “餓鬼有情多分受用極饑渴苦……又餓鬼趣略有三種:一者由外障礙飲食,二者由內障礙飲食,三者飲食無有障礙。

  雲何由外障礙飲食?謂彼有情由習上品悭故生鬼趣中,常與饑渴相應,皮肉血脈皆悉枯槁,猶如火炭,頭發蓬亂,其面黯黑,唇口干焦,常以其舌舐略口面,饑渴慞惶,處處馳走。所到泉池,為余有情手執刀杖及以罥索,行列守護,令不得趣;或強趣之,便見其泉變成膿血,自不欲飲。如是等鬼,是名由外障礙飲食。

  雲何由內障礙飲食?謂彼有情口或如針,口或如炬,或復頸瘿,其腹寬大,由此因緣,縱得飲食無他障礙,自然不能若啖若飲。如是等鬼,是名由內障礙飲食。

  雲何飲食無有障礙?謂有餓鬼名猛焰鬘,隨所飲啖皆被燒然,由此因緣,饑渴大苦未嘗暫息。復有餓鬼名食糞穢,或有一分食糞飲溺,或有一分唯能飲啖極可厭惡生熟臭穢,縱得香美而不能食,或有一分自割身肉而啖食之,縱得余食竟不能啖。如是等鬼,是名飲食無有障礙。”

  傍生(即畜生)道眾生的痛苦,如《瑜伽師地論》說:

  “傍生有情多分受用相食啖苦……又傍生趣更相殘害,如羸弱者為諸強力之所殺害,由此因緣受種種苦。以不自在,他所驅馳,多被鞭撻,與彼人天為資生具。由此因緣,具受種種極重苦惱。”

  剛才我們從經典的論述中知道了生命的真相是無常,死亡隨時都會來臨,一口氣不來,馬上就面臨下一生。下一生去哪裡呢?由業來決定,一旦臨終的時候惡業現前,就會投胎到三惡道,那種種的痛苦是我們根本無法忍受的。要避免受這樣的大苦,就必須一心一意尋求庇護。

  我們求庇護,到哪裡去求呢?世間人只能幫助我們解決眼前的一些問題。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沒有吃的,親人朋友會給我們一點東西吃;沒有穿的,會給我們幾件衣服穿,也就是在物質層面能給我們一些幫助。稍微進一步,當我們心裡難過時,父母、朋友可能會給我們一定的安慰,令我們得到一些心靈上的溫暖,僅此而已。

  有時候,世間人甚至連眼前的問題都幫不了我們。比如說,我們生了大病,我們在社會上考試、升學、就業找工作,當自己無力解決時就會去找人幫助,有時候找人找得沒辦法了,就會去找佛菩薩、找鬼神。

  很多人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才同佛菩薩、鬼神掛上了鉤,因為他有求——求佛菩薩、鬼神的幫助,能夠使他升學、就業,解決眼前生活上種種的問題。可是,對於佛教徒而言,吃、穿、考試、工作等現世的事情都是很短暫的,對我們的意義只是一時的,其作用也許只有幾天、幾年,頂多幾十年。等這一生結束了,下一生去哪裡?三惡道、生死輪回的痛苦如何避免?

  要解決生死的問題、無限生命的苦樂問題,唯有靠佛教。佛教是究竟圓滿解決人生苦樂問題的宗教,佛法僧三寶是我們真實的皈依處。

  如《皈依七十頌》說:“佛法及僧伽,是求脫者依。”唯有三寶才是解脫之依!

  又如《俱捨論》說:

  “眾人怖所逼,多歸依諸山,園苑及叢林,孤樹制多等。

  此歸依非勝,此歸依非尊,不因此歸依,能解脫眾苦。

  諸有歸依佛,及歸依法僧,於四聖谛中,恆以慧觀察,

  知苦知苦集,知永超眾苦,知八支聖道,趣安隱涅槃。

  此歸依最勝,此歸依最尊,必因此歸依,能解脫眾苦。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