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淨法師:邊土和報土的受用有什麼不一樣?
答:「胎宮、邊地」是《無量壽經》所講的,名詞不一樣,意義是一樣的。也用「疑城」或「懈慢國」來說明,這是用其它經典的名相來作為我們這個法門的解釋。疑城是在華嚴經裡面所談的,化土,還沒有到究竟的地方,也叫「化城」。把疑心當作化城來講,所以也叫疑城。疑城和邊地、胎宮意義是一樣的。懈慢也是同樣的意思。 我們這個法門講精進和和懈慢和聖道門不一樣,本願稱名就是精進,如果不是本願稱名,即使發菩提心修諸萬行、功德,從早到晚,從晚到早很精進的在修行也算懈怠,這就是善導大師所講的,從早到晚,從晚到早,如救頭燃的急切,也算懈怠。所以我們這個法精進、懈怠衡量的方法是不一樣的。為什麼?因為精進的目的是為了快速累積廣大的功德,廣大的功德都在這一句彌陀名號,當下接受,當下擁有,非常快速。所以《無量壽經』說:「謙敬聞奉行,踴躍大歡喜;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所以能夠「謙敬聞奉行」就是精進,如果對這個法懷疑不信再怎麼樣都是懈怠,為什麼?因為他有憍慢之心。以憍慢之心來修諸功德,跟這個法門來比較是懈怠不是精進。 善導大師於《觀經四帖疏》〈定善義〉說:「帶惑疑生華未發,合掌籠籠喻處胎,內受法樂無微苦,障盡須臾華自開」。「帶惑」就是疑心,「喻處胎」是一種比喻。 又說 :「修因正念,不得雜疑。雖得往生,含華未出,或生邊界,或墮宮胎;或因大悲菩薩入開華三昧,疑障乃除,宮華開發,身相顯然,法侶攜於佛會。」這裡談到邊界,也就是邊地、胎宮,名詞不同,意義相同。 有時候會因為世俗的事煩心,念佛也會愈念愈煩,要如何? 答:可以這樣想,祖師說我是個罪惡生死凡夫,為什麼我會這麼煩躁?難道我是聖人,事情都是我對而別人錯?難道一定要滿我的意嗎?自我反省後,會知道其實我也有錯,這是我所造的業,是我該承受的,這樣心情就會平復,自然就不會氣忿煩惱。如果一個人認為我是對的,都是別人錯,別人是故意害我的,同時不認為這是自己所造的業,這個人會一直不平 、不滿、生氣、計較。 學佛的人要了解,世上的苦樂禍福成敗得失都是我們過去所造的業而呈現的,如果我們沒有造業,今天我們就是皇帝,或是成仙、成佛了,不會在這凡間輪回。會在凡間輪回,都是過去世我們造了種種的業,只是我們忘記了,但是因果不昧,時間一到自然受報。所以佛陀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做者是」。善業多轉生為人,惡業多墮落地獄,念阿彌陀佛靠佛力則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學佛的人要有「機」、「法」的深信,自然就較不會煩惱、計較。 對於苦境,我們不要純粹認為它是苦,苦是入道的緣,沒有苦,我們很難想要解脫;因為有苦,才使我們尋求解脫之道,所以我們反而要感謝這個苦的因緣。遇到人事物的逆境時,應該換個角度來看,因為有苦才使我們得以警惕,對厭離娑婆世界的苦與欣慕淨土的樂的心更深,所以應感謝苦。如果無法了解這一點,而是一味的埋怨苦,將會從這個苦進入另一個苦。
:佛教问答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