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喜法師:相由心生,聖人是有聖人相的
我在沒有接觸中華傳統文化之前,總覺得人生找不到一點快樂,得也苦失也苦,生命就像欠缺了什麼,整日失魂落魄。我是帶著“苦”去感受、去探索生命的真相的,在上海的福州路,一家一家的書店,一本一本地看書,沒日沒夜沉浸在儒、道的各種經典文籍中,直到最後遇見佛家。 而在正式接觸到佛教前,道家的經典《道德經》對我影響很深。《道德經》第一章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開始看不懂,中國傳統學問,往往開篇就直指最高境界。直到第二章才稍微有了點眉目,經雲:“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聖人知“道”,所以不會再在“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上做文章。“行不言之教”,為什麼不說話也能教人?他的相不一樣,他的磁場不一樣,比如我的師父,一個把中華文化用生命承載下來的人。 聖人是有聖人相的,所謂的相由心生。一個有內聖的人,會由他的相展現出來。我師父的法相就如你在寺廟裡看到的佛像一樣:兩耳垂肩,慈眉善目。我在師父身邊做侍者十幾年,無論怎樣的人,只要一沾到師父的邊,煩惱頓時就沒有了,來的時候愁眉苦臉,回去已經喜笑顏開。也就是說,在他的身邊,你會感受到強大的正能量的輻射,會被他的聖賢之氣所感染,從而激發出對“道”的喜悅與信心。這就是不言之教。 學傳統文化,要有模范人物在內心伫立。孔老夫子總是把堯、舜、文王、武王、姜太公等作為“人”的表率,乃至像晏嬰,他所擁有的品格德性也完全可以成為後代為人的榜樣。我師父也是這樣,從不做廣告,也不會說普通話,但座下依然有上百萬的徒弟,每天依然有世界各地的人趕來朝拜禮敬。我那時做侍者,門一打開,經常都是人潮如湧。中國有句話:山潮水潮不如人潮。蘭生幽谷,花中君子,散王者之香,這就是聖者的人格魅力。 如果每一位炎黃子孫都能見賢思齊,精進於道,慢慢地就會轉凡成聖,就能為這個社會輸入越來越多的正能量,這事實上就是在助力民族復興,就是在助力“中國夢”的實現。 ——摘自傳喜法師2015年4月18日山東大學講座“觀瀾知源”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