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淨法師:其實念念不捨是很自然的


 2016/12/23    熱度:2299    下載DOC文檔    

  問:上人曾談到,如果願生心強、對第十八願有正確的了解,自然就會念念不捨。如果沒辦法念念不捨,是不是應在「機法兩種深信」方面加強?

  答:其實「念念不捨」是很自然的,一個人如果有「機法兩種深信」,就會毫不勉強、自自然然的流露,因為有嘴巴就能出聲,有心就會起心動念,只是將他轉為名號而已。

  學佛的基礎是建立在信仰「因果業報」,如果「因果業報」的觀念不深,就沒有學佛的基礎,因為他不會有出離三界六道輪回的觀念,如果對「因果業報」不肯定、不深信,那他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而我們這個法門是在深信因果業報的同時,更進一步深信自己是永遠在六道輪回的根機。當我們真的面對自己的貪瞋癡、起心動念、言語行為,一定會發現自己罪惡很深;之所以沒有發現身、口、意是惡多善少,是因為沒有時常自我反省,或者不知反省,也就是沒有常以「法鏡」來照自己。

  什麼是「法鏡」?譬如《無量壽經.下卷》的「三毒五惡」段,那就是法鏡。常以法鏡來照自己,我們罪惡的身心就會原形顯露,曉得自己大部分是惡多善少,而認清自己是下劣的根機。我們學佛是要修正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行為,而不是要求、指責別人。所以真正的修行人,他只管自己,不管別人,只是不斷發現自己的缺點,一直忏悔改進。

  《易經》有一段話是我們修身很好的法鏡:「诿罪掠功,小人之事;掩罪誇功,眾人之事;讓美歸功,君子之事;分怨共過,盛德之事。」一般人在發生事情的時候通常都會诿罪,甚至是掩罪,更不用說坦誠地將自己的過失發露出來。承認過失、反省改進是人應有的態度,更何況是修行人?修行人有過失,是應該在大眾之前表露忏悔的,這樣罪障才能消除,藉由在大眾之前忏悔的力量才能使自己以後不再犯。因為業力有根,必須將根挖出來攤在陽光下,如果不從根挖出來曬太陽,只是枝葉曬太陽,日後根還是會再生長。所以一個真正的修行人是重在忏悔自己的業障、發露自己的業障。

  可是就我所接觸的大部分人,都是掩蓋自己的過錯,指責對方的過失。都是在「诿罪掠功」,即使沒有「诿罪掠功」,也都是在「掩罪誇功」,把自己的過失盡量掩蓋,一點點成就就會誇大,有一、二分說成三、四分,有三、四分說成八、九分。雖然說「掩罪誇功,眾人之事」,我們都是學佛人,不可以只和眾人一樣,所以我們不應「掩罪誇功」,但是卻做不到。

  我們要「讓美歸功」,可是也做不到,好不容易經過辛勤的努力,有一點點的成果,卻要白白的將成就讓給別人,讓眾人所贊歎是別人而不是自己,這個也做不到,所以不是君子。

  至於「分怨共過,盛德之事」就更難了。如果我們能夠「分怨共過」,表示很有修養,而且我執很淡泊,不計較是非。本來一個修行人應該是「讓美歸功、分怨共過」,可是我們做不到,這就顯示我們的根機之低劣,罪業之深、之多。

  還有另一句話:「天道虧盈益謙,地道變盈流謙,鬼神害盈福謙,人道惡盈好謙」,這二段話我自己非常喜歡,也曾引用在《書信集》當中,這兩段話的內容是修行人應該效法的,但是也因為很喜歡,所以感到很慚愧,因為自己一點都做不到。

  在佛法中,對「道基」有非常明確具體的說明,就是「五戒」和「十善」。不管是聖道門或淨土門,持五戒、修十善都是必須的,這是所有學道的基本;在這個基礎上,再進一步體會苦、集、滅、道,進而證悟苦、集、滅、道。如果連五戒、十善都做不到的話,這個人根本不可能脫離三界六道輪回。

  五戒,第一就是不殺生,最根本的做法就是不食肉,還要時刻反省自己有沒有打妄語?真不真誠?其它像邪YIN、偷盜,對我們來講也經常在犯,因為那不是指行為,而是心念,我們的念頭都常常在犯。

  五戒開展來就是十善,我們不但做不到十善,反而都是在犯十惡,因為反省到自己的根機根本做不到,所以淨土法門才完全依靠阿彌陀佛的救度。我們這個法門是建立在五戒十善、因果報應之上,知道自己都是在犯五戒、違十善,永無出離之緣,才全身心投靠阿彌陀佛的救度,在阿彌陀佛的救度當中,慚愧的、感恩的過念佛的生活。

  另一種「道基」的標准是《觀無量壽經》所講的「三福」──世間福、戒福、行福。「世間福」是指世間的善事,有了世間的善事才能獲得世間的福報。世間的善事,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戒福」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行福」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我們的三業都是貪瞋癡、自私自利,不要說三福,我們連一福都做不到,如果體會這一點,也會深信自己的根機是一個無有出離之緣的人。

  佛法不只是哲學、理論,而是實踐的法。一個真正想修行的人,必定是將佛法當作實踐之學,並援引於生活當中對照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行為,否則不可能了解自己的卑劣、渺小、罪惡之深。而如果沒有「因果業報」的觀念,即使學佛,也不會把佛法當作脫離生死輪回,甚至超凡入聖的重要方法,只是將佛法看作一種哲學思想而已。如果有「因果業報」的觀念,佛法的每一字、每一句,在他看來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心血、骨肉;每一字、每一句都流露出釋迦牟尼佛深切的悲憫之心;每一字、每一句都在提醒我們要脫出三界輪回,往解脫的境界前進。佛法的每一句在他看來都有血、有淚,而不只是一種哲學、學問而已。所以《淨土三經》文文句句都是釋迦牟尼佛的血淚,都是阿彌陀佛的骨肉。他不是白紙黑字,不是死的,是活靈靈、活潑潑,生命活躍的。

台灣學佛網首頁佛教问答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