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禮樂教化是重頭戲
音樂要有所選擇:差之毫釐,失之千裡 其實我們能感覺到,音樂有善性的,有惡性的。善的音樂能啟發人的善良;不好的音樂,靡靡之音讓人放縱、空虛,情感不知道節制。現在有些節目,讓五六歲的孩子模仿歌星唱情歌,孩子這麼天真,唱情歌整個臉糾在一起,好像失戀過很多次。請問那個音樂,對他的整個人格成長,有沒有障礙?現在歌曲大多是兒女情長,引導人的情執,而情執很快就被點燃,但理智的建立不容易。孩子從幼兒園就開始聽情歌,結果是什麼?結果是長大後往往都意氣用事,沒有理智。 古代的人六七歲,男女就分開坐,因為男女是「人之大欲存焉」。人的大欲要有節制,所以男女的分寸要有。現在男女沒有分寸,多少家長、老師,面對下一代欲望的放縱,真是搖頭,都不知如何來改善。現在有哪個官員或哪個教學的人說,這個問題我馬上可以解決?因為這種欲望一打開之後,像黃河潰堤一樣,真的很難收拾。古人都是禁於未發,防微杜漸,從小教孩子男女的分寸,培養孩子的正氣,不被外在欲望誘惑。 所以我們要防止污染,要聽好的音樂,才是陶冶性情的好方法。 德音雅樂,潤物無聲 好的音樂能使人在欣賞的同時,受到道德的薰陶,是入德之門。曾經聽靳雅佳老師講兩個例子,有個十幾歲的女孩父母離異,她由母親撫養,常常對母親出言不遜態度惡劣。她在一所住宿制學校上學,一次校長拿了很多《弟子規》、傳統文化的光碟給學生播放。裡面有一堂音樂課,當聽到「兒行千裡」這首歌時,這個女孩嚎啕大哭,想起母親對她點點滴滴的照顧,哭著跟校長說要請媽媽來校,跟媽媽道歉。後來母親趕來,母女倆抱在一起抱頭痛哭。 另一個例子是一位女企業家,她說她對自己母親可以很好,但做不到把婆婆當媽一樣,總覺得跟婆婆隔了一層。後來她學了傳統文化,明理了,又聽到「婆婆也是媽」這首歌,她說,當人飲水要思源,那麼好的丈夫,是婆婆含辛茹苦把他養大,又送給我當丈夫,我真是要好好感恩婆婆。結果現在她真的能做到把婆婆當媽媽一樣的孝敬。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每個國家都有音樂,人們往往都把音樂作為一種享受、娛樂來聽。唯有我們中國,把音樂作為一種教育來欣賞,來教化人心。古聖先賢治理國家,用禮、樂、政、刑,四個方面來治理。禮用來節制人的欲望;樂調和我們內在的性情。 改善整個社會風俗,沒有比良善的音樂教化的力量更大的。積極向上的音樂,讓人對家庭、對國家有一種責任感、使命感。真正愛護孩子、愛護學生、愛護廣大的百姓,一定要重視音樂的教化。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