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茂森博士:從華嚴科學說智慧人生(第一集)
2010年新加坡弘法大會—從華嚴科學說智慧人生 鐘茂森博士主講 (第一集) 2010/1/1 新加坡博覽中心第二大廳 檔名:57-011-0001 尊敬的李總務,尊敬的胡老師,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今天是二0一0年的元旦,在沒開始演講之前,末學先恭祝在座的諸位,在新的一年裡吉祥如意,法喜充滿,阿彌陀佛!非常感恩新加坡淨宗學會給末學再一次的機會,能夠在新年伊始,來到此地跟大家來結法緣。新加坡是我們師父講《華嚴經》開講的地方,在一九九八年五月十八號,就是在此地新加坡,我們師父正式開講《華嚴經》。所以我們來到新加坡,總感覺到好像回到了我們師父弘法的聖地,特別感到親切,感恩之心油然而生。所以這次我應邀來到此地,就想到應該講講有關《華嚴經》的這個專題。 大家都知道,我們的恩師在過去十二年中講這《華嚴經》已經超過四千個小時,大概只講到五分之一。《華嚴經》是一部大經,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之後講的第一部經。在佛教界裡面將《華嚴》稱為是根本法輪,為什麼叫根本法輪?就是所有的佛法都從這個根本出生,像一棵樹,它是根本,有這個根本然後長出這個樹,有繁茂的枝葉,有美麗的花果。所以要真正了解大乘佛法,確實《華嚴經》是最好的一部教材。我們師父講經中也跟我們多次講到,實際上釋迦牟尼佛,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宣說的一切法有一個總名號,就叫做「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這個是諸佛所說一切經的總名,所以《華嚴經》被喻為是「經中之王」。這裡面,我們師父常講,有高等的哲學、有高等的科學,在哲學、科學來講都可以說到了最高峰。過去我們恩師的老師方東美先生,是台灣大學著名的哲學教授,他一生研究哲學,到晚年就一門深入到《華嚴經》裡面。告訴我們師父,說這裡面是最高級的哲學,說釋迦牟尼佛他是大哲,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們的恩師日後發心講《華嚴》,也是受到方老先生這個思想的帶動。 今天我們不從哲學的角度來談,在哲學角度,大概在座諸位也都會認同,《華嚴經》是高等哲學,裡面講到的義理,確實是其他的哲學的流派裡面找不到這麼究竟圓滿。今天我們要從科學的角度來跟大家分享,《華嚴經》也是一部高等科學巨著。我們這裡不光只談科學,因為我們都不是,起碼我自己本人不是科學家。為什麼要從《華嚴經》裡面要節取出科學的內容來談?這確實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和了解宇宙人生真相。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有什麼好處?這好處可大了。其實我們之所以有苦難、有煩惱,原因就在於我們有迷惑,迷惑了就會造業,造業就要受苦報。所以我們要了解宇宙人生真相,首先我們就不會迷惑,不迷惑也就不造業,不造業也就斷除了苦難。所以想得到幸福美滿的人生,這個《華嚴經》有大幫助。今天和明天這兩天四個小時,我們准備談兩大問題,關於華嚴科學。第一個是從《華嚴經》裡面來找一找它對於宇宙基本構成是怎麼樣描述,這種描述給我們有什麼啟示。第二個問題,我們要談談這《華嚴經》一個非常圓滿的義理,就是所謂的「芥子納須彌」,大小不二,一多相容。在科學裡面有一種理論,叫全息理論,跟這個對應起來。今、明兩天我們分別就這兩個問題來談。最重要的是從這裡面去吸取人生的智慧,過上智慧的人生,你的人生有智慧了,你決定能得到幸福美滿。 首先我們來談第一個問題,《華嚴經》裡面是怎麼樣描述我們宇宙的基本構成。科學家們現在都已經了解,我們這個宇宙廣大無邊,都不知道有多少星球,我們現在生活的地球是整個宇宙裡面一個很小很小的一個小星球,這是我們的家園。我們地球是屬於太陽系的一個小行星,太陽系九大行星,我們是其中一個。太陽系圍繞著銀河系轉,這銀河系又不知道有多少個太陽系,據估計有至少一千億個以上的太陽系。銀河系其實在整個宇宙裡面也是一個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這個宇宙大得不得了。宇宙這麼廣袤無邊,它是由什麼構成的?科學家們在思索這個問題,於是微觀物理學就在研究,看看物質最小的微粒是什麼。我們知道物質是分子構成的,分子又由原子構成,原子裡面又有原子核,原子核外面圍繞著電子,這個電子圍繞著原子核就像行星圍繞著太陽一樣,這個小的和大的世界它的基本運動規律是相同。這個原子核又是什麼東西構成的?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質子和中子又是由什麼組成的?科學家也發現,是由誇克組成的。現在都知道誇克是物質的一個我們能發現的最小的微粒,這裡頭到底還有沒有東西還是個疑問。誇克和原子核外面圍繞的電子,這是屬於基本微粒,也就是科學家找到的最小的物質的微粒,再小都不知道還有沒有物質。 那我們又問了,這最小的基本微粒裡面,這個誇克,這個電子裡面,裡面還有沒有東西?科學家們發現,這些像電子,電子是最小的一個顆粒,可是這裡面他發現它能夠自轉,電子能夠自轉,就像太陽它有自轉,地球也有自轉一樣。那我們知道,自轉必定有一個中心軸它才能自轉,如果有中心軸,說明這個電子還不是最小的,裡頭還有結構,它才能夠自轉。這裡面什麼結構?科學家們他們現在提出一個叫「弦理論」,琴弦的弦。他說什麼?這個電子、誇克裡面它有一種像琴弦一樣的振動。我們知道要彈琴,像彈吉他,你彈這個是把那個琴弦振動,把它撥動之後,它一動就會發出音符,這就構成一曲美妙的音樂。他發現,這個弦理論英文叫String Theory,這個理論是在一九七四年美國施瓦茨教授和法國的施克教授兩位科學家提出來的,他們說,誇克、電子,這些最小的微粒裡面,就是一種像琴弦一樣的振動,這種振動不是物質,它就是一種動,它裡面不是一種物質構成,因為誇克和電子是我們現在發現最小的物質,再底下沒有了,純粹就是一種動,動態,所以用弦來代表它的動態。 不同的誇克,誇克科學家發現有幾十種這麼多,幾十種乃至幾百種這麼多,電子也有不同種類,這些基本微粒實際上都是這種振動的不同的模式所構成的。一般來講,振動得愈劇烈,它所構成的這種物質的質量就愈大,振動得愈微細,它的質量就愈輕、愈小,而且這種振動也決定了微粒之間的不同的這種相互作用力。科學家們談到,粒子之間它們有四種不同的作用力,第一種是引力,互相牽引的力量,第二種是電磁力,電磁力是帶同一個電荷的,譬如說正電的,它們就相互排斥,帶反電荷的就相互吸引,這是電磁力,還有在原子核裡頭的強力和弱力,這四種力決定的。但是科學家們對這四種力沒有辦法有一個統一的、圓滿的解釋,他們只發現有這四種力。像引力,引力一般是發生在大的星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像地球跟太陽,這是有引力作用,為什麼?質量很大。引力是跟質量成正比的,質量愈大引力就愈大。但是如果這麼小的一個物體,談不上什麼引力,因為它質量太小,要像太陽、地球那麼大的東西它才能有引力。愛因斯坦提的相對論,他說這個引力是等於兩個很大的星體掉到它們相互之間的空間,這個空間變形了,因為這兩個東西進來之後,空間就縮得變形了,被擠壓就變形了,變形之後就有一種反彈力,這是引力的來源。所以他說,這個相對論裡面講,物體之間的引力是它們空間的幾何變形產生的。但是這種說法又解釋不了這個後面三種力,像電磁力、強力和弱力,沒辦法解釋,因為這三種力講的是微觀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在微觀世界裡面根本談不上什麼幾何變形,因為在微觀世界裡頭,電子這些微粒都在非常快速的在運轉,在抖動,而且雜亂無章的,沒辦法去找到它們之間的引力作用。所以愛因斯坦才提出所謂的量子力學,來解釋這後面三種力。所以這個解釋引力的相對論,跟解釋後面電磁力、強力、弱力這三種力的量子力學,兩個理論發生了矛盾,一個只能解釋宏觀世界的大星體的作用,一個只能解釋微觀世界裡的作用,但是兩個,宏觀和微觀世界好像中間斷開了,沒辦法互相的圓融,這才導致弦理論的產生。 弦理論提出來之後,科學家們就能夠解釋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兩個世界裡頭不同的力。他講到,物質其實就是由這種像琴弦一樣的振動而產生的,像我們彈琴,彈一聲,這琴弦動一下,產生一個音符。現在在微觀世界裡面,這個弦動一下產生一個粒子,產生一個電子,或者一個誇克,然後電子和誇克之間相互的作用就組成了原子、分子,進而組成物質,進而組成我們一切宇宙中所有的物體,大至星系,小至我們看到的生命,山河大地、地水火風等等。原來整個宇宙它最終基本的構成就是振動,現在科學家們已經發現這個真相了。假如沒有振動?沒有振動就沒有物質。所以物質是由動才產生,要絕對靜止下來,什麼物質都沒有,我們的宇宙也就消失了。 在《金剛經》裡面告訴我們,「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這微塵用科學家的術語就是基本微粒,基本微粒,佛說非基本微粒,是名基本微粒,只是個名,為什麼?根本沒有。為什麼?這微粒就是動才產生的,這小的是講微塵、講微粒,大的講世界,佛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你看只有個名號,不是真的,它沒有實體,光是個振動。所以《心經》裡面講的,「色即是空」,你就能了解了,色就是物質,物質就是空。為什麼說空?只有振動,什麼物質都沒有,那不就空嗎?物質原來就是空,因為動而產生,靜了,靜下來就沒有了。所以你了解這個道理,其實這叫看破,看破就是你明白這個宇宙人生真相,原來整個世界真的是空相,不是真的,就是一個動。所以佛、菩薩看到我們世間人在這個世間裡頭爭,爭名奪利,起很多矛盾、沖突,佛和菩薩看到之後搖頭,歎「可憐憫者」,你爭到什麼?整個世界都是空相,哪有給你爭的東西?所以佛告訴我們,「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大般若經》講的精神,十二個字,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為什麼不可得?為什麼畢竟空、無所有?全是在振動。就像琴弦,它一動起來就有音符,接著就產生美妙的音樂。音樂你聽聽就好了,享受是可以,你得不到的,音樂完了什麼也沒有,你拿個音符給我看看。所以我們在這世間觀察這林林總總大千世界就要用這種心,這叫看破、放下,知道什麼都沒有,全是個幻相。你真正知道它是幻相了,你就能放下對一切物的、一切事、一切人的控制欲、占有欲。人的煩惱多半是從要控制、要占有得來的,假如你放下控制、占有,知道一切法了不可得,你就得大自在。所以科學家們他們對於這個振動已經相信了,了解了,知道一切物質真的就是動相而來,這個動相,《金剛經》裡講的叫「一合相」。什麼叫一合相?一就是指自性,自性是一,不可以把它分成二。合?合是因緣和合,就像弦理論講的,這個動本身沒有,它動起來之後,它不同的動,譬如說它的強弱不同,振動的強弱不同,振動的形式不同,就會合成不同的基本微粒,不同的基本微粒又有相互的作用力,就形成不同的物質,形成不同的世界,不同的宇宙、星系,所以全是眾緣和合。 我們知道一切宇宙中萬事萬物,包括有情的生命和無情的眾生。什麼叫有情?有感情的、有知覺的這個生命,像我們人、動物、還有鬼神,這些叫有情生命。無情的,像山河大地、花草樹木,這是無情眾生。全是眾緣和合而生,眾生就是講眾緣和合生起的現象這叫眾生,包括有情和無情,全是我們自性中產生振動和合而出來,不離開我們的自性。所以佛告訴我們是一合相,我們就應該懂得對這個宇宙,既不要執著,同時又要生起慈悲關愛的心,因為它是眾緣和合,所以你沒什麼可執著的,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有什麼好執著?因為它是自性所現,誰的自性?不是別人的自性,我的自性,我的自性所現的我當然要愛它們。你看《弟子規》講的,「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不僅是人要愛,一切物、一切的現象,全部我們都要愛,為什麼?都是跟自性,這是自性所現的,跟我是一體。 科學家現在他只知道物質最微細的構成是振動,弦振動,但是他不知道這個動是什麼動。這就讓我想起唐朝時代,禅宗六祖惠能大師得了衣缽之後,在獵人隊裡待了十五年,然後下到廣州,廣州是我老家,我們家附近有個光孝寺,光孝寺在唐朝的時候叫法性寺,六祖就到了法性寺。當時印宗法師在那裡講《涅盤經》,外面有兩個法師在那裡看到風在吹著幡在動,他們倆就吵起來了,一個說你看這是風在動,一個說不是風動,明明是幡在動,這兩個人相持不下。六祖在旁邊就看到了,跟他們講,二位仁者別爭了,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是你的心在動,你的心不動,風也不動,幡也不動。這個話傳到印宗法師的耳朵裡,他就知道這個是高人,一問才知道,原來六祖大師是傳了五祖的衣缽的,於是馬上給他剃度,反倒拜他為師,而且帶著所有的信眾皈依他,這一下子六祖的名聲就起來了。印宗法師也是非常難得,沒有一絲毫自私自利,沒有一絲毫嫉妒障礙,真正看到高人,六祖當時很年輕,當時還不到四十歲,見到高人,立即你看給他剃度之後拜他為師,這一下子所有的人都跟六祖學。所以六祖,禅宗在六祖手上興起來了。剛才談到的,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就把物質世界的根源給我們一語道破。科學家可能還沒看到《六祖壇經》,要看到之後,恐怕把桌子一拍:「不是弦動,是仁者心動」,是你自己心動了,那個動原來是心念,念頭在動,有念頭動才會有物質產生。這就是《華嚴經》裡講到「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的道理。 可能不少人讀過《地藏菩薩本願經》,很多經本之前有一段《華嚴經》裡頭的「覺林菩薩偈」,這是出自《華嚴經》。這裡面就講到,「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這幾句文就把這宇宙真相給全說清楚,什麼意思?佛給我們用了個比喻,譬如工畫師,像一個畫家,畫家得畫畫,畫畫這就分布諸彩色,以各種色彩,像畫油畫的,五顏六色他都得配好,然後在這個紙上畫。其實本來沒有這些畫,畫是現相,這是因為什麼?工畫師,畫師自己有這樣的念頭,他的畫已經形成在他的念頭當中。有一句成語叫「胸有成竹」,一個畫家很愛畫竹子,這個內心裡已經有成竹了,竹子都成在他心中了,畫出來很傳神。所以這個畫師本身已經有這個念頭,現在把它畫出來,所以叫做什麼?虛妄取異相,本來是虛妄的,本來沒有,這虛妄的,實際上畫的這個畫本來也是虛妄的。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這個大種講什麼?大種比喻自性,唯心所現這個心,真心自性,真心自性裡面沒有差別。像六祖大師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無一物,談什麼差別?所以大種中無色,這個色是物質,對這個畫師的這個比喻來講就是他的這些畫,本來是沒有的,心性當中沒有一物,本來無一物,本自清淨。本自清淨,六祖大師又講「能生萬法」,能生萬法就是畫出來了,我們這個心就像畫師一樣,本來畫是沒有的,一起念頭可以把它畫出來,畫出來就叫唯識所變,你把它變出來。變出來之後,色中無大種,大種講到我們的真心,這個色是妄相、妄境,在虛妄的境界裡頭沒有真,所謂妄依真而起,但是這個真不依妄而起。所以這個大種中無色,就是我們的真心裡頭沒有這些妄相,有念頭動了,虛妄取異相。這個妄是依著真心而起,又跟真心和合不二,所以叫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這個色是虛妄的,虛妄離不開我們的真心。我們能夠對這個道理有所了解,對於這個宇宙真相就有一定的認識。真心裡頭本來沒有念頭,念頭是動,這個念頭一動就產生現相,就好像畫師畫出來畫了,念頭一息滅了,所有境界都消失了,宇宙都沒有了。 佛在經裡告訴我們,這個念頭生滅的速度非常非常快,有多快?在《菩薩從兜術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這部經裡面,佛跟彌勒菩薩就有一段這樣的對話,佛問彌勒,「心有所念,幾念幾相識耶?」這佛問了,我們的心,心是真心,真心本來沒念的,結果現在迷了,迷了就有念頭。最初一念沒有因的,叫無明,一產生無明就有念頭,心有所念,動起來了,動起來之後就一定現相,就像弦理論講的,它一動就產生基本微粒,就產生宇宙、一切萬物。那麼請問,心中這個念起來了,有幾個念?念又產生幾個相?相裡又有幾個識?相用我們現在話來講是指我們的物質世界,這個識是指我們的精神世界,物質和精神都從這個念頭產生的。所以佛法不能稱它是唯物論,也不能稱它我們一般講的唯心論,這個唯心是講精神,它不是講物質,也不是講精神,是講物質和精神的根源,兩者的根源是念頭,叫唯識論,念頭就是識,妄識。那我們的念頭有多少個?每一個念產生一個相,一個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有多少?彌勒菩薩告訴我們,彌勒言,「舉手彈指之頃,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這是講我們舉手彈指之間,彈指速度很快,我們一般身強力壯的彈指,一秒鐘至少彈四下,這一彈指這麼短的時間,就有三十二億百千念。百千就是十萬,一百乘上一千就是十萬,三十二億再加上百千,就是三百二十萬億個念頭,這麼多個念頭,這一彈指,那一秒鐘四彈指,再乘上四次,就是一千二百八十萬億個念頭。這一秒鐘一千二百八十萬億個念頭,太快了,根本都沒辦法去覺察。 像我們放電影,在古老的電影機,他們放映機就是把這個底片用光照在投在銀幕上,一秒鐘過二十四張底片,我們在銀幕上看,這電影好像很真實的情節出現了,實際上你要去看那個底片,一張一張,一格一格,前面一張不是後面一張,兩張中間是隔斷的,沒有關聯。就是因為它們生滅得很快,一張一張的換,這是生滅,生滅得很快,我們在銀幕上看到就好像很逼真的情景現前了,這是相,相是假相。你看一秒鐘換二十四張,就是一秒鐘二十四次生滅,我們人的眼睛就被騙了,就把它忘了這是假的。現在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秒鐘有一千二百八十萬億個生滅,每一個念頭就生出一個相,這念頭滅了這相也跟著滅了,然後再起另外一個念頭,第二個相又起來了,第二個相和前面那個相也是斷開的。就像底片,前面一格和後面一格互相是斷開的,好像是有關聯,其實沒有關聯,斷開的。只是我們沒辦法覺察,它生滅速度這麼快,一格一格的,快到一秒鐘一千二百八十萬億次,怎麼知道它是假的?完全被它蒙騙了,所以把這個世界看得非常真實。你去敲敲這個東西,很堅實,哪像是假的?佛告訴我們真的是假的,這麼一塊東西在進行著一秒鐘一千二百八十萬億次的生滅,你知道不知道?這是佛告訴我們的宇宙真相。這麼多個念頭,「念念成形」,形就是我們這個境界出來了,物質世界,先有物質世界,隨之馬上產生精神世界,「形皆有識」,識就是精神世界。 形皆有識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所有的物質它都帶有見聞覺知的這種功能,它都有識。識無處不在,整個宇宙都是識變現的,所以識無處不在。我們人當然有識,有見聞覺知,動物也有,有情生命有,這個我們不難理解,無情生命呢?這塊木頭也有見聞覺知嗎?佛告訴我們真的有。現在日本江本勝博士他做的水試驗,這給我們證明了,水它是礦物,也有見聞覺知。這裡面它有結晶,會產生變化,當我們人心念美好,懷著感恩、懷著慈善愛心對待這個水,水結晶很美麗,假如我們的念頭不正,很邪、很惡對水,這水結晶就很丑陋。江本博士十幾年做試驗,不知多少萬次,證明了這一點,礦物原來也有識,也有見聞覺知,這就是佛在經裡講的「形皆有識」。這個形也好、識也好,都是我們念頭產生的,而念極微細,不可執持,微細是講它的速度生滅太快了,一秒鐘一千二百八十萬億次,不可執持,你保留不住。所以我們很多人都有各種各樣的執著,有的人可能執著財產、金錢,有的執著名譽,有的執著地位,有的執著兒女,有的執著身體,等等。不管執著什麼,佛告訴我們,這些執著真的叫妄想,為什麼?不可執持。你想想我們這個身體,你看到我這個身體好像在相續,我有,一般來講「人生七十古來稀」,總有個七十歲,七十年好像在相續。其實佛告訴我們,這個相續是念念在相續,前面一念生出我這個鐘茂森,跟第二念生出來的鐘茂森都不一樣,這中間差多久?差一千二百八十萬億分之一秒,就這麼短時間,這兩個鐘茂森就不一樣。我們的身體都不一樣,我們的財產、我們的兒女、我們的一切所有,全都是念念相續的假相,所以不可以被這個假相所迷,要把它放下,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要是不肯放下就苦了,人的苦就是執著而來,特別是愈富有的,如果不肯布施,假如一個災難來了,他所有的財產全都沒了,那他就苦。 我們看到二00四年十二月的海嘯,到現在五周年了,可是我們記憶猶新。多少人,很多富有的人在那裡瞬間生命、財產全都沒了,都變成空了,能帶走哪些?一分一毫都帶不去。古德告訴我們,「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什麼都帶不去,真的,連身體都帶不走,只有什麼?只有我們的業。業是什麼?業就是我們的念頭,每一秒鐘一千二百八十萬億次的生滅,這個念頭還在相續,不會因為我們的死,我們身體的滅亡,念頭就會斷,不會斷,念念相續。無量劫來念頭沒有斷過,要是一斷了,斷了之後那你就成佛了。這永嘉大師講的,「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念頭喀嚓斷了,念頭一斷境界相就沒有了,所以宇宙嘎然消失,沒有了,覺後空空無大千。在夢裡,夢裡是念頭沒斷的時候,像作夢,作夢是念頭在作夢,念頭相續的時候這個夢境就產生,念念相續,所以這夢境也在相續,忽然之間醒了,醒了夢境就消滅了。 所以《華嚴經》裡面告訴我們,在「如來現相品」裡面講到一句話,叫「佛剎微塵數,如是諸國土,能令一念中,一一塵中現」,佛剎、國土,我們講的宇宙所有的星系、世界,都在我們這一念中,一念生出一個大宇宙,這個宇宙是浩瀚無邊的宇宙,裡頭有有情生命、無情生命,這個真不可思議,念頭的作用,這一念中就現出來。我們現在念念都在相續,所以境界就相續,你真的知道這樣的話,境界是假的,因為有念頭才有境界,如果沒有念頭?沒有念頭就沒有境界。所以佛告訴我們,修菩薩六度,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這個智慧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就是認識宇宙人生真相的這個智慧。什麼智慧?就是剛才我們講的,你知道原來整個世界「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念念相續的虛幻相,這叫般若智慧,你有般若智慧你修菩薩的另外前面五度就很容易。譬如說布施,沒什麼捨不得的,你看財產,財產本來就是空相,弦振動而已,念念相續的虛幻相,布施和沒布施一樣,所以敢於布施。不僅說身外物能布施,身心世界都能布施,菩薩為了幫助眾生,頭目骨髓無不能捨,為什麼?他知道宇宙的真相。菩薩修忍辱也是這樣,沒有不能忍的,為什麼?全是虛幻相。 像這個世間法裡面,能忍辱的,這個人都已經是難能可貴的。像宋朝有一位宰相叫富弼,他就非常能忍辱,從小就練就一個忍辱的功夫,人家罵他,他當作耳邊風,怎麼毀謗他、譏笑他,他聽而不聞。有一次有人罵他,指名道姓在侮辱他,富弼身為宰相,他大肚能容,不在乎,結果他手下的人都不服氣,跟他講:他在罵你。沒有!他平日跟我相好,怎麼可能罵我?不會的。他明明在罵你!他肯定是在罵別人。富弼就是不接受,結果別人告訴他:他在指名道姓在罵你!富弼說:這天下同名同姓的很多,他一定是在罵別人。你看看,這種忍辱的功夫。所以宰相肚裡能撐船,他這個度量大,身為宰相,世間法,很難得。但是我們有這麼好的修養,假如沒有真正的般若智慧在觀照,也會到一天忍無可忍的時候,一般人講忍耐是有限度的。為什麼忍耐有限度?沒有智慧,不知道這個世界本來是空相,所以他就不能忍,他把它著實了,執著起來,著實了,他就不能忍,他就有限度了。你看在《金剛經》裡提到的忍辱仙人,在受歌利王的折磨,歌利王是個暴君,他帶著宮女出來打獵,結果宮女們見到忍辱仙人在修行,很莊嚴,上去請教問題,就聽忍辱仙人給她們說法。歌利王看到了,心生妒火,你怎麼可以在這裡調戲引誘我的宮女,拔刀就捅過去,然後一片一片肉的把它割下來,叫凌遲處死。你看看這個能不能忍?結果忍辱仙人從頭到尾,不僅沒有生瞋恨,沒有絲毫怨恨,而且真正生起大慈悲心,說你真是太愚癡了,不知道造這樣罪重的罪業,將來必墮地獄,所以我將來成佛第一個要度你。結果果然釋迦牟尼佛後來成佛了,在鹿野苑講法,這是從華嚴境界當中出來了,講完《華嚴經》。《華嚴經》不是對世間人講的,《華嚴經》是對法身大士講的,一般凡夫沒辦法參加這樣的法界的法會。他在華嚴境界裡出來之後,開始在鹿野苑講法,度五比丘,第一個證阿羅漢果的,憍陳如尊者,他前身就是歌利王。佛果然實現了他的諾言,第一個度他,忍辱仙人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 我這次在馬來西亞吉隆坡有幸跟師父住在一起兩個禮拜,請教不少問題。我就請問師父,忍辱仙人能夠做到這樣忍辱的地步,這種境界,應該是對於這個宇宙人生真相完全明了,般若智慧現前,知道萬法皆空,他才能這樣忍,是不是這樣?我請問師父。師父說是。真的,如果沒有智慧,這忍辱怎麼能過得去?過不去。所以我們學《華嚴經》,聽師父講《華嚴》,最大的一個好處就是有智慧。這智慧怎麼?化解煩惱。這樣的境界當中一般人怎麼能忍受?但是菩薩他的心念深住在一切法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的這個智慧當中,所以無論出現什麼樣的境界在考驗,他都能做到不動心。我們雖然可能現在沒辦法做到這樣的境界,但是要學到一點點這個智慧,能夠在境界當中提得起來,遇到人羞辱我的時候,我馬上提起一個念頭,「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一提起來,煩惱就化解了一半。你要知道,這些相,這些人在罵我的現相,全是,用科學家講的,弦振動產生的相,不是真的,我們就把它當作看電影就好了。看電影,演得是很逼真,但是我們絕對不要受它影響,這個電影裡面的情節,好看的、好笑的,你也別跟著笑得忘了自己,得意忘形,看到悲哀的,你也不要自己很哭喪,看見演出很令人憤怒的情節,也不要去憤怒,就學著用這個心,這叫智慧。有這樣的智慧,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就不難了,前面五度是落實我們的智慧。《華嚴經》我們學要去落實,怎麼落實?菩薩前面五度就是落實。如果沒有前面五度,那個智慧也是假的,見到人家羞辱我,生氣還要生氣,這證明智慧是假的。這叫解悟,光聽懂了道理,用不上,自己得不到受用,那個就得不到佛法的利益。所以真正在力行。五度、六度這是菩薩行。師父告訴我們,要學佛首先要扎根。這個根是什麼?儒釋道三個根,《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我們要把這三個根落實了這才能入到大乘裡面,如果這個根沒有做好,門都沒進去。所以我們聽到師父的這個教誨,雖然對《華嚴經》很喜歡,但是扎根不敢不努力,為什麼?如果沒有真正扎好根,學《華嚴》都是口頭上、文字上解悟,不是證悟,到時候真的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 當然明了了佛在《華嚴》裡面講的智慧之後,落實三個根就比較容易。往往我們三個根不能落實,都是因為在境界考驗的時候過不了關,沒有境界來的時候挺好的,《弟子規》教我們規規矩矩做人,沒有境界在沖擊的時候比較容易做到,見人九十度鞠躬、微笑、有禮貌,這比較容易落實,可是境界來了,人家突然來啪啪給你兩個嘴巴子,你還能不能對他微笑著九十度鞠躬?這就是考驗。學《華嚴》智慧幫助我們化解煩惱,在沖擊當中還能夠落實三個根,這是真正落實。先從行為上下手,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就用三個根做檢點,把這三個根做成功過格。我們《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都做成功過格,《弟子規》一百一十三樁事情,列個表,一天看看對幾條、錯幾條,數一數幾個叉、幾個勾,《太上感應篇》也是這樣,《十善業道》也是這樣,每天對照,每天反省,修正行為,慢慢契入,到最後要修正我們念頭。從修正行為到修正我們念頭,使到我們的行為純善,念頭純淨,念頭純淨純善了,這個世界就變成極樂世界。在《楞嚴經》裡面告訴我們,「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佛有什麼本事?本事就在於他能轉境。境怎麼轉?是不是看那個人不順眼就過去修理修理他,這是轉境,要轉那個人?不是,轉境是轉自己的念頭,為什麼?境由心生,它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的心現的,我的識變的,所以我不要去轉他,我只要轉我的念頭就行了,這叫轉境。所以佛出世,境界是莊嚴無比的華藏世界。《華嚴經•入法界品》裡面說到,佛在出現的時候,「一切世界悉皆震動,純淨無染,念念普見十方一切清淨佛剎,亦現彼剎種種莊嚴」。你看佛出來,他這個境界純淨無染,清淨佛剎,現出種種美好莊嚴,為什麼?念頭純淨純善。我們在順境當中不起貪愛,在逆境當中不起瞋恚,這就是在轉境。 師父上人常常提醒我們,在這個境界中要被轉了,就是順境起貪愛,逆境起怨恨,這是很可憐,他忘了前面現出來的相是個假的相,迷惑了之後就在這個現象當中造業,起貪瞋癡,墮落到惡道。我們一般人,順心的時候這個怨恨很難起來,但是逆境的時候往往出現怨恨。佛告訴我們,心有怨恨就會有不平,不平是地震的因。一切自然現象都不是外來的,全是我們內心的感招,貪心感水災,瞋恚心感火災,愚癡感風災,怨恨、不平、傲慢感的是地震。我們最近也看到美國有一個電影,叫「2012」,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這個就是根據一些科學家的分析,科學家們講,太陽黑子的活動以十一年為一個周期,到二0一二年這個活動是非常劇烈的。而當時因為地球的磁極,磁極是地球本身一個保護層,抵抗太陽這些輻射,結果那個磁極也會減弱,所以抵抗力就減弱,太陽的輻射又增強,這時候一下子沖到地球上,就會引起地震、火山爆發這些災難。二0一二年他們根據中美洲古時候的馬雅人的歷法,他們馬雅人是預言二0一二年,他不是預言,他是推算,他們的歷法到二0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號就終止,沒有下面了,他們前面都有,後面都沒有了,所以這個影片演出來,當時很多人看了都人心惶惶。我們學了《華嚴經》看了心裡一點不要慌,為什麼不慌?明白宇宙真相了。第一個真相什麼?「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連身體都是假的,你害怕什麼?就像作夢一樣,夢當然有好夢、有惡夢,好夢、惡夢都是一場空,何必要擔心、害怕?不擔心、不害怕是因為知道萬法皆空的道理。還有一個,因果不空的道理我們也要了解,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不空是什麼意思?因為我們有念頭,有念頭所以就有因果。因為念頭念念剎那生滅,剛才講的,一秒鐘一千二百八十萬億次生滅,它停不下來,所以因果相續的相也停不下來。就是因為你的念頭在不斷的現境界,才有境界的因果相續相,所以佛才講因果不空。這是因為講到念頭不空,你不肯斷念頭,所以有因果,念頭斷了,大光明藏,大光明藏純淨純善。這就是什麼?極樂世界講的實報莊嚴淨土,《華嚴》講的一真法界。當然也是因果,但這個因果不是我們世間的因果,世間因果這裡頭沒有。 佛要示現到世間要隨順世間因果,眾生有念頭要隨順。什麼念頭就有什麼樣的境界產生,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你明白這個道理了,你真正體認,你相信因果真的不空,只要有念頭,因果就不空。那怎麼辦?我們要轉念頭,轉念頭就能轉境界。所以我們希望不要有地震,很簡單,把傲慢、怨恨、不平放下,在種種境界當中不要生傲慢、不平,地震就沒有了。把貪愛放下了,水災也沒有了;把瞋恚心放下了,火災、火山爆發沒有了;把愚癡放下,愚癡什麼?對一些事實真相不明了,對因果不相信,這愚癡,愚癡放下了風災也沒有了。所以昨天晚上我在晚宴當中跟大家報告了一個例子,就是在二00八年六月的時候,我跟師父去參加廣州的一個會議,完了之後,從廣州回到香港,結果前幾天一直下大暴雨,積水很深,車都給淹了。我們當時很擔心,師父從廣州回到香港,這一路上下雨連綿,被淹了,這很麻煩。結果師父安慰我們說,不要緊,我們走不到水災的地方。這我一聽,豁然有悟,師父心裡面沒有貪心,當然就走不到水災的地方,走到那個水災的地方,水災都化解了,沒有貪心。果然,結果我們第二天上路了,一路上陽光明媚,風和日麗,一個水珠都沒有。所以你要真正了解這個情況,會不會害怕?不必,你沒有貪愛,走不到水災的地方,沒有瞋恚,走不到火災的地方,沒有愚癡,走不到風災的地方,沒有傲慢、不平,走不到地震的地方,你去到那裡災難都減免了,沒有了。天災人禍都是可以化解的。 在科學家裡面,他們的研究談到這個弦理論,他們講這個弦振動,它活動的運動的規律非常復雜,並不是我們這個三維空間、四維空間裡面的這種理論可以解釋到。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剛才開頭的時候講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一個講宏觀理論,一個講微觀理論,這兩個理論不能夠融合在一起,為什麼?這兩個理論都是講三維空間裡頭的事情。而科學家發現,這個物質最基本的一個層次,這個弦振動,它至少是十個維次的空間,才能夠容得下它運動的軌跡,三維空間不能夠足夠它在運動,就像我們人在三維空間裡面,這二維空間不夠我們運動。像一個平面,螞蟻爬在上面它夠了,它是二維空間的生命,可是我們人在二維空間裡面不行,必須要有三維,有長、有寬、有高,這個運動才能起來,光是平面的怎麼能運動?這個弦的振動也是如此,三維空間不夠,得十個維次的空間,這科學家們計算出來的,用數學計算,十維空間才能解釋它們的運動規律。換句話說,在理論上推測,科學家已經承認我們宇宙至少有十個維次的空間。佛在經裡面告訴我們有十法界,十法界就好像十個維次的空間一樣。你看有六道,這六道從最低開始講,地獄、餓鬼、畜生,這上面就有修羅、有人、有天,這是六道,這是凡夫法界,上面有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這佛是十法界裡的佛。四聖法界加上六道,四聖六凡,總共十個維次的空間,十法界。十法界都是因為有振動,就是剛才我們講的有念頭,有念頭就會現這些境界相。所以當我們念頭裡面有瞋恨、有怨恨、有嫉妒,這就是生地獄法界。人怎麼墮地獄的?這個念頭變現出來的境界,像作夢一樣,夢出來的,不是別人制造給你的。餓鬼是貪心變現的境界,畜生是愚癡,修羅是能夠修善,但是修善裡頭有好勝、嫉妒、傲慢這些煩惱,修的福報很大,將來墮修羅,還有,人是修五戒十善,天是上品十善再加上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六道裡面都是你這個念頭所現的。四聖法界也是如此,你看四谛的心,這是聲聞,十二因緣的心,這是緣覺,六度萬行,這個心是菩薩,平等就是佛,都是我們這個心,都是念頭產生的。 把念頭放下了,不起心、不動念,十法界就沒有了,這十維空間全部不存在,這個叫做一真法界。在這一真法界裡面是一,一才是真,沒有二,二是差別。這個二,有分別、有執著、有起心動念,這就墮到十法界裡。在一真法界裡的佛叫法身大士,法身大士他們能夠了知十法界的狀況,他很明了,但是十法界的眾生不能了解一真法界的狀況。所以《華嚴經》裡講,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參訪到三地菩薩,這是喜目觀察眾生主夜神,他代表三地菩薩。《華嚴》講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五十二個位次,善財參到最後十地裡頭的第三地。這經文裡面有一段講,「佛子我爾時,得入普賢道,了知十法界,一切差別門」。在一真法界的菩薩,他能了知十法界一切種種差別,為什麼?因為他自己本身不起心、不動念。不管什麼境界,他就是不起心、不動念,所以這個外面的一切眾生他們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現相,就有十法界,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好像鏡子一樣,鏡子裡面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照在外面的現象清清楚楚,但是它自己,照的時候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照完之後沒有落任何印象,沒有任何痕跡,要有這樣的一個功夫,就能了知一切差別門。我們要學,師父常告訴我們,不起心動念這個很難學,學不來的。你說我不要起心動念,行了,你已經起心動念了,我不想起心動念,這起心動念了。怎麼辦?先從不分別、不執著學起,遇到好的境界,好,很好,不好的境界,也很好,不分別、不執著,慢慢慢慢才有可能契入。 科學家們這個弦理論還談到一點,這很有意思,這是講到我們這個空間結構是一個離散的空間結構,因為物質是振動產生的,振動就像波浪一樣,它有起有伏,這才有動。這起伏之間,這第一個動到第二個動這中間有一個時間差,這個時間差非常微細,但是科學家可以計算出來,用數學表達出來,但是沒辦法用語言來表達。這個時間差說明什麼?說我們這個宇宙當中,空間和時間都不是無限可分的,換句話說,它有個最小值,它有最小值,這個最小值底下不能再分了。空間,有最小的一個空間,這個空間不能夠再分了,就像一個空間包,這個包在那裡,分不出來了,最小值。時間也是,最小值。這個最小值就像這個第一個動和第二個動之間,因為這弦振動是非常復雜,但是它總是有一個時間差,前面動一下和後面動一下有個時間差,科學家計算,最小的空間值多少?叫一個十的負三十三次方厘米。這個概念我們沒什麼概念,十的負三十三次方厘米,也就是說一百萬億億億分之一厘米,這就是最小的空間。假如我們用個比喻來講,我們在頭上拔一根頭發,一般頭發平均的直徑的長度是零點零七毫米,我們算它零點零一毫米,這個頭發很細很細,然後你把這個頭發的橫切面,不是豎的這個面,橫切面,把它切開來,這個直徑上排列多少個這個最小的空間包?可以排列一百萬億億億個空間包,就在一根小毫毛上。而科學家們計算,我們整個宇宙就是從這樣一個小小的空間點裡頭,這宇宙的原點從這出來。科學家們講是大爆炸,是從這個小空間「碰」,Big Bang,Bang出來了,就爆出來我們這個宇宙。 時間上也是有個最小值,時間更小,十的負四十三次方秒,這是最小時間值。這個計算比彌勒菩薩在經裡面告訴我們的還要小,剛才我們講的,這一念的時間,彌勒菩薩說,一千二百八十萬億分之一秒,但是十的負四十三次方秒是一千底下有五個億,億億億億億分之一秒,這是最小的時間值。科學家們說,在這個最小的空間包之間,第一個空間包和第二個空間包之間,這中間有一個洞,他們講蟲洞,像蟲子蛀出來的洞,蟲洞,時間上也有這麼個洞,第一個最小的時間值和第二個最小時間值之間也有個洞,這是科學家提的「蟲洞理論」。然後我們這個宇宙就是在這麼一個非常微細的一個最小空間和時間這麼一個差距當中在不斷的而動出來。就像我們剛才講的念頭,其實科學家沒講這是念頭,佛早就給我們講出來這到底是什麼動,就是念頭動。第一個念,動一下,到第二個念,中間差距的空間是十的負三十三次方厘米,時間是十的負四十三次方秒,是科學家們計算的。科學家們在那裡猜測,在這個洞裡頭到底有什麼東西?因為我們的宇宙它是由物質組成,物質最小的空間—微粒,這是最小的空間包,之間還有東西嗎?他們想像不出來。《華嚴經》裡早就告訴我們有,這裡頭有東西,剛才我們講,這個動就是念頭在動。一個念頭起來了,就像科學家講的弦振動一樣,動一下之後,到第二個念頭起來的時候,這中間就是《三時系念》裡面講到的,「一念未萌以前」,這還沒有萌,第二念還沒起來,這個當下是什麼東西?佛告訴我們,這是《華嚴經》裡講的,叫大光明藏在裡面,這裡頭就有一真法界,這裡面就是極樂世界的常寂光土,自性裡頭的光明寶藏就藏在這個洞裡頭,這蟲洞裡面。我們凡夫沒有把這個洞打開,科學家們他們在幻想,假如科技很發達,用一種什麼電子的加速器把這個洞刷就轟開了,可能會發現裡頭的世界是什麼。發現不了,為什麼?你還有念頭。 所以我們師父常常感歎,科學家們可惜沒有讀佛經,要讀了佛經,相信這個科學進步的那叫飛速增長。所以你看愛因斯坦曾經說,未來科學發展需要依靠佛教,這是愛因斯坦說的,他懂,這裡頭有大智慧。而這個佛教裡頭的智慧在《華嚴經》裡全都涵蓋,這根本法輪。所以我們第三天(一月三號)大家在此地做三時系念,中峰國師開示,「一念未萌以前」,看看大家能不能入這個境界。這什麼境界?到這個時候,當下念頭不動了,前面一個念頭生了、滅了,後面一個不再生了,不再生的時候你就入大光明藏了。《華嚴》善財童子參訪到慈行童女的時候,慈行童女就有這個開示告訴他,說「智眼無翳」,無翳就是沒有障礙,智慧的眼睛沒有障礙,「普觀法界,慧心廣大」,這個智慧心廣大無邊,「有如虛空,一切境界悉皆明見,獲無礙地大光明藏」。這都是形容這個境界,在念頭不動的時候,這就是慧心廣大,普觀法界。你在這個大光明藏、在一真法界裡面看這些宇宙生滅現象,十法界依正莊嚴,科學家講的十維次空間,你看得清清楚楚,一切境界悉皆明見,沒有障礙。所以講到最圓滿的科學,《華嚴經》,真正科學家們如果讀《華嚴》,我相信這科學突飛猛進,確實很快能夠認識宇宙的真相。 要認識宇宙真相,最重要的,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就是放下我們的念頭,如果念頭不肯放下,無論你用什麼科技的方法去研究,用數學推理,統統不管用,為什麼?這種推理、這種思考本身就是障礙,它是妄想。科學家們他們在研究這個弦振動,說這十維次空間,十個維次空間,他說到,可能有宇宙蜷縮在這種非常細微的空間包裡面。這個說法跟《華嚴經》所說的,微塵裡面有世界,異曲同工。科學家怎麼解釋?他說十維次的空間,為什麼我們現在只看到三度空間,加上個時間才是四維空間,十維空間,那後面六維在哪裡?科學家用個比喻,都是蜷縮在我們的三維空間裡面。他用一個簡單的例子,譬如說這張紙,這一張紙我們把它看成是二維空間,有長、有寬,二維空間,這二維空間可以把它蜷縮成一維空間裡面。怎麼卷?我現在把它卷起來,這卷起來了,卷到很細很細,假如,我現在沒這個能力,假如我能夠卷到很細很細,可能借用科技的方法,卷到很細很細,卷成一條線,大家能理解吧?卷成一條線,這一條線就成為一維空間,這叫一維空間,只有一條直線。二維空間是有長、有寬,現在卷成一維空間,這一維空間裡面實際上就含有剛才說的二維空間,對不對?現在只是把它卷起來,我們觀測到的只是一維,觀測到這個一維,實際上我們不知道它是二維。 甚至如果這個長度我們也把它壓縮,壓縮成這麼一個點,這就不是一維,只有一個點,我們講是微粒,只有一個微粒,微粒裡面原來也含有一維空間、二維空間,對不對?那科學家告訴我們,其實十維的空間就在我們現前,沒有離開我們的眼前,所有的物質微粒裡面可能都蜷縮著高維的空間,我們只是觀測不出來,所以只看到現在的三維空間,其實每一點、每一物裡頭都有高維的空間。那《華嚴經》很明白告訴我們,微塵裡面有世界,這個微塵用現在我們話來講,基本微粒,譬如說一個電子,電子裡頭蜷縮著高維次的空間。佛跟我們講重重無盡的法界,這重重無盡是什麼意思?我們這個世界裡頭有微塵,就是我們講灰塵,一個小灰塵裡面裡頭蜷縮著又有法界、又有宇宙,重重的宇宙,那個宇宙裡頭又有微塵,無量無邊的微塵,每一個微塵裡面又是有宇宙。不是說只有一個微塵有宇宙,每個微塵都有無量的宇宙、法界蜷縮在當中。所以,誰能夠入這樣的法界?佛告訴我們,普賢菩薩能夠入這種重重無盡的法界,世界裡有微塵,微塵裡有世界,世界裡又有微塵,微塵裡又有世界,這是立體的,不是說平面的,豎直的一直往下,重重無盡。 這麼多的法界,普賢菩薩能夠入。他是用什麼本事入?你看《華嚴經》裡面「如來現相品」裡講到,「智身能遍入,一切剎微塵,見身在彼中,普見於諸佛。如影現眾剎,一切如來所,於彼一切中,悉現神通事」。這是講到法身如來,他能夠怎麼樣?智身能遍入,他用智慧,什麼智慧?高度的般若智慧,普賢菩薩的智慧,他能夠入到一切的剎的微塵,剎用我們現在話是世界,叫星系。一個剎,一般講娑婆世界,其實娑婆世界比星系還大,因為佛告訴我們,娑婆世界裡面有三千大千世界。這個三千大千世界怎麼講?一個小世界是有一個日月,日月是我們太陽系,一個小世界,日月圍繞著須彌山轉的,這個小世界就肯定不是太陽系,太陽系是在這個世界裡頭圍著須彌山轉,這個須彌山應該是這個世界的中心,太陽系圍著它轉,那這個世界一定是個銀河系,對不對?銀河系。銀河系中間是黑洞,大概這個須彌山,佛講的這個須彌山應該是這個黑洞,巨大的天體,有無限的引力,太陽系圍著它轉。這一個世界叫單位世界,一千個單位世界叫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叫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大千世界,所以叫三千。三千不是三個千相加起來,三個千相乘起來,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就是十億,one billion,這叫一個娑婆世界,叫三千大千世界,這叫做一個剎。那你想想,一個剎裡頭有多少微塵,我們講多少的基本微粒?那是無限的,想不出來的。 這裡講的「一切剎微塵」,不僅是一個剎(一個佛剎),一切佛剎,所有當中的微塵,裡面都有世界,法身如來能夠入種種微塵裡頭的世界。「見身在彼中」,在它裡頭,「普見於諸佛」,一切的這個微塵世界裡面都有佛在教化眾生,我們可以進去聽佛教誨。「如影現眾剎」,這個影現講得太妙,我在攝影棚裡講課,自從在大學退休之後,我就跟著我們淨老恩師學法,就在攝影棚裡練講,一般很少出來跟外緣接觸,都是對著攝影機講的。對攝影機有個方便,我講到這個的時候,我用一個鏡子,假如這個鏡子,我對著前面的攝影機,然後前面攝影機底下有個大電視,我自己可以看到自己,大家也能看到我,就像看到這個銀幕一樣,然後大家看到我拿著個鏡子,鏡子裡頭就照出來這攝影機照的內容,看到鏡子裡頭有一個我,有一個鐘茂森拿著鏡子,再仔細看,拿著那個鏡子裡頭又有一個鐘茂森在拿著鏡子。在理論上講這個是重重無盡,對不對?算起來是不可限量,假如你眼力很夠,一直看穿看過去,那是重重無盡的鐘茂森,鐘茂森不就等於現在不同的剎土裡頭嗎?鐘茂森有沒有動?沒有動,還端坐在這裡,拿著鏡子也沒動,但是一看,原來一切剎微塵裡頭都現身。你從這裡這個比喻去體會這裡的意思,大家不妨回家拿個鏡子對著你的大的衣櫃的鏡子,兩個鏡子對照,你拿著鏡子一看,原來裡頭,不得了,重重無盡。 這個靈感是從賢首國師那裡得來的,這華嚴第三祖,他寫了一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我們師父最近講過兩遍。皇帝對這個重重無盡法界、微塵能現剎土、一多相容他不能理解,賢首國師教他,你可以這樣,叫人做一個八角亭,上面點個燈,然後皇帝你進去看看。這個八角亭八面都是鏡子,皇帝一進去,他明白了,為什麼?一身能現無量身,全在這鏡子裡頭現身,就是這裡講的,「如影現眾剎,一切如來所,於彼一切中,悉現神通事」,菩薩在裡頭做神通事,干什麼?度化眾生。你看他度化眾生度化得很起勁,他真身沒有動過,真身在哪?在一真法界。怎麼入一真法界?只要我們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行了,這是我們本有的智慧、能力,自性中本來具足的,不是外面得來的,不是學來的。所以別人問你學佛到底學什麼?其實沒什麼可學,學什麼?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這個自性中的智慧、能力就現前。你要不信,你看《華嚴經》裡就有講到的,你看佛在「如來出現品」裡講的,佛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成佛了,他說什麼?他說「如來智慧,無量無礙,普能利益一切眾生,具足在於眾生身中」。如來智慧無量無邊無有障礙,能夠利益一切眾生,其實什麼?具足在眾生身中,也就是說你自己本來就有。「但諸凡愚妄想執著,不知不覺,不得利益」,我們為什麼得不到這個如來智慧?得不到利益?就是我們在境界當中起了妄想分別執著,不知不覺。就好像我們拿著鏡子,看到鏡子裡頭有個自己,就把那個鏡子裡的自己當作我,就執著一個我,忘記了真我在這。有了真我就能現無量無邊的我、無量無邊的身,你要是執著了一個我、一個身,就忘了真我,真我是我們的自性,本來面目。所以學佛不是學別的,就是回歸本來面目而已。 所以佛很歎息,說「奇哉奇哉,此諸眾生雲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癡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佛很歎息,很奇怪,為什麼眾生他就妄想分別執著,就不了解自己本來面目,他自己具有如來智慧,就是自己不知不覺,這叫愚癡迷惑。所以佛才示現大慈大悲在這個世間,告訴我們,讓我們回頭是岸,回歸本性。教以聖道,這個聖道就是回歸自性之道,這個具體而言,就是永離妄想執著。當然妄想執著裡頭還有個分別,妄想分別執著,統統三種具足了這就是凡夫,六道凡夫妄想分別執著具足。如果把執著放下了,從六道就超越了,執著的念頭放下了六道的境界就沒有了,為什麼?六道境界是念頭變現的,你放下執著就行了。怎麼放下執著?一切法都不要去計較,不要有貪瞋,順境不要貪愛,逆境不要瞋恚、不滿意,學著樣樣都好。像弘一大師到晚年,什麼執著都放下了,人家給他吃的菜,還擔心這個菜是不是鹹了?鹹有鹹的味道,是不是太淡了?淡有淡的味道,放下執著。放下執著,佛就送你一個學位,叫阿羅漢;再進而放下分別,分別是什麼?把一切的對立,一切的這些善惡好丑是非統統抹平。譬如說人家給你一樣東西,這個東西是什麼?你動這個念頭,這是個木頭,是個壓紙的,這叫分別,這個木頭挺好的,我挺喜歡它的,這是執著。把這些妄想放下,最後到什麼?這個分別放下了,就是菩薩,這是佛教裡的又高一個學位。最後把起心動念也放下了,見到木頭還是不起心、不動念,你們分別執著說木頭,我就隨順你們說木頭,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個時候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在佛教裡一個學位,就是最高學位,成佛了。 所以佛教我們沒別的,就是永離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馬上從自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跟佛沒有任何的差別,你就是佛,這是我們學習《華嚴》,要從這個日常生活中去練習。我自己光是口頭會說,日常生活中還是起妄想分別執著。但是不要緊,我們這是初生的嬰兒,佛他是已經過來人,就像媽媽帶著小嬰兒學走路,我們老是跌倒,我們老是跌倒,但是不要氣餒,我們見到境界,肯定習氣妄想分別執著肯定會有,甚至會有貪瞋癡慢這些妄想煩惱,不要緊,明白了,覺悟,忏悔,忏悔之後,下次再遇到,又失敗了,再忏悔,一次一次就能減輕,慢慢慢慢這些念頭就能化解,相信我們最後一定能成佛的。馬鳴菩薩講的「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一定要有信心,要相信真的我自己本身具足如來智慧德相,只要肯放下,就可以辦得到。這是我們學習《華嚴》智慧,去領悟這個人生,領悟在待人處事接物當中如何去用心。真正像佛經裡面講到,會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希望跟大家一起共勉。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第一個專題就講到此地圓滿。明天我們再會,謝謝大家。 轉自淨空法師專集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