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因布施產生道德優越感,說明你的智慧還不足!


 2017/1/18    熱度:1729    下載DOC文檔    

  

  有智慧的人布施有五種:“一者至心施,二者自手施,三者信心施,四者時節施,五者如法求物施。”

  第一個,至心施,什麼叫至心施?就是沒有其他的要求,一心要給人家。當施的時候他沒有感覺到 “這個施物是我給你的”,而是你能接受使他感到快慰,感到 “你在幫助我”。不是說 “是我給你吃的,你因為我,你才得到吃的。” 至心施,他就沒有這種妄想,他的想法是什麼? “謝謝你能接受我的施物,謝謝你給我的機會。”是這樣,所以叫至心施。

  第二個,自手施。“自手” 就是要親自用手送到對方手裡,這才可以。佛在戒律上,菩薩戒有規定,規定是什麼呢?就是國王要施食物給一個窮人的時候,必須下座,要親手把食物遞給被施者,這才是一個受了菩薩戒的國王。

  這點我們都很少去做,往往有的就是,來乞食的了:“給他拿點東西吧!”都沒有親手送出去。這樣的話,一個是我們的恭敬心不到位,另外不會體會到施者在布施時所產生的那種不可思議的功德。

  另外,我們的心也達不到真正施者的地步。像我們乞食的時候,經常遇到這麼個情況,也可以說是我曾經遇到過的情況。那年乞食啊,他家裡有人,正在做飯,跟他說明情況以後,他說:“我那筐裡有饅頭,你自己去取吧!”

  確實他很忙。但是出家人不能自己去取,雖然他有話也不能自己去取。我看到這種情況以後,就沒有吱聲,在旁邊稍站一會兒,叫他做出反應。如果他要再不停手裡的活兒,不給親手拿食物,我們就離開了。

  過了一會兒,他看我們並沒有動彈,並沒有上筐裡去取什麼東西,他就把手裡的活兒停下來了,親手把食物給我們放到缽裡。他在布施的時候就生起了一種極大的恭敬。

  他看出家人一個是有禮節,沒有急躁,一個是等待他,是對他的尊重;再一個對食物沒有那種貪戀。更主要的是,由於他親手把食物送到僧人跟前的時候,他生起的那種歡喜是平時所沒有的。所以自手施對我們來講也是很重要的一關,能獲得最大的吉祥。

  第三個,信心施。施者要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就是說抓緊機會,不要去考慮再三。有的人就是施的時候沒有信心,給也可,不給也可,布施也行,不布施也行。他沒有真正想把這個東西送給對方,沒有看成一種機會,信心不足,所以很容易錯過機會。

  第四個反復施。比如有要飯的來了,我們給了食物。給他食物以後,他回去告訴其他要飯的,說那邊有人布施,其他要飯的就又來了好幾個。這時候我們有的就可能生起一種反感:“你看我給你了,你又招來這麼多人!”因為我們的布施心只不過是一種應付,沒有真正想布施,沒有因為人多而生起歡喜,所以說信心不足,這種施也會失去得到最吉祥的機會。應該有信心,不管有多少人來求布施,我們都能夠愉快地給他。一定要有信心,這個信心對我們來講很重要。

  有一年,大概是九五年吧,走到北京,北京十渡(北京市房山區十渡鎮)附近,有個村子,想不起來這個村子叫什麼名了。那時候去乞食,發現這裡的一個村子乞食特別好乞,到誰家都非常客氣。一敲門,看到師父,他說:“哎呀,師父,你來有什麼事嗎?”說:“我乞點食物。”“好好好,你等著啊,你進來。”馬上很熱情地把食物給你裝裡面。我當時就想:“這遇到了一個好人,今天遇到一個好人很不容易,可能下一個就不見得是這樣。” 沒想到這個村子走到哪家,哪家都是如此,我都懷疑是不是這個村子都信佛啊?或者這個村子裡有什麼特殊的因緣?是不是走到了“西方極樂”?有那種感覺。

  就是到誰家,誰家都是這麼客氣,特別是到最後一家乞食的時候——不能算最後一家吧,有那麼一家乞食的時候,他把飯拿出來說:“這盆飯是我中午的飯,我給你一半。” 完了他這一半就給了我。後來我問了一句什麼話?記不太清楚了,他誤解了。可能是因為給的菜啊,我說:“是不是葷的?” 我記不清楚了。他誤解了我其中一句話,他說:“你不夠啊?不夠我這些都給你吧!” 最後把這些全都布施了,在布施的時候,滿臉的笑容,而且那種客氣給人感覺就像僧人回到家一樣,又好像見到了居士一樣,都是誠心誠意地布施。

  所以這個村子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到現在我也沒忘。給我們一個感覺:他們是真心布施,而且這個村子的素質特別好。為什麼對這個村子的印象特別深?因為它也在路旁邊,離路不太遠。在路旁的村子因為見識多,遇到要飯的人也比較多,假和尚也比較多,看到出家人來了,他有個提防之心,一般拒絕的比較多。像這樣滿臉笑容地去迎接求施者——出家人,很罕見。而且不僅一家這樣,是家家如此。村子倒不大,但家家如此。沒有一個說見著面不布施的,或是說一句難聽話,都非常客氣。甚至你走的時候他都要瞅著你走,送出門外。我說這個才是真正的布施者,我相信他們這種布施必獲得大的福報,也就是獲得更大的吉祥。

  第五個,如法求物施。就是說我們在布施的時候也要如法去做,怎麼樣如法去做呢?就是說不如法的東西不要給。過去有那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你不要給別人,世間也是這樣。你最喜歡的東西要給別人,但你不喜歡的東西就不要給別人。

  另外呢,要如法,什麼叫如法呢?就是我們能夠布施的東西,一定要如法,符合佛法,符合道理。不能偷別人的東西來布施,損他人的利益來利於其他人,這都是不合適的。我們必須如法進行布施。特別是有的人說,你看那要飯的挺困難,我給他什麼好吃的呢?他喜歡吃什麼?他喜歡吃雞,那我們明天買兩只雞殺了,給他送去吃了,這都是不如法的。要如法進行布施,所以說選擇的物質都要如法,我們的功德就會非常殊勝。

  像那個王祥臥冰,他的虔誠心最後得到一條魚,這條魚如果給他父母吃,又造了殺業。雖然有布施心,但由於物質的不如法,他又造了殺業。換句話說,用前世父母來布施今生的父母,在佛教來講是不被稱贊的。所以說這個問題大家經常有問的,說父母如果要吃肉,我如果不給父母肉,是不是不孝?這個不是不孝。不給父母肉吃是一種孝,而且是一種真孝。你現在滿足了父母的要求,他心裡是高興一點,但是你不知道他造下殺生的業力,將來果報成熟的時候,他會恨你的。

  佛經裡有那麼一個故事。有一天一個師父坐在船裡,船到海裡就怎麼也不走了,整個就要翻。這時就聽海裡有人說話:“讓那出家人出來。”那個和尚出來說:“你是誰啊?”他說:“我過去就是你的徒弟,我原先跟你出家修行,由於你錯誤地指導,令我墮落惡道,所以今生我必然要叫你償還。如果你要不出來,這一船的人全要翻到大海裡,都得死。如果你出來跳進海裡,我就只向你一個人報仇,其他人就可以平安。”這和尚一聽沒辦法,跳海裡了。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