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圖說2:得貴靈驗記
【原文】 半世求名未遇時,燈窗辛苦少人知。 敬遵太上行功德,丹桂高攀第一枝。 注:人之功名,載於桂錄,掌於文昌。作惡者,按過勾除;行善者,論功行賞。人能持行《感應篇》,則萬善畢備,何患不桂錄書名、文昌增祿哉! 案:前朝尚士英能文善書,雖系寒士,卻孳孳好善。曾見人募化刻《感應篇》,欲捐助而苦無力,乃典衣衾以勷其事,冬日著單衣,不悔。年逾三十,貧窭益甚,附舟到京作覓館計,僑寓城外關帝廟中,半載渺無知者。代人書寫對聯扇頭,以資糊口。時近除夕,有重臣差其掌事至關帝廟辦公。掌事性喜文墨,一見士英所書,不禁欣賞,問何處人,何事到京,士英以實對。掌事曰:“君既皇皇無主,予之諸子現在覓西席,何不移榻到捨,朝夕請教。君亦得靜養讀書,可應試求名也。”士英謝而許之。掌事為之制衣整衾,煥然一新,不復寒士相矣。上元之夕,重臣於花園遍掛花燈,懸匾聯,請駕游玩。門客所書多不當意,掌事以士英薦,立命面試,乃面試。士英運筆如飛,字畫端妍,詞語雅切,大加欣賞。是夕,駕臨園中,問何人手筆,重臣對曰:“此臣家西賓尚士英寫作。”次早,即召見於偏殿,試,稱旨,欽賜進士,為翰林檢討。不數年,升掌院學士。凡駕臨幸之處,士英載筆相從,一刻不離。遇合之隆, 遭逢之盛,無有比者。退朝之暇,備盛禮至關帝廟酬謝,道士設錦衾繡墊俟其歇息,禮畢稍憩,恍惚見關帝曰:“爾今日之榮,乃助刻《感應篇》之力也。此後宜加勉勵初心,忠君報國,慎勿滋事。”士英醒,方知獲報故,遍以勸人,多有化者。 附:杭州景江錦游幕嶺南潮州署,其父亦客兩粵制府幕中。俱深信感應之理,案頭必置《感應篇》一卷,朝夕持誦。時江錦已年逾四旬,淡於仕進,且戀潮州美地,束金頗優,決意不復秋試。乾隆辛卯大比,父連札三四,促其旋裡。最後一札雲:“如不急回,以不孝者論。”不得已,怏怏束裝入闱,遂中亞魁,連捷分部。未幾,放潮州知府,竟如夙願。蓋江錦鄉舉之前,辦一扳誣盜案,曾救活五十七命故也。使平日不奉行《感應篇》,豈能悉心平反如是耶?(《續晨鐘錄》、《感應堅信錄》) 徐太史曰:“是不敢刑及無辜者,是不敢以直為曲、以曲為直、入輕為重者。仁人既遂愛民之願,彼蒼亦遂仁人之願。五馬潮陽,事奇而理故常也。” 一麾出守笑回頭,蓮幕當年此地游。五十七囚悲且喜,使君天譴到潮州。(徐太史詩) 【譯文】 注:人的功名,記載在“桂籍”之上,由文昌帝君掌管。作惡的人,按照作惡大小予以降級或除名;行善的人,要論功行賞。如果能夠遵守奉行《太上感應篇》,那麼萬善畢備,何愁不能桂籍題名、文昌帝君賜予福祿呢? 案:前朝(明朝)人尚士英,擅長寫文章,精通書法,雖然出身貧寒,卻樂善好施。曾經見人募捐助印《太上感應篇》,想出錢捐助卻苦於無力,於是把衣服和被褥拿去典當,冬天身穿單衣,也不後悔。年過三十,更加貧困,搭別人的船到京城,想找一個家庭教師的工作。因為沒錢,就住在城外的關帝廟裡,半年的時間,無人問津。他給人家寫對聯、扇面,以此糊口。到了年三十夜裡,有一位朝中重臣派掌事到關帝廟裡辦一件公事。這位掌事喜歡舞文弄墨,一見到士英寫的東西,大加贊賞。便問士英是哪裡人,因為什麽事來到京城,士英據實回答。掌事說:“先生既然無事可做,我的幾個兒子現在需要一位老師,你何不到我家去,可以早晚請教。您也可以安心讀書,再去參加考試,求取功名。”士英答應了這件事,再三感謝。掌事為他更換新衣,整理好床鋪,煥然一新,完全不是原來寒酸的樣子了。 元宵節之夜,重臣在花園裡到處掛上花燈,懸掛對聯、匾額,准備請皇帝前來游玩。門客們書寫的對聯匾額,多數不能滿意。掌事推薦了士英,立即令他前來當面試寫。士英前來試寫,當著眾臣的面,運筆如飛,字體端莊秀美,詞語典雅貼切,重臣大加贊賞。當夜,皇帝駕臨園中,問是何人的手筆,重臣回答說:“這是臣家請的先生尚士英所寫。”第二天早上,皇帝召見士英,在偏殿面試。皇帝很滿意,欽賜進士,封翰林院檢討之職。沒過幾年,升爲掌院學士。凡是皇帝駕臨之處,士英帶著筆跟隨聖駕,一刻不離左右。像這樣受到如此的待遇和恩榮,無人能比。退朝的閒暇時間,士英備下豐盛的祭禮,到關帝廟答謝神恩。廟裡的道士鋪好錦被繡墊,供他休息。士英行禮完畢,在休息的時候,恍惚之間看到關聖帝君對他說:“你今天的恩榮,乃是你助印《感應篇》的緣故。以後要更加勉勵當初的發心,忠君報國,千萬不可無端生事。”士英醒後,才知道自己獲得福報的原因。他到處給人講這件事,用來勸人向善,有不少人被感化了。 附:杭州人景江錦在嶺南潮州署衙門當差,他父親也在兩粵總督衙門裡做事。父子二人都深信因果感應的道理,署案上總是放置一部《感應篇》,早晚持誦。當時江錦已經年過四十,考取功名,走仕途之心已經轉淡了。而且耽戀潮州的美景,報酬又很豐厚,決心不再參加秋天的考試。乾隆辛卯年鄉試,父親連續寫了好幾封信,催他回家參加考試,最後一封信中說:“如果不趕快回來,以不孝罪論處。”不得已,不高興地收拾東西,入闱考試,考中第二名。會試連捷,考中進士。不久,下放潮州知府,竟然如願以償。原來江錦在鄉試之前,曾經平反一個誣告盜竊的冤案,救活五十七條人命。如果平時不奉行《感應篇》,怎能當機立斷,有這麼大的勇氣平反冤案呢? 徐太史說:這是不敢“刑及無辜”者,是不敢“以直為曲、以曲為直、入輕為重”者。仁人君子既然能夠達到愛民的心願,上天也會滿足仁人君子的願望。五馬潮陽,事情雖然稀奇,但是道理顯而易見。 一麾出守笑回頭,蓮幕當年此地游。五十七囚悲且喜,使君天譴到潮州。(徐太史詩)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