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圖說16:吉慶避之
經文:吉慶避之。 【原文】 積善天懷最暢,作奸俯仰難寬。前生造孽幾多般。文高偏失意,墮馬更羞顏。 開塾適逢水決,投人卻遇丁艱。枉將性命付流湍。吉星多漏照,慶事總無干。 注:惠迪斯吉,積善召慶,乃一定之理。做惡之人,司過之神既奪其算,使之貧耗以困其身,憂患以艱其過,不齒於人,動遭刑禍,種種示罰。福祿已盡消除,自然吉化為凶,慶化為禍,若或避之。蓋人生吉慶之事皆有善神主之,君子動與善會,故能膺五福,享九如,彼造孽者,既有惡神相隨,自與善神相左也。 案:李斌如多才博學,兼善武藝,困童試二十余年。知府張化鵬愛其才,文試拔置第一。又以弓馬應武考,亦膺首列,人謂入泮無疑矣。及文宗按臨,斌如領卷入號,值天雨,足穿釘鞋,將卷置案上,低頭穿襪,卷落地,穿畢覓卷,已為釘鞋蹂躏粉爛。哭禀文宗,因無換卷之例,被逐出。武試馬蹶損腰,不能入院。文武兩第一,均屬無用。自是貧困無聊,親友為圖一村館,可供糊口之資,及負笈到館,是夜忽發山水,一村被沖,自己書籍衾服隨流漂失,僅逃性命回家。時知府張化鵬已升廣東運司,斌如跋涉到廣,求其青目。張適丁內艱,已登程數日。趕至中途禀谒,張見而憐之曰:“范叔一寒如是耶?吾在艱中,苦無绨袍之贈,有長子某現為杭州倅(cuì,副職),幕中乏人,吾寫書與汝,到彼相投,藉筆墨之役,可權且安身也。”斌如至杭,倅已病危,父書亦不能閱,家人留居外室,不數日倅復殁。斌如舉目無親,將投錢塘江自盡。有一人長髯修眉,形貌甚古,急忙救起。斌如哭訴生平守分,並無過惡,屢遭天罰,好事成虛。其人曰:“上天仁愛,豈有偏私?今之建高牙、豎大纛(dàdào,大旗),累裀而坐,列鼎而食者,皆前世積善修來。而飢寒凍餒,投人不著,亦系前生造惡所致。子今世雖然無過,前生必是造惡之人。若今生填還不滿,又贻累來世矣。惟存好心,行好事,讀好書,做好人,痛自忏悔,庶幾殃退吉來,災消慶至。”斌如聞言遵行,後獲登第。 附:吳郡陳生嘉猷,多疾艱子,頻困秋試。乃幡然遷善,匯集《感應篇注解》,刻施普勸,且多行篇中善事。至萬歷丙午,高中北闱第三名,連舉丈夫子六,長季俱登科甲,余亦蜚聲黉(hóng,古代的學校)序。(《感應善過格》) 徐太史曰:前半生多病乏嗣,屢困棘闱,所謂吉慶避之也。後半生登第,多男,接踵科甲,所謂福祿隨之也。禍福在天,而所以轉禍為福者,誰哉? 天香滿袖蹑蟾宮,又報泥金步乃翁。寄語孤寒白袍客,不須遼海哭秋風。(徐太史詩) 【譯文】 注:行善得到吉利,積德感召吉慶,這是必然的道理。作惡的人,執掌人間罪福的神,就會奪去其福祿和壽算,使他貧困消耗來困乏其身心,使他遭遇憂患來懲罰其過惡,因此而被人鄙棄,動不動遭遇刑罰和禍事,這都是上天降下的種種報應,以示懲罰。福祿被削除後,自然好事也會變成壞事,吉慶變為災禍,各種好事都沒有他的份兒。因為人生吉慶之事,都有善神主宰,仁人君子一舉一動都是善的,所以能五福臨門,福壽雙全。那些造孽的人,就會有凶神惡煞相隨,與善神無緣。 案:李斌如博學多才,而且精通武藝,但是參加童子試二十多年,屢試不中。知府張化鵬喜愛其才學,文試的時候把他拔為第一。又參加武試,也考了第一名。大家都認為,進入學宮讀書沒有問題了。等到學政親臨考場,李斌如領取試卷進入號捨考試,正趕上下雨,腳穿釘鞋,把卷子放到桌上,低頭穿襪子,卷子掉在地上,斌如沒發覺,等到穿好找卷子,發現卷子已經被釘鞋踩得粉碎了。斌如哭著禀告考官,因為沒有換卷子的先例,被趕出考場。武試的時候,馬摔倒在地,傷了腰,於是無法入院參加考試。前面府考文試武試兩個第一,都屬無用。從此以後,貧困潦倒,無事可做,親友給他找了一個到鄉下學館教書的差事,可以勉強混口飯吃。等到背著行李到了學館,當天晚上忽然山洪暴發,村子被淹,自己的書籍、衣服、被褥都被沖走了,好不容易撿回一條命回家。當時知府張化鵬已經升任廣東轉運使,斌如跋涉到廣東去投奔,求張大人收留。不料張家有喪事,已經上路好幾天了。斌如急忙上路,追上張大人,張大人見到他,很是憐憫,說:“你怎麼落魄到這個程度?我有孝在身,不能厚贈與你,我的大兒子在杭州任副官,幕府中缺少人手,我寫封信給他,你帶上書信去投奔他,做些文案之類的工作,可以暫時充當安身之處。”斌如趕到杭州,張大人之子已經病危,父親的書信也沒法看了。家人把斌如安排到外間住下,沒過幾天,張大人之子就去世了。斌如舉目無親,將要跳錢塘江自殺。有一位老人,須發很長,仙風道骨,急忙將斌如救起來。斌如向老者哭訴,平生安分守己,並沒做過惡事,卻屢遭天罰,好事成空。老者說:“上天仁愛,怎會厚此薄彼?現在大富大貴的人,都是前世積德行善修來的。而那些飢寒貧苦,諸事不順的人,是由於前生造惡所致。你今生雖然沒作惡事,前生一定是作惡的人。如果今生還不完前生的孽債,又轉移到來世了。只有存好心,做好事,讀好書,做好人,發自內心地忏悔,才能災消福來。”斌如遵行老者的話,後來果然考中進士。 附:吳郡一位書生,名叫陳嘉猷,身體多病,沒有兒子,參加科考多年,屢試不中。於是幡然改過向善,匯編《感應篇注解》,刻印施送,廣為勸化,且勉力奉行篇中各種善事。到萬歷丙午年,考中北闱會試第三名,連續生下六個兒子,長子和四子都考中進士,其余四子也有文名。 徐太史說:“前半生多病無子,屢考不中,可以說‘吉慶避之’。後半生進士及第,連得多子,兒子們也考上科甲,可以說‘福祿隨之’。禍福乃是上天注定的,然而通過改過向善,而轉禍為福,不正是靠自己努力嗎?” 徐太史詩曰:“天香滿袖蹑蟾宮,又報泥金步乃翁。寄語孤寒白袍客,不須遼海哭秋風。”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