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圖說24: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經文: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原文】 是道勇往踐履,非道切勿胡行。陰曹榜已注分明,報應昭昭有准。 鄧氏子孫昌熾,馮家後代無存。休言造物有偏心,善惡憑君自審。 注:前歷舉爲惡之報,欲人知所警戒。此則歷舉為善之端,欲人知所奮勵。“道”,猶路也;“進”,猶行也;“退”,猶避也。順天理,合人心,坦平正直,即是道,當勇往而踐履之。逆天理,拂人心,荊棘險阻,即是非道,當深惡而禁絕之。二“則”字,有毅然、不可委靡之意。 案:山左鄧善心,開酒米店。雖編戶細民,一生忠厚正直,從不欺人,亦不自欺人,皆以長者稱之。嘗謂子弟曰:“吾不讀詩書,不知聖賢之道。幼年曾看格言,有‘不可存事上行不去的心,不可行心上過不去的事’。吾奉此兩言,時時警戒,是以獲免罪愆。”時同裡有馮姓者,亦開酒米店,嘗聽人講《三國演義》,曹操有言“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馮欣然大喜曰:“處世者不當如是耶?”於是逢人即談此二句。一日被攝至陰司,見一衙門,東西兩廊掛有榜文,東曰“行善之報”,首列鄧名,下注“不可存事上行不去的心,不可行心上過不去的事。子孫貴顯。”西曰“作惡之報”,首列馮名,下注“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子孫絕滅。”稍時,冥官升座,馮辯曰:“我與鄧同業生理,彼此皆口頭話,何至報應懸殊如此?”官曰:“彼不存事上行不去的心,即《感應篇》‘是道則進’也;不行心上過不去的事,即‘非道則退’也。乃聖賢中人,安得不昌其後?子聽三國之事,欲學曹操,與《感應篇》全然相反,乃惡人之尤,安得不受惡報?”叱鬼使帶還。後鄧子發家,馮終身貧困無嗣。 附:揚州錢道生,幼喪父母,又無產業。見有無賴棍徒群聚,謀盜某商家,道生意欲同往。有友陸志潔素行端方,見其與棍徒聚語,私挈其衣至無人處,告之曰:“做人第一要學好,這等無賴人,切不可交。貧富是前生注定,倘若坐不肖事,錢財入官,性命不保。可知上有天,下有地,明有日月,幽有鬼神,鑒察善惡。不如腳踏正路,還有個出頭日子。”道生羞慚,是夜閉門不出。三日後,商家被盜,地方官緝獲棍徒其人,一並治罪。道生驚悟,自後出入常與正人相處。宜興蜀山金鶴齡無子,見其誠實,贅之為婿,盡以家資付之。此雍正元年事。(湯西箴《人鑒》) 胡九韶家甚貧,事無大小,必遵道而行。每日焚香感謝清福,妻笑曰:“清福安在?”曰:“幸生盛世,不見兵戈,不致飢寒,榻無病人,獄無囚人,非清福而何?”享壽百二十歲,朝廷月給養贍,賜“克循天理”四字匾額。 【譯文】 注:前面列舉了作惡的各種報應,以使世人知所警戒。這裡則列舉行善的種種表現以及善報,以鼓勵世人積極行善。“道”猶如道路,“進”好比行路,“退”好比躲避。順從天理,合乎人心,坦平正直,就是“道”,應當勇往直前,切實去做。違逆天理,違背人心,荊棘險阻,就是“非道”,應當深惡痛絕,堅決避免。兩個“則”字有毅然決然、不可萎靡的意思。 案:山東的鄧善心,開酒米店為業。雖然是市井小民,而一生為人忠厚正直,從不欺騙別人,也不自欺欺人,所以受人敬重,人們都稱他為長者。經常對子弟們講:“我沒讀過詩書,不懂得聖賢之道。小時候看過格言,有一條是‘不可存事上行不去的心,不可行心上過不去的事’,我遵奉這兩句話,時刻以此提醒自己,所以沒有犯下罪過。”當時同街上有一個姓馮的人,也是開酒米店的,曾經聽人講《三國演義》,裡面曹操說過“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馮某聽到這句話,欣然大喜,說:“處世不就是應該這樣嗎?”於是遇到人就給人講這兩句話。一天,馮某被攝到陰司,見一所衙門,東西兩廊,懸掛著榜文,東面寫著“行善之報”,起首就是鄧善心的名字,下面注明“不可存事上行不去的心,不可行心上過不去的事。子孫富貴發達。”西面是“作惡之報”,起首是馮某的名字,下面注明“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斷子絕孫。”過了一會兒,冥官升堂,馮某辯解說:“我和鄧善心作同樣的行業,那兩句話只不過是口頭語,爲什麽報應如此懸殊呢?”冥官說:“鄧善心不存事上行不去的心,就是《感應篇》裡講的‘是道則進’;不行心上過不去的事,就是《感應篇》裡的‘非道則退’,他乃是聖賢中人,怎麼會子孫不發達?你聽三國之事,想學曹操,與《感應篇》完全背道而馳,你乃是惡人,怎能不受惡報?”命令鬼差放還陽間。後來,鄧善心的兒子考中進士,而馮某則終身貧困無子。 附:揚州的錢道生,幼時父母就去世了,也沒有留下產業。他見一幫無賴惡棍結伙,圖謀到某商人家中盜竊,錢道生也想一塊去。他的友人陸志潔,品行端正,見他和無賴聚到一塊說話,偷偷拉著他的衣服,到一個沒人的地方,告訴他說:“做人首先要學好,這樣的無賴惡棍,千萬不能和他們打交道。貧窮富貴乃是前生注定,如果因為干了壞事,錢財被官府沒收,而且性命難保。你要知道上有天,下有地,天有日月,冥冥中有鬼神,鑒察善惡。不如走正道,還有個出頭日子。”道生聞聽此話,羞愧不已,當晚閉門不出。三天後,商人家裡被盜,地方官拿獲無賴惡棍七人,一並治罪。道生大驚,頓時醒悟過來。從此以後,都和正人君子交往。宜興蜀山金鶴齡,沒有兒子,見道生忠厚誠實,將他招贅為女婿,把家産全部給了他。這是雍正元年的事情。 胡九韶家裡貧寒,所作所為,無論大事小事,都遵循天理人心而行。每天焚香告天,感謝清福。妻子笑他說:“清福在哪兒呢?”胡九韶說:“有幸生在太平盛世,沒有兵戈之亂,不受飢寒之苦,床上無病人,獄中無囚犯,不是清福是什麽?”享高壽一百二十歲,朝廷每月給予糧食贍養,頒賜“克循天理”四字匾額一塊,以資表彰。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