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圖說30:正己化人


 2017/1/26    熱度:3127    下載DOC文檔    


  原文:正己化人。

  【原文】

  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正己由來可化人,張公勸善滿懷春。生前教誨皆此法,殁後婆心且降神。

  注:以聖賢之道律己,本諸身者一無可議。則行一事,當時視為儀型;發一言,後世奉為准則。所謂正己而物正是也。若己未能存理制欲,欲人為善去惡,雖刑驅勢迫,人亦不從矣。

  案:國初舊紳張遵路嚴毅正直,勤於教誨,人皆化之。後生遇於途,皆正立拱手,俟先生過乃行。婦女立門首,遙見先生來,即返內室,不敢令先生見也。時有盜麥者,眾擒獲送官,過先生門,逡巡不前,曰:“王法自甘,切勿令張某知也。”某姓兄占弟產,官斷未決,乃詣先生質之。甫見面,兄即抱愧流汗,一字不能對。先生曰:“天下易得者財產,難得者兄弟。”反覆勸谕,二人伏地涕泣,以其產贍族,相讓不取。先生嘗謂人曰:“蒙以養正,聖功也。為聖為賢,須自童子始。”故其教幼學,一舉一動,一語一默,皆有法度,至今鄉塾生徒,奉為准繩。易箦(“易箦”是用來作病危將死的典故,語出《禮記.檀弓上》)之夕,鄰裡皆聞鼓樂前導之聲,如新官赴任。後數月有陸姓者扶鸾,先生神降其家,留詩數十章,皆勸世語。雲:“吾已奉帝命為本府錄善司,鄉人有功德者,吾得考較而上奏焉。”陸捐資為先生立廟塑像,百年來瞻拜者,猶觀感興起雲。

  【譯文】

  注:用古聖先賢的道理來嚴格規范自己,使自己的言行讓人挑不出毛病來。這樣的話,做一件事,在當時被人視為典型;說一句話,被後人奉為准則。這就是說自己身正,才能感化別人。如果自己不能夠存天理,滅人欲,即使以刑罰和勢力逼迫人,人也不會聽從的。

  案:國朝初年,有一位缙紳張遵路,品行端正,嚴肅正直,勤勤懇懇教化世人,人們多數被感化。後生們在路上遇到張先生,都立正拱手,等先生先過去再走。婦女們在門口站著,遠遠看見先生過來,都返回裡屋,不敢令先生看見。當時有個偷麥子的人,大家把他捉住送到官府,從先生門前經過,此人猶豫不敢向前,說:“接受王法懲處,我心甘情願。只是千萬不要讓張先生知道啊。”有一家人,兄長侵占了弟弟的財產,官府很難決斷,於是到先生那裡,請先生做主。剛一見面,當哥哥的就慚愧不已,汗流不止,一個字也說不出來。先生說:“天下易得的是財產,難得的是兄弟啊。”反復勸導二人,二人趴在地上痛哭流涕,都不再爭了而是互相推讓,最後把財產拿出來周濟族人。先生經常對人講:“童蒙養正,是聖人的功業。成聖成賢,必須從兒童時期開始。”所以張先生教導兒童讀書,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有嚴格的規矩,到現在鄉間讀書的生徒依然奉為准繩。先生臨終的時候,鄰居們都聽到鼓樂之聲,好像新官上任的場面。後來有陸某在家中扶鸾,先生已然成神,降臨其家,留下詩文數十章,都是勸世的文字,說:“我已經奉天帝之命擔任本府錄善司,鄉人如果有積累功德的,我會考察然後上奏天庭。”陸某捐資為先生修了一座廟,塑像供奉。百余年來瞻禮祭拜的人,仍然生起效法和學習之意。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