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圖說43:受辱不怨


 2017/1/28    熱度:2600    下載DOC文檔    

  

  經文:受辱不怨。

  【原文】

  處世和柔莫逞強,讓他些子有何妨。

  為人若學婁師德,管取終身免禍殃。

  注:凡人辱我,定非無因。若我有可辱,咎自在我。我無可辱,彼自妄耳,又何怨乎?不怨,非獨不報,亦不介於心也。古來大手眼人,必然忍小忿小恥,正是享福處。若夫藏怒於心,徐圖報復,又奸險之人耳,豈太空之心哉?

  案:唐婁師德,器量過人。有無知者,指名辱罵,公若不聞。或以告公,公曰:“恐是罵他人耳。”曰:“明呼公名!”曰:“天下豈無同名同姓者?”或猶不平,仍以為言。公曰:“彼罵我而子述之,是重罵我也,毋勞見告。”一日入朝,因體肥行緩,同列曰:“何異田捨翁?”公笑曰:“某不為田捨翁,而誰為之?”其弟除代州刺史,將行,公謂曰:“吾兄弟受國厚恩,祿位過盛,時人所忌,何以自寬?”弟曰:“有唾某面者,拭之,庶不為兄憂。”公愀然曰:“人唾汝面,是怒汝也。拭之是逆其意而甚之怒也。夫唾不拭自干,當笑承之,方是處盈之道。”公為帝所信任,舉朝無比,愈加謙謹。凡遇毀謗之來,即反躬自責,若無地自容。嘗曰:“人以非禮相加,其中必有所恃,付之不較,非惟養量,亦以免禍。此君子所以三自反也”。嗚呼!如婁公者,可謂受辱不怨者矣。

  【注釋】婁師德:630—699年,字宗仁,鄭州原武(今河南原陽縣師寨鎮安莊村)人,唐朝大臣、名將。唐高宗、武則天兩代大臣。以謹慎忍讓而聞名,“唾面自干”的典故即來自師德。卒後追贈為涼州都督,谥曰貞。

  【譯文】

  注:凡是有人侮辱我,一定不會沒有原因。如果我有可以讓人侮辱的理由,那麼我就是咎由自取。如果我自己沒有可以讓人侮辱的地方,那是別人無理取鬧,又有什麽怨恨的呢?不生怨恨,不但不想著去報復,也不要耿耿於懷。古往今來成大事者,有遠見者,必然能夠忍受小的憤恨、小的恥辱,這正是承受福分的地方。如果把怒氣藏在心中,而等待時機進行報復,這是奸險之人的做法,這不叫虛懷若谷。

  案:唐朝大臣婁師德,心胸寬廣,器量過人。有一個狂妄無知的人,指名道姓辱罵婁公,公好像沒有聽見一樣。有人來告訴婁公,婁公說:“恐怕是罵的別人。”來人說:“那人指名道姓罵您!”婁公說:“天下這麼大,怎麼會沒有同名同姓的人呢?”這人仍然為婁公感到不平,再次告訴婁公。婁公說:“他罵我,而你把他罵的話講一遍,這是重復罵我,你不用再說了。”一天上朝,婁公因為身體肥胖,走路緩慢,跟不上隊,同一排有個人說:“這和莊稼漢有什麽兩樣呢?”婁公笑著說:“我不是莊稼漢,誰是呢?”婁公的弟弟被任命為代州刺史,即將赴任的時候,婁公對他說:“我們兄弟受國家厚恩,官祿、爵位太過於隆盛,受到人們忌恨,如何來自保呢?”弟弟說:“有往我臉上吐唾沫的,擦去而已,不會讓兄長擔憂的。”婁公嚴肅地說:“人家往你臉上吐唾沫,是對你有怒氣。你擦去,是違逆了他,反而增加了他的怒氣。唾在臉上,不用去擦,讓它自己干了,應當笑著去承受,身居高位而更加要居安思危,這才是處盈之道。”婁公深受皇帝的信任,滿朝官員無人可比,而更加謙虛謹慎。凡是遇到有人毀謗,就更加反省自身的過失,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好像無地自容的樣子。公曾經說:“別人對自己無禮,必然有他的理由,我們不去計較,不但培養自己的器量,還能免除禍患。這就是君子所以所以要三自反的原因。”嗚呼!像婁公這樣,可以說是真正做到受辱不怨的人了。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