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圖說83:知善不為
經文:知善不為。 【原文】 報災免賦陰功大,省得桁楊萬萬千。 不聽吏言憑獨斷,自然蘭桂滿階前。 注:人生世間,方便第一,勢所能為,時所得為,又非阻於不知,便當竭力做去,而乃或惜費,或憚勞,或始勤終怠,機緣錯過,真是自暴自棄,不特謂之無勇已也。 案:姚好問為邑令,謹慎廉潔,頗無失德。惟耳根甚軟,聽信人言,以致利歸胥役,怨歸自己。時值暮春,霪雨四十余日,各鄉紛紛報災。姚親往查勘,見高阜之田,均已涸出,二麥無損,惟西村低處有地數百畝盡在水中。姚欲以偏災具報,承行吏曰:“本縣各鄉平穩,此處雖雲被淹,數日水退,仍可補種雜糧。若分別報上,恐關駁诘。”姚明知吏系私心,但恐費事,遂隱而不報。開征時與豐收之地一例追比。又嘗欲建義學,修普濟堂,緝先賢祠宇,俱為書役所阻,而年逾知命,妻妾俱無所出,姚時以為憂。一日,其母病殁,心口尚溫,不敢入棺,越三日而復蘇,姚泣母前,問其回生之故。母曰:“我見冥官雲:爾為人廉謹,本應有子。但每遇善事,明知當為,往往為人言所阻。如報荒一事,無災者固不可飾以為有,受災者豈可隱以為無?前西鄉被淹,爾不加分別,一例報熟,致災民身受血比,賣兒鬻女完糧,罪莫大焉。故絕爾嗣以彰惡報。冥官又曰:愚昧之人陷於不知,尚可容恕,惟知善不為之人甘心自暴自棄,乃上天所深惡,可傳谕爾子欲廣嗣續,須勇往行善,勿畏難,勿苟安,勿初念如是,轉念不然,久久自獲吉慶,庶匿災之罪可以消除。”姚雖承母教,無奈天性難移,每逢書役進言,仍為迷惑,卒至困循不振。 附:黃巖諸生楊琛,樂善而貧。未第時,邂逅星士曰:“按君格局,可望科名。但行運未為佳境,且臨場月建,恰值惡曜。若急欲上進,非力善不能。”琛深感其言。適見鄉人醵金刻感應篇,心皇皇欲捐資而苦無力。勉助刊十七號一版,然終耿耿也。甲午春,夢神告曰:“已如汝所刊,排汝十七名矣。”是科榜發,果中十七名。丁酉春,琛復刻小卷送人,以便舟車持誦,又中進士十七名。 徐太史曰:甲第名次,何乃適與經版數符?且科目為天曹秘錄,何乃預洩元機於鄉會前?是蓋神明有意顯其報應,以愧夫朱門之見義不為者。當夫袖手旁皇,怵然恐後,琛豈有釣名之心哉?吁!人人盡如琛勉善之力,則善氣蓬勃,遍滿剎塵沙界矣。 夢裡分明示喜音,香名兩度報泥金。解囊欲助尋常事,難得寒儒一片心。(徐太史詩) 【譯文】 注:人活在世上,應以多行方便為第一准則。情勢可以做得,時機上可能辦到,又不是阻礙淤塞不能知情,就一定要全力去做。然而,或是憐惜費用,或是忌憚勞苦,或者當初勤勞,最終怠慢,機會和緣份錯過了,真是自己甘心不求做好事,不能單單說成是沒有勇氣。 案:姚好問做邑令時,行為謹慎,做官廉潔,沒有失德的地方。但是,耳根太軟,容易輕信別人的話,造成了利益歸於下吏和差役,怨恨歸於自己的結果。 當時,正當晚春時節,連續下了四十多天的雨,各個鄉裡紛紛匯報災情。姚好問親自前去觀查勘問,看見高處的旱田裡水干涸,兩季麥子沒有損失,只有西村低窪的地方有幾百畝田地,都淹沒在水中。姚好問想以局部災害申報,跟隨的吏役說道:“本縣各個鄉裡平安穩定,這裡雖然說被水淹沒,幾天後水退了,仍然可以補種其他糧食。如果分類別呈報上司,恐怕牽扯到駁難查問。”姚好問明明知道吏役出於私心,但恐怕費事情,於是隱瞞災情,沒有上報。征賦稅時,受災的田地與取得豐收的田地,一樣收稅。姚好問又曾經想建造免費學校,修造普濟堂,搜集從前賢能的人的祠堂廟宇,都被書役阻擋了。而他已經過了知天命的年紀,妻妾都沒生下孩子,姚好問經常以此憂愁。一天,他母親生病死了,心口上尚且溫熱,不敢收殓放進棺材。過了三天後,他母親蘇醒了。姚好問哭著跪在母親前邊,詢問他復生的原因。他母親說道:“我見了幽冥的官吏,他說道:你做人廉潔謹慎,本來應當有孩子。但是每當碰上行善的事,明明知道應當去做,卻常常被別人的言語所阻擋。比如呈報災荒這件事,沒有受到災害的地本來不能說成受災,受災地方難道就可以隱瞞成沒有嗎?以前西鄉被水淹了,你不加區別,一律向上司呈報,以致災民受到了催逼,賣兒賣女納完糧賦,罪惡太大了,所以滅絕你的後代,以表明惡有惡報。冥官又說道:愚昧的人由於不明事理,還可以寬容饒恕,只有明知善事不去做的人,存心不求進德的人,這是上天深深厭惡的,可告訴你的兒子想廣有後代,必須勇於做好事,不怕艱難,不能苟且偷安,不能當初心上如此,轉念間又不去做,時間久了就會獲得吉祥福份,使匿報災荒的罪惡可以得以消免。”姚好問雖然承受了母親教誨,但是性格難變,每當文書吏役說讒言,仍然被迷惑住了,最後以至於循環往復,不能振作。 附:黃巖書生楊琛,樂於行善,家中貧寒。沒有得到功名時碰到一位占星之士,說道:“按照你的骨格相貌,可以希望獲取科第。但命運上沒有好的境地,並且臨上場考試,恰好逢到克星。如果能立即追求上進,不極力做好事是不行的。”楊琛被他的話感動了。適逢看見鄉裡邊的人酬集資金刻印感應篇,心裡邊很著急,想捐獻財物,但苦於沒有力量,勉強幫助刊刻了第十七號一塊版,然而心中終究耿耿於懷不能放下。甲午年春天,夢見神仙告訴他道:“已經按照你的願望,將你排在第十七號了。”這年科舉公布成績,楊琛果然中了十七名舉人。丁酉年春天,楊琛又刻印《感應篇》的小卷書送給人,以便於人們在車船上閱讀。這年,又考中了第十七名進士。 徐太史說道:“考試的名字,為什麼和刻印經書的版數相符合?況且科舉考試由天官密秘登錄,為什麼預先在鄉試會試前洩露?這是因為大概神仙有意顯示其中的報應,以羞愧富室門第中的見義不為的人。當時袖手傍徨,猶豫不絕又惟恐落後於人,楊琛那裡有沽名釣譽的心思呀?如果每個人都如楊琛那樣勉力行善,那麼做好事的風氣就蓬勃蔓延,遍及三千大千世界了。 夢裡分明示喜音,香名兩度報泥金。解囊欲助尋常事,難得寒儒一片心。(徐太史詩)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