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淨法師:彌陀化身之善導大師略傳(一)


 2017/2/6    熱度:2087    下載DOC文檔    

  善導大師略傳

  目 錄

  一、隋唐盛世 善導示現

  二、青年立傳 光芒初現

  三、俗姓朱氏 籍貫山東

  四、隋末唐初 教界盛況

  五、見相願生 其來有自

  六、深歸觀經 親證三昧

  七、訪師求道 徹悟真髓

  八、二河白道 告白信心

  九、徑路修行 唯在念佛

  十、至誠念佛 行持勤笃

  十一、一聲佛號 一道光明

  十二、較量念佛 佛像放光

  十三、寫經十萬 變相三百

  十四、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十五、厭穢欣淨 捨身往生

  十六、以訛傳訛 誤傳捨身

  十七、慈恩寺碑 紀念大師

  十八、龍門大佛 奉敕監造

  十九、湖北襄陽 傳授勝行

  二○、造疏感夢 楷定古今

  二一、預知時至 掩室長逝

  二二、唐朝時代 三大葬禮

  二三、信者無量 高弟三名

  二四、長安南郊 建塔紀念

  二五、高宗皇帝 供千捨利

  二六、則天皇後 頻臨淨剎

  二七、王維題詩 過香積寺

  二八、遺文放光 少康感悟

  二九、形像神變 化佛付囑

  三〇、念佛出佛 善導再來

  三一、星曜東方 法然繼起

  三二、本地彌陀 垂跡善導

  三三、二祖對面 一脈相傳

  三四、佛教會長 敬撰贊詞

  三五、蓮池印光 傾心崇仰

  三六、善導所說 當作佛說

  三七、智榮禅師 銘文崇仰

  三八、昙省律師 銘偈贊仰

  三九、善導示現 古塔古佛

  四○、善導大師 彌陀化身

  四一、夢見善導 歸入念佛

  四二、集古賢文 贊十二德

  四三、五部九卷 本疏具疏

  四四、當時教界 高僧年表

  附 錄

  一、《續高僧傳》之善導大師傳

  二、《瑞應刪傳》之善導大師傳

  三、善導大師歷代傳記

  1. 中國撰述

  2. 日本撰述

  四、善導大師年表

  五、印光大師贊善導和尚

  1. 贊大聖不測德

  2. 贊彌陀化身德

  3. 贊所說等佛德

  4. 贊《觀經四帖疏》

  5. 贊楷定專修德

  6. 贊發明助念德

  7. 贊弘超諸宗德

  8. 贊化度普廣德

  9. 贊至極慈悲德

  10. 贊懸護萬代德

  一、隋唐盛世 善導示現

  中國淨土教的大成者彌陀化身的善導大師,出生於隋朝大業九年(六一三),往生於唐朝永隆二年(六八一),春秋六十九。亦即隋炀帝之時出生,歷經唐高祖、太宗的時代,於高宗之時往生。其活躍於“自信教人信”的正是唐朝國運極為鼎盛的太宗、高宗時代。而大師出生之前統一天下之隋文帝時代,佛教正以旺盛之勢在復興著;文帝頒下“佛教治國策”、“佛教興隆策”、“天下佛寺復興诏”等,全國幾乎佛教化。在佛教信仰如此澎湃的時代中,大師從無量光明的淨土應化而來,高舉念佛成佛的旗幟,指引眾生,導歸極樂,圓滿佛果。

  二、青年立傳 光芒初現

  善導大師的傳記文獻頗多,中國與日本約有二、三十種,可見大師在佛教史上地位之崇高與影響之深遠。其中最早的是唐朝道宣律師所著的《續高僧傳》,其次是唐朝的文谂大師、少康大師共纂的《瑞應刪傳》;此外大多是後人站在贊揚的立場所記述的,這當然有其意義,但在歷史上的價值比較低。善導大師的事跡可資參考的基本性資料有四種傳記、六種碑文,簡列如下:

  (一)傳記

  (1)《續高僧傳》第二十七卷、第十釋會通傳(附善導傳)

  唐 道宣 撰(六四五)

  (2)《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刪傳》第十二善導傳

  唐 文谂、少康 共錄(八○五)

  (3)《淨土往生傳》卷中第十五善導傳

  宋 戒珠 撰(一○六四)

  (4)《新修往生傳》卷中第廿五、廿六善導傳、善道傳

  宋 王古 撰(一○八四)

  (《類聚淨土五祖傳》所引,《大正藏》八十三冊一五七頁)

  (二)碑文

  (1)唐慈恩寺善導禅師塔碑

  京兆金石錄

  (2)唐慈恩寺善導和尚塔銘

  同上

  (3)龍門大佛像龛記

  金石萃編第七十三

  (4)隆闡大法師碑銘

  同上第八十六

  (5)淨業法師靈塔銘

  同上第七十五

  (6)光明寺慧了塔銘

  金石續編第五

  道宣律師生於隋朝開皇十六年(五九六),長於大師十七歲;人尚在世,時又青年,而南山律的開祖道宣律師於其《續高僧傳》中便已就其所聞的預先為大師寫下眾所贊揚的事跡,雖然僅有簡短的一百二十三字,但大師的偉大,已現端倪。

  三、俗姓朱氏 籍貫山東

  大師俗姓朱,山東省臨淄縣(一說安徽省泗縣)人,年少出家,師事密州之明勝法師,鑽研《法華》、《維摩》等大乘經典。

  密州在山東省諸城縣,距臨淄縣不遠。明勝法師是三論宗學匠,與開創三論宗之嘉祥大師吉藏同為法朗大師的高弟。

  四、隋末唐初 教界盛況

  若從當時佛教界的盛況而言,此時嘉祥大師诏入帝都長安之日嚴寺宣揚三論;嘉祥大師寂於武德六年(六二三),善導大師出生之頃,正是嘉祥大師在長安極為活躍之時。

  又天台宗之開創者智大師六十歲往生之時是開皇十七年(五九七),是善導大師出生之前的十六年,之後的天台宗由其弟子章安大師灌頂在極力弘揚。

  淨土教方面,大業五年(六○九)四十八歲時歸入淨土教的道綽禅師,正以山西太原為中心地域,傳播念佛種子,聲名遠播,七歲之童皆知念佛。

  又西天取經,歷經十六年之大旅行,翻譯出所帶回的龐大經典,留下不滅功績的玄奘三藏,早生於大師十一年;大師與三藏大約同時代活躍於帝都長安。

  五、見相願生 其來有自

  大師曾經看到“西方變相圖”,大為震撼,便生欣慕淨土深願往生之情而贊言:“何當托質蓮台,棲神淨土。”所謂“西方變相圖”,是描繪西方阿彌陀佛之淨土莊嚴的圖畫,“變”即是轉變,將極樂淨土之相轉變為圖畫,以令人觀賞,啟人欣慕。大師一見“西方變相圖”便大為感動,欣求淨土之深切願心,始終不二,始終一貫,可見大師宿善之厚,其來有自。

  六、深歸觀經 親證三昧

  大師到了二十歲受具足戒後,與妙開律師共看《觀經》,悲喜交歎地說:“修余行業,迂僻難成;唯此觀門,定超生死。”

  《觀無量壽經》在隋唐之初是最受歡迎的經典之一,不只為淨土教家所尊重,也普遍受到佛教界全體的敏銳注目,演講、讀誦此經的可說是所在多有。

  就“時”與“機”的痛烈反省,亦即自覺末法之時,則宣說救度罪惡生死凡夫之教法的這一部《觀經》之廣受重視與喜愛是極其當然的。

  《新修往生傳》如此記載:“後遁跡終南悟真寺,未逾數載,觀想忘疲,已成深妙;便於定中,備觀寶閣、瑤池、金座,宛在目前。”

  終南山在帝都長安之南,而悟真寺則在終南山之藍田縣,系隋朝開皇年間淨業法師所創建,後來有保恭、慧超、法成等法師相繼住錫,他們都修持淨土法門,故悟真寺可謂信仰淨土的實踐道場。而大師二十幾歲便親證三昧,古今高僧,少出其右。

  七、訪師求道 徹悟真髓

  唐貞觀年中,大師二十余歲,初聞道綽禅師在晉陽開闡淨土宗風,乃不遠千裡,從而問津。對於大師的來訪,道綽禅師心中很歡喜,知道眼前這位青年行者將是自己的後繼者,因而為其徹說彌陀本願與《觀經》真義。

  《觀經》的真髓精神必須以《大經》解釋始能顯明,亦即十三觀的觀佛三昧是所捨的,唯有信願稱名的念佛三昧才是一切三昧中王。大師在道綽禅師的指導之下,一切疑問當下冰解而體悟《觀經》的奧義。

  如是親蒙面授《觀經》幽意,徹悟淨土真髓,深歸彌陀本願,成為道綽禅師門下面授之傑出弟子。

  道綽禅師繼承昙鸾大師的宗風,唯信彌陀救度,唯念彌陀名號;一生中敷演《觀經》兩百遍,其化風之盛,名高一世,帝王敬仰,庶民齊歸。

  八、二河白道 告白信心

  依據《新修往生傳》記載,大師訪道綽禅師時,正逢玄冬之首,寒風凜凜,旅途重重,風飄落葉,填滿深坑;乃入中安坐,一心念佛,不覺已度數日,忽聞空中有聲音說:“可得前行,所在游履,無復掛礙。”於是忘疲出坑,至道綽禅師之玄中寺。

  之後大師批注《觀經》,以“二河白道喻”守護念佛信心,曾記述無人空曠之荒野踽踽獨行,令人感受到那時絕處逢生的體驗。

  九、徑路修行 唯在念佛

  有關大師參谒道綽禅師的經過,《續高僧傳》簡略地說:“近有山僧善導者,周游寰寓,求訪道津,行至西河,遇道綽禅師,唯行念佛,彌陀淨業。”

  大師所住之悟真寺與道宣律師所住之豐德寺同在終南山,故言“山僧”。唯行念佛,必生極樂,因為仰仗的是彌陀大願業力之故。故大師有名的“勸化偈”雲:

  漸漸雞皮鶴發,看看行步龍鐘;

  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

  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

  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但念阿彌陀佛”即是“唯行念佛”,即是“徑路”,“修余行業,迂僻難成”。在此可知大師之念佛宗風,乃受教於道綽禅師,而道綽禅師則傳承自昙鸾大師。

  十、至誠念佛 行持勤笃

  大師之遇道綽禅師,如魚得水,親蒙瀉瓶之教;至貞觀十九年道綽禅師八十四歲(六四五)往生之後,又回到悟真寺,時大師三十三歲。

  被仰為親證三昧之聖者善導大師,日常行持甚為勤笃,其具體情形,《淨土往生傳》這樣記載:

  入堂則合掌胡跪,

  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

  乃至寒冷,亦必流汗,

  以此相狀,表於至誠。

  三十余年無別寢處,

  不暫睡眠;除洗浴外不曾脫衣。

  護持戒品,纖毫不犯,

  未嘗舉目視女人。

  尊敬一切人,乃至沙彌亦不受禮。

  絕意名利,遠諸戲笑。

  所行之處,爭申供養;

  飲食衣服,四事豐饒,

  皆不自入,並將回施;

  好食送大廚供養徒眾,粗惡自食。

  奶酪醍醐,皆不飲噉。

  諸有施,用寫《阿彌陀經》十萬余卷,畫淨土變相三百余幅。

  見壞寺及壞塔,皆悉修營。

  燃燈續明,每歲不絕。

  三衣瓶缽,不使人持洗,始終無改。

  每自獨行,不共眾去;

  恐談世事,妨修行業。

  由此可知大師律己以嚴,待人以寬,而又慈悲心切,所到之處,皆蒙其恩。故《隆闡大法師碑序》贊仰大師之德風而言:“慈樹森疏,悲花照灼。”

  十一、一聲佛號 一道光明

  大師念佛之精至,達到口念阿彌陀佛一聲,即有一道光明從其口出,百聲千聲,光出亦然,所以後世或稱終南大師(因住終南山故),或稱光明和尚(因口出光明故)。

  十二、較量念佛 佛像放光

  又,大師在西京寺內,曾與金剛法師較量念佛的勝劣,大師發願說:

  “准諸經中,世尊說念佛一法,得生淨土,一日七日,一念十念阿彌陀佛,定生淨土,此是真實不诳眾生者,即遣此堂中二像總放光明。若此念佛法虛,不生淨土,诳惑眾生,即遣善導,於此高座上,即墮大地獄,長時受苦,永不出期。”遂將如意杖,指一堂中像,像皆放光。(唐道鏡、善道《念佛鏡》)

  十三、寫經十萬 變相三百

  大師不愧是彌陀化身,其教化活動,可說不可思議,完全以超人的魄力在推進,據《續高僧傳》及《瑞應刪傳》說:“寫《彌陀經》十萬卷,畫淨土變相三百幅;士女奉者,其數無量。”

  亦即書寫《阿彌陀經》分贈有緣四眾,其數達十萬卷,並以畫相令人欣慕,所以士女奉者,“其數無量”。

  現在日本京都龍谷大學圖書館收藏了一本大師親自抄寫的《阿彌陀經》,此書是一八九九年大谷探險隊在中國的吐魯番所發掘。大師之真跡竟然流布到西域地方,其教化之廣,令人驚歎。

  而《淨土往生傳》雲:“續至京師,激發四部弟子,無問貴賤,彼屠沽輩亦擊悟焉。”

  亦即大師進入京師長安,廣度民眾,傳授淨土法門,激發四部弟子,無問貴賤,甚至屠沽之輩,亦深受感化,悔改念佛往生。

  十四、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佛祖統紀》卷二八如此記載:

  唐朝,長安,京姓。本為屠夫,因善導大師勸人念佛,滿城斷肉。京嫉恨之,持刀入寺,興殺害意;善導大師指示西方,現淨土相。京即回心發願,上高樹念佛,墮樹而終;眾見化佛,引天童子,從其頂門而出( 天童即其識神)。

  彌陀救度,隨時存在,

  隨地存在,毫無條件;

  不論缁素,不論善惡,

  克念願生,立即得生。

  亦知大師,悲心感人。

  德人睹面,惡念全消。

  十五、厭穢欣淨 捨身往生

  長安之道俗男女,受感化而歸向淨土者甚眾,且在大師“厭離穢土,欣求淨土”的殷勤教化之下,受到熱烈感化而“捨身往生”的信者,時有所聞,《續高僧傳》說:

  時在光明寺說法,有人告導言:“今念佛名,定生淨土不?”導曰:“定生定生。”其人禮拜訖,口誦南無阿彌陀佛,聲聲相次,出光明寺,上柳樹表,合掌西望,倒投身下,至地遂死,事聞台省。

  “台省”即是當時的中央政府,這是道宣律師親聞所記;而《淨土往生傳》更說:

  京華諸州,僧尼士女:或投身高嶺,或寄命深泉,或自墮高枝,焚身供養者,略聞四遠,向百余人。諸修梵行,棄捨妻子者;誦《阿彌陀經》,十萬至三十萬者;念阿彌陀佛,日得一萬五千至十萬遍者;及得念佛三昧、往生淨土者,不可知數。

  不論帝都,不論地方,僧俗男女,投身斷命,甚至燒身供養,總共超過一百人。

  大師感化之偉大一至於此,則其盛德難以形容,在整個中國佛教史上,可說超群拔萃,少出其右,故《瑞應刪傳》言:“佛法東行以來,未有禅師之盛德矣!”

  見此令人想到《觀經疏 • 定善義》言:

  歸 去 來,魔鄉不可停,

  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

  到處無余樂,唯聞愁歎聲,

  畢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

  大師對時代之濁惡與人心之罪障,在極其深邃的洞察之後而吐露出這樣的痛烈心情。

  十六、以訛傳訛 誤傳捨身

  由於當時“捨身往生”的事跡頻傳,因而善導大師之其他傳記也有大師捨身往生的傳說,然而這是誤讀前面所引《續高僧傳》之文,此文宋朝戒珠之《淨土往生傳》、王古之《新修往生傳》等誤傳為大師捨身往生;雖非正確,但由此可知當時願生西方之熱切。

  又善導與善道《新修往生傳》作二人說,然這並非二人,也是從同一人的傳記誤傳而來的。

  十七、慈恩寺碑 紀念大師

  大師法化甚廣,因而在長安市區所住過的寺院除了“光明寺”之外,有名的“慈恩寺”及“實際寺”也是長期弘化的地方。

  慈恩寺是名滿天下的玄奘三藏住錫之處,三藏在此譯經院完成了翻譯佛典的不朽金字塔,然而此寺有兩座紀念大師的碑文:

  一、唐慈恩寺善導禅師塔碑 永隆二年(六八一)

  僧 義成 撰 李振方正書

  二、唐慈恩寺善導和尚塔銘 大中五年(八五一)

  僧 志遇 撰並書

  可惜這兩座碑文失傳,否則對大師的事跡會更清楚、更了解。

  此慈恩寺建立的由來與道綽禅師略有因緣,亦即道綽禅師專事淨土的念佛高風非常受高宗之母文德皇後的仰慕,而皇後於貞觀十年(六三六)去世;到了貞觀二十二年(六四八),為母做功德之故,當時還是皇太子的高宗便在帝都興建慈恩寺。其落成法會時,诏迎全國五十位高僧,大師便是被敕選的其中一人。

  進出長安的大師也時時居住慈恩寺弘傳淨土法門,而感化之深,功勳之隆,致使後人一而再地為其樹碑,永贻懷念,長存崇仰。

  十八、龍門大佛 奉敕監造

  有關居住“實際寺”的事跡有兩種資料:

  (一)“隆闡大法師碑”,亦即“大唐實際寺故寺主懷恽奉敕贈隆闡大法師碑銘”(金石萃編卷八十六、唐四六),此碑銘內容,系敘述大師弟子懷恽法師的出家事緣,其碑文雲:

  高宗總章元載……時有親證三昧大德善導阇黎……雅締師資……

  碑文記述懷恽法師(原為世爵子弟)落發出家,系由大師為其主持剃度儀式,時為唐高宗總章元年(六六八)。

  (二)“河洛上都龍門之陽,大盧捨那像龛記”的碑文。世界馳名的洛陽“龍門大佛”是高宗皇帝發心,皇後武氏出錢所建造的,而奉敕監造的即是善導大師。當時大師住錫“實際寺”,故此碑文如此記載:

  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皇後武氏助脂粉錢二萬貫,奉敕檢校僧西京實際寺善導禅師……至上元二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畢功。

  上元二年(六七五)大師六十三歲,碑文有“西京實際寺善導”之語,可知大師此時是常住在此寺布教的時期,因當時實際寺住持即是大師弟子懷恽法師。此亦可知大師博學多才,於佛教藝術造詣之深,至於上達天聽,為皇帝所倚重。

  十九、湖北襄陽 傳授勝行

  大師弘化與日增盛,不僅遍及山西、河洛,且南至湖北襄陽。《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記述義淨三藏所言雲:

  有苾刍貞固者,往襄州,遇善導禅師,傳受彌陀勝行。

  淨土宗念佛法門的傳布受到義淨三藏的注目,且贊揚為“勝行”,可知此法的殊勝,及大師法化之盛、辛勤之勞。

  二○、造疏感夢 楷定古今

  在長安期間,大師為了糾正當時教界對《觀經》的錯解,乃撰著《觀經疏》(亦稱四帖疏)四卷,撰寫之前,於佛前標心結願,請求靈驗;當夜即見聖境,諸佛菩薩現前。自此以後,每夜夢中,常有一僧而來,指授玄義科文,既了更不復見。當《觀經疏》圓滿時,再度祈請,連續三夜,皆現聖境。其狀具載於《觀經疏》第四卷,披尋便知。

  故後世以此疏謂之“彌陀傳說”,亦謂“楷定古今之疏”,珍重如經,而大師亦被尊為“楷定古今之大師”。

  二一、預知時至 掩室長逝

  大師在帝都長安弘揚念佛法門,非常契應群機,缁素男女之歸依甚眾,門前成市。往生前不久正於所住寺院中畫淨土變相,忽然催促,令速成就;或問其故,大師回答:“吾將往生,可住三兩夕而已。”時間一到,忽然示現微疾,掩室怡然長逝,身體柔軟,容色如常,異香音樂,久而方歇。春秋六十九,時在永隆二年(六八一)三月十四日。

  二二、唐朝時代 三大葬禮

  由於大師德化,“信奉者其數無量,念佛聲盈滿長安”,故大師葬禮,自必盛極一時。

  若據馬祖道一禅師的傳記,有“華嚴歸真於嵩陽,善導瘗塔於秦嶺,禮視齋斬,人傾國城,哀送之盛,今則三之”之文,依此則善導大師的葬禮,乃唐朝時代的三大葬禮之一。

  華嚴歸真於嵩陽之“華嚴”,即是華嚴尊者普寂大師,普寂大師之傳中有“傾城哭送,闾裡為之空焉” 之文,准此推知善導葬禮當亦如是。

  此是盛德之自然感召,非藉人為之刻意安排;此可由《瑞應刪傳》贊言:“佛法東行,未有禅師(善導)之盛德矣”印知其實。

  二三、信者無量 高弟三名

  大師擁有很多足可驚歎的信者,傳記說“士女奉者,其數無量”,因此受業弟子當然也不在少數。其中最有名的有三位,即撰著《釋淨土群疑論》的懷感(六八〇頃)、懷恽(六四〇—七〇一)、淨業(六五五—七一二)。其中懷感大師來不及寫完《群疑論》便已先行往生,而由其師弟懷恽法師續寫完成。

  二四、長安南郊 建塔紀念

  長安郊外,南望終南山,北眺長安城,所謂臨水面山之佳地的神禾原,一座十三層高的大塔巍然聳立雲霄,這便是奉安大師捨利的“崇靈塔”。

  師事大師十數年的懷恽法師,為紀念恩師之盛德,乃選此勝景建塔立碑,並於塔側興建寺院,名“香積寺”,栽植神木靈草,四時供養不怠;此寺由懷恽法師及其師弟淨業法師相繼住持。這些事跡都記載於《隆闡大法師碑銘》及《淨業法師靈塔銘》。然而世間無常,往昔甚為宏壯的寺觀,如今偉容不在,唯此大塔凌越一千三百余年的風雪,巍然獨立於田園中,彰顯大師萬古不滅的遺德,頻添吾人歸依渴仰的遐思。

  二五、高宗皇帝 供千捨利

  據《隆闡大法師銘》記載當時香積寺的勝景而言:

  神木靈草,凌歲寒而獨秀;葉暗花明,逾嚴霜而靡悴。

  豈直風高氣爽,聲聞進道之場;故亦臨水面山,菩薩全真之地。

  重重佛事,窮鹫嶺之分身;種種莊嚴,盡昆丘之異寶。

  但以至誠多感,能事冥資,故能遠降宸衷,令赍捨利,計千余粒。

  加以七珍函笥,隨此勝緣,百寶幡花,令興供養。

  由於善導大師的盛德及香積寺的感應,深獲高宗皇帝的崇敬,因而呈佛捨利,“計千余粒”予香積寺,並加以“七珍函笥”裝飾,同時又以“百寶幡花”,供養道場。

  可知大師:生前悲心,下拯群萌;滅後余德,上感宸衷。

  二六、則天皇後 頻臨淨剎

  由於大師在長安擁有眾多信徒,香積寺又供養皇帝所獻的法器、捨利子等,故前來瞻仰、拜佛的人絡繹不絕,香火鼎盛。

  又據《隆闡大法師碑銘》記載:

  則天大聖皇後,承九元之眷命,蹑三聖之休期,

  猶尚志想金園,情欣勝躅。

  或頻臨淨 剎,傾海國之名珍;

  或屢訪炎涼,捨河宮之秘寶。

  則天皇後登上皇位之後,仍然懷念香積寺,而“頻臨淨剎,屢訪炎涼”,每次都“傾海國之名珍,捨河宮之秘寶”的大興供養。

  可知大師:塔留香積,長耀明燈;弟子繼德,宸游頻臨。

  二七、王維題詩 過香積寺

  不知香積寺,數裡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龍。

  王維(七○○—七六一)字摩诘,盛唐開元進士,大詩人、大畫家兼音樂家。其詩體物精微,狀寫傳神,清新脫俗,獨成一家。蘇轼贊其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居士平生信佛,素服長齋,喜禅好淨,有“詩佛”的美譽。

  這首《過香積寺》應是他晚年游歷所寫,詩中的“雲峰、古木,深山、鳴鐘,泉聲、危石,日色、青松,薄暮、空潭,安禅、毒龍”等,描畫出當時香積寺的靜谧、安寧、幽邃、出塵、深不可測的優美脫俗景象,描畫細致生動,卻又毫無痕跡,渾然天成。

  王維這首《過香積寺》,益使善導、崇靈塔、香積寺,千古留傳,名揚四海。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