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天天有痛苦,天天有高度的警覺心,這好事,不是壞事
所以底下一段教我們,「當離愛欲」。 【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 要看破,愛欲不要放在心上,榮華富貴的生活裡面有多少不善的業因,有沒有想到?再往深處想,將來一定有果報,想通了,自然你就放下。「《會疏》曰:榮華不可保,會者定離散」。會是聚會,緣聚的時候大家在一起,決定有散的時候,一定有離散的時候,常常想到離散。「愛欲不可常,盛者必衰故」。世間人確實顛倒妄樂,認為七情五欲是真的,拼命在追求,無止境的在享受,確實壽命還沒有到,冤親債主要他的命,天地鬼神奪他的算,苦因必招苦果,樂在哪裡?「顛倒妄樂,故無可樂者」。這個世間樂是假的,絕對不是真的。 「彭際清曰:一切世人以欲為樂」,欲望,他的樂就是他的欲望,不知道欲是苦本。「智者觀之」,有智慧的人他看到的,「唯苦無樂。所以者何」,為什麼?「以有為樂,無即是苦,不知有者無所因故」。人要懂得有無,有無都不執著,就解脫了。懂得恆順眾生,不為自己想,我以為是樂,他認為是苦,我要順從他、隨順他,提高自己的警覺。什麼警覺?離苦得樂的心,離開六道輪回,求生極樂世界,這個念頭加強了。這好事情,不是壞事情。人要吃苦,他才能發憤。人要在享樂,忘掉了,把求生極樂世界給忘掉、疏忽了,不認真了。天天有痛苦,天天有高度的警覺心,這好事,不是壞事。我們不高度提高警覺心,怕來不及了。 古人教導我們,歐陽修有一篇文章,「秋聲賦」。早年我們在台中求學,李老師把這篇文章講給我們聽,文章的喻意,雖然說的是秋天,實際上是喻人生之秋。一個人的一生有春夏秋冬,從出生到二十歲,人生的春天;二十到四十,人生的夏天,春生夏長;四十歲到六十歲,人生的秋天;六十到八十,人生的冬天,也就是說該走了,秋收冬藏,六十到八十是該走的時候。八十以後沒有了,多活一天是你多賺一天,多活一年是多賺一年,也就是說八十以後隨時隨地都可以走,不定什麼時候,要有高度的警覺,在人生之秋就要辦自己的事情了。春夏時候是可以辦別人的,幫助別人,秋天的時候要准備自己的後事了。你看古人一篇文章,含這麼深的意思在裡頭,沒有智慧的人看不出來,有智慧,你一講,我們一聽,是有道理。秋冬還望辦別人的事情,這錯了。自己來生還搞六道輪回,這一生什麼成就都沒有,白來一趟,一生受的辛苦白受了。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奮發努力,勇猛精進,一句名號念到底,往生到淨土,我們這一生沒有白來,成就了。度眾生的大事業,有緣可以隨喜,沒有緣決定不要去找,那就錯了,找是攀緣。隨緣可以不把事放在心上,攀緣是把事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錯了,放在心上去不了極樂世界。萬緣放下,徹底放下。 下面說,「以得為樂,失即是苦,不知得者失所因故」。什麼叫得?你那個樂的因失掉就苦了。跟前面有無這一對,不知道有者是無所因,有,把有的因丟掉了,就變成無。「以聚為樂」,聚會快樂,「散即是苦,不知聚者散所因故」。你的因聚因散,因聚,感覺得很快樂,散,悲傷就來了。「以生為樂,滅即是苦」,生,以為生是快樂,滅就是死,死是苦,「不知生者滅所因故」,是把你生的因滅掉。一切法全是相對的,這就是五種見惑裡頭的第二種。第一種是身見,身見是執著身,以為身是自己,錯了。第二種就是對立,邊見,就二邊,你看生死是二邊,得失是二邊,聚散是二邊,生滅是二邊,邊見,六道輪回的因。「蓋謂眾生所樂正是苦因。從茲苦因,必生苦果」,所以總結是「無可樂者」。你在這一生當中所謂的樂,假的,這個樂就是將來六道輪回的苦因。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四九集) 2013/12/2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549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