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普賢大士行願的啟示


 2017/3/11    熱度:1907    下載DOC文檔    

  邱淑真居士記

  諸位同修,今天我們有這個非常殊勝的因緣,與大家報告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的啟示。雖然時間不長,不能細說,這一種研習報告的方式,我相信同修們比平常聽經收獲一定更多。現代人工作忙碌,佛的經典雖然很好,畢竟不能完全契合於現代人的需要。因此,研習啟示的報告,將與我們生活、德行、修持、家庭美滿、社會祥和,有相當關系的,提出來研習;撷取精華,使經中的要義呈現出來,我們聽了之後,確實能得到真實的利益。

  報告本文之前,先介紹華嚴經。

  大藏經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佛究竟為我們說了什麼?佛在無量壽經講三種真實:1、真實之際。2、真實智慧。3、真實的利益。世尊四十九年為我們說的一切經,說的是‘諸法實相’;用現代話來說,諸法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是我們自己本人,宇宙是我們的生活環境。世尊出現在世間,四十九年所說,是我們自己跟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佛教的本質,是釋迦牟尼佛對於十法界一切眾生的教誨,它不是宗教,是教育。佛的教育究竟圓滿,幫助我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就是真實的智慧,離苦得樂是真實的利益。虛雲老和尚教導我們:‘學佛要深信因果、嚴持戒律、堅固信心、決定行門。’佛教教育博大精深,任何學術宗教都不能跟它相比。我們以一生有限的時間精力,如何修學呢?必須精選。要選擇,要解義。佛所講的道理,佛所教給我們的方法,要很清楚地理解,把它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佛法的教學,給我們的真實利益,具體而言,一生的幸福快樂、家庭的美滿、事業的順利、社會的祥和、國家的富強、世界和平,佛陀教育統統都能達到。這些是花報,是今世的果報;後世的果叫果報,更是殊勝。特別是華嚴,果報之殊勝,我們無法想像。

  華嚴經,是佛門第一經,是世尊的圓滿法輪。這一部經,是整個佛法的綱領,是整個佛學的概論。一切經都是華嚴眷屬,都是講華嚴經的某一部份。說宇宙人生全體的就是這部經。這部經怎樣圓滿的呢?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此經才到究竟圓滿。古人說:一切經作比較,華嚴經第一;華嚴經與無量壽經作比較,無量壽經第一。華嚴經到最後,普賢以十願導歸極樂才圓滿;無量壽經自始至終字字句句講西方極樂世界;所以,無量壽經是華嚴的歸宿。唐朝善導大師說過:一切諸佛如來示現人間講經說法,就是為了把西方極樂世界真實的功德利益,介紹給大家。

  華嚴經有三種譯本:晉譯六十華嚴,唐譯八十華嚴,唐德宗貞元年間譯四十華嚴。四十華嚴就是普賢菩薩行願品的全文。清涼大師判華嚴經為七處九會。本經的內容,從清涼所判的‘信解行證’四大科,我們就了解。它的含義,除四分之外,有五周因果:前十一卷是所信因果;當中四十一卷,前面講差別因果,後面是平等因果;七卷講成行因果,這是離世間品,完全講修行的方法;末後二十一卷(在四十華嚴裡就是四十卷)說證入因果。其次,說六相、十玄門、四法界,這是為我們講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我們自己與生活環境的真相。講到大世界,講到宇宙,佛在此地說二十重華藏世界,即今所言宇宙觀。在行門方面,本經特別著重歷事煉心。修行在哪裡修?在日常生活中,在穿衣吃飯、處事待人接物之處,鍛煉自己的清淨心、廣大心、平等心、大慈悲心,受用才是真實的。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華嚴經的特色。華嚴不但有圓滿的理論、周詳的方法,而且善財童子與文殊普賢等五十三位菩薩表演給我們看,教我們如何修行。五十三位善知識,代表現前社會各行各業男女老少,對於大乘佛法,人人可以學,人人可以修、人人可以成就。真正發心學佛,學生就是自己一個人。善財童子沒有同伴,沒有同學,他所遇到的人,都是善知識,用現代話來說,都是老師。孔子雲:‘三人行,必有吾師。’好人與壞人皆是自己的老師。好人做好事,我們要跟他學,他是我的老師;惡人所作的事,我要警惕,不能跟他學,他也是我的老師。善財參訪第九住菩薩勝熱婆羅門,他愚癡,善財不學他的愚癡。第七行位菩薩是甘露火王,嗔恚心重。第五回向是伐蘇蜜多女,是位妓女,代表貪愛。這三位菩薩代表貪嗔癡三毒煩惱。現今社會,具足貪嗔癡的善知識不少,假如我們有善財的智慧,有善財的本領,我們跟他們相處,能成無上道,不妨礙我們。此經指出,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大乘佛法修學超越國界、種族、宗教,還超越善惡、超越十法界,這都是我們在華嚴經上認識體會的。每一位次階級有一善友代表,唯獨德生童子與有德童女兩人共一會,德生童子代表智慧,有德童女代表慈悲,悲智雙運,才能快速達到究竟圓滿境界;這是教我們在生活中,對人事物,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善財童子參訪彌勒菩薩。參觀彌勒樓閣,用現代話說,是圖書館;不但藏書豐富,錄音帶、錄影帶也非常豐富。何以故?因為樓閣中可以看到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都好像銀幕裡出現一樣;所以,他的圖書館是視聽圖書館。善財至此地,大開圓解,解圓滿了。最後,第五十三位善知識是普賢菩薩,教他十大願,十大願代表行門圓滿。彌勒的圖書館是學問的圓滿,普賢十大願王是德行的圓滿。學問與德行皆圓滿,這就成佛了;無上佛道至此成就。這是華嚴經給我們非常偉大究竟圓滿的啟示。

  佛在本經告訴我們:不學普賢行願就不能圓成佛道。善財童子參訪彌勒菩薩以後,才接受普賢菩薩的教誨,由此可知,普賢行願是等覺菩薩所修的,不是普通人所修的;尺度放寬,那也是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修。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地位最低的是圓教初住菩薩;圓教初住以前,普賢行願可以發心修學,決定做不到。‘普賢菩薩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十大願王才圓滿。’這句話很值得我們細想。文殊與普賢皆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普賢是華藏世界毗盧遮那佛的法王子,圓教的等覺菩薩,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做什麼?我們由此經得到答案,他是去修圓滿的十大願王。

  淨宗學人唯一的目的就是求生淨土。生到淨土,不退成佛,這是淨宗真實的利益。淨宗解門依淨土五經一論。行門則是一句阿彌陀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正行。正行之外,還要有助行,正助雙修。淨宗助行有五個科目——三福、六和敬、三學、六度、普賢十大願王。

  普賢行的基礎是三福。三福第一條是人天福報。要想成佛成菩薩,先要把人做好。從哪裡學起?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學佛從這裡學起。整個佛法就是講孝敬二字而已。‘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唯有成佛,才能把孝親尊師做到圓滿。不敬父母是不孝,不敬老師也是不孝。兄弟不和,讓父母擔心,是不孝。做事不負責任,對人沒有誠意,工作不努力,身體不好常生病,自己天天煩惱,一句阿彌陀佛沒念好,皆是不孝。沒有一樁事情離開孝敬,所以佛給我們訂的大根大本是孝親尊師。我們自己成佛,不但能度今生父母,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父母也得度,這才是盡大孝。‘慈心不殺’:從孝敬這個基礎,發展為大慈大悲,慈心對一切眾生。不殺生是慈,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也是慈。這個慈心,包括戒定慧三學,一展開,整個法界皆含攝其中。不殺只是舉一個例子。凡是令眾生生煩惱,我們心地就不慈;自己生煩惱,也不慈。‘修十善業’:十善不是戒,是善業。身三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口四善——不妄語(不騙人)、不兩舌(不挑撥是非)、不绮語(不花言巧語)、不惡口(說話不粗魯)。意三善——不貪、不嗔、不癡。佛陀教我們修學身語意十大類的善行。這樣,把人做好,才叫好人。第一福是基礎,有孝親尊師、慈心、十善,才有資格入佛門學佛,做釋迦佛的學生。

  第二福:‘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二福是二乘人修的,真正入佛門。二乘人修戒定慧三學。‘受持三歸’:你一入佛門,先把佛門修學的理論方法傳授給你,這叫傳授三歸。三歸依:歸是回頭,依是依靠;歸依三寶(佛法僧)。三寶在自性之中。六祖雲:‘何其自性本來具足。’自性本來具足三寶,我今天是要依靠自性三寶。三歸:1、歸依佛:佛是自性覺,覺而不迷。從一切迷惑顛倒回歸,依自性覺,這叫做歸依佛。2、歸依法:法是自性的正知正見。法華經雲:‘入佛知見。’佛知佛見就是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對於宇宙人生真實相完全了解,一點也沒看錯想錯。從前想錯看錯解錯,現在從這些錯誤回過頭來,依自性的正知正見,這叫歸依法。3、歸依僧:僧是自性清淨;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六祖雲:‘何其自性本來清淨。’從一切污染回過頭來,依本來清淨的那個心,這叫歸依僧。歸依佛,覺而不迷;歸依法,正而不邪;歸依僧,淨而不染。學佛修的是覺正淨。無量壽經經題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三寶也在經題中,覺是佛寶,平等是法寶,清淨是僧寶。‘清淨平等覺’五字就是自性三寶,我們依這五個字修行,才是真正受持三歸,真正佛弟子。修行綱領明了之後,在佛菩薩像前,發深重誓願:‘願意做佛的學生,願意接受佛的教誨,從今之後,我一定修覺正淨。’請一位法師作證明,舉行一個三歸儀式。真正重要的,是要歸依自性三寶。三歸之後,佛陀教我們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具足眾戒’:持戒就是守法。不只佛所講的戒條——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薩戒,凡是佛在一切經論裡對我們的教誨,統統是教誡。憲法、法律、規章,都在戒律范圍之中,都要遵守;各國的風俗習慣與道德理念也要遵守。‘不犯威儀’:威儀就是禮節、禮貌。我們要守法又懂禮,才能受到大眾歡迎,使佛法推廣到世界各地。第二福是小乘人的善。

  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是大乘菩薩善。‘發菩提心’:菩提是梵語,意思是覺,真正覺悟了。真正覺悟六道輪回是很苦的、很不自在的。真正覺悟佛陀的教育能幫助我們解決一切問題;現前的問題、將來的問題,自身的問題、家庭的問題、事業的問題、社會的問題,乃至死後到哪個世界去的問題,統統可以解決。真正覺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我們有生之年,決定可以去得的。如此覺悟之後才叫做發菩提心。真正覺悟,才有出離輪回的希望。‘深信因果’:此地因果不是指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之因果。佛對菩薩講的深信因果,指‘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一個因果許許多多菩薩不知道,也不相信。念阿彌陀佛,往生不退成佛是果報。這是殊勝的修學方法,我們如果深信不疑、決定受持,這一生必定成佛。念佛法門,萬修萬人去。只要你能真信切願,把這句佛號當作這一生中第一樁大事,二六時中,一天到晚,心裡這句佛號不能丟掉,真正做到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沒有一個不成功的,這叫深信因果。‘讀誦大乘’:我勸同修只讀一部無量壽經,用意在於斷煩惱。不念經時,會胡思亂想生煩惱。佛雲眾生有二障——煩惱障、所知障。二障從哪裡來的?華嚴經出現品雲:‘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把我們的病根一語道破。妄想發展成所知障,執著發展成煩惱障。讀經的目的在於破二障,恢復心地清淨,然後用清淨心、真誠心、恭敬心、慈悲心來執持名號,這一句名號才有感應。根性利者,五年十年得清淨心,然後可以法門無量誓願學,可以涉獵其他大乘經論。中下根性,若十年心還不清淨,就發個願,一生就念一部經,法門無量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學也不遲。把這一生的時間精力集中,專求西方淨土,絕不分心。西方極樂世界壽命無量,而且十方諸佛所說一切經典圓滿具足,一樣也不缺。在那兒,阿彌陀佛是老師,觀音、勢至、文殊、普賢是同學,陪伴你,你一定成就。若真有慈悲心,也要西方世界往生取得保證之後,再涉獵其他大乘經論;若往生沒把握,弘法利生的事情少做,否則會耽誤往生。無量壽經雲:‘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說明自度求往生重要。自己要有往生的把握,才可以發心廣度眾生;往生沒把握,則多念佛要緊。度眾生要有緣份與能力。有了三福、六和敬、三學(戒定慧)、六度之基礎,修學普賢十願,才能得利益。

  什麼是普賢行願?如來圓滿的果德,一定要修大行,福德才能圓滿。每一種行門與自性皆相應,而且一一行門周遍法界;還有,任何一行都能廣攝一切行,一切行也都含攝在一行之中,這是普賢行的本體,這也就是普賢菩薩所行的。換句話說,這種修行的方法,成就普賢菩薩。古德具體歸納為十條。1、所求普:要求一切如來平等證故。我們將來成佛,要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平等,沒有一絲毫差別,這是我們所求的。2、所化普:化是教化眾生。諸佛如來教化法界無量無邊眾生,我們也要發這個願。3、所斷普:斷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皆要斷。煩惱不能留一絲毫。4、事行普:日常生活中,無論大事小事、點點滴滴,也要能稱法界,像菩薩一樣。5、理行普:一一行事皆與自性相應。6、無礙行普:理事無礙。7、融通行普:事事無礙。8、所起大用普:德用周遍法界。9、所行處普:橫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與自己身心無二無別。10、修行時普:從時間上說,念劫圓融。普賢菩薩每一願皆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我願乃盡。而虛空界、眾生界、眾生業,無有窮盡,普賢菩薩的行願也是無有窮盡,不疲不厭。這是普賢行,行門裡達到登峰造極。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的由來:世尊往昔示現成佛時,最初在菩提樹下入定說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說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念劫圓融的境界;換句話說,時間與空間皆超越了,沒有時間的長短,也沒有空間的遠近。這是諸佛與大菩薩們所證得的不思議解脫境界。佛說這部經,題目若依梵文原來意思翻,是‘大方廣覺者雜華莊嚴經’。中國人喜歡簡單,將覺者翻作佛,雜字去掉,莊字去掉,變成現在的經題:‘大方廣佛華嚴經’。從經題意思看,佛所說這部經,其實就是我們常講的一切經。‘大方廣’是法,也就是大乘經常講的真如自性的體相德用。‘佛’是能證之人,圓滿證得自性的體相作用的人,就叫成佛,我們稱他為佛陀。‘華嚴’是比喻。雜華,雜是雜色,有各種品種,像一個大花園一樣,一切花應有盡有,一樣也不缺少。莊嚴是美好的意思。佛所證的一切法就像雜華莊嚴,佛所說的一切法也像雜華莊嚴;由此可知,這個經題不是一部經的經題,是佛所說一切經的總題目。世尊成佛後,在二七日中,把他所證的圓滿境界全部說給菩薩聽。聽經的菩薩們是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哪有能力到世尊定中去聽經?沒有定功,那就是沒緣份。佛說此經,權教菩薩與聲聞緣覺如聾如盲,見不到也聽不到。這部經講完之後,大龍菩薩將此經典收藏在龍宮。佛滅度後六百年,世間沒人見過華嚴經。龍樹菩薩聰明絕頂,閱遍世間佛法經典與印度九十六種外道經典,傲慢心生起。此時,大龍菩薩化身度龍樹,告訴他,龍宮還有許多他未曾見過的經典。一到龍宮,看到大龍菩薩收藏的大本華嚴經,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首偈有四句),一四天下微塵品。龍樹菩薩呆了,降伏住傲慢習氣。三千大千世界其實是一個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區。地球環繞太陽,以太陽為中心,稱為太陽系。太陽系又繞著銀河系轉。過去,許多人認為一個太陽系是一個單位世界,一個大千世界有一百億個單位世界。最近,黃念祖老居士提出新觀點,認為:‘一個銀河系是一個單位世界。單位世界是以須彌山為中心,須彌山不在地球上,也不在太陽系裡,由許多恆星旋繞著。須彌山就是天文學家所發現的黑洞,是一個銀河系的中心。’如此說法,一個大千世界是一百億個銀河系組成。佛說,宇宙中有無量無邊的大千世界。而今,假設把一百億個銀河系的星球磨成微塵,一個微塵代表一首偈;這一部經有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份量太大,地球擺不下。佛只費兩星期講此經,佛智慧神通之偉大,讓我們五體投地佩服。中本華嚴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中本是大本的提要,份量也太多。下本華嚴,是目錄提要的大綱,總共有十萬偈(四十萬句),四十八品。龍樹菩薩帶下本華嚴出龍宮,從此,世間才有華嚴經。一直到東晉時代,即龍樹菩薩圓寂後三、四百年,這一部經傳到中國。古時,經典寫在貝葉上,容易遺失。華嚴經傳到中國,經文殘缺,只有三萬六千頌(偈)。晉朝佛陀跋陀羅譯成中文,分為六十卷,稱為六十華嚴。唐朝武則天派人到印度求取此經,請實叉難陀來中國譯華嚴,比六十華嚴增加九千頌,總共有四萬五千頌,稱為八十華嚴。唐德宗貞元年間,烏荼國國王向中國皇帝進貢一部‘普賢菩薩行願品’,是華嚴經最後一品,這一品經非常完整,沒有欠缺,譯成中文,總共翻成四十卷,稱為四十華嚴。四十華嚴就是普賢菩薩行願品,全品經文是四十卷。四十華嚴的翻譯,清涼大師參加了譯場。譯成之後,皇帝請清涼大師作注解。清涼專攻華嚴,一生講華嚴五十遍。華嚴經八十與四十合起來,除去重覆部分,總共九十九卷。

  古人雲:‘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換句話說,不讀華嚴,不曉得成佛的好處。知道成佛的好處,那就非成佛不可了。對於佛法修學,它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我對於淨土宗的信仰,是從華嚴經得來的。早年,我的老師李炳南居士專弘淨土。我對於講經非常有興趣,對於念佛的興趣不太濃厚。老師勉勵我:‘自古以來,多少祖師大德都修學念佛法門,你不妨試試看。縱然不能成就,從前那麼多人都上當了,我們上一次當也無所謂!’老師這番話真是苦口婆心。當年,我對於淨土宗認識不徹底,信心生不起來。直到民國六十年,我開始講華嚴經,講了十七年。突然有一天,我想到一個問題:華嚴會上,普賢是長子,文殊是庶男,兩位等覺菩薩作毗盧遮那佛的助手,他們修什麼法門呢?原來這兩位菩薩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這個發現,使我非常驚訝。再者,善財童子修的也是念佛法門。華嚴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在華嚴會上把這個事情搞清楚了,對於淨宗才產生真正的信心。華嚴經對我有很大的恩德。

  這一次報告的是四十華嚴最後的一卷。這一卷經在整個華嚴經裡非常重要,清涼大師稱它作‘華嚴關鍵’;華嚴修學的綱領,全在這一卷中,也是整部經的總結論。清涼大師把這一卷提出來別行流通。念這一卷,等於讀了全經。這一卷經最好的注解是‘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疏是清涼大師注經,鈔是宗密大師注解疏的。清涼大師注解簡單有深度,其學生宗密唯恐後學研讀有困難,再詳細重注一次。此次講題是‘普賢菩薩行願的啟示’,不照經文一句一句講,只把大意作詳盡的報告。

  正譯經文

  壹、長行文

  一、十大願王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設,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普賢菩薩稱歎如來殊勝功德已,這一句是接著前一卷而說。這是第四十卷。三十九卷後半卷有很長的偈頌都是普賢菩薩贊歎如來殊勝的功德。‘如來功德’:此地如來是指我們每一個人的真心自性;每一個人真心自性的功德無量無邊。普賢之贊歎,只是滄海一滴而已。普賢菩薩說那麼多,也說不盡,才轉過頭來告訴與會的菩薩與善財:‘如來功德(我們真心自性的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皆來贊歎,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普賢在此將成佛的好處一語道破。我們自性的功德,十方一切諸佛經無量劫共同來稱說都說不盡。學佛就是為了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是要將我們自性裡無量無邊的功德統統能夠現前,並得到它的作用。自性起用有哪些用處?使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得到真正的幸福快樂,永遠沒有煩惱,不打妄想,家庭美滿,事業順利,社會安祥,世界和平,這些小利益皆可得到;最大的利益是長生不老、永遠不死。這些皆是自性本具的功德利益。佛法不能不學的理由在此,所以一定要認真修。普賢菩薩這句話使我們認清自性功德不可思議。

  普賢菩薩又告訴我們說:想要證得自性功德,應當要修十種廣大行願,那麼,自性功德就圓滿現前。淨宗學會行門五個科目最後一科是十大願王。十大願王是第五層樓,是圓滿的尖端。第五層建在第四層的上面,第四層是菩薩六度,第三層是戒定慧三學,第二層是六和敬,第一層是三福。三福是基礎。只要依照此法努力修學,在一生當中,就能達到圓滿的境界。

  ◎第一願:禮敬諸佛

  善財白言:大聖!雲何禮敬,乃至回向?

  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就是孝敬;孝敬做到究竟圓滿,就是禮敬諸佛。佛在大乘戒經裡明白開示:‘孝順父母師僧,孝順一切眾生,孝名為戒。’大乘戒律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孝’字屬會意字,上面是老,下面是子,合在一起是孝。孝裡頭沒有代溝,老一代與下一代是一體。老一代之上還有老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之下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個整體。由豎的方面看,祖先跟後世的子孫是一體。由橫的方面看,兄弟、親戚、朋友、兄弟的兄弟、親戚的親戚、朋友的朋友,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就是法界的全體。‘孝’字是個符號,代表法界全體。唯有成佛,才能把孝道盡到圓滿。我們為什麼要學佛?我們要盡圓滿的孝道,知道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因此,禮敬諸佛,普賢菩薩自己說,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一願才能做得圓滿。普賢菩薩是十方世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個代表人物。普賢菩薩尚且如是,何況我們呢?我們要想盡圓滿的孝道,只有跟著普賢菩薩走;不跟著走,自己想成佛,是沒指望的。佛在經上講,從初發心至成佛,三大阿僧祇劫;我們過去生中修了無量阿僧祇劫,為什麼成不了佛?因為煩惱沒斷,生生世世搞六道輪回。我從華嚴經認識淨土,知道華嚴到最後是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才死心塌地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普賢菩薩度了我。

  禮敬諸佛,諸佛指誰呢?佛明白開示:‘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凡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叫做眾生。我們想想,哪一法不是眾緣和合而生的?只有虛空不是眾緣和合而生。我們的身體、毛巾、講堂,皆是眾緣和合而生,皆名眾生。華嚴經上還有一句重要的話:‘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情是有情眾生,指動物、十法界的有情眾生。無情是無情眾生,指植物、礦物。同圓種智是成佛。有情眾生會修行、會念佛、會成佛,無情眾生怎麼能成佛呢?毛巾、桌椅,它們幾時成佛?今天,我們在行願品得到這個消息,有情眾生是諸佛,無情眾生也是諸佛。無情眾生什麼時候成佛呢?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成佛的那一天,會發現山河大地、一切草木、微塵,統統成佛了,這是成佛的現象。如果某一天,覺得自己已成佛了,認為別人都還沒成佛,說老實話,你是在作夢、是在打妄想,決定沒有成佛。華嚴經所說,完全是佛與大菩薩們的現量境界,眼前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完全是事實真相,不是凡夫境界。

  這個法門怎麼學習呢?這個法門是法身大士所修,我們是凡夫,一品煩惱也沒斷,我們能修嗎?能。佛門博士班的教科書,我們幼稚園小小班也能適用,很奇妙。佛教經典不可思議,是圓融的經典。初學的課本就是成佛的經典。這個法門從恭敬學起。以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恭敬心,看待一切人,這是禮敬諸佛。我對佛菩薩非常恭敬,對別人則差一點,就不是普賢行。普賢行是平等行。我們每天早課以最虔誠恭敬的心禮佛,然後用這種心來對待人。無論對待父母、家親眷屬、朋友、同事、社會上一切善人惡人,統統用一個真誠清淨平等恭敬心來對待,這是普賢行。除了人,也要用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恭敬心對待一切萬物。毛巾是諸佛,毛巾使用完不能揉成一團亂丟,要洗淨晾干疊好,這是對它的恭敬。桌椅也是諸佛,要擦干淨擺整齊,這是對它的恭敬。對事,任何事情承擔了,就要盡心盡力做圓滿,這是對事之恭敬,不可敷衍塞責,不可互相推讓。

  這法門難,不易修。原本是等覺菩薩修的,我們是幼稚園小小班。要勉勵自己,雖達不到圓滿,學一分就得一分利益。利益之大,不可思議。舉個例:能用真誠、清淨、平等、恭敬心對待人事物,你永遠不生煩惱,心裡快樂無比,馬上得到幸福快樂。你今天為什麼不幸福不快樂?因為你心中分別這是好人、那是壞人,一天到晚分別執著,煩惱妄想不斷,你怎麼會快樂幸福?要想修快樂幸福,普賢行是最有效最快速的。你不妨試試,把心量拓開。只要你真正發心,普賢菩薩會加持你。經上言:‘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普賢菩薩神力加持,我們努力點,勉強點,也能做到幾成。

  ‘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禮是禮貌、禮節。不但對人要有禮,對物對事也要有禮。心要至誠恭敬,外表要合乎禮節。清淨心就是真心,清淨心裡沒有是非人我、分別執著。菩薩用清淨心常修禮敬,不間斷。

  佛法修學成敗關鍵在耐心,有許多人開始發心時很勇猛,過了幾天就退心。如果能保持初心不退轉,沒有一個不在一生成佛。普賢菩薩在此做榜樣,勸勉我們要保持初心。他說:‘虛空界盡,我禮乃盡。’虛空界不可盡,我們發願修普賢大行,就不能退轉。又說:‘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世界人口天天增長,眾生界不盡。眾生煩惱也一天比一天多。唯有學佛得力者,煩惱會減少;煩惱少,智慧就增長。眾生煩惱不可盡,我們效法普賢菩薩的禮敬,當然也沒有窮盡之日。

  普賢菩薩更勉勵我們要:‘念念相續,無有間斷。’這是做功夫的秘訣。念佛者,做到這兩句,三個月至半年的時間,念佛功夫就得力,決定可以得到功夫成片。這兩句與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意思完全相同。‘身語意業,無有疲厭’:身,是要去做的,我們見到人要有禮貌;言語有分寸;心要真正清淨平等恭敬。普賢菩薩用的是清淨心,所以不疲倦不厭煩;我們用的是分別心、染污心,時間長就疲倦。日常工作用清淨心、歡喜心、利益眾生的心去做,工作量雖多且繁重,也不覺疲倦厭煩了,這就是普賢行修學的功夫你得了幾分利益。

  普賢菩薩廣大的境界,這是與其他菩薩行不相同的地方。普賢行是稱性之行。真如本性非常廣大,佛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普賢行每一個行願都與自性相應,所以每一行願都包含虛空法界。普賢菩薩不但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慈悲,而且是無量的廣大,這樣的心來修行,這個行門就叫做普賢行。

  ◎第二願:稱贊如來

  復次!善男子!言稱贊如來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贊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於法界,無不周遍。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贊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贊歎,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如來與諸佛有什麼不一樣?為什麼不說稱贊諸佛?諸佛與如來是有差別的。經上講佛、諸佛,都是從相上說、從事上說;講如來,是從性(本性)上說。在事相上,我們要平等恭敬,沒有分別執著。佛菩薩,我們尊敬祂;凡夫、鬼神,我們也尊敬,尊敬之心與禮貌,與尊敬諸佛沒有兩樣;乃至於敬物敬事都沒有差別,這叫禮敬諸佛。稱贊就不一樣。禮敬是無條件的,稱贊是有條件的。惡人作惡事,不能稱贊他事情做得好。殺生與偷盜也不能稱贊。殺生與偷盜的人,我們要禮敬,但是他們做的事,我們不能稱贊。稱贊是有條件的,必須他的善行與自性相應;與自性不相應,我們禮敬而不稱贊。這種修行方法,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裡看到。五十三位善知識示現在各行各業中。有些行業值得贊歎,有些行業不能贊歎。善財童子禮敬五十三位善知識,頂禮三拜,右繞三匝,跟對佛的恭敬態度完全相同,並贊歎他們;但是,其中三個人,只對他們平等禮敬頂禮而沒有贊歎。勝熱婆羅門代表愚癡;甘露火王脾氣大,代表嗔恚;伐蘇蜜多女是妓女,代表貪愛。貪嗔癡是三毒煩惱,善財沒有贊歎。稱贊是贊美,他的言行值得我們效法,可以作我們的榜樣,這才得到大眾的贊歎。言行不值得大家效法,就不能贊歎。

  普賢菩薩的稱贊是稱性的,不同於平常的贊美;因為用心不相同,目的不相同,境界也不相同,如同佛之互相贊歎。主伴含融,一切諸佛也彼此互相贊歎。阿彌陀經原題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一切諸佛沒有不講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講經就是贊歎阿彌陀佛,贊歎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同樣的道理,阿彌陀佛也贊歎十方一切諸佛如來。

  佛法裡常講總持法門,總持是掌握住總綱領。總持的贊歎,言語很簡單,意思跟講經一樣圓滿。總持的贊歎,就是執持名號。釋迦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都在‘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裡。念這句佛號,就把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統統都念完,簡單方便,這才知道名號有這樣大的功德。念阿彌陀佛,就是稱贊如來。

  稱贊如來還有一層非常深的意思。如來是講真如本性。一切諸佛的真如本性,跟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是一不是二。稱贊如來就是稱贊自己真如本性的性德。阿彌陀佛是我們自己,西方極樂世界也是我們自己,所謂‘自性彌陀,唯心淨土。’自性就是如來,唯心也是如來。念佛是最標准的稱贊如來。念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乃至於讀誦一切大乘經典,都是稱贊如來。我們以真誠清淨無比廣大之心稱念讀誦,就與這一願相應。

  稱贊,要想達到圓滿不容易,雖不易,我們要努力,做到一分得一分的好處。真正發心修學,能得普賢菩薩、彌陀如來、一切諸佛的加持。學佛不僅自己得到修學的真實利益,為了報佛恩、父母恩、師長恩、一切眾生恩,要把真實的好處普遍推薦介紹給大家。推薦介紹就是稱贊如來。舉辦法會講演經典是稱贊,勸人念佛是稱贊,乃至於任何時間場地,我們合掌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都是稱贊。如是稱贊,得佛威神加持,我們現前的感應是辯才。從前不善言辭,現在很會說話,這是佛力加持。還有一個事實,是我的體驗:佛法經典(善法)我很會說,惡法一句也不會說;善法有辯才,惡法沒有辯才。

  境界之廣也跟前一願一樣。普賢菩薩說:‘稱揚贊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於法界,無不周遍。’我們能做到嗎?這個事實,隨著我們的心量。就好像無線電波一樣,只要沒有高山障礙,電波發射出去,距離就無量無邊;如果當中有障礙,電波就被阻隔。我們的心也是如此,心裡有分別、有執著、有煩惱,就是高山,稱揚的音波就有了障礙、有了范圍,不能盡虛空遍法界。假如你的心很清淨,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妄想,你稱贊的功德,確實是盡虛空遍法界。由此可知,真正的關鍵在一心;用三心,就障礙重重,不能周遍。佛告訴我們,權教菩薩、聲聞、緣覺、六道凡夫,都是用八識。八識歸納起來,就是三心二意。三心是阿賴耶識、末那識、第六識。二意是指末那識(意根)與第六識(意識)。不用三心二意,則用的是真如本性;只要用真心本性,決定周遍法界。交光大師注楞嚴正脈,根據經義,教我們‘捨識用根’。捨識,在日常生活中,見色聞聲,不要用八識,要用真性。凡夫眼睛見是用眼識見,耳朵聽是用耳識聽,用六識;他教我們用見性見、用聞性聞,這樣一轉過來,馬上就成佛了。捨識,用根中之性;根中之性是真的,不是虛妄的。大師提倡得好,確實是世尊講楞嚴的本意,沒有曲解。交光大師在序文裡說一段故事,值得我們警惕、學習。交光大師生一場大病,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往生。念佛功夫不錯,佛來接引。他忽然想到,楞嚴經自古以來的注解,都沒有說出佛的本意。他向阿彌陀佛告假,想留在世間把楞嚴重新注解,注解好了再去。阿彌陀佛點頭准假,他的病就好了。這也是生死自在、來去自由。所以,稱贊的音聲能不能周遍法界,看我們用的是什麼心。古大德告訴我們,學佛的兩大原則:1、聽經要‘消歸自性’,聽了之後要與自性相應,絕不是一面聽一面胡思亂想。2、修行,不管念佛持咒參禅,八萬四千法門,要在‘轉識成智’;也就是說,不用八識,不用三心二意,要用真性,用六根的根性。

  ‘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贊歎,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菩薩教我們要一心稱念;不間斷、不夾雜、不懷疑,修學這個法門。‘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沒有疲倦厭煩。用功如果得力如法,確實是不疲不厭。有同修念佛得力,一句佛號把睡眠念掉,疲勞也念掉,念得身心自在,快樂無比。真正念佛人,越念精神越好、身體越好。我們的身體,因為有妄想、執著、煩惱,體質發生變化,變成不正常、有毛病。今天,地球受到環境污染,生態失去平衡,地球生病,也不正常了。臭氧層破洞,天也不正常。身體有病,改變體質,恢復自然就正常了。什麼是自然?心裡沒有事是自然。心裡本來沒有事,六祖大師雲:‘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就是自然的。如果你心清淨了,沒有一物,你的身就恢復自然,體質細胞重新組織成非常正常,身體就健康、就不會生病,會長壽。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個個無量壽,個個長生不老,原因在於他永遠保持自然。要改變體質,唯有修清淨心。世間講究醫藥、進補,是靠不住的。性情溫和善良的人,不容易生病;脾氣暴躁、性情不好的人,常有病痛。知道事實真相,就曉得怎麼做法。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是修學的要領,也是真正的功夫,要努力學習。

  ◎第三願:廣修供養

  復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所謂: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燃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柱,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足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供養是修福。人不能沒有福;沒有福,日子過得清苦。有福報,你的生活就會過得非常自在,非常快樂幸福。福報從哪裡來?福報是從修布施供養當中得來的。大乘菩薩六度,第一個是布施。普賢菩薩的布施叫供養。普賢菩薩布施的心真誠、清淨、廣大、平等,這樣的心修布施,叫做供養。沒有這種心,叫做布施。布施的福報小,供養的福報大;因為布施的心量小,供養的心量太大了。福報隨著心量成比例,心量大福報就大。

  福報有很多種,佛在經上歸納為三大類:1、財富。2、聰明智慧。3、健康長壽。長壽且健康,不須別人照顧,是真正的福報。佛告訴我們,三種福報是果報,不修因,你怎麼會得到果報?‘財布施’得財富。世間大富貴人家,命好、走運,做什麼都賺錢;你去做就不賺錢、賠本。實在講,不是機會、不是好命、也不是聰明智慧,是他過去生中修的因,這一生當中他應當得這個果報。以自己的財物布施供養,你的財富的果報永遠享受不盡。現代,指望兒女養老是靠不住的。世間人以為身邊存點錢財才靠得住,萬一遇到意外災害,如火燒、大水漂、被盜賊偷,錢財丟掉,你怎麼辦?還是不可靠。存在銀行也不可靠,銀行也會倒閉。最可靠的是修布施,把財富布施供養一切大眾,這種儲蓄靠得住。自己需要時,有別人布施給你、供養你。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認為不保險,不敢做。不敢做就是不信佛,因為布施得財富是佛說的。有錢就布施,布施得干干淨淨,心裡就真快樂,到時候‘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想什麼,東西就來。我二十六歲學佛。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是真的,但是要會修,要知道修因,你不要害怕,要相信佛,佛不欺騙我們。’我聽老師的話,生活非常節儉,省下的錢布施,用來放生、救濟貧病者醫藥費,多余的錢買書。一直到現在,還是這樣布施。前年在美國德州,同修們想在那裡建道場,是好事,但是我身上沒錢。念頭一動,不到三個月,有很多人送錢來,建佛堂的錢居然有了。那個房子是佛菩薩建的。錢財若是用在弘法利生,是最適當的。我學佛,聽老師的話,依教奉行四十年,我自己得到的感應,真的是有願必成。福一定要種在福田上,弘法利生是福田。我的錢都用在印經。‘法布施’:有機緣,把自己修學的理論方法,所得到的好處,向大家報告,讓大家也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修學,這叫法布施。最近幾年,我到全世界各地講經,普遍介紹淨土宗,這是法布施。‘無畏布施’:眾生心裡有疑惑、有恐怖、有困難,我們有能力幫助他解決,使他心理得到平安,身得到安穩,這一類的幫助,叫做無畏布施。修財布施得財富,修法布施得聰明智慧,修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三種果報我們都要,則三種布施要認真修學,才能得殊勝果報。若不修因,每天求佛菩薩,供養香花水果,巴結佛菩薩保佑,給你這些福報,是沒有這回事的。佛菩薩教我們修因,修因得果。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一般人只曉得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不曉得果報裡還有圓融,那就是專心修法布施。有智慧,你不會貧窮;有智慧,你一定會調身調心,就會得到健康長壽。由此可知,世間最寶貴的不是財富,是智慧。普賢菩薩一語道破,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法供養的范圍廣大無邊,菩薩舉了七個例子:

  1、如說修行供養:佛在經典裡所講的道理,我們要明了,要能體會。佛菩薩教我們哪些事情應該做的,我們照做;哪些事情不應該做的,我們絕對不做。依照佛菩薩的教訓,修正我們錯誤的想法看法、錯誤的說法做法,這叫做如說修行供養。香花水果供養,只是表我們的敬意而已,佛菩薩不需要。佛菩薩念念希望我們趕快成佛,跟他一樣。我們學佛的目的是成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成佛重要的一個手段。淨宗遵循的經典是淨土五經一論,這裡面所說的,我們都能明了,都能照做,就是如說修行供養。去年新加坡有位老太太,聽到念佛法門,非常歡喜,在家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念七個月,預知時至、不生病、坐著往生。所以現在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念佛的人很多。台灣也有念佛半年,站著走的。如說修行就是依教奉行,是真正的供養。

  2、利益眾生供養:菩薩念念度眾生,念念都要幫助眾生,使眾生得到最好的利益。最好的利益是幫助他念佛,幫助他預知時至,幫助他不生病、站著坐著往生,這才是最大的利益。其他一切物質精神享受,死了之後都要搞六道輪回,你給他再大的利益,也不過享受幾十年而已,幾十年之後,長劫流轉。幫助他脫離苦海、超越輪回、成佛作祖,這是最殊勝的利益。利益眾生就是普度眾生。印經典、塑造或印刷佛像、講經說法(無論規模大小)、流通講經錄音帶與錄影帶、電視廣播弘揚佛法,都是利益眾生供養。能修這個供養,是真實供養諸佛。我們把佛法介紹給眾生,把學佛的機會給眾生,幫助他快快成佛,就符合十方一切諸佛的本願,於是佛會將他的本願功德加持你,你就得三種自在——財自在、慧自在、健康長壽自在。

  3、攝受眾生供養:利益眾生是普遍地、廣泛地推薦介紹;攝受眾生則不一樣,不但把佛法介紹給他,而且指導他修行,領導他、帶他一起修行。攝受,關系非常親密,真正建立師生、同參道友的關系。不僅以言語幫助他,我們以行動幫助他,把佛法修學做一個榜樣給他看,這叫做攝受眾生供養。

  4、代眾生苦供養:菩薩有這個願,代你受罪受苦;事實上,各人造業,各人要承受果報,諸佛菩薩無法代你受苦。可是,菩薩也確實能代替一部份。譬如,早上去買菜,本來預備買五十元,心裡想,苦難的人很多,我少買一點,買便宜一點的東西,買二十五元,省二十五元去幫助別人,這是代他受苦。本來你可以吃五十元的東西,吃得很舒服,現在你只能吃一半,你要吃點苦頭,這是代眾生苦。本來可以住豪華住宅,改住小房子遮蔽風雨即可,把省下的錢幫助苦難眾生。可見得確實能代替一部分。每天節省一塊錢,就能修一塊錢的福;省十塊錢,修十塊錢的布施供養。自己節儉幫助別人,這是代眾生苦。至於眾生造的善惡業,我們不能代替。我們自己節儉一點,以多余的力量,來幫助佛法的弘揚,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這是菩薩發願代眾生苦的供養。

  5、勤修善根供養:這一生中,修行能不能成功,就看這一點,是關鍵所在。善根:所有一切善法從這個根上生。根是能生之意,是比喻;好比植物有根,就會成長、發芽、開花、結果。培養善根是非常重要的修學大事。善根有世間善根、出世間善根。出世間善根以世間善根為基礎。世間善根是無貪、無嗔、無癡,叫三善根。佛陀教我們勤修三善根,這是供養。對於世間一切法、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起貪心。對於一切不如意境界、惡人惡事,不起嗔恚心。對於一切事理,通達明了,不迷惑、不顛倒,沒想錯、沒看錯,不愚癡。這是世間善法的三個根本。學佛的人要認真努力修學、不貪不嗔不癡,深深相信因果報應。一般人,為什麼聽到佛講善因善果,不敢去做?是對於因果的事與理不清楚,信心不夠,如果搞清楚,就有膽量放心去做。譬如財布施,我的財物統統布施光了,明天吃飯怎麼辦?這很現實,明天到哪吃飯?一想到明天,布施的錢要留一點,明天還要吃飯;想到還有後天,還有以後,就不敢布施了。這是事理不清楚。我常勸同修,三善根的培養,先把了凡四訓念三百遍,對因果報應的事理,會有信心、有膽量。布施是修因,福報自然現前,因緣果報絲毫不爽;你越害怕,越不敢布施,你的福報越有限。出世間的善根,是菩薩修的,只有一條——精進。精進是菩薩善根。修行依據的理論方法不錯,愈精進愈快樂,就像普賢菩薩一樣,無有疲厭。你想想看,這人生多自在、多快樂,精進當中得來的。不精進就懈怠懶惰,修行功夫不得力,煩惱多、苦難也多;於是,對佛法產生懷疑,信心動搖,退轉墮落。精進:進是求進步,精是純而不雜,這個進步才有用處。同修當中,也有很努力的,非常用功的,但是,他不是精進,他學得很多,那是雜進,費了很多時間精神,得的效果不理想。佛法可貴,貴在精進。

  6、不捨菩薩業供養:業是事業,菩薩的事業就是教化眾生。菩薩在世間是當教員,只有一個目標: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菩薩示現世間可以用種種不同的身份,出家、在家的身份,以及各行各業男女老少的身份。菩薩若示現商人,是商人的領袖,教你怎麼賺錢,怎麼用錢,他有智慧。錢,怎麼樣賺很苦,怎麼樣賺很快樂。怎麼樣花錢,花得很痛苦,造了很多罪業;怎麼樣花錢,修了很多功德,將來得很大的福報,菩薩商人懂得。各行各業男女老少,都有菩薩在,菩薩給你作示范。菩薩的事業在佛門裡象征的是‘弘法利生’,這是不能捨棄的。佛的家業就是弘揚佛法,盡心盡力把這樁事情做好,這是菩薩事業。有許多人說:‘我沒有錢,不能建道場,對道場也幫不上忙。我也沒有智慧,不會講經說法,怎樣做弘法利生的事業?’你把此地講經的消息,告訴認識的人,以及朋友、家親眷屬、鄰居,勸他來聽經,這就是菩薩事業,你能力可以做得到。他來,很好;不來,也好,我菩薩的事業做到了。可見得菩薩事業人人可以做,不難。我見到人,合掌阿彌陀佛,這就是菩薩事業,管他喜歡聽或不喜歡聽,他都聽到耳朵裡去了。‘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阿彌陀佛的種子,硬種到他阿賴耶識,這是菩薩事業。菩薩事業,只要盡心盡力,不難修。

  7、不離菩提心供養: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覺悟。在日常生活中,對人對事對物,保持高度警覺心,不迷惑,這就是不離菩提心供養。一念不覺就迷,念念不覺就造罪業,所以要時時刻刻保持警覺心。怎麼保持法?一天到晚,一句阿彌陀佛擺在心裡,沒有丟掉,你就保持了高度的警覺心。阿彌陀佛一沒有,你的妄想雜念就起來。妄想雜念是迷,這一句佛號是覺。在一切法門當中,為什麼一切諸佛偏偏贊歎念佛?念佛這個法門容易,行住坐臥,無論在什麼處所、環境,你心裡這一句阿彌陀佛都可以不中斷,修學方便。這是非常具體的告訴你,不離菩提心供養。由此可知,這句佛號,上供十方一切諸佛,下供九法界一切眾生,統統都供養到了。一句佛號是普供養。佛號功德利益,知道的人很少。這部普賢行願品,自始至終,皆是稱贊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經文字字句句結歸名號功德。

  修學境界也跟前面一樣。虛空界、眾生界、眾生業、眾生煩惱不可窮盡,我們廣修供養也無有窮盡。也是一心一意,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要認真努力、要精進地修學。

  廣修供養這一願非常重要。菩薩行門以六波羅密為綱領。六度第一條就是布施。為什麼菩薩行門要把布施放在第一位?諸佛如來實在是‘無法可說’,所說一切法無非是‘應病與藥’而已。眾生有毛病,送一副針對此病的藥,病好,藥也不要了。眾生病很多,所有一切病的病根是悭貪,一切眾生修行不能開悟證果,造六道輪回墮三惡道,都是被貪病所害,所以布施是對治悭貪的一副良藥。無貪嗔癡,一切善法生;有貪嗔癡,一切善法不得生,一切惡法得生。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法供養中,‘如說修行供養’最重要,即依教奉行。學佛的目的不同,所求不同,所選擇的法門也就不相同。我們這個道場,選擇的是淨土宗,目的是希望將來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所依據的經典是五經一論。一定要依照經典的教誨認真去做,這叫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把我們的行為修正過來。正的標准是什麼?佛在經上所有的教訓就是正的標准。佛的想法看法做法,決定是正確的,我們把自己的思想見解放棄,依照佛的想法看法來修正我們自己的觀點、行為,這叫修行。修行是在起心動念之處,是在待人接物之處;而不是每天念經、敲木魚、唱贊、磕頭作揖。裝個修行的樣子,心裡打妄想,不是真修行。如說修行供養,可以說把一切菩薩所修的布施供養,就已經做到究竟圓滿的地步。譬如我們受持無量壽經,佛在無量壽經裡所說的一切教訓,我們每一條每一句都能做到,則六波羅密、十波羅密、十大願王,全都圓滿。

  ◎第四願:忏悔業障

  復次,善男子!言忏除業障者: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淨三業,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忏悔,後不復造;恆住淨戒,一切功德。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忏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忏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業是造作,造作就是業。造作的范圍非常廣大。身體一舉一動,身在造作,是身業;說話是口業;心裡還有妄想念頭,一天到晚不斷,是意業。我們造業再多,歸納起來,不外乎身語意三業。三大類,只要動,它就造作。造作裡有善有惡。想一樁好事,利益眾生的事情,是好事、是善業。想一件壞事情,念念為自己,就是惡業。為自己有什麼不好?佛為什麼說這是惡業呢?學佛的目的是要超越三界,若起心動念為自己,你就無法超越三界、成佛成菩薩,因為,你造的業障礙了你。金剛經雲:‘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念念有我,著了我相,這就是我執。我執不破,別說菩薩,連阿羅漢果也得不到。佛法修學的成就,最低的果報是阿羅漢。我執破,證阿羅漢。法執破,證法身大士,就明心見性,證菩薩果位。佛陀教我們,始終是破我執法執而已。起心動念都想自己,這是天天增長我執,不能出三界,可見念念為自己是惡。起心動念想別人,‘我’慢慢就忘掉,我執就破了。念念想眾生想別人是善,念念想自己是惡,這叫業障。

  有一種障叫做‘煩惱障’,起心動念都是煩惱。還有一種障叫做‘所知障’。所知障與煩惱障在性質上不相同,煩惱本身就是障礙,所知是智慧,本身不是障礙。佛說,過去現在未來,十方無量無邊世界,大事小事,你是無所不知(你本來知道)、無所不能。我們的智慧能力原本就是這麼大,跟虛空法界一樣大。所知不是障,問題是所知變成不知。換句話說,一定有一種障礙把我們的智慧德能障礙住,這種障礙就叫所知障。這個障礙究竟是什麼?這個障礙是‘無明’。無明是:我現在什麼都不明了、都不明白。無明就是所知障。無明怎麼來的?楞嚴經雲:‘知見立知,是無明本。’若認為自己很聰明、有智慧、別人不懂的自己都懂,佛說這就是無明,其實你什麼也不懂。自以為懂得,是世智辯聰(世間辯才),不是真正的智慧。世智辯聰不但不是智慧,在修學過程中,是八難之一。遭難就是障礙。祖師大德常勉勵初學者,不要涉獵許多經典,也不應該聽很多人講經說法。看多聽多,你的妄念就多,變成所知障,障礙你的本性,障礙你開智慧。教我們從一門深入,修定。八萬四千法門,門門修定。念阿彌陀佛是修定;我教諸位念無量壽經,其他的經都不要念,也是修定。

  什麼是忏悔?忏是忏摩,是梵語翻過來的。悔是中國字。忏摩的意思跟中國悔改的意思很接近,所以翻經法師用‘忏悔’這兩字來翻‘忏摩’,這叫做梵華合譯。知過必改,後不再造,是真忏悔。佛門裡有不少忏悔的儀軌,是古德慈悲憐憫初學者,教給我們忏悔的原則方法,我們要體會它的精神。忏悔不是在佛菩薩面前把昨天今天所犯的過失說一遍,求佛菩薩原諒,饒恕罪過;這個做法不對,把罪業想了一遍,等於又造了一次。怎樣能把業障忏掉?無論造作哪一種罪業,不要去想它,老老實實念‘阿彌陀佛’,決定後不再造,業障才能真正忏悔掉。

  ‘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這是普賢菩薩自己說他自己,他尚且如是,何況我們?我們生生世世累積的惡業無量無邊。好在阿賴耶識所存的惡業種子沒有體積;如果有體積,且像一粒微塵那樣小,那麼,無始劫微塵累積到今天,虛空都裝不下。我們造業,一天二十四小時,分秒不間斷。睡覺時,也在作夢、造業。所造的業,惡業多,善業少。起心動念總是想自己的多,想別人的少,多半是損人利己,起過幾個念頭損己利人?仔細反省,菩薩的話千真萬確,我們的惡業太多了,從今天起,要發願修忏悔。

  ‘我今悉以清淨三業,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忏悔,後不復造;恆住淨戒,一切功德。’這是菩薩教我們忏悔的方法。首先,你要有清淨的身口意三業,這是忏悔業障的基礎;否則,業障一再增加,不會減少。三業裡以意業為主,心清淨,身口自然清淨。禅宗六祖惠能大師在黃梅得法之後,因師兄弟不服,追趕他,要搶回衣缽。其中有個惠明,沒出家前是四品將軍。惠能被他追上,躲在路旁草堆,把衣缽擺在石頭上,要讓惠明拿回去。惠明伸手拿衣缽,卻拿不動。衣缽很輕,四品將軍卻拿不動,心裡馬上警覺,是護法神在守護著,不是人的力量可以拿得動。這才哀求惠能大師出來,說雲:‘我不是為衣缽,是為求法而來。’見風轉舵得真快!惠能大師先教他靜一靜,把心定下來。定一個時候之後,問惠明:‘不思善,不思惡。(心清淨,善惡念頭都沒有。)正在這個時候,什麼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他三業清淨,因此開悟。善惡念頭都不起,清淨心現前。惠明三業清淨,在惠能面前忏悔業障,業障真的消除,清淨心現前,就明心見性。只要念頭一轉,就開悟證果。在家居士,工作時要認真工作,工作完畢,把所有一切妄念放下,什麼都不要想,善惡都不思量,用這個清淨心去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的業障怎麼不會消除!業障消除,清淨心現前,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對於你平常的工作就會做得更圓滿、更自在。從前工作很苦,現在工作時很快樂;從前看到工作很煩惱,現在看到工作很自在。為什麼?因為業障消除了。後不復造:平常小菩薩修行,是教你後不再造;普賢菩薩所講的後不再造,是從今以後,保持著清淨心,不會再有妄想分別執著。善惡都不思量,永遠保持清淨心,永遠用這清淨心來執持名號,這就是真正的後不再造,才能忏除業障。連無始劫以來,再多再重的業障,都能忏除。恆住淨戒,一切功德:恆是恆常、永遠,住是我們的心安住在清淨戒中。戒是法,持戒是守法。恆住淨戒是永遠用一顆清淨心來守法。用清淨心遵守佛的教法,遵守國家的法律規章、民間的風俗習慣道德觀念。守法不失清淨心,這叫恆住淨戒,成就一切功德。一分功夫有一分的收獲,十分功夫會有十分的收獲。

  菩薩發願修忏悔業障這個科目,跟前面一樣,‘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勇猛精進地修學。‘身語意業,無有疲厭。’他成就了無量殊勝的功德,自然不會有疲倦的感觸,不會有厭倦。他得到真實功德,法喜充滿。同時又得到一切諸佛如來威神的加持。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修學,也一定會得到諸佛加持。

  ◎第五願:隨喜功德

  復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證佛剎,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捨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密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捨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隨喜功德對治嫉妒病。這一條對於法身大士還特別提出來,可見嫉妒不是小病、輕病。看到別人的好事,心裡就難過,想辦法去障礙破壞,這個病很重。不但世間人有這個重病,學佛的人也免不掉。菩薩也免不掉,看到別人有殊勝之處,心裡也難過;假如菩薩沒有這個病,則普賢十願不會有這一條。六祖惠能得衣缽之後,師兄弟多人欲奪衣缽,乃因嫉妒。佛在世時,提婆達多嫉妒佛,處處破壞佛弘法利生,而且想害死佛。佛教傳到中國,祖祖相傳,我們也看到許多嫉妒障礙的事實。想想我們自己,有沒有嫉妒的念頭與行為呢?嫉妒是與生俱來的煩惱,不易斷除。普賢菩薩教我們隨喜功德,把無始劫以來的嫉妒連根拔除。看到別人有善事善行,我們隨喜,他得多大的功德,我們也得到一樣大的功德。

  菩薩所修的境界是盡虛空遍法界。隨喜,怎麼學法?經上舉了一個例子。‘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發心是發無上菩提心(發心求無上菩提),亦即發心求究竟圓滿的智慧。有究竟圓滿的智慧,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才能徹底明了。發心之後,要勤修福慧。佛又稱為二足尊,二是指福、慧,足是滿足、圓滿。成佛就是你的智慧與福德圓滿。為了修福修慧,不惜身命,難行能行,難修能修,勇猛精進,諸佛如來是這麼成就的。成佛之後,不休息,廣度眾生,在六道裡示現。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佛從初發心一直到度眾生,所有這些功德,我們統統要隨喜、要學習。他是怎麼做法,我們也願跟他一樣去做。他能發心,我也發心;他能修行,我也修行。我不但不嫉妒,還要盡心盡力幫助他,成全他。人家修持,我們真能障礙嗎?障礙不了。若冷靜觀察,沒障礙到別人,實際上,障礙到自己。佛曾比喻,以口水吐天,口水能吐到天嗎?不但吐不到,掉下來,還打在自己臉上。要把念頭轉過來,成人之美;人家有好事,幫助他、成就他。他好,社會大家都好,我也沾光,我也好。這一願主要的精神,是教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認真修學,成就自己真實的功德。

  反觀現前這個社會,隨喜功德要有智慧,不能感情用事,否則,往往受害。舉一個真實的例子:達拉斯有一個同修,開車時見到一位小孩在人行道摔了一跤,好心停車把小孩扶起來,問他有沒有受傷。此時,家長趕來,告他把小孩推倒受傷,找律師到法院訴訟,要求賠八萬美金。在美國,遇到老人或小孩跌倒,要立刻打電話給警察,由警察去扶他。

  儒家教人: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人家做一樁事,對社會大眾不好,我們不要幫助他;如果他做的事對社會大眾有利,我們不能障礙阻止他,不能嫉妒他,而且要隨喜。隨喜不是看了歡喜就了事,要盡心盡力幫助他,使他事業能圓滿達到。盡心盡力就是修圓滿的隨喜功德。我本身沒錢,三餐飯都有問題,在財力上不能幫助他,可是我可以贊歎他:‘某人是好人,做的事是好事,你們有能力應幫助他。’這也是隨喜功德。可知,隨喜功德是人人可以修學的,隨時隨處可以修學的。佛門裡,佛菩薩的功德、祖師大德的功德;世法裡,政府的功德(替百姓做許多福利的事業),善人長者以財富與能力為社會大眾造福;都值得隨喜、稱贊。菩薩教我們,要認真精進修學,要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第六願:請轉法輪

  復次,善男子!言請轉法輪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廣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輪。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請轉法輪是很重要的一樁大事。法輪代表說法利生。輪是圓滿的相,表佛所說的一切法都是究竟圓滿,沒有一絲毫缺陷。佛所講的一切法,非空非有、非無非有,輪恰巧代表這個意思。輪是個圓,有圓周;圓心也有,但是找不到。佛所說的一切法真空妙有;妙有就是真空,真空就是妙有,空有不二。由輪看到空有不二、性相一如,所以用輪代表佛所說的一切法。輪要是不動,沒有用處。輪是一定要動的,換句話說,佛的法是一定要宏揚的,否則眾生得不到利益。一定要為眾生說法,說法好比輪在推動。

  請轉法輪,就是請法師大德講經說法。佛在世時,請佛講經說法,教導我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佛不在世,請有修有證的法師大德為我們講經說法。年輕的同修,真正要發無上菩提心,續佛慧命,無論出家在家,要學講經,發心一生從事於佛教教學的工作。發心講經是大事業、大因緣,必定得到諸佛如來的加持、護法龍天的保佑。能夠自己真正如說修行,把我們一生精神體力智慧,貢獻給佛教、給一切眾生,這一生生命才沒有空過,無比的充實。年輕的同修,要把名聞利養放下,把五欲六塵捨棄,發心從事弘法利生的神聖事業,這是無比偉大的事業。

  ◎第七願:講佛住世

  復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凡夫畢竟是凡夫,聽講經說法,好像有收獲,有所覺悟,可是過了兩天,就忘得干干淨淨。聽經一次而開悟的幾乎沒有,只有六祖惠能一人而已。真正悟入是一樁難事,必須把善知識請來此地常住,天天講經說法教化我們,我們天天得佛法薰習,時間久,不知不覺就悟入了。

  佛法常住世間,世間人就有福報;佛法不住世間,世間人會有很多災難。天災、自然災害屬依報,依報隨正報轉,亦即隨人心所感。因此,有福報的人居福地。我們想修福行善,到底世間哪一樁是福、哪一樁是善,往往不能辨別。福與善有不同的層次、廣狹的范圍,唯有佛菩薩對這事實真相徹底明了,所以他有能力智慧教導我們,我們才真正知道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世界才有和平,人民才真正能安樂。

  請轉法輪與請佛住世,看起來簡單,實際上不容易。梁武帝、寶志公時代,有個故事。四川有一位真正得道的高僧,叫做寶香禅師。他在四川住了很多年,也以種種方便法勸大家斷惡修善。當地風俗,每逢祭祀必殺生。法師每年苦苦勸他們不要造殺業,沒人聽他的。不但沒人聽,反而譏笑他。法師非常難過。有一年,有一位居士到京城拜見寶志公。寶志公是觀音菩薩化身來的。梁皇忏是寶志公編的。寶志公問四川來的這位居士:‘四川的香貴不貴?’居士答曰:‘四川的香很賤。’寶志公問的是寶香禅師,貴不貴的意思是:大家會不會尊重他、寶貴他。居士聽錯了,以為是問燒的香貴不貴,答說四川的香很便宜。寶志公說:‘既然賤,為什麼不走?’居士聽不懂寶志公的話。過幾天,他回四川,見寶香禅師。禅師問他:‘寶志公說了些什麼話?’居士答說:‘他問我四川的香貴不貴,我答說很賤。寶志公說:既然賤,為什麼不走?我聽不懂。’寶香禅師聽了點點頭。過了幾天,又有一個祭祀法會,大眾依然殺許多牛羊豬祭祀。寶香禅師這一天跟往日不一樣,他在寺院門口挖了很大的一個坑,像池塘一樣,裡面灌水。他也參加祭祀法會,也跟著吃魚吃肉。以前勸他們不殺生,今天跟他們一起吃魚吃肉,眾人覺得很稀奇。吃完之後,禅師走到坑旁,一張口,吃下的魚都是活的,吐出來在水裡游。吃下的雞鴨,一個個都是活的。神通一現,大家都看呆了。吐完之後,禅師站著往生。真正得道高僧在這個地方弘法利生,我們對他不尊重,他就應當走。這個故事提醒我們,請轉法輪、請佛住世,要用什麼方法?絕不是金錢、享受、假名。蓋很大的寺廟供養法師,留得住嗎?留不住。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是留不住的。只有一個方法可以留住,以真誠心、清淨心,接受法師的教誨,依教奉行。請法師來弘法利生,教化這一方眾生,那就要更加倍努力精進,如說修行。能有這樣的心,這樣的願,這樣的行持,必定有感應,求得有修有證者常住此地。

  十大願王雖有十條,實際上,普賢的大願只有七條,七條就講到圓滿。後面還有三條,總說回向。通常回向偈裡,常念到回向菩提、回向佛道、回向眾生。

  ◎第八願:常隨佛學

  復次,善男子!言常隨佛學者: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余種種,難行苦行。乃至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眾會。或處一切諸大菩薩,眾會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眾會道場;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眾會道場;或處剎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眾會道場;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眾會道場。處於如是種種眾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美樂欲,成熟眾生;乃至示現,入於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隨學。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於念念中,我皆隨學。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常隨佛學就是回向菩提。菩提是佛。學佛要想真正有成就,一定要有好老師指導。還要有好的同學、同參道友,常在一起切磋、研究討論。另外,還要有好的榜樣,使我們的修學有真正的目標。孟子學孔子,是個例子,孟子依孔子的著作,如說修行,有不懂的地方,請教孔子的弟子。善知識難求,找不到善知識,則找古人。如蕅益大師學蓮池大師,當時蓮池大師已往生,他看蓮池大師全集,依蓮池大師為老師,聽蓮池大師的教誨,依照老師的教訓去修行,他成功了,成為一代祖師。我的老師李炳南居士教我以印光法師為老師,教我讀印光文鈔,依印光法師的教訓來修行。普賢菩薩是等覺菩薩,教我們常隨佛學,介紹我們跟佛學。佛修證已達究竟圓滿,我們以佛作榜樣,來塑造自己。佛用什麼心、用什麼態度處事待人接物,我們學他;佛平常日常生活,是怎樣過法,我們也要學他。樣樣都學,學的跟佛一模一樣,恭喜你,你就成佛了。

  普賢菩薩介紹我們學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而沒有給我們介紹阿彌陀如來。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明明勸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而此地常隨佛學卻教我們學毗盧遮那佛。能懂這意思嗎?諸位要牢牢記住,學佛接受佛陀教育,第一要緊是不忘本。普賢菩薩是毗盧遮那佛的學生,所以介紹我們跟他的老師學。毗盧遮那是報身佛,釋迦牟尼佛是應化身佛,是毗盧遮那佛應化的。這是以佛為我們修行的榜樣,我們要學得跟他一模一樣。

  ‘從初發心’:佛最初發心,我們要學他的發心。佛發心之後,以很長的時間‘精進不退’,我們也應當要學習。成佛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做得到,也不是一生兩生可以成就的。每一尊佛修行證果都是無量劫。時間之長,沒法子想像。所以我們要發長遠心,要有耐心,這事情不能著急,要認真努力學習。佛在因地當中發心之後,修行時間長,修行的方法無量無邊。普賢菩薩在此地,為我們舉了一個例子:‘以身命來布施。’即內財布施。釋迦牟尼佛的傳記記載佛生生世世修行的事實,值得效法。佛在因地修菩薩道,為了流通經典,深山裡找不到紙筆,把自己的皮剝下來當作紙,把自己的骨頭拿出來當作筆,把血當作墨汁,將古佛所說的經教書寫流傳給後世,使其不失傳。生生世世這樣修行,寫的經典堆積起來像須彌山那樣高;生生世世不重視自己的肉身,為法忘身。身體都不重視了,何況身外之物?身外之物更不在眼裡了。這是難行的苦行,他能做得到。想想我們自己學佛,稍稍吃點苦就不干了。跟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比,我們差太遠,難怪人家成佛,我們還在搞六道輪回。

  我給諸位同修介紹的是阿彌陀佛。因為毗盧遮那佛不好學,他的經典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一天念八小時,念一遍要半個月。我們以阿彌陀佛為老師,釋迦牟尼佛、毗盧遮那佛、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看到你這樣的選擇,每一個人都鼓掌、歡喜,你選對了。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我們都沒有選對過,這一次選對了。選對,要如說修行,這一生決定成佛。一切諸佛如來怎麼不歡喜、怎麼不贊歎呢?對自己要有信心,阿彌陀佛就不難學了。他的經典是無量壽經。華嚴經是大藏經的濃縮,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濃縮。過去,弘一大師勸人學佛從華嚴經疏鈔入門。可惜現代人文言文底子不好,看不懂華嚴經疏鈔。無量壽經淺顯易懂,對於現代人來講,非常契機。今天,我勸諸位常隨佛學,是學阿彌陀佛,依無量壽經的教訓修學。無量壽經,要常常念,要念得很熟。念佛念經,是把妄念念掉,不造六道輪回之業。經典念熟了,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會想到經典上的教訓。我這個念頭該不該動?我這個話該不該說?我這樁事該不該做?阿彌陀佛的教訓,認真修學,日久天長,你自然就改變了。凡夫的心,凡夫的習氣,漸漸少了,阿彌陀佛這個習氣漸漸深了,與佛就接近了。經典不熟,我們起心動念沒有標准;念熟,才能常隨佛學。

  佛的發心要學,佛的修持要學,佛的證果要學,佛的弘法利生要學,樣樣都要向他學習。乃至於八相成道,我們也要學習。八相成道是演戲,表演給一切眾生看,不但有言教,還有身教。學阿彌陀佛,就是學十方三世一切佛,因為佛佛道同,一即是多,多耶是一。知道這個道理,我們的心就很安了,心安理得,沒有懷疑,沒有憂慮,以真誠恭敬心來學習。

  ◎第九願:恆順眾生

  復次,善男子!言恆順眾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闇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第八願是回向菩提,恆順眾生就是回向眾生,第十願是回向法界。佛在大經裡教我們要將修學功德回向三處——菩提、眾生、法界。為什麼要回向?凡夫不能成佛成菩薩,在於我執太重,起心動念只想到自己;因此,我們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的修行,連初果都證不得。佛陀教我們回向的法門,就是要把我執打破,使我們起心動念不想自己,起心動念不為自己,為菩提、為眾生、為法界,心量就拓開了。唯有心量拓開,妄心破掉,真心現前,這才能超越三界,這才能成佛成菩薩,所以回向法門非常重要。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這是平常念佛、念經、講經完,所念的回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這一句是回向法界。‘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這是回向眾生。佛法念念不忘孝敬。四恩:第一是父母恩。佛法學不好,是不孝。上台講經者,不好好講,講錯了,則是對父母不孝、對老師不敬。在台下聽講者,不仔細聽,也是不孝不敬。第二是老師恩。佛是我們的老師,要報老師恩。第三是國家恩。國家治理得好,人人能守法,人人能行善,大家安居樂業,這是政府的恩德。第四是眾生恩,即人民的恩德。我們穿衣吃飯,生活一切所需,要依賴社會大眾,社會大眾彼此互相有恩德。下濟三塗苦:濟是救濟、超度,三塗是地獄、餓鬼、畜生。我們認真修學,就有能力幫助他們離苦得樂。‘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這是回向菩提。回向偈八句,三種回向具足。念回向偈,要從內心真正發願,心口相應,功德無量無邊。末後結歸極樂世界:‘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此八句非常圓滿。

  普賢雲:‘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此地講九法界的有情眾生。種種生類:生類有四種不同,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種種色身:身體顏色不一樣;把范圍縮小到人類,膚色不一樣,有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種種形狀:哪一種族,哪一國家的人,我們一看就知道,中國人是中國人的樣子,印度人是印度人的樣子。種種相貌:相貌不相同。種種壽量:有的長壽、有的短命。種族不相同,名號不相同,心裡想的不一樣,見解不相同,思想不相同,愛好不相同,乃至於生活起居習慣不相同,飲食也不相同。菩薩教我們:‘我皆於彼,隨順而轉。’對於種種不相同的眾生,統統要隨順。怎麼隨順?要能忍。你不能忍受,就不能隨順。常隨佛學,著重布施,佛是什麼都放得下,六度裡學個捨;恆順眾生,在六度裡,學忍辱。我樣樣能忍,能忍就能順。能順眾生,眾生就歡喜。特別是學佛的人,若不能忍耐,會被人見笑。舉最淺顯的例子:入境隨俗。你吃什麼,我跟著吃什麼;不要我喜歡吃什麼,你替我做什麼,增加人家的麻煩。要順眾生。我喜歡睡硬鋪,到此地,人家給你彈簧軟鋪,你也要忍受,不能要求別人為你換床鋪。禮節、應酬,統統要隨順。對人要以孝敬之心來隨順;隨順一切人,就像隨順父母一樣。敬一切眾生,就像敬老師一樣。修行一定是在廣大種種不同的群眾當中,修自己的清淨心。極不清淨環境裡,我心清淨,功夫就成就了。而不是到深山裡修行,環境清淨,心裡還胡思亂想,心不清淨啊!清淨心要在紅塵裡修。平等心,要在極不平等的境界裡修。怨親平等,則沒有一樣不平等。所以,冤家是善知識、好老師,你在他那兒得平等。這種修行,就是華嚴經上講的歷事煉心,要經歷種種不同的事物、種種不同的人事,在這裡面真正修到清淨平等。清淨平等得到,菩薩六度就圓滿了;六度是因,清淨平等覺是果報。

  要把一切眾生看作諸佛、看作菩薩。佛眼睛裡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佛成佛時說,他所看到的大地眾生,同成佛道。也就是華嚴經所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沒有一樣不是佛。凡夫眼裡看到佛菩薩也是凡夫。法界裡有沒有佛?有沒有凡夫?沒有啊!無佛無凡夫,法界是平等的。為什麼會有差別?是因為你的心想不平等,所以平等的法界變成差別的法界。平等法界是真的;差別法界是假的,是妄心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學佛就是要把差別甩掉,則平等真境界現前。普賢十願能幫助我們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在平等法界裡見到差別,這是諸佛菩薩大慈大悲度化眾生,是度他圓滿;在差別法界裡見到平等,這是自己修行證果,是自度圓滿。

  對於一切苦難的眾生,我們要盡心盡力幫助他。苦難從哪裡來的?不把病根找到,你沒有辦法徹底幫助他。所有一切苦難眾生,苦難的來源都是迷惑顛倒。換句話說,對人對事對物,想錯、看錯、做錯。六道眾生就是這個錯誤淺深廣狹程度不同而變出六道。人天,想法看法錯誤淺一點,畜生餓鬼想法錯誤深一點,地獄眾生則想法完全錯誤。要靠佛陀教育,才能教眾生恢復正知正見,對於宇宙人生一切事理,有正確的想法看法。要想幫助苦難眾生,一定要幫助他破迷開悟;換句話說,要把佛陀的教育介紹給他,幫助他來修學,他的問題自然解決。

  在家居士做工做生意賺錢,能不能想到要多做點好事?要做大好事——弘法利生。怎麼做法?印經書、印勸善規過的書、拷貝講經錄音帶錄影帶送人,這些好事一定要做,這是弘法利生。也可以用公司行號名義印書,在錄音帶錄影帶上打上公司的廣告,到處結緣,也等於替公司作宣傳廣告,生意必定更興隆。把講經錄音帶錄影帶,放在廣播電台、電視台播放,使許許多多人打開電視機收音機,就能聽到講經說法,功德更大。不一定是有錢的人,功德才能做得大,沒錢的就不能修大功德,那就錯了。佛門修功德是講心,只要盡心盡力,功德就大;心力沒盡到,功德就小。圓滿的大功德,是每一個人都可以修的,都可以圓滿成就的,這叫大慈悲心,這叫真正恆順眾生。真正幫助眾生解決一切苦難,必須依靠佛陀教育。

  普賢行的特色,就是一一行願皆建立在清淨平等真誠廣大恭敬的基礎上,這是跟一般菩薩行不相同的地方。菩薩能夠平等的饒益一切眾生,就是因為他能夠隨順。隨順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中國人講孝道,孝字下面加一順字,不順則是不孝。要有高度的智慧、真正的慈悲,才真正能夠順一切眾生。

  普賢菩薩又告訴我們:‘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佛說過,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由此可知,恆順眾生,確確實實是隨順供養諸佛。將禮敬諸佛這個心、這種態度,用來隨順一切眾生,這是很了不起的,這是修行到家。若是修行不到家,他有分別心、執著心。那是佛,那是菩薩,我要恭敬;這是凡夫、壞人,我還要恭敬他嗎?一念分別執著,普賢行就失掉,因為平等心沒有了。諸佛如來視眾生就像父母對於兒女一樣,如果能夠看到一切眾生就像家人一樣和睦,佛心裡就歡喜。我們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那就是能令一切如來歡喜。佛念念希望看到眾生圓成佛道。佛最喜歡看到我們做的一樁事是恆順眾生。

  ‘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這是講佛的用心與我們不同。我們的用心,第一個念頭就想到自己,不會第一個念頭想到別人。縱然想到別人,也是跟自己很親密的人、有關系的人。沒有關系的人,不會想到。何況,還有畜生、餓鬼、地獄,你要真正能想到,還會吃眾生肉嗎?決定不可能。恆順眾生,畜生、餓鬼、地獄也是眾生,皆要平等隨順。從這個地方,我們也真正體會到,普賢行難修。我們努力修學,只能學少分,百分之一、百分之二,就算不錯;要修百分之五十,我們做不到。佛的用心是平等的慈悲,沒有分別。離一切分別執著的慈悲,就叫做大慈大悲。佛對九法界一切有情眾生,都起慈悲,從慈悲裡生出菩提心,從慈悲裡徹底覺悟,覺悟到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這是我們不知道的。如果我們知道,同體大悲心自自然然生起,因為一切眾生跟我是一體。既是一體,怎麼可能去傷害眾生?因為傷害眾生就是傷害自己。世間哪有這樣愚笨的人,自己會去傷害自己?知道一切眾生就是自己,這是諸佛如來所證得的。這個境界很難體會、很難懂。怎麼可能一切眾生會變成自己!佛在經論裡,常用比喻來說法,希望大家從比喻悟入這個境界。譬如作夢,當你夢醒時,夢中的情景還記得很清楚。夢裡有自己,也夢到很多人、很多眾生,也夢到山河大地,也夢到虛空,夢中境界好像與現前境界相仿佛。夢中的自己不是父母生的。夢中的人、動物、山河大地、虛空,從哪裡來的?整個夢境就是你自心變現出來的。這個心不是真心,是妄心,因為真心裡沒有夢。修行功夫到相當程度,或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就沒有夢。一般修行證到阿羅漢果,沒有夢。由此可知,夢是妄心。妄心在哪裡?真心與妄心,我們都找不到,因為心沒有相;但是在作夢時就找到,作夢時,心變成相。夢境就是你的心,你整個的心變成了夢境。夢中所有一切境界都是自己,都是自己心變現出來的境界,除了自己之外,什麼都沒有。佛在經論上常講:‘全妄即真,全真即妄。’我們透過夢境,細心去體會一下,佛這兩句話的意思,多少懂一點。妄是現象。今天擺在我們眼前,山河大地、芸芸眾生、動物、植物、礦物,從哪裡來的?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妄相是我們真如本性迷了以後現出的境界相。永嘉大師說:‘夢裡明明有六趣(六道輪回),覺後空空無大千。’大徹大悟、圓滿成佛,大千世界就沒有了,因為真性夢醒。十方世界,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真的假的都不能說,你說是真的,它是假的;你說是假的,它真有這回事情。所以,不要在真的假的上面起疑情,知道事實真相就好。虛空法界是自性變現,一切有情眾生也是自己心性變現。佛言:‘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就是說這一事實。成佛,才真的知道。所以,佛幫助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幫助他開悟,幫助他修行證果。對佛而言,這是他的義務,他應該做的,他不居功,如同慈母照顧小孩,無微不至。你若問佛,為什麼這麼慈悲普度一切眾生?佛會告訴你:‘因為他跟我同體。’度他即是度自己。明了事實真相,才知道恆順眾生真正是供養諸佛,能令一切諸佛歡喜。所以,佛是從同體慈悲裡生出大菩提心,徹底覺悟;因菩提心,成無上正等正覺。這是諸佛成佛的一條光明大道,我們今天也走這條路,必成佛。

  隨順眾生,不吃虧。眼前好像吃點虧,其實沒有吃虧。能夠忍,能夠讓,能夠隨緣,成就自己的德行。殊不知,吃虧正是占便宜。世間法,我吃了虧;佛法上,我占了大便宜。世法是障礙佛法的,我們在世法上退一步讓一步,佛法上的障礙就去掉一層,就得大自在。無量壽經裡,修行的綱領是清淨心、平等心。離開一切眾生,清淨平等到哪裡修?沒地方修。清淨心要在染境裡修,平等心要在極不平的境界裡修,這才是功夫,這才是真正的受用。哪一天,我們看這個世界,看一切眾生,心真正得到平等,則你的大慈悲心現前。要修多久,才能到這境界?因人而異。根利者很快達此境界,根鈍者,十年、二十年,也許一生都修不到,原因在放不下。要想真正得到清淨平等,一定要看破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世出世間法,只要有一絲毫的貪念,有一絲毫的執著、疑惑,你就放不下。必須看破放下之後,才能以大悲心,隨順一切眾生,才能像普賢菩薩所說的,成就供養一切如來。

  ◎第十願:普皆回向

  復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菩薩如是所修回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是回向法界,也是把前面九願歸納起來。從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忏悔業障,一直到恆順眾生,所有的功德,統統回向,心裡一絲毫都不沾染,這個心才清淨。有些人修功德,怕功德被別人拿去,不敢回向,心量小,不會成就的。有些人怕念佛功德回向給別人,自己就沒有功德了。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功德:功是自己修行的功夫,德是收獲。你有一分功夫,一定有一分收獲,別人拿不去的。你想送他,也送不掉。福德則可以送人。譬如:自己的財富可以分一半給人,或者全部給人,人家可以得到享受;房子也可以給人住,他可以得到受用。唯獨功德沒辦法給人。功德是戒定慧。想想,持戒的功德能給人嗎?你念佛的功德能給人嗎?你修定的功夫能給人嗎?沒有辦法。如果功德可以給人,那我們不必修行了,到時候,佛統統給我們,我們就成佛了。功德是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一定要靠自己,決定不能仰賴別人。

  功德是可以回向的。回向對自己而言,是拓開心量,把我們無始劫來執著分別的習氣掃干淨。我所修的功德,統統不要;我所修的功德,讓大家去享。不要功德,功德更大。不但功德丟不掉,福德也丟不掉。你命裡有一百萬,把一百萬統統布施,過幾天,一百萬又回來。為什麼?這是你命裡有的。命裡有的丟不掉,命裡沒有的保不住。中國大陸供的財神范蠡,是會賺錢會用錢的模范,有智慧又有福報。春秋戰國時,越王勾踐有兩位幫手,一是范蠡,一是文種。二十年後,越國復興,滅掉吳國。此時,范蠡認為國王能共患難而不能共富貴,於是改名換姓跑掉。並且留一封信,勸文種也離開,文種不相信,果然沒幾天,勾踐賜他寶劍,要他自殺。范蠡改名為陶朱公,做生意發大財,把財產全部布施,救濟苦難貧民。錢財散盡,再做生意,沒幾年,又發財,也照樣散財,三聚三散。此說明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命裡有的決定是有;命裡沒有的,不要強求,是求不到的。命裡有的,丟也丟不掉,所以你布施,財富還會再來,而且會來得多一點,好像是利息一樣。知道這事實,你才有膽量放心大膽去布施。但是不能存僥幸之心試試看,認為一本萬利,一試,財富就沒有了。要用真誠的心修布施供養,這是修福。所以,我們修集的功德,回向一切眾生,功德也是越回向越大,因為心量大。心量大,功德也轉大,一切法隨心轉。若不回向,念念為自己,心量小,功德也就有限。佛陀教給我們,不管修大的功德或小的功德,乃至於毫發之善,都應當回向菩提、回向眾生、回向法界。這是拓展我們的心量,圓滿修行的功德。

  ‘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菩薩念念之中,都希望眾生常得安樂。一切眾生,包括動物,如果我們吃動物、殺害動物,這些動物會平安快樂嗎?楞伽經雲:真正發心的菩薩,不忍心吃眾生肉。佛家雖然沒叫你吃長素,只教你不殺生,但是講到菩薩的大慈大悲,佛說過,不忍吃一切眾生肉。梁武帝讀到這個經文,深受感動,發心吃長素,在佛門裡提倡素食運動。真正存心喜歡看到一切眾生平安快樂,你就不會忍心傷害它,更不會忍心吃它。希望一切眾生沒有病苦。病苦從哪裡來的?所有一切病苦,從妄想上來的。把妄想執著丟掉,讓身心清淨,恢復到自然,則體質改變,一生可以不生病。醫學只治標不治本,佛法是從根本上治療,教你不要打妄想。由此可知,必須把佛法介紹給一切眾生,普及社會每一階層,才能幫助眾生真正離開一切病痛。

  ‘欲行惡法,皆悉不成。’他有惡念,想做壞事,菩薩護法神攔住,使他做不成功。‘所修善業,皆速成就。’動一念善心(利益一切眾生的心),佛菩薩保佑你。因為與佛心相應,感應道交。若只為自己,只為一家,與佛心不相應。佛心是廣大無邊際的,你的圈圈畫得很小,不能起感應。

  ‘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此經所言惡趣,范圍很廣。指三惡道、三善道(因六道輪回之故)、阿羅漢、辟支佛(雖有甚深禅定,沒有見性)、菩薩(雖見性,沒有圓滿),皆是惡趣。此經是對等覺菩薩說的,換句話說,十地以下都可以稱為惡趣。我們現在不能把標准提得這麼高,只要知道三途六道,真的是惡趣,一心一意要在這一生當中超越,這樣就好。超越,唯一的途徑是帶業往生。對於惡趣門徑,要關閉。怎麼關閉呢?遠離它。‘開示人天涅槃正路’:就是勸導眾生念佛往生、不退成佛。這就是祖師大德常提醒我們的專修淨業。念佛最怕夾雜,若夾雜世間名利、五欲六塵,不能成就。念佛人念很多種經、又要念咒,也是夾雜。最重要的是一門精進。印光大師教我們:專修念佛的人,只要念一部彌陀經,三遍往生咒,再念佛號。其實,功夫都在佛號上。念一部經與三遍往生咒是定心的。我們的心若胡思亂想,念佛號沒有感應。若用清淨心執持名號,則有感應。假如你的心很清淨,沒有雜念,沒有妄想,則經咒都不須要念。古來祖師大德一天十萬聲佛號,不念經不念咒。多少念佛人,就這一句阿彌陀佛,臨終往生時,不生病,預知時至,站著走、坐著走的人很多。台灣四十年來,站著坐著往生的,有幾十個人,這些人多半是老太婆,不認識字,經咒都不念,心定。所以念佛人,不看報紙雜志,不看其他經書。

  民國初年,倓虛大師在哈爾濱極樂寺傳戒,請他的老師谛閒老和尚做得戒和尚。傳戒期間,有一位出家人修無師,到戒場幫忙。人笨笨的,出家前做泥水匠,不識字。什麼都不會,只會念阿彌陀佛。他願意在傳戒期間照顧傷風感冒的病人。過了幾天,他向老和尚告假,說他要走了。倓虛大師有涵養,沒有責怪。當家師定西法師脾氣較躁,聽說他要走,對他很不客氣,說道:‘我們傳戒五十三天,還沒圓滿,怎麼可以中途走掉?’他回答:‘我不是到別的地方,我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兩位法師呆住了,問他哪一天走?他說大概不出十天,請常住為他預備兩百斤干柴,准備火化。和尚很佩服他。看他土頭土腦的,什麼也不知道,身體這麼好,也不生病,預知時至。第二天,又去找兩位法師,說他今天就走,趕緊替他准備,並請常住幾位師父替他助念,送他一程。在柴房搭鋪,他盤腿坐好。助念送行者請他留詩偈作紀念。修無師說了一句:‘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說完就不講話。念佛約十五分鐘,他就走了,坐著往生。一生就一句佛號,其他的什麼都不知道,真的念到一心不亂。他雖不識字,不會講經說法,臨終這一表演,不知度多少眾生!他是現身說法,做榜樣。

  你修善法,諸佛菩薩一定幫助你圓滿成就。一切惡法,我們要遠離。要為一切眾生開導念佛往生不退成佛的這一條大道。

  ‘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眾生迷惑造業感得果報,六道輪回是這樣來的。惑業苦,迷惑造業受苦。苦就是受果報。受苦,他不覺悟,還更迷惑,業造得就越重,來生越苦。就像旋渦,越旋越下,不會旋上來。如果這一生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前途堪慮,必會一世不如一世,因為我們起心動念惡多善少。要曉得眾生的苦從哪裡來的,要把根源找出。然後發心代眾生苦。怎麼代法?倒駕慈航,普度眾生。眾生應以什麼身得度,菩薩就示現什麼身份。你在人道,他也在人道;你墮畜生道,他變畜生。這就是代眾生苦,目標是幫助眾生開悟。總而言之一句話,勸他念佛,勸他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餓鬼畜生也能度。佛門有一本小冊子物猶如此,講動物念佛往生。谛閒法師在浙江寧波頭陀寺當住持時,寺裡有一只公雞,每天早晨雞鳴時,大家起床做早課。公雞也參加早晚課。大家念佛時,它也嘎嘎跟著念。中午過堂吃飯,它也來,菜飯不小心灑在地上,它吃得干干淨淨。有一天晚課完,大家都走了,公雞不走,還在繞佛。香燈師趕它走,它不理香燈師,走到佛堂正中拜三拜,頭點三下,站著就往生。公雞也能往生,我們若不好好學,連雞都不如。谛閒法師依出家人禮節將公雞埋在後山。這類動物,前世多半是出家人,大概臨終一個錯念頭,墮畜生身。

  佛菩薩在六道示現種種身度化種種眾生,幫助一切眾生念佛往生成佛,這才是究竟圓滿。修其他法門,一生不見得能證果,不見得能超越六道輪回。倓虛老和尚在念佛論雲:‘一生中,見過得禅定者,未見過開悟者。學禅若不開悟,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得禅定只能生四禅天。’唯獨念佛法門,穩當快速,人人能修,人人能成就。普賢菩薩在華嚴會上最後也特別提倡念佛法門。

  ‘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窮盡。’第十願總結,也跟前面一樣。發心一定要長遠,要真誠。修行要‘念念相續,無有間斷。’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就是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的‘淨念相繼’,此四字就是念佛的秘訣。淨是不夾雜;若夾雜,心就不清淨。最單純、最精純的,就是一句佛號。我們今天加上一卷經,因為心不清淨;心若清淨,絕對不夾雜,連一部阿彌陀經也不要。心裡一天到晚、二六時中,除一句佛號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這個人就到功夫成片,到一心,這是真正做功夫。站著走,坐著走,預知時至,就是功夫到這個境界。我們比不上人家,是因我們有雜念,佛號念一念會斷掉。工作時,把佛號放下,認真努力工作;工作做完,把工作放下,佛號馬上提起,沒有一個雜念。不可以念佛時心裡想著還有許多事情沒有做;做事情時,又在念佛號。這樣,佛也沒念好,工作也沒做好,兩邊失掉。

  十願介紹到此地。後面,普賢菩薩有許多重要的開示,也是十願裡要緊的地方,特別提示我們。

  二、顯經勝德/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诃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眾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是故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

  此經是大乘經。大乘經文中講善男子善女人,標准最高。觀經三福十一句統統做到,才是華嚴經上所稱的善男子善女人。此段大意是說:前面所講是大菩薩十種大願,也就是菩薩行總歸納為十大類(十是代表圓滿的意思);菩薩認真修學十願,就能夠成熟一切眾生。成熟一切眾生即是能夠普度一切眾生。普度,不見得是圓滿的度脫;成熟,可以說相當接近圓滿的度脫。結歸西方極樂世界,顯示出成熟二字的意思是真實圓滿的。假如不用這個法門,成熟很難。成熟,是你這一生當中成佛;這一生當中成不了佛,不叫成熟。憑我們這個樣子,能成佛嗎?念佛就能成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問題是我們肯不肯念。我們求往生的心不是真誠的,若有若無,念佛久也沒感應。

  同時,能隨順無上菩提。這是講一生成佛。念佛人確實是這一生成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活著往生,不是死了往生。死了,要往生很難。人還沒斷氣,看到佛來接引,告訴你:‘佛來了,我跟他走了。’就潇灑地走了。這是活著跟佛走,身體像一件破衣服一樣,丟掉不要。生到極樂世界,一生成佛。所以這個法門,叫做當生成就的佛法。普賢菩薩在此地講的沒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普賢十願才能真正修得圓滿。因為,得到彌陀本願功德的加持,普賢菩薩威神力的加持,你到西方修十大願王,才修得自在。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復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例如有人(指一般普通人),聽到法師講經時講十大願王,聽得很清楚、很明白,也懂得意思,印在八識田中,這個功德很大很大。這個功德是真實功德,因為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何況這是佛所說的第一法門、第一經,這個種子種在阿賴耶識裡,將來遇到緣,一定成熟,一定成就,所以它的功德不可思議。

  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一切魔軍、夜叉、羅剎,若鸠槃荼,若毗捨阇,若部多等,飲血啖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

  修學普賢行願的殊勝利益:第一、消業障。我們造的惡業太多,我們身心都有病,煩惱重,苦惱多,怎麼消除?‘深信心’三字是關鍵。我們每天受持讀誦書寫(流通)十大願王,能不能消除業障?能不能將病苦復原?能。只要我們是深信心,深信不疑,就起感應。金剛經雲:‘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生實相是明心見性,是念佛人的理一心不亂;換句話說,你成了大菩薩,罪業一定消得了!深信心很重要,深信心是一點疑惑也沒有。十大願王這一部經文,字字是如來真誠教誡,一句廢話、假話也沒有,真正相信,依教奉行。這樣堅定的信心、清淨的信心,依照經典的方法去做,就能得到效果。第一個效果是消業障。第二、所有一切病苦能痊愈。第三、所有魔障妖魔鬼怪不敢接近你。由此可知,遇到魔怪的人,都是心不清淨,有貪嗔癡慢。心不清淨,與魔感應;心清淨,魔自然就走了。這比念佛菩薩名號、念經典、拜忏有效。所有一切驅魔的經法都是幫助你恢復清淨心。清淨心不能恢復,魔就驅不掉。能信的人有福,不能信的人,修學普賢行願的殊勝利益當面錯過。

  是故若人,誦此願者,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於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贊;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眾生,悉應供養。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師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眾生供養。

  普賢行願品全文有四十卷,十大願王是最後一卷,占四十分之一。弘一大師以普賢行願品為早晚課。如果有人能夠讀誦十大願王,依照這部經典的方法修行,這個人在這個世間,無論做什麼事,都沒有障礙,因為他的智慧福德圓滿地顯露在生活當中。而且,這個人是‘一切諸佛菩薩之所稱贊,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佛菩薩稱揚贊歎你。天人當中有道德學問者,必然尊敬你,對你有禮貌,因為他認得你是修學普賢行願的佛弟子。不僅如此,你在六道中,‘常居勝族’。所居住往來的,一定都是最殊勝的種族。‘能破壞一切惡趣,遠離一切惡友,制伏一切外道,解脫一切煩惱,堪受一切眾生供養。’這個利益太殊勝了。你的心、你的修持,都在菩提正道,自自然然能破壞一切惡趣。遠離一切惡友:跟你志趣不同者,一定不會跟他往來,不會受他障礙。你有道德、學問、辯才,一定能夠降伏一切外道,能夠解脫一切煩惱。所以,這樣的菩薩住在世間,能夠接受一切眾生的供養,因為他是一切眾生的福田。眾生不供養,他就不住世,他就到別的地方去,他是生死自在。他的生活空間跟我們不一樣。我們的生活空間很小,只是一個地球而已,地球之外,沒法子去。這些諸佛菩薩活動的空間,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沒法子想像。遇到這種人,我們若不供養他,對他恭敬,好好跟他學,他就走了,不在此地。供養是如說修行供養,一定要接受他的教誨指導,這是最重要的。若沒有如說修行,縱然物質供養豐厚,他也不會住在此地,因為他不貪圖享受。住在此地只有一個理由:這個地方有很多人真正跟他學,他就一定住在此地。

  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法輪;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

  普賢菩薩又告訴我們一樁很重要的事情。古德注解經文,常引用這段經文。由此可知,這一段經文很重要。對念佛求往生者,尤其重要。臨終最後剎那(最後一口氣)是死生存亡關鍵的時候。神識離開身體(靈魂離開肉體),肉體就壞,腐化了。這是告訴我們,身體非常脆弱。你的家親眷屬,恩愛再重,這時候也不能不分離。一離永離,來世見不到。縱然來世見到,自己與別人都已改頭換面,見面也不認識。所以,世緣要淡,不要太執著;但是,對於一切眾生的照顧,要很周到,這是菩薩行,心地清淨不能有染。在世時英雄好漢,威風有勢力,死後什麼也沒有了,只是黃土一抔,一切威勢都會失掉。在世間做帝王者,死後,大臣也不會跟著他走。住的宮殿,交通工具象馬車乘,一樣也帶不走。在世時收藏的許多珍寶,也一樣帶不走。身體都要腐爛,何況身外之物!這一樁事情看透,則對世間一切法不會留戀,不會再有貪愛,你的心就清淨很多。心清淨就生智慧,就曉得在世間應怎麼樣做人、怎麼樣做事。自自然然會跟佛菩薩一樣,在這世間,不為自己,為眾生。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自己一場空,所以不為自己。真實的功德,唯有利益眾生。

  ‘唯此願王,不相捨離。’你所修行的功德可以帶走,不會捨離。因為功德是真心修的,不是虛情假意修的。世間人情為什麼帶不走?是虛情假意,不是真心。權教菩薩以下,統統用的是虛情假意,從沒有用真心的。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用的是真心。真心永遠不會變,妄心剎那在變。世間東西一樣也帶不走,因為是虛情假意在造的。你幫助一切眾生,誠心誠意做的,功德福德統統都帶去。俗雲:‘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帶善業,到三善道(天、人、阿修羅)受果報;帶惡業,到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受果報。菩薩善惡業都沒有。雖然斷一切惡,不著斷惡之相;雖然修一切善,不著修善之相;三輪體空。天天作善,天天為大家,絕對不著相。因此,他所修行的十大願王帶得走。不但帶走,而且在‘一切時’,願王永遠跟他,不會離開;‘引導’他,‘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到了極樂世界,立刻見到阿彌陀佛。所以,十大願王是菩薩修行的最上乘法;換句話說,是一般菩薩六度的圓滿行。十願裡,願願都圓滿含攝六度,是菩薩的圓滿行。到極樂,同時也見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這些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

  修十大願王者,生到極樂世界,花立刻開,且是上輩往生。因為修普賢行願者,心量像虛空法界一樣,每一願皆說:‘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修行,無有窮盡。’我們的心量太小;要學普賢行,那是大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沒有一法不包容,這樣大的心量,念佛求生淨土,當然上上品往生。因此到那裡,蓮花化生,花開見佛,得佛授記。

  得佛授記後,在西方極樂世界努力精進求學,導師是阿彌陀佛,教授是十方諸佛如來、文殊普賢這些大菩薩,同學是諸上善人;所以到那兒求學,成就非常快速,不退轉,一生圓滿成就。即使還沒有畢業前,想倒駕慈航,阿彌陀佛以本願功德威神加持,你就可以乘願回去度眾生,而且不退轉、不墮惡道。到十方世界度眾生,能力就跟觀音菩薩一樣,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應以什麼身得度,自己就能現什麼身。應以佛身而得度者,自己也能示現八相成道,就像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世間示現成佛一樣。只要踏進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打個照面,就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是佛加持的,因為你是阿彌陀佛真正的學生,一切諸佛菩薩都幫助你,龍天護法神都護持你。若不認真努力修學,不能放下萬緣,是對這法門仍半信半疑,沒有完全相信;事實真相若搞清楚,則疑情斷,信心建立。這個法門不難修。此時才能真正報佛恩、報父母恩,報眾生恩;因為你有能力利益一切眾生。

  三、勸囑受持

  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無知者。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谛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這一段話很重要,對我們是很大的鼓勵。菩薩在此地說,假如我們聽到這個法門,聽了之後能相信,能夠接受,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之大,無可為比,唯佛知之。受持:受是接受,持是照做。如‘禮敬諸佛’,照做,雖然做不圓滿,認真做、認真學。對人,我都用恭敬心、真誠心。對事,無論大事小事,我都很認真負責去做,把事情做得很好。對物,把桌子擦干淨擺整齊,這是對物的恭敬。如此,才是真正受持普賢行。‘稱贊如來’,人家有利益眾生的好事情,我們要贊歎;人家有不好的事情,我們不說;隱惡揚善。壞人做壞事有慚愧心,會難過,他做一點點好事,人家贊歎他,做壞事,人家原諒他,都不說;內心慚愧,久而久之,他能改過自新,變成好人。惡人自有惡報,用不著我們去宣揚。此段教我們要相信、受持、讀誦,這是自修、自行。除此,還要宣傳,廣為人說;經典要流通,大量印行,印得精美,到處送人。勸人學佛,把佛法的精義、精神、教訓、利益(好處),隨時隨處說給別人聽。對方聽也好,不聽也好(至少聽幾句入阿賴耶識)。接電話時,拿起電話先說一句阿彌陀佛,把阿彌陀佛灌到對方耳裡,這就是度眾生,廣為人說。勸人念佛,其他廢話少說。自行化他的功德,除了諸佛如來,都不曉得你功德之大,大到什麼程度。

  ‘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汝等指我們大家。聽了這部普賢行願品,不是偶然的,是過去生中、無量劫來,你所種植的深厚善根、大福德因緣,今天具足,才有機會聽聞此經。福報不夠的,聽不到,所以不要小看自己。聽了之後,要深信不疑。知道普賢菩薩、毗盧遮那如來,在經典裡所講,句句是真實語。我們‘應當谛受’。谛是仔細、審慎。統統明白、清楚、了解,完全接受過來。接受之後,第一步功夫是讀經,讀了之後要能背誦,能背誦之後要做到。能背誦,記得熟,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一切作為,都可以想到。譬如,擦桌子,想到禮敬諸佛,桌子是佛,我要把它擦干淨,很恭敬認真地做這工作。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有誠心、誠意,有敬心、敬意,事情怎麼會做不好!不能背誦,修行就沒有標准、沒有原則;所以,一定要背誦經典,然後把它做到。做到之後,自己得到真實的受用、真實的利益。這個利益是煩惱輕了、智慧增長,一天到晚快樂無比。自己可以感受到是世界上第一快樂幸福美滿的人,法喜充滿。入這個境界,具足真善美慧;你的生命、生活,真正充實。唯獨在佛法修持上真正有功夫的人,他是充實的。‘乃至書寫,廣為人說’,是勸人。要流通佛法,宣傳佛法,這是佛弟子的責任。依照這個法門自行化他,盡心盡力去做。自己修行,要盡心盡力;流通宣傳也要盡心盡力。

  這些人,一念中所有的行願皆得成就。這是事實,就是大經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因為你的心量是圓滿的,任何一行都是從真心圓滿心中生起。圓滿心中生起的一念,哪有不圓滿的道理?哪有不周遍的道理?這是華嚴境界,很難體會、很難懂,它是真正的事實。你所得的福報,無量無邊。無邊勝福從這裡求。若以種種金銀財寶布施求福,所求得的是小小的福報,不是修究竟圓滿的大福。究竟圓滿的大福要靠普賢行才能達到,才能圓滿的成就。煩惱苦海裡一切眾生,你也有能力與諸佛菩薩一樣,幫助他們處理,引導他們念佛求生淨土,普賢的行願才能達到圓滿。

  貳、偈頌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偈頌像中國的詩歌。此地偈頌為七言頌,一句七字,四句為一首。總共有六十二首。前面一部分屬重頌,將十大願王重覆說一遍。佛經裡,這種體例很多,用意有二:1、佛講經,聽眾自由參加,有先來後到,後到者沒聽到前些日所講,佛很慈悲,用偈頌體裁簡單扼要再說一遍。2、經文要背誦,怕鈍根者背誦長行文有困難;偈頌可以唱誦,容易記住。

  一、頌十大願王

  1、頌禮敬諸佛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頌第一願禮敬諸佛。‘十方世界’是無量無邊的諸佛剎土。我們禮敬誰?‘三世一切人師子’。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人師子’就是佛。佛經常以人中之獅子比喻佛。十方三世一切佛是我們禮敬的對象。佛雲:‘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凡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都叫做眾生。有情的眾生是四大五蘊眾緣和合,無情的眾生(植物、礦物)也是眾緣和合,所以也是眾生。華嚴雲:‘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為什麼說眾生本來是佛呢?這與性相有關。凡是相,都是‘性’變的。佛就是‘心’。一切現象,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有情的眾生有佛性,無情的眾生有法性,法性與佛性是一個性,只是名詞不一樣。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要常修恭敬,要跟對佛的恭敬完全一樣。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學校要禮敬師長,慢慢把禮敬擴大到親戚朋友,乃至一切眾生。不但擴大到一切有情眾生,還要擴大到無情眾生。在修行人眼裡,蠟台、香爐、桌椅,這些東西都是佛,都要恭敬。桌椅擦干淨擺整齊,是對它的禮敬。桌上擺書,書擺得整整齊齊:若放的凌亂,就是不敬。佛法建立在恭敬心的基礎上,要一切恭敬,平等的恭敬,清淨的恭敬。雖然一切恭敬,心地清淨一塵不染。

  ‘我以清淨身語意’來表達敬意。身語意三業清淨,是真正的恭敬。‘一切遍禮盡無余’:對於三世諸佛,你在這裡一拜,全都禮拜到了。為什麼?因為清淨心沒有界限。清淨心是真心,真心是盡虛空遍法界,沒有界限,所以一禮一切禮,一敬一切敬。身語意三業清淨,念念都是禮敬。清淨心就是禮敬,不在於拜佛的形式。形式上的禮佛,是初學,特別是業障重者,一天拜三千拜,修清淨身語意。拜佛也是忏悔,忏除過去對一切佛菩薩與眾生不敬的罪業。拜佛的時候,心要清淨,心要空,不要牽腸掛肚,心要一念不生(本來無一物);身要依照儀式來做。拜佛是運動,也是最好的養生方法。

  影塵回憶錄有個故事:民國初年,育王寺的香燈師,人很老實。香燈師管蠟燭燒香之事。夏天,天氣熱,別人跟他開玩笑:‘香燈師,別人曬書曬衣服,你的蠟燭也應該搬出去曬一曬,不然會長霉!’他真的把蠟燭搬出去曬,蠟燭全曬化了。老和尚叫他一天拜佛三千拜,修清淨心。拜了三年,他悟了。

  ‘普賢行願威神力’:只要依照這個經典的理論方法修行,你就是普賢菩薩,是一個初發心的普賢菩薩。華藏世界有一位等覺普賢菩薩,而這位普賢菩薩,也是在西方極樂世界。你照這個法門修,與他相應,他的神力在無形中加持你,能得感應道交。這個力量不可思議,是我們修行的憑借。‘普現一切如來前’:十方三世,無量無邊的世界,無量無邊的諸佛,每一尊佛的面前,都有我們的身相在禮佛。‘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每一個身,都禮無量無邊的佛;無量無邊的身,每一個身又禮無量無邊的佛;這完全是華嚴境界,重重無盡。這些絕非神話,都是事實。它的原理是:心現識變。心識的功能不可思議,無量無邊,所以能現這種相。深一層廣義的意思,我們更要懂得,我們以清淨心,與整個世界、十方三世情與無情、世出世間,融成一體。

  十大願裡,第一願是根本。沒有禮敬則沒有稱贊;沒有敬心,稱贊人必定口是心非。一部華嚴經,學的是禮敬諸佛而已。只要做到禮敬,後面九條,條條圓滿;你出言一定是贊歎,待人接物一定是供養。所以,我們學佛學的就是禮敬。禮敬是性德,是我們本來具有的;我們現在迷惑顛倒,起了貢高我慢,把性德失掉了。學佛,不過是恢復性德而已。

  2、頌稱贊如來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頌第二願稱贊如來。第一首偈是說我們稱贊的對象。對象之廣大,與前面所言沒有兩樣;言詞不同,顯示文章之美。‘於一塵中塵數佛’:一塵,塵是微塵。佛經所言之微塵,肉眼見不到。佛經用許多比喻來講‘塵’。先講牛毛塵,牛毛比較粗,毛的尖端有一粒塵,可停留在上面不會掉下去。把牛毛塵分成七分,七分之一叫羊毛塵,羊毛比牛毛細得多。羊毛塵再分成七分之一,叫兔毛塵。兔毛塵再分成七分之一,叫水塵;在水裡通行無礙。水有密度,當中還是有空隙,水塵可以在空隙中游離。水塵再分成七分之一,叫金塵。金屬密度很大,在顯微鏡下,還有空隙,金塵可以在金屬的空隙中跑來跑去,沒有障礙。金塵再分成七分之一,這才叫‘微塵’。阿羅漢的天眼,可以看到微塵。微塵還不是最小的,再分成七分之一,叫色聚之微。再分成七分之一,是極微之微,然後就不能分了。佛眼能看到極微之微。塵數:把大千世界(銀河系)磨成微塵,數量無量無邊。一微塵之中有微塵數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每一尊佛又有菩薩海會圍繞。菩薩更多。‘無盡法界塵亦然’:無盡法界每一粒微塵裡統統是這個境界。這是佛親證的境界。這個境界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也叫做一真法界,就是彌陀淨土所講的實報莊嚴土。‘深信諸佛皆充滿’: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憑什麼深信不疑?憑釋迦牟尼佛的人格,佛不妄語。真正的境界就是這樣的,這境界就是金剛經所說的‘諸法實相’,唯佛與大菩薩親證。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贊歎當然是用言辭、用音聲。我們只想到用音樂歌唱、用言辭來贊佛;這種相,的確很粗,初學者能理解。如果深入講,我們又沒法子懂了。真正講到這個境界,一切音聲全是贊佛,一切的言辭沒有一樣不妙,包括罵人吵架也是,我們無法理解。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有心得,就會體會到。我們今天聽的聲音有悅耳的、有討厭的噪音;我們是用分別心聽、用意識聽,我們聽的是聲塵。菩薩離心意識聽,一切音聲海裡、一切言辭海裡,他沒有分別心、沒有執著心、沒有妄想心,他完全用清淨心。清淨心在耳根上,就叫聞性。聞性所聞的是聲性,不是聲塵,這個叫真正的贊歎啊!所以罵人吵架也是贊歎,這個妙不可言,我們就修這個。修稱贊從這個地方修,我們才能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否則,一天到晚唱歌贊歎佛菩薩,佛菩薩還是佛菩薩,凡夫還是凡夫。贊歎之後,你也變成佛菩薩,這樣才行。所以他對於音聲,沒有選擇的、沒有分別的。對於言辭,也沒有選擇的,所以才叫妙言;有選擇,就不妙了。一切音聲言辭,都是從法性流出,還歸入法性。平常會聽的人,他開悟見性,因為他用聞性聞聲性,用見性見色性。雖然在六根上說六種性,在六塵上也說六種性,其實,性是一個,決定無二性,這才叫做修‘稱贊’這個願。稱贊,是在音聲上煉自己的清淨心;禮敬,是在一切人物事相上煉清淨心。禮敬就是清淨,贊歎也是清淨,每一大願,條條都是講清淨,在這裡面修清淨心,所以這個法門叫大不思議法門。處處教我們明心見性,處處教我們修一心不亂。‘盡於未來一切劫’:修行時間沒有間斷。修行過程中沒有期限,修行圓滿之後也沒有期限,所以佛菩薩才圓證三不退。有期限,就有終結的時候:這個法門,無始亦無終。諸位細想,修清淨心,清淨心有始終嗎?清淨心裡沒有始終。唯識雲:‘方分、時分,都是不相應行法。’方分是講空間,東南西北四維上下;時間講過去現在未來。有這個事情,事是有,但是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沒有具體的事實。而我們把抽象概念誤會了,把它當作真的,好像真有這個東西,其實是沒有。能把這一關突破了,就打破時空,這才是究竟解脫。清淨心裡沒有十方、沒有三世,所以才說:盡於未來一切劫。這種說法,對初心的人來說,是莫大的勉勵,我們要明白這個事實,要不斷地精進努力,不能懈怠,不能退轉。‘贊佛甚深功德海’:佛的功德無量無邊,贊歎不盡啊!

  禮敬從事上講,一切諸佛包含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所以統統要禮敬,不可以有分別執著,要用平等心清淨心來修。贊歎,要看稱性不稱性,也就是要看善與惡。諸位要知道,善惡是平等的,真妄、邪正也是平等的,沒有一法不平等。為什麼稱贊要分別呢?對法身大士而言,是平等的;對我們凡夫而言,有差別的。長行文裡講稱贊如來,偈頌裡贊佛而不說如來。在大菩薩的境界裡,是平等的,這叫一真法界。長行文裡有揀別,是對我們說。我們心不平等,就有真妄、邪正、是非、善惡。我們對於惡法不贊歎,對於善法贊歎。偈頌裡是平等法;長行文裡是有差別的,是差別因果的。佛說法多巧妙啊!

  3、頌廣修供養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頌第三願廣修供養。供養就是布施。布施是教我們捨,教我們放下。一定要修供養,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供養諸佛、供養眾生、供養法界,一切都供養;以我的智慧、勞力、財富、技能,貢獻社會、為一切眾生服務,不講求報酬。布施供養的功德,得到的是斷除煩惱;悭吝貪愛的心、憂慮的心、牽掛的心都沒有了,多自在啊!你們今天有錢不自在、有地位不自在,是因為你心裡有牽掛憂慮煩惱。佛陀教我們布施,就是教我們得大自在。大自在是真快樂真幸福。或許有人會害怕,一切身心世界都捨掉,這怎麼得了!日子怎麼過?對的,人的日子不要過了,六道的日子不要過了,過佛菩薩的日子吧!佛菩薩的日子好過!極樂世界的人想吃東西,念頭一起,想吃的東西已擺滿在面前,不須要去做;想穿什麼衣服,不要裁縫,心裡一想,衣服已在身上;那是佛菩薩的日子。想要住什麼式樣的房子,人已經在房子裡;希望房子大一點,房子就會大一點,希望小一點就變小,沒有一樣不隨人意。為什麼生活會這麼自在?就是因為他沒有憂慮、牽掛、煩惱。相信因緣果報,修布施供養,在這一生當中,就得無量福報,就可以修到有求必應;連壽命都可以延長,何況病苦?

  前兩首偈說明供養的東西。‘最勝’:最好的。‘鬘’:花環。‘妙華’:不是普通的花;普通的花,加上表法的意思在裡頭,它就妙了。修行好比開花,將來一定證果;看到花,就要想到:我要修行。花代表六度萬行,在本經裡代表十波羅密、十大願王;看到花,想到要修十度、普賢十願。花妙,在於花能提起你的覺觀。‘伎樂’:歌舞音樂。小乘人煩惱重,所以小乘法禁止歌舞音樂;大乘法唱歌跳舞供養佛。雖然伎樂供養,佛菩薩的心決定清淨。以清淨心來演奏、來聽聞,無不是明心見性。‘塗香’:塗在身上,像香水一類的。‘傘蓋’:傘遮陰,蓋遮塵;心地要清涼、要一塵不染,表這個意思。‘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像上面所講種種供養具,數量太多太多了。這些供養具,不是佛要的。此地用‘如來’,沒有用‘佛’;稱‘佛’,從相上講;稱‘如來’,從性(本性)上說。我以供養諸如來,這是供養自己的真如本性。為什麼供養自性就是供養如來呢?經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如來就是法身。清淨心裡沒有間隔、沒有障礙,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如來、真如本性啊!稱性,哪有不遍供的道理?

  ‘最勝衣服最勝香’:衣服遮羞,表忍辱波羅密;喜慶穿禮服,衣服也表禮。最勝香:香表性香,香表戒定。香的種類很多。‘末香’是香粉。‘燒香’:燃燒一類的香。‘燈燭’代表光明、智慧。日光、月光、星宿光、燈光,都是表自性的般若光明。見到光明,提醒自己修心地的清淨光明,與日月燈明也能合而為一。‘一一皆如妙高聚’:這些供養的東西,堆得都像妙高山(須彌山)一樣高大,我悉供養諸如來。

  我們要知道供養具表法的意趣。歸納起來講,‘行願’是能供養,‘法’是所供養。必定要對於經義有殊勝的理解,然後境界才能與自己相應,才能得到修十大願真正的功德利益。

  4、頌忏悔業障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頌第四願忏悔業障。‘我昔所造諸惡業’:昔是過去,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造作的惡業無量無邊。人生苦處多、障礙多,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稱心如意的事很不容易遇到。這些障礙,是自己過去生中所造的惡業產生的後果。唯有佛,一切惡業忏除干淨;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有破,那就是他的惡業。我們凡夫造作殺盜YIN妄、貪嗔癡慢,業障深重。這些業障,障了我們的清淨心;業障若不消除,修學無法成就。

  未出三界,善業仍是一種惡業。佛門雲:三世怨。第一世做了很多好事,第二世得善果,在人天中享受大福報,在社會上有很高的地位,做了高官,發了大財。但是這一生享受果報時,忘記修善,縱然修善也修得很少,因此,善的果報報完了。第三世善少惡多,惡業現前,到三惡道去了。譬如:富人天天吃魚吃肉,幾十年下來,造多少殺業?有勢力的人,往往一個錯失,造成很多人的不方便。什麼叫真正的善?除了念佛之外,都不是真正的善。真正的善業,要在這一生當中,決定超越六道輪回。修其他的法門,無法讓你一生中超越三界,還在輪回之中,這就不是善業了。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幫助我們業障深重的眾生,給我們開出一條當生成就的大道。我們能信、能願、能行,這一生就成就了,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無始劫以來的業障就消除了。念佛的功德很大,能消除一切罪業。

  ‘皆由無始貪嗔癡’,這句是造業的因。惡業從貪嗔癡生起。會修行的人從根本修,直接斷貪嗔癡。不但世間一切法、五欲六塵,能放下、能不貪,乃至於出世間的佛法、菩提涅槃,也不貪。只要有一個貪的念頭在,就造惡業。六道眾生貪五欲六塵,二乘人貪偏真涅槃、貪禅定,大乘菩薩貪度眾生,都是貪心。不貪,才會有成就。嗔是嗔恚,障礙道業、障礙心性、障礙清淨心,必須斷除。愚癡:真妄、邪正、是非、善惡、利害,不能辨別,把它搞顛倒,叫愚癡。例如:不能辦別帶著佛教面具的假佛法,是愚癡;不懂得選擇適合自己修學環境與程度的法門,也是愚癡。貪心重,墮餓鬼道;嗔心重,墮地獄道;愚癡,墮畜生道。無貪、無嗔、無癡是三善根,世間人天一切善法由此生。我們想得人天福報,則要趕緊轉貪嗔癡(三毒煩惱)為三善根,這才叫真正的忏悔。忏悔是要改過自新啊!

  ‘從身語意之所生’:是講造業的工具。身是身體,造殺盜YIN;語是言語,造口業——妄語、兩舌、惡口、绮語;意是念頭,起貪嗔癡,不信佛菩薩的教訓,不能如說修行。身語意不知不覺地天天造罪業,主使造業的是貪嗔癡。大部份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毛病過失,卻清楚地看到別人的毛病過失。知道自己的過失,就覺悟了,覺悟之後,能把自己的毛病習氣改過來,這就是修行,是真正的忏悔。

  ‘一切我今皆忏悔’:忏悔是改過自新,後不再造。而不是把自己的罪業,在佛菩薩面前念一遍,磕幾個頭,求佛菩薩饒恕。佛菩薩不管你這個事情。忏悔是我們自己的事情,佛菩薩只提醒我們、教導我們。真正忏悔是:曉得自己錯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就可以把自己的業障忏除。從前一切罪過不要再想了,只想阿彌陀佛,只念阿彌陀佛,你的罪業就忏掉。

  5、頌隨喜功德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頌第五願隨喜功德。功是功夫。什麼樣的功夫,得什麼樣的果報,這叫功德。功德是自己修的,別人拿不去,你也沒辦法給別人。福德,自己修,可以給別人;別人修,也可以給我們。他的福報大,我沾他的光,享點福;我的福報大,樂於幫助別人,別人也可以享我的福。福報可以轉移,功德不可以轉移。功德是自修自得,別人無法代替。此地隨喜功德是以功德為主,福德包括在其中。功德裡頭一定有福德,福德裡面不一定有功德。功德是定慧。戒是福德;持戒達到定,戒也變成功德。

  偈頌裡境界很廣大。‘十方一切諸眾生’:眾生指六道眾生(凡夫)。六道眾生惡多善少。假如這些眾生起的是善念,做的是善行(利益眾生的事),我們要盡心盡力幫助他,成全他為一切眾生造福。我們隨喜的功德跟他的功德一樣大。

  ‘二乘有學及無學’:二乘指聲聞、緣覺,是小乘。聲聞有四果。初果、二果、三果,都叫有學。四果阿羅漢叫無學,無學就畢業了。修學小乘的人,從初學至證果,我也統統要隨喜、要贊歎。或有同修要問:‘我們今天學的是念佛法門,小乘所學我們怎能隨喜?豈不是夾雜!’對,沒錯。念佛法門把所有一切法門統統包括了。普賢菩薩在此地,是對華藏世界法身大士所講,應當要隨喜小乘。譬如:小乘所修的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法無我、觀心無常。能常作如是觀,幫助我們心地清淨。三十七道品,能夠幫助我們功夫成片、一心不亂。小乘修學總是一個方法對治一個毛病,如果我們有相同的毛病,也可取他的方法來對治,作為助修,念佛是我們的主修。像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都可以采用。如果心地清淨、老實念佛,就不必要了,這些東西在一句佛號裡全包括了,一句佛號功德無量無邊。

  ‘一切如來與菩薩’:這是大乘。菩薩從初信位到等覺,五十一位次,菩薩圓滿了就成佛。菩薩從初發心到修行證果,也是我學習的榜樣,我應該認真努力地向他學。‘所有功德皆隨喜’:此地隨喜著重在向他學習,並且盡心盡力幫助他。

  多數人念十大願王,口頭隨喜,沒有去做。很歡喜這一卷經,要隨喜。發心依教修行,發心講這一卷經,把它發揚光大,這才是隨喜。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沒有辯才,那是你自己太客氣了,真正一發心,三寶加持。宋朝永明延壽大師,未出家時是一個小公務員,當庫吏,常挪用庫錢買魚蝦等水族放生,因而犯了監守自盜的罪名,依法應處死刑。吳越王信仰佛教,深知他盜用庫錢,全在放生。命令監斬官,注意他臨刑前的表情。他臨刑前,笑咪咪地,歡歡喜喜地,一點恐懼也沒有。監斬官問他:‘為什麼不怕死?’他說:‘我以一條命,救千千萬萬條命,很值得。’後來,國王不殺他,放他走,他就出家了。他沒有口才,夢到觀音菩薩以甘露倒進他的喉嚨,第二天,辯才無礙。你發心上台講經,弘揚佛法利益眾生,沒有一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三寶一定加持,感應道交,這才叫真正的隨喜。

  6、頌請轉法輪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頌第六願‘請轉法輪’。轉法輪就是弘法利生,把佛法介紹給別人。‘十方所有世間燈’:燈代表智慧、光明。世間燈是比喻,如果這世間沒有佛法,則是黑暗時代。佛法的教學是教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開悟就是放光明。佛是幫助我們自性放光的,這是光明的教學。所以佛是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這一句話是雙關語,一、是初成正覺,示現初成佛道;二、是圓教初住菩薩。禅宗裡,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指初住以上的菩薩。淨土宗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也就是最初成就菩提者。前兩句可以說是上從諸佛如來,下至真正有修有證之大善知識,統統包括盡。‘我今天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用真誠求學的心,禮請善知識來弘法利生。

  7、頌請佛住世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頌第七願‘請佛住世’。現在,佛雖不在世,還有善知識(生死自在的人)在世,我們要勸他不要入滅。勸他常住世間,這是我們的願望。諸佛菩薩住世,與法緣有關;有緣,他就出現;緣盡,他就走。真正跟他學,百分之百依教奉行,才能留他們住世;不是誠心誠意跟他學,他就隨緣。啟請善知識講經的人,福報非常大,真正是廣利眾生。

  所有禮贊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忏悔諸善根,回向眾生及佛道。

  此首偈合頌後三願——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回向,此三願統統屬於回向。這一首偈是總說。前三句略舉前七願功德,將前面所修的一切功德,都回向眾生及佛道。回向眾生,若肯為一切苦難眾生修學,你就會勇猛精進,不會懈怠。回向佛道,即回向菩提,我們修學是求覺悟,是為一切眾生求自己圓滿的覺悟。

  8、頌常隨佛學

  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

  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我願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頌第八願‘常隨佛學’。要學三世諸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經文中,特別提出要‘修習普賢圓滿行’。普賢行就是說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整個經裡都是普賢行。華嚴經一開端,我們看到普賢菩薩;到最後圓滿的時候,也是普賢菩薩。普賢代表圓滿。本經有圓滿的理論,有圓滿的修行方法,也有最圓滿的境界。能依照此經修行,都是圓頓大根性的人。

  ‘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供養,最重要的是修行供養;依照這個方法修行,是真正的供養。如能將這部經宣揚流通,是更為殊勝的供養。

  ‘未來一切天人師’:天人師就是佛。這一句是講未來佛。未來佛是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如何隨末來一切諸佛學呢?一切眾生,只要有一點小小的善,我們就應當隨喜、隨學,何況發菩提心、修菩薩道!善學的人,無論在什麼境界,都能成就自己。一切眾生善的一面,我們隨著學習;如果是惡的那一面,我們見到聽到,深深的反省,自己不作惡,那也是隨學。換句話說,順逆都是增上緣。學佛的人,在一切境界裡,修誠敬、平等、清淨、慈悲,這就是普賢行。

  ‘一切意樂皆圓滿’:稱性的行,才是圓滿行。如果將誠敬的心失掉,不管你修什麼行,就不稱性了。

  ‘我願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末後這一句是果報,也就是我們隨學的目標。別行疏鈔雲:‘諸眾生中,唯天與人能發菩提心。’三惡道迷得太重,業障太重,發菩提心不容易。唯有人天二道,能發菩提心,能修十善業道,能得四果,能得無上正等正覺。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方法,那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無上正等正覺,一定要在西方極樂世界完成。這是本經最殊勝的意趣之所在。

  9、頌恆順眾生

  所有十方一切剎,廣大清淨妙莊嚴;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

  十方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余。

  頌第九願‘恆順眾生’。‘所有十方一切剎’:標示所依剎土(世界),太廣大了。十方一切諸佛剎土所有的眾生,我們要恆順。‘廣大清淨妙莊嚴’:凡是修學普賢法門的,才能真正見到十方諸佛國土清淨妙嚴;因為普賢心是清淨心,心清淨則身清淨,身心清淨,外面境界無不清淨。善財童子涉獵的所有境界,全是諸佛清淨妙嚴淨土,無有一處不是淨土。我們看到有善有惡;善財童子看,純善無惡;他的看法感受與我們不相同。我們見到一切境界,生煩惱、生喜怒哀樂。善財童子接觸外面境界,不生煩惱,生智慧、生清淨心,所以他眼光中都是清淨妙莊嚴的國土。我們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就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

  ‘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眾會:大眾聚會的場所。此地指菩薩眾,菩薩圍繞著佛,我們要隨順菩薩。

  第二首偈,隨順一切眾生。‘十方所有諸眾生’:范圍廣大,聲聞、緣覺、六道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說明菩薩修學的意願。我們為什麼學佛?能離苦得樂。換句話說:我們的修行不僅僅為自己,這就是普賢行。我是為大眾而修學,我自己多受一分苦難,眾生就少受一分苦難,代眾生苦啊!雖然眾生各有各的業報,我們代不了;但是,我們的心是圓滿的,真正有心代他受苦,念念圓滿功德。因此,修學過程中,所受的一切苦難,自己也就承受得了。自己不會怨天尤人,因為這是代一切眾生受苦,這是菩薩的意願,是自己的意願。

  ‘獲得甚深正法利’:利是利益。唯有信願圓滿,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現今,要獲得甚深正法,太難了。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與正,很不容易辨別。走上邪道,誤以為正,一生的修持不但白費,恐怕還要招來許多罪業、許多不如意果報。當我們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時,只要常常讀誦大乘經典,待人接物時,以經典做標准,與這標准接近是正法,與這標准相違背是邪法。貪圖名聞利養,是邪法;利益一切眾生,是正法。發願修學過程中,必能獲得甚深正法利益。甚深正法也就是誠敬、清淨、平等、慈悲。‘滅除煩惱盡無余’:貪、嗔、癡、慢,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成見很深,都是煩惱的根源。只要獲得正法,心地清淨平等慈悲,所有的煩惱,才能從根拔除。

  學習恆順,能幫助我們破我執。我執若破,念佛就得事一心不亂。念念都為利益眾生,念念都為造福社會,這是菩薩行。

  10、頌普皆回向

  下面共有二十五首偈,頌第十願‘普皆回向’。第十願裡有別發大願,一共十個小科目——受持願、修行二利願、成熟眾生願、不離願、供養願、利益願、轉法輪願、淨土願、承事願、成正覺願。這十個小科目,統統是普皆回向這一個大願裡開出來的,把普皆回向的意思圓圓滿滿用偈頌體裁補充。

  (1)頌受持願

  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

  天龍夜叉鸠槃荼,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修行是為了自己真正覺悟。覺悟的人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身是虛妄的,有生有滅;靈性是真的,不生不滅。我們要借假修真,身是假的,借假的身體,修自己的靈性,修自己的真心,修自己的本性。修到相當的程度,得到天眼、天耳、宿命(知道自己過去生生世世的事情);對於世出世間一切事理,就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得到神通,不能炫耀。佛為使正法久住世間,不用神通來教化。妖魔鬼怪都有神通,但是沒有正知正見;佛菩薩講經說法教化眾生,以正知見教化眾生。

  ‘常得出家修淨戒’:此地出家,不是指自己的家庭。出家:心出無明之家、出煩惱之家,身則示現出家、在家。心地對這世間一塵不染,這是出家修淨戒。華嚴經五十三參裡,五十三位菩薩身心皆出家者只有五人,其余是心出身不出的在家居士,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在行菩薩道。‘無垢無破無穿漏’:戒律清淨不破戒。這兩句也就是護法。護自己的身心清淨,就是護持佛法。身心不清淨,成不了佛;為了要求無上菩提,必須護自己的身心清淨。

  ‘天龍夜叉鸠槃荼,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情與無情,同宣妙法。此地也是情與無情,沒有不說法的。悉以諸音而說法,統統在說法。我們見色聞聲,要能開悟啊!心情淨就開悟了。六塵確實在說法,可惜我們的心不清淨,一天到晚接觸,不但不開悟,反而增長煩惱。心地清淨的人,在境界裡增長菩提。此首偈另一個意思:自己發大慈悲心,為一切眾生說法。勉勵我們效法菩薩,把我們學到的一點一滴,展轉流通,為人演說。尤其是勸人念佛求生淨土,福報太大了。

  (2)修行二利願

  勤修清淨波羅密,恆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勤修清淨波羅密’:波羅密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到彼岸、究竟圓滿。清淨波羅密,指菩薩六度皆要究竟圓滿,而且還要清淨。絕不執著就清淨。般若經言‘三輪體空’,教我們離一切相。譬如修布施,不要想到:我今天修了多少布施、做了多少好事!有個我,著了我相,雖然修布施,不清淨。我布施供養某某人,人相也沒忘;必須布施的對象也不要記在心裡。布施的錢財物品也不要放在心裡。做了同沒做一樣,始終保持身心清淨,一念不生。正是六祖大師所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樣才達到真正清淨。普賢菩薩教我們要努力精進修學清淨波羅密。

  ‘恆不忘失菩提心’: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講,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世尊在觀無量壽經裡也講菩提心是: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合起來看,至誠就是直心,回向發願就是大悲心。直是正直。正:不邪。直:不是彎曲的。我們的心要正要直。心原本就正直。至誠,真誠到了極處,這就是直心。心裡面有曲邪,心裡面不真誠,就不是菩提心。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覺’。我們的心本來是覺的。覺,不是學來的,是本來有的。馬鳴菩薩說:‘本覺本有。’本覺就是菩提心,是我們每一個眾生本來有的。雖然有,現在沒有了,現在不覺。馬鳴菩薩又說:‘不覺本無。’不覺,本來沒有。由此可知,菩提心乃是我們的真心,真心本來有;不覺是妄心,妄心本來無。本來有的,當然可以恢復;本來無的,當然可以斷掉。三心其實是一個心,就是真心。直心、至誠心是真心的本體。真心起作用,用分為二:對自己,叫做深心;對別人,叫做悲心。深心是清淨慈悲;清淨到極處,慈悲到極處。這樣的心,自自然然好德好善。好德好善也不是學來的,是自性裡的功德。真心(菩提心)就是自性。自性對自己起作用,不要人教的,自然好德好善。德與善達到最高峰,是佛法,由此可知,他對佛法自自然然的愛好,自自然然的向往,不要人教,也不要人勸勉,這個心叫深心。對別人,也是自自然然地生起大慈悲心。看到眾生快樂,自己真快樂;看到眾生苦,自己就很痛苦;所以,一定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眾生離苦就是自己離苦,眾生得樂就是自己得樂;眾生跟自己是一體,不是二體。

  大乘佛法是以菩提心為基礎。小乘人沒有菩提心,因為他不是大慈大悲;眾生找他求他,他肯教,眾生不找他不求他,他不理會。大乘菩薩則是大慈大悲,沒有分別、界限,作一切眾生不請之友,只要看到眾生苦,他就來。儒家也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它教學的中心是誠意、正心,與佛法講的菩提心不謀而合。誠意是體,正心是用。一個人心若不誠,在儒家講,絕不能成聖成賢。每個人都用真誠之心,然後達到修身(自己品德學問修養的成就)、齊家(家庭美滿)、治國(國家政治制度上軌道)、平天下(天下人都得公平,不會有爭執,天下太平);這是儒家教學的基礎、教學的理想。

  真誠心(菩提心)如何現前?必須斷二障。煩惱障與所知障,障礙你的真心,使你的真心不能現前。小乘人煩惱障破了,所知障沒破;所知障障菩提心,菩提心不能現前。儒家講格物致知,格物是佛法所講的斷煩惱,致知是破所知障。格物,物是物欲(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格是要跟它打戰,要戰勝物欲的意念。能戰勝物欲,不為物欲所動,你的煩惱就沒有了。放下,斷煩惱障;看破,破所知障。格物之後要致知。格物就是斷煩惱,致知就是學法門。突破二障,誠意現前,菩提心才能真正發得起來。

  蕅益大師對菩提心有一個特別的解釋,簡單明了。他說:‘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個心就是無上的菩提心。’一心求生淨土,對於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當然放下,煩惱就沒有了;一心稱念阿彌陀佛,這就是破所知障,這就是破無明,就是儒家講的致知。一些老太婆念佛,不認得字,也沒聽過經,為什麼她們往生能站著走、坐著走,看到佛來接引?老太婆不懂什麼是菩提心,為什麼能往生?原來老太婆的心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淨土,這一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因為真誠、好德、好善、大慈大悲統統具足。菩提心、直心、深心、大悲心,聽不清楚,沒懂得,不要緊,不要去理會,只要一心一意求生淨土就行了。

  普賢菩薩在此地教我們,恆不忘失菩提心。恆是恆常。時時刻刻不忘‘我要求生淨土’,時時刻刻不忘‘我要見阿彌陀佛’,這樣的人,真正覺悟了。菩提心就是大覺、真正覺悟、徹底覺悟。我們心裡時時刻刻念念不忘淨土、念念不忘阿彌陀佛,就是真正大菩提心,就是此地講的恆不忘失菩提心。只要有這個心在,就能消災滅罪,‘滅除障垢無有余’。因為你的心清淨,清淨心裡頭不能藏罪業。障是業障,垢是煩惱、習氣、染污。無有余:滅除得干干淨淨,一切障礙、煩惱,統統斷盡。所以,這一句佛號功德不可思議。這一句佛號,要從清淨心裡念出來,要從正覺心裡面念出來,就是真誠心裡頭念出來,才能滅罪。

  ‘一切妙行皆成就’:一就是一切。菩薩所修的八萬四千行門、無量行門,這一句阿彌陀佛,統統具足、統統成就。一修一切修,一切妙行皆成就,這種修行方法多麼殊勝!

  ‘於諸惑業及魔境’:惑業是自己本身具足的,迷惑造業。我今天心清淨、心真誠,再也不迷惑,再也不造業,則迷惑造業沒有了。魔境是外面的境界。魔就是障礙,就是折磨。讓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不順利,都有妨礙,這就叫魔境。有諸惑(內魔),外魔才有辦法侵入,來擾亂你。

  八大人覺經言魔有四種:

  1、五陰魔:我們每個人都有。我們的身是五陰身。五陰:色(物質、肉體)、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是心;識是心,受想行是心理作用。五陰是魔,我們無法擺脫;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參禅明心見性,就可擺脫。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他就擺脫掉了。我們今天五蘊不空。禅家功夫分三等:最淺的是‘觀照’,觀照得力,功夫才上軌道;如果觀照不得力,就白修了。再深一層是‘照住’,就是得禅定。禅定有淺深次第不等,分為九個等級。三界之內,色界天四禅(四個等級)、無色界天四定(四個等級);第九定超越三界。阿羅漢、辟支佛所證的是第九定;雖證第九定,是照住的功夫,未達照見。再往上提升是‘照見’,照見就見性,真心顯露,菩提心自然現前。念佛人最低的功夫是‘功夫成片’,相當於禅宗的觀照得力;往上是‘事一心不亂’,相當於照住;再往上是‘理一心不亂’,相當於照見。禅宗修學很難。淨土宗就用一句佛號,一句佛號念到底;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皆用這個方法;甚至將來成佛,還是這個方法,一句佛號永遠不改變。大勢至菩薩在圓通章教我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要借任何法門幫助,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念到理一心不亂,心開意解、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到這時候,就照見五蘊皆空,破五陰魔。

  2、煩惱魔:煩惱就是魔。煩惱由貪嗔癡而起,所以貪嗔癡叫三毒煩惱。修行要從根本修。既然知道貪嗔癡是所有一切煩惱的根本,我們要斷煩惱,把根拔掉,枝葉自然沒有。如何把根拔掉?斷貪要用布施,布施度悭貪。度是度自己不是度別人。布施的功德,是把自己的貪心斷掉。沒有貪心,心地清涼自在。布施是自己得好處,別人得好處太有限了。拔掉貪嗔癡,永脫輪回。斷嗔要用忍辱,忍辱度嗔恚。愚癡是無明,般若度愚癡。菩薩修六度是度自己;度自己首先要斷煩惱魔。此地普賢菩薩教我們的方法比大乘菩薩修行的方法高明太多。普賢教我們清淨波羅密。有貪愛、嗔恚、愚癡,心不清淨;心若清淨,貪嗔癡煩惱魔自然沒有。念阿彌陀佛,一心求生淨土,心就清淨,才能破煩惱魔。

  3、死魔:也是對修行人講的。雖然你很用功修行,精進不懈,但是斷煩惱難,破所知障也難;功夫還沒有得力,經典還沒念完,壽命到了。一死,又要輪回。縱使你做好事沒犯罪,來生得人身,有隔陰之迷,遇到佛法還要重頭學起。死魔很可怕,唯有念佛可以對付死魔。一心稱念,一心求生,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活著去的,不是死了才去。走的時候,眼看得見、耳聽得見、鼻在呼吸,嘴巴也會說話,告訴大家:‘阿彌陀佛來了,我現在跟他去了,跟大家拜拜再見。’活著走的。往生極樂世界,不死,死魔就遠離了。

  4、天魔:前三種魔都是屬於本身的,只有天魔是外面的。外面這些妖魔鬼怪來障礙我們,找我們的麻煩。他若要來找我們,我們心裡要有內奸跟他勾引,他才有力量;我們裡面沒有內奸,天魔再強大,也沒辦法侵入,他無可奈何。內奸就是我們自己的煩惱。我遇到很多著魔的,妖魔鬼怪附身,非常痛苦,精神萎靡;常聽到有人講話,或是有形象現前,白天晚上都不能安寧。舊金山有一位男同修告訴我,他著魔一年多,請許多法師替他驅魔,都沒有辦法。我問他:‘你是不是很喜歡神通?’他說:‘是的,我喜歡。’我說:‘難怪,喜歡神通就是內奸,把魔引來。是你自己把魔引來,別人無法把它趕走。你要從今以後,把神通感應的念頭消滅干淨,不再搞這些,誠心誠意念佛,魔就會走。因為你不愛他了,不喜歡他,他自然走了。’凡是著魔,心必定不清淨;你修清淨心,魔無法立足,自然走了。清淨心,得諸佛菩薩護念,得護法善神保護,魔就走了。心清淨,天魔不能侵犯你。

  ‘世間道中得解脫’:在這世間修心、修因、證果,一帆風順,沒有障礙,得到自在。

  ‘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這兩句是華嚴經有名的句子,古大德注疏常引用。這兩句是比喻,這個比喻教我們修清淨心。

  猶如蓮華不著水:看到蓮花、想到蓮花,我的心要像蓮花一樣清淨。蓮花的根生長在池底污泥裡,莖在水裡,花在水上。佛把泥比喻作六道(六凡),是污染的。把水比作四法界(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佛),是清淨的。花開在上面,清淨到六凡不染,四聖也不染;換句話說,世間法不染,佛法也不染。金剛經雲:‘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法,我們暫時用它;我們成就了,佛法就可以丟掉。好比生病吃藥,病好了,藥也要丟掉。用蓮花表法,要超越六凡四聖。六凡四聖都超越了,那是什麼境界?不得已說它是‘一真法界’。十法界是假的,只有一真法界是真的。一是一心。淨土宗好,直接修一心不亂,就用這一句佛號,這是方法,這是手段,目的是達到一心不亂。達到一心就是一真法界,就超越六凡四聖。

  亦如日月不住空:日月在空中運行,它不住啊!不住就沒有妨礙。這是佛陀教我們:對於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不要執著。住是執著,就是你心裡有了,心裡會念它,就著了。禅宗,心裡有一點點執著就錯了;所以禅宗難修。淨宗教你執著阿彌陀佛,把其他執著放棄,用一個執著代替所有一切執著。心不執著太難,所以教你執著一個阿彌陀佛(佛號);等到念到大開圓解的時候,念到大徹大悟的時候,阿彌陀佛也不要了,因為病好了,藥就不要了。圓教初住菩薩用念佛的方法,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大開圓解、大徹大悟,得到理一心不亂。無明有四十一品,你才斷一品,病雖好了,病根未除;換句話說,藥不須要吃,還須要調養,調養還是用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再破後面的無明,直至成佛。此時,完全拔除病根,恢復健康,當然不再須要佛號。但是佛號仍不放棄,繼續念佛,那是大慈大悲,念給眾生看的。佛都念阿彌陀佛,那我們也應該念阿彌陀佛。佛念阿彌陀佛是度化眾生,做樣子給眾生看。蕅益大師彌陀要解雲:釋迦牟尼佛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學佛的人對於一切法不應該執著,但是我們的業障習氣很重,對一切不執著,我們做不到;所以淨宗的方法好,教你執持名號,你就執著在這一句佛號上,把心拴在一個地方,除名號之外,其他一切皆不執著。

  (3)頌成熟眾生願

  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如是經於剎塵劫,十方利益恆無盡。

  我常隨順諸眾生,盡於未來一切劫;恆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

  自己成就之後,一定要盡心盡力幫助人,利益一切眾生。幫助人是真正的功德,是真正的福報。以財富幫助別人,我們的財富會源源而來,永遠用不盡的。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修因,一定得果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世間是一大因果循環而已。修福德不如修功德的好,功德裡有自然的福德,福德裡面不一定有功德。只修福德的果報,往往都是很愚癡,有福而沒有真正的智慧。福享完之後,因為他沒有真智慧,做事情有欠缺、有過失,免不了輪回,免不了三途,是很可怕的事情。這世間落後地區,物質生活非常苦,像非洲許多地方,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真正值得人憐憫同情,我們有多余的,伸出一點援手幫助他們。一切功德中,教學的功德最大。提起釋迦牟尼佛與孔子,沒有人不尊敬。

  (4)頌不離願

  所有與我同行者,於一切處同集會;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

  所有益我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常願與我同集會,於我常生歡喜心。

  不離諸佛,不離善知識。善知識就是與我們同修行的人。

  大眾一塊共修,一定要依六和敬。六和敬:1、見和同解:見解相同。同樣喜歡一部經,同樣喜歡一種注解,同樣喜歡一種修行的方法。志同道合,這是共同修行的基礎。2、戒和同修:守法。訂作息表、規矩,共同遵守。3、身和同住:同住一個道場,睡通鋪,改掉壞習氣。學問上互相研究討論。4、口和無诤:大家養成忍讓的精神,不要爭執。有不同的意見,慢慢地溝通。5、意和同悅:住在一起的人,每一個人法喜充滿,因為德學天天進步,煩惱習氣天天減少。6、利和同均:物質生活的享受平等,財富利益均等。家庭修六和敬一定興旺。公司行號商店老板對員工修六和敬,事業一定興隆。

  (5)頌供養願

  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繞;於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

  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繞’:佛子是菩薩。諸佛菩薩時時刻刻在我們面前,在我們周圍,你一定要認識。認識之後,才能種福。‘於彼皆興廣大供’:這一句是這首偈的中心。廣修供養就是種福。供養中,最要緊的是法供養。一切財供養不及法供養。法供養中,尤其重要的是修行供養。見到善人能跟他學善法,見到惡行能內省,這就叫做供養,是真正的供養。在境界裡修清淨心,在境界裡斷惡修善。其實,整個修行法歸納起來,就是八個字——誠敬、清淨、平等、慈悲。對善人真誠恭敬,對惡人也真誠恭敬。如果對善人恭敬,討厭惡人,那你就不是供養,就不是修行。‘盡未來劫無疲厭’:心大,無疲厭。心無界限就大。界限是分別:沒有分別,心就大。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心。分別執著妄想,把我們廣大的心變成如今之窄小。兩人在一起不能相容,是因為當中畫個界限。去掉界限,盡虛空遍法界原來都是自己。經雲:‘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盡虛空遍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性就是自己的本來面目,就是自家的本體,所以盡未來劫無疲厭。

  ‘願持諸佛微妙法’:情與無情皆是諸佛。每一尊佛皆示現微妙法。蠟燭放光,慢慢點就點完,這是它的微妙法。桌椅板凳,擺在這裡,整整齊齊,可以給諸位舒舒服服坐在這裡聽經,這是它的微妙法。一切眾生坐在這裡,喜怒哀樂表情不同,這是他的微妙法。如何能將諸佛微妙法開啟我們無量的智慧,變成我們自己甚深的禅定,這就是願持。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之中,成就無量的智慧,成就甚深的禅定。‘光顯一切菩提行’:光是般若智光。顯是明顯的透露在外面,不是隱藏的;換句話說,它是起作用的。菩提行:身口意三業的行為都是覺而不迷。

  ‘究竟清淨普賢道’:究竟普賢道是最殊勝的功德。普賢:有位前普賢、當位普賢、道後普賢。此地是當位普賢,是等覺菩薩。佛法的修學,修清淨心而已。清淨心就是一心不亂,清淨心就是禅。心清淨,身就清淨;身清淨,外面境界沒有不清淨的,是淨土。經雲:‘心淨則土淨。’經雲:‘境隨心轉。’沒錯啊!要想得清淨心,誠敬之外要平等。不平等,心就決定不會清淨。沒有分別執著就平等。要修平等心,要修慈悲心。慈悲心是考驗你的清淨平等。因為你慈悲,才能接觸一切人事物,在一切人事物裡,修清淨心、平等心,歷事煉心,果然得到清淨,功夫成就,那就叫普賢菩薩。再把一念生相無明捨掉了,這叫究竟清淨。這是我們修行的一個終極目標,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盡未來劫常修習’:這句話放在最後,意義深長。已經到究竟了,究竟就圓滿了,圓滿了何必還要常修習?圓滿了再發心常修習,這叫做大慈大悲,做一個榜樣給別人看,並幫助還沒有圓滿的人,這是道後普賢。已經成佛,倒回菩薩位,這叫倒駕慈航。也許坐你旁邊的就是菩薩。菩薩沒有一定的相,隨類化身。你以清淨心看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個個都像佛菩薩。所以,佛菩薩就在我們的周圍,佛菩薩從來沒有離開我們,而是我們自己不認識。諸佛菩薩倒駕而來,示現修學覺正淨。

  (6)頌利益願

  我於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恆無盡;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

  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一一佛處眾會中,我見恆演菩提行。

  前面五段偏重在自學,成就自己。這一願是自己成就了,要幫助別人,如諸佛菩薩一樣。自己修成,自己沒事了,沒事就要幫別人,幫別人還是沒事。佛菩薩一天到晚忙得不亦樂乎,無事忙,忙無事,自在啊!快樂無比!眾生忙有事,有事忙,所以焦頭爛額,不得自在,苦不堪言。

  ‘我於一切諸有中’:一切諸有指三界六道。有業因當然有果報。諸有是凡夫境界,不是聖人。此句是言:倒駕慈航到三界六道來度眾生。度是服務、幫助。幫助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服務,就叫做度眾生。‘所修福智恆無盡’:這一句是講他過去所修學的,所修福智恆無盡。無盡的功德是由定慧當中生的。定就是福,心定的人有福。心不定,沒有福。念佛人修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最大的福報。在宇宙人生當中有主宰,這是大福、無量之福。利益眾生實際上也是利益自己,正所謂教學相長。諸位一定要發心弘法利生,對你自己福慧的修學有無盡的功德。

  ‘定慧方便及解脫’:是講福慧的起用。這一句是權智。權智是把智慧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之處,這就講到方便解脫,解脫是自在。‘獲諸無盡功德藏’:前三句是修因,這一句是果報。他所修學的,確實有收獲,收獲是無盡的功德。藏是比喻,像寶藏一樣。功德藏具體說明,是無盡的智慧、無盡的德能、無盡的才藝、無盡的富貴。樣樣都是真實的,這一生可以取得。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也是無盡功德藏中顯現的,絕對不是假的。

  ‘一塵中有塵數剎’:佛剎是大千世界。一粒微塵裡有微塵數的大千世界。華嚴雲:這是一多無礙的境界,也就是事事無礙。大中現小,我們能理解;小中現大,我們無法理解。連比喻都比喻不出,但是它是事實。‘一一剎有難思佛’:難思是不可思議。一一剎中有無量無邊的佛。

  ‘一一佛處眾會中’:每一尊佛皆在說法教化眾生,有無量菩薩海會圍繞。一微塵裡真是妙不可言。‘我見恆演菩提行’:他見到,他入到這個境界。演是表演。他也入這個會,也示現修普賢行,助佛教化。這是權智方便解脫行,這種境界,最低限度也是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才行。圓初住以上是念佛人念到理一心不亂,嚴格說是八地菩薩,才能真正入這個境界。佛絕無妄語,我們雖是初學,讀到這一句,應效法。只要看到有大眾聚會在一起,你能夠懂得多少,也可以跟大家講一點,共同來修學覺正淨法,說明禮敬贊歎乃至回向之功德利益,自利利他,這是我們現前可以修學的利益願。

  ⑦(7)頌轉法輪願

  普盡十方諸剎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

  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眾音聲海;隨諸眾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

  三世一切諸如來,於彼無盡語言海,恆轉理趣妙法輪,我深智力普能入。

  轉法輪就是教學。第一首,說明轉法輪的處所。轉法輪的處所,可以說是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是。‘普盡十方諸剎海’:先講大的世界。‘一一毛端三世海’:與前面一微塵含大千世界意思沒有兩樣。‘佛海及與國土海’:佛海代表有情(有情世間);國土海代表無情(器世間)。九法界是有情世間,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也是有情世間,只有圓教佛不是有情世間。‘我遍修行經劫海’:我遍是遍一切處。經劫:時間之長,遍一切時。一切處一切時都要修行。迷邪染是病、是錯誤。修行:修正錯誤的行為。覺正淨就是我們修行的標准。

  第二首。佛法的殊勝就是圓融,真正是不可思議,它是因人施教,絕不是用一個方法教一切眾生。如果是用一個方法,何必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呢?可是它有一個原則是不變的,就是覺正淨。只要能達到覺正淨,教學就圓滿,效果就現前。方法不契根性、不對機,則白費功夫,不能成就。佛具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辯才;應病與藥,什麼樣根性的人,佛接觸,跟他說什麼樣的法。

  第三首。‘三世一切諸如來’:三世諸如來: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我們現前所看的一切眾生,統統是未來佛。未來佛就是現在佛、就是過去佛,三世一如,三世不二。如果把三世分成三個段落來看,你不能得一心,不能入這個境界。明了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你的心就清淨了,因為你的心沒有分別了。有過去、現在、未來,而沒有分別,妙就妙在此地。三世一切諸如來,就在我們現前。‘於彼無盡語言海’:你們一天到晚所聽到的,無盡的言語,如果會聽,就跟普賢菩薩一樣,‘恆轉理趣妙法輪’。他都在給你說法。說什麼法?教你心地清淨。所有一切眾生,統統都在那裡說華嚴經。一天到晚,聽的都是諸佛講華嚴經,都是跟我講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乃至普皆回向,誠敬、清淨、平等、慈悲。你們不會聽嘛!那個人在吵架,我聽的也是他在講華嚴經。你要是會了,就真正得到其中理趣妙法輪。‘我深智力普能入’:要深智慧,才能入這個境界。

  ⑧(8)頌淨土願

  我能深入於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

  我於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

  這兩首乍看看不出淨土的意思,仔細觀察才真正體會什麼叫淨土。這與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有密切的關系,經文裡確實含有清淨的意趣在其中。前一首言法界性。大經言:‘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性,就是本體。法界性就是法界的本體。法界包括的范圍非常廣大,時空所含的一切法就叫做法界。第一首如同前面所念過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

  ‘我能深入於未來’:未來還沒有到,由這一句,當然也就能夠深入到過去。換句話說,過去、現在、未來,原本是一,不是三。迷了,好像有三際;悟時,是一,一真啊!金剛經雲:三心不可得。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三心不可得,找三世也找不到。相有,理沒有。迷則有,悟了則沒有。底下說明它怎麼能夠深入呢?‘盡一切劫為一念’:經文一開端,給我們講一真法界;全都是講一,一真、一音、一念。而念佛這個法門,直截了當修一,一心不亂啊!整個法界叫一真,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所入,一心不亂是能入。一心不亂就是普賢行願。普賢行願最方便的一個修學法,就是念阿彌陀佛。如果這一句阿彌陀佛真正念好,一句阿彌陀佛裡圓圓滿滿包含十大願王,普賢行願一條都不漏。因為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一心不亂也是往生極樂,沒有兩樣。要想到未來,或者想回到過去,用什麼方法?一念就行了。‘一’沒有界限,二念就有界限,有界限就無法到過去、未來。界限消除,過去、現在、未來都在面前,說深入已是多余,原本就在面前。大經雲:‘十法界一現九隱。’我們現在是人法界,人法界現前,我們看得清清楚楚,其余九法界見不到。九法界還在,為什麼隱了,因為你有界限。把界限消除,十法界統統現前;統統現前,那就是一真法界。無上正等正覺,如何才能證得?一念就證得,二念就不行了。一般人三心二意,這是凡夫。小乘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都用三心二意。三心是講心意識,心是阿賴耶識,意是末那識,識是第六識。聲聞緣覺六道凡夫統統用這個心,叫妄心。一念是真心。什麼人用一念?實教的菩薩,也就是本經所講的法身大士,圓教初住以上,別教初地以上,用的是一心。會用真心,是真修行。盡一切劫為一念,字面上的意思是念劫圓融。一劫時間長,一念時間短。長時間與短時間是一不是二,所以他才能入過去、到未來。在時間上,無有障礙了,事事無礙。

  ‘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過去一切劫,現在一切劫,未來一切劫。千佛名經言三千佛,過去一千佛,現在一千佛,未來一千佛。佛這種說法,都是隨順眾生方便說,因為在眾生境界裡確實如此。佛說法分兩大類,佛以二谛而說法——真谛、俗谛。俗谛隨順眾生知見而說,真谛是隨順他自己親證境界而說的。真俗不二。此地完全講不二法門,不思議解脫境界,我們很不容易體會。

  一多相即,念劫圓融,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我們原來的境界。我們今天看到神通廣大不可思議,哪裡曉得我們本來如此,現在搞得處處有障礙,搞得這麼可憐,應該要慚愧。落到這種地步,就是我們不會用心,錯用了心,用的是妄心。我們分別越多,執著越多,妄想越多,痛苦越多。分別執著妄念少,你的精神就越快樂,煩惱就少。煩惱是你自生的,不是外人給的。外人罵你,你接受了,你才煩惱;等於他送禮給你,你接受了。你不接受,怎麼會生煩惱?他罵別人,你為什麼不生煩惱?因為被罵的是別人,自己不生分別執著。名字是假名,指著名字罵也罵不上;指著身體罵,身體是四大五蘊和合的假相,身也不是我。人家罵你,你不接受,就得大自在。你用妄心,就接受了;你用真心,真心裡一法不立。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是真心,真心裡本來無一物,什麼都加不上去,所以他自在。學佛的人要會用心。

  ‘我於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我們現在用念佛的法門,念阿彌陀佛,就是訓練我們‘一念’。我們一下子想恢復到‘一念’不容易,因為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力量太強,行住坐臥,妄念都起來。用什麼方法恢復‘一念’?用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是手段、是方法。當我們妄念起時,不要去照顧這念頭是善念或是惡念,該起來或者不該起來,統統不理,念頭一起來,立刻換成阿彌陀佛,用一句阿彌陀佛取而代之。使你不起念則已,起念就是阿彌陀佛,這也是‘一念’。但是這不是真的‘一念’,是相似的‘一念’,從相似的過程,才能證到真實的‘一念’。真實的‘一念’裡頭是無念的。如果我們想到無念,那無念還是一個錯誤的念頭,不是真正的‘一念’。真正的‘一念’是有念無念都沒有;不但離一切有念也離無念,這才是‘一念’。人師子:人中之獅子,喻指佛也。到‘一念’的時候,三世所有一切諸佛如來,你都見到了。‘一念’就是清淨,二念就不淨。心淨則土淨,淨土願從這來的。句句含清淨的意思。修行的功夫、綱領,都在‘一念’。時時刻刻不要把‘一念’忘掉就好。現階段中,時時刻刻不要把阿彌陀佛忘掉,所有一切念頭,統統歸到阿彌陀佛。

  ‘亦常入佛境界中’:心淨,身就清淨。身清淨,心裡沒有煩惱,身沒有病痛。身心清淨,外頭境界沒有不清淨的,於是淨土立刻現前。這是華嚴所講的原理原則,境隨心轉。楞嚴經佛雲:‘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所以我們要轉境,不要被境界所轉。怎麼轉境法?境界有順違兩種境界(順自己意思、違自己意思),亦即一個是善緣一個是逆緣。兩種境界現前,我們六根接觸,對於境界了了分明(真正能看到究竟相、圓滿相),這是增長智慧;如如不動,那就是一念。在這裡煉一心不亂,這就是轉境界。順境裡,對於順的體相用因緣果報事理,你全都看清楚,這才叫了了分明。了了分明,自己如如不動,決定沒有在境界相裡起心動念分別;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而又了了分明。境界就是佛菩薩,境界才使我們成就無量的智慧、甚深的禅定。修行就是在境界裡會不會用心。佛法就怕你著相,所以大乘佛法自始至終就是破執著而已。離一切分別執著,真相就大白。這樣才常入佛境界中,這個境界是諸佛如來的境界,你能入佛境界中,你不是佛,誰是佛呢?會用心,我們眼前的境界、實際的生活,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見色聞聲,無一不是。一一塵中塵數佛,都在為我們講華嚴經,都在為我們轉妙法輪。是我們心裡起心動念,自己生了障礙,把一切如來的妙法給障礙住了,自己不見不聞,如聾如癡。要入境界,要保持你的一念才行。

  ‘如幻解脫’:地上菩薩所證的境界,皆有一個幻字,說明十法界依正莊嚴相有體無。體是空的,所以這個有叫幻有,不是真有。曉得一切法是幻有,你的受用就自在了,因為你不執著了。不執著就是你在一切法裡沒有得失的執著,你就不迷惑、不造業、不生煩惱、不受果報。你在一切法裡游戲神通,自在啊!一切法可以享受,但是不能執著,執著就生煩惱。要曉得一切法了不可得。就如同作夢,夢是假的;作夢的時間短,醒來時知道夢是假的。如果你在夢中覺悟你是在作夢,那你在夢中可以盡量去享受。夢裡得到黃金,你也不會歡喜,你曉得那是假的。夢裡有老虎要吃你,你也很慷慨,發慈悲心以己身喂它,因為你曉得是假的,自己並沒有死,就游戲神通。我們現前的人生,實為夢境,時間長一點而已,你尚未發覺是在作夢。如果你覺悟世間猶如夢境一樣,對於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你也可以盡情享受,而絕不起執著的念頭。在這世間,一切萬物,我們有使用權,不能有所有權。沒有一樣東西是你所有的。若說是你所有的,只是一個虛妄錯誤的念頭。連身體都不是你所有的,何況身外之物?為所有權爭得頭破血流,一天到晚搞煩惱,不值得,大錯特錯,那叫迷惑顛倒。如果把得失心打掉,煩惱則去掉百分之八十;煩惱去掉百分之八十,罪業也消掉一大半。不是人到死了才曉得一場空,其實我們每天晚上都要死一次;你睡著時,不是跟死人一樣!睡熟時,哪樣東西是你的?你所有的東西在哪裡?你已經去作大夢去了,這個現實世界你也完全離開了。這個世界,沒有一樣東西是你自己的。諸位常去想這個道理,才能真正體會到菩薩如幻解脫,他一切受用得大自在。絕對沒有一樣他是占有的,包括他的身體。身體也不是自己。什麼是自己呢?盡虛空遍法界無有一法不是自己。如果你一旦發現自己在作夢,夢中所有境界是不是都是你自己!夢是你自己心變的,那麼,夢境裡哪一法不是你自己!夢裡有你、有別人、有山河大地,哪一樣不是自己!全心即夢,全夢就是心。心是體,是能變;夢境是所變,是相分、是現象。佛法雲:‘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是講心,能變的心是真的,所變的夢境是妄的。真妄不二,真妄一如。入這個境界,就叫證得清淨法身。法是萬法;萬法就是自己。所以,到了一念一心(理一心不亂),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這是法身,法身不生不滅。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法身,可惜你迷了法身。悟的人叫悟法身,迷的人叫迷法身,迷悟不二。迷的是這個,悟的也是這個。迷的時候,一樣也不少;悟的時候,一樣也不多,沒增加一點;迷悟不二。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講這麼一樁事情。入這個境界,得大自在。解脫就是自在。‘威力’:威是威德,也就是能力,不可思議的能力,宇宙萬有沒有一樁事情你做不到的這個能力。這個能力是自性的德能。譬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衣食自然,想吃什麼東西,東西就變現在面前,這就是威力。看過之後,就飽了,東西自動消失。這道理,科學家雲:是能與質的轉變。科學家曉得理論,不曉得怎麼變法。佛告訴我們:一心就能變。我們現在用妄心,變不出來,一心就恢復這個能力。我們今天遠距離要坐飛機,還要花幾個鐘點才能到;用一心,盡虛空遍法界,不需要藉任何機械,一念之間就到達。這個地方身體不見了,那個地方身體現前了,實在太妙了,速度遠超過光速,這是威力。

  (9)頌承事願

  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十方塵剎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

  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轉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詣而親近。

  頌承事願。就是親近諸佛如來,或雲親近一切善知識,意思一樣。第一首完全講境界。‘於一毛端極微中’:太小太小了。微塵已經很小,極微比微塵更小,稱為臨虛塵,沒有比這更小的了。微塵再分,稱為色聚之微;色聚之微再分,是極微之微。此地就是極微之微,與虛空做鄰居,不能再分,再分就沒有了,就虛空了。在極微中,還‘出現三世莊嚴剎’。剎是剎土,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佛的教化區。清淨莊嚴的大千世界,在極微之微的裡面。極微之微微塵沒有放大,大千世界也沒有縮小,大小不二。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是佛的現量境界,不是從理論上推測的。‘十方塵剎諸毛端’:十方像這樣的毛端極微無量無邊,這些毛端極微之中,所現的當然是無量無邊的三世佛剎。‘我皆深入而嚴淨’:普賢菩薩說,他都能深入,都能參與莊嚴諸佛淨土。每一尊佛的淨土,他都到了,一個也不漏。這些都是從一心裡面所顯現的。一心是寶。世間財寶是假的,一心是真正的寶,應當要修一心。

  ‘所有未來照世燈’:照世燈是佛的別號。‘成道轉法悟群有’:諸佛示現成佛之後,必定轉法輪教化眾生。教學的目的是覺悟群有。‘有’指眾生。有欲界業因,就到欲界受生;有色界業因,就到色界天做天人。佛說法令三界六道一切眾生開悟。‘究竟佛事示涅槃’佛事就是教化眾生,究竟就是圓滿。教學圓滿了,最後示現入般涅槃。釋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年,應得度的根熟眾生,一個也不漏,統統得度。佛雖不在世,依照佛的經典修學,一樣成就。具足百分之百的信願,就是根熟。佛滅度後,真正能接引根熟眾生,唯有淨土法門。對淨土法門深信不疑,發願求生,沒有不去的。只要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得度脫,與釋迦牟尼佛當年度弟子那種成就沒有兩樣,甚至更殊勝。根熟的相:不夾雜、不間斷。如果修行深信切願,不間斷不夾雜,這個人是上上根性,三年一定有大成就。‘我皆往詣而親近’:是總說。普賢菩薩親近承事諸佛如來,沒有一尊空過了的。

  ⑩(10)頌正覺願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門遍入大乘力,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淨莊嚴勝福力,無著無依智慧力,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積集菩提力,

  清淨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

  頌成正覺願。文有十二力,前面九種講‘業用’,後面三種講‘結因成果’。業是事業、行動、活動。在一切活動裡得到大自在。第一,他有‘速疾周遍神通力’。速疾是快速。十方諸佛剎土,他想到哪裡去,他就到了。而且能回到過去,又能到將來,三世十方他通達無礙,隨念皆能到達,可見他活動的力量真正不可思議。一念一心就沒有障礙,三心二意就有障礙。‘普門遍入大乘力’:這是講法門。法門無量無邊,所以叫普門。無量無邊的法門他都能通達。無量法門都是從一心流出來的。我們今天無論從哪一個門入,入進去,你證得的就是一心;所以才說:一門通,一切門皆通(通達)。門門通一心、一真,所以叫不二法門。開那麼多門,是為了方便接引。佛大慈大悲,不會勉強你學一樣東西,勉強學,學不好。無量法門,使每個人修學都快快樂樂。學佛若學得很苦,要反省,一定是門道不對。

  ‘智行普修功德力’:修行一定要依靠智慧。智行是般若波羅密。身口意三業的行為如果是迷的行為,把它修正過來,覺而不迷,叫智行。一切行為都能依理智而不迷惑,叫普修。這樣才成就功德。功德指定慧。定就是清淨心,就是一心。慧就是樣樣都明了。‘威神普覆大慈力’:著重在慈悲。要以大慈悲心來對待一切眾生。見到惡人,總是看不順眼;這個境界就是教你修大慈悲心的。你果然在這裡把大慈悲心修成了,惡人就是你的善知識、就是菩薩,沒有他,你修不成慈悲心。

  ‘遍淨莊嚴勝福力’:最大最殊勝的福報就是身心清淨。心地清淨,才是至高無上的享受。遍淨:身清淨,心清淨,一切境界清淨,無有一法不清淨,無有一處不清淨。‘無著無依智慧力’:自行化他都要無所依,才能成就圓滿的智慧。自己修行,心清淨;教化眾生,心也清淨,決定不能染著。三歸依是歸依自性覺正淨。‘定慧方便威神力’:這一句偏重在教化眾生。沒有定慧,方便就成了問題。佛門常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有定有慧,慈悲方便就能攝受一切眾生。定慧的起用,就是慈悲方便。威神力:威是形容詞,神是不可思議,指教學的方法。身教言教,方便法不可思議。‘普能積集菩提力’:普是普遍,隨時隨地修集無上菩提。

  ‘降伏一切諸魔力’:1、五陰魔:是我們本身。我們的身體是四大五蘊聚集而成。能降伏五陰魔,生死就自在。2、煩惱魔:能降伏煩惱魔,身心病苦就可遠離。3、死魔。4、天魔:無始劫來的冤親債主,你想超越三界,他來找你麻煩。臨終者看到已死的親人,事實上是冤親債主變現出他的家親眷屬來勾引他,把他帶走要報復。臨終害病,表示沒有降伏住魔。念佛人功夫好的,預知時至,無疾而終。要用清淨心降伏魔;心清淨,魔不敢惹你。‘圓滿普賢諸行力’:普賢殊勝的因行都能修到圓滿。普賢行無量無邊,哪一天哪一劫才能修得圓滿?念劫圓融,一念就等於無量劫,無量劫等於一念。心清淨即修圓滿,心不清淨則修無量劫。

  普能嚴淨諸剎海,解脫一切眾生海,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

  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此三首偈總結普皆回向裡十個小科目。海:表示深廣無有邊際。普賢行是用清淨心修的、是用真誠心修的。真誠清淨裡面沒有障礙、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心量深廣無邊。用這種心來修行,任何一行都與自性相應,所以行行深廣無際。

  ‘普能嚴淨諸剎海’:嚴是莊嚴,淨是清淨,諸剎是佛國土。這一句就是莊嚴佛國土。諸佛國土無量無邊,所以用海來形容比喻。這一句含義很深很廣。一根毛孔中,有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每一根毛孔都是一樣的,這是大小相容、大小無礙。大世界莊嚴與小世界莊嚴,是一樁事情。能莊嚴小世界,就能莊嚴大世界;能莊嚴大世界,必定也莊嚴小世界。大世界與小世界,哪一個難?哪一個易?跟諸位說,沒有難易。如果大世界難,小世界易,就有差別,怎能平等?稱性,沒有差別。所謂一切萬法平等一味。剎是我們生活的環境;大,也是生活環境;小,還是生活環境。我們從這個地方體會這一句才會得受用。生活環境從我們離開身體這一件內衣算起,內衣就是生活環境,身體之外就是生活環境。莊嚴佛國土,從生活環境莊嚴起。我們自己生活環境做不好,有什麼能力莊嚴佛國土?衣服是我們的生活環境,穿衣,衣服要清潔整齊;換洗的衣物要洗干淨,疊整齊放在衣櫥,這是莊嚴。吃飯,飯桌擦干淨,不要有油膩灰塵,餐具洗干淨放整齊。對人對事對物,不但心要清淨、要真誠,事也要做到圓圓滿滿。沒有盡心盡力去做,我們的心就不誠、不敬。菩薩講他有能力普遍嚴淨諸剎海,這是我們要學的。在生活中,事事物物謹慎留意,樣樣做得很圓滿,則莊嚴佛國土已經做到了。華嚴明白告訴我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在生活當中做到清淨莊嚴,十方諸佛剎當然清淨莊嚴。莊嚴從根本上講,就是一顆清淨心。心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我們居住的環境哪有不清淨的道理?自然會把它收拾干淨。對人事物都清淨,這是普能,是我們應當學習的。學佛從這些地方學。

  ‘解脫一切眾生海’:一切眾生,特別是六道凡夫,生活不自在,你要幫助他解脫。他為什麼不自在?因為有很多束縛,像被繩索捆綁,動彈不得,不自由。哪些繩索呢?煩惱、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皆是繩索。這些繩索都是迷了自性才發生的。菩薩已經是真正覺悟的人,所以要幫助這些眾生開悟。首先,要曉得眾生為什麼不開悟?跟大夫治病一樣,先要找出病根。世尊在華嚴經上將我們的病根說出,說得很明白。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換句話說,每一個人都是佛。佛有多大的智慧,我們每個人統統都有。德相是最健康、最圓滿的身相,我們統統都有,金剛不壞身啊!有些同修身體虛弱、精神不能振作,常年生病,病根就是妄想執著。妄想執著去掉,就恢復智慧,恢復健康,自性裡無量的功德、無量的德能,統統都恢復了。佛法就是教我們斷妄想執著而已。菩薩如何幫助一切眾生得大自在?就是要拔除眾生的病根,教眾生明了事實的狀況。妄想執著是你自己起的,須要你自己斷。我們自己不知道病根是妄想執著,佛菩薩一語道破,這就是他對我們的加持、對我們的幫助。我們從今之後不打妄想就成功了。妄不是真的,凡是有想皆是妄,真心裡沒有想。天天念阿彌陀佛這一佛號,是不是妄?我在此地告訴諸位真話,只有這一句佛號不妄。因為別的妄想,你要搞六道輪回。六道輪回與十法界都不是真的,一真法界才是真的。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就是一真法界。我們想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絕不是打妄想,除此之外統統是妄想。自己得度了,從今之後不打妄想。過去的已經過去了,不要再想它,一場夢一樣。未來還沒來,你想它干什麼?說‘現在’,現在已經沒有了、過去了。金剛經雲:‘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三心不可得。’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皆是妄想。過去現在未來都不想,自在啊!不是與我生活有關系的事情,我不須要知道;不是我必須認識的人物,我不必要知道;心就清淨了。古人雲:知事多時,煩惱多。我勸同修:不要看電視,不要聽廣播,不要看報紙。聽經是為了斷疑生信,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以清淨的信心執持名號,就可以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總而言之,要將自己與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認識清楚;千經萬論就是說這一樁事,這是佛法的中心議題。

  ‘善能分別諸法海’:法是一切法,一切法裡有真實法、差別法。真實是體。佛言萬法皆空,講空是講體,這是真實的。一切萬法都不是實在的。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皆是講諸法體性,這是相同的。如果從一切法‘相’上講、作用上講,那是差別。宇宙之中差別的法無量無邊;有染淨、真妄、邪正、是非、善惡,你要有能力分別。唯有教育,能使廣大的眾生辨別差別法的是非善惡利害。能辨別善惡,一定能斷惡修善;能辨別利害,自然就會趨吉避凶。不認識差別法,往往把凶當作吉,把惡當作善,果報現前時,後悔來不及。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是自己造業障礙了自己。為什麼造業?就是事實真相沒搞清楚。所以,我們要非常重視教育。

  ‘能甚深入智慧海’:受持佛法目的就是開智慧。而智慧是本有的,不是從外面來的。背誦經典、背誦古文,修根本智,是入甚深智慧海的起步。從無量壽經、四書五經下手。唯有恢復孔孟與大乘的教學,我們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佛經上講的殊勝功德利益,我們可以得到;縱然不能圓滿得到,少分決定可以得到。家庭的美滿、事業的成功,都在這些教科書裡。

  ‘普能清淨諸行海’:能夠辨別邪正是非,能夠成就真實的智慧,然後你自然有能力清淨身口意三業。心清淨:思想見解清淨,不受污染,不受外面境界動搖。語清淨:你的言語字字句句都是利益眾生的,都是誘導眾生向善的,誘導眾生證真。你的行為一定可以做世間人的榜樣。這就是普能清淨諸行海。而後,我們的願望才能達到圓滿。

  ‘圓滿一切諸願海’: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普賢十大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我們要真正修行,也可以圓滿。何況我們對於世間法所求所願,絕不落空。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一定能滿足你的願望。求願若不能滿願,必是有障礙;障礙除掉,有願必成,樣樣稱心如意。

  ‘親近供養諸佛海’:在生活當中,要真正的修行,也就是說,要認真將生活當中不好的習氣、不良的行為,把它改正過來,這叫修行。改正,要從親近善友做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普賢菩薩教我們跟諸佛(善知識)往來,才不會學壞,道業決定成就;教我們供養諸佛,真正的供養是依教奉行,老師的教導,認真做到。親近一位好老師指路,親近善友切磋,是我們一生修行成功的關鍵。

  ‘修行無倦經劫海’:這是講精進。發長遠心、恆心、毅力,永不退轉。勇猛精進,不要怕人毀謗。我們修學是為了道業學業的圓滿成就,是為了對一切眾生真實的貢獻,這個貢獻,不須要人知,也不須要人贊歎。別人毀謗侮辱你,罵你,趕緊道謝;因為,業障被他們消掉了。

  普賢菩薩給我們做榜樣,沒有成佛之前,修行經歷無量劫;成佛之後,還退到菩薩位,還要來修行,還要重頭再學起,這真是了不起。無論成佛之前、成佛之後,修行永遠沒有中斷。我們現在修行是為自己,這些菩薩們修行是為眾生。普賢菩薩在此地示現的,也是持戒念佛、求生淨土,給我們做一個好榜樣。

  ‘三世一切諸如來’:這一首偈最重要的意思是三人行必有吾師,也就是本經善財童子所顯示的:一切眾生都是我的善知識,一切眾生、一切時一切處,都是我的學處(學習的處所)。三世諸佛:過去諸佛與現在諸佛,皆已成佛;未來諸佛是一切眾生,尚未成佛。所有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這一句重點是在未來佛。還沒有成佛的這一切眾生,有善有惡,這是我們的學處。過去佛、現在佛,世尊在經典裡給我們介紹,給我們敘說一切諸佛對眾生的教訓,我們讀到了,應當如說修行。現在一切大眾(未來佛),他們的善心善願善行,我們看到了、聽到了,我們起歡喜心、起恭敬心,要效法。我若沒有這些善行,要學。這些善人是我的善知識。遇到惡人起惡心惡念,造作一切罪業,我們看到聽到,反省一下,我有沒有?若有,趕緊改過自新。這些惡人也是我的老師(善知識)。沒有一個不是老師!沒有一個不是善知識!都是時時刻刻在指引我們、幫助我們。學生只有我一個,除我之外,統統是我的老師。這一首偈,最重要是教我們這一樁事。

  ‘最勝菩提諸行願’:最殊勝的就是你知道學善人,不學惡人。遇到善人,跟他學;遇到惡人,反省我有沒有他那樣的惡,他幫助我們檢查自己的心行。人很不容易看到自己的過失,當看到別人的過失,回過頭來照照,看看自己有沒有,就找到了。找到過失,把它改過來。那個人是我們的恩人,沒有他,我們不會發現自己的過失。這是最殊勝的覺悟。所有一切行願要這樣修法。

  ‘我皆供養圓滿修’:對於一切眾生,平等的供養,平等的禮敬,培養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善人惡人,我們知道怎樣在裡面學;順境逆境,也知道怎麼修。順境逆境都是好境界,善人惡人都是好人。這樣的人修學,這一生必定圓滿成佛,因為所有障礙統統沒有了。障礙,在自己的心裡,自作障礙,外面境界確實沒有障礙。我們不知自己障自己,總怪外頭障礙我,這個人障礙我,這個事障礙我,這個環境障礙我,處處都是心外求法,不知道真正的障礙是發生在內心。內心清淨真誠,就突破外面所有一切障礙,一切障礙都變成助緣,都來幫助你、成就你。

  下面六首偈,結歸文殊普賢,願同二聖。

  ▲願同二聖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我今回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

  願身口意恆清淨,諸行剎土亦復然;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

  勸我們以普賢菩薩為榜樣,學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在哪裡呢?普賢菩薩就是一部完整的華嚴經。而這一卷經,是華嚴經的總結;將華嚴經所講的理論、修行方法、境界,統統作一總結,結歸到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讀華嚴疏鈔,才真正認識普賢菩薩,認識文殊菩薩,知道怎樣跟他們學習。

  佛門供的佛像皆表法。當中供的是佛,佛代表本體,代表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清淨的,清淨心中一法不立;所以華嚴經上佛不說法(他是本體,無法可說),是菩薩說法。菩薩代表從體起用,起用就是法。起用一定要用兩位菩薩來代表,一是智慧(智)的起用,一是行為(行)的起用。華嚴三聖,當中是毗盧遮那如來,右手邊是普賢菩薩(表行願),左手邊是文殊菩薩(表智慧)。華嚴會上,普賢是長子,文殊是次男,意思是華嚴教學以行願(實踐)為主,但是行願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普賢菩薩的行願,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老老實實念佛求生西方淨土,就是普賢圓滿的行願。勸我們要跟普賢菩薩學。

  ‘願身口意恆清淨’:一個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的人,他的身語意當然清淨。身語意清淨就是身心清淨。身心清淨,境界就清淨。‘諸行剎土亦復然’:境界清淨。‘如是智慧號普賢’:身心境界無一不清淨,就叫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念佛求生淨土,是文殊普賢他們所用的唯一妙法。我們果然念佛,心定在一心不亂,與普賢沒有兩樣。

  我為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滿彼事業盡無余,未來際劫恆無倦。

  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願,建立在信解的基礎上。行,以願為基礎。必有大願,才能修大行。‘我為遍淨普賢行’:周遍清淨莊嚴的普賢行法。實際上,這就是我們日常的生活,從早到晚待人接物,就是這些。‘文殊師利諸大願’:文殊師利的大願也是求生西方淨土。‘滿彼事業盡無余’:佛菩薩的事業,就是教化眾生,幫助別人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未來際劫恆無倦’:這是普賢菩薩的精神,十大願王,每一願都無有疲厭。‘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這兩句是自己的成就。在一切行持當中,成就自己無量功德。功德就是定慧,成就自己無量的智慧、無量的禅定(三昧、一心不亂)。‘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這兩句是教化眾生。了達:覺而不迷。神通:示現的能力能夠利益他人。‘文殊師利勇猛智’:這一首說出自己的願望。我們要同文殊之智、同普賢之行,將自己所修學的一切善根,回向眾生、回向菩提、回向法界,常隨佛學、常隨文殊普賢來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贊,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結歸回向。首先說出菩薩行願不可思議,是三世諸佛如來之所稱贊。修十大願,把功德回向,意思是絕不執著。不回向,功德據為己有,處處為自己著想,我執打不破。回向是破我執、破法執,往生極樂能提升自己的品位。

  十大願王偈頌到此地告一段落,前面長行文的意思已經說盡。以下是顯經勝德,特別贊歎這一部經殊勝的功德。

  二、贊歎本經殊勝功德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眾生界。

  彼佛眾會鹹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

  這四首是本經偈頌最重要的部份,給我們一個最大的啟示,也給我們奠定堅定的信心,效法普賢菩薩,念佛求生淨土。此十六句是普賢菩薩自己所發的大願,他也是念佛求生淨土。這十六句說明普賢菩薩發願往生、受記成佛、倒駕慈航、普度眾生。這十六句是這一卷經的菁華,是華嚴經精華當中的精華,是最精彩的一段,我們要熟記。

  第一首說往生的情形及往生的條件。

  ‘願我臨欲命終時’:‘我’是普賢菩薩自稱,普賢菩薩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老人家發願,願自己臨命終時。欲是快要,還沒有命終,快要命終時,是最要緊的關頭。此時,不生西方,就要輪回;路已走到交叉點,就看你怎麼選擇,與我們每一個人有切身關系,要牢記。這是生死關頭,也可以說是死生關頭,這裡死了往哪裡去,這個關頭要緊。

  ‘盡除一切諸障礙’:障礙不排除,不能往生。一生念佛,如果臨終時障礙現前,還是不能往生。排除障礙,是我們臨終剎那能不能往生最重要的一個條件。什麼障礙?妄念。在這個時候起一個妄念,就糟了,西方去不了。能保證這時候不起妄念嗎?太難了。因此,關鍵時刻一定要靠平常用功,所謂是‘練兵千日,用在一朝’。念佛就是練兵,希望把整個精神貫注在這句佛號,把妄想分別執著念掉。念佛的時候不起妄想執著分別,心是清淨的。平常能作得了主,病中就能作得了主;病中作得了主,生死就能作得了主。見到順心的事情會歡喜、心動;見到不順心的事情會生氣;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五欲就是障礙。在日常生活中,處事待人接物不被五欲六塵所動,我們的心就得自在了。自在是不被環境誘惑、動搖,你的佛號才算是得力,功夫成片。不為境界所轉,一天念十念就夠了;如果還會被境界所轉,一天念十萬聲也不行。怎樣才能不被外境所轉?這是真正的學問,真實的功夫。學問是看破,功夫是放下。放下不是境界放下,不是事上放下,是心上放下。事事無礙,事不妨礙,妨礙的是念頭、是心。事可以照做,而且會做得更圓滿。沒看破放下的人,是非善惡他見不到,會把事情做錯。看破放下,心清淨,對於事物看得清楚明白,處理事情恰到好處,沒有一點過失。諸位千萬不要以為對世事人情統統不牽掛、統統放下,那不是變成一個麻木不仁的人嗎?不是變成白癡了嗎?那是你自己想錯了。身心世界放下,變成一個最有智慧的人,頭腦是水晶琉璃球,透明且會轉動:我們是四四方方的木頭頭腦,轉不動,裡面是一竅不通。你才曉得看破放下,高明啊!應當要如是學。菩薩看破放下,所以在臨終這一剎那,盡除一切諸障礙。菩薩平常又何嘗不是盡除一切諸障礙!什麼障礙都沒有,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他的心永遠是清淨,猶如蓮華不著水。這個境界,隨時可以往生。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想不走也沒關系,可以不走,生死自在。身如蓮華不著水,就生死自在。要想做到這個境界,一定要放下。要真正能放下,一定要看破。看破放下是功夫的圓滿成就。有些人看破了,放不下。有些人放下了,沒看破;第一天放下,第二天後悔,第三天又撿起來,又放不下了。真正看破,哪有不放下的道理:放下,得大自在。放下之後,一切受用隨心所欲。真正放下的人,才會心想事成;動一個念頭,事情就成就了,多自在啊!隨時隨地要除障礙,不能等到臨命終才除。學佛,念佛功夫真的是成敗關鍵。心裡頭清淨,沒有染著,工作照做,像華嚴經上所講的五十三位善知識。經商的照樣做買賣,心地清淨不染著,商場往來是污泥、是清水,你那個蓮華開在水上面,不染著,事照做,這叫功夫成就。做工的照樣做工,無論哪一行業都沒有妨礙。這是修心。

  這一句佛號使我們身心清淨,這樣才有能力‘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安樂剎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怎麼去西方極樂?先見佛,後往生。佛來接引,所以先見佛。見佛的時候,先見佛光,佛的光明照住他,他在光中見到佛,跟佛往生極樂世界,穩穩當當,一點沒有差錯。凡是往生的人,沒有一個不是這個境界。斷氣時面帶微笑,一定往生,因為他見到佛。斷氣時相貌不好看,好像有痛苦、有恐懼,這就是沒有往生。生到西方之後,每個人的狀況大致相同。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普賢菩薩在此界他方修十大願,都沒有辦法圓滿;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得到彌陀弘願威神的加持,以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如來威神加持,十大願圓滿。這是稱性的圓滿,是真圓滿。我們雖然是凡夫,雖然是一品煩惱也沒斷,往生西方極樂,跟普賢菩薩就沒有兩樣;皆是修信願持名往生,因相同,果報一樣。十方世界所有一切眾生,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在因地統統是信願持名,因此,到西方極樂世界統統平等。

  ‘一切圓滿盡無余’:這一句不可思議,一切圓滿,沒有一樣不圓滿。無余是沒有一絲毫的欠缺,沒有一絲毫的遺漏,樣樣圓滿。譬如說:智慧圓滿、德能圓滿、容貌圓滿、能力圓滿、願望圓滿,跟諸佛如來一樣,一切皆圓滿。黃念祖居士勸所有學密教同修,一定要念三本經:1、無量壽經。2、蕅益大師的彌陀經要解。3、普賢菩薩行願品。如果不依照這三部經的理論方法來修行,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學密是很難成就的。一切圓滿,有這樣的智慧能力,當然才能夠‘利樂一切眾生界’。就像諸佛如來一樣,可以普度一切眾生,給眾生最大的利益,給眾生真正的快樂。

  ‘彼佛眾會鹹清淨’:這一首偈是講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他到極樂世界,看到那個世界清淨。眾會是指社會上人事的狀況。大家心地都清淨。心清淨,身清淨,在一塊同學同修。六和敬圓滿之相,普賢菩薩在西方極樂世界看到了。

  ‘我時於勝蓮華生’:菩薩這時候在阿彌陀佛大講堂前七寶池中蓮華化生。真正覺悟,明白這個世間樣樣都是假的。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又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的法。這個世間哪一法沒有生滅呢?人有生老病死,細胞剎那新陳代謝,這是有為法。我們的念頭,一天到晚胡思亂想,一個妄想來,一個妄想過去,又一個妄想來,這是有為法。心是有為法,身也是有為法。花草樹木也是有為法,春生夏長秋落冬枯。山河大地也是生滅法,有成住壞空。科學家在望遠鏡裡每一天都看到星球爆炸毀滅,也發現新的星球,證明佛所說的,世界有成住壞空。只有虛空沒有生滅,幾千年前的虛空是這樣的,幾千年後的虛空也是這樣的。虛空不是有為法,是無為法。除虛空之外,哪一樣東西不是有為法?一切有為法,如夢如幻如泡如影,都不是真的,都是假的。認識清楚就是看破,看破人生、看破世間。看破之後,自然對它就不留戀,沒有牽掛,再不會把它放在心上。假的,放在心上干什麼?那不是自找麻煩?或問:我在這世間,有家庭妻子兒女,還有很多事業,我怎麼辦?作戲嘛!逢場作戲。唱戲的,面對舞台現場,扮演角色很逼真,心裡清楚自己是作戲的,所有一切與我統統不相干,心怎麼會不清淨呢?你們在這世間過生活,就當作是唱戲的在扮演這個角色,就很自在了,因為是假的,不是真的。唱戲時,應該笑的地方要笑,應該哭的地方要哭,應該拍桌子的地方要拍桌子,不是自己的心,是劇本上寫的,全是假的,一場空。能這樣過日子,就跟諸佛菩薩沒兩樣了。諸佛菩薩在世間是游戲神通,我們在這世間也來一個游戲神通,自在快樂啊!我唱這場戲是為了利樂一切眾生界,我來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他們把這個戲當真,就苦了。菩薩在蓮華化生,我們每一個人到西方極樂世界,統統是蓮華化生。清淨的身心,必然感得蓮華化生。人間情欲重,感得胎生;情欲斷,感得化生。所以,一定要看破放下。

  ‘親睹如來無量光’:生到極樂,見到阿彌陀佛的報身。阿彌陀佛是無量的大圓滿,普賢菩薩在無量大圓滿裡舉一個例子——光明,無量的光明。凡是生到西方極樂的人,個個都像彌陀一樣的圓滿。‘現前授我菩提記’:在阿彌陀佛面前,蒙佛授記。授記是預先告訴他:‘你什麼時候成佛,將來在哪些地方成佛,世界的名稱,成佛的名號,所度的眾生。’

  ‘蒙彼如來授記已’:普賢菩薩蒙佛授記後,自己曉得前途一片光明。見了阿彌陀佛,得大自在。縱然沒有成佛,自在跟佛幾乎差不多。他就能夠‘化身無數百俱胝’,有能力化無量無邊身。普門品雲:應以什麼身得度,即現什麼身。多自在啊!所以,佛菩薩沒有一定的相。生到極樂,自己有能力像普賢、文殊、觀音、勢至一樣,眾生機緣成熟,應以什麼身得度,就有能力示現什麼身。自己沒有離開西方世界,是化身去示現的。自己跟著阿彌陀佛聽經聞法,不動本處,十方世界都有你的化身在那裡教化眾生。一到極樂,就有這個能力。

  ‘智力廣大遍十方’:自性裡的般若智慧透出來。沒有障礙,透出來了。這個智慧廣大遍滿十方,盡虛空遍法界。佛法自始至終是求智慧,自始至終就講一個智慧。沒有智慧,不能解決問題。靠福報、靠神通,解決問題有限;唯有真實的智慧,一切問題都能得到圓滿的解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蒙佛光明注照,我們的業障消除,本性的智慧德能現前,有能力到十方世界現種種身,‘普利一切眾生界’,能令一切眾生得真實的利益、住真實的智慧。

  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恆無盡。

  重覆前面大願的總結。這也是要我們學普賢菩薩。我們的願心是無有止盡的。現在我求學、學佛,希望成佛,我的願無有窮盡。成了佛之後,我這個願也沒有止盡,幫助十法界一切眾生。好比在學校讀書,畢業之後到社會上服務,把所學的貢獻給社會,利益大眾。菩薩亦復如是,把他所學成的一切大圓滿,用在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身上,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個願心永遠沒有止盡。

  十方所有無邊剎,莊嚴眾寶供如來;最勝安樂施天人,經一切剎微塵劫。

  若人於此勝願王,一經於耳能生信;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於彼。

  說明普賢十大行願的殊勝功德利益。十方所有無量無邊的諸佛世界,我們用眾寶來莊嚴供養如來,以最勝安樂布施天人,而且不是修一天兩天,經一切剎微塵劫,時間長遠無法計算。這個布施供養的功德太大了。‘若人於此勝願王,一經於耳能生信’:假設有一個人,他有善根,遇到殊勝的十大願王,聽了以後完全相信,信了以後依教奉行。‘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於彼’:菩提是覺悟。一心一意求最殊勝的大覺。就像一個人口渴想喝水一樣,這樣的心情,渴仰殊勝圓滿的覺性。十大願王是十方一切如來根本法的總綱領,所以是最殊勝的願王,不修普賢行,不能成佛(圓教佛),不能成無上正等正覺。聽了十大願王,生起信心,一心一意求無上菩提,這樣發心修行(依教修行供養),這個功德超過前面所說以珍寶供養十方無量佛剎如來的功德。

  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願。

  佛的教訓統統做到叫信佛。遠離惡知識,永離諸惡道,這就是信佛的標准。我們有沒有去做?‘遠離惡知識’:惡的人、惡的事、惡的環境,我們要避開,要遠離,不能接近,怕自己心地受染污。(初學在事上離,有智慧的菩薩心上離。)‘永離一切諸惡道’:起心動念都要慎重地檢點,我這一念是善還是惡。所有一切惡念都息滅,自然不墮惡道。

  修行人,要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遠離是敬而遠之,對他尊敬,不學他。善知識,要學他,是我的榜樣。要存好心,要說好話,要做好事。‘好’的標准是利益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開智慧、修清淨心。能這樣修行,不但得智慧,同樣也得富貴健康長壽的福報。

  此人善得勝壽命,此人善來人中生;此人不久當成就,如彼普賢菩薩行。

  ‘此人善得勝壽命’:依照這部經理論方法修行的人,他善得勝壽命。勝壽命就是清淨法身,他證得清淨法身。清淨法身是真正的無量壽,無始無終。以現在這一生來講,你這一生的壽命最殊勝,因為你能依此經修學,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成就。‘此人善來人中生’:依此經修行,你這一世得人身,在人中受生,是善來,沒有白來。如果你不懂得華嚴教義,不知道求生淨土,這一生真的白來,這一生的壽命就沒有意義、沒有價值,談不上殊勝。

  ‘此人不久當成就’:成就是成佛;其次而言,成就是決定往生。這個人這一生當中,不久就要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身在娑婆是最後身,來生就是極樂世界的諸上善人。‘如彼普賢菩薩行’:普賢菩薩行就是一生念佛、求生淨土、功德圓滿。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

  過去,沒有智慧,愚癡,造了很多的罪業。甚至愚癡到可憐,善惡搞不清楚;別人作惡,以為他做了很多善事;別人作善,沒看出來,不知道那是善事。因為自己愚癡,思想、言語、造作,不知不覺作了許許多多嚴重的惡事,造了無間地獄的罪業,自己都不知道。或問:如何能辨別是非善惡?有一個方法——讀誦大乘。普賢菩薩在此地說:‘誦此普賢大願王’,這就是教給你方法。假如都能依照佛經典裡面的教訓去做,就對了,如果佛所說的教訓沒做到,那就錯了,就造罪業了。例如:佛說孝養父母,我們有沒有做到,做到多少!父母跟我沒有隔閡、沒有界限,跟我是一體,我對父母的愛護關心,就像照顧自己身體完全一樣。如果認為父母老了、啰嗦又討厭,動這個念頭就是不孝,就造罪業。讀誦大乘,讀了之後照做,則過去所造的一切罪業都消除。‘一念速疾皆消滅’:一念就是一心。有二念,罪業消不了;一念,罪業就消掉。一念是真心,二念是妄心。妄心就是無智慧,就會造業。一念就是真心,真心就是智慧,真心不造業。由此可知,彌陀經直截了當教我們修一心不亂,就是華嚴經所講許許多多修行方法的第一個方法。怎樣使我們達到一念呢?文殊教善財,普賢教善財,都是念阿彌陀佛。我們把所有的念頭都放下,單提一句阿彌陀佛,就執著這一念。二六時中,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這個我們做得到;真正的一念,我們做不到。二六時中一句阿彌陀佛,是功夫成片,決定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間罪業當然消滅。

  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鹹圓滿。

  ‘族姓種類’:古印度有四姓階級,不平等。佛是剎帝利階級,是王種,生在帝王貴族之家。佛出家後,提倡四姓平等。無論在社會上是什麼身份地位,都不要緊,佛法是平等的。身心清淨,能把佛的教訓做到五成,你就是真正的菩薩。‘容色’:容貌色相。色代表健康強壯。不但容貌端莊而且身體強壯;這是前世所修的果報。

  真正佛弟子,依教奉行,必然是‘相好智慧鹹圓滿’。相隨心轉。心清淨,相貌就清淨;心慈悲,相貌就慈悲;心快樂,相貌就快樂。佛在世間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相好圓滿。諸佛智慧相好圓滿,也得利於多生多劫修學普賢行,才有這樣殊勝的成就。

  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

  真正學佛的人,一切妖魔鬼怪,一切外道,不會給你為難,也不會障礙你。因為你有諸佛護念、龍天護法神守護,遇不到妖魔鬼怪。‘堪為三界所應供’:這一句是說能為天人師。可以為天人的模范榜樣,有資格接受天人供養;因為你是三界福田,天人供養你,才能真正得福報。

  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伏諸魔眾;成等正覺轉法輪,普利一切諸含識。

  這個果報是講八相成道。以佛的身份出現在世間,教化眾生。‘速詣’是講速度之快。能有這麼快速的成就,也是得力於修學普賢行願。以普賢行願幫助你念佛求生淨土,才能速詣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上生。‘坐已’:說佛在菩提樹下示現成佛這一樁事。坐是不動,是心不動,不是身不動;身若不動,怎能幫助眾生?‘降伏諸魔’:降魔要靠定慧,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如如不動,魔就對你沒法子了。‘成等正覺轉法輪’:示現成佛要教化眾生、轉法輪。轉法輪就是推展佛陀的教育。‘含識’是有情眾生。‘普利’:普遍利益;幫助眾生念佛求生淨土。

  得到圓滿成就之後,實現他自己的弘願。初學佛的時候,發願度眾生,卻沒有能力。到西方極樂世界修到究竟圓滿,才有能力度眾生。要兌現度一切眾生的願,一定要在十方世界示現成佛,講經說法,普度眾生。

  長偈至此。普賢菩薩前面教我們,後面給我們作模范。後面都說他自己,勸我們效法他,跟他學習。這真是慈悲到了極處,比父母愛護照顧兒女的心還懇切周到。我們怎能不感動!

  下面三首偈是總結,勸我們發心受持、發心學習。

  三、勸囑受持

  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

  假如有人於普賢菩薩行願能讀誦、能受持、能演說。讀誦:要以佛心、菩薩心,要以真誠、清淨、恭敬心來讀誦。讀誦的時候,就像在佛菩薩面前接受教訓一樣,要有敬意。受持:接受且照做。演說是利他。演是表演,說是解說。把十大願做到了就是表演。譬如:禮敬諸佛,我見到任何人都很誠心誠意的恭敬有禮貌,這就是演。不是每天早上在佛菩薩面前念十大願王,而見到人一點禮貌也沒有。自己做到,再跟別人解說,人家也肯做。對於沒有學過佛的大眾,跟他相處,處得非常好,慢慢地接引他學佛,這是大慈大悲,給他真實的利益。要幫助眾生學佛,破迷開悟。要幫助一家人,一家得度,鄰裡鄉黨就得度。因為你這一家是模范家庭,家庭和睦,小孩乖、用功、有禮貌,這一條街大家都來學你,那你學佛就成功了。認真讀誦、認真學習。接受佛的教訓,在日常生活做到,然後演說就不一樣了。你不會把經典意思講錯,因為你有實行的心得體驗,你向大家提出報告,才會引起大眾共鳴、感動人心。

  ‘果報唯佛能證知’:依照普賢行願來修學,果報不可思議,只有佛才曉得,等覺菩薩都知道得不清楚,其他人也不曉得。‘決定獲勝菩提道’:勝菩提道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圓教佛的果位。功德利益不可思議。

  若人誦此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淨願。

  假如有人(指一般人)讀誦普賢行願品。‘我’是普賢菩薩自稱。有少分的善根,遇到聽到此經,會有歡喜心。若無善根,不會生歡喜心。這一點善根,不要輕視。普賢菩薩說少善根,在人天,是了不起的大善根;跟他比是小,跟六道眾生比是大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圓’:這個一念要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一切皆圓滿成就。他的成就是‘成就眾生清淨願’,令眾生身心清淨。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沉溺諸眾生指六道眾生。普賢菩薩願六道所有一切眾生趕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普賢菩薩所修之大行,念念都是這樣為我們回向。

  參、結歸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於如來前,說此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已。善財童子,踴躍無量;一切菩薩,皆大歡喜!如來贊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诃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彌勒菩薩,而為上首;賢劫一切諸大菩薩。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一生補處,住灌頂位諸大菩薩,及余十方種種世界普來集會,一切剎海極微塵數諸菩薩摩诃薩眾。大智捨利弗,摩诃目犍連等,而為上首;諸大聲聞,並諸人天,一切世主: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此次講經法會,至此圓滿。將普賢菩薩行願,作一概略報告。經文給我們許許多多寶貴的啟示,希望諸位同修常記住,如說修行,一心稱念阿彌陀佛,不負普賢菩薩對我們的期望。

  附錄 家庭主婦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菩薩道

  每天做同樣的工作,一定會覺得很厭煩。尤其是家庭主婦,好像永遠沒有解脫的一天,許多人都覺得苦惱。假如能將觀念轉變過來,就會做得非常快樂。凡夫觀念中執著有‘我’,我在做,我好辛苦,我為什麼替他們做,愈想煩惱愈多。若學菩薩道,發大誓願普度眾生,他的想法看法就不一樣了。

  行菩薩道,第一要修‘布施波羅蜜’。主婦菩薩在家庭裡為一家人服務,就是修布施波羅蜜。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財施有內財、有外財。外財是指在外面賺錢,供養一家人生活。內財是用自己的體力、智慧為一家人服務。在家事裡做出圓滿的三種布施。你將家事整理的井井有條、干干淨淨,使家人生活舒適,讓鄰居羨慕,這是‘持戒波羅蜜’,持戒就是守法。你能有耐心的做,不疲不厭的做,即是‘忍辱波羅蜜’。每天還要改進,希望明天做得比今天更好,就是‘精進波羅蜜’。雖然每天做很多家事,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即是‘禅定波羅蜜’。清淨心中常生智慧,法喜充滿,是‘般若波羅蜜’。於是覺了,原來菩薩的六波羅蜜,就是擦桌子、掃地、洗衣、煮飯圓圓滿滿的成就。這就是《華嚴經》善財童子所表演的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你將家事做好了,即是作世間所有主婦的榜樣,一切家庭的榜樣。這就能度鄰裡,推展開就能影響社會、國家、世界,乃至盡虛空遍法界。這才曉得菩薩在家裡掃地、擦桌子、煮飯、洗衣,原來是在做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的大願大行。這是學佛、是正念、是諸法實相。若能如是觀,則法喜充滿,如何會起煩惱!佛法的修學一定要落實在生活中;不落實在生活中則沒用。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