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智慧與解脫
一、施捨與菩薩道 布施、智慧與解脫布施通常分為財施、法施和無畏施,這種解釋側重的是布施的內容。而換一個角度來說更全面一些,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施捨。 “施”意味著給予,給予的內容就是上面所說的財、法、無畏三施,而所施的對象就是眾生;“捨”意味著捨棄,表面看來我們捨棄的是財物等,實際卻是在捨棄我們的貪心、悭吝、執著,如果不能克服內心的貪著與悭吝,我們怎麼能夠真正的去關愛他人、施送財物? 由此看來,“捨”正對應著菩薩 “自覺” 的一方面,捨棄貪、瞋、癡,捨棄執著煩惱及我法二執,從而覺悟真理;而“施”正對應著菩薩 “覺他” 的一方面,以種種方式幫忙、化度眾生,而正是因為菩薩能捨卻自我的種種貪愛執著,所以才能有發自內心的真誠與慈悲。 作為凡夫,貪愛、執著之心是很重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有類似的體驗,就是喜歡占別人的小便宜,而不喜歡別人占我們的,而且在鄰居和同事間常常有嫉妒之心,難以包容……如此種種,都是我們內心貪、瞋、癡的表現,而且我們常常被這些負面的想法和情緒所左右,不能擺脫。所以說,布施的關鍵在自我的內心,看我們是否能捨棄自己的種種執著,只有“捨”才能有“施”。而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惜身命,其關鍵原因是菩薩能夠斷除我執與法執,超越種種對立分別,故而能以大無畏和大勇猛心行於布施,自度度人。 布施作為佛教的六度之一,充分體現了佛教的慈悲精神,也為社會、為他人產生了諸多積極的作用,也正因為如此,許多人把這份充滿慈悲與愛的事業看作是一種非常崇高、偉大的慈善。同時,佛教特有的因果觀念,也使得布施成為一種獲得福報的有效方式。但是,如果只是從慈善和福報的角度來理解布施的話,會嚴重偏離布施的偉大意蘊,實際上也是在誤解佛教的真精神,這不能不說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 為何如此說?布施乃六度之一,而大乘佛教菩薩六度萬行的根本目的是自覺覺他,在自我覺悟的同時也化度一切眾生脫離苦海,同證佛果,得大解脫。所以說,布施的真正精神是自覺覺他,依之而行,便可究竟解脫,得大涅槃,它具有慈善與福報的作用,但它要遠遠高於這些。作為佛弟子,對此應當警覺,不可錯解,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裡。 佛在《月燈三昧經》中講布施十大利益: 菩薩信樂檀波羅蜜者,有十種利益。何等為十?一者降伏悭吝煩惱。二者修習捨心相續。三者共諸眾生同其資產,攝受堅固而至滅度。四者生豪富家。五者在所生處施心現前。六者常為四眾之所愛樂。七者處於四眾不怯不畏。八者勝名流布遍於諸方。九者手足柔軟足掌安平。十者乃至道樹不離善知識、諸佛菩薩聲聞弟子。 前兩利益即是講菩薩布施可以降伏悭貪吝惜之心,財物雖有匮乏之時,而菩薩喜捨之心無有間斷,故菩薩得四眾愛樂,亦能因此親近善知識,不離佛法。是故當知,布施乃是自利、利他之大行,捨卻自己之貪愛執著而成就眾生,此種成就是自、他皆共成就,故為最上第一。 二、福報非解脫 布施的利益,《月燈三昧經》中講得很清楚,而且佛在其它經中也廣說布施的種種利益與殊勝福報。布施可以帶來眾多的福報,這點是毋庸置疑的,但請千萬注意,福報並不等於解脫。 為什麼如此講?福報乃是因果律所成,它是有生有滅的,是生滅法,不存在永恆無盡的福報。福報之好,莫過於上升天界,相好莊嚴,壽命長遠,財寶眾多,但是“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一但福報享盡,終還是要再次進入生死輪回。而且如果沒有修習佛法,內心仍有煩惱執著,遇緣發作,還有可能再入地獄、畜生、惡鬼三惡道。 達摩祖師東來,與梁武帝的一番問答,很能說明這個問題,據《景德傳燈錄》載: 帝問曰:朕即位已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 師曰:並無功德。 帝曰:何以無功德? 師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答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布施、智慧與解脫梁武帝信佛不可謂不虔誠,大造佛寺,派人寫經,自己專門寫了許多文章弘揚佛教,還允許許多人出家為僧,如此種種可謂大福報。正因為如此,達摩祖師才知道梁武帝是位虔誠的佛教徒,故而專程去見梁武帝,借機宣揚佛教真義。也正因為如此,梁武帝為此沾沾自喜,特此向達摩祖師炫耀自己的種種勝舉,這實在是一種深厚而又微細的執著,佛弟子應當警惕,做了善事的人總免不了自我得意一番,殊不知這正是無明煩惱。 梁武帝以皇帝的身份行善,其善行比我們一般人要多得多,但仍被達摩祖師給判定為“實無功德”,只因這些善行福報再大,也不過是人天小果,意味著頂多也就是能保人身不失或享天福而已。是“有漏之因”,即是說這種福報乃是生滅法,猶如人身後的影子,並不究竟。 所以達摩祖師才告誡梁武帝“如是功德,不以世求”,也就是說真正的佛性解脫不是執著於世間的福報所能追求的,世間法都是生滅法,不得真解脫。所以奉勸諸位佛弟子,且莫貪心追求人天福報,不然仍不能免除世間諸苦,不得解脫。 那麼如何是真解脫?所謂“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即唯有以大智慧證得諸法實相,才是真解脫。在《壇經》中,六祖慧能對此有一段開示: 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 若不明佛法真義,雖有種種善行,只成就世間福德,卻不能成就法身功德。法身功德,只在自身佛性中,所以要開般若大智慧,明心見性,依自佛性而起種種妙用,無染無執,此方是法身真功德。若人不能明自本性,我執不斷,心中輕視大眾,雖然能行於布施、供養等,只能種些福田善根,不得真實功德。 三、當以智慧行 既然不可以福報得解脫,那當如何解脫?欲得解脫,當知生死流轉之因,此即是無始無明妄想執著,是故若欲成就解脫,當以大智慧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佛在《楞嚴經》中講: 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由汝妄想,迷理為咎,癡愛發生,生發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與佛無二無殊,只是由於無明妄想,迷失正理,故而輪轉生死,造業受報,不得解脫。是以若要解脫,當以智慧了達自性真佛,此即是般若波羅蜜,《大般若經》中講: 若菩薩摩诃薩欲得過去、未來、現在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所有功德,應學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诃薩欲能遍到有為、無為諸法彼岸,應學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诃薩欲窮過去、未來、現在諸法真如、法界、法性、無生、實際,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波羅蜜本梵語,譯為究竟、到彼岸、度無極,又單譯為度,用來稱表菩薩之大行,所謂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名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因此大行能度諸法之廣遠,故名度無極。故要究竟解脫,需行菩薩六波羅蜜,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布施能度悭貪,持戒能度毀犯,忍辱能度瞋恚,精進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亂,般若能度愚癡。此六者能究竟自利利他,從生死煩惱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故稱六度,廣攝萬行。 而此六事,可以智慧行於布施而融攝之,也就是說,菩薩以智慧行於布施,則如同行於六度,如《大般若經》中講: 諸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能如實知:若菩薩摩诃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行布施波羅蜜多,了達一切施者、受者及所施物皆不可得,如是布施方便善巧,能滿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修行般若波羅蜜,則能以布施通達六度,菩薩行於布施波羅蜜,則如同行於六波羅蜜,是故佛在多部經中廣說布施及六度之殊勝意義。所以說,行於布施,即是行大乘菩薩道,故佛弟子應當正心行於布施。菩薩若不住相,就是無取捨的大布施,也是無持無犯的大持戒,也是無忍而忍的大忍辱,也是無功可用的大精進,也是無心可亂的大禅定,也是體相一如的大智慧。 又,佛在經中開示,當以無所得心行於布施,“了達一切施者、受者、所以施物皆不可得”,此即是通達諸法空相,“不可得”者即是菩薩不復有貪著之心,不貪著自己所施的東西,不因自己的好惡而區別所施予的對象,不貪著於布施的福報等。總之即是要無相布施,三輪體空,否則不能稱為波羅蜜,不得真解脫。 四、無相布施真解脫 所謂無相,即是菩薩以般若大智慧覺破我、法二執,通達諸法空相之實相,明了法性真如,故於諸法自在無礙,不為執著、雜染所累,非是斷滅、虛無。若是有相,即是有法可得,有得必有受,有受必有貪愛,故受生死苦海沉溺。但相本是緣起性空,屬生滅法,故不可執,不可得。所以說無相布施即是以大智慧破盡我執、法執,並以種種方便化導眾生,使之皆能究竟解脫,菩薩雖行如此眾多之事,無絲毫執著、貪戀,不求其報,故成就無上功德,此即是“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關於菩薩無相布施,《金剛經》中多處宣說: 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佛在《金剛經》中,多次叮囑菩薩應當無所住,不住於一切法,為何如此?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只有無相方與佛性相應,如此才是真正的解脫,如此行於布施,才是真正的自覺覺他之行,得不可思量的智慧福德。為何如此?住相布施,乃是生滅法,因為諸相本是虛假和合、因緣而有,是故生滅不已,若人住相布施,亦隨相而流轉生滅,終是人天小果,不能得解脫。若通達無相之實相,則超越因果,遍攝法界一切法,一切皆不出自性法身之外,是故佛說無相布施有不可量福德。 若能證悟實相,則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所以無相布施一法則可攝一切法,以實相遍一切法故。無相布施不僅可以攝六度萬行,亦可以攝盡千百萬法門,以諸法門皆不出實相故。是故當知,無相布施乃是真解脫門。布施的外顯,多顯現為慈善行為,但其精神內核,是佛教獨特的慈悲精神。雖有福報,而不貪著;雖有榮名,而不希求。這才是佛教布施的真本色。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