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波法師:如何跟善知識修學?答案在這裡


 2017/3/22    熱度:1759    下載DOC文檔    

  佛說了八萬四千種法門,就是針對八萬四千類眾生,對治八萬四千類煩惱。要多聞多思,適合自己的法門就是最好的。真正要體悟佛法,善知識就好比一條路、一座橋梁,順著他的指引,能夠達到解脫的彼岸。

  視師如佛

  佛法從恭敬中求,弟子需要一心敬信師父,由此而淨除罪障,積聚資糧,廣增福報。我們的善知識真實是佛,如正等覺於諸大寶續部中所說,諸佛菩薩將於濁世示現不同身相善知識饒益眾生,實為攝受我等無緣親見佛陀者所示現之善知識身相。我們必須把師父當作佛來看,並不是師父自己要求的,是因為視師如佛,受益無窮。在修行的過程中,可以拜很多師長,把每一位師長都看作佛,以恭敬心希求佛法,就會產生不可思議的效果。

  根本生信

  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一定要有信心和恭敬心。《華嚴經》中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斷除疑網出愛流,開示涅槃無上道。信無垢濁心清淨,滅除憍慢恭敬本,亦為法藏第一財,為清淨手受眾行”。信心是希望,是佛法的根源,是修道的根源,一切功德的根本,所有的功德都是從這個地方生長出來的。

  難得希有

  修行的根本是依止善知識,沒有善知識的教導難生善心,沒有善心難生善行,沒有善行不得善果,不得善果難得成就,善知識是多麼難得希有啊!比如《般若經》中說的常啼菩薩,他對善知識的希求心是常人所難以想象的,在尋找善知識的旅途中,常啼菩薩曾經賣自身骨髓來供養善知識昙無竭菩薩,獲取求得般若智慧的法財。在師長閉關入定的七年時間裡,常啼菩薩一直在外邊守候,寸步不離。師長出定後,為了給師長敷設法座,灑掃淨地,在惡魔干擾下,常啼菩薩找不到水,毅然決然地刺血淨地。常啼菩薩不僅對善知識無比的渴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而且殊勝的恭敬和供養,使得常啼菩薩能夠在聽善知識說法後頓登八地的境界。常啼菩薩尋訪善知識的經歷告訴我們,對善知識生起希求心是多麼重要啊!

  橋梁作用

  善知識能夠將博大精深的佛法理論體系,善巧地、深入淺出地、契理契機地對我們進行引導。

  無論是出家還是在家學習佛法,面對浩如煙海的經典,必須在善知識的引導下進行有次第地學習,沒有人去開示,沒有人去講解,如同“老虎吃天無處下口”。讀哪一部經,到底哪部好?善知識能夠引導我們不會迷路,有足夠的信心往前走,這是非常重要的。

  佛教界最著名的玄奘法師早年就親近過很多的善知識聽聞佛法,他敬惜寸陰,精進勇猛,廢寢忘食,不僅僅學唯識,也學中論、百論,經目而記於心。在遇到疑惑不解之際,發願西游印度訪師求法,對於所學經典徹底通達,一生中翻譯《大般若經》、《瑜伽師地論》等經典和論典1330多卷,其中《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有七種譯本,玄奘法師譯本是最完備、最精美、最准確的,子孫後代受益無窮,他身體力行,在利他中完成自利,令我們佛教界的後人佩服得五體投地,對於大師的功德及恩德念念不忘,為人們認識佛教、了解佛法、修證佛法奠定堅實的基礎,這種法布施的異熟功德非常殊勝,他是佛教界的脊梁,在我國佛教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們要珍惜有這樣的高僧大德,要把他當佛一樣恭敬、隨念、禮拜。

  作病人想

  印光大師在自己的頭頂上寫了一個字——死,憶念隨時隨地都會死。我們正在接近死亡,知道自己處在生死無常的病苦之中,煩惱是無常的根源,治療無明煩惱、生死輪回的大病就是要依止善知識修學佛法。學佛的人把善知識當醫生想,把法當良藥想,把自己當作病人想,把聽聞正法當療病想。

  “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於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脫”,就是告訴我們,諸佛菩薩並不是用水洗除我們輪回的病,不是要用手來解除我們無明的病苦,也不是把自己開悟的證果轉加給我們,他是開示我們認識事物的真相,這就是佛陀的大慈大悲。我們一方面要依止善知識,另一方面要努力精進,才有希望。不發心不精進,怎麼能夠有成就呢?

  不觀師過

  我們知道作為善知識要具備一些德相,就會用這些標准去觀察,但是由於自己的煩惱沒有淨化,就非常容易吹毛求疵,善知識有一點點小小的毛病,就會拿放大鏡去看。看不到善知識真正的功德,反而看到的是善知識的過失,麻煩就來了。觀過是親近善知識的時候最容易犯的毛病,看善知識有錯誤,就瞧不起、不恭敬,這樣對自己的傷害更大。佛菩薩一再告誡我們,依止善知識要依教奉行,不觀師過尤為重要。

  心生感恩

  在世間父母給了我們生命,老師教給我們知識,而善知識傳授我們的是佛法,給了我們法身慧命,讓我們沐浴在法性的光明之中。善知識是最勝真實善友,讓我們樹立對佛教正知正見的信心,我們要思維善知識的功德,憶念善知識的恩德,向善知識聽聞最甚深的般若波羅蜜多,學習最殊勝的菩薩廣大行。我們要心生感恩,感恩成就我們慧命的善知識,是他讓我們聽聞甚深的妙法,增長殊勝的善根,修行成佛的法門,使我們消除煩惱,脫離生死輪回。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