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圖說164:穢食餧人
經文:穢食餧人。 【原文】 郗後為蛇事本真,佛經豈有妄欺人? 若非虔誦梁王忏,孽鬼何由淨六塵? 注:穢食,不潔物也,餧人,與人食也。以不潔之物,強與人食,是等人於犬豕。人既嗔之,神亦惡之矣。須賈困於張祿,楚使間於陳平,皆以惡食啟釁,勿以小而忽之也。 案:粱武帝好僧佞佛,每日清齋,與寶志公參禅悟道。郗後谏曰:“陛下為天下主,若與耆德碩儒請求治法,自然四海升平,萬民樂業,國祚綿長。今志公不耕而食,不織而衣,乃天下之亂民,未聞與亂民共處,而有裨萬幾者。”武帝曰:“卿若見志公,當不作是語。”後曰:“妾明日當備齋飯供養,觀其德行若何。”命御疱煎肉,雜各色素菜,制成饅頭。次日乘辇至寺,各賜四枚。每僧,令二美貌宮娥,執盞奉茶。眾僧魂銷意亂,食之立盡。後遙見大笑,惟志公合掌暝目,置而不食。後復傳旨相勸,志公說偈曰:“道能制魔,魔能亂道。穢食餧人,難免蛇報。”稽首謝恩畢,令大眾埋之。越數年,郗後崩,武帝思之,每日念經超度。一日坐便殿,忽聞梁間有聲,視之乃一大蟒,作人語曰:“妾乃郗氏,因在世不合以穢食破僧戒,故罰變此形。日居糞窖,受無量苦惱。又曾鞭殺宮女多人,盡在陰間索命。每逢三六九日,受鞭一百,疼痛難忍。望陛下救援。”帝曰:“吾久命僧修忏,豈盡無靈?”後曰:“彼皆濁俗凡僧,未得感通。陛下如肯相救,當延智慧名僧,方可有濟。”言訖不見。帝乃遍選天下有道之僧四十九人,改經文三卷,今之《梁皇水忏》是也。觀郗後谏武帝數語,侃侃正論,可稱賢後。乃因一念之迷,即墮惡道,穢食餧人,其可忽乎? 附:大業中,河南婦人厲氏,養姑不孝。姑目盲,以蚯蚓作羹進之。姑怪其味,竊藏示兒,兒見之,驚跳號泣,呼聲動天,將錄婦惡鳴官。俄而雷雨大作,失婦所在。頃之,自空墮地,服飾如故,頭變白狗,餓死。(《感應篇集注》) 杭州城外於某,每以饘粥施貧餓人,裡中鹹稱之。一日,有道士登堂化齋,謂曰:“君家以施粥事,奇禍至矣。”眾皆呵其妄,道士曰:“公等有所不知,施粥固屬善舉,但於某名為施粥,實皆廚中余積穢食,不堪啖者。貧兒枵腹,忍咽充饑,因而致病傷生者甚多。能無天譴乎?”言訖而去。是夕有火毬墮空中,裡人皆見。少頃,於某之屋獨焚,四鄰俱無恙。(同上) 鄒瑛,饒邑女也,年方十二。見母虐嫂愛己,每食以殘穢者與嫂,嘉美者與己。瑛每私分甘與嫂。一日母見嫂食美,欲撻嫂,嫂告以小姑私與之。母怒詈女,女跪泣曰:“女後日適人,倘遇姑如母者,母心安否?”母悟,遂轉慈焉。裡人稱孝智兼全雲。(《勸俗近說》) 【譯文】 注:穢食,是不干淨的東西;餧人,是給人吃,用不干淨的東西,強行給人吃,是把人同豬犬一樣看待。人們既然憤恨,神明也必然厭惡。戰國時須賈在張祿門下受困,楚國的使節離間陳平與漢朝的關系,都是由於穢食挑起事端,不要以為事小就忽略了它。 案:梁武帝崇信佛教,每天齋戒,和寶志公禅師參禅悟道。郗後勸谏道:“陛下是天下的主人,如果和德高望重的大儒請求治理國家之法,自然四海升平,萬民樂業,國家的命運綿延長久。今天志公不耕而食,不紡織而穿衣,是天下的亂民,沒有聽說和亂民相處,而對國政有所補益的。”梁武帝說:“你如果看見寶志公,應當不會說這種話。”郗後說:“我明天准備齋飯供養,觀察他的德行如何。”命令御廚煎肉,夾雜了各種素菜,制成了饅頭。第二天,郗後坐著車來到寺院,每個人賜給四個饅頭,每位僧人讓二位美貌的宮女拿著杯盞奉茶。眾僧人魂銷意亂,立刻吃完了,郗後遠遠看見大笑了。只有寶志公合掌,閉著眼睛放下不吃。郗後又傳旨意規勸,寶志公說偈語道:“道能制魔,魔能亂道。穢食餧人,難免蛇報。”行禮謝恩完畢之後,命令人將饅頭埋了。過了幾年,郗後去世,梁武帝想念她,每天誦經超度。一天坐在便殿裡,忽然聽到房梁上有聲音,一看是一條大蟒蛇,作人的語言道:“我是郗後,因為在世時不應當用穢污的食物破壞僧人戒律,所以受罰變作這種樣子。每天住在糞窖裡,遭受無窮苦惱。又曾經用鞭子打死許多宮女,全部在陰間索命。每逢每月的三六九日,受到一百次鞭打,疼痛難忍,希望陛下救助。”梁武帝說:“我很久以前就命令僧人誦經拜忏,難道都沒有靈驗嗎?”郗後說:“他們全是濁劣庸俗的凡僧,不能得到感通。陛下如果肯救我,應當請有智慧的名僧,才會有效果。”說完就不見了。梁武帝於是到處選擇天下四十九位有道的僧人,修改了三卷經文,就是今天的《粱皇水忏》。觀察郗後勸谏梁武帝的幾句話,侃侃而談,也是正論,可以稱為賢德的皇後。卻因為一念之差,隨即墮入惡道。用污穢的食物給人吃,怎麼能忽視這件事呢? 附:隋朝大業年間,河南婦女厲氏,奉養婆婆不孝順。婆婆眼睛失明,厲氏用蚯蚓做羹湯,拿給婆婆吃。婆婆感到味道很奇怪,就悄悄藏起來讓兒子看。兒子看了驚跳,號叫哭泣,聲音驚天動地。打算將厲氏的罪惡記錄下來告官,不久雷雨大作,找不見厲氏。傾刻從空中掉在地上,衣服如舊,頭變成白狗,餓死了。 杭州城外的於某,每天用稠粥施捨給貧困饑餓的人,鄉裡人都稱贊他。一天,有位道士登門化齋,說道:“你家裡因為施粥的事,奇禍將要臨頭了。”眾人都呵斥他狂妄,道士說:“你們有所不知,施粥固然屬於善舉,但於某名義上是施粥,實際上全是廚房中剩余的污穢的食物,不能吃的。貧窮的人餓著肚子,強忍著咽下去充饑,因此導致生病、傷害生命的有很多人,這能沒有天譴嗎?”說完話走了。這天晚上,有火球從空中落下,鄉裡人都看見了。一會兒,只有於某的房屋單獨被燒了,鄰居都安然無恙。 鄒瑛是饒邑的女子,年齡剛十二歲。看見母親虐待嫂子,寵愛自己,每次吃飯將剩余和污穢的給嫂子吃,好的給了自己,鄒瑛常常私下將好的分給嫂子。一天,母親看見嫂子吃好食物,想責打嫂子,嫂子告訴是小姑私下給的。母親惱怒地罵女兒,女兒跪下哭著說:“女兒以後嫁人,倘若碰見如母親這樣的婆婆,母親能夠心安嗎?”母親醒悟,於是變為仁慈。鄉裡人稱贊她是孝順和智慧兩全。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