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悲智雙運
悲智雙運 蔡禮旭老師主講 (共一集) 2005/3/11 澳洲淨宗學院(節錄自幸福人生講座-如何做一個真正如法的好人52-118-26集) 檔名:52-370-0001 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同修,阿彌陀佛!我們昨天提到,為人父母的價值觀會直接影響下一代。現在人所追求的成功到底是什麼?假如我們走到書局去看,坊間那些暢銷書都是寫些什麼樣的內容?大半可能都是如何賺進人生的第一個一百萬,還是提到如何快速致富。人的腦子裡面哪個目標最重要?錢!當他是這樣去追求人生,那會走出什麼樣的結果?所以,我們對於人生真正的成功,不得不深入去認知。有一句話提到,努力有結果,但是努力不一定有好結果,假如你取捨人生錯誤了,可能一生努力到頭來你會抱憾終身。在中國大陸這二十年來,有一千二百位大企業家自殺身亡。諸位同修,一千二百位大企業家,小的不算。請問他們為什麼得到了一般的人覺得很羨慕的一種成就,而他們終究走上絕路?而卻有很多的人一直在往他們的路上繼續走,那豈不是飛蛾撲火?所以我們給予下一代正確的價值觀就至關重要。 這麼多企業家自殺是結果,諸位同修,原因出在哪?這也可以由我們自己常常觀察社會上的這些成功人物,或者在您身旁也有些企業主,你慢慢去觀察就可以把原因找到。我也曾經跟一些企業家接觸過,當他有機緣能夠聞到正法,他內心非常喜悅,他告訴我,這些企業家、很有錢的人窮得只剩下錢而已。企業家有四種情況,第一種叫勞心勞力。幾十年很奮斗工作,日以繼夜,他的動力在哪裡?在名、在利。結果到了四十來歲,也賺了很多錢,突然有一天去身體檢查說:先生,你得了肝癌,你只剩下三個月的壽命。他當場會覺得晴天霹雳,躺在病床上很難受,因為他所有的財富能不能帶得走?帶不走!這些財富會留到誰的手上去?他在那裡想:我的太太還年輕貌美,她又找一個人嫁,那我這些錢不都入了那個男人的口袋裡面去了嗎?愈想愈不甘心,本來還可以活三個月,後來?這種下場就很冤枉,把身體整個都搞砸了。其實這樣的企業家,家庭狀況、孩子教育一定也無法掌握好,縱使他真的賺很多錢,不肖子孫只要一出來,也會化為烏有。 第二種情況叫锒铛入獄。在賺錢的過程铤而走險,到最後露出馬腳,東窗事發,就被關起來。我記得這次從中國飛到香港的旅途上,看到一篇報導,俄羅斯的首富,最有錢的,已經下獄了。所以人生路途當中有很多誘惑,假如沒有真正的道德跟定功,遲早都會誤入歧途,敗喪下來。當這些企業家還沒有被關起來的時候,可能他的親朋好友都對他啧啧稱贊,連自己的父母可能還沾沾自喜。所以為人父母眼睛真的要張亮,要有智慧,不能追求這些虛幻,到頭來還惹了一身的罪業。 在漢朝末年,董卓取得了很大的權力,拿著權力搞了很多壞事,弄得民不聊生。後來董卓被抓起來,被判滅族,連他九十多歲的老母親也同樣要共赴刑場。當是這樣的結果,人生就非常悲哀。我們也曾經遇過長輩,退休以後還有個滿穩定的經濟生活,後來因為孩子野心很大,借了一大堆錢,結果生意失敗了。老人家除了所有的錢都付諸東流以外,還必須固定時間上法院處理孩子的財務問題。假如是這樣的話,除了毀了自己的人生,還連累了父母、連累了親友。 第三種情況是,確實事業經營下來還積累了一些財富,但是身體搞垮了,可能三、四十歲就開始變成藥罐子。這樣的情況多不多?當一個人健康都失去了,有沒有自在的生活?不可能!所以廣告也說,一個人肝髒好的話,人生是彩色的;一個人肝髒不好,身體不好了,人生就是黑白的。我在海口住的時候,剛好前排叫做飲食一條街,專門吃飯的。有全國各地的,有湖南菜、有江西菜、有新疆菜,有很多不同的餐館,每天都是車水馬龍。諸位同修,今天假如一個禮拜讓你吃五天這樣的食物,你會怎麼樣?可能吃到第三天胃口都提不起來,都快吐出來。我就有經驗,常常過年前會接到很多紅帖子,因為我們這個年紀大家都是遇到了結婚的時間。常常那段時間很有可能會接到八張、十張的帖子,又很接近,記得有一次一個禮拜就吃了好幾頓大餐,吃到最後真是很不舒服。所以對飲食應該是清淡、簡單,才會過得輕松愉快。 俗話也說「家財萬貫,日食三餐」,假如日食五餐好不好?那反而太過,身體都吃壞了,現在很多病都是吃出來的,所以家財萬貫也是日食三餐。「廣廈千間」,你買了很多的房子,你每天睡多少?夜眠還是六尺。所以物質的需要是很低的,不需要耗掉我們大半的時間去追求,應該追求真實的人生、快樂的人生。諸位同修,什麼是真實的人生?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萬般將不去,追求那些萬般將不去的東西是不是真實?根本到頭來空忙一場。但是身命有限,慧命無窮,我們唯一帶得走的就是智慧,智慧才是真正的生命,而有真實的智慧就會法喜充滿;這個法喜、這個樂是從內而外散發出來,那叫真樂。現在人都是從外而內要追求快樂,就好像打麻藥一樣,打一下覺得不痛苦了,不痛苦了他叫樂,但是過一會他又繼續煩躁、繼續空虛,就會很痛苦。 企業家前面三種情況不是我們要去追求的,第四種情況就是能夠對人生全面的安排,全面的圓滿,不只是事業,還有家業、還有道業,甚至於多做社會服務工作。所以盧叔叔就跟他的孩子講:你要念書念到多高,爸爸都支持你,但是爸爸給你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你的正確的人格,還有你的學識,其他的東西一樣也不留給你,一分錢也不給你。諸位同修,這樣好不好?當你這樣對孩子講的時候,孩子的心裡怎麼想?會不會怪你?其實我們要理解到,孩子的心非常清澈,當父母從小就是做出服務社會的態度,孩子打從小就覺得很尊敬父母。當你告訴他,我們這些錢取之社會要用之社會,要把它拿來成立一些公益組織。講這段話的時候,孩子對父母是打從心裡的佩服。 盧叔叔曾經就提到,他說:生活要自己去掌控,不然就會出現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那是因為自己太沒原則,不會拒絕。當你很有原則的時候,你所有的這些生意伙伴他就會來順應你的原則。盧叔叔就提到,他堅持每個禮拜天不應酬,中午一定跟家裡的人一起吃飯,這樣他的家庭生活就能夠穩固,常常都有跟家人溝通的機會、引導教育孩子的機會。 諸位同修,現在我們看到市面上提到IQ很重要,EQ很重要,現在還有HQ很重要,CQ很重要,PQ很重要,不知道以後會出多少Q我也不知道。諸位同修,西方的書籍是把簡單的東西講得很多樣化,這樣他有版稅可以賺。但是中國的聖哲人談道理,都是把所有復雜的東西整理成非常簡單的綱領。諸位同修,佛陀一句話就把諸法實相講完了,「萬法因緣生」,有哪一法離開這句話?佛陀又講「身口意三業」,所有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沒有離開這三個?都沒有。所以誰最會歸納?佛陀、聖哲人最會歸納。結果這個歸納法誰發明的?西方人發現了,說這是我發明的。中國聖哲人還有佛陀,幾千年前早就都把它用得非常的徹底,但是他們不會以為這是我的功勞,因為這些聖人都非常的謙卑。 我們來看看什麼叫IQ?什麼叫EQ?我們舉兩個就好了。什麼叫IQ?他們叫智商。什麼叫EQ?叫情商,情緒智商,我們說感情好了。IQ重要還是EQ重要?理智重要還是感情重要?諸位同修,我們看這樣的書看太多,佛法都契不進去,因為佛法是不二法。我們看看,感情豐富的父母有沒有理智?假如他感情豐富,沒有理智,他會把孩子教得亂七八糟。而他那個感情是真感情嗎?不是真感情,真感情一定會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設想。為什麼家長會把孩子教得亂七八糟?因為他愛之反而害之,而這個「愛」是用他的好惡、他的喜好,他覺得這樣我比較喜歡,我就這樣做,他覺得我喜歡先夾菜給我兒子吃,你管不著;我喜歡孩子要多少錢,我就拼命給他,你也管不著。所以他說他很愛子女,但是他那種愛不是真感情,而是欲望,那個談不上真情。 真情的人必然有真理智,這才是正確的。佛法講要「悲智雙運」,而悲跟智是一不是二,真性裡面具足慈悲、具足智慧。我們從這一點就可以了解到,根本就不要去分別它,只要我們處處替對方著想,替對方的利益去著眼,那你做事當中,就同時具備理智,也具備真情、真意。所以很多人說,這個人比較理智,做起事情來中規中矩。那可能他在做事上連他的太太對他都頗有微辭,這樣的人生就不盡圓滿。有些人的理智看起來工作也很努力,事實上他的本質裡面是要成就自己的名聞利養而已,而不是真正能夠體恤到身旁所有親友,甚至於員工的需要。假如他是這樣的出發點,到頭來他的事業終究還是會敗喪下來。所以我們立身處事應該是時時提起理智、提起慈悲,悲智雙運,這樣才正確。 當追求這些外在的物質,人生會虛幻一場,這樣的判斷能力,在古代也有很多的故事流露出來。老子他要出關以前,有個官員就跑過來問他:老子,我請教你一個問題,我有兩個孩子,大的比較老實,小的比較聰明,我老了以後是要依靠大兒子還是依靠小兒子?老子就拿出了一把零錢放在桌上,他就對大兒子說:你只要過去打你父親一下,這些錢統統是你的。這個大兒子比較老實,他心裡就想,怎麼可以打父親?死都不能這樣做。所以怎麼樣勸他就是不肯。接著這個小兒子比較聰明,老子就跟他說:你就碰一下就好,這些錢就是你的。小兒子馬上過去打了父親一下,然後就把錢收進來,自己還在那裡很得意。老子就對他父親講:你知不知道以後要靠誰?諸位同修,你們以後要靠誰? 但是現在好多的父母都在一直把投資都放在這些聰明、讀書又讀得特別高的,結果他們所有的投資,他去了美國以後有沒有再回來?沒有,甚至於你還自己花錢去美國看看他。結果他剛好又娶了一個外國老婆,你去住了一段時間,他的老婆還會拿一張帳單給你,你住這一陣子要給我多少錢,到時候你就叫天天不應,那也是自己造成。反而都是那些學歷比較低的孩子在照顧父母,因為書讀愈高可能愈傲慢、愈自私,書讀得少,最起碼不會傲慢,比較謙恭。果不其然,他的晚年是大兒子照顧。後來他去世了,聯絡他的小兒子回來看他,他小兒子已經在其他的地方做生意,對著去傳達的人說:我來回又要一段長的時間,我又少賺多少錢。後來也沒給他父親送終。 所以人生努力的方向很重要,我們到底把孩子、把往後的子子孫孫往哪裡去帶?當我們重視的是道德、是德行,那我們這條路可能會帶動百年、千年以後的子孫,都邁向正確的康莊大道,所以學貴立志。諸位同修,你要帶你的家族走多少年?怎麼都沒有聲音?怎麼這麼沒有信心?「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最起碼也要拿范仲淹先生來做榜樣。你以後都想八百年不衰,應該怎麼樣帶後代子孫,相信你看事的角度絕對會相當不一樣。 我們剛剛也提到,真實智慧才能讓人生快樂,而真實的智慧也來自於好學才能夠學到。《大學》裡面提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人生的目標。「明明德」,明德用佛家語就是我們的自性,當我們明白了自性,明心見性,自己就成就了,那時候就法喜充滿;明明德也是自覺。「親民」,親近眾生,親近人民,才能夠了解他的需要。進一步要「新民」,這個「新」就是幫助眾人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所以在《大學》裡面提到,就是自己還有讓眾人能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最重要的要從他的思想開始轉變起,這是覺他。最後「止於至善」,當我們明明德,當所有的眾人也能夠明明德,我們就自他圓滿,所以止於至善在佛家就是圓滿成佛。諸位同修,我們看到儒家修學的目標跟佛家修學的目標完全相應,我們就可以體會到英雄所見,大略相同。為什麼中國人能夠接大乘佛法,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的聖哲人把我們的根基都扎穩,所以要好好珍惜老祖宗的智慧。那當你在明明德當中,就會有喜悅出現。 人生在哪些感受當中會讓你快樂?哪些情境當中你會覺得非常喜樂?哪些情況?諸位同修,你們這幾天都很痛苦嗎?你們這幾天有沒有感覺喜樂,為什麼會感覺喜樂?法喜充滿,「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因為我們的明德在力行當中透一點出來了,這個光芒,諸位同修,要讓它持續放光,不能回去以後又遮起來。我在高中時代聽過兩句教誨,當時候確實當場就肅然起敬,眼前一片光明,但是三十秒以後就黑暗了。第一次是聽到「岳陽樓記」裡面,范仲淹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突然眼前好像放光明,覺得這句話讓我肅然起敬。後來就沒有再放光了。另外一篇文章是孔明的《出師表》,突然讀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種人生真痛快。但是這個光芒直到十多年以後,遇到師父上人才重新再點亮。 諸位同修,人生有多少個十多年?不要再讓自己、還有讓我們的下一代浪費人生十多年的時間。當我們真正認知到智慧的可貴,聖賢教誨的重要,我們那些很紛亂的思惟就會放下。就是因為還沒有了解到重要性,才會顧慮東顧慮西,「我兒子假如不學這麼多才藝,以後會不會跟不上」,就一大堆煩惱,都來自於沒有深刻體會。這個智慧的教育綱舉目張,整個人生都可以全面圓滿發展起來。在馬來西亞有位朋友他就說:每次來聽課的時候,大家都是狀態很好,好像都開悟了,也是雄心壯志好好回去施展一下。突然在坐飛機的時候,開始有點眼前模糊,有點清楚又不會太清楚。結果一回到家裡,遇到冤親債主,就開始懷疑聖賢人說的是真的嗎?悟、霧、誤,到最後就退心,那可不行。 我們學貴自知,要有自知之明,我們現在的根器學習絕對不能中斷,一定要長時薰修。而這個薰修因為現在科技發達,每天一定要聽師父上人講經,這絕對不能斷。我前三年,真的每天都聽師父講經,當人與人當中出現一些不愉快的時候,只要我們坐下來聽經,差不多聽個十分鐘,問題就沒了,真是如此!為什麼?因為障礙不在外,障礙是自己的分別執著。結果一聽經,聽師父開導以後,心量就擴寬了,一擴寬,障礙就通過去了。所以就持續幾年的時間不敢離開老和尚的教誨。慢慢你的道理明白了,理得心安,時時遇境界就慢慢能提起的正念,當場就把這個執著轉化掉。 我們修學也要常常勘驗自己的功夫,有沒有年年不一樣,有沒有月月不一樣,有沒有天天不一樣,假如天天不一樣,那你一定法喜充滿,你一定會很有把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我們不氣餒,一定往這個方向不斷努力,所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因為本覺本有,不要想得太困難,俗話說「登天難,求人難」,我們增長道業,又不登天,又不求人,沒有想像中這麼困難。 為什麼會喜悅?因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成長的喜悅。很多朋友他五天課上下來,都會提到他這輩子從來沒有笑得密度這麼高。其實當一個人明白道理的時候是非常快樂的,甚至於發現自己的過失也很高興,最起碼這一生不會死得不明不白。所以那位四十歲的武警,他第三天就一直說:太好了,太好了,真是太好了!他終於了解到為什麼太太離開他,為什麼孩子跟他不能溝通,為什麼同事跟他這麼有距離,原來他太容易生氣了,動不動拳頭就舉起來。 後來第四天的早上要吃飯,因為我們先到,廚房還在准備,這位同修他就跟我說:蔡老師,來,我跟你坐一下,我們兩個聊一下。我看他講話的一種氣氛,覺得很詭異,我就有點心理不安,我說有什麼事嗎?結果這位朋友他就站起來,走到我的前面,他說:蔡老師,我這一生只拜父母,只拜老師。他那分真誠的態度給我很大的震撼,我馬上想到大事不妙,趕快跳起來。結果他就把我的纖細的雙手按住,他說:蔡老師,你一定要讓我拜。他這麼樣的堅持,我們心裡就想:他因為太感動了,能夠聽到四千五百年前老祖宗這麼寶貴的教誨,所以他那三拜最重要是要回饋我們列祖列宗的教誨。 而當我們看到一位四十歲的壯漢也有這麼至誠、真誠的一面,我們內心也覺得很悲哀。諸位同修,他是不是不肯學?這是修道的利器,但是卻人生耗了幾十年都還沒找到人生的門。從這件事當中,我們要深刻體會,我們這麼幸運能夠聞到正法,一定要有義務介紹給還沒有聞到正法的人,讓他們的人生能夠發亮,能夠真正找到康莊大道。這是成長的喜悅。 我們來自十幾個國家、地區,當我們看到這麼多的同修共聚一堂,都能夠一起成長,一起切磋,你們會感受到什麼樣的快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所以一個人的道業要不退,也要依眾靠眾。有同修就告訴我,他說曾經他也在電視上看光碟,因為沙發一躺下去很舒服,看差不多十分鐘、二十分鐘就睡著了。但是現在來到現場,每次一坐就是一個小時,感受學習的狀態跟在家裡看碟完全不相同。所以,依眾靠眾能夠讓我們的學習態度非常的好。一個人在家念佛,跟兩、三百個人一起念佛,氣氛一不一樣?相當不同。所以「相觀而善之謂摩」,當我們看到他人的長處,我們懂得效法、學習,在道場當中一定會有很多善知識,我們要起而效法。 我記得第一次到新加坡居士林,因為學佛好多年都還沒有見過師父上人,我就想一定要去行拜師禮,所以就飛到新加坡去。結果一到了新加坡,同修告訴我:老和尚出國去了,九天以後才會回來。我去新加坡只能留十天,我每天盼著奇跡出現,都到辦公室去說:師父回來了沒有?所以整個辦公室的人都認識我。到了第九天,師父回來了,那時候我剛好在吃飯。有同修進來說:師父下飛機了。我們聽到師父回來了很激動,突然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就淚流滿面,兩個同修跟我一起去,看我哭成這樣,他們都不敢說話。哭完以後,那種眼淚掉完,內心會很舒坦。過了一個小時又有同修來說:怕師父太累,今天不來了!明天禮拜天,師父禮拜天不來居士林。結果我從充滿希望,變成不來了。突然我們感受到不來也是來了,不來給我們更大的教育,就是告訴我們不要著相,真正最重要的要遵循師長的教誨,依教奉行,那才重要。所以念頭一轉過來,當天也睡得很好。 隔天我就把一些應該整理洗一洗的東西先處理好。在洗東西的時候,一些辦公室的同修,不止一個人,因為都知道我要見師長,都跑到我洗東西的地方說:師父來了。我就跟兩位同修去見師父,一見到師父,我馬上禮就頂下去,師父說:不拜,不拜。我就接著又拜第二拜,又拜第三拜,拜完以後內心很舒坦,也滿了我的願。後來要離開的時候,悟忍師就告訴我:拜佛拜三拜,拜人、拜師父拜一拜就好。我很高興悟忍師教了我一個正確的觀念,但是我自己也歡喜,因為我也沒有拜錯,我是要拜師禮,所以三跪九叩。其實事事無礙都圓滿,我們不要自己想法轉不過來,自己障礙自己。很可能別人提供我們意見,跟我們的想法不一樣,我們又覺得不高興,那就自尋煩惱。 剛好那一次去,有位台灣的同修帶著他的兒子(他的兒子才七、八歲)在那裡繞佛,結果這個孩子一繞都二、三個小時不下來,害我都不敢休息。看到這個小朋友這麼樣的精進,也給了我們相觀而善的機會。所以依眾靠眾能夠常常刺激我們。 再來,人生還有哪些事會讓你真正的快樂?我們想一想,老祖宗有哪些教誨跟快樂有關系?那就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在還沒有學佛法以前,好像覺得朋友要交很久才會親,但是學佛法以後,結交這些同參道友,好像半年的時間,感覺上已經經過幾十年那種光陰的感覺,很親切、很親熱。當然那都不是沒有原因的,很有可能都是累世的同參道友。但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我們這一次再同參,不能再輪回了,一定要成就,要有這樣的共識。 「助人為快樂之本」,所以助人就是在親民、就是在利他,自利利他才能夠讓生命快樂,助人為快樂之本。當我們真正能夠念念為眾生,那時時都很充實、很快樂。要讓孩子懂得助人,絕對不單只是言教,還要身教,甚至於是你要讓他親自自己去做、去感受,用一個環境的影響。剛好有一班的學生,他的老師很認真教《弟子規》,去年的三八婦女節,他的學生就跑來跟他說:老師,我們打算明天三八婦女節,每個同學帶兩朵花來。老師很驚訝:為什麼帶兩朵來?他說:一朵給學校的女老師,一朵獻給我們自己的母親。老師聽完也很高興,孩子自己想到要付出,要表現感謝,他當然隨喜功德。隔天他的學生每個人就拿著花在校園裡面送給這些女老師,在送的過程,有個男同學就跑回來,然後笑得很開心,他就跟他的老師講:老師,我把這個花拿給這位女老師,她笑得合不攏嘴。那老師就接著跟他說:你在這個當下體會到什麼?小朋友說:施比受更有福。當他真正常常施予他人,他內心就會有喜悅跟法喜,當孩子都能嘗到這種法味,世間的這種欲望他就沒有興趣。 後來我就帶著學生,有一次差不多四、五個學生去參觀一個重度障礙的收留所。那些孩子都是智商不足,有的連走路都不能走,可能都要人照顧,口水都會流下來。我們去了以後,就讓這些孩子親自喂他們吃飯。當他們看到這麼多人這麼痛苦,這麼需要幫忙,一來,他會感覺到自己很幸福,要好好珍惜,好好感謝父母;二來,也了解到社會當中有這麼多可憐的人,他才會引發善心。所以我們當長輩的,也要制造一些機會讓孩子去付出,去服務他人。這是助人為樂。 再來,為善最樂。還有沒有?《弟子規》裡面有資料可以尋找。孟夫子說人生有三樂,哪三樂?其實都不離自利利他。夫子講:「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樂也。」當我們敦倫盡分,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內心會非常非常的踏實。我們也想到為什麼黃庭堅都當了大官,他還是堅持要幫他母親洗尿桶、洗糞桶?因為母親的恩報不完。一個人在知恩報恩當中,他就有內在的快樂。還有兄弟無故,兄弟之間常常能聚在一起,互相關懷,互相提攜,也給後代做好榜樣。上行下效,家風非常的樸實,這也會覺得此生沒有白過,經營得很有價值。 第二個,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成語講的「俯仰無愧」,內心坦坦蕩蕩,這樣的人保證好吃又好睡;一個人能好吃好睡,那是最大的福報。所以,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諸位同修,假如想說我以前已經做錯了,我就不能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從前我們沒學到,只要我們至誠忏悔,這些冤親債主也會原諒。但是你可不能有事沒事又把以前那些做錯的事放在腦子裡,這樣好不好?那又重新復習,都是干這些壞事。所以過去不可留,留著是一句佛號念念分明,有機會就趕快自利利他,慢慢的我們的心裡就會愈來愈無礙、愈來愈充實,慢慢也能夠達到不愧於人的心境。 第三個,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樂也。諸位同修,你們會說我又不是老師。每個人一定都是他人的老師,比方說為人父母是誰的老師?是孩子的老師。四種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家庭教育,所以家庭教育父母要以身作則,成就孩子的人格,當他的好榜樣。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而已;社會教育是他有德行的根以後,能夠出來廣學多聞,成就後得智;最後宗教教育才讓孩子的人生究竟圓滿。所以我們是孩子的老師,一定要好好做好。 假如你在公司裡面,是下屬的長官,那你也是他的老師,你也要當榜樣給他學習。當你的下屬甚至於是你的同事,他在與人交談當中說到:我這一生就是遇到了這麼好的同事、這麼好的長官,我很多的價值觀才能夠正確,我的家庭才能夠經營好。當你的同事、你的下屬,甚至你的朋友,對你是這樣的評價,其實你已經做到了「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當你身旁周圍的人都是這樣的贊許你,你也會覺得這一生過得非常有價值。這節課我們先上到這邊,謝謝! 選自淨空法師專集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